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雜合研究

出版時間:2005-10-0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韓子滿  頁數(shù):233  字數(shù):182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叢書從翻譯學建設的高度去系統(tǒng)地探索翻譯理論問題。入選的課題具有相當?shù)睦碚撋疃群驮瓌?chuàng)性,研究具有系統(tǒng)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     《譯學新論叢書》有著明確的追求:一是入選的課題力求具有相當?shù)睦碚撋疃群驮瓌?chuàng)性,能為翻譯學科的理論建設和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二是研究力求具有系統(tǒng)性,以強烈的問題意識、科學的研究方法、扎實的論證和翔實的資料保證研究的質量;三是研究力求開放性,其開放性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寬闊的理論視野,又要把握國際翻譯理論研究前沿的進展狀況,特別要在研究中具有探索的精神,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但愿在翻譯界同仁的支持下,在各位作者的努力下,我們的追求能一步步得以實現(xiàn)。

書籍目錄

緒論    雜合與文學翻譯研究  第一節(jié) 雜合概念的由來  第二節(jié) 翻譯研究中的雜合  第三節(jié) 本書的意圖第一章  文學翻譯與原文雜合  第一節(jié) 砂質文雜合的形式  第二節(jié) 原文雜合對翻譯的挑戰(zhàn)  第三節(jié) 原文雜合的翻譯實踐  第四節(jié) 原文雜合翻譯實踐述評第二章  文學翻譯與譯文雜合  第一節(jié) 譯文雜合的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 譯文雜合的普遍性  第三節(jié) 譯文雜合的其他例證第三章  譯文雜合的歷史性  第一節(jié) 譯文雜合度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jié) 譯文雜合影響因素的歷史性  第三節(jié) 譯文雜合標準的歷史性第四章  翻譯雜合與翻譯理論  第一節(jié) 雜合與翻譯任務  第二節(jié) 雜合與翻譯策略  第三節(jié) 雜合與翻譯標準第五章  翻譯雜合與文化雜合  第一節(jié) 文化雜合時代的文學翻譯  第二節(jié) 翻譯雜合與中國文化結論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學翻譯雜合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小時候,總以為詰屈聱牙是翻譯的特色。每當捧著一本厚厚的文學著作,從第一句開始就不得不仔細劃分長句的成分以助理解時,我以為這正是外國文學的精妙。及至讀完,內心成就滿滿,仿佛讀完的是外文原著而不是中文譯本似的。
      后來才慢慢明白,這是翻譯腔在作怪。到自己能看懂英文原著時,對這種翻譯腔真是深惡痛絕:原文根本沒這么艱澀!有時中文譯文看不明白,不得不找來原文幫助理解。
      再到自己學了翻譯,也開始做翻譯練習時,才知道擺脫翻譯腔是多么不易。我們往往會被原文所束縛,不自覺就按照原文的順序或用詞翻譯,由于先就讀懂了原文,理解上沒有障礙,也并沒意識到自己的譯文是否難懂,表達是否并不符合漢語規(guī)范。從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準則以來,人們一直把“信”放在第一位,為了忠實原文,譯者不得不犧牲其他方面的要求。在我自己也是如此,經(jīng)老師批改了幾次翻譯稿后,越來越放不開手腳,常會擔心過度詮釋增加原文沒有的意思,于是不得不放棄一些“雅”的表達而選擇最平庸卻最貼近原文的字眼。
      其實,翻譯腔也不是不能接受,端看譯者怎么處理。萬事皆有度,翻譯亦如是。在這個度以內,讀者能體會異國文字的特色,感受與本國文學不同的異域風情。而超過這個度,可能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讀者可能棄文本于一旁,那就別提什么引進外文特色之類的托詞了。
      偶讀韓子滿的《文學翻譯雜合研究》,其中說到“從雜合的必要性和巨大影響則不難看出,翻譯體也并非一無是處,有些對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還有著積極的意義。翻譯體雖然給讀者造成了一定的閱讀困難,但同時也為漢語引進了一些新鮮的表達方式,促進了漢語的發(fā)展”,所以“對于翻譯體,譯者實在不必過于擔心?!?br />   我在讀思果的《譯道探微》時就深有體會。思果提出像“挑戰(zhàn)”和“接受”這類詞翻譯色彩太濃,最好不用。但其實現(xiàn)在我們用起這些詞時并無這樣的感覺,尤其在與中國加入WTO相關的文字中,這兩個詞幾乎是隨處可見??磥?,漢語已經(jīng)完全吸收這樣的詞了。所以說現(xiàn)在做翻譯是有好些便宜可以撿的,原先說不好的詞在翻譯體的沖擊下已經(jīng)完全被國人接受,后人再翻不用費力去找與之對應的中文詞匯,直接享用前人“直譯”的成果就好,倒比以前更符合“信”的標準了。
      據(jù)說李文俊在《喧嘩與騷動》的譯文中加了很多注釋,可是后來發(fā)現(xiàn),“中國讀者的理解能力不低”,于是在后來的譯作中便減少了注釋的數(shù)量。如今懂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了,對英語的表達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即使不怎么懂英語的人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也會不時被外來信息沖擊,對某些表達也習以為常。在這樣的情況下,翻譯要相對容易一些。
      但同時,我們不得不面臨著很多對翻譯質量下降的指責。就目前網(wǎng)上對一些文學翻譯的評論,不免讓人覺得這實在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人們似乎更推崇老的譯本,認為語言更文雅,翻譯更通順。我也曾持這樣的態(tài)度,現(xiàn)在有時也是如此。不得不承認,當今文學翻譯魚目混珠,即使好的出版社有名的譯者出的翻譯也有讓人不忍猝讀的時候,更何況不少譯者態(tài)度并不認真,水平也不高,甚至幾人合作或用機器翻譯了事,結果到了讀者這兒,就完全不知所云了,無怪乎人們對翻譯批評指責。
      但我們也許忽略了一點,正如韓子滿書中所說“問題在于,作此評價依據(jù)的標準是什么,譯文質量是否真的下降了那么多?從學者們的論述來看,有些人又犯下了另一種時代錯誤,即用以前的翻譯規(guī)范來要求當代的譯文。”時代在變,語言在變,標準同樣也在變。用以前的標準來評價現(xiàn)在的翻譯,對譯者而言實在是不公平的。如果以前的翻譯那么好,為什么經(jīng)典名著要一而再地重譯呢?
      有多少時候,網(wǎng)上對翻譯不好的指責只是人云亦云?真的所有人都看過譯本了嗎?還是只是聽說不好,就一窩蜂地批評?有種觀點認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翻譯質量有了很大的下降。但有些時候,我讀80年代以前的翻譯,反而覺得討厭。不只是因為很多表達現(xiàn)在看來很生疏,關鍵是那時的翻譯多少有些為政治服務的意味,讀著讀著就感覺不太對勁,好像強行加進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或階級觀念之類的。但那時時代如此,我們不能做更多的苛責。而今日時代不同了,也許某些重譯確實比不上之前的,但也并非一無是處。
      對譯者而言,也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個很好的時代,因為我們直接享用了不少前人的成果,但抑或是個很壞的時代,一方面少數(shù)讀者的興趣在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各類信息的沖擊,讀書的人又在減少,如今文學翻譯很難說像以前一樣影響一代人的思想甚至是作家的寫作。譯者如何適應這個時代,確實值得深思。
     ?。ㄗⅲ罕疚乃阜g皆是狹指英譯中的文學翻譯)
      
  •   開頭幾段寫得真實,倒是愈往後似乎愈把握不住了。翻譯還是跟譯者自身的鑒賞力有很大關係。
    人們往往忽略的是,原作在原文化中的基調,重現(xiàn)這個基調需要對原作者大力調查並理解原作者(如果原作者仍在世那是最好的了),而許多譯者不會做這個基礎工作,直接拿一份原文上案操刀。這是爲什麼某一類作者,已有專門研究者的,由他們來譯的,質量會較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