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chǎn)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菲利普·羅斯  頁數(shù):16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美國當代文學(xué)泰斗菲利普·羅斯的一部紀實作品,榮獲1992年度“全美書評人大獎”,成為非虛構(gòu)類作品的當代經(jīng)典。在本書中,震撼讀者心靈的,是菲利普·羅斯在照顧父親過程中的大量心理獨白和日常細節(jié),以及不斷閃現(xiàn)的這個普通猶太人家庭生活的記憶碎片,時而幽默,時而憂郁,時而深沉……  善于以長篇小說編織人性史詩(《美國牧歌》、《人性的污點》、《垂死的肉身》等)的美國當代文學(xué)泰斗菲利普·羅斯(Phillip Roth)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紀實作品——《遺產(chǎn)——一個真實的故事》。視線凝聚的焦點,不再是廣闊的社會、宏大的命題,而是羅斯剛剛?cè)ナ赖母赣H,一個平凡、卑微的猶太老頭?! ∨R終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條浸透了瑣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兒子眼前,半明半滅地流過。父與子之間的關(guān)系,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既親密又陌生,既血肉相連又漸行漸遠。當親人的生命進入倒計時,所有的思索與拷問,所有的惶恐與悲傷,都逼得人透不過氣來——哪怕這個人,是以冷竣著稱的菲利普·羅斯?! ∽骷伊_斯和兒子羅斯在《遺產(chǎn)》的字里行間不停地互換,激情與理性時而鏖戰(zhàn)、時而講和,努力還原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足以讓任何文字都相形見絀,也足以征服全美國最苛刻的書評人。1992年,《遺產(chǎn)》問鼎“全美書評人大獎”,成為非虛構(gòu)類作品的當代經(jīng)典。

作者簡介

  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1933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紐瓦克市,被認為是當代最杰出的美國猶太裔作家之一。羅斯以短篇小說《再見,哥倫布》崛起,在過去的十年間,他已贏得美國多個主要文學(xué)獎項,1998年更是憑借《美國田園詩》一舉獲得美國普利策文學(xué)獎,電影《人性污點》即由他2000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他也是近年來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呼聲頗高的作家之一。

書籍目錄

1.“那么,你怎么想?”2.“媽咪,媽咪,你在哪兒啊,媽咪?”3.我會變成植物人嗎?4.我得重新開始生活5.也許英格麗能永遠照顧我6.他們抗爭,因為他們是斗士,他們抗爭,因為他們是猶太人譯后記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我甚至相信(或者讓自己相信),我們的人生似乎僅僅經(jīng)過了時間的過濾,相信每一件事情實際上是在同時發(fā)生,相信我回到了布雷德利海灘,他高高地站在我身后,正如此刻他在我面前幾乎已經(jīng)死了?! ≡谒?、將死的時候,我一直在寫。不管在我書中還是在我生活中,至少在夢中,我都永遠作為他的兒子而生,并且始終具有這種意識,正如他將作為父親而永生,不僅是我的父親,而且是那個無論我做什么,都會坐在那里下判決的父親。  什么事你都不準忘。  ——菲利普·羅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遺產(chǎn)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9條)

 
 

  •      《孝經(jīng)》有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古人已推崇孝徳,至今依然如舊。而“孝”匯聚濃縮后,只是一種平靜自然的真情,而非是某種形式,也并非是某種義務(wù)。
      
       菲利普·羅斯的紀實性作品《遺產(chǎn)》讓我感到一絲溫暖,即使書的寫法是如此的美國化。書中講述了作者得知自己的父親腦子長了一顆未知的腫瘤后,為自己父親所做的一切、以及父親過去的往事、自己復(fù)雜的心理活動等。全書以近似于白描的寫實,將父親生存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段時光,用飽含真情的筆寫出,沒有多余的煽情描寫,帶給讀者的卻是無法阻擋的真情與沖擊。感人的或許這不僅僅是羅斯的寫作才藝,而是對父親無限的深情。
      
       大多數(shù)人應(yīng)該都會面對親人駕鶴仙去的時刻。那時候,你相處已久的親人,將永遠消失在你身邊,也將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失去了熟悉的音容笑貌,留下的只是記憶跟一些失去主人的物品。像在玻璃窗上被蒸發(fā)的水珠一樣,消失無影無蹤讓人感覺到悲傷。其中除了不習(xí)慣之外,多余的情感也失去了寄托的對象,而如此貼切的死亡氣息,讓人在窒息中感覺到恐懼。
      
       如果按照佛家的說法,肉體逝去而靈魂不死,倒讓人感到心安。但如果意識也消失在這個世界,所謂“永恒”的概念也就不屬于渺小的人類。小時候經(jīng)常想到自己死去,將從世界上消失的時候,內(nèi)心莫名的恐慌如陰影一樣?;蛟S現(xiàn)在對死亡的理解更加坦然,是因為自己了解到恐懼的來源不過是人找不到生存的意義?,F(xiàn)在看來,或許生前的意義屬于自己,而死后屬于他人。
      
       當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自己親人的頭發(fā)多了許多銀絲,朋友突如而至的噩耗時,死亡的氣息也重新出現(xiàn)。我們潸然淚下,我們恐懼,我們悲傷都只是賦予死亡一個意義。死亡仿佛是一場宗教儀式,將生存的意義從死者轉(zhuǎn)移到生者。這一行為本身就充滿著濃重的形而上。與死亡相比,作為慢性死亡的衰老又是另一種情況。時光在人體上留下的痕跡,更讓人感受到生存狀況,因此死亡的恐懼卻成為了提醒人們感受生存的信號。從這方面看,死亡就成為了一種對“生存意義”的命名形式,而接觸死亡則是感受人生的最好階段。
      
       書中描寫的正是這樣的狀況,作者的父親給他留下了一筆遺產(chǎn)——一筆數(shù)目不多的錢以及一個從祖父時留下來的剃須杯。在照顧父親的時候,作者曾為失禁的父親清理排泄物,自己被弄得一身惡臭。此時作者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從中得到的遺產(chǎn),不是錢也不是剃須杯,而是屎,僅僅是屎?!弊x到此處,或許讓人感到溫馨,因為父子間的紐帶又重新建立起來了,哪怕紐帶的材料是一坨排泄物。因此父親最后的死亡,也見證著父親的生存意義作為遺產(chǎn),轉(zhuǎn)移到兒子。而兒子也通過接受遺產(chǎn),獲得了為“生存意義”命名的契機。
      
       面對死亡,作者對此有一種想法:“無論如何,我都希望給我留下些東西,因為這是父親的東西;無論如何,我都得認真記住一切,不能遺忘?!蓖ㄟ^記憶,意義得到了保留。而關(guān)于這個意義,我們誰也說不清楚,但人的生存總會有某一個指向。或者是感情,或許是崇拜,或許僅僅只是存在著。但對于已經(jīng)直視死亡的人們來說,死亡作為一個形式,它的意義恰好是遺忘逝者,記憶靈魂。我想這是人生遺產(chǎn),也是世世代代的生存哲學(xué)。
      
  •     實在是太平實的故事了,兒子照顧父親,又實在是太不簡單了,如此日日夜夜的牽腸,如此日日夜夜的考量。
      正因為當下有著與作者相似的經(jīng)歷才更加置身書中,我親眼看到在已經(jīng)過去的8個月中,我們?nèi)胰耸侨绾锡R心面度外公突如其來的住院,雖然是慢性病的堆積終究爆發(fā),但一切也著實太突然了。國慶節(jié)之前他們瞞著我一切,后終究是瞞不住的,我內(nèi)心有過責(zé)怪但是很又很慶幸那段時間的不知情,無知便不煩心。
      大學(xué)生活才剛剛開始,父母才稍一輕松,還沒來得及休息,挑戰(zhàn)便接踵而來,但全家人沒有放棄,外婆,姨媽,姨夫等等所有親戚用著超乎想象的耐心一直在堅持著。書中,羅斯幫父親整理屎的那一段尤其觸動我,這一切,我的家人們也實實在在的在做著,外公失禁期間,每個人都幫他換過床單褲子。每天每次與媽媽通話,外公的每一點進步都讓我開心,讓所有人開心。我所有能回家的日子都盡量去醫(yī)院,每天同樣的工作不厭其煩,每個人都做到了。
      書中,羅斯盡一切可能讓他的父親舒心減輕他的痛苦,這也是自從外公生病起所有人的共識,我們不忍心切除他的糖尿病足,當媽媽稍一下決心,就又突然不忍,畢竟他已經(jīng)83歲了,誰忍心在他已經(jīng)瘦骨嶙峋的身體上再多一點折磨。所有人都在努力,在他想要放棄的時候拼命的鼓勵,將所有的淚水所有的煩惱吞咽。
      
      赫曼留給作者的是莫大的精神遺產(chǎn),我覺得我收獲的更多,我從小跟著外公外婆度過了最年少的時光,他們包容了許多許多我的無知,從他身上我也學(xué)會了堅強、大度,豁達,樂觀,正直等等,他不吝嗇錢財,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太多太多,而病中他勇敢又不想讓我們擔心,害怕孤單卻又不好意思說出口,好在我們都在他身邊,每個人,不離不棄。全家人的團結(jié),承擔也讓我尤為感動,父母在領(lǐng)導(dǎo)不理解的前提下,疲于工作但又絲毫不懈怠陪伴,8個月來每天每小時每分鐘,家里或是他或是她都會陪在外公身旁。媽媽說他恨不得退休,只恨不能再多照顧外公時間久一點!
      
      春節(jié)期間,所有人都在醫(yī)院,小小的空間里,擠下了8個人,但無論地點在哪里,人都在便是幸運的。護工說外公還擔心春節(jié)不知道怎么過,但大家都在他心里就滿足了。
      
      這樣那樣的感動,這樣那樣的承擔,我與作者似乎有太多的共鳴,以至于我都不忍心再讀第二遍,相似的心境,相同的情節(jié),實在不忍,再讀一遍。
  •      我記得小學(xué)時候,大概二年級,母親帶著我去醫(yī)院,說父親病了。我那雙還小的手緊緊握住母親,小心翼翼地走進病房。我害怕醫(yī)院,至今仍怕,總覺得它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壓抑著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讓他們呼吸困難。我看到父親躺在病床上,帶著呼吸機。我從來沒見過呼吸機,所以我害怕,以為父親得了很嚴重的病。母親讓我過去跟父親說說話,我不敢,我只是把她的手握得更緊。我就這么一動不動地站在床尾,眼睛盯著帶著呼吸機的父親,熟悉而又那么陌生——他的形象從來都是站著的,那么高大。后來,爺爺來帶我回家。走得時候,我把兜里的零花錢塞給母親,仿佛有這些錢,父親就會馬上好起來。
      
       我不知道,換作現(xiàn)在的自己,會怎么樣?會不會上前去安慰父親,給他倒杯水或是別的。
      
       我覺得自己仍沒有準備好,可能現(xiàn)在還是年少,去面對那些至親至愛的突然倒下。盡管我知道我們在不斷長大,他們在不可避免地老去。羅斯在《凡人》里寫道:老年不是一場戰(zhàn)斗,而是一場屠殺?!叭绻荒茏柚梗蚁胝埶睃c再來。
  •      什么事你都不準忘。這八字結(jié)束了全文。
       《遺產(chǎn)》講述羅斯陪著腦里長了腫瘤的父親一同走過最后的日子,在聯(lián)系醫(yī)生和照顧父親的過程回憶起過往的事情,慢慢地發(fā)現(xiàn)夾在歲月縫隙里父親對他們對母親深沉而不為人知的愛。雖然父親固執(zhí),但卻是一個為生活而奮斗著,他熱愛著他們的孩子,卻笨拙地表達著自己的感情。在全文的最后,作者用一個夢境來概括了他父親的一生。
       因為生活的窮苦而錘煉出堅韌、節(jié)約并且固執(zhí)讓人受不了的性格讓羅斯的父親在年輕時與他的孩子還有妻子都有著各種的誤會,但八十六歲的他在放下表面的自我保護之后,羅斯看到一直裝作堅強的父親。 或許如評論所說的一樣,震撼讀著心靈的,是羅斯在照顧父親過程中的大量心里獨白和日常細節(jié),以及不斷閃現(xiàn)的這個普通猶太人家庭生活的記憶碎片。時而幽默,時而憂郁,時而深沉。其中他父親大便失禁,浴室到處都是屎,一片狼藉,而兒子平靜并且細致地打掃父親留下的爛攤子。他的平靜使得平時我們所認為惡心的事情一下子變得沒有那么令人作嘔。像他描述道:“我墊著腳尖回到他安睡的我是,他還有呼吸,還活著,還與我一起——這個永遠是我父親的老人,又挺過了一個作者。想到他在我上來以前勇敢而可憐地想自己清洗這個爛攤子的努力,想到他為此而羞愧,覺得自己丟臉,我就覺得難過?,F(xiàn)在,既然此時已經(jīng)結(jié)束,他又睡得那么香,我想在他死之前,我就不能要求自己的得到更多了—對,這是對的,理應(yīng)如此。你清洗你父親的屎,因為你必須清晰,可清洗完之后,所有過去沒有體會的感覺,現(xiàn)在都體會到了。這并不是我第一次明白這點:當你拋開惡心,忘記作嘔的感覺,把那些視若禁忌的恐懼感甩在腦后,就會感到,生命還有很多東西值得珍惜?!焙竺嫠倪@句話為他解開了他對遺產(chǎn)所存在的猶豫心態(tài)與悲觀情緒。他說“至于為什么這是對的,并且理應(yīng)也是如此,對于我來說再清楚不過。既然這件事情做好了,那么,以遺產(chǎn)不是如此。這并不是因為清洗象征別的什么,而是因為它不是,它什么也不是,它只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我得到的遺產(chǎn):不是金錢,不是經(jīng)文護符篋,不是剃須杯,而是屎?!痹谶@些細節(jié)里,任何宗教、種族、文化的背景都淡去了。作者為父親所做的一切,我們終有一天也會面對。
       看到羅斯斷斷續(xù)續(xù)地描述著死亡的發(fā)生,在其宣布父親死亡的那一瞬間,眼淚是無法控制住的。那些帶我們來這世上的人兒有一天先我們而去,他們教我們生活,他們教我們看這個世界,他們也教會我們?nèi)绾螑圻@個世界。我們對死亡的到來是無能為力的,但能做的是學(xué)會愛這些愛我們的人。生命的盡頭處,我們發(fā)現(xiàn)與他們一起所擁有的回憶會是我們最珍貴的遺產(chǎn),所以且行且珍惜。
       木木。
      
      
  •     
      菲利普?羅斯在他的另一本書中如此感嘆:“老年不是一場戰(zhàn)斗;老年是一場屠殺。”如果再加上疾病,這種煎熬對常人來說就更加難以忍受。
      1988年的一天,86歲的赫曼?羅斯——作家菲利普?羅斯的父親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右半邊臉頰失去了控制。根據(jù)這一徵狀,他最初被誤診為貝爾氏癱瘓,后來則證實是臉部神經(jīng)腫瘤惡化并壓迫到了腦干和鼻后軟骨。在之后的時間,直到1989年父親去逝,所有的那些細節(jié)、回憶、情感的沖突都被菲利普?羅斯寫進了這部篇幅不長卻感人至深的非虛構(gòu)作品《遺產(chǎn)》之中。
      作者描寫父親時既飽含深情,又力圖做到真實公正,在他筆下,父親的堅韌品格與他的種種缺點都完整地展現(xiàn)開來,我猜這正是書中父親的境遇為何會如此牽動人心的原因之一:赫曼?羅斯出生于一個猶太移民家庭,家中有十個孩子,他在第十三學(xué)校上到八年級便必須出去工作,在六十年代保險業(yè)普遍的宗教歧視環(huán)境下他進入紐約大都會保險公司從底層做起,在區(qū)域經(jīng)理的職位上退休。他奮力賺錢養(yǎng)家,絕不容許自己的奢侈。但他的頑強中也包含著武斷,“他以為如果一個人有本事克服自己的所有缺點和局限,那么,每個人都能。所需要的只是意志力——仿佛意志力就長在樹上”。作者坦言在父親“身體還很好的時候”,“他毫無作用的忠告,毫無意義的責(zé)備,煩得我關(guān)在房間里猛拍額頭絕望大叫的說教,快把我逼瘋了”,甚至“童年時渴望有一個見識多、有地位的爸爸來代替這個沒文化、讓我感到有點羞愧的爸爸”
      同千千萬萬的父子關(guān)系一樣,菲利普?羅斯青少年時期與父親的相處遠非一團和睦。作者上大學(xué)期間,父親不打招呼就把他多年收集起來的郵票都送給了別人,卻一點也不認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對。父親的威權(quán)令年輕的菲利普?羅斯急于反抗、急于擺脫。就像我們通常能夠理解的那樣,一直到父親漸漸衰老,威權(quán)褪去,和解與認同才漸漸產(chǎn)生在父子之間。然而作者真正完整地感受到這種轉(zhuǎn)折則要更晚得多:
      這是1988年,我五十五歲,他快八十七了:“照我說的做,”我對他說——他就做了。一個時代結(jié)束了,另一個黎明開始了。
      作者曾經(jīng)聲明,在執(zhí)行遺囑時放棄繼承父親的所有積蓄,此時他卻產(chǎn)生了一種意料之外的被拋棄的感覺——菲利普?羅斯多年的寫作經(jīng)驗讓他在書中也會時不時跳脫出兒子的身份而以一種超然的眼光來審視自身,他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的舉動其實只不過是進入青春期后向父親“表示我的平等、自立的許多次聲明中的一次”。現(xiàn)在他則感到后悔,“我過去決不讓社會流俗左右我的行為,但自行其是之后我卻發(fā)現(xiàn),有時候,我的基本感覺比我堅定的道德承擔更墨守成規(guī)?!?br />   這種在純粹的兒子與純粹的作者之間來回變化的視角頗可玩味。父親做完活組織切片檢查后有一次大便失禁,弄得整個浴室“到處是屎”,這正是菲利普?羅斯承擔起做兒子的責(zé)任的時候。他獨自一人清理浴室,幫老人換洗干凈,并答應(yīng)他不“告訴孩子們”。當他做完這一切時,仿佛自己的人生進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我踮著腳尖回到他安睡的臥室,他還有呼吸,還活著,還與我在一起……既然此事已經(jīng)結(jié)束,他又睡得這么香,我想在他死以前,我就不能要求自己得到更多了——這,也是對的,理應(yīng)如此。你清洗父親的屎,因為你必須清洗,可清洗完之后,所有過去沒有體會的感覺,現(xiàn)在都體會到了。這并不是我第一次明白這點:當你拋開惡心,忘記作嘔的感覺,把那些視若禁忌的恐懼感甩在腦后時,就會感到,生命中還有很多東西值得珍惜?!?br />   很快,作者的身份又把他從這種體驗性的喜悅拉回到理智的反思,并毫不掩飾他作為兒子的怯弱:“但是,我心里又對這個被軟骨瘤擠壓的沉睡中的大腦說,一次也許足夠了;如果讓我天天干這個,我最后就不會覺得這么激動了?!?br />   他繼而作出結(jié)論:“這并不是因為清洗象征著別的什么,而是因為它不是,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我得到的遺產(chǎn):不是金錢,不是經(jīng)文護符匣,不是剃須杯,而是屎?!?br />   要達致真正的理解并不容易,有些兒子會因為對父權(quán)的憎恨而變得兇惡,就像書中一筆帶過的那個可怕的出租車司機;有些兒子則會掩飾父子關(guān)系漸漸疏遠的事實,刻意地在記憶中美化它;菲利普?羅斯天賦的感受能力以及作家的思維訓(xùn)練使他得以保持平衡,能夠正視現(xiàn)實中不那么美好的部分。然而終究他還是滿懷敬意地用“本族語”來形容自己父親:“他教給我本族語。他就是本族語,沒有詩意,富有表現(xiàn)力,直截了當,既有本族語一切的局限,也有一切的持久力”——我認為這是對我們這個平凡星球上男性的最高贊美之一。這種感覺有時也出現(xiàn)在我面對自己的父親的時候,我總是覺得,對于他們那一代經(jīng)歷了種種艱辛和動蕩,到現(xiàn)在仍能保持沉默的自律和善良的人來說,我們比不上他們。也許如今我們擁有更多精致的理論來證明我們行動的聰明、合理,卻缺乏真正的力量。
      《遺產(chǎn)》于2011下半年收入“譯文經(jīng)典”再次出版,即便我已不是第一次讀至本書的尾聲,而是第二次、第三次地重讀,卻仍然難以不為之動容。
      赫曼?羅斯彌留之際,兒子菲利浦?羅斯在病床前看著父親備受摧殘的臉,看著他“用一種令人敬畏的爆發(fā)力呼吸每一口,這是他一輩子倔強堅韌的最后寫照”。他流著淚親吻父親,說:“爸爸,我只好讓你走了。”一遍一遍,“直到我自己也相信為止”。
      
      
  •     這幾天我整理自己寫的東西,2007年看到我寫我去姑姑家,她在喝治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水,沒想到2011年就走了,死因是心臟病,醫(yī)生說如果家里人不相信,可以進行尸檢,想起姑姑躺在急救室,現(xiàn)在她孤零零地躺在郊區(qū)的墓地。時間過得很快。這本書看后,同樣有這種感覺,就像作者寫的“……獻給生者和逝者?!边@本小說就像一部電影,其中寫了作者對母親墓地的看法,墓地不是生者懷念死者的地方,而是生者確定死者真的已經(jīng)離去了,不管去墓地多少次,內(nèi)心一定非常清楚死者已經(jīng)遠離自己,不是逝者與我們同在,而是逝者已經(jīng)永遠遠離了。
      作者真實地記錄了照顧父親的經(jīng)過,讓人感動無比,潸然淚下。
  •     《 遺產(chǎn) 》的作者菲利浦?羅斯是美國當代文壇巨匠,這位猶太裔作家像他很多同胞( 比如馬拉默德,辛格 )一樣,對人生苦難有著天生的特殊關(guān)注,一直在用小說這一工具,將一塊塊苦難的布料,剪裁成一件件精美的衣服。
      
      如今一代巨匠也已步入晚年,不過,生老病死,他還只是到了老這一步,而他的父親,正被疾病和死亡的陰影籠罩。
      
      母親去世七年之后,父親突然腦子里長了癌。羅斯命中注定,要借父親生命中最后一段時光,繼續(xù)自己的苦難探究之旅。這次他放棄了最為擅長的小說形式,選擇了紀實。這一選擇意味深長。
      
      從得到噩耗開始寫起,作家只如實記錄過程:接醫(yī)生消息,給父親打電話,但是想想還是當面說的好,“我相信,不管他怎樣擔心,讓他等著,要好過我在電話里直接告訴他情況,讓他孤零零地坐著在驚嚇中等我到來”。僅此而已,沒有渲染那一剎那內(nèi)心的感受,如果那樣,就太文藝了。
      
      老人聞訊后的復(fù)雜心態(tài)可想而知,如何表達卻又是另一回事。作家只如實記錄過程:老人不停絮叨小羅斯如何因為急性闌尾炎差點丟掉小命、小羅斯哥哥的夭折,回想他自己過去種種疾病、手術(shù)、發(fā)燒、輸血、康復(fù)、昏迷、守夜、死亡、葬禮。僅此而已,沒有描寫老人的沮喪、恐懼之類,如果那樣,就太文藝了。
      
      審視兩代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沖突,是這一題材之下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對此作家這樣寫道:對父親沒有選擇從窗戶跳下去,既佩服又羨慕,因為自己曾經(jīng)在低谷的時候,每天都想到跳樓。而父親連做夢都不會想到這種解決辦法。他只是記憶超常地泛濫,走在街上,每個門階、每個小店,都扯出他的一堆回憶?!澳悴荒苓z忘一切”,這是老人徽章上刻的句子。僅此而已,沒有設(shè)計精巧的細節(jié)、劍拔弩張抑或貌似深刻的對話,如果那樣,就太文藝了。
      
      事實是,得到噩耗時的無助,“孤零零”這個詞表面在說父親,實際是說自己,已淋漓盡致地表達。老人聞訊后,想用眾多痛苦淡化自己的痛苦,那份恐懼纖毫畢現(xiàn)。兩代人的沖突,一句“你不能遺忘一切”,再穩(wěn)準狠不過。
      
      看過太多文藝小說,包括羅斯自己的,里邊對各種愛恨情仇有太多的描寫和渲染,細節(jié)、對話無不精心設(shè)計;可是對照一切如實記錄的《 遺產(chǎn) 》來看,那些愛恨情仇不過是些精巧的藝術(shù)品。如同再精美的山水畫,放到實景面前肯定蒼白一樣,文藝就是文藝,它可能適合男歡女愛,適合苦悶焦慮,適合爾虞我詐,適合世態(tài)炎涼;但是在生老病死這樣的真實人生之苦面前,一切文藝化的表達都顯得蒼白無力。
      
      生老病死如同一棵大樹的主干,是我們?nèi)松畼湮ㄒ坏闹黝}。而男歡女愛、苦悶焦慮、爾虞我詐、世態(tài)炎涼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自我作祟、盲人摸象的幻相而已,充其量不過是人生之樹末梢的幾根枝枝杈杈,不值得過多浪費筆墨,更不值花心思去琢磨。羅斯寫了多年文藝的虛構(gòu)小說,倏忽老之冉冉將至,在這一關(guān)頭選擇了紀實的形式,選擇了生老病死的內(nèi)容,在我看來,他為自己的作家生涯,也為自己對苦難的探究畫了一個挺好的句號,可以從此再不拿筆了。
      
  •      “我踮著腳尖回到他安睡的臥室,他還有呼吸,還活著,他還和我在一起——這個永遠是我父親的老人,又挺過了一次挫折。想到他在我上來以前勇敢而可憐地想自己清理這個爛攤子的努力,想到他為此而羞愧,覺得自己丟臉,我就感到難過?,F(xiàn)在,既然此事已經(jīng)結(jié)束,他又睡的那么香,我想在他死以前,我就不能要求自己得到更多了——這,也是對的,理應(yīng)如此。你清洗父親的屎,因為你必須清洗,可清洗完之后,所有過去沒有體會的感受,我現(xiàn)在都體會到了,這并不是我第一次明白這點:當你拋開惡心,忘記作嘔的感覺,把那些視若禁忌的恐懼感甩在腦后時,就會感到,生命中還有很多東西值得珍惜。”
  •      很細致很耐心地讀完了《遺產(chǎn):一個真實的故事》,被羅斯樸實而真情的文字所打動,那很久遠的往事,漸漸泛上心頭,點點漣漪,訴說歲月如歌。
       一本好書,一個好作家,一個好兒子,還有父親留給他的“晚年”,原來瑣碎的文字也這般美好。讀著讀著就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想到了曾經(jīng)意氣風(fēng)發(fā)、力大無比的父親……而此時,父親已經(jīng)老了,背馱了,腰彎了,發(fā)白了,有時候在電話中,父親那弱弱的聲音,讓我感嘆不已。也許懂得了老年人的心態(tài),才會更加珍惜現(xiàn)在吧,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長大。
       如果遺產(chǎn)是一坨屎,你會怎么辦?在《遺產(chǎn)》中,當大便失禁的父親痛苦地面對廁所的那一坨屎時,羅斯則悄悄地把那坨屎沖干凈……如果是你呢?
       人生無處不悲秋。
      
  •     一個老人,走到生命盡頭,所有面對疾病時的抵抗、無奈、痛苦,都溶解在每一天平凡的度過中。沒有什么謳歌生命不朽的華辭,沒有什么大愛小愛的稱頌(不像譯者在后記中說的那么冠冕堂皇),只是敘述,敘述那一段從生病到死亡的過程,最激烈的階段,也許該是死亡來臨,但是卻被同樣平靜的描述簡單帶過了。
      人生來就得了死亡這種無法克服的病,雖然對有些人來說它是希望,是在痛苦時覺得安慰的終點,人生還是有終點的,這多少能緩解疲累,但是對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一輩子守著傳統(tǒng)觀念沒有那些奇思異想在最現(xiàn)實的生活里努力生活過來的老人來說,是多不想死啊,多想有正常的眼睛,肌肉松弛但仍舊完整的面容,可以依賴的聽力,行動靈便的手腳,不要像孩子一樣最終退回到連大小便都無法自理的尷尬狀況中去。到老了,人的要求多么簡單但卻偏偏成了生命跟我們開的玩笑,難以滿足,不能滿足,縱使你年輕時如何驕狂,它都要沒收了你的基本能力而去,折磨片刻之后再帶走你眼前的光,讓你成為一叢飄走的青煙。
      生命結(jié)束了,終于結(jié)束了。就像所有人那樣,所有你見過的人,所有即將走上相同路途的人。那些叱咤風(fēng)云的也好,唯唯諾諾的也好,沉默的聒噪的,各種形態(tài)的人,即使你時刻感覺生命在此刻如此真實,無法遙想死亡將如何來臨,但時光易過,就像回想5年10年前,那也是曾真實存在的時刻啊,在那些過去的時刻里,你曾如此活蹦亂跳地度過,讓人懷疑它如何就成了回憶,是誰如此神奇地賦予你皺紋白發(fā)和日漸衰微的器官,直到它們停止運作,給你帶來永恒的寧靜。
      這是無論如何想象努力和拖延,人最終不能克服的病。
      即使書里的父親最后逐漸康復(fù)起來了,這“最后”卻也無法成為最后,因為真正的最后永遠是死亡。
  •      知道菲利普.羅斯這位猶太人作家是在2003年,那年我讀了他的那本《人性的污穢》,給人感覺菲利普.羅斯的書能給以人性的探討,和觸及人性靈魂深處的真締。但很久之后我一直沒在讀到過他的新作。
       偶然的機會買到了這本《遺產(chǎn)》,開始讀時沒有太多的感覺,可以說讀著很吃力,沒有讀《人性的污穢》那樣有吸引力,總感覺這是在讀一個中國式的關(guān)于‘孝順父母’題材的故事。但讀完后卻讓我覺的這件事如此的真實感人,不僅僅是因為菲利普.羅斯以自己父親的一生和生命的終結(jié)的最后時刻,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訴說。還有菲利普.羅斯對父親辛勞人生的另類評說,比如:
       為了省錢他甚至不買一份當天的報紙。還有對自己母親的傷害,以及無視其他家庭成員的感受作出的決定,把作者珍藏多年的集郵冊送給他人,羅斯的父親他的晚年不缺錢,確依然過份的節(jié)約而讓作者和家人不滿等等。
       在我們的文化熏陶中,總覺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只是單純的‘孝順’與‘服從’對父母的捎微不滿即以‘逆子’之名為之,菲利普.羅斯敢于寫出自己和父親一生的真實感受,但這不妨礙對父親盡自己的孝道。
       這是一本讓人難忘而沉重的書,這也是一份作者本人對我們每個讀到這本書讀者而言沉重的《遺產(chǎn)》。是的,你永遠也無法回避父母終有一天離去的現(xiàn)實,往事中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論愛與恨,他們都將只會存在于你的記憶里。所以,讓我們每個人從現(xiàn)在起,都珍惜珍重這份只屬于我們每‘個’人保貴的‘遺產(chǎn)’。
  •      斷續(xù)看了一天,包括前晚莫名其妙就到了半夜兩點,終于看完了。
       這的確是一本拿起就不容易放下的書,盡管需要面對的是一個人盡皆知的結(jié)局----死亡。
       記得曾看過一篇文章,說是一個年紀跟我相仿的女人,同樣是在國內(nèi)大學(xué)讀完了理工科專業(yè),但之后去了美國選擇了寫作這個專業(yè),好像是哥倫比亞大學(xué)。近兩年她得到了一個著名出版社的20萬美元資助,完成了一個系列的短篇小說,關(guān)于她在中國的生活,朋友和親人。我印象深刻,是因為那篇譯自美國一份大報的文章里涌現(xiàn)出太多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所經(jīng)歷的重大事件,甚至包括了為期一年的軍訓(xùn)生活等等。在我難以遏制的艷羨里,有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她去美國之前,因為一些也許只有我們這些同齡的人才能記得的原因,幾乎不再寫任何文字,盡管那種想要表達的躁動一直都在。而當她開始學(xué)習(xí)用另一種語言寫作,并因此獲得了那種語言特有的思維方式的時候,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她似乎才真正地學(xué)會了說話,學(xué)會表達自己,沒有障礙和壓力地表達自己,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是可以這么說話的。
       我完全明白她所說的意思,我能感受到那種難以言表的震驚和背后的苦澀,盡管我沒有機會去經(jīng)歷她所經(jīng)歷的。但我一直喜歡的電影,以及后來慢慢接觸到的西方文學(xué),帶給我的震動和改變是一樣的。
       因為,通過那些東西,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人應(yīng)該是這樣被表現(xiàn)、表達和描述的,而不是我們習(xí)慣了二十多年的方式。
       回到這本書,那種一直以來的震驚和佩服不間斷地打動著我,讓我一邊看,也一邊在想,同樣的故事,同樣的經(jīng)歷,換作我們,會怎樣來寫?
       這是一本對于逝去父親的緬懷之作,作者在陪伴父親走過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回憶中揉進了身為人子的種種感喟,關(guān)于家族記憶,關(guān)于二戰(zhàn)后歐洲猶太移民在美國的艱辛生活,關(guān)于一個猶太男人的堅毅、固執(zhí)以及慢慢走向衰退的無奈,關(guān)于人面對死亡永恒的恐懼和掙扎。
       而如果要我們來緬懷自己逝去的親人,可能更多地會像一份冠冕堂皇的悼詞,我們盡力讓別人也讓自己相信,離開我們的是一個多么完美無暇的人,他的離去首當其沖的,是我們自己的損失,也是整個世界的損失。
       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和傳統(tǒng),讓我們在粉飾別人的時候,也在粉飾自己。我們在文字中永遠缺乏勇氣,或者勉力在維持一種孱弱的勇氣,一種真實地面對生活、人世,特別的,面對自己的勇氣。
       因此,我們的文字里總有一種難以擺脫的陳詞濫調(diào),好像我們成年以后不斷去嘲笑卻又不斷照章辦事的各種約定俗成的習(xí)慣,那種為尊者諱地,那種安全平穩(wěn),但其實毫無意義的文字。
       而慢慢地,當我們對文字有了一定的鑒賞力以后,就會對那些偽裝的“真善美”文字極度厭惡,慢慢地才能明白,真實對于文字而言是一種力量,也是文字自己獲得生命的一種旅行。我們必須用日復(fù)一日的磨練去完善我們的技巧,同時積聚內(nèi)心深處的勇氣和真誠,用自己特別的方式敞開自己的內(nèi)心,去面對自己,也面對那些常年累月折磨著自己表現(xiàn)欲的人、事以及回憶。
       非常喜歡書中的幾個段落:
      一、 父親病情惡化大便失禁,也是看到他人對于這個段落的評論才讓我開始急切地等待這本書;
      二、 關(guān)于作者的祖父遺留下來的剃須杯。它像一條刻意被輕描淡寫的暗線時隱時現(xiàn),父親伴著年老而生的“不可理喻”、一個猶太家族的過往生活和信仰傳統(tǒng)、一個腦瘤患者面對死亡迫近的恐懼、掙扎和猶疑,他所經(jīng)歷的全然寫實的診斷過程,作者身為人子對于父親即將離世之前的復(fù)雜心態(tài),一并都在其間載浮載沉。當這一節(jié)“我會變成植物人嗎?”結(jié)尾處,一個病重的猶太老頭在埋怨和固執(zhí)里把一頓午飯弄得一團糟之后,他的兒子跟他辭別,他走進臥室,拿出一個草草包裝的包裹遞給兒子,上面寫著:“由父親交給兒子”,那里面的,作者在這個段落最后尤為平靜地說出,“下了樓,我在車上撕掉所有包裝,發(fā)現(xiàn)是祖父的那只剃須杯?!?br />   老辣的文字通??偸沁@樣,它總是徐徐前行,不慌不忙,然而它的平靜卻可以比任何雷霆暴雨都更有力量。
      三、 作者在母親去世后的一年,去佛羅里達看望跟朋友同住的父親。他們?nèi)藚⒓恿斯⒗锱e辦的一個由老人組成的樂團演奏的音樂會的情形。幽默風(fēng)趣,第一次覺得可以用可愛來形容那些已經(jīng)有些遲鈍甚至不可理喻,但卻遲遲不愿意退場的老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再一次用一場看似瑣碎滑稽的老人音樂會不經(jīng)意地、也是平靜地表達了一種敬意,對于老人,對于生命本身的敬意。畢竟,在任何情形下,即便年老,還懂得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永遠是值得尊敬的。而尊敬,并不需要時時跟所謂宏大的高尚在一起。
      
      我相信這是一本寫給所有人的書,既然我們最終都會面對死亡,自己的,親人的,朋友的,等等。死亡表面是一個個體的離去和湮滅,它攪動的卻是我們整個的人生。
      
  •     星期五的凌晨,三點零六分,我坐在床邊,忍不住的淚水滾滾而下,劃過我的臉頰,滴落在赤裸的大腿和窗前的地板上。扯過紙巾,擦去淚水,點上一枝煙,窗外有汽車輪子輾過路面的聲音,由遠而近,然后又遠去。第二波淚水涌上來,再擦去。煙抽到一半兒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孤獨的孩子。
      
      像往常一樣,當星期五在鐘表的盤面悄然來臨的時候,我?guī)е槐緯洗玻噲D用閱讀醫(yī)治長久以來的失眠。菲利普·羅斯,那個我喜歡的美國作家;他的書,《遺產(chǎn):一個真實的故事》。然而,睡意并沒有如預(yù)期的那樣在閱讀的過程中來臨;相反,根本沒有睡意。我的眼睛、我的手、我的腦子,都在告訴我,讀下去讀下去,不要停不要停。先是躺著,然后坐著,然后側(cè)臥,然后掀開身上的被子,脫去睡衣,只穿著一條短褲坐在床邊,讀,讀,讀。凌晨三點零六分,讀完,不知不覺已淚流滿面。
      
      菲利普八十六歲的老父親赫曼·羅斯,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半邊面癱,無法恢復(fù)過去的模樣,檢查的結(jié)果是腦子里長了一個瘤子。在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從為父親聯(lián)系醫(yī)生治病,照顧他的生活,經(jīng)歷了種種瑣碎而忙碌的事情,直到最后為父親送終,菲利普完成了為人之子的責(zé)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真正體會到自己對父親深沉的愛。而所謂的遺產(chǎn),并非通常意義上的物質(zhì)財富,而是父親一生所給予他的愛;而報答這份無法估量的遺產(chǎn)的,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愛。這就是《遺產(chǎn)》的故事,還有它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人到中年,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要必然地面對一個現(xiàn)實——父母日漸老邁、最終相繼離去。這個現(xiàn)實是如此地讓人無奈而且痛苦,我們無法走避這個現(xiàn)實,除了面對它、接受它之外,別無選擇。真的別無選擇。無論多么不愿意接受這個現(xiàn)實,但是,它早晚會來,我們終將面對。菲利普所經(jīng)歷的一切,很多人已經(jīng)或者正在或者將要經(jīng)歷。對于已經(jīng)或正在經(jīng)歷的人來說,《遺產(chǎn)》會喚起記憶和共鳴;對于尚未經(jīng)歷過的人,它幾乎可以算作一劑預(yù)防針,告訴人們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現(xiàn)實。因為這是生活的真相,無法掩飾無法回避的真相。
      
      人到中年,對家人平添了許多的擔心和牽掛,尤其是身在異鄉(xiāng)。怕夜里突然響起的電話,怕手機上顯示的家里的號碼;每一次見到老人家,總是不由自主地觀察他們的氣色、神情,生怕他們?yōu)榱诉@樣那樣的理由隱瞞些什么。每一次離家或是電話,最后對老人家說的一句話總是“保重身體”——保重啊保重啊,潛臺詞是“雖然我們不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不能沒有你們”。真的。
      
      事關(guān)家人,事關(guān)健康,事關(guān)生死,經(jīng)歷過之后是無法忘記的。那樣的經(jīng)歷會深刻在我們的記憶深處,無法忘卻,無法磨滅,直到有一天我們垂垂老去,眼睜睜地看著那些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在我們自己的身上重新上演。生老病死,這是自然的鐵律,誰也無法抗拒,就像接力棒,總要一代一代地交出去,無論那時你是滿懷愛意還是鐵石心腸。
      
      “什么事你都不準忘。”這是書的最后一句話,單獨的一行。這句話的下面,有我用藍色的STAEDTLER圓珠筆畫的圈圈兒,還有三個驚嘆號。這句話的下面,藍色的STAEDTLER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含淚讀完,欲說無言。時在2007.3.30.凌晨3:06?!?br />   
      “欲說”的,其實是這樣一句話——愿那一天來得晚些,再晚些。
  •     老去是人生的課程
      
      一切都一起老去,只有時間永遠是新的
      
      我看這本書是因為爸爸媽媽一直在老,而我有的時候會莫名的恐慌,因為媽媽又變矮了,
      
      爸爸的脾氣也越來越壞.我有一個象書里寫的那樣的爸爸,比作者爸爸還孤僻的一個老人.
      
      所以我讀他,我就預(yù)習(xí)了傷感,預(yù)習(xí)了人是怎樣一步一步邁向死亡.
      
      生命給我我們沒有的一切,幸福,快樂,家庭,呼吸,也送給我們傷感,疾病,恐懼和死亡.
      
      在記憶的照片里,我永遠都是笑著凝望的.這個心力交瘁的中年寫作者,也許就是我30年后的樣子.
      
      一本嘗試用愛來寫就的書,在時光里,我預(yù)習(xí)了悲傷,這是人生逃不過的一課,我為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是我自己,都準備好了.
      
      你也會在這本書里找到兒子對父親那種難以說出的愛.
      
      
  •      “什么事你都不能忘?!? ——菲利普?羅斯
      
        合上書,沒有如書評介紹的那樣動容,并不代表沒有被感動;沒有如書評作者那般的激動和感慨萬千,并不代表沒有感情和冷血。無論是讀書還是看碟,動了真性情,其實是因為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發(fā)現(xiàn)太多相同的思想。但也許正因為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尚未承受書中發(fā)生的一切,沒有相類似的經(jīng)歷,因此感動著但沒有引發(fā)共鳴而動了真性情。
        其實,如果沒有《讀庫0603》中黃偉集的閱讀筆記和彭倫的譯后記,可能今生也不會讀到《遺產(chǎn)》這本書。周五晚上,在匆匆讀完黃偉集的《在這本書里看見父親》,在夜色中匆匆出門趕在書店關(guān)門前找回了《遺產(chǎn)》。如同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一樣,這本書寫的是父親逝前一年,作者作為兒子聯(lián)系治病,照顧生活的片斷,以及在此期間的心路歷程。正如書的扉頁上,作者寫道:“獻給我們的家人,生者與逝者”,其實不僅是給家人,不僅是獻給逝者,離開塵世的父親、母親需要懷念告慰,但更多是“對天下所有人的一種提醒”,獻給生者,是告訴蕓蕓眾生如何在父母成為逝者之前完成報答與“救贖”,將生者對死者的遺憾與愧疚降低在最小的可接受的范疇內(nèi)。
        “《遺產(chǎn)》一書早晚與我們每個人有關(guān),無論你是哪國人、少年中年還是老年、男人還是女人,哪怕你是孤兒”。黃偉集在其閱讀筆記中的這句話是真正觸動我心靈深處,促使我對《遺產(chǎn)》一書閱讀的真正誘因。因為,前兩年,讀完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曾對太太講過類似的話。當時,太太還罵我是烏鴉嘴,不孝順老想著父母生老病死。其實,她并沒有理解我的意思。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guī)律,長命百歲萬壽無疆并不是我們可以祈禱來的。美好的愿望只能飄浮在生活之上,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沒有理由不正視父母日趨年邁的現(xiàn)實,沒有理由不時時地提醒自己,今天或是明天我們必須要承擔起為人之子的責(zé)任,“無可遁逃”。
        “人老難養(yǎng)”,這是《遺產(chǎn)》中作者對與父親同病床同樣服侍著父親的東方女子所發(fā)的感喟。直白、冷靜的語氣,讓我看到的不是冷酷和厭煩,而是最溫情的一面。面對備受病魔折磨的老人,尋找治療的方法,給予他們寬裕的生活空間其實都不難辦到,然而他們恐懼的心理,敏感的情緒,波動的精神狀態(tài),作為晚輩是否難夠理解,是否能夠慰藉,確實是個問題,確實很難“養(yǎng)”。于此,“吾誰與歸”,就看各人了。
  •     Patrimony / Philip Roth
      
      摘抄。
      
      我得到的遺產(chǎn):不是金錢,不是經(jīng)文護符匣,不是剃須杯,而是屎。
      
      母親和其他逝者也是在一種強大的力量驅(qū)使下被帶到這里,而這種力量就其根本,是一種更為不可思議的偶發(fā)事件——曾經(jīng)活著。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方式活在這個世上,人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奮斗,永不停息。
      
      活著,對他來說,就是活在記憶里——對他來說,一個人活著要沒有記憶,那他就白活了。
      
      人壽保險是世界上最難賣的東西,因為顧客賺錢的唯一方法就是他死。
      
      走進那片黑暗。
      
      手術(shù)之后我就感到了再生——片刻之間即再生,仿佛我剛分娩。
      
      我在那兒就好了。
      
      ……于第二天午后停止呼吸。他用一種令人敬畏的暴發(fā)力呼吸每一口,這是他一輩子倔強堅韌的最后寫照。
      
      爸爸,我只好讓你走了。
      
      死亡是工作,他就是工人。
      
      我夢見自己站在一個碼頭上,和一群輪廓朦朧,無人看護的孩子在一起。……接著我明白過來,父親并不在船上,他就是這艘船。
      
      這個夢告訴我,不管在我書中還是在我生活中,至少在夢中,我都永遠作為他的小兒子而生,并且始終具有這種意識。正如他作為父親而永生,不僅是我的父親,而且是那個無論我做什么,都會坐在那里下判決的父親。
      
      什么事你都不準忘。
      
      整個家族歷史被壓縮成夢境中的一個個無聲電影膠片。
      
      BGM: Detwiije / six is better than eight / Waltz
      
      完成日期:六年六月七。
      
      猶太人的倔強與堅持,在這里淋漓盡致。這樣的一個民族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不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吧。
      
      幾乎與強迫癥的固執(zhí),還有臨事的冷靜,義無反顧與決絕,又更或者,是人類心底本身,最純粹的一種愛。
      
      
      ====================================================
      
      以上的全部都是當時看完所寫,只是過去了也大半月,仿佛卻隔著些有年月的感覺。通常給我感想太深的書籍,從不寫評價,寫了只是褻瀆他人,苦惱自己。機緣巧合,讀到某人一篇文章,年代似乎也已經(jīng)久遠,只是意外讓人想起這本書,翻出當日筆記來看,黃頁中有紅線本子,大愛,封皮依舊是我的鋼筆字,Tori Amos歌名:Silent all these years這多年的沉默。
      
      作者已經(jīng)記憶不清楚,只熹微記得是猶太人。對于猶太人的好感猶如滔滔江水,不騙人。不管二戰(zhàn)或者其他如何如何,一個民族在幾十年間重建語言本身,就是奇跡。認識一人公派以色列,想來如果歸來,定要些圖片看看,也算了了一樁心愿。
      
      猶太人的固執(zhí)頑強堅韌都不是我泛泛可以說完的,記得在無聊雜志上看到猶太人會在書上涂蜂蜜,這樣孩童因為那些馨香而最初愛上讀書。似乎可以當作高考論文的論據(jù),論讀書,笑,只是這般,仍舊會在某些特定事件柔軟你的心底的某個角落。
      
      對于家庭,需要的責(zé)任,愛,包容,堅忍,其實對于我,太缺乏。
      
      一直以來,對于我的家庭,我所堅守的是它就在那里,我知道,所以從來不會去刻意懷念,就在那里,是一種更加純粹的所謂存在,而不是意念本身。
      
      只是每每碰到一些與自身息息相關(guān)的事情,就會惡心,很平常?;乩霞艺沓龅膸兹f字的筆記,得到感觸最深的卻只是一句話:太多的時候,你厭惡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物,是因為你太了解,僅此而已。對于家鄉(xiāng),我就是如此,厭惡著。因為看到了些骯臟看到了發(fā)展與保護的悖論看到了城建的可怕看到些人看到些事,僅此而已。
      
      對于家庭,因為了解,了解那些脫下光環(huán)或者榮耀的背后的真實,覺得不相稱么,或者還是其他。自己家的事情,不愿意多說,似乎也沒有少說。不說的原因是,從沒有上列那位朋友那般顯赫或者風(fēng)光,只是平凡人家。
      
      至今仍有戀父情結(jié),或者最本身的出發(fā)點只是感激。若不是父親,當年只身16歲去了東北后來機緣巧合到了秦皇島最后轉(zhuǎn)到北京,我應(yīng)該至今窩在一個小小的城鎮(zhèn),看著鋼筋水泥的建筑可怕的繁衍著,看著所謂的市政工程全無綠色GDP可言的東西繼續(xù)著。
      
      所以,只是感激,他讓我來到這樣的城市,得見更廣闊的風(fēng)景。
      
      每個人,留下的遺產(chǎn),都不一樣。有些是物質(zhì)的,家傳的銀鐲子或者銅鏡或者一個Sir,Duke的頭銜;有一些,是心靈的,如同那坨屎,教會你的,其實是愛。
      
      他讓你知道,這就是你對你的父親的愛,太純粹,沒有其他。
  •   Death is not the opposite of life, but a part of it.
  •   @暮牧 哈哈你論文的參考文獻有木有
  •   嗯,想看這本書
  •   小說剛看完,很震動。
    死亡表面是一個個體的離去和湮滅,它攪動的卻是我們整個的人生。
    +1
  •   李翎云。她說的對,用被污染的漢語寫作是很難的事。
  •   夏小炎,我真驚訝,你知道李翊云(我從別處知道,好像是這個名字,不知道哪一個對。),也是別人告訴我,也許我說的那個忘了名字的同齡人,就是她。真是遺憾,我還沒有看過她的作品,但我相信,有天我會看到。
  •   yiyun li. 我寫的不對,你是對的:)
    她的作品,New Yorker 的archive里有一些。剛才找了一下,比如這篇稍微長一點的,大概你會有興趣看:http://www.newyorker.com/fiction/features/2008/10/13/081013fi_fiction_li
    你寫的我很同意。黃燦然的《哈金的解放》,你肯定會喜歡的。
  •   總看見你寫出各種評論,開頭幾句看見你的淚水就過來看看,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有這種感受,這種有時近乎無能為力的渴望大家都在一起,不準走散不準遺忘。
  •   是啊,不準走散不準遺忘,只是天不遂人所愿~
  •   努力過就好。
  •   對得起自己就好~
  •   很感動.第一次翻譯書,能讓Philip Roth在中國獲得更多讀者,我很高興.他是一位有大慈悲的作家.
  •   樓上的是彭倫先生?
  •   是.
  •   謝謝彭倫先生把這本書翻譯介紹給我們~
  •   也是機緣巧合,當時比較空閑,跟責(zé)任編輯也比較熟,不知她為何找我這個沒有翻譯過書的人.不過這也讓我得以有機會走近Philip Roth.我將在今后兩年出版他的六部作品,希望大家喜歡。
  •   恩,一定會喜歡的。
  •   評得好.
    彭倫先生這書譯得好.也是我床頭讀物.
    希望盡快見到其他幾本.
  •   這本書雖然看了會傷感
    但值得隔段時間就翻出來看看
    畢竟真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鬧情緒
    這本書會讓我時刻珍惜
    珍惜身邊的每一個親人!
  •   譯的很好
    真的欲說無語
  •   好書,感謝譯者!
  •   和樓主通過樣的感受啊.這本書能夠觸及人內(nèi)心中最深的那根線。
  •   感謝譯者,帶來感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