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英] 阿蘭·德波頓  頁數(shù):156  譯者:陳廣興,南治國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阿蘭·德波頓文集:身份的焦慮》2004年于英國出版后,旋即風靡英美,已被翻譯為20多種文字。德波頓在《阿蘭·德波頓文集:身份的焦慮》中借助于哲學、藝術、宗教的力量審視了對于身份焦慮的根源,教人們如何巧妙地去克服這種焦慮感。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 譯者:陳廣興,南治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現(xiàn)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言(阿蘭?德波頓) 界定 第一部分 焦慮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勢利傾向 第三章 過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約因素 第二部分 解決方法 第一章 哲學 第二章 藝術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亞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人為什么要追求顯耀的身份?對此問題的回答幾成共識:要言之,無非是祈財、求名和擴大影響。 然而,有一個顯然不為權勢規(guī)則所關注的字眼卻能更準確地表述我們心中的渴慕,那就是“愛”。衣食一旦無憂,累積的財物、掌控的權力就不再是我們在社會等級中追求成功的關鍵要素,我們開始在意的其實是顯耀的身份為我們贏得的“愛”。金錢、名聲和影響只能視為“愛”的表征——或者是獲取愛的途徑——而非終極目標。 “愛”這一字眼,一般用于表述我們想要從父母或愛人那里得到的東西,怎么可以用來描述一種我們求之于社會,并受之于社會的訴求呢?也許我們應該同時在家庭、兩性和社會三種范疇中尋求愛的定義,把它視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尊重,以及對其存在的關注。獲得他人的愛就是讓我們感到自己被關注——注意到我們的出現(xiàn),記住我們的名字,傾聽我們的意見,寬宥我們的過失,照顧我們的需求。因為這一切,我們快樂地活著。你可以認為,與社會身份相關的“愛”有別于兩性之間的愛,譬如它不具有“性”的成分,婚姻也不是其歸宿,而且其施與者也通常有附帶目的,然而,你并不能否認這種愛的接受者一樣能沐浴在他者關懷的目光里,倍感呵護,就像忘情于愛河中的情侶。 我們慣常將社會中位尊權重的人稱之為“大人物”,而將其對應的另一極呼之為“小人物”。這兩種“標簽”其實都荒謬無稽,因為人既以個體存在,就必然具有相應的身份和相應的生存權利。但這樣的標簽所傳達的信息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對處在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是區(qū)別對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關注的——我們可以粗魯?shù)貙Υ麄?,無視他們的感受,甚至可以視之為“無物”。 由身份卑微所帶來的影響不應該僅在物質層面上進行思考。他們的痛苦也很少,只是一種物質意義上的不如意;相反,只要能夠維持生計,他們的痛苦就遠遠不止物質上的局限,而主要在于他們意識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只要不覺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長期過著艱苦的生活而毫無怨言,如士兵和探險家們,他們愿意過著一種極其艱苦簡陋的生活,其物質之匱乏遠甚于現(xiàn)今社會上那些最窘困的群體,然而,他們能熬過一切的苦難。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

編輯推薦

《身份的焦慮》自2004年于英國出版后,旋即風靡英美,已被翻譯為20多種文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身份的焦慮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看這個因為灑家確實是焦慮。我想看看怎么個解決法來著。首先得確定我焦慮的原因是不是因為身份問題。德波頓說:“身份——指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即地位”。又說:“狹義上指個人在團體中法定或職業(yè)的地位(如已婚、中尉等)。而廣義上——即本書所采用的意義——指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蔽疫^于在意別人的看法,重利更重名——這樣不好,我們不要——我總覺得這像是主席講的話。德波頓先是肯定身份的焦慮廣泛存在又不可避免,也不完全是負面意義,畢竟能讓人上進;可是,過于焦慮也沒什么好處,因此給了好多解決辦法。比如,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看這是世界上唯一的平等)和波希米亞處世。我記得大概2004年左右流行所謂“布波族”呢,就是布爾喬亞和波希米亞的混種。流行得快似乎消失得也快。我對藝術沒感覺,音樂、美術、建筑,統(tǒng)統(tǒng)藝術盲,可惜了了,也沒辦法。還是書里提到的那個美國人威廉·詹金斯說得好:“自尊=實際的成就/對自己的期待?!蔽蚁?,如果達不到更高的成就,提高自尊的辦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   不想被每天的報紙、電視、雜志、所謂流行音樂排行榜所左右了。人們現(xiàn)在的困擾,好像在200多年之前已經被分析和預見。睿智的生活才是有品質的生活,這本書是有啟發(fā)的。
  •   郁悶時,特別是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好而心懷不滿時,應該多翻翻此書!
  •   書很好,找出的焦慮的根源。但看完就看完了,焦慮依舊。。
  •   加上這一本共看過作者寫的四本書,感覺這一本不如前三本好,內容有些松散。閱讀的時候總是忘記主旨,要不停地翻看目錄。有些失望。
  •   從內心尋找幸福--- 《身份的焦慮》讀后感馬斌幸福的人生,如果不能擺脫焦慮,便成為一句空話。讓自己的生活獲得圓滿的幸福的元素為什么如此艱難,就是因為我們時常不由自主地被某種焦慮感所折磨。焦慮可以分為許多種。引發(fā)焦慮的原因的種類倒底有多少不是一張清單就能說清楚的。然而不管種類有多少,歸根結底是一種安全感的缺位。依然從最經典的馬斯洛心理學金字塔理論來看。維持生命存在的基本物質的缺乏是造成最基層焦慮的因素,所謂吃不飽穿不暖忍饑挨餓。當人們?yōu)榛旧娑鴵鷳n時,貴族的優(yōu)越生活離他們過于遙遠,以至于難以引起其他范疇的焦慮與不滿。因此,焦慮是有階段性和層次的。而離我們最近的朋友、同學、鄰居的生存狀態(tài)往往是容易產生焦慮的最直接的誘發(fā)因素,這種參照系真實到殘酷,讓大部分人不得不思考為什么自己的生存境遇竟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繼而引發(fā)心神不寧的情緒,包括羨慕,直至嫉妒。人類社會生存的艱難性一方面來自物質性,另一方面來自心理特征。這兩者之間無法分開。為什么物質性焦慮會引發(fā)心理性焦慮或社會性焦慮。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從社會中取得物質的能力與這個人在社會上所處的地位有關。即便在大荒大災之年,有權有勢的人遭受的傷害相對會小些,獲得食物的機會就會多些。地位身份意味著某種特權,特權直指資源??傊匚辉礁?、權...勢越大,所能從社會中獲得資源的機會也就越大。地位身份與資源的關系,直接在心理與社會資源建立關聯(lián)。這個關聯(lián)體現(xiàn)在對自己身份的焦慮。這個焦慮呈階梯狀,但這梯子很怪異,只有最低的臺階,卻沒有最高的臺階,如同通天梯一樣,仰著脖子向上看,沒有盡頭,除了眼光所及之處的云霧繚繞。云霧繚繞處并非階梯的盡頭,只是我們的眼光在較低層級時無法穿透而已。然而,當人有幸靠近云霧繚繞處,你又會看到梯子的延伸。你若仔細觀察自己的熟人,包括朋友、同學、老鄰居,知足常樂的人和家庭極少極少。而知足常樂的詞則被日常地掛在嘴邊。這不是好兆頭,而是恰恰人們很難做到知足。因為難以常樂,便用這樣的智慧之言不斷提醒自己。從小被灌輸?shù)暮煤米x書天天向上,并不是純粹的精神追求的概念性口號。透過這些,孩子們逐漸地(或被老師家長用實例啟發(fā)灌輸?shù)兀┝私鈱W而優(yōu)則仕,也就是讀書好的,就該做官;做官就有更多獲得社會資源的機會;有機會,日子才會好過,家人的日子才會好過,才會讓左鄰右舍、遠親近鄰、親朋好友羨慕不已,如此一來,這一家子在鄰里之間、在街頭巷尾才會有面子、有地位。而相對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家,往往就成了當?shù)亟虒Ш⒆拥暮冒駱?,也成為妻子奚落丈夫的好教材。于是,被訓斥的孩子有了焦慮感,被斥責的丈夫也有了嚴重的不安感。什么能解決這些,在這樣一個經濟主導、以經濟成敗論英雄的社會,還能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是想辦法掙錢、多掙錢,唯有此才能改變自己的形象,擺脫難以抬頭的的地位,獲得廣受尊敬的地位和身份,即便成不了官,也該成個萬元戶啊。這是一個有形無形的沒完沒了的競爭。與別人的差距越大,越容易造成心理落差。落差越大,越少安全感。沒有安全感,怎么會沒有焦慮感,而解決了身份,就能緩解此種焦慮。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公務員考試如火如荼,被戲稱為中華第一考。我們不由得擔憂起來,如果是出于如此企圖心的人掌握了國之大器,不腐敗不淪落才怪!可是這種連鎖關系是事情的本來面目嗎?是完全自然界定下的規(guī)則嗎?我們只能認命而不能做一點思考?這種心理、這種關系是正常的嗎?在以精英崇拜的經濟主導的世界里,這種身份的焦慮是必然的產物,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但并非對所有人。任何時代的主流思潮一定也同時存在著其他反潮流。波西米亞思潮、達達主義、福羅拜、埃默森、梭羅就不是人云亦云的主義和思想者。難道人的成功與否、人的幸福與否只能透過經濟領域的精英主義才能獲得嗎?難道資本主義的精英主義思想才是獲得人生持久幸福感的唯一道路嗎?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最后用這樣一句話結束全文: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種方式才能證明生活的成功。這句話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數(shù)年前寶萊塢出品的電影Three Idiots。也讓我再次贊嘆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的大德思想:任何外在的因素都無法構成持續(xù)幸福感與安全的根本,最可靠的幸福源泉必須從人的內心中尋找。這些話在我心中激起強烈反響與共鳴。我深以為此! 閱讀更多 ›
  •   看了目錄和前3章,感覺不錯,能學習并收獲。(PS:印刷雪白的封面好幾條黑色的臟痕)
  •   正如標題所言,雖然作者的愛爾蘭血統(tǒng),多少讓他有點自以為是,但是書確實很好看,引經據(jù)典,也結合了很多實際個案,很容易讓人對號入座。
  •   拿到的時候象盜版書,因為不是自己簽收的,所以就沒辦法了。哎,失望啊~
  •   09年這版和07年那版 有什么差別
  •   書包裝很好,是硬皮的,沒有破損之類的,整體很滿意。
  •   經典著作,值得一看。
  •   正版圖書,很滿意呢。
  •   通過作者的敘述??梢陨晕⑵较⒁幌伦约杭惫男?/li>
  •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很好看 很有內容的書 值得擁有有
  •   喜歡這本書的封面和捧在手里的感覺。當然,書的內容本身也很好啦!如果不介意,我提個想法哈,附在書上的那個介紹作者的條有些麻煩,不如直接印到書上啦,翻書的時候不舒服另外又容易丟,如雞我又不想扔掉。肋一般,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去掉吧去掉吧……
  •   寫得相當?shù)轿?,語言易懂,幽默生動,值得推薦~
  •   阿蘭德波頓一貫的豐富知識,輕松筆調。從現(xiàn)代社會的身份焦慮現(xiàn)象談起,繼而引發(fā)對勢利這一現(xiàn)象的思考,從歷史的角度試圖發(fā)掘其產生的原因,最后給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法。作者為解決身份的焦慮開出了五味藥:哲學,藝術,政治,宗教和波希米亞。對個人來說,避世與信教較易實現(xiàn)。但不知是否因為中譯的緣故,總覺得此書爛尾了。
  •   太喜歡這個才子了看了好幾本他的書,越來越喜歡
  •   比較通俗易懂,沒有太多的學術性
  •   不錯不錯不錯 書質量很好 包裝好 物流好
  •   霧霾天躲在屋里裝泥馬大齡文藝男女青年用
  •   再次買他的書
  •   找到“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