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英] 阿蘭·德波頓 頁數(shù):156 譯者:陳廣興,南治國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阿蘭·德波頓文集:身份的焦慮》2004年于英國出版后,旋即風靡英美,已被翻譯為20多種文字。德波頓在《阿蘭·德波頓文集:身份的焦慮》中借助于哲學、藝術、宗教的力量審視了對于身份焦慮的根源,教人們如何巧妙地去克服這種焦慮感。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 譯者:陳廣興,南治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現(xiàn)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言(阿蘭?德波頓) 界定 第一部分 焦慮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勢利傾向 第三章 過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約因素 第二部分 解決方法 第一章 哲學 第二章 藝術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亞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人為什么要追求顯耀的身份?對此問題的回答幾成共識:要言之,無非是祈財、求名和擴大影響。 然而,有一個顯然不為權勢規(guī)則所關注的字眼卻能更準確地表述我們心中的渴慕,那就是“愛”。衣食一旦無憂,累積的財物、掌控的權力就不再是我們在社會等級中追求成功的關鍵要素,我們開始在意的其實是顯耀的身份為我們贏得的“愛”。金錢、名聲和影響只能視為“愛”的表征——或者是獲取愛的途徑——而非終極目標。 “愛”這一字眼,一般用于表述我們想要從父母或愛人那里得到的東西,怎么可以用來描述一種我們求之于社會,并受之于社會的訴求呢?也許我們應該同時在家庭、兩性和社會三種范疇中尋求愛的定義,把它視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尊重,以及對其存在的關注。獲得他人的愛就是讓我們感到自己被關注——注意到我們的出現(xiàn),記住我們的名字,傾聽我們的意見,寬宥我們的過失,照顧我們的需求。因為這一切,我們快樂地活著。你可以認為,與社會身份相關的“愛”有別于兩性之間的愛,譬如它不具有“性”的成分,婚姻也不是其歸宿,而且其施與者也通常有附帶目的,然而,你并不能否認這種愛的接受者一樣能沐浴在他者關懷的目光里,倍感呵護,就像忘情于愛河中的情侶。 我們慣常將社會中位尊權重的人稱之為“大人物”,而將其對應的另一極呼之為“小人物”。這兩種“標簽”其實都荒謬無稽,因為人既以個體存在,就必然具有相應的身份和相應的生存權利。但這樣的標簽所傳達的信息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對處在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是區(qū)別對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關注的——我們可以粗魯?shù)貙Υ麄?,無視他們的感受,甚至可以視之為“無物”。 由身份卑微所帶來的影響不應該僅在物質層面上進行思考。他們的痛苦也很少,只是一種物質意義上的不如意;相反,只要能夠維持生計,他們的痛苦就遠遠不止物質上的局限,而主要在于他們意識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只要不覺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長期過著艱苦的生活而毫無怨言,如士兵和探險家們,他們愿意過著一種極其艱苦簡陋的生活,其物質之匱乏遠甚于現(xiàn)今社會上那些最窘困的群體,然而,他們能熬過一切的苦難。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
編輯推薦
《身份的焦慮》自2004年于英國出版后,旋即風靡英美,已被翻譯為20多種文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