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英)德波頓 譯者:資中筠
Tag標簽:無
前言
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一書選擇西方哲學史上六位哲學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種種不如意處,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那些不可改變的缺陷,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面對和接受,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qū)別也許在于,慰藉類似于心理治療,重在調整我們的心態(tài),智慧調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學的作用歸結為慰藉,就有可能縮小甚至歪曲哲學的內(nèi)涵。當然,智慧與慰藉并非不能相容,總體眼光的調整必然會帶來心態(tài)的調整,在此意義上,則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最深刻的慰藉。 全書中,我讀得最有興味的是寫塞內(nèi)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這一章比較切題,斯多葛派哲學家本身就重視哲學的慰藉作用,塞內(nèi)加自己就有以《慰藉》為題的著作。作為羅馬宮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權和奢華著稱,頗招時人及后世訾議。不過,他到底是一個智者,身在大富大貴之中,仍能清醒地視富貴為身外之物,用他的話來說便是:“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我把她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它們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nèi)∽?,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辈恢褂诖耍瑢τ诩彝?、兒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體都應作如是觀。塞內(nèi)加的看法是:人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反之受傷害最重。哲學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認識到任何一種壞事都可能發(fā)生,從而隨時作好準備;第二,幫助人理解已經(jīng)發(fā)生的壞事,認識到它們未必那么壞。壞事為什么未必那么壞呢?請不要在這里拽壞事變好事之類的通俗辯證法,塞內(nèi)加的理由見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笔灞救A有一個類似說法:倘若一個人著眼于整體而非一己的命運,他的行為就會更像是一個智者而非一個受難者了。哲人之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個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夠站在整體的高度與一切個別災難拉開距離,達成和解。塞內(nèi)加是說到做到的。他官場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涼的科西嘉,始終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祿上臺,命他自殺,同伴們一片哭聲,他從容問道:“你們的哲學哪里去了?” 蒙田是我的老朋友了,現(xiàn)在從本書中重溫他的一些言論,倍感親切。作者引用了蒙田談論性事的片斷,評論道:“他把人們私下都經(jīng)歷過而極少聽到的事勇敢地說出來……他的勇氣基于他的信念:凡是能發(fā)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沒有不人道的?!闭f得好,有蒙田自己的話作證:“每一個人的形體都承載著全部人的狀況?!比欢?,正因為此,這一章的標題“對缺陷的慰藉”就很不確切了。再看蒙田的警句:“登上至高無上的御座,仍只能坐在屁股上?!薄皣跖c哲學家皆拉屎,貴婦人亦然?!焙茱@然,在蒙田眼里,性事、屁股、拉屎等等哪里是什么缺陷啊,恰好是最正常的人性現(xiàn)象,因此我們完全應該以最正常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個人對于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xiàn)象,一切個人經(jīng)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在當今這個崇拜財富的時代,關于伊壁鳩魯?shù)囊徽乱差H值得一讀。這位古希臘哲學家把快樂視為人生最高價值,他的哲學因此被冠以享樂主義的名稱,他本人則儼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師爺,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其實,他的哲學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張真正的快樂對于物質的依賴十分有限,無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條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財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帶來快樂的增加了。奢侈對于快樂并無實質的貢獻,往往還導致痛苦。事實上,無論是伊壁鳩魯,還是繼承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后世哲學家,比如英國功利主義者,全都主張快樂更多地依賴于精神而非物質。這個道理一點也不深奧,任何一個品嘗過兩種快樂的人都可以憑自身的體驗予以證明,沉湎于物質快樂而不知精神快樂為何物的人也可以憑自己的空虛予以證明。 本書還有三章分別論述蘇格拉底、叔本華、尼采,我覺得相比之下較為遜色,沒有把他們的精華很好地呈現(xiàn)出來。部分的原因也許在于,這三人的哲學是更不能以慰藉論之的。尤其尼采,他的哲學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對形形色色的慰藉,直面人生的悲劇性質,以此證明人的高貴和偉大。一本好的通俗哲學讀物的作用是讓我們領略哲學的魅力,吸引我們走進哲學之門,本書無疑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至于在入門之后,怎樣深入堂奧,與歷史上這一個或那一個獨特的靈魂深交,就要靠讀者自己的修行了。 2008年12月11日于北京
內(nèi)容概要
盡管古往今來被稱為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別,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于“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意——“愛”“智慧”。他們的共同愛好,就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他們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頭,堅持獨立思考。徳波頓以其特有的英國式筆調引領我們進行了一次輕松的哲學之旅,典雅漂亮,幫助我們走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蒙田、尼采、叔本華等大師的精神世界,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在他們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現(xiàn)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書籍目錄
哲學不只是慰藉(推薦序)
第一章 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第二章 對缺少錢財?shù)奈拷?br />第三章 對受挫折的慰藉
第四章 對缺陷的慰藉
第五章 對傷心的慰藉
第六章 困難中的慰藉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幾年前,在紐約一個苦寒的冬日,我在趕赴倫敦的班機前還有一下午可以閑逛,信步走去,不覺來到了大都會美術博物館樓上的畫廊。那里燈火通明,一片寂靜,只有地板下的暖氣低吟,令人心神悠然。我在印象派的畫廊里看畫看膩了,正想尋找一間咖啡廳,喝一杯我當時特別喜愛的一種美式巧克力牛奶,驀然間一幅畫映入眼簾,從說明來看,這幅畫是雅克一路易?大衛(wèi)作于1786年秋,時年38歲。 畫上被雅典人民判處死刑的蘇格拉底在悲痛欲絕的朋友圍繞中正準備喝那杯毒藥。公元前399年的春天,3名雅典公民對這位哲學家提起訴訟,告他不敬城邦之神、傳播異端宗教、腐蝕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非判死刑不可。 蘇格拉底的申辯以其非凡的鎮(zhèn)靜自若流傳后世。法庭給他機會當眾放棄他的哲學,但是他選擇了所信仰的真理而不肯隨俗,根據(jù)柏拉圖的敘述,他意氣昂然對法官說: 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決不會停止哲學實踐,不會停止對你們進行勸導,不會停止向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闡明真理……所以,諸位,不論你們是否釋放我,你們知道我是不會改變我的行為的,雖百死而不悔。 那是一位中年貴族同他的妻子弗朗索瓦絲、女兒萊奧諾以及仆從和牲畜(雞、羊、犬、馬)的住家。這所房產(chǎn)是米歇爾?德?蒙田的祖父用家族從事漁業(yè)的收入于1477年置下的,到父親一輩又加蓋了兩翼,并擴大了耕地。蒙田本人從35歲起就接管了這片產(chǎn)業(yè),不過他對理 家毫無興趣,而且對農(nóng)業(yè)一竅不通(“我連卷心菜和萵苣都分不清”)。 他寧愿在城堡一角那座塔樓的三層樓上圓形書齋中度光陰:“我一生中的多數(shù)日子,每一日的多數(shù)鐘點都是在那里度過的。” 書房有三扇窗(按照蒙田的說法,毫無遮攔地把美景盡收眼底),桌一張、椅一把、書千卷——哲學、歷史、詩歌和宗教——排放在半圓形的五層書架上。
媒體關注與評論
簡潔而優(yōu)雅,機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傳承,使我有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Y中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