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奧] 馬丁·普林茨 譯者:聶軍
Tag標簽:無
前言
長篇小說《馬拉松大盜》是奧地利當代年輕作家馬丁·普林茨(Martin Prinz,1973~)的處女作,發(fā)表于2002年。小說以20世紀80年代奧地利臭名昭著的銀行大盜、殺人犯約翰·卡斯滕貝格的真實故事為藍本,描寫了主人公約翰·雷滕貝格犯罪后馬拉松式的逃亡過程、心理活動以及最后斃命的情景。 雷滕貝格是一個出色的長跑運動員,同時也是一個搶劫銀行的慣犯。他和女友艾麗卡生活在維也納,日子看似平靜,但是他多次背著女友,利用氣槍和面具搶劫銀行,并憑借自己敏捷的身手逃過警察的追捕,一時間成為全國聞名的銀行大盜。終于有一天,他的行蹤被警察發(fā)現,鋃鐺入獄。一次審訊中,他趁警官不備而越獄,之后便利用自己的馬拉松長跑技巧,在維也納郊外的山林地帶與警方的搜捕隊伍展開了長達四天的周旋。十一月中旬的天氣,夜晚異常寒冷。他在逃亡中挨餓受凍,卻樂于這種運動的快感。他一邊逃竄一邊回憶著自己一次次搶劫銀行的經歷,內心感到無比的刺激。他回憶起自己殺害同事科爾哈默而成為殺人犯的情形,勾起了童年時代伴隨他成長的一種自卑感;他還回憶起與女友艾麗卡一起策劃未來共同生活的情景,內心體驗著家庭的溫馨和愛的歡樂……他一再逃跑,但始終處于警方的圍逼之中,險象環(huán)生。從逃跑的第一刻起,他就對成功逃脫不抱任何希望;如他每天能在長跑鍛煉的運動狀態(tài)中找到快感一樣,現在只要能一直朝前跑,能“以飛快的速度直接駛向廣闊的地平線,心里便感到一種滿足”,這也算是實現了他一直尋求的那種完美境界??勺罱K,他仍未逃過警察的追捕,在圍追堵截中被一槍斃命。 小說盡管只有三章,但情節(jié)十分緊湊,隨著故事的展開,懸疑迭生,頗有吸引力;它不同于一般驚險小說或警匪小說之處在于,作者不僅將筆墨集中于主人公的逃亡過程,同時還通過人物的回憶、聯(lián)想等心理活動,并穿插電視、報刊等媒體對追捕嫌犯的跟蹤報道,使跨越時間和地點的幾起似乎不相關的案例最終融合到一起,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非一口氣讀完不罷休的感覺。讀完小說,我們不難發(fā)現,作品在對主人公的犯罪逃亡心理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和描寫的同時,體現出一種內在的藝術效果,為此,小說一經發(fā)表,便在德語文壇獲得了一致的好評,產生了不同的凡響:2010年,該小說被德國著名導演本杰明·海森伯格(Benjamin Heisenberg,1974—)改編成同名電影,獲得巴伐利亞電影節(jié)最佳新人作品獎,小說作者馬丁·普林茨因此獲得奧地利電影提名獎;德語國家的報刊媒體也好評如潮,德國學者瓦爾特·亨克(Walter Hinck)在撰文指出它的藝術特色時這樣寫道: 時間層面的不斷交替,展現了罪犯逃亡的細節(jié),以及先前的作案經歷,不僅使罪犯的形象輪廓逐漸變得清晰,而且還讓敘事情節(jié)一再中斷:這一手法激發(fā)了讀者內心的一種雙重心理,即對罪犯逃亡成功與否的期待和對整個人物的好奇心理。作者既表現了罪犯的逃亡過程,也描述了其人生經歷,這兩方面是采用聯(lián)想的藝術手法交織在一起的……這部小說的語言風格簡潔樸實,絲毫不追求感官刺激的效果。它展現了一種在多重空間里不斷演進的體驗和感受。作者既沒有用法官的眼光,也沒有以辯護者的姿態(tài)來看待這個銀行大盜。這是一部寫實的、但絕非平庸的力作。(摘自2003年10月15日《法蘭克福匯報》) 瑞士學者漢斯·克里斯蒂安·克斯勒(Hans Christian Kosler)也如是評價道: 普林茨是從一個長跑運動員的視角來描寫雷滕貝格的逃亡過程的。這一點把這部敘事習作……變成了一種性情之事,因為作者完全沉湎于奔跑的漩渦和速度的狂熱之中,并由此拋棄了一切道德范疇,從而打破了讀者的正常期待。(摘自2003年3月5日《新蘇黎世報》) 恰如評論界所指出的,作者在描寫罪犯逃亡過程的同時,展示了人物的生活經歷和性格的形成,使得人物的行為脫離了道德層面,而更多地表現于人物心理和性格外化方面,進而成為一部犯罪心理小說。粗看起來,這部作品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表現出以下特征: 首先,逃亡題材與人物的馬拉松長跑技巧相配伍,著重突出了罪犯在越獄求生本能的驅使下憑借其高超的長跑技能所展示的個人體驗,因而也將讀者的注意力從犯罪逃亡主題引入了個人心理感受的范疇。罪犯雷滕貝格搶劫銀行入獄后失去了自由,在這種狹小的空間里精神變得麻木冷漠,萬念俱灰,因為監(jiān)獄的高墻“剝奪了人說話、呼吸和心跳的權利。高墻剝奪了人的生命。它們是第二層皮,是一張臉,掛著一種嘲弄人的奸笑”。因此,他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下憑借自己強健的體魄和高超的競技專長成功越獄,在逃亡路上享受著跑動的快樂。作者著重從人物心理的角度來描寫罪犯的逃跑過程,使讀者感受到的不是罪犯逃跑的那種倉皇感,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他在跑動中腰板變得越來越直,挺胸抬頭,雙腳幾乎在自行擺動。他感覺自己自由舒暢,強健有力?!薄疤臃冈阶咴娇欤杏X要飛起來一樣。在越來越陡的地方,加快頻率的每一步都會產生一種升騰的感覺,一種短暫飄忽的感覺。也許他喜歡的正是這種飛翔感?!睂σ粋€亡命之徒來說,逃跑終究擺脫不了抓捕,最終還會落入法網。雖然他沉浸于奔跑的自由與快樂之中,但是他在心靈深處依然擺脫不了落荒逃命的意識。所以,他每向前邁一步都能聽見自己跑步的回聲,“這是一種嘲諷的聲音,一種潦倒失落的聲音,這個聲音告訴他除了急速逃竄之外別無出路”。而且,他必須不停地跑下去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命。顯然,作者通過對人物狂熱奔跑的描寫,把讀者引入了一種心理體驗的范疇。 其次,回憶、聯(lián)想、穿插敘述的手法拓展了作品的敘事空間,加之時間層面和敘事角度的不斷交替恰如蒙太奇手法將不同的敘事層面組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這種敘事手法不僅把對罪犯逃亡過程的描寫透射到人物的心靈深處,而且也使讀者獲得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由此使作品的情節(jié)發(fā)展顯出一種內在的張力。比如,雷滕貝格逃到村鎮(zhèn)上的時候,看見人們正悠閑地逛街或閑聊,心里不禁產生幾分嫉妒,因為那種愜意的生活情景正是他的生活經歷中所缺少的東西。他看見在商店里買東西的母親們,就想到她們的孩子所擁有的一份溫馨情感;他看見下班回家的父親們,就想到他們給予孩子的父愛。“他想象著父親用他粗大的手撫摩著孩子們的腦袋,詢問他們上學和寫家庭作業(yè)的事情,卻記不清自己和父親在一起生活的情形。父親很早就從家庭生活中消失了,唯一留在他記憶中的是那香煙的刺鼻氣味。父親的模樣和聲音已經淡漠了,他甚至連喜歡不喜歡都說不上來。” 他還回憶起殺害同事科爾哈默以前所遭遇社會遺棄的苦澀感受;他在監(jiān)獄里有時還想,出獄以后人們也許對他這個銀行搶劫犯還存有幾分敬畏,可是在進修職業(yè)培訓課的幾個星期里,“他很快就察覺到別人是怎樣對待一個有前科的人的……在這里他還是那個曾經蹲過號子的人,誰想欺負他就欺負……讓他無法忍受”,結果便釀出了命案。殺人犯的身份讓他對生活失去了一切希望,只能用面具來偽裝自己。此時能給他心里帶來慰藉的,就是練就腿上的功夫以保持長跑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獲得馬拉松比賽冠軍能給他帶來一絲自豪感,一系列搶劫銀行的案例能讓他體驗著大膽和得意的快感。他的所有舉動,威脅的叫喊聲,還有那些驚恐萬狀的面孔,“這一刻他很偉大、神圣而不可侵犯??墒且坏┛诖b滿后他轉過身的時候,一切又突然改變了。即使這一刻他還想嚇唬一下人們,那他也畢竟是一個通緝犯,一個要逃跑的角色呀”。這一切都讓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匪徒,所以也就變得越來越貪婪。 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表現逃犯這一反面角色的過程中,完全擺脫了道德層面的考慮,而是著重描寫這一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這一點無疑表明了作者重在突出作品內在審美效果的創(chuàng)作意圖,即無意讓讀者對人物的犯罪行為做出道德意義上的評判,而是以一種潛在的方式去體驗人物的心理感受,從中來體現這部作品的藝術效果。比如,雷滕貝格一再逃跑,最終還是逃不出正義的法網。然而在作者筆下,罪犯在絕境中“以飛快的速度直接駛向廣闊的地平線”卻成了一種類似信念和理想的東西。這顯然是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關于這一點,作品接近尾聲處有更詳細的描寫:“他心里涌出一種新的渴望。他第一次體驗到終于走近家門的快意。與以往逃跑的感覺相反,他現在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第一次感覺自己的向往超越了一切行動,感覺到自己的希望絕不會在無法實現的境地中消耗殆盡。現在他心里有了自己渴望的歸宿,到了那兒他就能永遠擺脫那沒完沒了的逃亡日子?!边€有小說結尾的描寫:警察擊中了逃犯后足以使其斃命,然而罪犯坦然地停下車,在警車的重圍之中拿槍對準自己的右穴開槍自殺。這一點也顯然表現了作者的這一創(chuàng)作意圖。 小說作者馬丁·普林茨出生于維也納,現為自由職業(yè)作家,曾攻讀戲劇藝術和日耳曼文學專業(yè)。2000年獲柏林文學論壇(LCB)獎學金,同年獲奧地利下奧州文學榮譽獎;2002年獲奧地利聯(lián)邦總理府頒發(fā)的作家獎金和維也納市政府的文學促進獎。其主要作品除了《馬拉松大盜》(2002)外,還有:《一對情侶》(2007)、《遍步阿爾卑斯》(2010)等。 總之,《馬拉松大盜》的敘事手法看似由片段組合,而實際上情節(jié)十分連貫緊湊,語言風格簡潔平實,語句短小而富有表現力。譯者在翻譯這部小說的過程中,的確能體會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所追求的審美效果。在語言風格上,考慮到不同語言在表達方面存在著差異,故而在盡量不影響原作風格的前提下按照漢語習慣對一些語句作了適當處理。鑒于譯者的文字水平有限,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聶軍 2012年6月10日于西安
內容概要
本書敘述主人公是一個出色的長跑運動員,同時也是一個搶劫銀行的慣犯。他搶劫銀行,并憑借自己敏捷的身手逃過警察的追捕。終于有一天,他的行蹤被警察發(fā)現,鋃鐺入獄。審訊中,他趁警官不備越獄成功,與警察的搜捕隊伍展開了長達四天的周旋。其間他回憶著自己一次次搶劫銀行的經歷,回憶著自己殺害同事科爾哈默而成為殺人犯的情形,又勾起了童年時代伴隨他成長的一種自卑感;他還回憶著與女友艾麗卡共同生活、一起策劃未來的情景,內心體驗著那種家的溫馨和愛的歡樂。小說描寫主人公約翰·雷滕貝格犯罪后馬拉松式的逃亡過程以及其心理活動。
作者簡介
馬丁·普林茨(Manin Prinz,1973—)出生于維也納,成長于下奧州的利林費爾德,畢業(yè)于戲劇藝術和日耳曼文學專業(yè),現為自由職業(yè)作家;2000年獲柏林文學論壇(LCB)獎學金,同年獲奧地利下奧州文學榮譽獎,2002年獲奧地利聯(lián)邦總理府頒發(fā)的作家獎金和維也納市政府的文學促進獎。主要作品有:《馬拉松大盜》(2002)、《一對情侶》(2007)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出逃第二章 身陷重圍第三章 斃命
章節(jié)摘錄
吸到肺里的空氣使他一下子變得像氣球一樣,輕飄飄的。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銀行大盜雷滕貝格被帶走進行隔離審訊的時候,飛快地跳到審訊室的一張桌子上。三位審訊官呆愣著措手不及,其中一人像接球似地緊緊抓住雷滕貝格朝他扔去的一個暖水瓶,其他兩人似乎還處于驚恐之中,眼睜睜地看著雷滕貝格從一張桌子跳到另一張桌子上,然后消失在半開著的窗戶外面。 雷滕貝格顧不上朝下看就跳了下去。當他在黑暗中看見小轎車的頂部時,他也許感覺到了一絲輕松。首要是安全,這下他就不會摔斷腿了。小轎車頂部猛然受力凹了下去,被砸的那一刻又緩和了他跳下去的沖力。雷滕貝格向院子里張望,呼出一口氣,可吸氣的時候他又慌亂起來,因為四周營房的高墻逼得很近。他一翻身從車上跳下來,直朝院子出口方向跑去。大街上撲面的冷風讓他喘不過氣來。 雷滕貝格急忙沿著警署面墻跑到大路上,然后向城外跑去。他每跑一步,腳底都從地面彈起,急匆匆地要逃離此地,可是他的肺部讓他越來越喘不過氣了。寒風穿透了他的褲子和薄毛衣。他全身發(fā)冷,拼命往前跑,越來越感到渾身麻木。他隨時等待著一長溜警車從警署飛馳而來的那一刻。那樣的話,他就會停下來,伺機繼續(xù)往前跑,鉆進一家房門或者躲進旁邊的小道。可是他擔心,這一刻他壓根兒還沒有跑掉自己就先垮掉了。他精疲力竭,全身發(fā)抖,路上追趕的人一眼就能認出他來。 然后,他就會乖乖地繼續(xù)蹲在監(jiān)獄高墻里,只能再一次失敗,全部希望會在這種無法實現的渴望中消耗殆盡。人在監(jiān)獄里會萬念俱灰,這么狹小的空間,每一個動作都被限制在自己的體內,人會變得麻木冷漠。高墻不僅關押著人,還剝奪了人說話、呼吸和心跳的權利。高墻剝奪了人的生命。它們是第二層皮,是一張臉,掛著一種嘲弄人的奸笑。 大街上人很少,幾乎看不到汽車。四周出奇的安靜。大多數人坐在家里用晚餐或收看星期六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而那些在街上散步的人絲毫不關心周圍發(fā)生的事。雷滕貝格時刻注意著身后的動靜,希望自己趕快跑到十字路口——他必須趕到那兒。匆忙奔跑中他上氣不接下氣,每一步都感到很困難。盡管如此,他還是竭盡全力向前跑。只要他還在這條大道上,搜尋隊伍只需要分布開來就可以在進出城的路段堵截他。他們現在這樣還來得及?!拔姨优苁菫榱嘶蠲 彼炖锎謿夂莺莸孛俺鰜硪痪?,也像是在嘟噥著。他還真想朝寂靜的大街和行人吼叫一聲,隨后跑掉,可他還是壓抑住了自己的喊聲?!拔乙优?!”他每跑一步都不停地嘟噥這么一句,幾乎連自己也聽不見。他這么說著,喘息明顯好轉,可以漸漸透過壓抑的喉嚨,也打破了內心恐懼的障礙,甚至還掩蓋了他呼吸時慌亂的窘態(tài)。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二日,一個星期二的深夜,雷滕貝格開車駛向他的同事埃爾文·科爾哈默的住處,并近距離開槍打死了他。三年后人們才發(fā)現雷滕貝格與這起案件有關。在他逃亡期間,報紙上刊登了報道,說他們一起參加成人就業(yè)培訓學院課程學習的時候,他就忍受不了科爾哈默一休息就吸煙的習慣。關于罪犯的個人情況,除了一些猜測外還有報道說,雷滕貝格很注意保養(yǎng)雙手;另外,他一激動就會提高嗓門兒大喊大叫。 在快速干道和鄉(xiāng)間大道交匯的十字路口,他本可以向左往普拉特方向跑去,那是他曾經非常熟悉的地方?;蛘咚恢表樦焖俑傻肋M入希默林大街,再往中央公墓跑。可是,當他接近十字路口聽到第一聲警笛的時候,便不假思索地拐向右面,穿過通往阿斯彭方向火車道的地下通道,躲在鐵路路堤另一面的灌木叢里。到處都是警車,先前異常寂靜的快速干道上那寧靜的夜色被打破了,警車的藍光燈急促閃爍著劃過夜空,就像千萬雙眼睛在眨動著。盡管雷滕貝格冷得瑟瑟發(fā)抖,但是他似乎更鎮(zhèn)定了。他深深地呼吸著,漸漸地平靜下來,似乎身體也感覺暖和起來了。他還得繼續(xù)往前跑,他們不會這么快就發(fā)現他。的確,一切又恢復了平靜。藍色光逐漸消失了。他站起身來順著鐵路旁的公路繼續(xù)向前跑,不久就看見了前方圣馬科斯公墓的門房建筑。 那是一個夜里的十一點半。28歲的埃爾文·科爾哈默家外面有人敲門??茽柟退?4歲的妻子克里斯塔被驚醒了。當敲門聲又響起的時候,克里斯塔就讓丈夫去看看怎么回事??茽柟叩介T口,一下子就被子彈擊中頭部。 科爾哈默毫無生還的機會。幾分鐘后,受槍聲驚嚇的妻子去看自己的丈夫時,他已經死了,倒在門檻的血泊中,沒有一絲防衛(wèi)的痕跡。鄰居們什么都沒有看見,只有幾個人聽見槍聲,卻還以為是關門的聲音。 雷滕貝格走過阿斯彭鐵路的希默林火車站便拐下路堤,走進通往拉爾山方向的格里爾胡同。路面很寬,兩邊沒有灌木叢。他走在人行道上,道旁有一長排屬于聯(lián)邦鐵路企業(yè)的停車空位。在這里,他已經不怎么害怕立刻被抓,反而漸漸難走的山路迫使他把注意力轉向自己的步伐和姿勢上來。他簡直像一名運動員,而不只是一個搶劫犯。他步伐緩慢,必須強迫自己才能進入跑步狀態(tài)。 雷滕貝格來到小山腳下的一個車站,這是東線火車進城的地方。過天橋的時候,他腳下的鋼板臺階發(fā)出嘎吱嘎吱的響聲。雷滕貝格停下腳步,嘎吱聲頓時停止。他朝鐵軌望去,維也納另一邊順著公路延綿不斷的小山丘像黑影一樣依稀可辨'那兒有天然屏障作保護的市區(qū),安逸寧靜;而這里的拉爾山坡度平緩,周圍到處都是工廠和縱橫交錯的鐵路。 P1-5
媒體關注與評論
普林茨是從一個長跑運動員的視角來描寫雷滕貝格的逃亡過程的。這一點把這部敘事習作變成了一種性情之事,因為作者完全沉湎于奔跑的漩渦和速度的狂熱之中,并由此拋棄了一切道德范疇,從而打破了讀者的正常期待。 ——瑞士《新蘇黎世報》(2003年3月5日) 小說語言風格簡潔樸實,絲毫不追求感官刺激的效果。它展現了一種在多重空間里不斷演進的體驗和感受。作者既沒有用法官的眼光,也沒有用辯護者的眼光來看待這個銀行大盜。這是一部寫實的、但絕非平庸的力作。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003年10月15日)
編輯推薦
長篇小說《馬拉松大盜》是奧地利當代年輕作家馬丁·普林茨(Martin Prinz,1973~)的處女作,發(fā)表于2002年。小說以20世紀80年代奧地利臭名昭著的銀行大盜、殺人犯約翰·卡斯滕貝格的真實故事為藍本,描寫了主人公約翰·雷滕貝格犯罪后馬拉松式的逃亡過程、心理活動以及最后斃命的情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