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 唐納德·里奇 頁數(shù):370 譯者:連城
Tag標簽:無
前言
萬籟存光影、天涯若比鄰——《小津》推薦序 小津安二郎(1903—1963)是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導演之一,和溝口健二(1898—1956)及黑澤明(1910—1998)鼎足而三,同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特級大師。 所謂特級大師,一是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震驚了全球幾代的觀眾,二是他們的杰出作品都曾經(jīng)入選“世界十大電影”,三是他們獨特的電影語言和電影美學,在近百年的電影藝術史上,說得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003年12月12日是小津安二郎100歲的冥誕,也是他逝世40周年的紀念日。小津安二郎畢生拍片36年,作品共有54部,可惜早期(1927—1936)的34部默片,有18部不幸散佚,傳世的電影只余36出。其中的16部默片,亦有3部殘缺不全:《我畢業(yè)了,但……》(1929)僅剩11分鐘,《突貫小僧》(1929)只有14分鐘,而原長九本的《我們要愛母親》(1934)的首尾都各缺一本,只得71分鐘。20部有聲片中,《鏡獅子》(1936)是僅長25分鐘的紀錄片,介紹了演員尾上菊五郎的歌舞伎表演。至于其余的13部黑白片和6部彩色片,都是風格獨特、意味深長和雅俗共賞的優(yōu)秀影片。 小津的早期創(chuàng)作,包括全部無聲片,深受美國電影的影響,往往調子明快,情節(jié)緊湊風趣。晚期的影片,尤其是戰(zhàn)后自《晚春》(1949)以降和野田高梧(1893—1968)合作編劇的一系列精心制作,趨向高雅簡潔,精妙完美。在日本和歐美,評論和研究小津電影的文章及著作早已多逾數(shù)百萬字,但小津的作品情趣、電影手法和藝術境界,仍然大有讓人討論和發(fā)揮的余地。在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的2003年,日本松竹公司推出33部小津影片的最佳拷貝,在國內及世界各地巡回公映。在2月的德國柏林影展,4月的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10月的美國紐約影展,都先后放映了小津的全部傳世作品,包括了新東寶出品的《宗方姐妹》(1950)、大映的《浮草》(1959)和寶冢/東寶的《小早川家之秋》(1961),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觀賞機會。北京的中華世紀壇在該年底亦有放映小津影片的安排?! 《 ⌒〗虬捕傻淖罡呓茏鳎蠹叶脊J是《東京物語》(1953)。英國的《視與聽》電影雜志,在1992年和2002年曾邀請國際著名評論家選出“世界十部最佳電影”,《東京物語》先后位居第三位及第五位,替日本電影爭光不少。根據(jù)小津自己的說法:“我要表現(xiàn)的是,透過子女的成長來窺探日本家族制度的瓦解過程?!稏|京物語》是我所有作品中最為戲劇化的一部?!庇捌瑪⑹鲆粚δ昀系姆驄D到東京探望已經(jīng)成家的子女,受到冷淡待遇。老夫婦返回鄉(xiāng)下后,母親病倒隨即去世,留下父親孤獨地面對人生?! ?957年《東京物語》在倫敦國家劇院上映,日后成為英國著名導演的林賽?安德森(LindsayAnderson)看后對之推崇備致:“這是一部關于親情、時間和它怎樣影響人(特別是父母和子女)的影片,以及我們應該怎樣去接受這些改變。除了表現(xiàn)人道價值外,《東京物語》用坦率和清晰的手法反映出整套的生活哲學,使觀看這部電影成為一種難忘的經(jīng)驗。” 1972年3月13日《東京物語》在紐約公映,影片的新穎手法和人生觀照令當?shù)氐挠霸u人大為贊賞?!都~約時報》的羅杰?格林斯龐(RogerGreenspun)表示,影片中的表演非常出色。影片由幾乎紋絲不動的攝影機拍攝,并且采用低機位,也沒有使用淡出或溶鏡等技法。他非常欣賞小津的“空鏡頭”,認為小津盡力避免感傷和諷刺是一種富有藝術效果的處理手法。他肯定《東京物語》是一部偉大的電影,而小津的名字應該被所有的電影愛好者銘記于心?! 缎鹿埠汀返乃固估?考夫曼(StanleyKauffmann)認為,《東京物語》是歷史上十部最優(yōu)秀的電影之一,小津是“一個抒情詩人,他的抒情詩靜靜地膨脹,成為史詩”?!八m然是最日本化的,但卻具備了世界的普遍性。”有三個因素令影片的結構如此精細:一是表演,二是小津的“標點符號”,三是他的視點?!皹它c符號”指出現(xiàn)在兩場之間的空鏡頭,“正如一個作曲家使用休止符或停止一個和弦,小津在一個忙碌的場景之后插入一段空的街景,又或者插入一段鐵軌,一艘緩慢駛過的小船,或者一間房子的空廊。這些鏡頭給我們時間將剛剛發(fā)生的事情更深地咀嚼,并使之沉淀下來。這個世界的沉靜環(huán)繞著身處其中的浮躁的人”。視點是他典型的低角度,那“可能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多于一種視覺形象”。作為結論,考夫曼選擇了“轉變”一詞來概括影片的主題:“時間流逝,生命流逝,帶著痛苦(如果我們承認它)和隨伴而來的解脫?!彼诌x擇了“純潔”來形容小津本人:“他現(xiàn)在可以說是‘無私’的以自我為中心。在《東京物語》里,他將可以呈現(xiàn)真實的一小部分放到銀幕上。這里面并沒有對于尊嚴的勇敢意識,他只是簡單自豪地將自己奉獻給人生?!薄 渡睢冯s志的理查德?西凱爾(RichardSchickel)總結說:“小津的個人世界看起來極端微小,但我想,它包含了世界上所有我們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東西?!薄 ∪ ∠愀圩骷夜派n梧以為:“洋人推崇小津,首先是因為他電影風格之奇特:攝影機常放離地三尺的位置,大部分畫面是‘中景’,只用接割,甚少鏡頭運動。其次就是他的東方美學:空鏡頭的運用,畫面空間的處理,構圖等等。而小津使我觸動的,卻是人生世態(tài)的入微觀察,人情世故的透徹洞達?!?《備忘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頁48) 看小津的電影,尤其是他的杰作——《我出生了,但……》(1932)、《晚春》(1949)、《麥秋》(1951)、《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1962)等——令人感動的場面比比皆是。2003年4月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出版的五期《影訊》,就發(fā)表了11篇由香港小津迷撰寫的“我最喜愛的小津電影場面”?!稇蚓墶?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0)一書的作者黃愛玲選了《小早川家之秋》的“抹地的快樂”:“中村雁治郎飾演的父親小早川萬兵衛(wèi)跟失散多年的小老婆偶遇,重拾當年的情緣,每天都到她家里去。不知道那個夏天是否特別炎熱,但每個人都撥著扇,就像《浮草》里一樣。就是這么一個午后,萬兵衛(wèi)去到小老婆家,她正在抹地,他將袍子系在腰間,接過她手中的濕布,高高興興地抹起地來。興許他一生人都沒有抹過地,但這一個下午他是快樂的。同一個夏天,他瀟瀟灑灑地去了,在小老婆的家,臨終前只說了句:‘我就這樣去了?’”(《影訊》第4期,2003年4月17日,頁2)。意境之美,盡在不言中?! ≈拿绹霸u人及劇評家約翰?西蒙(JohnSimon)是哈佛大學的博士,也是一個冷靜嚴峻的文藝評論家。1972年他觀看《東京物語》時,就被最后一幕兩個年輕女人的場景所深深打動了:“真正令人心碎的是紀子承認自己的自私。如果這不是事實,對于這位真純的人的自我否定不免令人悲傷得難以忍受;如果這是事實,即使最優(yōu)秀的人也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變質,這更加讓人傷感……如果你能平靜地看完這個處理得相當?shù)驼{的場景而不流淚,那你不僅不懂得藝術,你簡直是不了解人生?!薄 ⌒〗虻牡谝徊孔髌罚欠ι谱汴惖墓叛b片《懺悔之刃》(1927),但以后他一直拍時裝片?,F(xiàn)存的默片中,有描寫大學生活的青春喜劇,有刻畫小職員生涯的通俗劇,有黑幫片,有以流浪漢為主角和強調父子情的倫理劇。從《東京合唱》(1931)開始,家庭的題材就更形重要,寫父子情及母子情的有《我出生了,但……》、《心血來潮》(1933)、《我們要愛母親》(1934)、《浮草物語》(1934)、《東京之宿》(1935)。這個傾向延續(xù)到他的有聲片《獨生子》(1936)和《父親在世時》(1942)。前片的寡婦胼手胝足供兒子讀大學,但到東京謀生的兒子卻有負母親的期望,最后年老的寡母獨自返回鄉(xiāng)下辛勞工作。后片的鰥夫養(yǎng)育兒子成人,卻要兒子忍受與父親分離的痛苦,而當兒子成為教師后想和父親在一起居住時,慈父卻因病逝去。兩片的結局都令人欷歔不已?! ⌒〗驈V被世人認識的作品是從《晚春》到《秋刀魚之味》的13出后期電影,大概每年拍攝1部,稱得上是精心佳構。其中以女兒出嫁為題材的有5部:《晚春》、《麥秋》、《彼岸花》(1958)、《秋日和》(1960)及《秋刀魚之味》;剖析夫妻之情的有3部:《宗方姐妹》、《茶泡飯之味》(1952)及《早春》(1956);描繪家庭境況的有5部:《東京物語》、《東京暮色》(1957)、《早安》(1959)、《浮草》及《小早川家之秋》。13部影片中,《宗方姐妹》和《早春》比較少人注意,而《東京暮色》普遍被認為是失敗作。其余10部,都是杰作或接近杰作的出色影片。13部影片亦有三個共同點。一是全部由野田高梧和小津安二郎共同編劇,二是全部有演活父親角色的笠智眾(1904—1993)參加演出,三是主演及助演的女演員,通通都是日本影壇上演技出眾或容貌漂亮的人物,包括田中絹代、杉村春子、原節(jié)子、高峰秀子、京町子、山本富士子、岸惠子、若尾文子、岡田茉莉子、有馬稻子、久我美子,司葉子和巖下志麻等?! ∷摹 】偫▉碚f,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敘事簡煉而對白精妙,充滿都市風貌(東京上班族、奔馳的火車)和摩登情調(酒吧、西洋海報),擅長刻畫家庭和親情,其透辟入微處,令人非常感動。畫面構圖,悅目和諧;空間處理,別具一格。最吸引觀眾的地方,是情節(jié)既親切且幽默,雖然經(jīng)營但很自然。有哀情卻無傷感,面對生老病死時流露樂天知命的情趣。相對于溝口健二電影的“云霧彌漫”和黑澤明電影的“大雨淋漓”,不少人會更欣賞小津安二郎電影的“天朗氣清”。美國著名的電影學者大衛(wèi)?波德維爾(DavidBordwell)曾經(jīng)刊行厚逾400頁的《小津和電影詩學》(1988),2003年應邀替第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的《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2003)特刊撰寫了一篇短文,題為“精致的素樸——四看小津”。文章的開頭先介紹初看小津的感受:“影片平靜地映入眼簾,沒試圖攫住觀眾,也沒花言巧語。一個低訴著的簡單故事,一目了然,僅此而已。開場時,人物如平常日子起床出門,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見到朋友打個招呼,再坐到辦公桌前埋頭苦干,然后相約友人,來到了酒館或茶館或咖啡廳。漸漸,某人也許提到或碰上另一個人,他或她就會出現(xiàn),接著另一組有關系的人物,再通過日?,嵤录岸Y貌拜訪,如數(shù)登場。鏡頭仿佛會滑過一群又一群人,沒完沒了,將所有日本人都帶進畫面?!薄 《谒目葱〗蛑?,佩服之余不禁不為贊嘆:“一目了然的簡單故事,輕易掌握的攝影技巧,使小津在過去70年間,深深吸引與打動觀眾??蛇@個自比為賣豆腐的謙虛手藝人,一手創(chuàng)造了別的導演夢寐難求的電影世界。小津電影效果樸實,拍攝起來卻需要鋪張的精準技巧,成就了的,是情緒感染力強、技巧實驗性豐富,同時教人看得開懷的作品。他不僅考驗他的角色和觀眾,也考驗電影媒介,考驗自己。他的作品,展示了類型及明星電影可以變得多么豐富。他的作品,開拓了一片海闊天空,讓純電影各種可能性翱翔其間。在我看來,沒有一個導演比他更接近完美的境界。” 波德維爾雖然是研究小津安二郎的名家,但早在1974年,唐納德?里奇已出版了他的先驅大作《小津》(Ozu:HisLifeandFilms),啟發(fā)了全球關懷日本電影的讀者、學者與影評人。里奇1924年4月17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1947年1月1日初抵東京后,觀察、研究與書寫日本長逾60年,長居日本外一直筆耕不輟,近年每周仍在《日本時報》發(fā)表深入淺出的英文書評。想了解日本電影、黑澤明及小津安二郎的神髓,里奇的經(jīng)典著作是必讀之書,因為他是西方最早、最全面、最可靠和首屈一指的日本電影專家?! ∠愀壑霸u人、日本電影專家 舒明
內容概要
《小津》是西方首部系統(tǒng)研究和介紹小津安二郎電影藝術的專著,也是著名日本電影專家唐納德?里奇的代表作?! ∽?947年抵達東京后,里奇觀察、研究與書寫日本長逾六十多年,是西方公認的最早、最全面、最可靠的日本電影專家,亦是戰(zhàn)后日本文化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人。 里奇通過對小津電影的主題、編劇、拍攝、剪接之深入分析,窺探其電影文法與美學風格,并以此展現(xiàn)了蘊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歷史、社會及文化意涵。
作者簡介
唐納德·里奇(Donald Richie),1924年出生于美國,日本電影、文化專家?! ?947年,里奇隨軍來到日本東京。很快,他就對日本文化、特別是日本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嘗試寫作影評。1948年,他與被譽為“日本電影教母”的川喜多夫人相識(Kashiko Kawakita),兩人在向西方世界介紹和推廣日本電影的過程中,結下了長期而深厚的友情。也正是通過她的介紹,里奇結識了當時名滿日本影壇的大導演,小津安二郎?! ∽?953年起,唐納德·里奇定期為《日本時報》撰寫影評。1959年,他出版了《日本電影:藝術與工業(yè)》,這也是第一部用英語介紹日本電影的專著。之后,里奇發(fā)表了大量介紹、論述日本電影及社會的專著與文章,開始了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日本文化“情緣”。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編劇第三章 拍攝第四章 剪接第五章 結論第六章 小津電影編年小津安二郎年譜參考書目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緒論 小津安二郎,在他的同胞心目中,是所有日本電影導演中最具日本特色的一位。他畢生的電影,只有一個主要的題材,即日本的家庭,并且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家庭的崩潰。崩潰中的日本家庭在他的53部劇情長片中都有所描繪。在他后期的電影里,整個世界落腳于一個家庭中,人物與其說是社會成員,不如說是家庭成員更為恰當。世界的盡頭就近在家門之外?! ⌒〗螂娪爸械娜毡炯彝?,像現(xiàn)實中的日本家庭一樣,有兩個主要的延伸部分:學校和辦公室。這兩個地方幾乎等同于養(yǎng)育他們的家,傳統(tǒng)上日本人在這兩個場所較其他國家(地區(qū))的人,表現(xiàn)得更為非個人化,更具有團體性。日本的學生,在學校里找到第二個家,并且終其一生與同學保持著親密的聯(lián)系;日本的白領工人,在辦公室找到第三個家,他們將自己和所在的公司視為一體,這在西方是非常罕見的現(xiàn)象。小津的人物,就像現(xiàn)實生活中的日本人一般,其行跡往返于三個地方——家、教室和辦公室——之間?! ⌒〗虻碾娪埃虼耸且环N家庭劇,這種類型在西方甚少能達到藝術的標準,即便是現(xiàn)在,它通常也被視為上不得臺面的二流貨色。不過,在家庭仍然是社會的單元的亞洲,家庭劇的精致程度,遠超美國廣播劇或電視劇中的家庭劇水平。然而,小津的家庭劇,屬于獨樹一幟的類別。舉例而言,他既不像木下惠介在后期作品中那樣對家庭持肯定態(tài)度,也不像成瀨巳喜男在其許多作品中那樣對家庭加以譴責。盡管小津創(chuàng)造的世界,無非是具有或此或彼面貌的家庭,他的焦點,卻集中于家庭的崩潰上。小津的電影中很少有快樂的家庭。雖然他早期的電影,不時表現(xiàn)家庭困境被克服的情形,他成熟期的電影,卻幾乎都是表現(xiàn)家庭成員趨于分崩離析的狀況。小津的多數(shù)人物明顯地滿意自己的生活,但總是有跡象顯示,他們的家庭很快將不復此前的狀態(tài)。女兒出嫁,留下父親或母親孤身一人在家;父母離家并與其中的一位孩子一起居??;母親或父親離世,發(fā)生諸如此類的變故?! 〖彝サ谋罎⑹且粋€大災難,因為在日本——正好和美國相反,在美國,離開家庭是一個人成熟的象征——一個人的自我感覺,極其倚重于與他一起生活、學習或工作的人。對家庭(或對宗族、國家、學?;蚬?的認同,是自我的完整認同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即使在西方,這種需要的殘余也強烈到使我們能夠以憐憫之心去認同小津的人物的苦楚,以及當代日本人的困境。父親或母親孤伶伶地坐在空蕩蕩的室內,這個小津電影中慣見的影像,幾乎可以視為小津電影的縮影。這些人此時已不再是他們自己。我們明白他們終將活下去,但我們也明白他們?yōu)榇怂冻龅拇鷥r是什么。他們并不自怨自艾,他們深知世界就是這個樣子,而他們無疑已經(jīng)失去了許多。他們之所以能引起我們的惻隱之心,既不因為他們是自身缺陷的犧牲品,也不因為他們是不完善社會的受害人。他們生而為人,因此受苦,人生就是這樣。在此意義上,我們,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同樣的受害者?! ‰m然小津的大多數(shù)電影是在講述家庭的崩潰(正如很多日本小說或西方小說也描繪家庭崩潰這件事一樣),但在他四十多年的電影制作生涯中,重點卻有所變化。小津早期的重要電影,強調的是外部的社會狀況束縛著影片中的人物:經(jīng)濟不景氣的年代,家庭的壓力是由于父親的失業(yè)而造成;孩子們無法理解他們的父親必須對其老板卑躬屈膝、低聲下氣以保住飯碗的苦衷,諸如此類。直到后期,小津才發(fā)現(xiàn),來自人類自身內部的束縛才是更重要的桎梏?! ⌒〗虻倪@種變化,招致了人們對他的批評:“小津過去對社會持坦率的觀點;他試圖捕捉日復一日生存的復雜狀況……他對社會的不公一直懷抱一腔怒火。然而,他的現(xiàn)實主義開始蛻化和墮落……我猶記得《心血來潮》和《浮草物語》上映時,我們許多人都深為失望地發(fā)現(xiàn),小津已經(jīng)拋棄了嚴肅的社會主題?!彪m然小津在創(chuàng)造日本電影嶄新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方面,其“先鋒性的成就”為大家有目共睹,雖則他的《我出生了,但……》被視為“日本電影中第一部社會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他自1933年后所拍的電影,卻被視為有欠缺的作品:“只看過小津戰(zhàn)后作品的年輕影評人所了解的,只是他的一面……他的技巧和品位,顯然是無可挑剔的,他對人生的深邃洞察,也閃爍著智慧的珠璣。雖然如此,令人惋惜的事實是:那些早年使他成就斐然的了不起的特質,已經(jīng)不可復得?!薄 ∵@種批評是頗為有力的,我們惟一可以爭議的是其基本假定:現(xiàn)實主義必須是社會性的現(xiàn)實主義,而無產階級的現(xiàn)實又比資產階級的現(xiàn)實更加現(xiàn)實。小津當然不曾拋棄現(xiàn)實主義。然而,他拋棄了“不幸完全只是由社會的錯誤一手造成”的偏見。他體認到,不幸是由于我們生而為人,而我們又汲汲于要達到我們難以企及的境界。他還摒棄了早期電影的那種自然主義表現(xiàn)。這部分地是由于他電影中的家庭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的緣故??嗫鄴暝闹械碗A層的家庭,這些屬于各種社會思潮下的犧牲品,在他的電影中消失不見。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起,除了偶有例外,他電影中的家庭均屬于職業(yè)家庭,而在他戰(zhàn)后的電影中,除了例外情況,家庭又變成了中上階層的家庭。然而,小津的現(xiàn)實感沒有改變。此時還是有人抱怨說,小津后期電影的內景過于美觀,過于整潔,過于漂亮了。然而,追求美觀整潔和漂亮,說到底是全世界的資產階級共通的特征。資產階級的生活,并不因為過得比無產階級的生活舒適,就減損其現(xiàn)實性——這正是一些批評小津的影評人不公平地撻伐小津的一個口實?! ∠喾?,小津后期的電影更具現(xiàn)實感,而且,對他的藝術來說更重要的,是對現(xiàn)實性的超越。他關注的不再是典型的家庭。他從世俗生活基礎上,從資產階級的家庭基礎上——它們不受社會波動的干擾,也不受經(jīng)濟上的困厄所擾——成就他的超越性特質,因為生活的世俗日常感受或許是最容易獲得的。這種“日復一日的生活風貌”正是小津逼真而令人感動的捕捉到的特質。 因此,小津在他多數(shù)電影中關注的生活,是傳統(tǒng)的日本資產階級的生活。這種生活的特性是,缺乏那種不那么壓抑的社會中常見的戲劇性高潮和深刻之處。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這種傳統(tǒng)的生活就可以較少受到普遍的人類事實的影響。相反,出生、戀愛、婚姻、友誼、孤獨和死亡,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中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人生的許多其他方面已經(jīng)被排除出去了?! 鹘y(tǒng)的生活也意味著,這是一種建立在一個假定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上的生活。正如切斯特頓(Chesterton)在某處說過的:“傳統(tǒng)即是給予我們社會中最卑微的那個階層——那就是我們的先人——投贊成票的權利。這是一種讓死去的先人享受的民主。傳統(tǒng)拒絕向一小批還在世的、傲慢無比的權勢集團投降,這些人只不過是碰巧走過場而已。”傳統(tǒng)生活假定人是更大的團體的一部分:這個共同體包含死者和仍未出生的人。它假定人是各種自然本性(包括人性)的一部分?! 鹘y(tǒng)生活賦予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像小津的電影世界一樣普遍的態(tài)度。盡管有一個很方便的日本詞匯——這個詞匯將在本書的后面章節(jié)加以探討——“物之哀”用于描繪這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其實已經(jīng)由奧登(W.H.Auden)用英語作了最好的描述,他在某些場合寫道:“令我們感到高興的一個事實是,我們全部人的處境相同,沒有任何例外。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禁希望我們的人生不會有任何問題——比方說,我們或者不思不想,像個動物;或者做個靈肉分家的天使。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嘲笑自己,因為我們一邊抗議,一邊又接受現(xiàn)狀?!币苍S日本人在承受生而為人的矛盾時,更多的是嘆息,而不只是嘲笑,是贊美這無常而難盡人意的世界,而不僅僅是發(fā)現(xiàn)它的荒謬。但這種根本的、極端保守的態(tài)度,卻是雙方都一致的。這種態(tài)度使小津電影中的家庭成員,除了年紀最小的,都充盈著活力和生機?! ∪绻f家庭是小津固定不變的題材,那么在其電影中,我們能看到的家庭處境的表現(xiàn)卻出奇地稀少。小津的多數(shù)電影,講述的是兩代人之間的關系。通常父母中的一方失蹤、離世或潛逃他方,例子有:《東京之女》、《心血來潮》、《浮草物語》、《獨生子》、《戶田家兄妹》、《父親在世時》、《晚春》、《東京暮色》、《浮草》、《秋刀魚之味》等。剩下的一方必須撫養(yǎng)孩子。家庭的崩潰已然開始,并隨著惟一的或最大的孩子成婚,或雙親中的一個離世而完成。小津的其他影片中,家庭成員彼此離散;子女們試圖使自己甘心認命于婚姻生活,有時也得償所愿?;蛘呤牵⒆觽儼l(fā)覺傳統(tǒng)家庭生活的桎梏令人窒息,雖然違背自己的意愿,他卻必須作出反抗的舉動。小津的電影的主題或許還有一些變奏,但不會太多?! ≌缧〗虻闹黝}僅有有限幾個,他的故事,相較其他大多數(shù)的劇情長片,同樣顯得薄弱。小津電影的故事大綱(例如,女兒和老父居住在一起,不想出嫁;她后來發(fā)現(xiàn)父親想再婚的計劃不過是一個小花招,是為了她未來的幸福而設計的)看起來似乎太過單薄,不足以支撐起一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然而,小津的任何故事,在某種程度上說,都不過是一種托辭而已。他想表現(xiàn)的不是故事,而是他的人物對故事中發(fā)生的事情的反應,以及這種關系如何創(chuàng)造出一種模型。在小津后來每一部繼起的電影里,故事越變越簡單,也極少借助情節(jié)來表現(xiàn)。他后期的電影,故事幾乎等同于一些軼事。他之所以這樣做的一些原因,我們將在以后探討。眼下我們只需留意,小津最感興趣的,很可能是模型,以及被亨利?詹姆斯稱為“地毯上的圖案”的設計?! ⌒〗虻哪P头从吃谒墓适吕?。人物的生活由安定走向不定;他最初與許多人一起,最后孤單一人;或者是,一群人遷移,喪失一些成員,最后安頓適應下來;或者相反,一個比較年輕的人懷著復雜的心情,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或者是,人物離開他熟悉的環(huán)境,隨后帶著新的體悟回來。這樣的模型成堆,一個疊著一個;僅有一個模型及一個故事的小津電影非常罕見。透過模型的相似和差異,以及故事的縱橫交錯,小津創(chuàng)造出他的電影,他對人世的全部看法盡現(xiàn)其中?! ∫蚨?,小津的電影,可以說由極少的元素形成。它們不過一個主題,數(shù)個故事,幾種模型而已。他的技巧,正如早前提到的,同樣是高度受限的:不變的攝影機角度、攝影機固定不動以及電影標點符號的限制性使用。同樣,電影的結構(我們將在以后的章節(jié)探討)也幾乎一成不變。小津的電影風格,既然有這些決定性的限制,他的電影,這一部和那一部會如此相像,也就不令人奇怪了。事實上,像小津這樣全部作品都呈現(xiàn)一種連貫性的藝術家,實在不多。小津在電影界,可算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下面來描述他電影中的一些顯著的反復出現(xiàn)的元素?! ≈辽偈窃谒暮笃诘暮芏嚯娪爸校坏嗨?《早春》、《晚春》、《麥秋、《秋日和》,等等》,而且影片的整體結構幾乎不變。這些片名使人想起亨利?格林(HenryGreen)的小說,以及艾維?康普頓伯內特(IvyCompton?Burnett)的小說標題和整體結構。小津顯然不是這樣一位導演:在一個題材上說盡他的所有話題,然后轉向下一個題材。他從未將日本家庭的題材說盡。他很像他的同時代人、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Morandi),莫蘭迪畢生以花瓶、玻璃杯和瓶子進行素描、蝕刻畫和油畫的創(chuàng)作。小津自己曾在最后一部電影《秋刀魚之味》公開宣傳時說過:“我常常對別人說,除了做豆腐,我什么都不做,因為我是個只賣豆腐的人”?! ⌒〗虿粌H使用相同的演員扮演同類的角色(原節(jié)子和笠智眾是兩個顯著的例子),他也在不同的電影中,使用相同的情節(jié)。《浮草物語》和《浮草》相同,《晚春》與《秋日和》非常相似,而《秋刀魚之味》則又像《秋日和》?!尔溓铩返母本€故事——小孩子離家出走——成了《早安》的主要故事,等等?! ∪宋镆惨辉僦貜统霈F(xiàn)。《晚春》、《麥秋》、《彼岸花》、《秋日和》和《秋刀魚之味》中的女兒,雖然由不同的演員扮演,卻基本上都屬于涉及“是否要結婚并離開家庭”問題的同一類人物。次要人物也同樣非常相似。《戶田家兄妹》中無情的姐姐,變成了《東京物語》中同樣無情的姐姐,而且兩人表現(xiàn)無情的方式也如出一轍(在父母親的喪禮后討要某物)。小津的很多部電影(《晚春》、《茶泡飯之味》、《東京物語》、《早春》及《早安》)都有一個已屆退休的工薪階層老年人,喝得醉醺醺地檢點自己的一生,并質疑其意義。從《戶田家兄妹》開始(包括《彼岸花》、《秋日和》、《東京物語》和《秋刀魚之味》),很多部影片都有一位舉止文雅、擅長開玩笑作弄人的料理店老板娘。小津也喜歡在不同的電影中使用相同的人名。在某些情況下,人物的名字,正如用于襯托他全部有聲電影的片頭字幕的粗麻布底子一樣,極少有改變的時候。父親的名字通常為周某人,最常用的是周吉,其次是周平。傳統(tǒng)型的女兒通常取名紀子(出現(xiàn)于《晚春》、《麥秋》、《東京物語》和《小早川家之秋》中),而較具摩登色彩的朋友或妹妹則名為滿里子(《宗方姐妹》、《秋日和》),弟弟一般取名勇(《戶田家兄妹》、《麥秋》及《早安》),諸如此類。取這些名字并非因為它們負載有特殊的含義(雖然在日本,周吉的名字看起來較老派,而滿里子則比較新潮),而是小津對于自己創(chuàng)造的名字,一向任性地堅持使用它?! ⌒〗蛉宋锏幕顒右簿哂幸回炐?。他們都欣賞在京都或日光的庭園里看到的人工化的自然,他們對天氣非常敏感,提到它的次數(shù),遠超其他日本電影中的人物。他們也全都中意談天。他們都喜歡去酒吧和咖啡館。酒吧在多數(shù)影片中,都取名為若松或Luna,而咖啡館的名字通常叫弓或葵或BarAccacia。小津的人物常會喝醉酒,不過他們最常喝醉的地方是無名的小料理店和路邊小攤。他們也常常坐下來啜飲外國牌子的酒,這些酒對城市日本人來說充滿吸引力。(小津的電影中有不少與外國相關的話題,其中多數(shù)與外國電影有關:《晚春》的紀子和其朋友談起賈利?庫珀,《茶泡飯之味》中的人物則談起法國明星讓?馬雷\[JeanMarais\],而《麥秋》的紀子和其朋友則談到奧黛麗?赫本?!赌且沟钠拮印返谋尘爸杏幸粡埫绹娪啊栋倮蠀R大丑聞》)\[BroadwayScandals\]的海報;在《淑女忘記了什么?》中有一張瑪琳?黛德麗\[MarleneDietrich\]的海報;而在《獨生子》和《風中的母雞》中則分別有一張瓊?克勞馥以及秀蘭?鄧波兒的海報。)他們也比多數(shù)日本電影中的人物更愛吃,似乎鐘情于日本的料理,雖然他們動起刀叉來其實如使筷子一般便利,正如他們在家中無論坐在椅子上,還是坐在榻榻米上,都一樣舒適自在。然而,這種舒適自在,其實是他們和其他日本電影中的人物,以及現(xiàn)實中的日本人共通的一種感覺。西方影評人認為小津是以此批評日本所受到的西方影響,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他只不過是如實反映日本人的生活而已。 小津電影中的父親或哥哥常常象征性地坐在辦公桌前(我們幾乎不曾看見他們做任何實際的工作),母親或妹妹一般操持家務(將毛巾晾到外邊曬干是最常見的工作,不過還有其他事情做;《戶田家兄妹》和《麥秋》有一個完全相同的場景:女人們在疊蒲團等寢具),或侍候客人喝茶,這些客人常常出現(xiàn)在小津影片的家庭里。小孩常常是在學習英語(《淑女忘記了什么?》、《父親在世時》、《東京物語》和《早安》),家中的女兒會英文打字(《晚春》和《麥秋》)?! ∵@些家庭(以及其延伸——辦公室)都喜歡玩游戲(《浮草物語》和《浮草》中是下圍棋,《風中的母雞》和《早安》中則是打麻將)、猜謎(《我出生了,但……》及《心血來潮》),玩益智游戲及講笑話。另一項為小津影片中的家庭樂此不疲的消遣是剪腳趾甲,這個活動值得提起,這是因為在小津的影片中,它出現(xiàn)的頻率之高(《晚春》、《麥秋》及《秋日和》),可能遠超日本人實際生活中的情況。 戶外活動很少,僅包括徒步或騎自行車旅行(《晚春》、《早春》及《秋日和》)、釣魚(《浮草物語》、《父親在世時》及《浮草》)、打高爾夫球(《淑女忘記了什么?》、《秋刀魚之味》)。最常描述的戶外活動,是乘坐火車,盡管它不屬于運動。誠然,自打有電影開始,描述火車就是它的一大特色,而盧米埃爾、岡斯、木下惠介、希區(qū)柯克以及黑澤明都曾為火車著迷。不過,小津可能是迷火車的紀錄保持者。他的全部電影幾乎都包含有火車的場景,并且很多影片的尾場,不是發(fā)生在火車上,就是在其附近?!陡〔菸镎Z》、《父親在世時》、《彼岸花》、《浮草》等影片的故事結束于火車上;《東京物語》、《早春》等片的最后場景中出現(xiàn)了火車。小津的電影中出現(xiàn)了這么多的火車場面,一個簡單的原因是小津只是純粹地喜歡它們。另一個原因是,如果對我們西方人而言已經(jīng)不再有此感受,那么對日本人而言,火車卻仍舊屬于一種神秘而充滿變化的運輸工具。遠處的火車發(fā)出悲切的鳴聲,車上的人將被帶到別處開始另一種生活的想象,對旅行的渴望或鄉(xiāng)愁——這些仍對日本人發(fā)生強烈的情感作用?! ⌒〗虻囊恍╇娪爸?,對曾經(jīng)游歷之地的鄉(xiāng)愁也直接表露無遺?!蹲诜浇忝谩分杏幸粋€兩姐妹坐在藥師寺臺階上的場景,姐姐非常抑郁,其后,她帶著所愛的男人返回,我們恍然大悟,從前他們相愛時,曾經(jīng)在此約會過。她和妹妹在一起的這個場景中她何以流露那種情感因此解釋清楚了,而無須讓我們看到引起她情緒反應的事件。有時在一部影片中發(fā)生的事情,在另一部影片中被提起,即便兩部影片中全部的人物完全不同?!肚锶蘸汀分?,母親在旅行途中想起了修善寺水池里的鯉魚;同樣的鯉魚曾出現(xiàn)在小津八年前拍的《茶泡飯之味》之中。表達生命流逝的相同對白,出現(xiàn)于許多影片中。像這樣經(jīng)常重復出現(xiàn)的一句對白是“這就完啦?”,以其簡潔、清晰和熟悉的鄉(xiāng)音,成為典型的具有小津特色的對白?!稏|京物語》中父親聽聞母親將很快死去,他說了這句話;我們也知道,《小早川家之秋》中躺在床上即將逝世的父親,也說了這句話;《宗方姐妹》中,父親聽聞女兒們將關閉BarAccacia咖啡館的時候,他也說了這句話?! ∪欢?,小津最有力的表達鄉(xiāng)愁的方法,是照片。即使全家福、班級合照和公司合照,曾經(jīng)一度也在西方流行過,不過在日本,它卻仍屬于一種儀式性的事物。而在小津的電影中,正式的拍照場面如此之多,委實令人稱奇。其中有團體性的合照,例如《父親在世時》里面,有老師和學生站在鐮倉大佛前的畢業(yè)旅行紀念照;有結婚照,如《秋日和》所出現(xiàn)的;有全家福,如《戶田家兄妹》、《麥秋》、《長屋紳士錄》出現(xiàn)的。除了上述提到的第一個例子外,我們都看不到最后沖曬出來的相片。小津的影片不會出現(xiàn)人物拿出亡母的照片,深情地凝視的場景。相反,我們看到全家人聚在一起(毫無例外這是他們的最后一次團聚),幸福地微笑著面對命運難測的未來。鄉(xiāng)愁并不表現(xiàn)于后來曬出來的相片中,而表現(xiàn)于他們保持拍照時的那個形象所做的努力。雖然小津的人物偶然會感慨失蹤的愛人沒有留下照片,實際上他對照片的使用,僅限于預料中的結婚場面。死亡,在小津的電影中,正如在現(xiàn)實的人生中,是完全缺席的?! ⌒〗螂娪爸械乃羞@些相似性(尚有更多沒寫出來)的存在,部分是由于他視每一部電影為先前一部的延續(xù)或回響。有名的編劇,也是小津超過一半以上(27部)電影的合作編劇野田高梧,在他和小津共同寫下的蓼科日記中,曾這樣寫道:“1962年2月1日。為準備新片(《秋刀魚之味》),我們閱讀了一些老劇本。2月3日,我們討論(新片)……它將與《彼岸花》和《秋日和》同一類型。我們設想一些故事,關于一個鰥夫和他的孩子,一個女人想為他找繼室……6月10日,作為參考我們重讀了《秋日和》……6月11日,作為參考我們重閱了《彼岸花》……”這樣一種編劇方法(后期的電影比早期的電影普遍),不可避免地意味著電影之間強烈的相似性,特別是在小津和野田明顯以他們早期的作品為標準,來給類型電影下定義?! ≡谛〗螂娪暗母裢馐芟拗频氖澜缰?,相似之處如此多,差異之處如此少。這是一個狹小的世界,被不可變的規(guī)則封閉和控制,受陳陳相因的法則支配。然而,不同于成瀨巳喜男的以家庭為中心的狹窄世界,小津的世界不會產生幽閉恐怖癥般的感覺,而其不可變通的支配法則,也未產生在溝口健二顯然較為寬廣的世界中那種對于命運的浪漫感。使小津的電影擺脫這些極端的,是他的人物,是他們這一類人及其處世之道。這些人物單純而真實的人性,他們的相似性中的個體性,給我前面所做的分類工作帶來很多困難,也令這類工作極易引起讀者的誤解。小津的故事誠然很少,他的電影看上去卻并未重復;雖然近于生活軼事的故事情節(jié)很薄弱,但電影本身從不會薄弱;雖然角色具有相似性,人物卻不會這樣?! 〕錆M差異和多樣的人性——小津的電影本質上講的就是這些。然而,必須補充的一點是,作為一個傳統(tǒng)和保守的亞洲人,小津并不相信“人性”這類術語可能暗示給我們的任何本質。他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惟一而個別的,縱然他們是根據(jù)眾人皆熟知的類型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們永遠不會在他的電影中找到“代表性的類型”。就如同沒有“自然”這樣一種東西,只有單個的樹、巖石、溪流等等一樣,因此也沒有“人性”這種東西,只有個體的男人和女人。從某程度上看,亞洲人比西方人更能體會這個道理,至少他們看起來是這個樣子。這種知識,是造成小津的人物的個體性的部分原因。他們的實體,絕不會為一個假定的本質而犧牲。通過限制我們的視野,限制我們的興趣,小津讓我們領會到最偉大的一個美學悖論:少就是多。換言之,少許總是意味著許多;限制造成擴張;無盡的變化體現(xiàn)于單一的實體?! ⌒〗驈奈凑f過這些,據(jù)我所知他也從未有考慮過這些。他未懷疑過他對人物的興趣,以及他創(chuàng)造人物的能力。他的興趣從未有消歇的時候。當他坐下來編寫一個劇本,他對主題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極少去問故事講的是什么。他問的更可能是,哪一類的人物將出現(xiàn)在他的電影中。 第四章剪接 創(chuàng)作電影的三個階段,即編劇、拍攝和剪接,小津認為剪接最不重要。他認為,在理論上,一俟劇本寫好,電影即告完成。一如帶著藍圖的建筑師,帶著工作設計圖的木匠,以及所有國家的主流電影導演一樣,小津認為最后這一個階段,近乎一項技巧性的事務。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甚至是在寫對白劇本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在勾畫電影拍攝時的場景。到場景寫出的時候,他已經(jīng)決定這個場景將會占據(jù)銀幕多少時間?! ⌒〗蛞虼艘俗⒛康劐漠愑谀切┱J為剪接在電影制作過程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導演。人們因此可以預料得到,小津在剪接的時候,完全沒有普多夫金和愛森斯坦向我們描述的那種剪接的快樂。對于他倆來說,正如對其他許多導演,包括黑澤明和市川昆來說,剪接階段是電影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階段,先前存在的故事情節(jié)只是他們充滿生機的手下一堆沒有生命的賽璐珞膠片。不管這種主張是否妥當,小津不可能、也不愿自己利用剪接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剪接作為一種選擇的過程,充滿了剪接者主觀評價的機會。正如人們經(jīng)常指出的,剪接,給導演提供最好的和最后的詮釋素材的機會。然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小津不想詮釋,他只想呈現(xiàn)。因此順理成章地,對于小津來說,只存在一種剪接方式,就是照著劇本來。他小心翼翼而又不偏不倚地遵循劇本的觀念剪接,因為他的電影的感染力,取決于他先前有意識地算計好的效果,主要是那些與形式和節(jié)奏有關的效果。他是如此嚴格地恪守自己的規(guī)則,我們對最后完成的影片因而獲得一種必然如此的感受。
媒體關注與評論
無疑,這就是小津迷們期待已久的那本書:關于小津安二郎的人生、職業(yè)與工作技法的全方位評論。評論的基礎,則在于重新耙梳小津的工作手記、拍攝腳本、以及對日方演職人員和影評人言論的大量引證。當然,還有許多好看的劇照、以及細致到異乎尋常的小津電影年表?! 兑暸c聽》 小津之藝術,是一種沉思的藝術,對此,里奇的共鳴堪稱完美。他的這本書,是洞徹與明達的典范,也是迄今為止導演研究的最佳文本之一。 《電影與攝影》 這本書,是而且很可能將是研究小津及其電影的最佳英語著作。 《電影評論》
編輯推薦
我常常對別人說,除了做豆腐,我什么都不做,因為我是個只賣豆腐的人?! ⌒〗虬捕伞 ∨c黑澤明、溝口健二并稱為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巨匠 21次入選《電影旬報》十大 36部傳世之作 1種鏡頭 當代日本電影大師小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