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出版時間:2011-7-30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米蘭·昆德拉  頁數(shù):394  字數(shù):223000  譯者:許鈞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且看長篇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由捷克斯洛伐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編寫。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1929~)
·小說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自1975年起,在法國定居。
·長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原作以捷克文寫成。
·小說《慢》、《身份》和《無知》,隨筆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寫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戲劇代表作。

書籍目錄

第一部  輕與重
第二部 靈與肉
第三部 不解之詞
第四部 靈與肉
第五部 輕與重
第六部 偉大的進軍
第七部 卡列寧的微笑
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
弗朗索瓦·里卡爾

章節(jié)摘錄

  1  永恒輪回是一種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讓不少哲學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方式再現(xiàn),而且這種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這一譫妄之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永恒輪回之說從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遠消逝,便不再回復,似影子一般,了無分量,未滅先亡,即使它是殘酷,美麗,或是絢爛的,這份殘酷、美麗和絢爛也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對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紀非洲部落之間的一次戰(zhàn)爭,盡管這期間有三十萬黑人在難以描繪的凄慘中死去,也絲毫改變不了世界的面目。  若十四世紀這兩個非洲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永恒輪回,無數(shù)次地重復,那么戰(zhàn)爭本身是否會有所改變?  會的,因為它將成為一個突出的硬疣,永遠存在,此舉之愚蠢將不可饒恕?! ∪舴▏蟾锩肋h地重演,法國的史書就不會那么以羅伯斯庇爾為榮了。正因為史書上談及的是一樁不會重現(xiàn)的往事,血腥的歲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變得比一片鴻毛還輕,不再讓人懼怕。一個在歷史上只出現(xiàn)一次的羅伯斯庇爾和一位反復輪回、不斷來砍法國人頭顱的羅伯斯庇爾之問,有著無限的差別?! ∏艺f永恒輪回的想法表達了這樣一種視角,事物并不像是我們所認知的一樣,因為事情在我們看來并不因為轉瞬即逝就具有減罪之情狀。的確,減罪之情狀往往阻止我們對事情妄下斷論。那些轉瞬即逝的事物,我們能去譴責嗎?橘黃色的落日余暉給一切都帶上一絲懷舊的溫情,哪怕是斷頭臺。  不久前,我被自己體會到的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所震驚:在翻閱一本關于希特勒的書時,我被其中幾幅他的照片所觸動。它們讓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戰(zhàn)爭中度過的,好幾位親人都死在納粹集中營里。但與這張令我追憶起生命的往昔,追憶起不復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們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與希特勒的這種和解,暴露了一個建立在輪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預先被諒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許可了?! ?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得無限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恒輪回的世界里,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das  schwe te  Gewicht)的緣故吧?! ∪绻篮爿喕厥亲畛林氐呢摀?,那么我們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卻可在其整個的燦爛輕盈之中得以展現(xiàn)?! 〉?,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真的美麗?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喾?,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敲?,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巴門尼德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給自己提出過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宇宙是被分割成一個個對立的二元:明與暗,厚與薄,熱與冷,在與非在。他把對立的一極視為正極(明、熱、薄、在),另一極視為負極。這種正負之極的區(qū)分在我們看來可能顯得幼稚簡單。除了在這個問題上:何為正,是重還是輕?  巴門尼德答道:輕者為正,重者為負。他到底是對是錯?這是個問題。  只有一樣是確定的:重與輕的對立是所有對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1條)

 
 

  •   給同學買的,呼聲蠻高的?!恫荒艹惺艿纳p》是捷克斯洛伐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絕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把我們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比如,靈與肉,它帶領著我們思考——什么才是人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意蘊深遠,讀它,你能領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絕不枯燥。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且看長篇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1929~)·小說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自1975年起,在法國定居?!らL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原作以捷克文寫成?!ば≌f《慢》、《身份》和《無知》,隨筆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寫成?!ぁ堆趴撕退闹魅恕?,系作者戲劇代表作。
    目錄
    第一部 輕與重第二部 靈與肉第三部 不解之詞第四部 靈與肉第五部 輕與重第六部 偉大的進軍第七部 卡列寧的微笑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弗朗索瓦·里卡爾
  •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米蘭昆德拉在這里為生命提出了一個個疑問,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遇到,那么作者給出了怎樣的答案?
    一本很好的枕邊書,值得品讀!
  •   輕與重
      
      據說,美國的麥克唐蓋爾博士曾做過一項特殊的實驗,他由此發(fā)現(xiàn),人死后,體重會減輕21克,他認為這就是靈魂的重量。是的,生命是輕的,個體生命的偶然存在在無限的宇宙時空中是渺小的,輕若鴻毛,卑如螻蟻。但,生命又是重的,它屬于我的只有這唯一的短暫的一瞬,我們生命的每一秒不都是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嗎?
      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個有正負值的對立的二元,比如,明與暗,厚與薄,熱與冷。但重和輕哪一個是正,哪一個是負呢?巴門尼德認為輕是正,重是負。
      但,昆德拉說,“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br />   那么,我們應該選擇怎么樣的生活呢?“是重還是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昆德拉小說中最為讀者熟悉,為作家贏得聲譽最多的一部小說,80年代在中國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譯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直到前幾年才有了現(xiàn)在的這個書名,雖然只是一個語序的變化,卻使得書名和主題更為貼近。然而即使是改動后的譯名,仍然弱化了原名的玄意。昆德拉在一次訪談中說:“許多朋友勸我放棄《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這個書名,難道我就不能至少刪去“存在”(Being)一詞嗎?譯者在碰到這個詞時,都傾向于用更樸實些的表達予以替換:‘生存’(existence),‘生活’(life),‘狀況’(condition)等等?!按嬖诓⒎且粋€具體物,因此,昆德拉認為,哈姆雷特說的”to be or not to be”絕非“活著,還是死去”的問題,而是一個形而上的追問。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所要探討的實質上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
      
       尼采認為,我們的世界是“永恒輪回”的。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由無數(shù)次的重復。我們的生活是能夠被預演的,有朝一日,我們的生活會按照我們經歷過的方式再現(xiàn),而前者中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們就會向耶穌一樣被釘在永恒色十字架上,無法承受的重負將會沉沉的壓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然而,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恰恰是輪回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后再來度過,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
      
       托馬斯正是這一問題的代詢人。他是一個離異多年的外科醫(yī)生,擁有眾多的情人,生活風流而快活。然而特里莎的闖入打破了他的自由,托馬斯一直在愛戀特里莎和追求自由之間徘徊選擇。特雷莎之于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個“被放在樹脂深覆的籃子里,順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嬰兒。離婚以后的托馬斯是愉快自在的,婚姻對他來說是一種責任的束縛,阻礙了他體會生命的快感,在無數(shù)的”性友誼“中,他獲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輕。特雷莎無疑是這種生活的終結者,她緊緊握住托馬斯的手使他感到了久違的生命的責任并體會到了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愿意放棄多年來的“自由”。對于托馬斯來說,獨居還是與特雷莎結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問題,而是關涉到他對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向輕松的他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選擇了“非如此不可”。
      
       七年之后特雷莎的出走,將托馬斯重又置于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負突然間釋放,甚至感到悲傷過后的美好,托馬斯嗅到了溫馨的生命之輕??墒?,隨之而來的沉重卻將他徹底擊倒,他已經學會了感受別人的痛苦,他終于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虛無縹緲的生命了。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雷莎,也追回了存在的重量。
      如果說托馬斯不斷地在輕與重之間游走抉擇,特雷莎也嘗試著去接受托馬斯的存在哲學。當她無法忍受托馬斯有一次在肉體上的背叛,她開始了向輕的試探,和一個工程師發(fā)生了關系,可是這次行為只給她帶來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負擔,認真是特雷莎的行為方式,認真讓她陷入痛苦的絕境,雖然她努力從行為到精神上向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靠近,然而她最終還是失敗了,她永遠背負沉重的負擔,而這沉重恰恰也是對托馬斯的一種吸引。
      
       輕重選擇的對立與兩難,構成了人類的一個基本存在境況,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在這個哲學命題上找到印證,它與善惡無關,究竟是選擇青海是選擇重,昆德拉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只是提出了這個問題并給與了闡釋。在一個極限??姷臅r代,輕與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義,選擇承擔,并不一定就能收到預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導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但是,這輕松之中不也包含著生命的沉重嗎?
      
      靈與肉的沖突
      
       肉體與靈魂,使人類得以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人類總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靈肉統(tǒng)一,以把握一個更為真實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卻以一個特定的性愛情境,揭示出靈與肉的分離,使人類再次陷入對自我的無把握之中。
      
       托馬斯與特里莎彼此相愛,可是看待靈與肉的態(tài)度卻不一樣:托馬斯認為,愛情與性是互不相干的,愛情不會使人產生性交的欲望,卻會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看來,使愛從屬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靈與肉在托馬斯身上自覺的分離著,他一邊深愛著特麗莎,一邊又和不同的女人做愛,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為上卻是放蕩的。
      
       特雷莎則要求靈與肉絕對的統(tǒng)一。特雷莎有一個外表美麗而內心粗俗的母親,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輸一個觀念,特雷莎你與其他人沒有區(qū)別,你和其他人的身體都是一樣的,你沒有什么好隱藏的。特雷莎的母親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著在房間里行走,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惱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于這種觀念抗爭,她認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靈魂決定了這種個性,否定了肉體的差異,也就否定了靈魂的差異。她帶著這種抗爭,來到了托馬斯身邊,尋求救贖,她向他表明她是獨一無二的,可是托馬斯卻把它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對她們的身體施以同樣的愛撫,把她又扔回了原來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擺脫,而這種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對靈與肉絕對的要求。
      
       靈與肉的沖突顯示了人類對把握自我的無能為力,作為人存在的一個基本范疇,它突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悖論,即人不愿再靈肉分離中生活,卻只能以靈肉的妥協(xié)與調和謀得現(xiàn)實的安適。昆德拉借此對現(xiàn)代社會所導致的人行分裂和異化進行了批判。
      
      
      政治與媚俗
      
         
       西方批評家普遍認為,媚俗之于昆德拉,已經不單單是一個道德概念,而是一個審美范疇。昆德拉認為媚俗起源于“無條件認可生存”的美學理想。媚俗的人,指定人類生存中一個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圍,并排斥來自這個范圍內的一切比如大糞(shit),這個每天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理現(xiàn)象,卻被很多人有意地回避,人們避免談論它以及和它有關的一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第六章《偉大的進軍》就是一篇討伐媚俗的檄文,它的理論首先是從“糞便”開始的,昆德拉舉了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例子,雅可夫在二戰(zhàn)期間被德國人俘虜,和一群英國軍官關在一起,共用一個廁所。英國人不滿他將廁所搞得又臭又亂,訴諸于集中營的德國軍官。然而,德國長官拒絕討論糞便的問題,雅可夫備感羞辱,以撲向電網的自戕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抗議。在昆德拉看來,人對糞便的厭惡正是一種基本的媚俗。媚俗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情景,它無處不在,不同的媚俗有著不同的內在含義和批判向度,若果說美學媚俗意指英和傷感類作品的低級藝術情趣,那么政治媚俗則只對既定秩序和既定思想的盲從,文化媚俗則指對多數(shù)的,流動的,大眾的價值觀念的認同,人類學媚俗則指人類在無條件的
  •   這本書已經讀過很多遍,和《百年孤獨》一樣是我的最愛。對米蘭昆德拉的了解始于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的北大的講課的記錄,說實在的真實受益菲淺。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可以說是解讀這本書的一本鑰匙,存在主義哲學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視角。我讀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常讀常新的,書的質量很不錯,是精裝的。

    昆德拉的小說從大一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其中這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我讀了兩遍,第一遍是在大一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昆德拉究竟在表達什么,最近的一次閱讀是在上個月,只能說有點感覺了,但是還是吃不透。

    目前為止他的小說只讀了《生活在別處》、《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隨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相遇》。吳曉東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小說和小說家》就目前的所了解的內容來看,對昆德拉基本上有一個新的認識。雖然我還沒有讀其《好笑的愛》、《玩笑》、《宿命論者雅克》、《告別圓舞曲》等小說,但是透過《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和《小說的藝術》卻發(fā)現(xiàn)了一把解讀昆德拉的鑰匙。

    西方小說的發(fā)展離不開的一個關鍵詞是:心理描寫。也可以說是向內轉的聚焦,這一點可以追溯到《簡愛》的內聚焦的方式,西方小說注重敘事的視角和心理刻畫,從莎翁的哈姆雷特王子的經典獨白,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細膩的心理刻畫可以窺見西方小說的一個維度——注意向自我的內化——這是西方小說的一大特色。昆德拉的小說不能稱之為心理小說,實際上他自己也不接受,也不是哲學小說,更為合適的是思索小說,或者是思考小說。作為昆德拉總結的小說形式之一,思索小說的傳統(tǒng)是繼承塞瓦提斯的遺產也就是《堂吉訶德》,小說是應當回歸到原來的位置上,即發(fā)現(xiàn)小說可以發(fā)現(xiàn)的,去嘗試解釋現(xiàn)實世界的可能。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可以使我們想到卡夫卡的荒誕描寫,貝克特、喬伊斯、普魯斯特以及福克納。這些小說家的包括昆德拉自己具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思索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尋找人成為人的可能方式或者行動。

    從這一點不難看出昆德拉的小說美學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也就是解讀其小說的一把鑰匙,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類的存在是偶然的沒有任何必然的存在,存在是先于本質的存在。自我確證是要通過行動和選擇來確定存在,因為我們偶然性的誕生——沒有人問過你是否同意出生——在身體內我們塑造了自我的形象,通過在社會的關系的交往中確定了身份和主體的性質。但是,這些存在的方式是一種被動的方式存在的,存在主義宣稱人的存在是沒有任何的意義,是荒誕的可笑的,我們無法剝離自己身體而獲得絕對的自由。自我一開始就是被封閉在身體中的囚徒,我們永遠只是被關在臭皮囊之內,只好從生到死,沒有一點意義。但是,既然我們的存在先于本質,那么我們又如何尋找自我的超越來確認一種意義的突破。存在主義宣稱我們要行動選擇,選擇和行動是唯一證實我們存在的方式。自我存在決定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決定自我選擇,選擇決定你的存在。他人只是你的地獄。向內尋找自我的超越和救贖,這就是存在主義哲學。

    然而,昆德拉的小說卻為我們揭示了存在之下的一種可能。我們通過行動來確認自己的存在,但是行動不能證明存在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無法找尋自我。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戰(zhàn)就是這種行動成為不可能確認的,其實當時的世界不是全世界而只是一個歐洲。但是這個詞語的誕生卻標志著我們已經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世界成為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你的行動處處受到限制。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擠壓使得個人生存的空間岌岌可危,我們已經面臨自我的土地一點點喪失的境地。

    這就有一個悖論,一方面存在是要用行動來證明,然而行動卻受到政治話語模式的限制。我們不自由了,自我無法尋找。

    理解這一點還可以比較卡夫卡的一個悖論。懲罰就是你有錯。K一天早上被警察帶走,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錯,警察抓住了他,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抓他,于是就放了他,可是自此以后他就覺得自己錯了,有罪了。為什么?因為你被抓了,你受到了懲罰就一定有錯。這個著名的悖論解釋了作為政治話語的強盜邏輯的特點,就是說在話語的形式中我們都是被關押的。

    最后理解昆德拉的所說的輕也就是順其自然了,因為我們存在的無法確證,行動的喪失,我們自身的重量等于自己的身體的重量而是等于全球人口的平均。全球人口有六十億,你的重量就是六十億分之一,全球現(xiàn)在有七十億,那么我們每個人的重量就是七十億分之一??梢娢覀儸F(xiàn)在是如何的輕,同時也就注定會越來越輕,直至人類走向毀滅。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主題也就是上面所論述的,把握好這一點就找到一把理解昆德拉的鑰匙。
  •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倒地上。
      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布拉格街景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   生命對于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人來說,是最為寶貴和最為重要的。人們每天為著自己的短暫的生命和自己生命的延續(xù)——孩子,而忙碌奔波著;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能使生命綻放出絢麗的色彩,從而生活得更加幸福、快樂??墒牵屡c愿違,我們生命中最為美麗花朵經常被無情的摧殘,而凋零;我們永遠追求的情感,可能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就連我們最基本的生存,也成了沉重的負擔。那么,什么是我們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呢?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筆觸,為我們展示了二戰(zhàn)后,本來迎接和平的人們,是怎樣陷入生命的誤區(qū)的。整部小說分為輕與重、靈與肉、不潔之詞、靈與肉、輕與重、偉大的進軍和卡列寧的微笑等七個部分,主人公托馬斯本來穿梭于社會上層,交際甚廣,來往于不同的女人之間,對待愛情的概念模糊,于是奔走于不同的情人間,也做工很多工作:當過編輯、醫(yī)生,也從事過科研活動。可是,當他剛剛使自己脫離一段感情的沼澤之后,回到他親愛的祖國,來到美麗的布拉格的時候,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整個國家的政治氛圍驟然緊張,雖然還會有一些社交活動,但也只流于形式;真正打動托馬斯的愛情,看起來也簡簡單單,卻也轟轟烈烈的進行著;一些大膽的行為還在繼續(xù),但是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讓人看后有些膽寒。一切在我們看來美好的東西,都受到了摧殘;人的生命,突然之間并不真的像我們以為得那樣重要了;在我們看來無足輕重的東西,卻讓人承受不起了。 本書的作者米蘭·昆德拉曾親身感受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帶來的痛苦和殘酷,也經歷了祖國的繁榮——布拉格之春,以及之后的恐怖政治環(huán)境。對于戰(zhàn)爭,他痛恨不已;對于祖國,他熱愛至深;對于生命的意義,他充滿疑問。所以,小說中經常會有幻想、猜測和恐怖的描寫,這也是其小說寫作的一大特點。 書中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當人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時,生命的意義無從體現(xiàn)之時,我們應該如何的生存下去,這便是我們所要承受的生命中“輕”的部分,而這遠比“重”的部分要難以承受的多。
  •   1、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的是“親密關系”的問題。薩賓娜是一條路,是輕,是以分離為主,是互不干涉,絕對不粘在一起;特麗莎是另一條路,是重,是以愛為主,是交融在一起,相互偎依。    托馬斯輕了那么多年,甚至一直以為輕最重要。最后才明白,特麗莎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如果沒有特麗莎,他的生命實在沒什么意義——即沒有重量。所以,他最后選擇了與特麗莎在一起,這個選擇最重要,至于他們去那里,不怎么重要。    最后,縱然他和特麗莎那樣死掉了,也比薩賓娜的輕好。    我一想到薩賓娜最后的孤獨,設想自己在她的位置,就覺得非常難受。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孤獨著就達到圓滿的,她也做不到。我一個心理老師說,特麗莎是完全不依靠男人的女人,但其實根本不是,是她懼怕與男人的親密,這也是她童年造成的。她要逃離爸爸,最終就是逃離一個又一個男人,終于孤老而逝。      2、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但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昆德拉這句話,像是一個形容。    女人如是,男人也如是,彼此生命的重量交融在一起,才有了真正的“重”。獨獨特麗莎、獨獨薩賓娜、獨獨托馬斯,都是輕。    甚至,只有理解性的旁觀,但沒有對彼此生命重量的接納,那么,和200個女人做愛,也仍然只是輕。      3、性,是對關系的渴望       有朋友說,性是單純的生理需要,于是寫了下面一篇文字反駁他。       說到性,自己解決不也可以嗎?但我的感受是,自己怎么解決,都感受到性的饑渴。必須要找一個人,這饑渴才能消失。    這個人是什么?僅僅是性欲的承受者嗎?    我不這么看,覺得這主要是對關系的渴望被滿足了。一個人的性,沒有關系,所以不能滿足這個人。       有一個人在身邊,性好像比較容易被滿足,性的饑渴要輕很多。不過,假若性的對象是自己很愛的,那么性欲就相當?shù)貜姡杂员粏酒?,我覺得并不是身體的事情,而是對關系的渴望。    即,我渴望與這個女人一次次地建立最沒有距離的聯(lián)系,哪怕她的身體看上去沒有那么誘人。       薩特的那句話,被翻譯錯了,實際上該翻譯為“他者即地獄”(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我贊同這個譯法。也就是說,只有當被看作“他者”,被看作是“主體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對象和工具”時,才是身處地獄。    那么,把(被)一個人當作單純的性的對象和工具,這個被動者就是身處地獄,那個“主體”其實也是身處地獄。       所以,才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因為彼此都是“他者”,托馬斯是薩賓娜的他者,薩賓娜也是托馬斯的“他者”。    所以,最后托馬斯才選擇了特麗莎,不惜冒著失去自由和生命的危險,回到特麗莎的身邊,因為那個“重”是本質性的,會重重地召喚著托馬斯的靈魂,呼喚他回到特麗莎的身邊。    因為在這個關系里,特麗莎是“主體”,也把托馬斯當作“主體”。托馬斯雖然一開始不愿意承認,但最終發(fā)現(xiàn)他的確是把特麗莎當作“例外”的,那個例外就是這個意思。    這就是關系的力量,托馬斯反感與前妻的那種媚俗的關系——即“非如此不可”的規(guī)矩的生活,但他最終發(fā)現(xiàn),他和特麗莎不是這樣的關系,特麗莎不是因為要過規(guī)矩的生活,而是要過地道的生活,所以才走到他身邊,所以才渴望與他廝守的。       薩賓娜有過一個男人,把她看作主體而非他者,但他死在了柬埔寨,薩賓娜因此喪失了被拯救的機會。我喜歡《挪威的森林》勝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因為木月與直子、直子與渡邊、渡邊與綠子、渡邊與玲子……都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       二戰(zhàn)前后,上帝死了。    可能更重要的是,人們心中的那種關系也死了。    人們追求自由,追求個性,這都沒錯,但當彼此把對方當作“他者”時,“惡心”“荒謬”“蒼蠅”等等感受就自然產生。       “去生活,行走,冒險,祈禱,并不為任何人或事內疚”,這種做法就是斷絕關系,如永澤那樣,但他最后會如何呢?       我現(xiàn)在越來越深信一點,關系就是一切,一切皆為關系。    譬如,最牽動你的、最打動你的、最傷害你的……是什么呢?       很可能,我們抵觸關系,是因為最深的關系最無法把握,一個人只能左右自己,卻無法左右那個最在乎的人,太多的“咫尺天涯”傷害了太多的人,所以我們懼怕關系。    但越懼怕,越說明,關系,是最重要的。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紐約時報》曾評論該作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之作。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愛情似乎是矛盾的。托馬斯愛著特蕾莎,卻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對全心愛他的特麗莎是一種傷害。可是后來的特蕾莎的出軌是不是又在說明什么。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里是安靜的。所以它震撼人心的地方便是更加深入。
    我喜歡這本書的封面。天空到在底部。彰顯了生命的不可承受的重量。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米蘭·昆德拉正是由于能夠將小說藝術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結合起來,故而成為當今世界文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家。
    推薦,推薦。。。
  •   米蘭·昆德拉說過,生長于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yōu)勢,因為身處小國,要么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個世界性的人,他說:“如果一個作家寫的東西只能令該國的人了解,則他不但對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對不起他的同胞,因為他的同胞讀了他的作品,只能變得目光短淺?!薄渡胁荒艹惺苤p》以醫(y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xiàn)了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于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涵。
  •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   米蘭·昆德拉的每一個句子都值得細細品味,只是自己知識淺薄,不能全明了那書中深意。 托馬斯愛特蕾莎。他與前妻離婚,并給自己定了一條外遇守則,即與他無數(shù)的情婦建立著“性友誼”,在她們身上發(fā)泄著人類最原始的性欲,要求自己與愛情絕緣,并覺得如果違背了這一守則就低人一等。 特蕾莎的出現(xiàn)完全打破了他這一守則。他無法忍受在一個陌生人旁邊起來,所以從不留情婦過夜,還憎惡男女早上一起起床的情景等等。而特蕾莎卻可以整夜緊緊握著他的手入睡,而他也享受著這一舉動。他像哄一個孩子一樣哄她入睡,與她做愛的目的也并不是為了追求快感,而是為了之后能與她相擁而睡。他盡心地呵護著她,連她的夢魘都能令他心痛。可他又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求,婚后還是同各種各樣的女人發(fā)生性關系,在肉體上不斷地背叛特蕾莎,而在靈魂上,卻始終如一的愛著她。不知,正是他這樣的背叛,成了特蕾莎夢魘的根源。 對一個男人來說,愛一個女人和跟一個女人做愛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付諸的是兩種完全甚至對立的感情,前者只可能在一個女人身上實現(xiàn),而后者卻可以在無數(shù)女人身上實現(xiàn)。我想,這就是作者所要討論的靈與肉。 從個人生死到國家興衰破敗,因無法輪回而變得無足輕重,期間包括愛情。所有這些,看似輕如鴻毛的東西,卻都讓人難以承受。
  •   80年代末開始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時,暗呼驚艷?!渡钤趧e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中的故事細節(jié)都忘了,但是后來,它其中的寓意對自己的影響至少有十年之久。
  •   又是一本難讀懂的書,看來還是自己書讀的太少,對很多方面還處于弱智狀態(tài),對于心理學和哲學這些涉及到人類本性的東西了解太少,進而影響了對各種偉大作品的理解能力。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描寫的愛情和性的小說,至少從文章標題靈與肉就能隱隱約約覺察些出來,可是看完后才發(fā)現(xiàn)愛情和性只能占這部作品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作者在書中討論了很多更高層次以至于我還難以理解的東西,比如媚俗,比如牧歌,比如存在。
      
      如果把這本書看成是一部茶余飯后進行消遣用的小說,那絕對是天大的錯誤。小說的情節(jié)并不是特別吸引人,背景設在二戰(zhàn)后捷克被蘇聯(lián)入侵的那段時間,主要人物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其他都可以算是配角了。在對這四個人物的生活描寫中,有愛情,有性,有對時局政治的看法,還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輕與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寫一直體現(xiàn)著這些方面的沖突性,托馬斯和特蕾莎在靈與肉之間的糾結,而薩比娜和弗蘭茨則是在媚俗中選擇,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現(xiàn)了不同的主題,甚至切換了主人公,切換了時空,但每一次切換都是在不斷加深著對這些方面的理解,反復迭代,直到終了。
      
      我覺得看過豆瓣上的這篇評論應該能加深讀者對這部作品的理解(****://book.douban****/review/1068375/),其中確實涉及到很多哲學上的問題,并且作者并沒有給出任何解答,所以進一步體現(xiàn)了讀懂這部作品的艱難。媚俗是什么?和糞便又有和關系?這和斯大林的兒子之死又有和關系?這些問題在初讀小說的時候一個個冒出,讓人云里霧里。如果要我說,我可以把媚俗看成是作秀,你看那些去柬埔寨的國際組織,他們走到泰柬邊境又悻悻返回,留下的不就是幾張以后可以宣傳的照片么?弗蘭茨之死則更體現(xiàn)了對這種作秀的諷刺。至于薩比娜看見美國參議員對孩子微笑宣傳美國如何如何好,她卻不以為然,沒錯,有時候幸福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蘇聯(lián)宣傳的未來的社會兩個人之間最大的矛盾僅僅是愛與不愛,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媚俗的政治美學理想。
      
      托馬斯和特蕾莎最終回歸農村不得不說是這部小說最好的部分,他們拋棄了一切,過著幾乎與外界隔絕的日子,體會到的反倒是幸福,卡列寧的微笑是一種牧歌精神,這讓這部作品的最后與之前作者對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看似矛盾的東西反倒體現(xiàn)出了這部作品的偉大。在這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到和不少關于真正的和諧的論斷,動物絕不是笛卡爾所說的那些所謂的machina animata,人類并不是地球的擁有者而只是管理者。作者提到被火星人套在馬車上的人類,可能會被銀河系的居民掛在鐵桿上烤著吃,這是他也許才會想起過去常在碟子里用刀切著吃的小牛排,會向母牛道歉,不過一切都太遲了。人類真正的善心,只對那些不具備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純粹地體現(xiàn)出來,人類真正的道德測試,是看他與那些受其支配的東西如動物之間的關系如何。尼采會抱著被車夫鞭打的馬哭泣,這真的是一種所謂的精神病么?
      
      卡列寧的微笑是因為它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它與特蕾莎之間一種牧歌式的愛,動物沒有被逐出伊甸園,在它們眼中,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望,人類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動物與人類相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特蕾莎最終明白了托馬斯對自己的愛,盡管有些太遲太遲,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的幸福。這給小說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許這也正是這部作品和其他作品相比更突出的原因。
  •   送貨速度非???,當天就到了,而且這本書是硬殼精裝,有手感。一直對捷克非常神往,布拉格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米蘭昆德拉是捷克作家的代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又是昆德拉的代表,必讀的好書!
  •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恫荒艹惺艿纳p》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xiàn)的一部作品。昆德拉從一兩個關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與性愛兩個敏感領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與“復調”的小說風格。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一部意象繁復的書,其中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xiàn),以及對兩性關系本質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寫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說——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人的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的展現(xiàn)。
  •   “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jié)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倭?,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yè)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擞袝r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后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是處?。ㄎ乙矔懺谌沼浝铮缓笕シ词?,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著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于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幾篇有關于幸福的文章。
  •   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的身體重量,生命的輕與重。
  •   在遇到這本書之前,自己沉浸在對這個世界懵懂的人士之中。讀完之后,完全改變了最生活的看法。我們的生命有時候真的很輕,無法承受生活的諸多沉重的部分,但是,當你明白一切即將過去,成為歷史,你必須好好把握生活,在罅縫中,過得有意義。
  •   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最受歡迎書,值班得一看。
  •   什么才是人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意蘊深遠,讀它,你能領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絕不枯燥。
  •   每個人都會承受自己所選擇的輕與重,有時,看似輕的選擇,卻要付出不能承受的負荷;有時,看似重的選擇,卻能夠實實在在的承擔。我們剛開始會覺得特蕾莎的選擇太冒險,太草率。特蕾莎與托馬斯只有一面之交,他們完全是陌生人,而特蕾莎卻毫不猶豫的投身于托馬斯,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托馬斯。特蕾莎為自己邁出的這一步承擔了什么?如果特蕾莎不冒險走出這一步,她只得呆在原處,繼續(xù)面對母親的粗暴,繼續(xù)過那種沒有尊嚴的生活,繼續(xù)呆在那個惡俗的小酒吧做女招待,這一切都是她所不能忍受的。而邁出了這一步,她無非是拿自己的命運做了一場賭博,未來的生活最壞也不過如此,但她擺脫了她最不能承受的惡俗環(huán)境。托馬斯的選擇也是這樣,在人生的重大抉擇面前,我們可能會為他的選擇感到不可理解,我們能做到選擇了重的放棄了輕的而讓我們跌入人生的谷底嗎?我們也許做不到。但托馬斯心里最清楚,如果選擇了輕的,是保住了工作,但他的生命卻不能承受這選擇之輕,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重的,雖然人生多劫,他卻坦然的承受了這一切。
  •   剛領到書,大學時,外國文學老師推薦過,一直覺得此書太過深奧,不肯去讀。如今,工作,家故,讓我深覺生命之中,遂買來讀讀,體味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還是之重。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一直以為是本哲理散文,結果是小說。不過我還是喜歡啊
  •   由于老師的引導,這本書讀的比較懂,真正的認識到米蘭·昆德拉的影響。輕與重,靈與肉,人的生存狀態(tài)到底是什么樣的。這本書會慢慢的告訴你,影藏在真實后的真實。
  •   當所有的負擔都消失,人就會變得輕起來,當他們遠離了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有一半的存在,其他的運動也就沒有了意義,
  •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米蘭·昆德拉正是由于能夠將小說藝術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結合起來,故而成為當今世界文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家。
  •   什么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本值得看的小說,經典中的經典。
  •   以前淺薄的認為生命是沉重的負擔,哪里能說是輕的呢?讀完這本書才真正的感受到生命的重帶來的是安穩(wěn),安心,一種不可或缺的安寧,真的讓人生輕起來,想來我們是不會那樣深切的感受到快樂的。最開始知道這本書是在梁文道的《我讀2》,在此也非常感謝梁文道先生寫的《我讀2》,介紹了很多好書,讓我獲益匪淺。
  •   書是精裝的,質量很不錯,看著和正版的一樣。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本身我很喜歡,我也在思考,輕還是重,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我們都想要輕松的生活,完全沒有負擔的輕松,飄飄然,心卻是沉重的!沒有寄托,沒有價值,輕松也就失去了意義。
  •   在故事尚未展開之前,先談論尼采的永恒輪回之思,這是很老派的19、20世紀作家的寫法,跟快節(jié)奏、視覺化的現(xiàn)代小說比較,很令人望文生畏。可我讀小說又向來不能向后跳躍,試了兩次,才終于逐字逐句把這兩章挨過去。到第三章,寫托馬斯感覺特蕾莎就像一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順著河水飄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這個意象又是那么神秘生動,讓人急急地向后翻,迫不及待地要了解這兩個人物。而也正是從這一章開始,從托馬斯審視自己的人生究竟該要什么開始,前面討論的“輕”與“重”,才開始正式現(xiàn)形,“輪回”也才有了具體的,可被闡述、被理解的意義。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輕與重,靈與肉
  •   書很好看,買來后已經讀完,人生不能承受的到底是生命之重呢還是生命之輕呢?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以前買過一般的版本讀過一遍,買這個精裝版送給一個朋友
    朋友說質量非常不錯,并且內容也非常喜歡,總之一句話這本書值得收藏
  •   朋友推薦一定要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聽了書名試著買了之后 才發(fā)現(xiàn)書里有很多真理 值得購入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承受生命的力量 我們應如何選擇?輕?重?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輕與重的對立統(tǒng)一,矛盾,存在,讓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和簡介。
  •   肉體與靈魂,使人類得以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人類總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靈肉統(tǒng)一,以把握一個更為真實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卻以一個特定的性愛情境,揭示出靈與肉的分離,使人類再次陷入對自我的無把握之中。 托馬斯與特里莎彼此相愛,可是看待靈與肉的態(tài)度卻不一樣:托馬斯認為,愛情與性是互不相干的,愛情不會使人產生性交的欲望,卻會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看來,使愛從屬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靈與肉在托馬斯身上自覺的分離著,他一邊深愛著特麗莎,一邊又和不同的女人做愛,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為上卻是放蕩的。 特雷莎則要求靈與肉絕對的統(tǒng)一。特雷莎有一個外表美麗而內心粗俗的母親,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輸一個觀念,特雷莎你與其他人沒有區(qū)別,你和其他人的身體都是一樣的,你沒有什么好隱藏的。特雷莎的母親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著在房間里行走,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惱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于這種觀念抗爭,她認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靈魂決定了這種個性,否定了肉體的差異,也就否定了靈魂的差異。她帶著這種抗爭,來到了托馬斯身邊,尋求救贖,她向他表明她是獨一無二的,可是托馬斯卻把它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對她們的身體施以同樣的愛撫,把她又扔回了原來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擺脫,而這種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對靈與肉絕對的要求。 靈與肉的沖突顯示了人類對把握自我的無能為力,作為人存在的一個基本范疇,它突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悖論,即人不愿再靈肉分離中生活,卻只能以靈肉的妥協(xié)與調和謀得現(xiàn)實的安適。昆德拉借此對現(xiàn)代社會所導致的人行分裂和異化進行了批判。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關于你的存在找尋不一樣的途徑,關于愛恨、人性給你不一樣的思考。一本好書,一個凄苦的世界,給你溫馨,給你卡列寧的祝福……
  •   從來我買到一本書 看到開頭 了解到人物 想象著結局到底會進行成怎么樣 但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卻給我一種全新的感覺 故事的發(fā)展 直到結局 讓人享受的是這一段美妙的過程
  •   我認為這本書是人一生中必讀的一本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了絕對不會后悔
  •   封面是倒過來的大白云綠草地 正如書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樣 天空承載不了白云的重量相呼應了 可能英譯漢的原因 語序語句看看挺艱難的 非常耐著性子讀完的 沒懂什么 但又覺得內容豐富
  •   生命又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輕,我們不能奢望永遠都是象牙塔里公主,不諳世事,每個人都被命運推著往前走,舉步維艱,我們都有必須要放棄的東西,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   人性的善與惡,靈與肉,主宰著人可以走多遠,生命之輕,怎可承受?
  •   第一次在當當是購物,這次買的這幾本書,書的質量都很好,和書店買的正品書一樣樣。以后還會來。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剛開始看,有點不知所云,內容不是我喜歡的,是看網上很多推薦才買的。繼續(xù)看下去,希望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驚喜吧!
  •   輕與重-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是輕是重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精裝版),很好很好的書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總是我們滿不在乎的隱藏的重~
  •   書拿到手了,但還沒開始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真的要好好領悟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了使人感觸頗多。。。能使你有很多感悟。。。很是值得擁有并細讀得一本書。。。
  •   讀了很多遍,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   生命是輕還是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昆德拉的這本書為我們闡釋了生命的意義。在浮躁的社會中,值得一看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精裝版) 值得細細品讀的一本書
  •   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 很喜歡 買下來收藏 精裝版很好看 雖然平裝的也很喜歡w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精裝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精裝版)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精裝版)
  •   我覺得我還是看不懂 作者講的他們三人之間的故事 跟 不能純承受的生命之輕 有很大的關系嗎?看來果真是文學素養(yǎng)不夠
  •   買這本書前,就在學校圖書館的閱覽室讀過,讀到半本,然后,覺得自己應該要具備一本,用來翻翻,倒嚼里邊的大小愛情、生命的哲理。并且,一直喜歡米蘭昆德拉的作品,還買過一本《帷幕》。嗯,推薦給大家看,好書要分享!
  •   生命的輕與重,那些妖艷如火的欲望,米蘭的筆觸直指人的生命深處。讀此書需細細品味,思索。
  •   先說書的質量,很好,和實體書店賣的一樣。再談書本身,很早就像想讀,看著挺厚也就懶了。終于買了,沒料還挺快看完。小說構架特別,情節(jié)發(fā)展交錯又獨立。合上書,故事弱化了,小說人物的各種選擇各種境況刻于心,引發(fā)我們對生命里什么是輕什么是重的思量。
  •   因為重新看了《布拉格之戀》,又想重新讀一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還是挺耐人尋味的一本書。
  •   經典好書,但為什么不翻譯成《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呢?
  •   1. 要用欣賞音樂(古典音樂)的方式去讀昆德拉。這是昆德拉寫作小說的方式。他按照動機,主題和旋律來組織他的小說。托馬斯是一個動機,特蕾莎是對比的動機。 而薩比娜和弗蘭茨是另一組。你能發(fā)現(xiàn)這些動機是如何呼應,對比,編織在一起。這是一種抽象的小說。
      
      2. 昆德拉是克制的作者,無關主題的描寫都被忽略了,所以反過來說,凡是昆德拉寫到的細節(jié),都有隱藏的意圖。但這個意圖可能需要到幾十頁或半本書之后,才被你發(fā)現(xiàn)。你會不斷發(fā)現(xiàn)各種伏筆和線索,有類似偵探小說的樂趣。
      
      3. 昆德拉是反現(xiàn)實主義的,他總是用作者或我的身份直接插話,在故事進展中揭開幕布的一角,讓讀者看一切都來自虛構,這個立場在小說里就是薩賓娜的立場,就是薩賓娜在畫布上灑下的顏料。至于他為什么反現(xiàn)實主義,因為他認為現(xiàn)實主義是Kitsch的虛構,是虛構,但裝成現(xiàn)實,所以是他不能忍受的 Kitsch.
      
      4. 什么是媚俗(Kitsch),媚俗不是庸俗,也不是取悅大眾。在wiki上其實有kitsch從現(xiàn)代主義藝術浪潮說起的冗長解釋。給個簡明解釋的話,Kitsch就是“矯情”,隨時意識著自己的情緒,并保持這種情緒的“正當合法”,哭不是為了悲痛,是因為應該悲痛。笑不是為了幸福,是為了應該感到幸福。以上的,基本被昆德拉看作是人類無聊的表現(xiàn),是一種Kitsch,翻譯成媚俗之后。就和紅樓夢的意淫一樣,被廣泛的誤解了。讀這本小說,看薩賓娜怎么嘲笑Kitsch是個很有趣的事兒。
      
      5. 關于永世輪回,把它作為浮生短暫及時行樂的反面去理解就可以了。昆德拉太愛好哲學了,我覺得引用尼采很KUSO.
  •   等待,等待什么,等待戈多孤獨,孤獨多久,百年孤獨追憶,追憶什么,似水年華不能承受,承受什么,生命之輕最喜歡的四本書!
  •   倘若我們不能承受生活中那些重壓,那么有一天沒有了這些壓力 我們又能承受這些生命之輕嗎.
  •   一直經??匆姴荒艹惺艿纳p幾個字,卻不了解其中的含義,知道這次寒假真的有機會細細品味一下這部經典之作。我想說,真的非常適合我們年輕人學習一下。
  •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
  •   看過電子版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準備把紙質版的再翻閱一次~~
  •   總共買了12本書,就百年孤獨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硬殼的,感覺很上檔次,肯定是正版了,也沒有褶皺什么的,紙質很好!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很早就看過,但沒看完,這次購到這本書,通讀一遍,對書中人物有了更深的見解,譯者很不錯,語言文字很見功力。
  •   追求生命的意義,發(fā)現(xiàn)生命確實是輕的不能承受。
  •   米蘭昆德拉一向是個人喜歡且推崇的作家,甚至可以說是哲學家.他的作品大多都蘊含深刻的人生感悟和處事哲理,每每讀起來,總是要精神高度集中,否則很容易只讀字而無法領會其含義.然而也是這樣的書,讀之讓人思考,讓人省悟.時間一久,有些情節(jié)或許會忘記,但是小說中蘊含的哲理卻變成一種獲得,存在于自己的頭腦中,受益匪淺.
  •   白夜行沒想到那么厚啊,拿著好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紙張質量不是特別滿意,湊活看吧~
  •   之前已經有一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買這本主要是為了收藏的,質量都不錯,很好!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好書。值得一看,這個版本的翻譯也很好,感謝當當。
  •   本來是想買《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但那本賣完了,就只好買這本了,不過內容都一樣,很好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直很想買的書。喜歡!
  •   很深刻的一本書 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
  •   有那么一首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很喜歡這本書
  •   我們很多時候不是不能承受生命中的重壓,而是不能承受生命中的輕
  •   看過的書不多。但也不少。不過很少能看到像昆德拉寫的生命之輕這樣的書。可以讓人看的很入迷。也可以讓人反醒一下自己。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感悟人生。
  •   一次買了三本書,《蘇菲的世界》、《百年孤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應該都還可以吧,還沒來得及看。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值得深思
  •   還沒看,不太清楚。不太清楚。。。。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經典圖書
  •   生命不能承受的輕,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在未來,我要堅強的活下去。。
  •   喜歡這本書的質感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   已看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自己的愛情故事并不能說明“非如此不可”,而是“別樣也行”。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定要閱讀
  •   這本書我還在看,現(xiàn)在還不能真正體會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寓意,但是我會繼續(xù)閱讀,慢慢知其味。還是很喜歡這本書的...
  •   不是叫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輕嗎?改名字了?
  •   絕對屬于一本愛情圣經,里面對人性在愛情、情欲的想法描寫細致,尤其是男性,不可否認的是真的能在書里會找到許多自己如同女主角一樣對愛情執(zhí)著的狂熱,男性始終是與女性不同的,愛情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使命與意義,看完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昆德拉真的是一個很棒的作家,他的書有趣好讀更是深刻!女孩子呀,讀了你會明白些道理的,但始終要往積極面去想,不要吝嗇,不要害怕傷害而自私不愿給予愛,愛真的很美,每一個女孩在愛情里都是無私的奉獻者。我們生活里也許并不全像小說的愛情里那樣子的,但你絕對能從此書中品出些到智慧的對愛情、對事、對人的態(tài)度,又是一篇淡淡的憂傷感覺的小說,真的很喜歡。希望愛情不管經歷多少坎坷,本質不要改變,無論經歷新陳代謝多少個7年,始終積極樂觀去享受你的這輩子:)
  •   剛開始讀得很壓抑,生命中的輕與重、冷與熱、厚與薄、正與負,選擇以怎樣的方式去承擔。人性的最原始狀態(tài)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一系列的問題使我不能釋然。值得好好品讀的。
  •   有次去文軒書店,里面的一個導購推薦的,是米蘭.昆德拉最經典的一部小說?。?/li>
  •   經典,還有什么好說的么?
    喜歡或者希望了解米蘭昆德拉的人,這本書是必須要看的,經典了。另外,“笑忘錄”和“身份”這兩本書早點的書也是成名作了,推薦。
    至于當當?shù)臅己軡M意,這本精裝的就更不用說了。
    唯一覺得遺憾的,當當很多書或者物品職能區(qū)域購買,不知道是不是廣州倉庫不夠大,有好幾樣東西的事喜歡但是買不了啊... 扯遠了
    總之,很好~
  •   拜讀完米蘭·昆德拉的作品,雖然很多作者想影射的時代縮影很難被我理解,但是還是能感覺到戰(zhàn)爭帶給捷克的災難以及人們渴望解放與自由的愿望,就像卡列寧的微笑一樣,留給人們溫暖的希望!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