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

出版時間:2008-06-01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姚遠,等 編  頁數(shù):963  

內容概要

  《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套裝共3冊)》運用文獻考證方法,以個案分析為主,全面考察了上溯1792年,下迄于1949年中國科技期刊的發(fā)源和發(fā)展,并將其劃分為文理綜合性期刊、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基礎科學期刊、農學期刊、醫(yī)學期刊和工程技術期刊六大類別。其內容包括刊名、學科性質、刊期、創(chuàng)刊時間、??瘯r間、編者、出版者和發(fā)行者、版本和流傳、館藏,辦刊宗旨、辦刊單位介紹、主要學術內容、欄目,代表性文章、辦刊特色、編輯思想和方法等。對關鍵階段的代表性期刊有較詳盡的論述。大多數(shù)期刊附有序、發(fā)刊詞、卷首語或其他反映辦刊歷史的重要文獻。經個案分析的期刊為369種,為補缺憾,特列《1792-1949年中國科技期刊分區(qū)目錄》,記錄了2845種期刊的信息,借此可窺全貌,及了解中國科技期刊的區(qū)域分布特征和區(qū)域期刊出版中心的形成和變遷。  《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套裝共3冊)》可供科學技術史工作者,科技哲學工作者,文化研究工作者,圖書、情報、檔案工作者,新聞傳播和編輯出版工作者,管理工作者以及相關專業(yè)的大、中專師生參考新聞閱讀,尤其對期刊工作者,不失為借鑒歷史經驗和溯源尋根的工具。

作者簡介

  姚遠,西北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理科學報主編,兼任西北大學編輯出版與傳播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生導師、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等。獨著、合著、主編有《中國大學科技期刊史》等20余部,在《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等刊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曾獲陜西省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在研項目“晚清民初期刊演化與科學傳播”?! ⊥躅?,醫(yī)學碩士,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編輯部副教授、陜西省高校學報研究會對外聯(lián)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理事。合著或主編有著作2部,在《編輯學報》等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其中1篇獲全國高??萍计诳瘍?yōu)秀編輯學論著一等獎。2004年被評為全國高??萍计诳瘍?yōu)秀編輯?! ∫浞澹W碩士,空軍工程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編審。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1次。撰寫論文(著)50余篇部,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yōu)秀編輯學論著二等獎3篇,參加科研項目10余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空軍軍事理論研究一、二等獎各1項。

書籍目錄

《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前言一、導論二、文理綜合性期刊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1815-08-05)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1833-07-25)六合叢談(1857-01-26)萬國公報(1868-09-05)中西聞見錄(1872-08)益聞錄(1879-03-16)知新報(1897-02-22)湘學新報(1897-04-22)集成報(1897-05)實學報(1897-08-28)新學報(1897-08)求是報(1897-09-30)教育世界(1901-05)普通學報(1901-10)新民叢報(1902-02-08)新世界學報(1902-09-02)湖北學報(1903-02-12)浙江潮(1903-02-17)廣益叢報(1903-04-16)東方雜志(1904-03-11)北洋學報(1904)關中學報(1906-07-21)學桴(1906-07)新譯界(1906-11-16)學報(1907-02-13)科學一斑(1907-07)秦隴報(1907-08-26)夏聲(1908-02-26)留美學生年報(1911-07)進步雜志(1911-11-05)教育周報(1913-04-01)學叢(1913-07-01)清華周刊(1914-03-24)學生雜志(1914-07)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學生雜志(1915-06)青年雜志(1915-09-15)婦女雜志(1915-01-05)復旦(1915-12)清華學報(1915-12)學藝(1917-04)北京大學月刊(1919-01)國立北平大學學報(文理???932-05)西北學術(1943-11-12)民主與科學(1945-01)三、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格致匯編(1876-02)亞泉雜志(1900-11-29)科學世界(1903-03-29)科學(1915-01)科學常識(1922-06-10)自然界(1926-01)自然科學(1928-03)1科學思想(1928-11-10)……四、基礎科學期刊《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中)》《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下)》

章節(jié)摘錄

  長江下游流域的華東地區(qū)平原遼闊、土壤肥沃、氣候溫潤,水道密布,交通運輸極為便利。該地人煙密集,都市發(fā)達,工商業(yè)繁榮,特別自南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和文化最為進步的地區(qū),向有“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之說①。1897-1949年間,創(chuàng)辦了3898種科技期刊,占該地科技期刊創(chuàng)刊總數(shù)的近29%。華東地區(qū)以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中心城市為代表。三市之中尤以上海、南京更具有代表性,兩地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的總數(shù)均分別達到1648種以上,占全區(qū)科技期刊創(chuàng)刊總數(shù)的41010。近代以來,上海向稱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也是我國最大的工業(yè)基地。自鴉片戰(zhàn)爭后,又成為我國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同時也是我國近代革命運動的發(fā)源地之一、科學技術和文化中心之一。在1949年以前,上海除有眾多的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和學術社團而外,也有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東南大學、上海東吳大學、震旦大學、遠東大學、犬同大學、圣約翰大學、南洋醫(yī)科大學等近40所高等學校。這些科研機構和社團辦有370余種科技期刊;高校辦有250余種學術期刊。這些數(shù)量與其他城市相比,均占有較大的比重。其中,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總數(shù)和大學數(shù)量均為全國最多的城市。這些數(shù)據有力地說明,上海不僅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同時也是我國科技期刊事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 ∧暇l臨長江,緊鄰上海。1927-1937年,又1945-1949年為國民政府的政治中心。這一特殊的歷史原因,使南京的經濟、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文化借此獲得了僅次于京、滬的發(fā)展。1949年前,南京及其附近除中央政府所設的大量研究院、所和學術社團以外,大專院校亦呈林立之勢。其中有東吳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河海大學等22所大專院校。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總數(shù)達1000余種,僅次于北京、上海而位居全國第三。由于抗戰(zhàn)爆發(fā),中央政府、科研機構和大學輾轉內遷,故形成很多科技學術期刊的夭折或暫時???,雖在長沙、西安、重慶、昆明等地復刊了一部分,但已是元氣大傷,難以恢復到戰(zhàn)前的繁榮之勢。這從另一角度反映了科技學術期刊與城市興衰,與科學技術組織機構、社團、大學的興衰之間的依存關系?!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