從青金石之路到絲綢之路(上下)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山東美術出版社  作者:沈愛鳳  頁數(shù):686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是我獨立完成的第一部專著,耗時八年。本書奉獻給那些敬畏大自然、熱愛和平和傳統(tǒng)文化、懷有愛心的朋友們。雖然,實際上我們在本書中所要進行的精神旅行稍稍超出了本書所圈定的范圍,但我以“從青金石之路到絲綢之路”作為書名,是為了選擇兩個富有詩意和代表性的事物,作為各民族文化交往史上兩個時間端點和空間范圍的象征。青金石之路象征了絲綢之路產(chǎn)生以前各文明之間的交往,絲綢之路的象征意義更是無須我來解釋。如果我們選擇一個很確切的學術標題,則會顯得過于莊嚴和冷峻,容易使讀者朋友們感覺疏遠。早在絲綢之路產(chǎn)生以前很久,大西域各民族之間就有了廣泛的交往。數(shù)千年之前,在蘇美爾文明時代,就有一條漫長的青金石貿(mào)易之路,連貫著從帕米爾高原到東地中海之間的廣大區(qū)域。當時,蘇美爾人的黃金匕首、金碗和雕刻上,鑲嵌著產(chǎn)自北阿富汗的青金石(也稱天青石)。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青金石是重要的藝術資源,作為寶石和古代壁畫藍色顏料的原材料被廣泛使用?,F(xiàn)在“絲綢之路”的美名已遠遠超過了其他說法,使人們忘記了“青金石之路”。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從東方的太平洋沿岸,經(jīng)過中亞的茫茫沙漠、戈壁、草原和巍峨的雪山,到遙遠的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各個文明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為密切了。大西域各民族都驚嘆這種閃現(xiàn)著微妙光澤、富于彈性且具有美妙褶皺的神奇織料,伴隨著絲綢貿(mào)易,各國之間的文化、宗教和藝術得到了廣泛的交流。不只是青金石和絲綢,還有許許多多美好的物品,各種大型石料、黃金制品、黑曜石、孔雀石、玉石、玉髓、綠松石、珍珠、青銅器、玻璃、象牙、水晶、瑪瑙、陶器,各種礦藏、木材、地毯、毛氈制品、布匹、毛皮、馬匹、兵器、家畜、鴕鳥、沒藥、乳香、茶葉、橄欖油、無花果以及各種瓜果、藥物等等,都參與了各民族文化和經(jīng)濟的交往。但是,文化交流并不僅僅限于上述物質(zhì)層面的范疇,更為偉大、崇高的是古代人民的精神創(chuàng)造,那些偉大的宗教、神話和史詩。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從藝術的視角創(chuàng)作的學術性、可讀性兼顧,圖文并茂且獨具特色的亞洲藝術史專著。本書以古代世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為線索,討論上古時期西亞、中亞和亞歐草原各民族藝術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并從中揭示上古亞細亞文化的歷史價值。藉此展現(xiàn)古代中亞、西亞及亞歐草原偉大文明的整體性和多元化,帶我們?nèi)ヮI略古代文明多樣化的世界觀和審美觀。    我們追溯古代亞洲藝術的起源和發(fā)展,實際就是一次青金石之路和絲綢之路的精神之旅。青金石和絲綢本身就令人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而實際上,古代文明和藝術令人感動和令人神往的事物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如果藝術史不具有詩性的光輝,人們就不會投入巨大的熱情。讓我們一起追隨先人的足跡,去探索各民族的精神世界,去領略亞細亞藝術——這部壯麗史詩每一篇章的深遠意境吧。    謹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敬畏大自然、熱愛和平和傳統(tǒng)文化并懷有愛心的朋友們。

作者簡介

沈愛鳳,別名愛平,筆名艾平。蘇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63年2月生于江蘇省蘇州市。
1983年至1988年就學于南京藝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
  1983年至1991年,潛心研究西方文明及其藝術史,并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
  1989年,以筆名艾平為陳醉《世界人體藝術大辭典》編寫辭條。
  1995年開始關注西亞、中亞和亞歐草原文明。
  1997年至今,任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藝術史研究及美術史教學工作,多年來在《藝苑》(后改為《美術&設計》)、《裝飾》、《美術》、《絲綢》、《絲綢之路》、《藝術界》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多篇。
  2002年由教育部派遣,以訪問學者身份出訪俄羅斯。
  2004年畢業(yè)于俄羅斯赫爾岑國立師范大學藝術造型系,獲碩士學位。
  1997年至2007年,主要從事“西亞、中亞和亞歐草原古代藝術溯源”項目的專題研究及本書的撰寫工作。

書籍目錄

關于本書書名的話(代自序)引言第一部  文明和語言民族  第一章  亞歐古代世界是一個整體    第一節(jié)  古代文明的整體性    第二節(jié)  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第三節(jié)  西方和東方  第二章  西方探險家對古老文明的發(fā)現(xiàn)    第一節(jié)  美索不達米亞、東地中海和波斯考古    第二節(jié)  印度、中央亞細亞和亞歐大草原考古    第三節(jié)  西方探險家在我國西部的活動  第三章  亞歐古代世界的語言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語言的基本分類    第二節(jié)  與楔形文字有關的西亞語種    第三節(jié)  古代中東地區(qū)的字母文字    第四節(jié)  印度和亞洲內(nèi)陸的語種    第五節(jié)  愛琴海線形文字  第四章  閃含語系和印歐語系上古民族    第一節(jié)  兩河流域最早的民族    第二節(jié)  閃含語系民族主系    第三節(jié)  西支閃含語系民族主系    第四節(jié)  小亞細亞土著和西支雅利安各主要民族    第五節(jié)  印度河文明、伊朗和印度的雅利安人    第六節(jié)  米諾斯人和古希臘人  第五章  亞歐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    第一節(jié)  黑海斯基泰和斯基泰-塞種    第二節(jié)  南西伯利亞-阿爾泰-中亞草原民族    第三節(jié)  大月氏和吐火羅問題    第四節(jié)  前匈奴-匈奴  第六章  亞歷山大遠征之后的亞洲    第一節(jié)  亞歷山大的遠征    第二節(jié)  馬其頓-希臘人的東方國家    第三節(jié)  安息、薩珊波斯、貴霜和噘噠    第四節(jié)  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古代民族    第五節(jié)  小西域諸國和匈奴衰落后的漠北  小結(jié)第二部  古代神祗和宗教  第七章  諸神大戰(zhàn)和世界的創(chuàng)造    第一節(jié)  巴比倫史詩《恩努馬·艾利希》    第二節(jié)  中東和小亞細亞的《天界統(tǒng)御》    第三節(jié)  從《神譜》看古希臘創(chuàng)世神話    第四節(jié)  希伯來創(chuàng)世神話和伊甸園    第五節(jié)  神話是歷史真實的詩性寫照  第八章  星神崇拜和諸神    第一節(jié)  蘇美爾-巴比倫的農(nóng)歷星神    第二節(jié)  兩河星神和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諸神    第三節(jié)  宙斯、耶和華和東方諸神    第四節(jié)  早期神話里的巨人神  第九章  洪水滅世和永生的人    第一節(jié)  猶太人和希臘人的洪水故事    第二節(jié)  《吉爾伽美什》中的大洪水    第三節(jié)  兩河泥板文獻中的其他洪水傳說  第十章  印度人和波斯人的信仰    第一節(jié)  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    第二節(jié)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第三節(jié)  波斯人的祆教信仰    第四節(jié)  摩尼教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第十一章  西域各民族的精神世界和風俗    第一節(jié)  史詩和習俗中的英雄崇拜    第二節(jié)  有關生死的觀念和喪葬風俗    第三節(jié)  亞洲各民族的大女神崇拜    第四節(jié)  希臘化時代的信仰危機    第五節(jié)  古代文化中的若干糟粕  小結(jié)第三部  各民族的古代藝術  第十二章  美索不達米亞的吉庫拉塔    第一節(jié)  《舊約》中的“巴別塔”    第二節(jié)  蘇美爾人的塔廟    第三節(jié)  亞述人的城堡及其正門神獸圓雕    第四節(jié)  巴比倫城的塔廟    第五節(jié)  誰建造了空中花園  第十三章  中東和小亞細亞的古老建筑    第一節(jié)  遠古西亞先民的早期建筑    第二節(jié)  胡里特-米坦尼-赫梯建筑及其獅子門    第三節(jié)  烏拉爾圖和阿拉米亞的建筑傳統(tǒng)  第十四章  蘇美爾-閃米特和赫梯的藝術    第一節(jié)  斧、靈鷲(鷹)、獅、公牛和英雄索拜    第二節(jié)  西亞早期母神的種種造型和意義    第三節(jié)  新月地區(qū)和小亞細亞等地的藝術    第四節(jié)  西亞若干古老紋樣    第五節(jié)  青金石之路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部文明和語言民族歷史學家日知先生認為,按語言民族系統(tǒng)的復雜關系,在世界古代文明的三大地區(qū)中,中間部分(即北非、西亞、南亞、中亞、波斯)同歐洲部分事實上是聯(lián)成一體的。由蘇美爾一阿卡德而下的系統(tǒng),同克里特一邁錫尼而下的希臘一拉丁一日耳曼系統(tǒng)互相穿插。隨歷史之發(fā)展,這個中間部分與歐洲構(gòu)成西方古典文明系統(tǒng),而與東方中國部分構(gòu)成中國古典文明系統(tǒng),兩者成為中西并立之局面。就古代文明概括起來,古代世界應被視為一個整體①。這個理解大致是正確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作為整體的文明,是多元化的起源,還是單一的起源?如果強調(diào)了某一系統(tǒng),可能會引起人們的誤解,以為文明是從某一個點傳播開去的。而事實上文明的發(fā)祥地是眾多的,某一特殊系統(tǒng)可能并不是初始就有的,而是在某個機緣下獲得長期發(fā)展的結(jié)果。其二,蘇美爾一阿卡德系統(tǒng)雖然孕育了希臘一拉丁一日耳曼系統(tǒng),但歐洲文明到了羅馬帝國時代,本質(zhì)上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兩者是不同性質(zhì)的不同的文化。其三,雖然青銅技術的起源存有爭議,但不影響中國文明的獨立特性,中國文明古代系統(tǒng)的主體結(jié)構(gòu)在先秦時代即已獨立形成,后來東漸的佛教和波斯文化是作為補充加入其中的,并促進了中國化的發(fā)展。所以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是這個中間部分與東方中國部分構(gòu)成中國古典文明系統(tǒng)。這些問題對于正確理解歷史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非常重要,有必要加以分析。我想是否可把古代亞歐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察,并從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性中求得一個多元共存的理解呢?或者,多元共存本來就是上古世界的文明態(tài)勢。也就是說,無論是所謂西方文明,還是東方文明,在古代的漫長時期里,它們共存于一個大范圍的整體關聯(lián)性之中,雖然在古代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今天的現(xiàn)代技術來得那么方便,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仍然是積極的。同時,也由于各地區(qū)天然因素的巨大差異,人類的生活和觀念產(chǎn)生了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顯然是自然多樣性在人類社會中的對應反映,而不應是所謂種族優(yōu)劣的差異體現(xiàn)。這種差異和多樣化的因素和文化是歷史的本真體現(xiàn)。在探討早期各民族的起源、遷徙和立國等活動時,我們不能按照今天的標準如人口數(shù)量、地域面積、所處地貌、海洋條件來衡量它們。今天被認為是生存條件惡劣的一些自然環(huán)境,如草原、沙漠、高原等,在古代卻可能是一些民族的發(fā)祥地。今天被認為是優(yōu)勢環(huán)境的地方,如河流平原,在古代可能卻是招致不斷斗爭和滅亡的根源。同樣,海洋優(yōu)勢自近代殖民戰(zhàn)爭以來逐漸成為共識,但在上古時代海洋要比草原和沙漠綠洲遜色,草原民族的活動才是各單獨文明的主要連接紐帶。相比之下,海洋雖然在地中海東部各文明之間起到聯(lián)系作用,但它的軍事作用仍然要小于擁有廣闊草原的陸地,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土地的生產(chǎn)、牧草的肥美、馬匹的數(shù)量、武器的精良以及堅固的城堡。在亞歐古代世界,最北方是茫茫的針葉林,溫帶是廣大的闊葉林地帶,兩者之間靠北是草原,中間地帶多沙漠綠洲,此外還有地中海、黑海、波斯灣以及溫帶的各大江河、湖泊。自然地理決定了各地區(qū)的不同特點:南方大河流域、沼澤地帶和沙漠綠洲是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最早走向興旺的地方;遙遠北方的草原,是培育和發(fā)展部落力量的偏遠而遼闊的場所,它對農(nóng)耕地域的長期斗爭,為文明的興衰一次又一次地注入了毀滅和再生的力量;廣闊的森林不利于文明的發(fā)展,中世紀時代才最終被人類所征服。所以,在上古歷史上,南方大河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的北部邊緣及稍后的南方沼澤、尼羅河河谷、印度河河谷、黃河流域和中亞小塊的綠洲,等等,是產(chǎn)生文明體系的天然溫床。而雅利安人、赫梯人、希臘人、草原游牧民族等等,則是不斷沖擊各文明的毀滅和再生的力量。世界歷史緣起何時?自殖民戰(zhàn)爭至今,人們特別強調(diào)由西方列強的擴張而帶來的全球化的“世界歷史”景觀,這是基于現(xiàn)代世界的大國爭霸和經(jīng)濟競爭而言的,但是“世界歷史”并不是由于列強的擴張和基督教的傳播才開始的。早在新石器時代,隨著各民族的遷徙,“世界歷史”就以巨大的聲勢拉開了序幕。亞歐大陸各民族先民的相互來往,本身就是世界性的。在古代亞歐大陸上,古代文明就是一個偉大的整體。在這個偉大的整體性之下,各民族又保有了自身的區(qū)域特點和文化體系。強調(diào)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覺得,“世界歷史”并不是為了今天的全球化的“結(jié)果”而作的準備。我感到,將“世界歷史”作為古代歷史的結(jié)果和目的,以及不假思索地贊美當前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趨向,應是近代理性主義思想及其歷史觀的產(chǎn)物。此外,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誰?在不同層面上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英雄史觀認為,英雄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是薩爾貢一世、居魯十二世、亞歷山大大帝、秦始皇、漢武帝、愷撒、奧古斯都、成吉思汗、拿破侖等締造了歷史。而另一些人認為,是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在社會整體活動的基礎上,才產(chǎn)生了個別的英雄。如果從民族角度來說,問題就變成了:哪些民族構(gòu)成世界歷史的主流?世界歷史的中心又在哪里?我覺得,是英雄和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歷史,英雄和人民的關系也是互為依存的。某些時候,當人民普遍愚昧和迷茫的時候,英雄個人的正確行為拯救了全體;而某些時候,當英雄淪為腐敗的暴君,社會陷入苦難的深淵,人民推翻暴君就是一個正確的行為。更進一步說,英雄也好,人民也罷,所有的人及其歷史,都受到偉大自然力量的制約。另外,世界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世界歷史,世界歷史的中心也是一個不斷流變的概念。歷史上有無數(shù)“歷史的中心”,對于世界歷史的作用都是相互不可取代的,評價它們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情。為了對遠古文化作出較準確和較真實的理解,我們必須先了解那些創(chuàng)造了兩河、西亞、愛琴海、波斯和中亞以及亞歐草原等偉大的古代文化的各語言民族。他們是些什么人?他們從何而來?他們的命運如何?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逐步了解他們的文化。在第一部中,我們將追隨各語言民族的遷移路線,了解他們在所占區(qū)域建立國家和文明的大致情況。什么是語言民族?不是指各個不同的原始部落,也不是部落聯(lián)盟,而是指使用共同語種的大的民族共同體,例如閃米特人、雅利安人或希臘人。在這些語言民族的大名稱下,還分有各不相同的人數(shù)眾多的偉大民族,如閃米特人名下分有阿摩利特人、亞述人等等,雅利安人名下分有米底亞人、波斯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等。按照現(xiàn)代文化歷史類型的學說,各語言民族共同體正是創(chuàng)造古代文明的主體力量。第一章 亞歐古代世界是一個整體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間,在亞歐大陸廣闊的大地上,從敘利亞沙漠到兩河流域南部,從黑海以北到小亞細亞,從西伯利亞草原到南部亞洲,從蒙古高原到黑海之濱,人類早期各民族展開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浪潮。公元前3000年以降,閃含民族在西亞的新月地區(qū)掀起大規(guī)模遷徙浪潮;公元前1900年左右,赫梯人(Hittites)進入小亞細亞半島的卡帕多細亞高原(Cappadocia/Karra50Kict),希臘人稱那里叫安納托利亞(Anatolia/Ava——Tok),意為“日出之地”;公元前1650年左右,第一支說希臘語的阿該亞人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南部;公元前1500年左右,首批雅利安人越過興都庫什山脈(Hindu-Kush)。等等。從那時起,在從愛琴海到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廣闊疆域上,古代世界從彼此的孤立狀態(tài)逐漸走向一個整體。換言之,至遲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古代世界彼此孤立發(fā)展的原始人群就應該已經(jīng)開始交流。而從公元前2000年以降,這種交往更為頻繁,也更為深入。千百年來,各民族的文化和交往相互之間有著復雜的歷史淵源關系。北方西伯利亞和蒙古大草原等是連接東西方的紐帶,中亞各綠洲地帶則提供了草原和農(nóng)耕文明相互融匯的場所。所以,整個亞歐大陸北方的草原民族也是我們必須予以關注的重要群體。史前文明的相互關系十分復雜,但卻是作為整體共存而相互不斷影響的一個動態(tài)的關聯(lián)。在古代,世界的東方和西方只有地理方位的意義?,F(xiàn)在這些方位指稱卻有了政治的意思,但是這個現(xiàn)代的意思卻不適用于理解古代社會。從更廣闊的范圍來看,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個亞歐大陸,上古世界各文明也是一個整體,雖然存在著諸多局部的激烈斗爭。

后記

漫長的寫作終于告一段落。許多地方還來不及深入思考,甚至來不及寫完,就匆匆擱筆,無奈合同期限已過,只能等待今后的機會再作修訂。在此我要感謝為本書寫作提供幫助的朋友們和家人,他們的支持和幫助,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舞。在本書將要完成時,我以本課題的研究申請了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資助項目,順利得到批準。在1998年9月,寫作本書的意圖尚未明確,當時我寫了一篇關于愛琴與西亞建筑相互比較的文章,諸葛鎧先生把它推薦給《裝飾》雜志社,后來以《愛琴和古希臘建筑形制及裝飾的起源》為題,發(fā)表在2001年第5期上。當時文章在結(jié)構(gòu)、思路上存在一些問題,但它激發(fā)了我寫作本書的熱情,是本書的起點。諸葛鎧教授還把我介紹給山東畫報出版社的朋友們。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諸葛鎧教授,是我國著名藝術理論家和教育家,長期以來,他辛勤筆耕,治學嚴謹,為設計藝術理論研究付出了無數(shù)心血。在寫作本書過程中,張朋川教授在有關薩珊波斯、粟特和西北諸古代文明的相關資料、圖片等方面,給予我很大的幫助。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朋川先生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和教育家,多年來從事田野考古工作和美術考古研究,他的談話能給入以多方面的啟發(fā)性,其質(zhì)疑許多定論的探索精神和幽默的性格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他在近年構(gòu)思并已著手寫作的專著《韓熙載夜宴圖考》,將思考的范圍涵蓋到西亞和埃及等遙遠的國度,也是以大歷史的視角考察古代文化的相互交流。他還不時將研究心得與我分享,使我得到很大啟發(fā)。還要感謝的是出版社的劉傳喜先生,自從我們相識,多年以來他一直關注著本書的寫作,每次來蘇州都要和我進行交流,一直關心本書的寫作進程。我的同事李明教授最早提議和敦促我申報去俄羅斯留學,使我有機會了解國外的情況,并獲得大量俄文版資料。在蘇州八一小學期間,劉苗虎先生在繪畫方面,徐元春女士在語文方面,給我以啟蒙。在蘇州市第十二中學(原農(nóng)校)讀初中期間,我的語文老師顧植夫先生在文學方面給我諸多教誨,從他那里我第一次聽說了斯賓諾莎(BenedictusdeSpinoza)及其關于自由的定義。

編輯推薦

實際上我們在《從青金石之路到絲綢之路:西亞中亞與亞歐草原古代藝術溯源(上下)》中所要進行的精神旅行稍稍超出了《從青金石之路到絲綢之路:西亞中亞與亞歐草原古代藝術溯源(上下)》所圈定的范圍,但我以“從青金石之路到絲綢之路”作為書名,是為了選擇兩個富有詩意和代表性的事物,作為各民族文化交往史上兩個時間端點和空間范圍的象征。青金石之路象征了絲綢之路產(chǎn)生以前各文明之間的交往,絲綢之路的象征意義更是無須我來解釋。如果我們選擇一個很確切的學術標題,則會顯得過于莊嚴和冷峻,容易使讀者朋友們感覺疏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從青金石之路到絲綢之路(上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學術水平比較高
  •   這本書是在書店看到,但是不打折,所以來當當淘的。價格很便宜。
  •   沈老師強悍的著作
  •   比較細
  •   下單時還有,過了幾天自動給我取消了。改在別地買的。
  •   作者的思想和感覺都有,但因為非歷史和考古專業(yè),因此書中口水多而干貨少,比較失望
  •   價格也不便宜,本以為紙張會好一點,會有一些彩圖呢。寫作好像還不錯。
  •   全書系統(tǒng)研究了歐亞各地區(qū)不同文明的演變和文化交流。筆者曾沿絲綢之路進行過考察,走千里路讀萬卷書,從藝術史的角度詮釋了文明的內(nèi)涵。難能可貴的是,筆者書中有許多珍貴的信息,比如克孜爾石窟的一些已無法面世的臨摹壁畫,俄羅斯各大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以及一些俄文的重要考古學材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   缺少地圖,如果這種以藝術的視覺角度出發(fā)的書,有彩圖就更好了。
  •   不錯,國內(nèi)很少見的介紹歐亞文化發(fā)展的書籍
  •   買這本書本是為了了解絲綢之路而買的,結(jié)果大失所望。全書內(nèi)容更像是作者的一篇學術論文,書中所介紹到的歷史事件全是一句話帶過,只是用大量篇幅闡述了作者的個人觀點,讓人很難有欲望看下去。而且最初書的簡介中描述說是圖文并茂,更是言不符實,只不過是有幾幅簡單的黑白圖片而已,看不出有多大價值,有幾幅在余秋雨的千年一嘆中早已見過,如果說這本是圖文并茂,那千年一嘆應當也算是了... 閱讀更多
  •   雖然很貴,但開本真的很大。是繪畫出身的人寫的藝術書,應該有獨到的眼光,值得一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