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7-9-1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張偉,林治金,郝家杰 頁數(shù):180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古國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教育大國中的一個。她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少有的最古老的教育制度,也造就了以舉世聞名的孔子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教育家,根植了“尊師重教”的文明傳統(tǒng)。古往今來,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歷史總是循著“國興教育興,教育興則國愈興”的規(guī)律發(fā)展著。當歷史即將跨進21世紀的門檻之際,人類面臨著一個人才競爭的新時代,“興教”已成為世界潮流;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人才培養(yǎng),中國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影響著國運,也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因此,造就一支具有現(xiàn)代教育觀念、用現(xiàn)代教育理論武裝起來的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其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和輝煌的現(xiàn)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主持撰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藝術(shù)與研究”系列叢書正是為著適應時代的呼喚,而奉獻給教師與社會的一園芳香雋永的鮮花。
作者簡介
張偉,1955年5月生,大專文化程度,現(xiàn)任青島市市北區(qū)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青島市拔尖人才。發(fā)表專業(yè)文章140余篇,多篇文章獲全國、省論文獎。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談“球形”閱讀教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基本程式新探》、《全息理論對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等。與他人合編書多本。1989年獲全國首屆小學語文閱讀觀摩比賽第一名。赴全國十幾個省區(qū)講課、講學多次,聽講者達幾萬人次。1992年參加了聯(lián)合國遠距離師資培訓工作,擔任主講。山東省自1993年開始對其課堂教學開展研究,《山東教育》曾連載《張偉課堂教學藝術(shù)研究》文章?! ×种谓穑?944年生于山東省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1970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任山東省教學研究室小學語文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山東省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主要著作有《中國小學語文教學史》等?! 『录医埽录谓?,1964年6月生,河北涿州人。1985年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任高中語文教師。后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1993年獲碩士學位,后到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漢字識字教育、語感教學、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教師語言學研究等方面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多篇。主編《新編小學生常用詞語搭配實用詞典》,任《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新實驗課本·語文》《小學漢字識字教育科學化研究》副主編,韻語識字語文實驗課本責任修訂?! 〈魅隄?,中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先后任教學研究室、教育實驗研究室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會理事,國家教委專業(yè)技術(shù)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曾從事中學數(shù)學教育,發(fā)表論文、教參十余篇(部);主撰我國首部《中學生家庭教育》;從事教育改革與實驗研究,合著《實用教育實驗方法》;從事教學論研究,主編《說課論》和《中國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從事課程論研究,主編《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問題研究》,專著《課程改革研究與實驗》;從事學科教育學研究,主編《新時期教學方法改革》和《現(xiàn)代小學識字教育科學化研究》;兼任《課程研究》雜志和《教學研究報》主編并從事《課程實驗論》研究。
書籍目錄
序前言探索篇一、“球形”閱讀教學的概念及成因(一)“球形”閱讀教學的概念(二)“球形”閱讀教學的成因二、“球形”閱讀教學的框架結(jié)構(gòu)(一)抓住“球心”,保持文字的向心力 (二)加強聯(lián)系,保持文章的整體性(三)多退少補,保持文章的“球形”結(jié)構(gòu)(四)變序更列,保持文章內(nèi)容的最佳定位列次三、“球形”閱讀教學的操作的程序四、“球形”閱讀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一)目標性原則(二)層次性原則(三)綜合性原則五、“球形”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一)廣闊的集納性顯示了“球形”閱讀教學的豐富內(nèi)涵(二)豐厚的理論性支撐起“球形”閱讀教學的基本建構(gòu)(三)顯著的實用性顯示了“球形”閱讀教學的強盛生命力研究篇 一、“球形”閱讀教學之討論(一)讀“球形”閱讀教學《探索篇》的感受(二)從《文心雕龍》的有關論述到“球形”閱讀教學(三)“球形”閱讀教學的立論基礎(四)關于“球心”的探討(五)從文章寫作和閱讀到“球形”閱讀教學(六)“球形”閱讀教學的探討二、“球形”閱讀教學法研究(一)“球形”閱讀教學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書能力,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二)“球形”閱讀教學法兩個基本特性的分析(三)豐厚的理論性支撐起“球形”教學的基本建構(gòu)后記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劉勰的觀點顯然是為人們所接受了,后來有人順著他的話題,借用人們熟知的一種動物--蛇,說了一段很形象、意味很深的話:“顛末銜接無少間,團因示圓相,如蛇之自嚙其尾然?!蔽鹩苟嘌裕笕藢③臑槲闹鲝埨斫獾檬窍喈斏钔傅牧??! 〉搅水敶?,有兩位文壇泰斗對這一主張頗有興趣,一位是錢鐘書,一位是葉圣陶。錢鐘書對“圓”情有獨鐘,一生多次以之論述為文之道。葉圣陶更有其發(fā)展,在論及作文教學時有這樣一段話:“要把材料組成一個圓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圓球這東西是最美滿,渾凝調(diào)和,周通一致,恰是一篇獨立的、有生命力的文字的象征。圓球有一個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環(huán)拱著……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應環(huán)拱于中心(這是指所需寫出的總旨,如對于一件事情的論斷,蘊蓄于中而非吐不可的情感之類),為著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應有最適當?shù)亩ㄎ涣写危云诔蔀橐黄獔A滿的文字。”(《作文論》) 綜合古今大家對文章寫作的論述,對于“球形”閱讀教學是如何建構(gòu)并得以發(fā)展的,就可以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了。首先,文章作為知識的載體,無論你從寫作方面研究,還是從閱讀方面研究,其內(nèi)容是客觀存在的,其本質(zhì)是不會改變的了。不會因為你側(cè)重于哪個方面,文章在本質(zhì)上會有什么變化。其次,寫作是“輸出”,閱讀是“輸入”,不管什么途徑,文章的內(nèi)在品質(zhì)是要得到同樣的表現(xiàn)的,其理也是不能改變的了,就如同好的不能寫成壞的一樣,好的同樣也不能讀成壞的。有了上述的認識,“球形”閱讀教學的成立就不顯得有什么突兀的了,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