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

出版時間:2007-3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英] 阿蘭·德波頓  頁數:291  譯者:陳廣興,南治國  
Tag標簽:無  

前言

新的經濟自由使數億中國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榮的經濟大潮中,一個已經困擾西方世界長達數世紀的問題也東渡到了中國:那就是身份的焦慮。身份的焦慮是我們對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擔憂。不管我們是一帆風順、步步高升,還是舉步維艱、江河日下,都難以擺脫這種煩惱。為何身份的問題會令我們寢食難安呢?原因甚為簡單,身份的高低決定了人情冷暖:當我們平步青云時,他人都笑顏逢迎;而一旦被掃地出門,就只落得人走茶涼了。其結果是,我們每個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覺到別人并不怎么喜愛或尊敬我們時,就很難對自己保持信心。我們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氣的氣球,需要不斷充入他人的愛戴才能保持形狀,而他人對我們的忽略則會輕而易舉地把它扎破。因此,惟有外界對我們表示尊敬的種種跡象才能幫助我們獲得對自己的良好感覺。身份的焦慮是何時產生的呢?生活的基本需求總應該首先得到滿足吧。在餓殍遍地的饑饉年月里,很少有人會因為身份而焦慮。歷史證明,社會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際,就是身份的焦慮滋生之時。在現代社會里,我們總愛拿自己的成就與被我們認為是同一層面的人相比較,身份的焦慮便緣此而生了。翻開報紙,發(fā)現上面有熟人光彩照人的相片(這足可以毀掉你整個早晨的心情);你的好友興沖沖地告訴你一個消息(他們升了職、他們即將結婚、他們的書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因為他們幼稚地、甚至帶點施虐性地認為這是一個好消息。在晚會上,有人用力地握著我們的手,問我們在“干”什么,而他自己籌集資金剛剛開張了一家新公司:每當這切發(fā)生時,我們便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擔心了?,F今,身份的焦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因為每個人獲取成功(性愛的成功、經濟的成功和職業(yè)的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要想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失敗者”,我們必須期望更多的東西。我們每時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圍。然而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在絕大多數時代里,人們的主導思想與之完全相反:對生活抱以很低的期待不僅正常,而且明智。僅有極少數的人立志追求財富與成就。就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知道自己活在世上就是為人奴役、逆來順受。即使是今天,我們攀上社會頂層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我們很難獲得能與比爾·蓋茨一較高下的成功,就如同一個17世紀的人想獲得路易十四那樣的權力是癡人說夢一樣。然而不幸的是,現在的人們覺得這一切并非沒有實現的可能——這種想法來自于每個人閱讀的雜志。事實上,如果誰沒有為了實現這一切而全力以赴,那才是世間最荒唐無稽的事情。富豪們是否也會受到身份焦慮的困擾?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們攀比的對象是與他們同等地位的人。我們所有人的做法都并無二致,故而即使我們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的人都富裕,到頭來還是覺得一無所有、兩手空空。并非我們不知好歹,而是因為我們并不以古人為參照來判斷自己。與古人或與其他地域的人相比而顯現出的富裕,并不能長時間地使我們開心。只有同那些一起長大的同伴、一起工作的同事、熟識的朋友,或是在公共場合與那些有認同感的新知相比較時,如果我們擁有和他們一樣多或更多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才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此,要想獲得成功的感覺,最佳途徑莫過于選擇一個稍遜于己的人作為朋友……毋庸置疑,對身份地位的渴望,同人類的任何欲望一樣,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激發(fā)潛能、力臻完美、阻止離經叛道的有害行徑,并增強社會共同價值產生的凝聚力。如同那些事業(yè)成功的失眠癥患者歷來所強調的那樣,惟焦慮者方能成功,這或許具有  定的道理。但承認焦慮的價值,并不妨礙我們同時對此進行質疑。我們渴望得到地位和財富,但其實一旦如愿以償,我們的生活反而會變得更加糟糕。我們的很多欲望總是與自己真正的需求毫無關系。過多地關注他人(那些在我們的葬禮上不會露面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使我們把自己短暫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時光破壞殆盡。假如我們不能停止憂慮,我們將會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陰為錯誤的東西而擔心,這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治療身份的焦慮并無靈丹妙藥。但我們可以盡量去了解它、討論它。這好比氣象衛(wèi)星發(fā)來的熱帶暴雨的報道。氣象衛(wèi)星并不能阻止暴雨的發(fā)生,但它給我們提供的地球圖片至少能告訴我們一場暴雨的來源、強度、結束的時間,從而可以減輕我們在災難面前手足無措的感覺。一旦對身份的焦慮有所了解,當我們再次面對對手的漠視和摯友的成功之時,我們的反應就不會僅僅是痛苦和內疚了。2006年12月初于倫敦

內容概要

  《身份的焦慮》并非一本充滿學術語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現代人解讀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們?yōu)槭裁磿椤吧矸荨倍箲]?!吧矸荨边@個詞在這本書中更多的還是指一種社會地位,一種當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祿。為什么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是什么讓我們變得“勢利”,對于金錢和時尚的欲望之壑為何總也填不滿?我們到底怎樣才能克服這種身份的焦慮呢?在閱讀這些文本的時候,一方面,你會驚嘆于德波頓廣博的知識,那信手拈來的典故和風趣的點評,為你從多個視角展現了人類的“身份”觀念;另一方面,你會漸漸審視自我,發(fā)現許多已經在你腦海里根深蒂固的東西,開始動搖和解體。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每個人的內心,潛藏著對自身身份的一種難言的[焦慮]??捎姓l曾真正審視過這種身份的焦慮呢?睿智的德波頓做到了,他首次引領我們直面這一人心深處的焦慮[情結]。德波頓援引藝術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觀點與作品,抽絲剝繭般地剖析身份焦慮的根源并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角度探索舒緩和釋放這種焦慮的途徑。一枝生花妙筆,伴以廣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澄清種種心性的困惑和社會的壁障,讓你不經意間峰回路轉,解開心結,感悟人生更加豐盈適意的含義。

作者簡介

作者:(英)阿姨蘭·德波頓 譯者:陳廣興 南冶國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言(阿蘭·德波頓)界定第一部分 焦慮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勢利傾向 第三章 過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約因素第二部分 解決方法 第一章 哲學 第二章 藝術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亞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分 焦慮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人為什么要追求顯耀的身份?對此問題的回答幾成共識:要言之,無非是祈財、求名和擴大影響?! ∪欢幸粋€顯然不為權勢規(guī)則所關注的字眼卻能更準確地表述我們心中的渴慕,那就是“愛”。衣食一旦無憂,累積的財物、掌控的權力就不再是我們在社會等級中追求成功的關鍵要素,我們開始在意的其實是顯耀的身份為我們贏得的“愛”。金錢、名聲和影響只能視為“愛”的表征——或者是獲取愛的途徑——而非終極目標。  “愛”這一字眼,一般用于表述我們想要從父母或愛人那里得到的東西,怎么可以用來描述一種我們求之于社會,并受之于社會的訴求呢?也許我們應該同時在家庭、兩性和社會三種范疇中尋求愛的定義,把它視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尊重,以及對其存在的關注。獲得他人的愛就是讓我們感到自己被關注——注意到我們的出現,記住我們的名字,傾聽我們的意見。寬宥我們的過失,照顧我們的需求。因為這~切,我們快樂地活著。你可以認為,與社會身份相關的“愛”有別于兩性之間的愛,譬如它不具有“性”的成分,婚姻也不是其歸宿,而且其施與者也通常有附帶目的,然而,你并不能否認這種愛的接受者一樣能沐浴在他者關懷的目光里,倍感呵護,就像忘情于愛河中的情侶?! ∥覀儜T常將社會中位尊權重的人稱之為“大人物“,而將其對應的另一極呼之為“小人物”。這兩種“標簽”其實都荒謬無稽,因為人既以個體存在,就必然具有相應的身份和相應的生存權利。但這樣的標簽所傳達的信息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對處在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是區(qū)別對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關注的——我們可以粗魯地對待他們,無視他們的感受,甚至可以視之為“無物”?! ∮缮矸荼拔⑺鶐淼挠绊懖粦搩H在物質層面上進行思考。他們的痛苦也很少,只是一種物質意義上的不如意;相反。只要能夠維持生計,他們的痛苦就遠遠不止物質上的局限,而主要在于他們意識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只要不覺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長期過著艱苦的生活而毫無怨言,如士兵和探險家們,他們愿意過著~種極其艱苦簡陋的生活,其物質之匱乏遠甚于現今社會上那些最窘困的群體,然而,他們能熬過一切的苦難。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 ⊥瑯樱娠@耀的身份所帶來的東西也不僅僅局限在財富上。一些非常富足的人仍孜孜以求地聚斂財富,盡管他們所擁有的已足夠供其后五代人揮霍之用。如果我們堅持以理性的財務視點來分析他們,也許會對他們的狂熱感到難以理解,但是,如果我們看到在積累財富的同時,他們其實也在贏取他人的尊重,我們就不會奇怪了。很少有人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雅情趣,也很少有人只是耽溺于奢華享樂,但我們每個人都渴求一種生存的尊嚴。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未來社會是憑著積攢小小的塑料圓片(而非金錢)來獲取他人的愛,那么,要不了多久,這種我們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小玩意就會成為所有人追求和渴望的焦點。  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1759)中說: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到底為了什么呢?所有這些貪婪和欲望,所有這些對財富、權力和名聲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難道是為了滿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這樣,最底層的勞動者的收入也足以滿足人的自然需求?! ∧敲慈祟惖囊磺斜环Q為‘改善生存狀況的偉大目的的價值何在?”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贊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為中得到的價值。富有的人忘情于財富,是因為財富能夠自然而然地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窮人則完全相反,他們以貧窮為恥。他們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類天性中最強烈的欲望將必然難以得到滿足。窮人進出家門都不為人所注意,即使在鬧市,他也會像獨處在家一樣默默無聞。而名流顯貴們則不然,他們一直為世界所矚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夠一睹尊顏。他們的行為成為公眾關心的對象。他們的片言只語、舉手投足都不會被人忽略。”  每一個成年人的生活可以說包含著兩個關于愛的故事。第一個就是追求性愛的故事,這個故事已經廣為人知,并且得到人們詳盡的描述,構成了音樂和文學的根本主題,被社會普遍接受和贊頌。第二個就是追求來自世界之愛的故事,這一故事更為隱蔽、更加讓人難為情。人們提到它的時候往往采用刻薄的、諷刺的語言,好像只有那些生性嫉妒和有心理缺陷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需求,或干脆把對身份的追求簡單地解釋為對財富的追求。但第二個關于愛的故事在強烈程度上一點不亞于第一個,在復雜性、重要性和普遍性上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失敗,所導致的痛苦不會比第一個少。在第二個故事中也有令人心碎的時候,這一點可以從那些被世界定義為小人物的人們空洞、絕望的眼神中得到證明。

媒體關注與評論

  先整理一份阿蘭德波頓的作品年表。   1. 1994/8 Essays in Love,“愛情筆記”   2. 1995/9 The Romantic Movement ,“愛上浪漫”   3. 1996/6 Kiss & Tell,“親吻與訴說”   4. 1998/4 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擁抱逝水年華”   5. 2001/3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哲學的慰籍”   6. 2003/3 The Art of Travel,“旅行的藝術”   7. 2005/1 Status Anxiety,“身份的焦慮”   8. 2006/4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幸福的建筑”   7、8兩本的中譯本是07年新推出,但已是早在過去兩年中就已發(fā)表的舊作。我最早從五道口的光合作用讀到“哲學的慰籍”后一發(fā)不可收拾,這些書我基本收齊了,就因為德波頓的書特別有趣,小說不像小說,倒像隨筆。抽了零星時間今天熬夜總算把“身份的焦慮”讀完,德波頓筆調依舊是不緊不慢的侃侃而談。   差點受書名所惑,以為此書是用來治療精神焦慮癥,;-) 但最終發(fā)現,德波頓并沒有去扮演心理醫(yī)生,實質上,他是在試圖更清晰地詮釋成功和失敗,重新定義成功者和失敗者。   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直接點明:“現今,身份的焦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因為每個人獲取成功(性愛的成功、經濟的成功、職業(yè)的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  須知,現代的傳媒幾乎連篇累牘地把成功者定義為有權勢、有金錢的人,包括偶像、職場企業(yè)家等等。做軟件的會把比爾蓋茨當偶像,做網絡的會覺得明天目標就是Google、Youtube。所以大家奮發(fā)努力,結果是可想而知。正如德波頓說:“如果誰沒有為了實現這一切而全力以赴,那才是世間最荒唐無稽的事?!?  德波頓于是開方子,實際上2001年的“哲學的慰籍”可算作解除焦慮的第一道藥方,在那本書里,德波頓對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認為有缺陷、心碎、困頓等幾方面“焦慮”分別用不同的哲學家的思想來作“慰籍”。   不過,僅僅從哲學方面的思考來慰籍顯然是不夠的,于是2005年“身份的焦慮”德波頓更系統的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波希米亞幾方面來探討成功和失敗。從時間線來說,“身份的焦慮”似乎是“哲學的慰籍”的續(xù)集,然而前者包含了更宏大的內容,所以更確切的說,“哲學的慰籍”倒像是一個前傳。   看書時候常常心生感概,那些話好像正是我要說的,而為什么我總說不到那么透徹呢?所以摘錄一些方子的精要句子羅列如下,長句子請慢慢理解,基本就是我所理解的其思想精要,你會發(fā)現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其實是隨價值觀體系的變化而千差萬別:   哲學方面他說:“(如果我們)對我們的失敗已經承擔了應有責任,但社會依然賦予我們一個很低的身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有可能采取西方傳統中一些偉大的哲學家曾經采取的思維方式:在對我們身邊的價值體系有了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理解之后,我們可能會采取一種理性的遁世態(tài)度,并且不帶任何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或孤芳自賞的味道?!?  對于藝術,他說:“藝術作品----小說、詩歌、戲劇、繪畫或者電影----可莊可諧,能夠在不知不覺當中,潛移默化地向我們揭示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它們有助于引導我們更正確、更審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 他還說:“古今中外有眾多的藝術家通過各自的作品,對人們在社會中獲得地位的方式提出質疑。”然后,他具體分析幾部小說、戲劇、繪畫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在政治方面他表示:“現代上層人士所占有的位置曾經為戰(zhàn)士、圣徒、騎士或擁有土地的貴族紳士所占據?!薄皼Q定上層地位的因素一直處于變化當中,...,那么導致身份焦慮的因素也隨之在不斷發(fā)生變化?!?  關于基督教他說:“在內心深處,我們本能地知道我們的痛苦與抱負之龐大密切相關。如果從1000年的角度來看待我們那些渺小的身份焦慮,我們將會非常難得的認識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從而獲得心情的寧靜?!?  最后在波希米亞人一節(jié),他更是清楚地點明“波希米亞堅持用精神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和他人,而反對用物質的標準來對自己和他人做出判斷?!彼€提到梭羅(寫瓦爾登湖那位)“梭羅讓我們重新認識沒有錢對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它并不像資產階級世界觀所巧妙地暗示的那樣,是人生的游戲中失敗的證據。一個人沒有錢可能僅僅意味著他自愿選擇把精力投入到別的事情上,而不是投入到商業(yè)領域,在這個過程中他在別的方面變得很富有,而不是在金錢方面?!?  德波頓完全就像一個人肉Google,輪番請出古往今來的思想家做嘉賓,旁征博引驗證其觀點,因而整本書也建立了其自成體系的邏輯,閱讀的快感也正是源自于此!   可能德波頓提出的解決方法并不是全部,但是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脈絡已經有了,真正解決你的焦慮,不外乎就是重建你被“主流世界”引導出來的價值觀,重新思考你的人生方式,如果你真正有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有了自己的生活哲學,又何來羨慕旁人,何來焦慮呢?

編輯推薦

全球暢銷的阿蘭?德波頓作品集中又一新作,同名電視節(jié)目風靡英倫。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博學雜收,好學深思而又處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魯斯特之纖毫畢現,文筆堪比蒙田之揖讓雍容,趣味又如王爾德之風流蘊藉——而又不至墮入憤世嫉俗。他教我們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歲月,教我們略過虱子只管恣意領略那襲華美的生命錦袍。本書2004年于英國出版后,旋即風靡英美,已被翻譯為20多種文字。德波頓在本書中借助于哲學、藝術、宗教的力量審視了對于身份焦慮的根源,教人們如何巧妙地去克服這種焦慮感。 這本書并非一本充滿學術語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現代人解讀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們?yōu)槭裁磿椤吧矸荨倍箲]?!吧矸荨边@個詞在這本書中更多的還是指一種社會地位,一種當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祿。為什么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是什么讓我們變得“勢利”,對于金錢和時尚的欲望之壑為何總也填不滿?我們到底怎樣才能克服這種身份的焦慮呢?在閱讀這些文本的時候,一方面,你會驚嘆于德波頓廣博的知識,那信手拈來的典故和風趣的點評,為你從多個視角展現了人類的“身份”觀念;另一方面,你會漸漸審視自我,發(fā)現許多已經在你腦海里根深蒂固的東西,開始動搖和解體。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身份的焦慮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