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3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林存光 侯長安 頁數(shù):237
前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孔子、儒學、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從撥亂反正到恢復正常再到日漸升溫至熱潮的過程,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其中應運而生,起到了組織、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到了最近幾年,似乎出現(xiàn)了一熱一冷的局面:關于孔子、儒學、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研究日趨繁榮,碩果累累,而大眾化的普及工作卻沒有跟上,不少人對孔子、儒學有隔膜,對儒家文化說不出一個子丑寅卯來。有鑒于此,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堅持繼續(xù)推動學術研究的同時,下決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電視、動漫、網(wǎng)絡、講座、《論語》普及工程、經(jīng)典誦讀工程等多種形式宣傳孔子、普及儒學以外,還專門組織編寫了這套“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目的在于向國內(nèi)外讀者介紹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識,加深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揚儒家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建設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儒家文化是以儒學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文化。儒學與儒家文化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儒學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論、學說,儒家文化則是儒學走向社會,化成天下、移風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禮俗、觀念等等在內(nèi)的社會文化。儒學是儒家文化的源頭活水,儒家文化是儒學的浩瀚長流。儒學通常為知識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則為全體社會成員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學擁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更廣闊的覆蓋面和更廣大的人群。儒家文化在漢代逐步形成,兩千多年來,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揚直上,遠播海外,形成了一個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在內(nèi)的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于軸心的地位,寬容、平和、理性地對待其他形態(tài)的文化和異質(zhì)的外來文化,博采眾長,融會創(chuàng)新,不但引領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博大氣象,塑造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崇教重文、守禮義、知廉恥的國民性格,培育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價值,就談不上了解中國本土文化及其價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是近百年來一再發(fā)生的文化虛無主義偏向。今天,我們倡導儒家文化的研究與普及,固然是為了拓展新的學術與文化領域,更重要的是為了摸清我們的文化“家底”,認識“自家無盡藏”的價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廣泛吸收人類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綜合創(chuàng)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編撰“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播有關儒家文化知識,讓讀者對儒家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了解儒家文化的優(yōu)點和特點以及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為此,我們著眼于儒家文化幾個大的方面擬出選題?!叭寮椅幕蟊娮x本”叢書是關于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求作者是專家、大家:專家搞普及,大家寫小書。我們通過向社會招標、專家推薦等形式在全國選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個選題: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教育(郭齊家著)、儒家法文化(俞榮根著)、儒家生態(tài)文化(喬清舉著)、儒家倫理文化(唐凱麟、陳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剛著)、儒家政治文化(林存光、侯長安著)、儒家禮樂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斗勇著)、儒家文化與世界(施忠連著),這些著作都凝聚著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化方面花費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獻精神。編委會明確要求,“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是在學術研究基礎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紹之作,富有經(jīng)典性、文學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對儒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夠深人淺出地予以表達,對某一專業(yè)作全面系統(tǒng)、客觀忠實的說明和介紹,重點寫那些仍有現(xiàn)代價值的、有助于人們認識儒家文化的內(nèi)容。其次,在素材選擇、主題提煉以及運筆形式、行文風格上,都要融入現(xiàn)代意識,力求與時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眾語言,舍去一些艱深聱牙的言辭,不使用學術語言,多使用敘述性、描述性的語言,要通俗易懂,活潑流暢,圖文并茂,雅俗共賞。其實,要寫好一本大眾普及讀物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普及讀物不僅要求文字淺顯,可讀性強,而且要求有學術含量,要體現(xiàn)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彰顯了作者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年朱光潛先生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出版了美學佳作《談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曉暢的語言,順著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及美的特點這一脈絡層層展開,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道來,平易親切,引人人勝,從而凈化了讀者的心靈,“引讀者由藝術走人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朱自清語)。該書先后重印三十多次,成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jīng)典之作。大家學者的風范告訴我們,一方面,大眾讀本不能寫成艱深的學術著作,因為曲高和寡自然應者寥寥,普及變成空談;另一方面,大眾讀本又不能沒有學術含量,因為沒有學術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義。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僅能為國內(nèi)外熱愛孔子、儒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讀者提供一種對儒家文化的生動的、通俗的介紹,而且能為國內(nèi)外讀者提供一種對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認識,使讀者在獲得儒家文化的具體知識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內(nèi)在精神,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在“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態(tài)文化、倫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禮樂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筆下娓娓道來。我們力求把對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轉向當下日常生活,從生活中體認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飛人尋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發(fā)掘出來,提煉出來,把它講清楚,注意發(fā)掘中國文化中具有普世價值的理念,變成每個中國人的自覺,還要把它變成世界性的東西。一本好的文化普及讀物,應該在完成這個使命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 韓喜凱2010年9月9日
內(nèi)容概要
《與權力對話:儒家政治文化》“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是在學術研究基礎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紹之作,富有經(jīng)典性、文學性、教育性?!杜c權力對話(儒家政治文化)》為該系列中的一本?!杜c權力對話(儒家政治文化)》包括了仁愛、禮義與政治——儒家之道的政治含義;道與勢之間——儒教中國的基本問題;歷史變革與政治斗爭——儒家形態(tài)的政治改革與黨爭運動等內(nèi)容。
作者簡介
林存光,男,1966年2月生,山東濟寧人,哲學博士,現(xiàn)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秦諸子學、中國儒學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與政治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曠世大儒——孔子》(合著)、《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恥:人之為人的底線》等。在《政治學研究》、《天津社會科學》、《孔子研究》、《齊魯學刊》、《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研究》、《道德與文明》、《新華文摘》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并參與國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課題。候長安,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專業(yè)博士生。
書籍目錄
總序
導言
仁愛、禮義與政治——儒家之道的政治含義
一、修己與治人
二、仁心與仁政
三、君道與禮治
四、何去何從:王道與霸道之爭
五、民惟邦本:政治的人民性維度
六、內(nèi)圣與外王
道與勢之間——儒教中國的基本問題
一、治亂的循環(huán):王朝政治的歷史
二、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儒家化的政治角色期望
三、?教中國的文化政治理念
歷史變革與政治斗爭——儒家形態(tài)的政治改革與黨爭運動
一、王莽改制
二、東漢末清議與黨錮之禍
三、王安石變法
四、東林黨社運動
五、晚清維新變法運動
政制與科舉——制度化的儒家政治文化
一、皇權與儒家教育
二、歷代選官制度
三、科舉制: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
結語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寧死于虎口,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這不僅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更是對那個時代的暴虐的統(tǒng)治者及其苛政的最悲憤的控訴!社情民意如此,那么,誰才能拯生民于水火,解萬民于倒懸?誰又能真正為人民的心聲代言,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告?在這樣一個人民無法主宰和支配自己命運的時代,也只有將希望寄托在那些富有良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身上了??鬃涌梢哉f正是他那個時代最富有良知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而反對暴君苛政、希望統(tǒng)治者以仁愛之心施行富民利民的治國之策也正構成了他整個政治思考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道或者無所作為以及“苛政猛于虎”的政治現(xiàn)實令他痛心疾首,正是基于對現(xiàn)實政治的這種敗壞狀況的深切感受,激勵著他一生做著復興古圣先王的良法善治的夢想,懷抱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偉大志向以及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乃至“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宏愿、理想和抱負,“知其不可而為之”地執(zhí)著地為國計民生、為大眾百姓的利益和福祉而向統(tǒng)治者建言獻策,奔走呼告。為此,他不得不周游列國,而在長達十四年之久的顛沛流離的羈旅生涯中,雖然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辛和磨難,他卻始終矢志不渝。2.仁愛與禮治面對昏庸無能乃至嗜殺好戰(zhàn)、殘暴無道而不顧民生疾苦的統(tǒng)治者,孔子的政治態(tài)度和立場是堅定而明確的,那就是批評暴政,反對殺戮,真誠地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以仁愛之心發(fā)政施教,以道德感化老百姓的心靈,用禮義規(guī)范老百姓的行為,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生活軌道。在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的問題時,孔子給出了一個最著名的回答,那就是“愛人”。其實,這也可以說是孔子面對西周宗法封建制下世襲貴族的傳統(tǒng)權力越來越具有一種不守禮法的、無節(jié)制的“暴力”傾向的政治現(xiàn)狀,所發(fā)出的一種人道主義呼聲??鬃铀^的“愛人”,并不是指一種純粹情感化的表達方式,不是指以姑息的方式對待、愛護他人,而是指富有仁愛之心的君子應該以道德的方式去對待、愛護他人,這就叫“君子愛人以德”,即用自己的道德人格來感化和教育他人向善、以禮義來規(guī)范和引導人民的行為,所以孔子所謂的仁者愛人更主要地體現(xiàn)了一種合乎道德和禮義地對待他人以及如何正確地治理國家和人民的道德理性的精神與原則。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的話,孔子所崇尚的仁愛精神及其體現(xiàn)的道德理性的原則,也就是所謂的“忠恕之道”。這可以說是孔子的整個思想學說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有一次,孔子對學生曾參這樣說:“參呀!我的思想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钡牵鬃硬]有具體解釋說這個基本觀念究竟是什么。所以,別的學生就問曾參:“老師的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曾參就說:“老師是說,他老人家的思想學說中貫穿著的一個基本觀念,不過就是忠和恕罷了?!彼^的“忠恕”,是指對待他人的兩種基本原則?!爸摇笔菑姆e極方面來講的,就是所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就是,自己具有獨立的意志和品格,也要尊重或幫助他人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的意志和品格,同樣,自己想要有所發(fā)展和成就,也要幫助他人像自己一樣有所發(fā)展和成就;“恕”是從消極方面來講的,就是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所不希望要的,也不要強加給他人,比如自己不想受到傷害,~那就不要去傷害別人。這兩項原則迄今仍然被人看作是處理與他人關系應遵循的黃金法則??鬃拥闹宜≈溃趯嵤┑倪^程中事實上又必然會落實在一種推己及人的原則之上,即將善待自己的方式或?qū)Υ约焊改感值艿姆绞酵茝V施及于他人,去善待他人或他人的父母兄弟。因此,孔子提倡的仁愛精神又特別強調(diào)孝悌(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德行和倫理情誼,并希望以此為根基來培養(yǎng)推己及人的“泛愛眾”的仁愛精神,乃至在仁愛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一種合理正當?shù)慕y(tǒng)治關系。將仁愛和忠恕之道具體運用到對國家和人民的治理的政治問題上,就是所謂的“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以及富而教之。在孔子看來,對老百姓施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治理方式,比單純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統(tǒng)治方式,會更加合理而有效。單純地使用行政命令和刑罰懲處的方式來訓斥和強制人民服從,人民將會心存僥幸而只求逃避受罰,而不會有羞恥之心;反之,如果統(tǒng)治者能夠采取道德教化和禮義規(guī)范的治理方式,人民就會受感化和引導而心生羞恥之感,從而自覺地端正自己的行為。P5-8
后記
能夠參加這套“儒家文化大眾讀本”的編著工作,并承擔《與權力對話——儒家政治文化》一書的撰寫,筆者實在是倍感榮幸,并一直心懷感激。首先要感謝王鈞林、楊朝明諸位師友的推薦引介,其次應感謝中國孔子基金會梁國典秘書長和彭彥華女士的信任和關照,再就是要感謝山東教育出版社臧偉先生對本書耐心細致的精審校閱。沒有他們的推薦引介、信任關照和細心審校,我們的這本小書恐怕是很難以這樣一種形式得以順利地出版面世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這本小書是由我和我指導的一位博士研究生侯長安一起合作而共同完成的,該生好學深思,是一位能夠靜下心來研究學問的學子,沒有他的合作,本書也很難順利地完成,故在此也應向他表示謝意。本書由我.初步擬訂出大綱并最后統(tǒng)稿,我本人具體負責撰寫的部分是引言、一、二和結語部分,侯長安具體負責撰寫的部分是三、四部分,本來侯長安還撰寫了另外一部分內(nèi)容(古圣先王的故事儒家心目中的理想時代),后因篇幅要求所限,不得不將這幫分內(nèi)容忍痛割舍掉了。書中疏漏紕繆之處由我本人負責,懇請讀者朋友不吝批評賜教。另外,借此撰寫后記的機會,筆者還想談一點最近一段時間的個人感想,以便與閱讀了本書的讀者朋友進一步交流一些有關儒家與帝王、儒教與皇權、儒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的看法。在我看來,在歷史上儒家與帝王、儒教與皇權、儒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實在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二者之間既有合作,又有沖突,既有帝王對儒教的工具化的御用,亦有儒家對皇權的道德性的抗爭。然而,這樣一種歷史地形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在今人的眼中卻往往被人們作一種簡化的處理,乃至導致了種種歷史認識上的思想混亂。在此,我只想就日趨高漲的儒學或儒教復興論者在歷史認識上的錯亂意識談一點個人看法。宋人有詩云:“嚴霜烈日都經(jīng)過,次第春風到草廬。”這兩句詩的意境用到今天儒學或儒教復興的文化運動上似乎是再恰當不過了。在經(jīng)過了嚴霜烈日的考驗之后,春風的和煦肯定是令人陶醉的,然而,當日趨高漲的熱潮熱得過度時,人們也是易于迷失掉清醒意識的,據(jù)我的觀察,這一點已初步顯露在儒學或儒教復興論者的錯亂的歷史認識的思維邏輯和曖昧意識之上。有人主張儒教復興的“上行路線”,主張立儒教為國教,顯然對假勢以行道寄予了過高的期望,而這一過高的期望恰恰來自于對歷史上帝王尊儒的全面肯定。不僅如此,有的儒學復興論者還對歷史上尊儒不尊儒的帝王不僅給予深切的同情,甚至還唱起了贊歌。譬如有人一方面大講特講孔孟儒家“對王權的批判、反抗”“對專制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同時又極力強調(diào)古代王權(秦漢以后的皇權)“對社會的控制”是有限的,而“天高皇帝遠”、“帝力于我何有哉”才是“社會的常態(tài)”,這不禁讓人想起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大戰(zhàn)風車的故事,既然古代王權對社會的控制是有限的,是與“地方自治傳統(tǒng)”下的老百姓的自由美好生活不相干的,那么,儒家還要批判、反抗王權干什么呢?難道是因為古代王權對社會的控制是有限的,而對儒家的控制是無限的,故而才惹得儒家非要批判和反抗它不成?講儒家“對王權的批判、反抗”“對專制的批判”的人還講儒家不存在什么“圣王崇拜”的問題,似乎認為批判專制王權與圣王崇拜是矛盾而不能并存的,殊不知對于歷史上的儒家而言,對專制帝王或?qū)嗤鯔嗟默F(xiàn)實批判卻并不妨礙他們推崇理想的圣王統(tǒng)治。還有人講:“現(xiàn)在有很多很無聊的說法,比如說中國兩千年來的專制制度是很糟糕的制度,應該批判,這是非常無聊的。如果中國沒有兩千年的皇權制度,中國早就不行了;但這并不表明今天也應該實行皇權制度,。這是‘時移事易’的問題。”這話至少在我看來是非常曖昧而令人費解的,這話的意思從正面講似乎是說:“中國兩千年來的專制制度是很好的制度,不應該批判,誰批判誰無聊。”或者說,“中國兩千年來的皇權制度根本就不是什么專制制度”,而“中國之所以是中國正是靠了皇權制度才維持延續(xù)了兩千年。”這涉及到如何來看待和評價歷史上的皇權制度的問題,甚至上升到了如何來看待中國之歷史命運的大問題。不過,上面的講法無疑是需要論證才能成立的,它至少需要告訴我們何以皇權制度延續(xù)存在了兩千年才失去其合理性,以及在皇權制度延續(xù)存在了兩千年而被廢除之后的今天才成了一個不應實行的“時移事易”的問題?歷史問題是不能無聊地隨口亂講的,如果說皇權制度在歷史上一直都是維系中國命脈的根本制度,一直都是絕對合理的,乃至在今天批判歷史上的專制皇權都很無聊的話,那么諸如孔孟痛切批判暴君苛政,思孟念茲在茲地以德抗位并強調(diào)民貴君輕,漢儒賈誼汲汲于發(fā)表“過秦”之論和董仲舒試圖以天權限制王權,東漢末思想家深刻反省帝王“以一威權,以專天下”的弊害,乃至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和唐甄斥責君主為“天下之大害”和“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等等,難道他們都是不明白中國之為中國全在皇權制度這種道理的無聊之人嗎?悲乎!今天的某些儒學復興論者或號稱“大陸新儒家”的儒者似乎已不愿像一心一意地要“格君心之非”的孔孟古典儒家和漢唐宋明的儒家那樣對專斷王權或暴君污吏們再心存批判反省的警覺意識了,他們究竟被什么蒙住了歷史認識的理性眼光,乃至懷著一種愛屋及烏的無聊心態(tài),因認同儒家、儒學和儒教,而竟至于容不得有學者對歷史上的專制王權進行批判反思呢?基于一種錯誤的歷史認識而在今天倡導復興儒學儒教,難道不會犯“方向性的錯誤”嗎?這是一個需要今天的儒學或儒教復興論者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至少在我看來,儒家學者在今天日趨高漲的“儒學熱”“國學熱”的浪潮中,最吃緊的是唯有“養(yǎng)得胸中一種恬靜書味”,唯有養(yǎng)得胸中一種“詩書寬大之氣”,唯有養(yǎng)得胸中一種開放包容、獨立自由精神,也唯有養(yǎng)得胸中一種“識大體”的歷史見識,乃至認清歷史上儒家與帝王(或統(tǒng)治者)、儒教與王權(或國家權力)、儒學與政治的錯綜復雜關系的真相與性質(zhì),儒學或儒教的當下復興才有可能成為當代中國的一項嚴肅而有意義的事業(yè),否則,則徒滋無謂之紛爭而已。而關于中國歷史上儒家與帝王、儒教與王權、儒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但愿我們的這本小書能于此有所貢獻,是為志。林存光2010年10月1日
編輯推薦
《與權力對話:儒家政治文化》為儒家文化大眾讀本之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