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哲學史(第二卷)

出版時間:2000-1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圖書發(fā)行部  作者:黃明喜  頁數(shù):332  

內(nèi)容概要

  近十多年來,中國教育史學科無論在通史、斷代史,還是在專題研究、人物評傳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突破性進展。在此基礎上,有的學者更進而嘗試從哲學高度對中國教育思想的發(fā)展演變進行理論總結(jié)。①但是,迄今為止仍沒有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中國教育哲學史(第2卷)》著作。有感于此,華東師大中國教育史學科點部分成員會同兄弟院校的同行專家,決心對這一前沿課題進行開拓性探索研究,并經(jīng)國家教委批準為文科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  吨袊逃軐W史(第2卷)》應該寫成什么樣式,隨著研究的展開和認識的深入,一致認為:《中國教育哲學史(第2卷)》理應寫出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切忌用西方教育哲學的概念范疇進行生搬硬套。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和教育發(fā)展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幾大古國文明中唯一得以幸存和延續(xù)下來的文明。

作者簡介

  張瑞瑞,1919年2月生于湖北巴東,1948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教育系。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教育學心理學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教育史學科規(guī)劃組成員、全國教育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華東師大中國教育史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及該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主編及合著有《中國教育史研究·先秦卷》、《教育大辭典·中國教育史分卷》、《中外教育比較史綱》、《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教育卷》等?! ↑S明喜,1964年9月生于江西上饒,教育學博士。華南師大教科院副教授,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選,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參編的著作有《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教育卷》等,并發(fā)表論文10余篇?! ∮谑鰟?,1964年8月生于山東煙臺,教育學博士,山東師大教育系教授。為山東省高校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省級重點學科教育學原理教育哲學研究方向的負責人。著有《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朱熹與南宋教育思潮》、《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參編有《中國教育通史》、《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等著作,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20余篇。

書籍目錄

前言本卷引言第一章 魏晉玄學的教育哲學第一節(jié)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一、對名教的本體論證二、“性其情”及其相應的教育理想三、尋言觀意、得意忘言的教育方法論第二節(jié)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一、對名教的批判二、張揚意志自由的教育價值觀第三節(jié) 郭象:“名教即自然”一、“名教即自然”的道德本體論二、“各安其性”的人性論及其義利觀三、玄學化的理想人格及其修養(yǎng)方法第二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哲學第一節(jié) “心性合一”的佛性論一、天臺宗的“性具善惡”說二、華嚴宗的“性起”說三、禪宗的“自心是佛”說四、佛性的內(nèi)在超越性第二節(jié) 從道體論到道性論一、成玄英的道體論二、王玄覽的道性論與心性論三、吳筠“性命雙修”的修道論第三節(jié) 韓愈、李翱:理學教育哲學的先驅(qū)一、韓愈:“務使合于孔子之道”二、李翱:“滅情復性”第三章 北宋理學教育哲學第一節(jié) 周敦頤:尋孔顏樂處一、以誠為本的圣人觀二、以孔顏樂處為價值取向的修養(yǎng)論第二節(jié) 張載:“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一、“上達反天理,下達徇人欲”的教育價值論二、 “民胞物與”:確立理想人格的本體存在三、“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的修養(yǎng)方法論第三節(jié) 程顥、程頤:“天下之事,惟義與利而已一、辨“義”二、 “衣食足而有恒心”的教育基礎論三、“出利入義”的教育目的論四、“敬義夾持”的修養(yǎng)方法論五、簡論義利與理欲第四章 南宋理學教育哲學(上):朱熹第一節(jié) 心性論與教育價值論一、理·性·命一、心·性·情三、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四、道心與人心、天理與人欲、義與利……第五章 南宋理學教育哲學(下):陸九淵與楊簡第六章 宋代的功利主義教育哲學

章節(jié)摘錄

  從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看,朱熹在理、禮、事三者的關系中來界定禮,視禮為宇宙本體、道德本體的外在表現(xiàn),其意義在于通過將人類文化提升到宇宙本體的地位,而使禮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因為禮一旦取得了宇宙本體的地位,人類的既定文化成果便自然具有了超越歷史而亙古不變、萬世不移的性質(zhì)。在下面對禮的構(gòu)成的分析中,人們將會看到這一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朱熹所說的“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人事之儀則”,也包含著對于禮之構(gòu)成的說明。即作為理的禮和作為事的禮,前者即先驗、普遍而絕對的道德原則;后者指與一定道德原則相適應的具體的行為方式,所謂“文為度數(shù)”,屬于經(jīng)驗規(guī)范的范疇。如“事親以孝”,這是先驗的道德原則。但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它表現(xiàn)為不同的行為方式,如端茶送飯、冬暖夏清等。這些儀節(jié)性的方面,即屬于經(jīng)驗規(guī)范,從大的范圍上講,國家的法令、制度等亦屬此列。道德原則如同天之命令一樣具有先驗性、普遍性和絕對性,它橫亙古今、貫通人我、萬世不移。經(jīng)驗規(guī)范與先驗的道德原則不同,它們因事而異、因事制宜,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可變的。故朱熹說:“所因之禮是天做底,萬世不可易。所損益之禮是人做底,故隨時更變?!雹诋斎唬^可變,并不意味著人人可以制禮作樂。事實上,按照儒家的思想傳統(tǒng),“有位無德而作禮樂,所謂愚而好自用;有德無位而作禮樂,所謂賤而好自專”。只是有德有位的圣王之人,才有制禮作樂的權(quán)力。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教育哲學史(第二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