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名篇選--楊豈深、楊自伍譯文集

出版時間:2010年2月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楊豈深,楊自伍  頁數(shù):365  譯者:楊豈深、楊自伍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豈深先生離我們而去已經(jīng)十五年了。但是他留給我的記憶還是很清晰,也很親切??箲?zhàn)期間復(fù)旦分處渝滬兩地,他在北碚系里教書,我在上海分部學(xué)習(xí),沒有機會相遇。所以我初次見到他已是一九四九年春我開始在復(fù)旦工作以后。但從那時起,近半個世紀(jì)的共同工作中,一直保持著他對我授業(yè)解惑的師生關(guān)系。先生為人謙和誠懇,治學(xué)特別勤奮。更可貴的是滿腹西方文化的學(xué)問,卻始終謹(jǐn)守中國傳統(tǒng)的為人之道,并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堅持正理,與時俱進,不斷進步,為后學(xué)樹立榜樣。在外語教學(xué)的領(lǐng)域里,外語掌握的程度是做學(xué)問的基礎(chǔ)。先生的學(xué)問受到尊敬,首先就因為英語功夫地道。我們在英語寫作中易犯一些疏忽和隨俗的毛病,經(jīng)他指出,總覺得受益匪淺。再就是他知識豐富,中西文學(xué)和文化領(lǐng)域中的一些問題,都了解得比較深刻,而且有自己的見解,主要著作也比別人讀得多。這可不是憑一點聰明或機智所能~蹴而就,全靠日積月累的功夫。先生喜歡讀書,手不釋卷,更可貴的是堅持終生。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國內(nèi)知名翻譯家楊豈深、楊自伍父子的精選譯文合集,為中、英對照讀物。全書分為楊豈深譯篇和楊自伍譯篇兩篇,收錄了伯特蘭·羅素的“一個自由人的崇拜”、威廉·哈茲里特的“青春不巧之感”、大衛(wèi)·休謨的“論人性的高尚或卑鄙”等眾多精彩文章,。     本書的讀者主要是有志于學(xué)習(xí)西方文化的青年學(xué)者。

書籍目錄

楊豈深譯篇  伯特蘭·羅素:一個自由人的崇拜  威廉·福克納:獻給埃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查·珀·斯諾:亨利·詹姆斯  埃德蒙·戈斯:惠特曼訪問記  約翰·羅斯金:論書  伯特蘭·羅素:論具有現(xiàn)代頭腦  奧古斯丁:比勒爾:購書  羅伯特·林德:黑暗  威廉·黑爾·懷特:一個倫敦人的假日  本杰明·富蘭克林:讀書楊自伍譯篇  威廉·哈茲里特:青春不巧之感  大衛(wèi)·休謨:論人性的高尚或卑鄙  亨利·亞當(dāng)斯:美國特性  約翰·杜威:道德有人性  歐文·白璧特:中國的原始主義  喬治·桑塔亞那:愛情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科學(xué)把握不住的自然  約瑟夫·伍德·克魯奇:現(xiàn)代繪畫  戴·赫·勞倫斯:給她一個模式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文化

章節(jié)摘錄

寫新聞小品。誰都不能把亨利看成是個具有一種為大眾歡迎的眼光的報刊撰稿人,而如果在英國,要找到一家打算如此寬容大度的報刊恐怕也不太容易。洛威爾和諾頓那個時代的波士頓文化水平甚高,但是未免太高不可攀了。難以想象十九世紀(jì)六十年代世上還有任何其他文化團體會鼓勵一個無名小卒以《小說的藝術(shù)》這篇冗長武斷而章法細(xì)密的論文來開始他的文學(xué)生涯。亨利在自己著手寫小說之前,就大致醞釀了他的小說理論。他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實際評論家。但后來當(dāng)他陶醉于自己的理論之中時,他就不如以前了。像所有闡明一種批評理論的作家一樣,他自然也據(jù)此要求自己的作品。然而他具有一種寬宏大量的氣質(zhì),他那善于贊譽的本領(lǐng)比他的理論更為寬容。年輕時他說狄更斯是“最膚淺的小說家之一”,這一評價完全吻合他的理論,但不是確論。同樣荒謬的是把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說成是大而無當(dāng)?shù)墓治?,這表明了他對他們的藝術(shù)一竅不通。與此同時,他卻認(rèn)為,而且一向認(rèn)為,巴爾扎克是一個最偉大小說家。不論這種評論有何論據(jù),無可置疑的是:巴爾扎克大約是杰出的小說家中最不符合詹姆斯式的規(guī)范的一個??墒呛嗬诶夏曛苡蚊绹H,還一直說巴爾扎克是非凡之才。這是亨利·詹姆斯十分可愛的地方。詹姆斯可曾懷疑過:如果他所頂禮膜拜的巴爾扎克處于他(詹姆斯)的環(huán)境之中,他會寫些什么呢?他可能不會長久懷疑。巴爾扎克可能會沉湎于十九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從文明的波士頓、紐約的貧民窟直到西部邊疆。對于巴爾扎克這樣一位從大處著墨而又富有激情的小說家來講,美國就會是個極好的活動天地。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英美名篇選--楊豈深、楊自伍譯文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8條)

 
 

  •   此書是老翻譯家楊豈深與他兒子的譯作。楊先生中英文皆精通??梢哉f已入爐火純青之境界。是學(xué)習(xí)英漢互譯的經(jīng)典教材。應(yīng)當(dāng)仔細(xì)研讀。
  •   照著翻譯家的名頭買的,但書非常好,學(xué)術(shù)派,日后要仔細(xì)研讀~~
  •   這種書需要細(xì)細(xì)讀來,能翻譯到神似,符合信達雅的要求非要對語言有一種感覺,而且是母語外語雙過關(guān)。
  •   譯者很好
  •   只看英文原文的話有點難,結(jié)合中文就容易理解了。
  •   千錘百鏈?zhǔn)汲烧妫?/li>
  •   書很好,這本內(nèi)容還沒看,應(yīng)該是不錯
  •   論壇上有人推薦的,是大家之作,不過覺得有的翻譯并不順暢,不知道怎么回事
  •   如題~~~~~~~~~~~~~
  •   拿來提高翻譯水平,書的外殼也挺好看的,不錯
  •   名篇選好多是一些議論性質(zhì)的文章,邏輯性強,而翻譯可能太追求對應(yīng)原文了,句子主語頻繁更換,不說理順文章的邏輯,單單是理順每一句主語之間的關(guān)系都很難了(你們可以認(rèn)為我理解能力差),所以我很不喜歡,沒有讀書那種流暢感。我認(rèn)為翻譯尊重原文觀點、和所要表達的東西即可,沒必要字句對照(敘事性質(zhì)文章除外),并且翻譯也是另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
  •   哲學(xué)和文學(xué)文章,原文和譯文都很美。很喜歡。
  •   翻譯的大概很正,但缺了點書卷氣,信達或有而雅不足。
  •   書印刷不錯,極個別有點印刷小錯誤。但竊以為該書翻譯偏直譯,較之更喜歡夏濟安的譯文。望指正!
  •   看一本書是否好,不僅要看文字內(nèi)容,例如原創(chuàng)文筆,翻譯文字處理方法,還要看選題角度。本書就好在選取的英美名篇不是任何一本選讀都見到的,有時候我們?nèi)狈Φ木褪沁@個。
  •      過年前逛古籍書店,在三樓買了本譯文出版社的《英美名篇選》,楊豈深、楊自伍兩位先生選譯,中英對照。此書我在亞馬遜的收藏夾里放了許久,這次看到才四折,大喜過望。翻翻目錄,有福克納的《獻給埃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羅斯金的《論書》、富蘭克林的《讀書》、哈茲里特的《青春不朽之感》等等,回家迫不及待讀了起來。
       揀了最感興趣的幾篇,讀原文,對照譯文,感覺楊豈深老先生那輩學(xué)人到底治學(xué)認(rèn)真,對中英文的掌握都很扎實,一些比較復(fù)雜的句子都能梳理得很清楚,而且譯文透著濃厚的書卷氣,讀來頗具消浮去躁之功。但有幾個地方讓我挺困惑,對句意的理解同楊老先生不大一樣。茲羅列幾處(暫時只讀了六篇),并附上本人的理解,待方家指正。
      
       第37頁:There seems, to you and me, no reason why the electric forces of the earth should not carry whatever there is of gold within it at once to the mountain tops, so that kings and people might know that all the gold they could get was there; and without any trouble of digging, or anxiety, or chance, or waste of time, cut it away, and coin as much as they needed.(John Ruskin: “Books”)
       楊豈深先生譯文:地球的電力竟然不能把地球上存在的黃金一下轉(zhuǎn)送到山頂上去,那樣帝王和黎民便可知道他們所能得到的黃金都在那里,看來你們和我一樣,都不清楚這是為什么。怕挖掘,怕焦慮,怕冒險,怕費時間,于是半途而廢了,需要多少錢幣就去鑄造。(約翰?羅斯金:《論書》)
       按:前文未引,大意說書中的智慧有如現(xiàn)實中的黃金,欲有所獲,須努力開掘。這段照楊老先生的譯文,“without”該引申為“怕”,而“cut it away”則當(dāng)是“半途而廢”的意思。但順著前半句的文意,后半句似乎照著字面去理解就足夠了:無須挖掘,無須掛心,無須冒險,無須花費時間,去山上切就是了,想鑄多少錢幣就鑄多少。
      
       第154頁:Compare a bookseller’s catalogue of 1862 with one of the present year, and your pessimism is washed away by the tears which unrestrainedly flow as you see what bonnes fortunes you have lost. A young book-buyer might well turn out upon Primrose Hill and bemoan his youth, after comparing old catalogues with new. (Augustine Birrell: “Book Buying”)
       楊豈深先生譯文:姑且拿一八六二年的跟今年的書商目錄比較一下,你的悲觀態(tài)度便會被淚水沖刷掉,因為當(dāng)你眼看著自己失去了多少好運道,便會淚流不止。新舊目錄比較之后,一個年輕的購書者很可能出來眺望望春花山,嘆息自己青春消逝。(奧古斯丁?比勒爾:《購書》)
       按:讀到一句我一時沒很明白,注釋里寫“Primrose Hill”典出自威廉?布萊克的《耶路撒冷》,因為沒讀過這首詩,對這一意象沒啥概念。但翻看楊老先生的譯文卻讓我更迷惑。暫且擱置“望春花山”,實在不懂為啥“一個年輕的購書者”要“嘆息自己青春消逝”。前文在說從前舊書便宜,如今的年輕書迷無福享受,按照這個意思,那把“bemoan his youth”理解成“嘆息自己青春消逝”就不妥了,個人覺得,年輕購書者“嘆息”的恰恰應(yīng)該是自己余生也晚,沒趕上好時候。故“bemoan his youth”或許該譯成“嘆息自己過于年輕”。
      
       第181頁:In 1717 my brother James returned from England with a press and letters to set up his business in Boston. I liked it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my father, but still had a hankering for the sea.(Benjamin Franklin: “Reading”)
       楊豈深先生譯文:一七一七年我的兄長詹姆斯從英國帶回一臺印刷機和鉛字,打算在波士頓開業(yè)。我比父親更喜歡這個行業(yè),不過仍然渴望海上生活。(本杰明?富蘭克林:《讀書》)
       按:原文是“I liked it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my father”,楊老先生卻并沒有翻譯“that”,直接譯成“我比父親更喜歡這個行業(yè)”,如果單單讀譯文,似乎也挺通,跟上下文沒有矛盾。但作者在第一段中說父親家中藏了許多神學(xué)書籍,并希望兒子也擔(dān)任神職。按此推測,這里的“that”應(yīng)該是“the profession”——也即“神職”——的省略。故此句或當(dāng)譯為:比起父親的職業(yè),我更傾心于此。
      
       上面羅列的是區(qū)區(qū)同楊老先生對原文理解差別比較大的三處,至于一些大方向相同,細(xì)節(jié)把握稍有偏差的地方,時間有限(而且意思也不大)就按下不表了。最后要提一句,此書的校對比較馬虎,比如第154頁,“price-lists”和“Compare”之間遺漏句號,還有幾處破折號時長時短。書越好,這樣的瑕疵總越顯得眨眼,叫人抱憾。
      
  •   疑心那個primrose hill的注釋是否有些誤導(dǎo)?primrose hill到作者的時代已是成熟的公共綠地和著名景點了,作者在文章里提一筆很正常,干嘛要典出blake近一個世紀(jì)前寫的jerusalem:
    "
    The fields from Islington to Marybone,
    To Primrose Hill and Saint Johns Wood:
    Were builded over with pillars of gold,
    And there Jerusalem’s pillars stood.
    "
    primrose hill不就是地勢高點,登臨可以俯瞰市容市貌嗎。原文里說turn out upon primrose hill , 即登臨primrose hill (這里楊某譯作"眺望"似也有誤, turn out的一個(常用)意思應(yīng)該是to arrive/assemble吧 ), 后接bemoan one's youth, 應(yīng)該是類似齊景公登牛山而悲去國的場景吧 --- 不過作者這里大概是用了夸張幽默點的口吻。
  •   book buying里primrose hill附近一段讀下來也有些費解,借樓主寶地順提一筆,望各路高人不吝指教。
    我的疑惑是,作者到primrose hill這段為止說買書少的原因(之一)是價格上漲, 接著后一段先說有些人將此歸咎于競爭結(jié)果;競爭加劇導(dǎo)致書價提高,與常識有悖。然后又說書商的書目單的流通,促進信息共享市場整合,導(dǎo)致書價趨于“hateful uniformity”的六便士。接著又說以前各地特產(chǎn)不同(“民謠小冊子“,”舊冊子” “小說”)的盛景不復(fù)。這些言語似乎都不直接支持之前書價上漲的論點。
    不過八卦了下作者畢竟是興風(fēng)作浪過的政治家而非等閑文人,這點market savvy應(yīng)該不會沒有。所以我強烈懷疑是我理解有問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