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 蘇珊·桑塔格 頁數(shù):309 譯者:黃燦然
Tag標簽:無
前言
這一切開始于一篇文章——討論攝影影像之無所不在引起的一些美學問題和道德問題;但我愈是思考照片到底是些什么,它們就變得愈復雜和愈引起聯(lián)想。因此,一篇催生另一篇,另一篇又催生(我自己也感到困惑)另一篇,如此等等——一組逐漸發(fā)展的文章,討論照片的意義和歷程——直到我寫得夠深入了,使得已在第一篇文章中勾勒、繼而在后續(xù)文章中詳述和借題發(fā)揮的看法,可以用較理論性的方式來概括和擴充;以及可以收筆?! ∵@些文章最初(以稍微不同的形式)發(fā)表于《紐約書評》。如果不是該刊編輯、我的朋友羅伯特·西爾弗斯和芭芭拉·愛潑斯坦鼓勵我,使我繼續(xù)沉迷于對攝影的探究,則這些文章可能就不會被寫出來。我感謝他們和我的朋友唐·埃立克·萊文極有耐心的建議和慷慨的幫助?! ∽髡摺 ∫痪牌咂吣晡逶?/pre>內(nèi)容概要
《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者的經(jīng)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xiàn)代文化的經(jīng)典著作。它不是一本專業(yè)著作,書中也沒有多少攝影術語,盡管有志于攝影者,應人手一冊。它的對象主要是知識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討攝影的本質(zhì),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相互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系,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xiàn)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 對讀者而言,這本書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結論,而在于她的論述過程和解剖方法。這是一種抽絲剝繭的論述,一種冷靜而鋒利的解剖。精彩紛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莊嚴的文體著稱,但她的挖苦和諷刺在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論攝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并榮獲當年的全國圖書批評界獎,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圣經(jīng)》”。 現(xiàn)配以60余幅攝影史上的珍貴照片,推出極具藝術品味與收藏價值的“插圖珍藏本”,俾使《論攝影》真正成為圖文并茂的文化經(jīng)典。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國紐約,畢業(yè)于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與西蒙娜·波伏瓦、漢娜·阿倫特并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2003年獲德國圖書大獎——德國書業(yè)和平獎。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紐約。書籍目錄
在柏拉圖的洞穴里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憂傷的物件視域的英雄主義攝影信條影像世界引語選粹譯后記收集世界的殘片——代編后記章節(jié)摘錄
在柏拉圖的洞穴里 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里,老習慣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像中陶醉。但是,接受照片的教育,已不同于接受較古老、較手藝化的影像的教育。首先,周遭的影像更繁多,需要我們?nèi)プ⒁狻U掌膸齑骈_始于一八三九年,此后,幾乎任何東西都被拍攝過,或看起來如此。攝影之眼的貪婪,改變了那個洞穴——我們的世界——里的幽禁條件。照片在教導我們新的視覺準則的同時,也改變并擴大我們對什么才值得看和我們有權利去看什么的觀念。照片是一種觀看的語法,更重要的,是一種觀看的倫理學。最后,攝影企業(yè)最輝煌的成果,是給了我們一種感覺,以為我們可以把整個世界儲藏在我們腦中——猶如一部圖像集?! ∈占掌褪鞘占澜?。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照亮墻壁,閃爍,然后熄滅;但就靜止照片②而言,影像也是一個物件,輕巧、制作廉宜,便于攜帶、積累、儲藏。在戈達爾的《卡賓槍手》(1963)里,兩個懶散的笨農(nóng)民被誘去加入國王的軍隊,他們獲保證可以對敵人進行搶、奸、殺,或做任何他們喜歡做的事,還可以發(fā)大財。但是,幾年后米歇爾一安熱和于利斯趾高氣揚地帶回家給他們妻子的戰(zhàn)利品,卻只是一個箱子,裝滿數(shù)以百計有關紀念碑、百貨商店、哺乳動物、自然界奇觀、運輸方法、藝術作品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分門別類的寶物的美術明信片。戈達爾的滑稽電影生動地戲仿了攝影影像的魔術,也即它的模棱兩可。在構成并強化被我們視為現(xiàn)代的環(huán)境的所有物件中,照片也許是最神秘的。照片實際上是被捕捉到的經(jīng)驗,而相機則是處于如饑似渴狀態(tài)的意識伸出的最佳手臂?! ∨臄z就是占有被拍攝的東西。它意味著把你自己置于與世界的某種關系中,這是一種讓人覺得像知識,因而也像權力的關系。第一次掉進異化的例子現(xiàn)已臭名昭著,就是使人們習慣于把世界簡化為印刷文字。據(jù)認為,這種異化催生了浮土德式的過剩精力和導致心靈受摧殘,而這兩者又是建造現(xiàn)代、無機的社會所需的。但相對于攝影影像而言,印刷這一形式在濾掉世界、在把世界變成一個精神物件方面,似乎還不算太奸詐。如今,攝影影像提供了人們了解過去的面貌和現(xiàn)在的情況的大部分知識。對一個人或一次事件的描寫,無非是一種解釋,手工的視覺作品例如繪畫也是如此。攝影影像似乎并不是用于表現(xiàn)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斷,它們是現(xiàn)實的縮影,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或獲取?! ≌掌鄹氖澜绲囊?guī)模,但照片本身也被縮減、被放大、被裁剪、被修飾、被竄改、被裝扮。它們衰老,被印刷品常見的病魔纏身;它們消失;它們變得有價值,被買賣;它們被復制。照片包裝世界,自己似乎也招致被包裝。它們被夾在相冊里,被裱起來然后架在桌面上,被釘在墻上,被當作幻燈片來放映。報紙雜志刊登它們;警察按字母次序排列它們;博物館展覽它們;出版社匯編它們?! ?shù)十年來,書籍一直是整理(且通常是縮?。┱掌淖钣杏绊懥Φ姆绞?,從而如果不能確保它們不朽,也確保它們長壽——照片是脆弱的物件,容易損毀或丟失——以及確保它們有更廣泛的閱覽者。很明顯,書籍中的照片,是影像的影像。但是,由于一張照片首先是一個印刷的、光滑的物件,因此當它被復制在一本書中時,它的基本素質(zhì)也就不像繪畫喪失得那么厲害。不過,書籍仍不是讓大批照片進入一般流通的完全令人滿意的形式。觀看照片的順序,是由書頁的次序制訂的,但是卻沒有什么來規(guī)定讀者按照安排好的順序看下去,也沒有什么來指示每看一幀照片應花多少時間??死锼埂ゑR克的《如果我有四頭駱駝》(1966)是一部制作得非常出色的電影,它思考各種類型和主題的照片,提出了更巧妙和更嚴格地包裝(或放大)靜止照片的方式。觀看每張照片所需的順序和恰當?shù)臅r間都是硬性規(guī)定好的;使人在視覺辨認和情感沖擊方面都有收獲。但是,轉錄到電影里的照片,已不再是可收集的物件,輯錄在書籍中卻依然是。 照片提供證據(jù)。有些我們聽說但生疑的事情,一旦有照片佐證,便似乎可信。相機的一個用途,是其記錄可使人負罪。從一八七一年六月巴黎警察用照片來大肆搜捕巴黎公社社員開始,照片就變成現(xiàn)代國家監(jiān)視和控制日益流動的人口的有用工具。相機的另一個用途,是其記錄可用來作證據(jù)。一張照片可作為某件發(fā)生過的事情的不容置疑的證據(jù)。照片可能會歪曲;但永遠有一種假設,假設存在或曾經(jīng)存在某件事情,就像照片中呈現(xiàn)的那樣。不管個別攝影師有什么局限(例如業(yè)余性質(zhì))或借口(例如藝術技巧),一張照片——任何照片——與看得見的現(xiàn)實的關系似乎都要比其他摹仿性的作品更清白,因此也更確切。創(chuàng)造崇高的影像的大師們,例如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和保羅·斯特蘭德,數(shù)十年間拍攝偉大、令人難忘的照片,卻仍首先要展示有事情“在那里”發(fā)生,如同“寶麗來”相機的擁有者把照片當成一種簡便、快速的做筆記的形式,或拿著“勃朗尼”相機的業(yè)余攝影迷抓拍快照作為日常生活的紀念品。 ……媒體關注與評論
“為《論攝影》配以照片并不是為桑塔格添加注釋的新方法,我們從桑塔格妙語連珠的散文中擇取一些句子,為這些句子配上(我們自以為合適的)照片,是因為桑塔格說過:重要的是恢復我們的感覺,我們必須學會去更多地看,更多地聽,更多地感受(《反對閘釋》)。在桑塔格看來,討論攝影不啻是討論世界,收集照片也即等于收集世界,我們無力收集世界,只是希望書中所收集的照片能夠成為這個復雜世界的某一段殘片。” ——小白編輯推薦
《論攝影》初版于1977年,是蘇珊·桑塔格最重要、最著名的論文集之一,主要包括《在柏拉圖的洞穴里》、《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憂傷的物件》、《視域的英雄主義》、《攝影信條》、《影像世界》等論文和隨筆,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圣經(jīng)》”?,F(xiàn)增配照片60多幅,推出插圖精裝本?! ∩唐贰墩摂z影(插圖珍藏本)》有兩種印刷封,面隨機發(fā)貨!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