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劉華文 頁數(shù):338 字數(shù):25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最為值得注意的是,翻譯研究在引進各種理論的同時,有一種被其吞食、并吞的趨向,翻譯研究的領域看似不斷擴大,但在翻譯從邊緣走向中心的路途中,卻潛伏著又一步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險。面對這一危險,我們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獨立的翻譯學科意識,從翻譯學建設的高度去系統(tǒng)地探索翻譯理論的問題,而在上海譯文出版社支持下主編的這套《譯學新論叢書》正是向這一方向努力的具體體現(xiàn)。 《譯學新論叢書》有著明確的追求:一是入選的課題力求具有相當?shù)睦碚撋疃群驮瓌?chuàng)性,能為翻譯學科的理論建設和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二是研究力求具有系統(tǒng)性,以強烈的問題意識、科學的研究方法、扎實的論證和翔實的資料保證研究的質量;三是研究力求開放性,其開放性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寬闊的理論視野,又要把握國際翻譯理論研究前沿的進展狀況,特別要在研究中具有探索的精神,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但愿在翻譯界同仁的支持下,在各位作者的努力下,我們的追求能進一步步得以實現(xiàn)。 本叢書從翻譯學建設的高度去系統(tǒng)地探索翻譯理論問題。入選的課題具有相當?shù)睦碚撋疃群驮瓌?chuàng)性,研究具有系統(tǒng)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文獻綜述 第二節(jié) 研究的目的和所要拓展的領域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和策略 第四節(jié) 研究的理論構型第二章 經(jīng)驗和先驗——中西詩性話語在翻譯中的異向交匯 第一節(jié) 邏各斯——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的先驗性核心范疇 第二節(jié) “be(是)”——“邏各斯”在西方語言中的先驗性表征 第三節(jié) 中西語言——“道”與“邏各斯”之差異性的負載物 第四節(jié) 以道家為代表的中國詩性語言觀 第五節(jié) 中國古代詩性語言觀念的主流——道家美學語言觀 第六節(jié) 西方存在論美學——“邏各斯”和“道”的會通 第七節(jié) 經(jīng)驗與先驗——中國詩性話語在翻譯中的異向交匯第三章 漢詩英譯的創(chuàng)造性審美思維 第一節(jié) 漢詩英譯的審美判斷模式之爭: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 第二節(jié) 從審美客體到審美對象——漢詩英譯中審美質的提升 第三節(jié) 漢詩英譯主體的兩種思維方式——概念思維和經(jīng)驗思維 第四節(jié) 原文和譯文之間的相同和相通 第五節(jié) “無我”之一和“有我”之異第四章 漢詩英譯主體的審美意向性結構 第一節(jié) 意向性理論與詩歌翻譯的主體性 第二節(jié) 漢詩英譯中主體的審美意向模式 第三節(jié) 漢詩英譯中的審美向性和審美非意向性第五章 漢詩英譯的審美感應過程 第一節(jié) 從創(chuàng)作審美感應到翻譯審美感應:主客間性和主體間性 第二節(jié) 漢詩英譯的主體間性審美感應方式 第三節(jié) 漢詩英譯審美感應過程中的“他本感應” 第四節(jié) 漢詩英譯審美感應過程中的“我本感應” 第五節(jié) 漢詩英譯審美感應過程中的“他我逼使感應”第六章 原文和譯文的認知同一性關系——漢詩英譯主體審美介入的結果 第一節(jié) 漢詩英譯的認知同一關系 第二節(jié) 漢詩英譯中的認知轉換特征——常規(guī)性認知轉換和非常規(guī)性認知轉換 第三節(jié) 漢詩英譯的主體審美介入形式 第四節(jié) 漢詩英譯中原文和譯文認知同一性關系類型 第五節(jié) 漢詩英譯中的同一性梯度和審美性梯度第七章 漢詩英譯的審美動力——審美辯證法 第一節(jié) 翻譯審美辯證思想建立的前提——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 第二節(jié) 跨語性審美辯證和文本性審美辯證的關系 第三節(jié) 從單語創(chuàng)作的審美辯證運動到跨語翻譯的審美辯證運動 第四節(jié) 文本性審美辯證關系在漢詩英譯中的嬗變 第五節(jié) 漢詩英譯辯證審美運動的主體性特征第八章 漢詩英譯的審美主體性綜述 第一節(jié) 詩歌語言的指向性定位與詩歌翻譯主體的關系 第二節(jié) 詩歌翻譯的主體性角色定位:一個語言哲學史考察 第三節(jié) 認知性主體在漢詩英譯中的體現(xiàn):以“時間”為例 第四節(jié) 原譯文的同一性梯度與翻譯主體性身份之間的關系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系統(tǒng)性梳理和相應的結論 第二節(jié) 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參考文獻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