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慰藉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英)德波頓  譯者:資中筠  
Tag標簽:無  

前言

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一書選擇西方哲學史上六位哲學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種種不如意處,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那些不可改變的缺陷,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面對和接受,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qū)別也許在于,慰藉類似于心理治療,重在調整我們的心態(tài),智慧調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學的作用歸結為慰藉,就有可能縮小甚至歪曲哲學的內(nèi)涵。當然,智慧與慰藉并非不能相容,總體眼光的調整必然會帶來心態(tài)的調整,在此意義上,則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最深刻的慰藉。    全書中,我讀得最有興味的是寫塞內(nèi)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這一章比較切題,斯多葛派哲學家本身就重視哲學的慰藉作用,塞內(nèi)加自己就有以《慰藉》為題的著作。作為羅馬宮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權和奢華著稱,頗招時人及后世訾議。不過,他到底是一個智者,身在大富大貴之中,仍能清醒地視富貴為身外之物,用他的話來說便是:“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我把她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它們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nèi)∽?,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辈恢褂诖耍瑢τ诩彝?、兒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體都應作如是觀。塞內(nèi)加的看法是:人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反之受傷害最重。哲學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認識到任何一種壞事都可能發(fā)生,從而隨時作好準備;第二,幫助人理解已經(jīng)發(fā)生的壞事,認識到它們未必那么壞。壞事為什么未必那么壞呢?請不要在這里拽壞事變好事之類的通俗辯證法,塞內(nèi)加的理由見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笔灞救A有一個類似說法:倘若一個人著眼于整體而非一己的命運,他的行為就會更像是一個智者而非一個受難者了。哲人之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個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夠站在整體的高度與一切個別災難拉開距離,達成和解。塞內(nèi)加是說到做到的。他官場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涼的科西嘉,始終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祿上臺,命他自殺,同伴們一片哭聲,他從容問道:“你們的哲學哪里去了?”    蒙田是我的老朋友了,現(xiàn)在從本書中重溫他的一些言論,倍感親切。作者引用了蒙田談論性事的片斷,評論道:“他把人們私下都經(jīng)歷過而極少聽到的事勇敢地說出來……他的勇氣基于他的信念:凡是能發(fā)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沒有不人道的?!闭f得好,有蒙田自己的話作證:“每一個人的形體都承載著全部人的狀況?!比欢?,正因為此,這一章的標題“對缺陷的慰藉”就很不確切了。再看蒙田的警句:“登上至高無上的御座,仍只能坐在屁股上?!薄皣跖c哲學家皆拉屎,貴婦人亦然?!焙茱@然,在蒙田眼里,性事、屁股、拉屎等等哪里是什么缺陷啊,恰好是最正常的人性現(xiàn)象,因此我們完全應該以最正常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個人對于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xiàn)象,一切個人經(jīng)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在當今這個崇拜財富的時代,關于伊壁鳩魯?shù)囊徽乱差H值得一讀。這位古希臘哲學家把快樂視為人生最高價值,他的哲學因此被冠以享樂主義的名稱,他本人則儼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師爺,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其實,他的哲學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張真正的快樂對于物質的依賴十分有限,無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條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財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帶來快樂的增加了。奢侈對于快樂并無實質的貢獻,往往還導致痛苦。事實上,無論是伊壁鳩魯,還是繼承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后世哲學家,比如英國功利主義者,全都主張快樂更多地依賴于精神而非物質。這個道理一點也不深奧,任何一個品嘗過兩種快樂的人都可以憑自身的體驗予以證明,沉湎于物質快樂而不知精神快樂為何物的人也可以憑自己的空虛予以證明。    本書還有三章分別論述蘇格拉底、叔本華、尼采,我覺得相比之下較為遜色,沒有把他們的精華很好地呈現(xiàn)出來。部分的原因也許在于,這三人的哲學是更不能以慰藉論之的。尤其尼采,他的哲學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對形形色色的慰藉,直面人生的悲劇性質,以此證明人的高貴和偉大。一本好的通俗哲學讀物的作用是讓我們領略哲學的魅力,吸引我們走進哲學之門,本書無疑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至于在入門之后,怎樣深入堂奧,與歷史上這一個或那一個獨特的靈魂深交,就要靠讀者自己的修行了。    2008年12月11日于北京

內(nèi)容概要

  盡管古往今來被稱為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別,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于“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意——“愛”“智慧”。他們的共同愛好,就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他們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頭,堅持獨立思考。徳波頓以其特有的英國式筆調引領我們進行了一次輕松的哲學之旅,典雅漂亮,幫助我們走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蒙田、尼采、叔本華等大師的精神世界,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在他們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現(xiàn)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書籍目錄

哲學不只是慰藉(推薦序)
第一章 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第二章 對缺少錢財?shù)奈拷?br />第三章 對受挫折的慰藉
第四章 對缺陷的慰藉
第五章 對傷心的慰藉
第六章 困難中的慰藉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幾年前,在紐約一個苦寒的冬日,我在趕赴倫敦的班機前還有一下午可以閑逛,信步走去,不覺來到了大都會美術博物館樓上的畫廊。那里燈火通明,一片寂靜,只有地板下的暖氣低吟,令人心神悠然。我在印象派的畫廊里看畫看膩了,正想尋找一間咖啡廳,喝一杯我當時特別喜愛的一種美式巧克力牛奶,驀然間一幅畫映入眼簾,從說明來看,這幅畫是雅克一路易?大衛(wèi)作于1786年秋,時年38歲。 畫上被雅典人民判處死刑的蘇格拉底在悲痛欲絕的朋友圍繞中正準備喝那杯毒藥。公元前399年的春天,3名雅典公民對這位哲學家提起訴訟,告他不敬城邦之神、傳播異端宗教、腐蝕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非判死刑不可。 蘇格拉底的申辯以其非凡的鎮(zhèn)靜自若流傳后世。法庭給他機會當眾放棄他的哲學,但是他選擇了所信仰的真理而不肯隨俗,根據(jù)柏拉圖的敘述,他意氣昂然對法官說: 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決不會停止哲學實踐,不會停止對你們進行勸導,不會停止向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闡明真理……所以,諸位,不論你們是否釋放我,你們知道我是不會改變我的行為的,雖百死而不悔。 那是一位中年貴族同他的妻子弗朗索瓦絲、女兒萊奧諾以及仆從和牲畜(雞、羊、犬、馬)的住家。這所房產(chǎn)是米歇爾?德?蒙田的祖父用家族從事漁業(yè)的收入于1477年置下的,到父親一輩又加蓋了兩翼,并擴大了耕地。蒙田本人從35歲起就接管了這片產(chǎn)業(yè),不過他對理 家毫無興趣,而且對農(nóng)業(yè)一竅不通(“我連卷心菜和萵苣都分不清”)。 他寧愿在城堡一角那座塔樓的三層樓上圓形書齋中度光陰:“我一生中的多數(shù)日子,每一日的多數(shù)鐘點都是在那里度過的。” 書房有三扇窗(按照蒙田的說法,毫無遮攔地把美景盡收眼底),桌一張、椅一把、書千卷——哲學、歷史、詩歌和宗教——排放在半圓形的五層書架上。

媒體關注與評論

簡潔而優(yōu)雅,機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傳承,使我有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Y中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哲學的慰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7條)

 
 

  •   作為阿蘭·波德頓文集之一,《哲學的慰藉》寓哲學于文學創(chuàng)作,引領我們走向了哲學的領域。周國平先生說,“哲學不只是慰藉?!钡覀儏s由此踏入哲學之門。風趣的語言不會讓你陷入疲倦。最喜歡的是它的排版,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寫筆記。
  •   阿蘭·德波頓的文字給人很安靜,很舒服的感覺,他的文集全部都收集齊了
  •   看了哲學的慰藉后,
    又買了機場里的小旅行,旅行的藝術,幸福的建筑,身份的焦慮等一系列書,都十分經(jīng)典……
  •   輕巧地解讀了哲學對人類社會的慰藉。
  •   一直都很喜歡阿蘭的波頓的書,這才是真正的治愈系文字,讀他的書,你會收獲很多,哲理與情感的交融非常細膩,希望你們會喜歡
  •   讓人尋找到心靈的慰藉
  •   還在念高中時就聽說了這本書,曾到新華書店找過,但是沒有找到。這是一本不一樣的哲學書,通過另一個角度去看待生活,其實可以更美好。這次終于在此購買到稱心如意的東東,很開心。購買時還送中國移動手機支付電子券,劃算!
  •   覺得德波頓的書還是那樣的深入淺出,不錯。
  •   一直很喜歡德波頓的書,這本書也很好看,很值得一讀
  •   通過哲學的眼光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好!
  •   這是我哲學的啟蒙讀物,雖然里面有些觀點不正宗,但是對于業(yè)余愛好者來說很值得一看了,很實際,很能開解人的心靈。
  •   淡淡地不經(jīng)意地告訴我們,一些我們應該知道的哲學
  •   這本書貌似也很不錯,很喜歡阿蘭德波頓觀察世界的眼光,看了很有收獲的書。打算把他的作品全都看一遍。
  •   文筆生動、活潑、優(yōu)雅,讓人既感受到哲學的美,又感受到哲學的真
  •   將深奧的哲學以平實的和貼近生活的語言,與大家交流,讓人感到作者學識的廣博和人性關懷
  •   因為這次買的書有好幾本,這個暫時還沒看,但是從書的包裝和質量上看不錯,而且哲學是個很深奧的東西,至少對于我來說,所以等我回去慢慢看,慢慢品。
  •   實用哲學,挺好
  •   看完這個,開始對哲學感興趣了
  •   入手的阿蘭德波頓的另一本書,包裝簡單,精致,文字的排版舒適,喜歡阿蘭德波頓淡淡的文字所講述的哲理。
  •   阿蘭德波頓的書真的很好看哦!
  •   以目前當當網(wǎng)圖書榜排名第一位的《正能量》這本書來說吧,
    1. 顯示評價條數(shù)是21647條。
    2. 每頁顯示是5條,頁數(shù)顯示是1282頁。理論上可見的評論是6410條。
    但我只能看到第1280頁,而且這一頁上只有兩條。點第1281頁,是空白。點第1282頁,顯示 “還有15244條評論為系統(tǒng)默認好評”。
    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只能看到6397條評論,其它的由于用戶沒有評論,所以都被系統(tǒng)默認為好評,默認好評占總評論量的70.4%。上面還有一個統(tǒng)計:推薦(5星、4星)是98.7%,一般(3星、2星)是1.2%,不推薦(1星)是0.1%。理論上,有效評論才6397條,占總量的29.6%,包括了灌水評論。
    注意到一點,評論的排列順序,是從5星到1星的倒序,我從第1280頁往回點,1星、2星的給的評論多一些,說名不符實、書不好、抱怨的多。然后再往后3星以上,評論就都很簡短了,一般,還沒看,不錯,諸如此類的灌水就出現(xiàn)了。
    而在亞馬遜上,《正能量》排名第十三,評論數(shù)是185條,而且評論的內(nèi)容都是以長文為多,上邊也有統(tǒng)計:5星107,4星44,3星16,2星8,1星10。它沒有默認歸為好評這種東西。至于銷量就不清楚了。
    從上面的對比來看,這本書在當當網(wǎng)的銷量非常高,為什么高?可能是人們都需要這種心靈的慰籍和指導,所以心靈雞湯類的書比較受歡迎,質量怎么樣,不知道,因為我對這類書比較不感冒。
    不過,說回來,如果是提到在網(wǎng)上買書的話,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當當,沒其它原因,都買了八年了,習慣了,而且會員折扣也不錯,雖然折中折的書不是那么多,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只有當買外文圖書的時候才會想到去亞馬遜。
  •   好書自然要大家共分享,超喜愛的外國文學之一,著作是一方面,好的翻譯自然也少不了,希望有更多好的作品呈現(xiàn)給讀者
  •   內(nèi)容是好的,讀起來很輕松,不過書中的插圖很少注明出處和來源,會混淆
  •   我同事公司讓她買,所以我替她買的,她說不錯!
  •   5年前讀了,幾乎每年都還會翻看,漸漸知道明白了一些道理。所以推薦給朋友。
  •   書商是孤獨者最好的歸宿,有那么多書是由于作者找不到人傾訴而寫的。
  •   這是買的第二本,送人。深入淺出,作者有平常心,讀者才有受益。
  •   真是直逼人的心靈
  •   靜下心來讀讀感覺很好~~
  •   書包裝得挺好的 這本書的確有心理療傷作用 挺好的
  •   為公司添置的新書,質量看著還可以。。。
  •   書很好,很有深度
  •   紙質很好,書的內(nèi)容也很棒。快遞也很快哦!贊
  •   同學介紹,應該好看的,很深刻
  •   孩子要的,不知道怎樣
  •   包裝不錯,期待的一本書,封面設計很有質感,是喜歡的類型,還沒來得及看,看了再寫書評。
  •   在當當把該作者的書都買了
  •   當然與眾不同
  •   書寫得不錯,值得擁有
  •   文筆優(yōu)美,發(fā)人深思。
  •   店主發(fā)貨速度很快,書本保護得與很好。
  •   對于生活挺好的指導
  •   讀罷有種洞明感!
  •   很不錯的書呢。值得一看~
  •   非常好的書!寫的非常有深度!?。。。。。。。。。。。?!1
  •   應該是值得一看的。先收藏@
  •   喜歡,還來買
  •   德波頓的其他作品我也看過兩本,不錯,至少是值得一看。
    譯者資中筠是個很有學問和觀點的老太太~
  •   德波頓的文章不錯,正在看。
  •   買這本書主要是由于周國平老師的推薦,因為它不是屬于那種哲學專著,而是屬于哲學隨筆之類,從這個角度應該和周先生寫的文章有些類似,買來一讀,看一看外國人是如何寫這些東西的。
  •   深入淺出,作為哲學入門來說不錯。
  •   沒讀過英文的原文,有點遺憾。中文讀來有些生硬。但內(nèi)容是很不錯的!另外《旅行的藝術》之前也看過,很不錯~!
  •   書回來了,同事們個個都說Good!
  •   送貨很快,包裝也好,剛拆開還沒看,期待中!
  •   整體不錯,比想象中的薄
  •   已經(jīng)讀過這本書挺好看的
  •   包裝還行,內(nèi)容還沒看
  •   剛拿到書,很是喜歡,拆了外包裝,書頁干凈,摸著特珍惜,特踏實?。。?/li>
  •   還沒看呢,一朋友推介的
  •   好書一本,涉及人生,金錢,欲望等困惑,哲學出身的德波頓,給了一種不一樣解釋,推薦!
  •   哲學是瘋子和天才的領域,我還停留在普通人的階段,無法進入那扇大門
  •   讀者青年文摘什么的適用
  •   大體翻看了一下,比較休閑的一本書。
  •   哲學并不是慰藉,就算是哲學的入門讀本,但也把讀者導向了“哲學=慰藉”。僅個人觀點。
  •   從阿蘭·德波頓的眼中讀哲學大師們,從深奧概念中抽離,構建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值得一看。唯一的缺點是作者力求客觀,但主觀味仍是濃了點。相比之下,更欣賞他的《旅行的藝術》。
  •   比較失望的書,全是些不知哲學為何物的人在推薦。比較淺薄的一本口水書,作者在重復一個個為人所熟知的舊案例,加點小插圖就時尚了。如果你有點哲學閱讀的基礎,建議不買。
  •   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用他對偉大的哲學家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觀察和感悟,為生活在這浮華有余而幸福不足的世界中的我們的冷漠麻木的心靈撒進一縷陽光。
  •   很不錯的哲學啟蒙書~強烈推薦的說~
  •   媒介的介紹中,是學者資中筠,是輸入錯誤,寫成賢中筠,資中筠是中國社科院的著名學者。
  •   是在網(wǎng)上推薦看到的這本書,買回來細細讀了一遍,文字很優(yōu)美,深入淺出,非常不錯
  •   偶然買到此書,有種頓悟的快感!
  •   書共分為五個部分,但對于第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解讀很是不著邊際胡談亂說,但后四章還算很讓人欣慰。言談中肯中意,總體上還是本可看的書
  •   有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不愧是才華橫溢的英倫才子!值得品讀,慢慢的,細味地讀。。。
  •   同樣是大學圖書館看的書,買來送人,朋友也很喜歡。簡單的故事與道理,讓人體味
  •   所選的哲學思想很有代表性,尤其后期的叔本華、尼采,奠定了現(xiàn)在哲學和心理學的正確基調,雖然是入門書,卻起到較好的導引作用,是讓哲學告別晦澀,走入人們心中的最好范例
  •   送個這人,到底值不值。。。
  •   哲學一門智慧的學問,哲學愛好者一群愛智慧的人。這本書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哲學入門書,值得一看。
  •   朋友推薦的好書,很愛看。
  •   原以為是平裝,發(fā)過來一看是精裝,很有感覺,看了一部分,內(nèi)容很好!
  •   去年在北京圖書大廈買了這本書,這次送朋友誰的青春不迷茫的時候,總覺得少點什么,于是就把這本書一塊買了。真的是超級喜歡這本書,讀上去沒有通常哲學書本的晦澀,很安靜的感覺,而且讀來常常會突然驚訝:這不就是我平常生活里的某些感想么?自己無法用語言來敘述清楚的智慧,在文中分析的如此透徹。配圖也很多,當敘述到某個歷史事件的時候,總會適時的補上一張古代畫師對這一歷史事件的... 閱讀更多
  •   能從那幾個人里抽離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組織也是比較新的。但同意前面某個同學的評價,有一定哲學基礎的人來看,雖說不一定太輕,可沒新東西啊。坐馬桶上讀一讀打發(fā)時間還是可以的。至今,只是覺得寫建筑的那個不錯。也許咱對這個確實外行了點。... 閱讀更多
  •   資中筠女士翻譯很漂亮!
  •     哲學是對人生困境的種種終極拷問與解脫求索。
      
      
      以思考人生為終生使命的人,其人生該多么艱辛不幸!這就是哲學家。
      
      
      哲學家因為認識了困境,所以當然地找到了相應的態(tài)度。
      
      
      所以,哲學無關乎現(xiàn)實生活一城一池的得失成敗,是關于生命本身成敗的一門學問。
  •     首先,不喜歡周國平。前面有一篇周國平的推薦序?!懊商锸俏业睦吓笥蚜?,現(xiàn)在從本書中重溫他的一些言論,倍感親切。”瞧瞧這口氣,您老寫過那么多二手哲學書,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神馬的,只要您寫過的就都是你老朋友了唄。這人槽點太多,還是不吐為好。
      
      其次,不喜歡資中筠。大名鼎鼎,體制內(nèi)的健康力量云云,不過在我看來,販賣虛假希望才是真的。這么老人,包括他們整整一代人,醬缸里泡久了,正常思維都沒有了,資老這還算好的。資老資格老,學問水平自然沒得說,不然怎么會在《譯序》一開始就說“由于精力與時間有限,我一般不輕易接受翻譯的約稿?!鼻迫思依弦惠呥@口氣,我喜歡。不過,有個地方我看著別扭,雖然我的英文水平差著十萬八千里,但是還是要說出來請教請教。
      P65,第二章,伊壁鳩魯,(四),第一段中:
      他對一位朋友說:“送我一罐奶酪,好讓我想要的時候飽餐一頓盛筵?!?br />   德波頓原文是:
      "Send me a pot of cheese, so that I may have a feast whenever I like."He asked a friend.
      希臘文原文不知道。
      epicurus.info上,這句話的英文是:
      Send me a pot of cheese, so that I may have a feast when I care to.
      (http://www.epicurus.info/etexts/fragments.html 第39段)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是這樣引用這句話的:
      "Send me some preserved cheese," he writes, "that when I like, I may have a feast."
      何兆武的譯文是:
      他寫信給一個人說:“請您給我送一些干酪來吧,以便我在高興的時候可以宴客。”
      是奶酪還是干酪無所謂,但是自己吃還是宴客,區(qū)別可就大了。何兆武對?還是資中筠對?
      
      再者,這本書根本上是一本雞湯式的二手哲學書。德波頓似乎最喜歡蒙田。蒙田說“如果我有信心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我就會不顧一切,徹底地自說自話”——也就是說,不需要引用128次柏拉圖,149次盧克萊修,和130次塞內(nèi)加,不再“需要以別人的盛名來掩護我的軟弱”。
      但是,德波頓,你引用了多少?看到這里的讀者,你們有沒有想到應該扔掉手里這本二手哲學書,去讀柏拉圖的《斐多篇》《會飲篇》《蘇格拉底之死》,伊壁鳩魯?shù)摹蹲匀慌c快樂》,塞內(nèi)加的《論生命之短暫》,蒙田的《隨筆集》,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論道德的譜系》、《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著者的名字實在很難被記住,見諒。
      
      《哲學的慰藉》,周國平先生給寫序下馬威似的給了一標題——“哲學不只是慰藉”,當然,書名并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命題。阿蘭·德波頓(是不是超級不順口)借“慰藉”一詞引本書的六個章節(jié)[蘇格拉底——對與世不合的慰藉]、[伊壁鳩魯——對缺少錢財?shù)奈拷澹?、[塞?nèi)加——對受挫折的慰藉]、[蒙田——對缺陷的慰藉]、[叔本華——對傷心的慰藉]、[尼采——困難中的慰藉]。
      
      
      其實,與世不合、缺乏錢財、受挫折、有缺陷、傷心、有困難皆可歸結為——痛苦。
      因被他人誤解而被處死的蘇格拉底則主張一切聽從于內(nèi)心與理性——一項論斷是否正確,不取決于它是否是大多數(shù)人的主張,或長期位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的駁倒的論斷才是正確的。
      但是蘇格拉底之死也可能使我們有被誤導的危險,它可能使我們形成一種自我欣賞的信念,在被多數(shù)人憎恨與正確之間建立必然的聯(lián)系。好像天才和圣人的命運就是先受誤解然后被塑銅像的。我們也可能利用這一范例挑戰(zhàn)理性,幼稚地相信,當別人指出我們錯了時,我們最正確不過了。
      當然,這不是蘇格拉底的意圖。認為與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義詞與認為與世不合時錯誤的同義詞一樣幼稚。一種思想或者行動是否有價值不取決于它廣受贊同或是廣受攻擊,而取決于它是否合乎邏輯規(guī)則。
      如果我們聽從他的榜樣,努力做到永遠聽從理性的律令,就會得到最大的回報。
      
      
      缺少錢財?shù)奈拷?
        伊壁鳩魯: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
        哲學家的任務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欲望的脈搏,從而使我們免于制定錯誤的謀求快樂的方案。
      伊壁鳩魯開出的快樂需求清單——1.友誼。2.自由。3.思想。
      著者德波頓的快樂需求清單——1.茅屋一間。 2.友誼。3.避免有上級、受恩賜、勾心斗角。4.思想。5.貝利尼的《圣母像》的轉世肉身,憂傷的表情掩蓋不住冷面幽默和自然流露的天性,身穿普通商店中模特身上的時裝。
      你的呢?
      ——快樂可能來之不易,不過障礙不在金錢方面?! ?
        
      
      對受挫折的慰藉
        塞內(nèi)加:促使我們發(fā)怒的原因是我們對于世界和對他人持有過于樂觀的觀念,這種樂觀達到危險的程度。
        當我們懷疑自己是傷害的恰當?shù)哪繕藭r,那就很容易相信確實有人或有東西在設法傷害我們。
        
        對缺陷的慰藉
        蒙田:我們的生活部分是瘋狂的,部分是智慧。但是凡描寫生活的人總是恭敬地對其中一部分諱莫如深。
        
        對傷心的慰藉
        叔本華:我們的思想是從屬于肉體的,盡管我們高傲的持相反的觀點……追求個人幸福和追求健康的子女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規(guī)劃,而愛情卻惡毒的是我們多年來相信兩者是統(tǒng)一的。
        
        困難中的慰藉
        尼采: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努力去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
      試看那些優(yōu)秀的,最完善的個人和民族的歷史,請問有哪一棵大樹長到這樣驕人的高度沒有經(jīng)過風霜雪雨;請問,厄運和外界阻力,某種仇恨、妒忌、懷疑、頑強抵抗、堅硬反對、吝嗇、暴力、難道不都是有利的條件,無此則任何偉大,即使是美德,也難以成長起來?
      
      著者似乎總在強調,古往今來哲學家們的思想千差萬別,他們?nèi)绻奂谝粓龃笮途茣希坏ハ嘣挷煌稒C,而且很可能幾杯酒下肚就要拳腳相向,不過,還是能夠在這些相隔十幾世紀的人中找到一些共同點——忠于“哲學”一詞希臘字根的原義——philo ; sophia。即“愛”與“智慧”。
      
      人以群分。著者德波頓把這一小群人歸在一起的共同愛好在于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世紀的話。我愿從斯人游!
      
      對于人生所有困苦,以塞內(nèi)加一句勸言為藉——
       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     哲學的慰藉在于由哲學家去遭受苦難折磨快樂堅強生死悲歡人與非人……然后當我們經(jīng)理類似時間的時候,拍拍一宿,告訴自己: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文學家也做相同的事情。
      
      你的朋友也是。
      
      大家都在為彼此遭受劫數(shù),從彼此處尋求慰藉,把眼前風雨變成他人鏡頭中風景,還說【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
  •     哲學何以予人慰藉?
      答曰:智慧
      
      智慧何求?
      
      智慧不一定來自學問
      一個迂腐的教授不比一個達觀的農(nóng)夫更快活
      
      智慧不一定來自年齡
      一個失敗的老人不比一個善思的青年更睿智
      
      智慧只來自于對學問賦予的知識和年齡帶來的閱歷的深刻體察
      以及
      不斷地反求諸身
      
      
  •     首先要解釋一下這篇文章的題目,其中一個說大了一個說小了。說大了的是”讀書“二字,與其說讀書,不如說是讀”哲學“,但卻是觸類旁通的。說小了的是”筆記“二字,實際上,這明明就是一本書,一部作品,而絕不僅僅是筆記。但我相信這本書的造就,背后一定有”筆記“的影子,更別說精彩的筆記自然可以集結成冊的吧。
      
      我覺得阿蘭·德波頓的作品的意義絕不僅僅只是記述他的思考、傳遞知識,在我看來,他完全在為當今的讀者們提供一種讀書思路。在現(xiàn)今的信息爆炸階段,獲取信息完全不成問題,而問題卻在信息實在是太多。德波頓的作品恰巧給我們展示了一種讀書方法,即分析信息,挖掘信息。我把它抽象成如何記讀書筆記。
      
      那我們接下來看看”英倫才子“是怎么記”讀書筆記“的吧。
      
      一、自身經(jīng)歷
      通過自身經(jīng)歷來引出論點是個屢試不爽的方法。在第一章起始,作者通過觀賞畫作,進而引出蘇格拉底。通過一個平易近人的話題,引出高高在上的哲學,拉近了讀者的心理距離,讓論點自然的引出。我相信作者的經(jīng)歷與論點的聯(lián)系絕不是突然想出來的,說不定作者當讀到蘇格拉底的死時,回想起當時觀賞過的畫作,進而將當時的感受記錄成筆記,供隨時回憶。
      
      二、記述背景
      研究一個人或一件事,背景很重要。得到一個結論并不完善,還要告訴讀者們?nèi)绾蔚贸鲞@種結論,其推導過程、因果關系有時往往比結論本身更重要。故讀書時,對于研究對象,需要查閱記錄其背景資料,以供分析使用。此書每一個章節(jié)的第一小節(jié),都是某位哲學家的生活背景。
      
      三、夾敘夾議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整部書都是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有的地方是作者總結歸納的結論,有的地方是原作者(哲學家們)的著作中的敘述。總結歸納需要思考,但對原著作的引用也非常重要。它不僅給讀者們提供了你的結論的出處,也給了讀者們機會去自己去判斷和感受。我相信大家記筆記也都是采取夾敘夾議的方法,一邊記錄原文,一邊對其議論總結。
      
      四、想象創(chuàng)作
      在第五章第二小節(jié)中,作者創(chuàng)作了一篇精彩的小說片段。在講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作者在需要的地方穿插著對叔本華哲學理念的解讀,這無不使晦澀的哲學理論更加立體形象。有趣的故事配合深邃的理論,讀者讀起來既有趣又有理。相信讀者在讀某個片段時,也會興起產(chǎn)生某種想法或創(chuàng)意,記錄下來,沉淀過后,等待生根發(fā)芽。
      
      五、總結歸納
      總結歸納算是讀書筆記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方面,我們要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我們要有自己的理解與感想。即消化-吸收的過程。比如,這部作品引用了六位哲學家的理論,對應上六種心理狀況。我相信,讀過某位哲學家,從其理論中總結出來的方方面面可以包羅萬象,但作者卻可以撥開云霧,只找尋自己需要的部分,總結成對應的一種情況,這便是一種分析信息、挖掘信息的能力,也是我們非常應該學習的地方。再比如,第二章第四小節(jié)談到的伊壁鳩魯?shù)目鞓非鍐危词窃诜彪s的著作中,歸納出需要的三點——友誼、自由和思想。這便需要讀者在讀書過程時刻保持警惕,要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找到主線,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并根據(jù)需要提取相應的部分。相信這要在讀書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貫穿。
      
      六、學會跑題
      肯定會有人說,”學會跑題“是不是跑題了,我們學習這個根本沒有意義???我們來看看本書中的例子,在第四章第三小節(jié)中,作者本來講的是文化的缺陷,卻在最后描述了蒙田遇到的一段”真摯的友誼“,這里的友誼與文化又有什么關系呢?作者在兩者之間給出了一個很弱的聯(lián)系,即朋友更理解我們(的文化區(qū)別)。無論跑題與否,作者都很看重這部分并蹩腳的引出它。其實,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有的時候也不要專注在自己的論點上,對于自己喜歡的其他部分,也要記錄下來,甚至是生硬的聯(lián)系起來。
      
      讀德波頓的書有時是一種享受,因為他已經(jīng)為我們讀過了這些”難啃“的著作,并總結成生動的文字。但我卻要說,讀書就應該向德波頓學習,記錄好自己的讀書筆記,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出一本這樣的書。
      
  •      無意間在馬桶文摘里了解到這一本書存放在李銀河的書架上,而且她很喜歡這樣的一本書,說讀起來很有意思。前男友是一個很喜歡哲學的人,一直都很想好好地品讀哲學著作。很好,這一本書變成了我的哲學入門讀本。
       譯者資中筠道破了這本書的風格:“簡潔而優(yōu)雅,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一整本書都散發(fā)著英國古典散文的氣息,比起晦澀難懂的哲學原著,這本書不失哲學原味,著實是一本值得擁有的入門書。
       哲學的慰藉,從一個慰藉的角度來闡釋哲學對生命的影響,角度新鮮的同時也有難以避免的牽強附會之嫌,但是總體上這本書還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要更好地了解哲學的話,個人還是推薦閱讀原著的。
       哲學的慰藉:1.與世不合的慰藉
       當我們因為生活上微小的因為與他人的摩擦而不悅時,請想想蘇格拉底。這一位一生為了真理,不畏強權,不畏孤獨的哲人,聽從理性的律令,攀升邏輯的鏈條。通往真理的道路是那么的孤獨,而蘇格拉底從未畏懼從未退縮,他的力量來源于內(nèi)心對真理的深信不疑,這一份勇氣讓他在毒酒面前依舊臨危不懼,處變不驚。這一份慰藉與其說來自蘇格拉底,不如說是來自哲學,來自真理。哲學家是真理的寵兒,因此他們無所畏懼。
       2.對缺乏快樂的慰藉
       伊壁鳩魯享樂主義,一直以來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一直都理解成了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縱歡享樂。直到翻閱此書的時候才顛覆了此前的錯誤認識。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享樂是生活的意義。但是這樣的快樂并非一味依附于物質,只要物質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清茶淡飯與豐盛筵席帶來的快感是相同的??鞓返那鍐问桥笥炎杂梢约八枷?。這樣的遠離商業(yè)主義的快樂著實是塵世間極好的慰藉。
       3.對挫折的慰藉
       塞內(nèi)加的一生坎坷得讓人有些心酸,但是這位哲學家在挫折面前的泰然自若,處變不驚?!拔覐膩頉]有信任過命運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處只是也沒有。我把她所賜予了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那些東西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nèi)∽?,而不是從我的身上強行剝走”這樣的一份坦然深深感動了我。
       4.對缺陷的慰藉
       蒙田或許是我了解的最本真,最淳樸的一位作家了。他勇敢地批判他人的作品,批判傳統(tǒng)的教育,批判偏見的狹隘文化觀,批判不敢直面缺陷的懦弱,堅信人的情感依附于肉體。這樣的一位本真的哲人,那么純粹真切。
       5.對傷心的慰藉
       叔本華或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吧,他的悲觀主義恰是哲人對生命本質的洞見。叔本華對于愛情的解析解開了我失戀的悲痛情結。生命意志高于理性存在,意識服從于潛意識存在,我們相信愛情只不是生命意志的暫時遮蔽,當生命意志被喚醒的時候我們便會如被趕出天堂的亞當和夏娃一樣痛苦不堪。我們一生都在接受生命意志的指令,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有利于我們下一代的適合人選,而不考慮今生的幸福快樂,生命的空虛,無價值竟至于此。
       6.對困難的慰藉
       尼采這一篇對我也是一種驚喜來著,因為最近的我恰巧喜歡上了爬山。爬山是生命本質的縮影,不斷地挑戰(zhàn)困難,克服困難,最終登上頂峰,一覽眾山小。只有經(jīng)歷了過程的困難,挫折,我們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完成。我們必須 積極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挫折,克服困難,對基督的艱難困苦做出明智的對應而不是像基督教般沒有勇氣,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偽善的信仰。尼采始終相信一個高貴的人最重要的特質便是不棄絕,無論這一決定會為一個人帶來多大的折磨與痛苦。細想一下前幾部分的哲學家,無論是蘇格拉底還是塞內(nèi)加,沒有一個不是如此。
  •      起初,我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慰藉,或許只是在打開書的那一刻,被他們的靈魂觸動所產(chǎn)生的那種激情 ,然后一味地抄下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而,當合上書的一瞬間,突然間大腦變得一下空白了,也許只有當我們在某些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擁有理智,諸如在讀這本書的期間,而不是我們一離開它,就開始變得對生活麻木不仁了。就像塞內(nèi)加說的:“何必為部分人生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我們只是對這本書中的一部分有所觸動,而對于整本書卻難得有那么客觀獨到的見解。起碼感覺自己還沒達到那么深的感悟。
       只是猛然翻開書,突然看到這句“但求室內(nèi)安然無憂,任憑室外瘋狂世界。”想起了高中所鐘愛的語文老師說過一句類似的話語,我不敢保證老師沒看過這本書,但我想在我們的生存之外總有一種超越的世界存在,哪里沒有種族,沒有任何差異,甚至部分你我,在這個想象的世界里,人們是平等的,也是高貴的。我想哲學家無疑是屬于這類存在的,不管是蘇格拉底面對與世不合、伊壁鳩魯面對缺少錢財、塞內(nèi)加對挫折、蒙田面對挫折、叔本華面對傷心、尼采面對困難時的態(tài)度,無疑是他們直面人生的態(tài)度使然,才得以讓人銘記于心。在無論是悲觀厭世者,還是超然物外者,抑或正視人生者,他們都是可愛,是讓我艷羨的,因為他們過著那種不再棄絕的人生。
       我反問自己,難道我們一直不是活在一種充滿期望卻又必須忍耐的生活中嗎?這無疑是一種痛苦的存在,但有人忘記痛苦只是無所謂地活著,也有人能夠在不停地思索痛苦中度過。畢竟,每個人眼里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或許我能看到自己的缺陷,我能看到自己并不是人們眼里的好學生,也想很多人一樣感覺現(xiàn)在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但我絲毫不會去尋求一種自我安慰,我仿佛不想祈求從外界去獲取什么了。因為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降臨只是從我們某一刻覺得自己才真正活著的那一刻開始的。我愿意去活得深刻,而不是習慣性地去迎合世俗的眼光,就好比讀一本好書一樣,我不會只是想從前那樣只是想滿足自己的私心一樣,而時能夠徹底地懂得它的與生命有關的意義。
       記得有人說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兩個世界,我想一個是內(nèi)心的,一個是外在的,我想痛苦的產(chǎn)生就源于我們不能夠達到二者的統(tǒng)一吧。但幸福也是誕生于此的,就像在自我之外找到一個心意相通的知己或愛人也不外如此了。但我們也不必悲觀,天地間總有一種詩意的存在:
       但求室內(nèi)安然無憂,任憑室外瘋狂世界.
      
  •     每每讀阿蘭德波頓的書,就好像踏上了旅途,無論是乘上列車的《旅行的藝術》,靜憩機場的《機場里的小旅行》,還是這越過時間的《哲學的慰藉》。由他做導游,總不會讓我對此番游歷失望。
       古希臘哲學的繁榮,大概如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為后來人提供了啟發(fā),卻也給后來人套上了無形的籠子。就算哲學巨著卷帙浩繁,也是人們點點滴滴從生活中拾撿起來的。闔上這本書,也只是對有限的幾位哲學家略有涉獵,要說慰藉,大概還需要更多地去找尋。
       蘇格拉底之死,最讓人動容的要數(shù)“哲學給蘇格拉底以堅定的信仰,使他面對千夫所指能夠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反觀我們自己,抱有太多歇斯底里的自信。蘇格拉底的理性來自于他的思辨:“取一種為世所認定的常識論斷,想象一下這一論斷可能是錯的,尋找不對的情景,如果存在,則原論斷錯或者不準確,然后再考慮到例外并且精確細膩地表達新論斷?!彼?,常識不一定是對的?!拔覀兂0呀?jīng)過深思熟慮的誠實的批評者與出于憤世和妒忌的反對意見相提并論。真正的尊嚴不是來自于多數(shù)人的意志,而是來自正當?shù)恼f理?!边@才是我們對待大眾輿論的正確方式,輿論也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聽的,是那些有著正當說理的人的批評,因為“一種思想或行動是否具有價值不取決于它廣受贊同或廣受攻擊,而取決于它是否合乎邏輯規(guī)則“。
       這幾個哲學家里,我最喜歡的要算伊壁鳩魯了。他強調感官的快樂,卻有別于縱欲。簡言之,是個吃貨卻不求山珍海味。他的快樂清單如下:友誼、自由、思想和必要的衣食住行條件。在他眼里,“快樂依賴于一些復雜的、與心理有關的事物,而對物質的東西的依賴相對少一些”,像極了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那些樸素的樂趣,例如同孩子玩,與朋友聊天,下午曬曬太陽。想起來就陽光明媚。
       蘇格拉底之死是雅典人的多數(shù)暴力,而塞內(nèi)加之死則源于他的暴君學生。面對死亡,他生命里最大的挫折,他如蘇格拉底般鎮(zhèn)定自若。因為他對挫折有這樣的理解:“每一種挫折的核心卻都有著同樣的基本構成,那就是主觀愿望與嚴酷的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而“我們能達到的智慧,就是要學習如何避免用我們對挫折的反應來加劇這個世界的頑固性,這種反應包括盛怒、自憐、焦慮、怨恨、自以為是和偏執(zhí)狂“。在挫折中,”我們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而準備最少、不能預測的挫折對我們傷害最嚴重”。很顯然,塞內(nèi)加早已思考過死亡。而我們,別人葬禮從我們門前經(jīng)過,但我們從不認真思考死亡。也許常人看來大都覺得晦氣,而避得開思考,終是避不開迎面而來的挫折。面對這些,他說
       “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蒙田提醒了我,思想家也是有血有肉的?!拔以陲埡笈c飯前判若兩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肉體對我們的制約。我們得接受自己的生理結構和一切想法,要坦誠。不僅肉體,文化也制約我們,我們學的知識,遵守的準則,道聽途說的軼聞,也許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正確。
       還特別喜歡他的一句話?!爱攧e的作者以我們達不到的明晰和心理準確性表達了深得我心的思想時,我自然會情不自禁地直接引用他們。他們比我們自己還了解我們。我們尚欲言又止,說不清楚的想法,他們已說的那么清晰,遣詞那么優(yōu)美?!?br />    而關于尼采,那句“我們生來就是心智的隱者,只有偶逢知己能談一談”一下就擊中了我。
       這幾個人中,蘇格拉底和塞內(nèi)加去做圣人,伊壁鳩魯和蒙田太適合做朋友了。
       ——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
      http://jessfree.diandian.com/post/2013-09-16/40053622343
  •     這是在萬有引力無意看到的,當時是被書名吸引了,一看譯者是資中筠先生,就從書架上抽了下來??戳丝磿馍系暮喗椋线呎f資先生也甚為欣賞此書,我就買了下來。
      回來先是看周國平先生的推薦序,覺得很好,如其題:“哲學不單只是慰藉”。這便是此書的最大破綻,書裏頭介紹的幾個哲學家中我瞭解比較多的是叔本華,可是我覺得叔本華的學說不能給我什麼慰藉,在看其書的那段時間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找不到一點亮色。當然,現(xiàn)在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難道告訴我一切都是命定,一切都是我們不能決定,這是給我的慰藉嗎?
      至於其文筆,資先生說深得英國散文真?zhèn)鳎赡苁俏也粫蕾p,也可能不是讀的英文原本的緣故,我實在沒能讀出什麼味道來,我覺得英國散文味兒大概是梁實秋和董橋那樣的味兒吧。
  •     哲學是可以給我們帶來慰藉的,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惑、焦慮、困難,當面對這些問題時,就需要一個人運用自己的智慧為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出路。哲學即是愛和智慧,了解哲學可以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在哲學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德波頓以輕松優(yōu)雅的筆調,講訴某個哲學大師是如何面對某個困惑和不安的哲學問題的,以此帶領我們走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nèi)加、蒙田、叔本華、尼采等大師的精神世界,進行一次充滿智慧的哲學之旅。
      
      一、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我們不該那么在意群眾如何談論我們,應該在意的是專家在正義和非正義的事情上說些什么。──蘇格拉底
      
      第一個出來的大師是現(xiàn)代哲學鼻祖--蘇格拉底,他所遇的問題是與世不合。蘇格拉底以談話的方式與雅典各個階層的人民談論哲學問題,在長時間的談論之后,蘇格拉底發(fā)現(xiàn)許多人都過于無知而且自大,他們面對一個問題往往是取其片面人云亦云的答案,而非經(jīng)過一個人仔細思考后得出的理性答案。蘇格拉底總是以理性的思維,思辨的分析讓與他爭論的人心悅誠服。蘇格拉底詢問著名的拉斐爾神諭:誰是最聰明的人。神諭指示:就是你呀。這使他驚訝萬分。蘇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br />   
      書中以雅克·路易·大衛(wèi)創(chuàng)作的《蘇格拉底之死》油畫開始敘述,蘇格拉底的言論和行為觸犯了雅典統(tǒng)治階層的權威,他們指責他不敬城邦之神,腐蝕了雅典的社會構成,唆使年輕人反對他們的父輩。雅典當局經(jīng)過審判,判處他死刑,當局說如果蘇格拉底承認錯誤并從此不再進行哲學活動,那就可免除死刑,但是他拒絕了,還說出以下慷慨激昂的話語:
      
      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決不會停止哲學實踐,不會停止對你們進行勸導,不會停止向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闡明真理……所以,諸位先生,不論你們是否釋放我,你們知道我是不會改變我的行為的,雖百死而不悔。
      
      畫中的蘇格拉底在好友的簇擁中,高談闊論,伸手要接那杯將終結他性命的毒酒,好像一點都不在乎,仿佛那是一杯美酒,他只是在家中與好友談論問題而已。
      
      偉大的人格,總是與當世不合的。蘇格拉底沒有為了活命而出賣自己的人格,他教導人們,以理性指導自己,不放棄智慧的探索。蘇格拉底以死殉節(jié),他以一個偉大的人格,捍衛(wèi)了追求哲學追求智慧的權利和尊嚴。
      
      二、對缺少錢財?shù)奈拷?br />   
      當來自欲望的痛苦解除時,簡樸的菜肴和奢華的盛宴提供同樣的愉悅。──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以享樂主義而聞名于世,他不認為人生追求享樂、愉悅有何不妥,他覺得應該在有限的人生盡情的享樂。他的哲學最顯著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強調感官的快樂:“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彼J為快樂的清單是:友誼、自由、思想。他認為財富并不是我們獲得快樂的決定因素,財富可以致使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幸福,但是這個幸福的程度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擁有友誼、自由和思想,那么就算我們?nèi)鄙儇敻?,我們還是會感到快樂的。
      
      追求物質的愉悅,是不會比追求精神的愉悅長久的。物質的愉悅因其易替換可更改,而精神追求要困難得多,要形而上一些,因此精神更加長久,精神財富是無價的,而物質財富是有價的。
      
      三、對受挫折的慰藉
      
      我們無力改變事物的秩序,我們的靈魂必須將自己安適于自然的法則中,這是他們應該追隨,服從的……你無法改善,最好是忍受。──塞內(nèi)加
      
      對塞內(nèi)加來說,我們能夠達到的智慧,就是要學習如何避免用我們對挫折的反應來加劇這個世界的頑固性,這種反應包括盛怒、自憐、焦慮、怨恨、自以為是和偏執(zhí)狂。在他的著作中貫穿始終的一個思想就是:我們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而準備最少、不能預測的挫折對我們傷害最嚴重。
      
      塞內(nèi)加一生命途多舛,他是尼祿皇帝的老師,卻在期間被流放至科西嘉島,而后又因政治牽連,被尼祿賜死。塞內(nèi)加以不抵抗的形式對抗挫折,而只是消極對待挫折并不正確。他認為對于那些我們無力抗爭的挫折和災難,我們才會聽之任之,而非全部挫折都置之不理。塞內(nèi)加的“消極”抵抗,是基于整個人類的命運的不可抗力而發(fā)的,他從悲劇出發(fā),以此減輕我們面對挫折時所受的傷害。他說:
      
      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四、對缺陷的慰藉
      
      自知說了或做了蠢事,那不算什么,我們必須吸取的更加充分而重要的教訓是:我們都是大笨蛋。──蒙田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陷,我們只是女媧隨手捏出或者甩出的泥人,是亞當和夏娃一生帶著原罪的后代。人們總為自己的缺陷而羞愧萬分,呀,為什么做愛不成功?呀,我怎么那么丑?呀,我怎么比誰都笨?而這些想法,都源于我們高估了自己,或者說我們都認為我們該是完美的。
      
      蒙田坐在他的畫棟雕梁下勾畫出了一種新的哲學:承認我們離古代大多數(shù)思想家以為的那種理性的、寧靜的生物有多遠。我們的心靈多半是歇斯底里、胡言亂語、粗魯而躁動,相比之下,動物在許多方面顯得是健康和美德的模范──對這一不幸的現(xiàn)實,哲學家是有責任反思的,而他們很少這樣做。
      
      面對我們的缺陷,不該是諱莫如深,而是該坦誠的面對缺陷。德波頓說有天和女友出行游玩,在旅館時發(fā)現(xiàn)自己不舉了,所幸他剛好度過蒙田關于性缺陷的描述,而坦誠的與女友交流,而后發(fā)現(xiàn)這只是旅途的勞累所致。男人都會在意自己的性能力,海明威一生都在擔心他會不會陽痿。而暫時性陽痿對于男人來說是很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可能只是勞累所致,可能是心理焦慮。如果一個出現(xiàn)陽痿的人,對于自己的女伴只是諱莫如深,不遠談論這件事,并以此為恥。那么有可能這會給他造成長久的陰影,從此不舉。
      
      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的弱點,不再以自己并不掌握的本事自詡,那么──根據(jù)蒙田慷慨的、贖救哲學──我們以自己特有的半是聰明、半是笨蛋的方式,終究還能達到差強人意的程度。
      
      五、對傷心的慰藉
      
      我們在婚姻中尋找的不是知性娛樂,而是生兒育女……(愛情的缺乏)意謂者可能生出怪異、不快樂、渴望著自身和諧的人。──叔本華
      
      人們總會為愛情而傷心,失戀、求愛失敗、勞燕分飛,愛情的傷痛為人類抹上太多悲情,這也鑄就了無法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作品,愛情是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的超級題材。叔本華一生孤寂,萬年更是與狗相伴,那只狗被人們戲謔為“小叔本華”。他認為愛情是虛妄的,其本質是我們“生命意志”在作祟,兩個人相愛其潛意識目的是為了生出更好的后代,即使他們表面沒有承認,但是潛意識的選擇,卻說明并非只是崇高的愛情使他們結合。
      
      他認為我們在藝術和哲學作品中找到的是我們自己的痛苦和奮斗的客觀表述,通過聲音、語言和形象予以詮釋和再現(xiàn)。所以在追求藝術和哲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淡化“生命意志”對我們的掌控。我們?nèi)粘I嫘枰谏庵镜闹笇逻M行,但是當我們思考藝術思考哲學時,我們得以接近生命的本質,因而可以得到暫時的解脫,頓時的明悟。用叔本華的話來說,藝術與哲學以其不同的方式把痛苦轉化為知識。
      
      六、對困難的慰藉
      
      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之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之中!把你的城市建立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
      ──尼采
      
      很少有哲學家推崇悲苦。按照傳統(tǒng)的看法,智慧的生活總是與努力減輕苦難、焦慮、絕望、憤怒、自輕和痛心相聯(lián)系的。譬如之前提到的叔本華,叔本華任何人生即是苦難,我們所有的生活都是由苦難組成的。我們只能逃避苦難,減少生命意志的控制,即寡情薄意,類似佛教出世思想。
      
      而尼采鄙視這樣的懦弱,他認為苦難對于我們獲得幸福生活來說是必須的,只有經(jīng)歷不幸才可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沒有苦痛的人生,只是乏味無趣的人生。他說:
      
      對于我所關心的人,我祝愿他們受苦受難、孤寂凄涼、疾病纏身、受盡虐待、備嘗屈辱──我希望他們不得免于以下的體驗:深刻的自輕自賤、缺乏自信的折磨、一敗涂地的悲慘境地。
      
      德波頓以爬山為例,我們攀爬一座高山,開始我們躊躇滿志,爬到中途倍感艱辛而想放棄(許多人在這里退卻而返回),最終的強者克服困難爬到山頂,他看到最美的風景,是山腳山腰上的人無法想象的美景。一個人所得成就,是與他所面對的困難成正比的,如果一件事很容易就可以辦到,大部分人都能完成這件事情,那么完成這件事或者說這件事情就不會被人們稱之為偉大的事情。只有需要歷經(jīng)艱難困苦、克服無盡磨難才能完成的事情,才會使人稱頌為偉大。
      
      苦與樂如此緊密相連,誰想得到多少這一面,就必須嘗到多少另一面……你可以任擇其一:是盡量少要快樂,簡而言之就是無痛苦呢……還是盡量多要不快,以此為代價,得到迄今很少人享受到的豐富的內(nèi)在的樂趣?如果你決定選擇前者,寧愿減輕人類痛苦的程度,那么你也必須降低人類享樂的能力。
      
      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是歷經(jīng)磨難的,任何一棵參天大樹都是飽受風霜的,耳邊再一次響起海明威那無畏無懼的話語:“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      一本好書,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當然,一群讀者暫時的
       不理解從長遠上說不會對一本書的名聲造成影響。但循著作者留下的
      蛛絲馬跡,能夠在思維的路上走得盡量遠,無疑是讀者能夠從心儀的
      書中獲得的最大樂趣,那時她會情不自禁地贊一聲,“好書!”
      
       就內(nèi)容深刻,發(fā)人深省同時又自然地親近讀者來說,《哲學的慰
      藉》將兩者結合得相當好。
      
       這是我讀過最淺近的哲學書籍,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作者“完
      全是在用說明書或菜譜的語言恰當?shù)乇磉_”。且本書圖文并茂,(茂字
      不虛,全書大約有107幅圖畫,用于介紹、對比、形象說理或純粹是欣
      賞)只要一想到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它有多么有趣和不嚴肅、不古板
      了。當然有些圖片比較雞肋,也讓我陰險地懷疑丫不會是靠這個來湊
      字數(shù)吧。
      
       因此,作者帶給我的感受是耐心和不厭其煩。正如他自己所
      說,“……他最終必須得用一種個人化的調子來寫,使讀者讀起來就像
      跟朋友娓娓談心。這種朋友般的閱讀感受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希望
      我的書讀起來就像跟朋友談心,不想拿學問的帽子來充門面、唬人?!?br />   
       當然本說明書要說明的對象特別,服務的主題是:關于如何使用哲
      學來讓自己快樂,或者說讓自己不焦慮,不沮喪。就慰藉來說,這是
      一本很實用的書。
      
       每一章開始都會介紹一下哲學家的生平,也就是資中筠所謂的“科
      普大眾”吧。我比較喜歡伊壁鳩魯和塞內(nèi)加部分,分別是對缺少錢財慰
      藉和對挫折的慰藉,因為我好像,確實……得到了慰藉。從我個人的
      眼光來看,第一章的蘇格拉底寫得……,得虧有個推薦序,不然我很
      有可能因為第一章就把這本書放棄了。至于后面的叔本華和尼采部分,收獲不是很多。它們非常像我讀過的高分議論文,在閱卷老師看
      來,閱讀如登山,小作者一定非常聰明,在我看來,好像很高深,其
      實什么也沒有。
      
       其實尼采是對試圖尋找慰藉的做法大唱反調的,直面苦難,這是與
      前文不同的另一種心態(tài)了。(人生有許多時候往往身不由己,最愚蠢
      的念頭是以為憑自己的小聰明可以逃避痛苦。)尼采的哲學是否是對
      塞內(nèi)加“對挫折做好心理準備”的反復呢?
      
       第六章與前面五章的不和諧,或許從章回名便可看出了?!袄?br />   難”與“與世不和”、“缺少錢財”、“缺陷”、“挫折”、“傷心”,不像是并列
      關系,倒勉強算是包含與被包含??申P鍵是,它們的方法論不一致!
      
       哲學不僅僅是慰藉,但確實,哲學是可以給人以慰藉的。
      
       資中筠的翻譯流暢,不時有古雅異趣,仿佛與作者文思能融為一體。
      
  •     直逼近傍晚五點我才終于又混混噩噩瞇了一會兒,困得漫山遍野烽煙四起,就像一條雷雨前悶氣中呼吸不暢的魚,頻頻探頭探腦,不清不楚地悒郁,再打個比方,恰便似被人坐皺狼藉斑斑的床單。蚊群仗勢欺人,三更半夜章法嚴密對我發(fā)起猛烈進攻。一大早被爸爸叫醒參加勞改,忙碌大半天,雙腿戰(zhàn)栗空虛。好容易瞅機會歪到床邊,又被莫名其妙的話務廣告鬧醒。夏日晝長人靜,支離破碎,心力憔悴,仿佛地老天荒。倉促潦草的夢,陌生的中年男子神色吊詭地傳授廚藝。我惟有悵然若失地睜了眼,兀自慘然回味著一幕幕琳瑯滿目的食材。
        
        
      盡管如此我依然盡職盡責堅持看書,詩,科普文,小說,零星散亂,甚至包括一本哲學隨筆。書里為六位哲學家樹碑立傳,以告慰六種人世的苦惱: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挫折,缺陷,傷心,以及困難。起初還被起義的大旗蠱惑過,指明星和燈塔般熊熊燒灼,待我閑閑地拖夠六天看完,波瀾褪盡,合了書便睡去了。六位大名鼎鼎承前啟后的哲學家,有的從容就義(蘇格拉底、塞內(nèi)加),有的以苦為樂(伊壁鳩魯),有絕圣棄智的(比如蒙田),冷眼旁觀(叔本華),還有在寂寥中爆發(fā)和沉默的尼采。
        
        
      我以前總覺得人,尤其女人,多少得讀點哲學,殺殺優(yōu)柔任性之氣,也好歹增厚積淀。當然我們不必,大概也不想終生致力于哲學,哲學家普遍下場慘淡。此外的諷刺是,僅這六位,千人千面,分歧自然在所難免,但有趣的是,就同一問題有時他們的看法竟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更有趣的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征發(fā),這六位最終竟都完成了各自的自我救贖或自我寬慰。
        
        
      有人目睹了整個人生的荒涼: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有人在崇山峻嶺間慷慨高歌:身臨寒冰,孤寂難耐,但是萬物在光明籠罩下多么寧靜!有人不惜戳穿生活的不甚光彩:主管我們排泄的括約肌有自己收放的規(guī)律,完全獨立于我們的意志,甚至違反我們的意志。有人信仰真理的終極勝利: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決不會停止哲學實踐,不會停止對你們進行勸導,不會停止對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闡明真理。有人追求至樂——“如果我把口腹之樂、性愛之歡、悅耳之娛、見窈窕倩影而柔情蕩漾,一概摒棄,那我將無法設想善為何物”——卻以苦行僧般的清心寡欲為途經(jīng)。有人并非絲毫不憧憬愛情——“她住在我的住處整天工作。我午餐后回到家里,我們一起用咖啡,一起坐在沙發(fā)上,我感覺好像結婚了一樣”——可偏又提出了捉襟見肘的愛情悖論,于是他嘆息,“人的存在是一種錯誤?!?
        
        
      原來哲學無非是對各自人生存在的解釋,哲學家最杰出的本領不過是肯定被否定的,質疑被規(guī)定的,正常不正常的,走通走不通的。他們感到苦惱,最終千方百計織出一張包羅萬象的大網(wǎng)遮掩了它?!鋵嵳l不都能為自己哪怕荒誕不經(jīng)的舉止整理或繼承一套言之鑿鑿的說辭么。我所以不大跟人計較,凡遇到我或對方不耐煩,便打哈哈一笑了之。路隨人茫茫。
        
        
        
      
      2013年6月7日
      
  •     開始讀這本書,多少帶點功利目的-尋求慰藉。對與世不合的慰藉,對缺少錢財?shù)奈拷?,對受挫折的慰藉,對缺陷的慰藉,對傷心的慰藉,困難中的慰藉?閱讀的過程是富麗的又是辨證的,富麗的是人名:蘇格拉斯,叔本華,拉斐爾,尼采,我們太熟悉他們的名字,但除了幾句名言名句之外,不見得有多少人熟悉他們的哲學觀念。這本書有一些哲學普及教科書的味道,更有價值的是介紹了一些有意思但我并不熟悉的蒙田、伊壁鳩魯、塞內(nèi)加;辨證的是閱讀過程,有些部分讓你產(chǎn)生了疑問,作者緊接著就會來解答,有時候你十分認同的一個觀點,作者又會給出一個理據(jù)充分的但是。一直很喜歡阿蘭德波頓的文字,像是一場面對面的對話,甚至有時候可以想象已經(jīng)禿了頭發(fā)的他和自己對話的樣子,那張封頁上的照片不知道是哪個久遠的年代拍的。此外,書的配圖有很有意思,有些配圖是一個章節(jié)的切入點,比如對與世不合的慰藉中對蘇格拉低的敘述就是從一張畫作開始;有些配圖直接的帶著點趣味性,比如提到超人,旁邊就有超人的經(jīng)典圖片;最多的是帶著信息性的配圖。書中提到的蒙田的《隨筆錄》,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很想列入下期的書單中。
  •     是的,是這段話和這幾年四川面臨的苦難吸引了我:“我們從不在惡事真正出現(xiàn)之前就已預料……多少葬禮從我們門前經(jīng)過,但我們從不認真思考死亡。多少夭折發(fā)生過,但我們?nèi)詾樽约旱膵雰鹤鏖L遠打算:他們?nèi)绾未┥贤屑樱ü帕_馬兒童至14歲時穿的成人服裝),如何在軍隊服役,然后繼承父親的財產(chǎn)。”
      結論是:把對未來的期望建立在或然率(概率)的基礎上是危險的天真。我們渴望平靜,但生活不允許我們平靜,于是讓凡人承受太多的苦難。
      19歲的青春,我們一群人選擇到高原,有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理想已破碎;有想逃避,但卻從未逃遠;有聽任命運的安排,但命運往往開著不可思意的玩笑。
      是的,結局就是: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擔心,那么請設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會發(fā)生。我們沒辦法選擇過去,選擇我們的家庭和出身,但我們可選擇有質量的活著。既然選擇對固守土地的抗拒,那我們就選擇離鄉(xiāng)。
      窗外是機械拆房發(fā)出的噪音,而對我而言,但求室內(nèi)安排無擾,允許閱讀自己喜愛的書,這一切都是可以忍受的。
      有質量的學習,是自己人生的最好的伴侶:只有能使我們感覺更好的東西才值得學習。我們不能只是為填滿記憶而用功,卻給理解力和是非觀留下一片空白。
      這些話語,既是阿蘭.德波頓語言與引述的哲學家的語匯集合,也是人生的最佳感味。
  •       提到哲學,大家可能很容易把它與嚴肅枯燥這類字眼聯(lián)系起來。然而這本書卻并非如此。阿蘭·德波頓并不刻意故作高深,而是盡力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來討論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主題:戀愛、旅行、身份焦慮、美與丑以及分離與死亡的經(jīng)驗等等,并且立志對人有所助益。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其中有一些是可以改變的,而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那些不能改變的缺陷,哲學幫助我們提供另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面對與接收,為時常處于迷途的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墩軐W的慰藉》這本書正是基于這個目的,作者選擇了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nèi)加、蒙田、叔本華和尼采這六位西方哲學史上的著名哲學家的事跡,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哲學的慰藉作用,文章分為“對與世不合的慰藉”、“對缺少錢財?shù)奈拷濉薄ⅰ皩κ艽煺鄣奈拷濉?、“對缺陷的慰藉”、“對傷心的慰藉”、“困難中的慰藉”這六章。
      
        精神的需求在這個可憐到被遺忘的地步,然而,這并不代表人們足夠強大足夠快樂,相反,雖然物質水平相比以前提高很多,但人們的幸福感并不高。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于此,而是更加沉淪于對財富的追求中,導致壓力、抑郁、抱怨等成了人們的常態(tài),街上人來人往,多是行色匆匆疲憊不堪。人們既抱怨社會的種種不公,也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遇到的挫折苦難以及自己固有的缺陷,進而陷入苦悶。人生苦短,時光易逝,試問,這樣的人生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答案固然是否定的,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導演和主角,何必把它導演地太過悲情?想要過得知足幸福,就需要換一種達觀的態(tài)度來看待我們自身的困境,而與古代哲人“對話”便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困難、缺陷、傷心”并不是現(xiàn)代社會的專有名詞,從古自今其實都上演著同樣的故事,例如作者提到的這六位哲學家,哪一個受的苦難會亞于我們呢?堅持自己信仰的真理而不肯隨俗的蘇格拉底最終被雅典人民判處死刑,伊壁鳩魯在他所處的時代被當為異類,塞內(nèi)加也是一系列挫折的代名詞,他遭受了肺結核、精神抑郁、被貶黜、被下令在妻子和全家面前自殺這一系列挫折……然而,他們的智慧使得他們能泰然地回應和面對這些災難,并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茲選取書中一些經(jīng)典話語,以起拋磚引玉的作用,書中的智慧不限于此,它值得我們?nèi)ヌ剿魅ノ眨詭椭覀兏玫亓私馕覀冏约?,了解生命的真諦:
        
        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我們對于不受世人喜愛很在意,不僅是出于實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遷,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種信號,毫不含糊地表明我們已誤入歧途。
        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反對我們的人數(shù),而是他們反對的理由有多充分。所以我們的注意力應該由不受世人喜愛轉向解釋其所以然。
        
        缺少錢財?shù)奈拷濉 ?br />    伊壁鳩魯: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 
        真正的朋友不宜世俗的標準衡量我們,他們看重的是我們的本質;就像理想和父母一樣,他們對我們的愛不以我們的外表和社會地位為轉移……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給于我們的關愛與尊敬是財富不見得能提供的。
        
        對受挫折的慰藉
        我們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而準備最少、不能預測的挫折對我們傷害最嚴重。
        生活必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們必須順應之。
        塞內(nèi)加: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擔心,那么請設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會發(fā)生。
        (塞內(nèi)加擔保,一旦我們理性地看待事與愿違的情況,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它實際包含的問題比所引起的焦慮要輕得多)
        塞內(nèi)加:智者什么也不會失去。萬物皆備于他一身。
         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疾病或戰(zhàn)爭而失去一只手,或者某種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一目或雙目,他會滿足于剩給他的那些。
        我們可能無力改變某些事態(tài),但還是有自由決定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正是從自發(fā)地接受必然之中,我們找到了明白無誤的自由。
        
        對缺陷的慰藉:
        蒙田:一個人如果有大智,就會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適合于自己的生活這把標尺來衡量一切事物的真價值。只有能使我們感覺更好的東西才值得學習。
        
        對傷心的慰藉
        世上故事比人少,同樣的情節(jié)不斷地重復,只是人名和背景有所變化。意識到我們的境遇只不過是千千萬萬之一,就足以感到慰藉。
        我們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化眼淚為知識。
        
        困難中的慰藉
        正面的事物可能是負面事物培植成功的結果。如果把所有負面的根砍掉,也就等于扼殺了可能在枝頭結出的正面的花果的元素。
        使我們感到窘迫的不應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無能讓困難結出美麗的果實。
        司湯達:生活在安逸中的人啊,你們真不知人類幸福為何物,因為幸福與不幸是兩姊妹,甚至是孿生姊妹,要么一起長大,要么一起永遠保持矮小。
        使我們感覺好些的不一定對我們好。使我們感到痛的不一定對我們不好。
  •      我自己還是很尊敬資中筠老師本人的,她的《自選集》五本挺值得一讀的,然后對這本書,因為看了她的序,夸了原書和原書作者一番,挺期待的,結果發(fā)現(xiàn)沒期待的那么好,可能是因為期望值太高了。
      
       原書作者提出了哲學的作用之一就是慰藉世人的心靈,關于人的需要慰藉,我還是很認同的,這也是藝術、宗教的功能之一。
      
       然后作者比較巧妙地把哲學對世人的慰藉分成了幾種,如對與世不合的慰藉、貧窮的慰藉、困難挫折和缺陷的慰藉等等,并每種慰藉各列舉出了一個哲學家做代表。
      
       讀完后啟發(fā)最多的還是第一章關于對與世不合的慰藉,這里面的要點之一是保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這個話題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
      
       后面還提到了不同的哲學家的不同特點,由于我之前對這些并不了解,對于開拓視野和擴大知識面還是有啟蒙入門作用的,比如蒙田的把人的正常生理本能如吃喝和性提出來的坦然和開闊,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和“生命意志”的觀點(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有些相近,不知道誰在前和兩種理論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尼采的對挫折的正面承認和認為挫折是人提高自己必經(jīng)的過程等等。
      
       德波頓是個英國才子,除開這本書還是《旅行的意義》和《寫給無神論者:宗教對世俗生活的意義》等都是好書,總是要讀讀的。
  •      讀此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人生如此精彩!
       拂去種種浮華,
       盡顯智慧與理性之光。
       而它的魅力將我深深地拽住,
       彌足深陷,
       愿人生能永遠沐?。?br />    求推薦:初入哲學殿堂的經(jīng)典著作,謝謝?。?/li>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