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美學史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悅笛  
Tag標簽:無  

前言

當各種文化與理論研究為“轉(zhuǎn)向”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時,視覺圖像文化的實踐卻以數(shù)字時代的“光速”挺進并彌漫于我們社會生活和個體生命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比如數(shù)字高清晰度電視及數(shù)字壓縮衛(wèi)星直播、數(shù)字電影、數(shù)字攝像、數(shù)字攝影、數(shù)字廣告、網(wǎng)絡游戲、動漫、網(wǎng)絡視頻、手機視頻……視覺圖像文化成了新世紀中國和世界最為普遍的發(fā)展中的社會現(xiàn)實存在之  視覺圖像文化轉(zhuǎn)向的時態(tài)是現(xiàn)在進行時。  視覺圖像文化是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現(xiàn)實實踐向我們提出的重要問題,它是什么,它從哪里來,它在哪里,它向哪里去?我們必須予以回答。新世紀波:全球視覺圖像的“轉(zhuǎn)向”世紀之交的社會發(fā)生了文化的“轉(zhuǎn)向”,文化的轉(zhuǎn)向中最為搶眼的景觀是視覺圖像的“轉(zhuǎn)向”。今日的視覺影像鋪天蓋地,無所不在,它已經(jīng)“帝國主義式”地占領了文化的大片領地。不管是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還是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不管是流行歌曲MTV,還是電視報道美軍在伊拉克又遭襲擊;不管是城市白領們翻閱的《時尚》雜志,還是孩子們喜歡的卡通讀物;不管是觸目皆是的電梯里的“聚眾”廣告,還是熱浪疊起的城市大屏幕;不管是以幾何級數(shù)增長的網(wǎng)絡游戲玩家,還是世界第一手機大國的視像拍攝、視像傳輸,我們都離不開影像。當今的視覺圖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響著文化的每一個層面,從最高深精微的哲學思考到大眾媒介最為通俗淺易的生產(chǎn)制作,乃至百姓的生活,我們每天在饕餮著視覺的盛宴,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圖像的時空境域之中。

內(nèi)容概要

  這本《視覺美學史——從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The History of Visual A esthetics:From Pre-modern,Modern to Postmodern)恰恰是自己的學術方向的轉(zhuǎn)變過程中的產(chǎn)物,它所涉及的領域更為廣闊而且龐雜,所觸及的問題亦相當復雜。但寫這本書更直接的原因在于,這四年間,受聘于北京幾所“綜合類”與“藝術類”高校,給美術專業(yè)(包括國畫和油畫方向)、書法專業(yè)(包括書法史論和創(chuàng)作方向)、設計專業(yè)(包括視覺傳達設計、色彩設計、服裝文化方向)、音樂專業(yè)和藝術教育專業(yè)的研究生開專業(yè)課,發(fā)現(xiàn)居然沒有一本“視覺美學史”方面的專著!

作者簡介

劉悅笛,男,1974年12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國際美學學會會員,大《美學》雜志主編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

書籍目錄

視圖圖像文化及其問題域(代總序)導言  目擊“道”存:視覺是一種思維 第一章 “史前簡史”:從柏拉圖的“凝視”談起  第一節(jié) 古希臘的“凝視”觀 第二節(jié) 模仿論 透視學和浪漫主義 第三節(jié) “經(jīng)驗主義”的思路 第四節(jié) “理性主義”的思路 第五節(jié) 向“現(xiàn)代視覺美學”的過渡上編 在“現(xiàn)代”的疆界之內(nèi):視覺美學的內(nèi)涵延展 第二章  視覺形式學:從“形式/意味”到“點/線/面”   第一節(jié) 克萊夫•貝爾的“假說”:“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節(jié) 羅杰•弗萊的“審視”:“純形式反應”理路   第三節(jié)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抽象”:“點 線 面”論   第四節(jié) “視覺形式學”的個案解析  第三章 視覺心理學:從“視錯覺”到“視知覺”   第一節(jié) C.W.瓦倫汀的“統(tǒng)計”:“實驗審美”心理學   第二節(jié) E.H.貢布里希的“錯覺”:“圖畫再現(xiàn)”心理學   第三節(jié) 安東•艾倫茨維希的“綜合”:“無意識知覺”心理學   第四節(jié) 魯?shù)婪?#8226;阿恩海姆的“知覺”:“格式塔”心理學   第五節(jié) “視覺心理學”的個案解析  第四章 視覺符號學:從“符號系統(tǒng)”到 “藝術符號”   第一節(jié) 恩斯特•卡西爾的“洞見”:“符號形式哲學”   第二節(jié) 蘇珊•朗格的“直覺”:“情感符號”美學   第三節(jié) 納爾遜•古德曼的“語言”:“藝術符號”理論   第四節(jié) 霍華德•加登納的“生長”:“發(fā)展系統(tǒng)”觀念   第五節(jié) “視覺符號學”的個案解析 中編  “后現(xiàn)代”的逐漸介入:視覺美學的外延發(fā)展  第五章 視覺解釋學:從“圖像學”到“深度闡釋”   第一節(jié) 歐文•帕諾夫斯基的“意義象征”:“闡釋的循環(huán)”   第二節(jié) 邁克爾•巴克森德爾的“歷史說明”:“視覺的旨趣”   第三節(jié) W.J.T.米歇爾的“文化闡釋”:“當代圖像轉(zhuǎn)向”    第六章 視覺分析美學:從“語言分析”到“終結難題”   第一節(jié)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區(qū)分”:“看見”與“看似”   第二節(jié) 理查德•沃爾海姆的“再現(xiàn)劃分”:“看似”與“看進”   第三節(jié) 喬治•迪基的“習俗猜想”:“藝術慣例論”   第四節(jié) 阿瑟•丹托的“后歷史宣稱”:“藝術終結論”  第七章  視覺社會學:從“解光暈”到“擬像化”   第一節(jié) 瓦爾特•本雅明的“機械化”:“機械復制時代”     第二節(jié) 阿諾德•豪澤爾的“影像化”:“電影的世紀”   第三節(jié) 讓•波德里亞的“電子化”:“仿真擬像序列”  第八章  視覺解構學:從邊緣“拆解”到激進“消抹”   第一節(jié) 羅蘭•巴特的“雙重凝視”:“圖像修辭學”   第二節(jié) 米歇爾•??碌摹皟呻y悖論”:“被打亂的圖形文”   第三節(jié) 雅克•德里達的“激進消抹”:“無真理的繪畫” 下編  納入“前現(xiàn)代”的視野:視覺美學的比較拓展  第九章“竅喻”與“洞喻”:中西視覺美學比較  結語  審美之眼:架設在“心”與“腦”間的津梁  附錄  中國美學與當代文化產(chǎn)業(yè)——在韓國成均館大學的演講  藝術終結了吧?藝術終結在哪?——在北京第三屆大山子國際藝術節(jié)上的演講  Land Art and the Daoist Appreciation of Nature——在成都國際美學會議上的大會發(fā)言  Concept,Body and Natreu:the End of Art v.s. Chinese Aesthetics of Everydaylife——在安卡拉第17屆國美學大會上的發(fā)言   跋 目極心悠悠補記

章節(jié)摘錄

在生命之初的幾天內(nèi),作為嬰兒的我們的眼睛,對于柔和的光亮就有反應。時間到了一個星期左右,我們就試圖“看到”什么,并開始轉(zhuǎn)動眼球,然而,卻仍是以一種模糊的和猶豫的方式在轉(zhuǎn)動的(我們本能地在“掃視”)。大約兩個星期之后,我們就可以盯住一個近處的物體(我們學會了“注視”或“凝視”)。直到生命的第六周的時候,我們的視覺便是堅定和有選擇的了。于是,“目光”終于形成了!然而,這種對人類而言具有“自本生根”的感知方式,卻往往被多數(shù)人所忽視。當我們在大街上匆匆走過,看到外面的世界的時候,常常會被那些“語言”與“文字”所直接吸引,通常無意識地在“讀出”字里行間的意義來。此時的圖像世界,卻“退歸”為文字的背景。當我們輕言這個時代就是“讀圖時代”的時候,恰恰忽略了這樣的一個事實:我們對待圖像的觀照方式恰恰是“讀字”式的,盡管“視覺文化”( visualculture)充塞在我們的視網(wǎng)膜上,但是以語言為主導的“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卻依然在主宰文化霸權。

后記

這又是一本“遲到”的書。沒想到這本《視覺美學史》在出版社又靜靜地躺了兩年,今年我還有一本2004年就已完成的專著《生活美學與藝術經(jīng)驗:審美即生活,藝術即經(jīng)驗》(Living Aesthetics and Art Experience:Living as Aesthetics,Art as Experience,2007),得以出版。希望這本書也能夠早一點與讀者見面。特別感謝馬兵編輯一直以來為本套叢書所做的辛勤工作。這兩年來,我的生活也發(fā)生了許多的變化。到北京大學哲學系葉朗先生那里繼續(xù)做博士后研究,希望在學術上能夠繼續(xù)得以長進,特別是在中國美學史方面我希望能夠?qū)W到得更多,并希望能有一天寫出一部“中國視覺美學史”這樣的專著。我的女兒也暖暖(芷暄)也出生了,在日夜勞累的同時更帶來了許許多多的,難以言傳的歡樂。2007年7月,我到土耳其安卡拉參加了“第17屆國際美學大會”(XVI-I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并在大會上做了《觀念、身體與自然:藝術終結與中國的日常生活美學》( Concept,Body and Nature:The End of Art versus Chines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的發(fā)言。在我的發(fā)言現(xiàn)場,分析美學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約瑟夫?馬戈利斯(JosephMargolis)、國際美學協(xié)會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Heinz Paetzold)、國際美學協(xié)會前主席阿諾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新實用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國際美學協(xié)會第一副主席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國際美學協(xié)會前主席佐佐木健(Ken-ichi Sasaki)、俄羅斯美學家多果夫( Konstantin M.Dolgov)、當代哲學史家湯姆?羅克莫爾(Tom Rockmore)、日本美學協(xié)會代表小田部胤久(Mariko Otabe)等悉數(shù)到場,從而表現(xiàn)出對藝術終結和東方美學問題的關切。在會場上下,與這些美學大家們的思想交鋒和交往對話真的令我難忘。

編輯推薦

《視覺美學史:從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讓你真正了解到語言與圖像的關系被厘清的時代,或許也就是視覺美學能夠獲得“大發(fā)現(xiàn)”的新的歷史時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視覺美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6條)

 
 

  •   這書對于視覺文化研究一竅不通的朋友還是很合適的,我個人認為不是很難懂,后現(xiàn)代主義當中的哲學大師都在,主要的脈絡還是很明白的,如果想在細致研究的話,還是需要看看大師的著作,這本書只能帶你走進門!
  •   配合視覺文化相關論著閱讀,可以對于如今視覺文化時代有更深的體會
  •   這是一本好書,以全新的眼光去解讀視覺,值得一讀。
  •   作為一個設計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
  •   使我的疑問得以解決。對美術發(fā)展的狀況有了進一步認識
  •   此書內(nèi)容詳細,理論性很強,質(zhì)量好,值得研究和揣摩,適合與一定理論知識和研究學術的人使用
  •   所謂大師氣象也許正是如此,但愿他日,,,
  •   史料比較扎實,評析也很有見地,可做研究參考資料
  •   當今時代,視覺圖像占據(jù)了文藝市場的半壁江山,它帶來的沖擊波,是全球性的。視覺圖像也是文化、也是藝術,還是思維。比較前沿的理論著作。
  •   劉悅笛最近幾年發(fā)瘋了一樣的出書,質(zhì)量不能說太差,但想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可能還要努力。我每年都要從書價是剔掉一些過時就沒有價值的書。物別是那些為追學術熱點而寫的東西,真是**。
  •   性價比很高,紙張印刷都不錯,可惜沒鎖線。。。
  •   需要細讀 書本身有深度也有難度
  •   涵蓋范圍廣??梢宰鳛榫€索。
  •   整體還可以吧,總有一點會觸動自己
  •   書籍壞了 客服沒人接電話
  •   是目前國內(nèi)關于視覺美學研究的唯一專著,可以作為研究的基礎性文獻來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