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

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社:上海譯文  作者:伊恩·麥克尤恩  頁數(shù):379  字?jǐn)?shù):265000  譯者:郭國良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麥克恩是英國文壇當(dāng)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自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和最后的儀式》獲得1975年的毛姆獎以來,他四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并終于在1998年以《阿姆斯行丹》折桂。其新作《贖罪》同樣獲得2002年布克獎提我雖然最終未能如愿獲獎,但評論界卻給予了較之《阿姆斯特丹》更多更動聽的溢美之詞,認(rèn)為比《阿》更豐滿,更好讀,既有討好讀者的動人情節(jié)、喜劇因素,又不乏色調(diào),實在是讓人愛不釋手。    時值1935年,13歲的布里奧妮·塔利斯擁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頗有作家天分;管家的錘子羅比在塔利斯先生的獎助下已經(jīng)與布里奧妮的姐姐塞西莉婭一道從劍橋大學(xué)畢業(yè),而且他倆情投意合。一個炎熱夏日,塞西莉婭當(dāng)著羅比的面,脫去衣服,跳進(jìn)池塘戲水。這一切都被布里奧妮盡收眼底,恰逢當(dāng)晚,來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奧妮的表姐遭人強暴;布里奧妮武斷地認(rèn)定羅比即是罪犯,并出庭做證指控羅比,羅比因此被捕入獄。但堅信他無罪的塞西莉婭不惜與家人斷絕關(guān)系,執(zhí)著地與他相愛。五年后,羅比出獄,當(dāng)時正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參加到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中,塞西莉婭隨后應(yīng)征入伍,布里奧妮也成為一名軍隊醫(yī)務(wù)人員。經(jīng)歷世事之后的布里奧妮終于愧疚,主動走向羅比與塞西莉婭,為自己當(dāng)年的所作所為道歉,但是無情的戰(zhàn)爭先后奪去了羅比和塞西婭的生命,留下布里奧妮活在深深的自責(zé)中而無法贖罪。

作者簡介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是英國文壇當(dāng)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自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和最后的儀式》獲得1975年的毛姆獎以來,他四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并終于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折桂。其新作《贖罪》同樣獲得2002年的布克獎提名,雖然最終未能如

編輯推薦

  伊恩·麥克尤恩是1998年布克獎獲得者、英國文壇當(dāng)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本書是他的最新力作,講述了在大的社會歷史背景正是的人性的墮落與救贖。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贖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0條)

 
 

  •   13歲的布里奧妮為什么會認(rèn)定羅比即是罪犯,并出庭做證指,在書本和電影中都沒有很明顯的描寫和場景去回答這一個問題。布里奧妮不可能不明白她這樣做會改變羅比和姐姐塞西莉婭的一生,那么她為什么還要義無反顧的將羅比推向深淵,也許源于一連串的誤會和保護(hù)姐姐的本能,但為什么會產(chǎn)生誤會。書中開篇就說布里奧妮對自己所寫的戲劇進(jìn)行排練,她是一個聰明有作家天份的女孩,應(yīng)該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至少比同齡人強很多,可她還是做出了錯誤的決定。真正的謎底可能需要從內(nèi)心深處挖掘,人的骨子里會隱藏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感。羅比是管家的孩子,身份低微,依靠布里奧妮父親的資助才讀完學(xué)業(yè),在布里奧妮心中的地位自然比較低下。因此在當(dāng)晚,布里奧妮的表姐遭人強暴,布里奧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羅比,也許她會覺得只有羅比這種身份卑微的人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而絲毫沒有懷疑哥哥利昂的朋友馬歇爾,因為馬歇爾出生高貴。布里奧妮錯了,她錯以為卑微的人沒有高貴的靈魂,而高貴的人也不會擁有一個卑賤的靈魂。
    羅比刑滿釋放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際,他參加到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中,塞西莉婭隨后應(yīng)征入伍,布里奧妮也成為一名軍隊醫(yī)務(wù)人員。戰(zhàn)亂中的羅比和塞西莉婭并沒有因為分開而有所疏遠(yuǎn),他們依然執(zhí)著的相愛,與此同時,布里奧妮漸漸的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羅比和塞西莉婭的愛日益濃烈,而布里奧妮也在自責(zé)、愧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當(dāng)布里奧妮終于鼓起勇氣想為當(dāng)年的事向羅比和姐姐道歉時,無情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奪去了他們的生命。
    書中最后一部分的標(biāo)題是1999年,倫敦。此時,布里奧妮已經(jīng)成為了一名作家,寫下了最后一部小說《贖罪》,將真相講出來,也為自己渴望救贖的心找到出路。然而,布里奧妮在書中的羅比和塞西莉婭并沒有死于戰(zhàn)亂,而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接受節(jié)目訪談時,她是這么說的,“我姐姐和羅比從來沒能在一起,他們多么渴望在一起,也理應(yīng)在一起,直到現(xiàn)在,我還覺得是我拆散了他們。但是,對于這樣的結(jié)局,讀者怎么能獲得幸福和滿足呢?所以,在書中,我要將羅比和塞西莉婭在現(xiàn)實中錯過的幸福還給他們,這不是軟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份遲來的仁慈,我把幸福還給了他們?!?/li>
  •   這是一本關(guān)于救贖的小說,恐怖伊恩那故事講述的異常精彩,據(jù)此拍攝的電影也非常優(yōu)秀!
  •   結(jié)構(gòu)精致,筆法冷靜,并不是一味煽動人的淺淺傷感,讓人對命運起了不自覺的敬畏感嘆
  •   非常感人,跟電影一起看感覺更好
  •   印刷,包裝挺好
  •   看過電影,還不錯的。作為暢銷書引進(jìn)的吧,但覺得這個作者的書寫得很古典、嚴(yán)謹(jǐn)。但是,雖然故事編得不錯,并不喜歡。
  •   公司團(tuán)購的書,看封面不錯,內(nèi)容應(yīng)該也不錯吧,購書還是比較相信當(dāng)當(dāng)網(wǎng)。
  •   可讀性強,沖突激烈,感人至深
  •   恐怖伊恩的成名作。一如既往對人性的挖掘。只是書的紙質(zhì)不怎么樣啊
  •   郭國良這本書翻譯的不好,語言感覺不給力,點不了睛。
  •     如果我沒有看到過情節(jié)透露,看這本書應(yīng)該會有更大的震撼,更大的驚喜,更多的激情,可惜可惜被劇透了。受了一些影響,不過書還是挺好看的,就是到了后面讀著有點壓抑,拼命一口氣讀掉它,讀完了卻又不想這個就是結(jié)局了······
  •     至今為止,我算是看完了麥克尤恩老師已出版的小說作品所有的中文版,其中這一本贖罪由于其名聲在外,特意留在了最后才看
      
      確實這是一本不太一樣的書
      
      有很多作家,包括一些一流的名家,看他們的作品,一本是滋味,兩三本是風(fēng)格,看個十來本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有一定的套路
      
      麥克尤恩的套路就是喜歡安排溫水煮青蛙式的心理和劇情鋪墊,對白和場景幾乎都是鑲嵌在臆想式的心理活動中完成的,并且斯人最牛逼之處在于特別的認(rèn)真,倘若要寫 星期六 這樣一個外科醫(yī)生的故事,那么他會花很長時間采訪與咨詢外科專家以確保寫出外科醫(yī)生式的臆想,又比如要寫 追日 這樣一個諾獎物理學(xué)家的故事,那么他就會真的找物理學(xué)家去咨詢小說內(nèi)容以確保寫出物理學(xué)家式的臆想;
      
      第二個個模式化套路在于溫水慢火之余,一定會安排一個帶有血腥或肉體意味的劇情突轉(zhuǎn)點,但這個點的安排從早期作品到晚期作品,呈現(xiàn)漸漸延遲的趨勢
      
      比如贖罪里的強奸,水泥花園里父母的死亡(并把母親封進(jìn)了水泥塊里)出現(xiàn)地都很早
      而無辜者里前夫暴死并被分尸,追日(分上下兩部)里偷情者暴死,在切瑟爾海灘上 里新郎的早泄,都安排地相對較晚,切瑟爾海灘上甚至拖到最后才寫到新郎早泄這及其戲劇化,充滿黑色喜感的一幕,而一旦這一突轉(zhuǎn)完成,劇情會進(jìn)入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狀態(tài),人物的關(guān)系往往會極大地畸變,并且由于這種畸變瞬間整個故事的趣味性大大提高,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到底。
      
      贖罪是符合以上模式的
      
      其不一樣之處在于,最后的結(jié)局,是一個雖然悲劇但卻筆法溫良的結(jié)局,難得地沒有用諷刺,戲謔,夸張,黑色來畫上句號。
      
      恐怖伊恩給了個不那么恐怖的結(jié)尾
      
      除了結(jié)局意外,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第二部分敦克爾克撤退那一段里,在暴戾的陸軍散兵想要借機發(fā)泄把一個無辜的空軍士兵群毆致死的時候,羅比和他那兩個同伴居然未經(jīng)商量就默契合作把那個空軍士兵救了出來
      
      雖然作者對羅比的動機未加闡釋,但這種人性和善意正面推動劇情發(fā)展的安排在麥克尤恩小說里是很少見的
      
      正因為少見,才格外讓人動容
  •     "Come back. I will wait for you."
      
      It's a long journey. Deaths are around. Thirsty. Starved. Blistered. Tired. You keeps me walking. Every time touching your letter in the chest pocket. That moment, in the early morning mist, amid all the confusion and the judged hostility, you ran to me, your hand touching mine, cuffed in cold metal. It's a moment of ours that we claimed with right.
      
      And you said:" It's ours. It's ours only. Come back. I will wait for you."
      
      We were then worlds apart. Never to meet again.
      
      Despite the title, the novel is not about atonement. It's not about Briony, though one cannot help feel sympathy for her own torturement, particularly in that tender moment in the ward when she fell in love with the French soldier, who died a moment later. Falling in futile love is one of her ways of atonement, in a way, I guess.
      
      It's about how a random incident played its consequences in two people's lives. Powerful, irreversible, consequences. Love, despite the immense hopes that it carries, does not deliver the miracle that we are told to believe in. Cecilia and Robbie might as well marry someone else. Won't their lives be easier?
      
      Yet, we love love. In the journeys we take, we think there is a goal that is loftier enough to rationalize all our doings in hindsight. Steve Jobs said so. One tried, crashed, burnt, redoubled, again, and again, until one finally found out that giving up is the best shortcut life has to offer.
      
      It's in this light that I read "Atonement". I thought I am enlightened enough than this. But when Robbie joyously walked across the park to the dinner party, fully anticipating to marvel at the excitement of life that suppose to wait in his future, I realized with the gut wrenching I knew so well his doom was written long before Briony committed her "crime".
      
      I wept for both Cecilia and Robbie, but mostly for Robbie. Though most of his peers suffered in their bodies, he suffered in his heart -- he is so driven to chase what he believes is his. And that rarely works.
      
      Vivid, rich, in its every details. "Atonement" is an overwhelming experience for anyone who thinks he already knows enough, and yet, still quite cannot forget what he used to be.
  •     女主角的名字讀起來有種神圣的質(zhì)地——Cecilia,西方神譜中音樂保護(hù)神的名字。
      
      “剛才,塞西莉亞用她的雙眸將他吸引到身邊,那目光是多么的迷人。她把他從回憶中,從敦刻爾克,從通向敦刻爾克的道路中喚回,那呼喚的聲音是何等溫柔。還有那個夜晚,塞西莉亞把她從噩夢中救回,把她抱到她自己的床上,她就這樣對她說的:‘快醒醒,布里奧妮,這只是個噩夢。布里奧妮,快醒醒?!?br />   
      這是布里奧妮小說的結(jié)尾,她親愛的姐姐還是一如既往地溫情動人。在不存在的回憶里,她將會抽出一小時見一位律師,做一個羅比在多年前那樁犯罪里是清白的聲明,并簽上名公證。而她的姐姐和羅比最后牽著手陪她去到了車站,她已經(jīng)為自己多年前的錯誤做了深深的懺悔。她已經(jīng)贖罪了。
      
      故事最后是布里奧妮的自述,一個垂垂老矣精神敏感的老人,在英格蘭的鄉(xiāng)間別墅里和親人過她的七十七歲生日,一群小孩子為演出了她多年前寫的劇本《阿拉貝拉的磨難》,仿佛時光倒流。但死去的人卻再也回不來:羅比·特納于1940年6月1日在布雷敦斯死于敗血癥,塞西莉亞于同年的9月在貝爾罕姆地鐵車站爆炸中喪生。
      
      她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意識模糊,思緒混亂,最后溺死在里面。
      
      在小說第二部分里,羅比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依靠成已為護(hù)士長的塞西莉亞的信件活下去。這個二戰(zhàn)的士兵在大衣內(nèi)口袋里——貼近心臟的地方,藏了一疊信件,他默念她信里那句“我會等你。你要回來。”他在黑暗的谷倉里回憶那次晚宴,她的墨綠絲襯禮服和白皙的頸脖,然后像捧著她的手一樣,虔誠地親吻她寄來的信。
      
      “Find you,love you,marry you,and live without shame.”
      “找到塞西莉亞,愛她,娶她,毫無屈辱地生活?!?br />   
      他們?nèi)諒?fù)一日地等待,這種等待看不見希望。撇開布里奧妮虛構(gòu)的那個結(jié)局,或許他們從羅比被誣陷入獄那一刻,便從未見過面。戀人的影子永遠(yuǎn)只在夢里出現(xiàn),醒來便是廢墟里身邊戰(zhàn)友的尸體,或是醫(yī)院里苦苦呻吟的傷員,絕望洶涌得無法平息。
      
      這本書叫《贖罪》,可生者的懺悔,如何能讓死者聽見。
  •     覺得伊恩的文字,多少有點羅嗦。當(dāng)然,我可能是更看重故事過程的人,而對書中的許多細(xì)節(jié)描述,或特別的心理描述,覺得容易造成閱讀速度的障礙。但有人喜歡讀這種風(fēng)格文字,也許數(shù)量還不少。這也說明了為何伊恩·麥克尤恩總會入圍布克獎角逐——應(yīng)該有四到五次入圍??促Y料講《贖罪》是其最好讀的小說。但其實不太是我喜歡的風(fēng)格。若不是為了看原著改編的電影,我可能不會讀這種風(fēng)格的文字。但其實故事還是有一些深度的。
  •     去年這時候看了電影,今年來看這本小說。電影的講述者是一個女性,我想當(dāng)然的以為作家也是一個女性。伊恩·麥克優(yōu)恩是一個英國作家,他出生于1945年,并非和布里奧妮同齡。他在講述一個關(guān)于成長、關(guān)于救贖的故事,正如書中那個編輯寫給布里奧妮《泉畔雙人》的退稿信中所言的那樣,“太深厚,讓人感到煩膩”。
      這篇小說讓我耳目一新的有以下幾點:第一,他的敘事細(xì)致而有章法,關(guān)于布里奧妮、西塞莉亞和羅比的心理活動都一一展現(xiàn)了出來。同時有三個主角現(xiàn)身講述,將誤會的根源盡顯讀者眼前。
      第二,作者一開始就試圖對小布里奧妮的作家式的幻想力和偏執(zhí)揶揄不已,又摻雜著不厭其煩的描述艾米麗的心態(tài),描述昆西家族的混亂,渲染了整個大環(huán)境來給布里奧妮的行動作出辯解。作者在“不辯解,贖罪”的同時,又在解釋布里奧妮在自己的位置中行為是有動因的。在這個意義上,《贖罪》是一個黑暗系列的成長小說!
      第三,小說第二部分關(guān)于敦刻爾克大撤退和醫(yī)院救護(hù)的描寫令人觸目驚心。羅比和耐特爾三人,在自身危亡時刻還不忘救助一個皇家空軍小兵。其中,羅比他們幫一個吉普賽老嫗抓豬回圈的場景,頗有隱喻意義。
      很佩服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的編劇,省去了很多的線頭和鋪墊,卻仍然能將故事講述的清晰明了,不失情懷。令人倍感欣慰??!讀完小說,解釋了我很多的疑惑。
  •     零零散散花了一個多月的是把它看完了,如果非得說點什么,也許可以簡陋的提及這么幾點:1.全書以三段式的劇情介紹了故事的發(fā)展,開頭一段劇情巧妙相當(dāng)驚艷,中間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寫了戰(zhàn)爭的情況,我個人覺得有累贅之嫌2.無疑女主人翁的心理變化是故事的主線,也是全書最扣人心弦的地方,尤其是對于剛觸及成人世界的小女孩來說,青春期心理加之天才的智商,后果是驚人的,這也是釀成悲劇的根源。3.相較于女主人翁的極力贖罪,另兩位“共犯”就活得冠冕堂皇了,這也是悲劇不得以平反的原因
  •     看完了電影,又把原著給啃了。得了兩點體會:第一,哪怕有一點點的陰差陽錯都能毀了你的愛情,所以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事情,珍惜你們現(xiàn)在還能在一起。第二,不要自作聰明,以為看透了別人,在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人這一生,做好自己就已經(jīng)不容易了,就別給別人的生活添煩惱了。
      
  •     我覺得伊恩的文字,多少有點羅嗦。當(dāng)然,我可能是更看重故事過程的人,而對書中的許多細(xì)節(jié)描述,或特別的心理描述,覺得容易造成閱讀速度的障礙。但有人喜歡讀這種風(fēng)格文字,也許數(shù)量還不少。這也說明了為何伊恩·麥克尤恩總會入圍布克獎角逐——應(yīng)該有四到五次入圍??促Y料講《贖罪》是其最好讀的小說。但其實不太是我喜歡的風(fēng)格。若不是為了看原著改編的電影,我可能不會讀這種風(fēng)格的文字。但其實故事還是有一些深度的。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些許多贖罪的東西吧?;蛘呙總€人心底都有一些令自己不安的秘密吧。我們可能不經(jīng)意間,就會犯下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慢慢發(fā)酵,最終變成一種讓自己“不安”的罪。有些我們能意識到,有些也許我們無法意識到,或當(dāng)時并沒有意識到——直到我們有一天不得不去面對我們曾經(jīng)的沖動所帶來的嚴(yán)重后果,我們才意識到,這樣的不安,會讓我們吃不下飯,或讓我們無法安心入睡,或我們無法面對過去熟悉的事物,或讓我們的心中永遠(yuǎn)沉了一顆石頭。
      
      小說中的女主角就因為自己的驕傲、欲望、不負(fù)責(zé)任的言辭或些許嫉妒,一輩子都背上了“罪”。一家人的命運都因為一句謊言,變成了一種悲劇。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可能并不會因為這樣的錯誤而意識到什么。但是,這隨便留下的火星,卻讓一場大火燃燒了幾十年。直到她長大成人,意識到了年少無知犯下的罪而感受到冰冷的孤獨時,才品嘗到了生活的苦難。
      
      有時候想,生活真是個奇妙的東西。雖然我們常說,不知者不怪。但是,再小的孩子,出于再幼稚的動機而釀成的禍,也必然會遭受到來自生活的反擊。這就是生活。再小的罪,也是一種罪。不論你是成人,或是孩子,都必須為犯下它的行為付出某些代價。贖罪,或是讓生活繼續(xù)的唯一方式,亦或是我們重新開始生活的一個門檻。
      
      雖然它是一個悲劇故事,不得不讓人們面對生活殘酷的一面,但是,這就是生活。人們還需要繼續(xù)生活下去,不論你是無辜的受害者,或是犯了罪過的“罪人”——我們只能選擇讓自己好過一些的方式,繼續(xù)走下去。我們都需要面對苦難,艱難的走下去。
      
      這就是生活。
  •     先是看了麥克尤恩的在切瑟爾海灘上,深深欽佩于他文字的精致,情緒的深層化表達(dá)。然后再看贖罪,同名電影已經(jīng)看過,再來看書時,等于將電影再溫習(xí)了一遍,紙上的段段文字全化作電影里的鏡頭在腦海閃過。
      看贖罪,如果你稍不專心,很容易被麥克尤恩那些抒情的長句攪亂,然后會讀不下去,覺得枯燥,有點教科書式的感覺。但是如果專心下來看,會覺得時間不知不覺就變短了,會沉浸在情節(jié)里,在羅比的悲慘遭遇中唏噓不已,被十三歲的布里奧妮惹惱,被塞西麗婭抽煙時的緊張,猶豫和痛苦所打動。悲慘于布里奧妮所服務(wù)的醫(yī)院,被戰(zhàn)爭的恐怖嚇到,被炸開頭皮的士兵,削去半邊臉的痛苦。然后等到布里奧妮的贖罪,但是這個贖罪從不曾發(fā)生,從十三歲到十八歲成年,布里奧妮以作為一名護(hù)士而積極展開內(nèi)心的救贖,一個心里早熟的女孩,心思慎密又敏感多疑,用自己幼稚的判斷葬送了一個人的一生,應(yīng)該是一對情侶的一生。為什么贖罪從來不曾發(fā)生呢,因為事情不會因為內(nèi)心的悔悟而發(fā)生丁點的改變,痛苦已經(jīng)釀成,布里奧妮自己虛擬的在戰(zhàn)爭中生還的羅比與塞西麗婭只是在她的筆端發(fā)生。贖罪永遠(yuǎn)都不可能完成,盡管布里奧妮活到了七十七歲,用小說還原十三歲犯下的過錯,用筆端來聲討自己,但這贖罪永遠(yuǎn)只對自己心理有效,對于在1940年6月戰(zhàn)爭中死于敗血病的羅比,對于在1940年九月因等待潰敗的法國士兵歸來而葬送在車站爆炸中的塞西麗婭來說,贖罪永遠(yuǎn)無效。
  •     
      讀麥克尤恩的這部小說,你絕不會有時間和有心情閑思漫想,情節(jié)的節(jié)湊感和主題的沉重感與你左右相隨,迫使你急切地讀完。讀的過程就好想你走進(jìn)了一個深黑的隧道,走出來的時候,你跟布賴尼奧一樣,黑暗已經(jīng)在你的心上投下影子,讓你無法很快釋懷莫名的罪惡感。 每個人都有罪,每個人都無罪,有罪的人,可恨又可憐。在一種焦灼中,你開始詰問自己是否有罪,你的罪如何得到救贖。人都有知恥之心,罪過必定會帶來痛苦,贖罪的體裁具有一種普適性。并不一定是邪惡的人才會犯罪,想要解救姐姐的布萊尼奧實際上非常善良,有正義感,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才為自己所犯的罪痛苦一生。麥克尤恩用戰(zhàn)爭階段了她贖罪的機會,讓人痛到深處。
      
      
      我認(rèn)為偉大的小說家總會在生動情節(jié)和深刻主題之間制造出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借助于這種平衡,讀者既不會被情節(jié)吞噬,而無法體會主題的深刻,也不會覺得主題奴役情節(jié),情節(jié)被弱化掉了。麥克尤恩的這部小說就做到了既讓情節(jié)引人入勝又賦予主題深刻的寓意。
      
      也許,我不應(yīng)該用情節(jié)這個詞,因為這實際上是一種敘事技巧。麥克尤恩在第一部中把布萊尼奧設(shè)定為一個不可靠的敘述者,雖然其中有其他視角的介入,如羅賓和姐姐的,但是她的視角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尤其是,當(dāng)她指認(rèn)羅賓強奸羅拉的時候,她堅定的態(tài)度,似乎不允許我們懷疑。在由《贖罪》改變的電影中,知道結(jié)尾,布萊尼奧看到勞拉和馬歇爾結(jié)婚的時候,才意識到那個人是馬歇爾。布萊尼奧不僅僅對于劇中人是一個不可靠敘述者,對于讀者也是。在對布萊尼奧的刻畫上,麥克尤恩盡力地把布萊尼奧刻畫成一個理智,有秩序,有頭腦的孩子,這種刻畫讓我們忘記了她其實是個孩子。不可靠敘事的使用,給小說帶來了一種動力,一種沖突,一種懸思。最值得一提的是布賴尼奧這個不可靠敘述者身份一直持續(xù)到第三幕結(jié)尾,她編造了與姐姐和羅賓見面的場面,可見她是愛他們,想贖自己的罪,直到結(jié)尾,幾十年后,她才坦白說姐姐死于羅拉婚禮前,羅賓沒有從戰(zhàn)場上回來。一種被截斷的贖罪欲望,布萊尼奧要背負(fù)一生。
      
      此外,作者對多視角的使用、折射和覆蓋,使小說獲得了一種內(nèi)在的整體性。比如說,水池邊的一幕,分別從布萊尼奧,羅賓和塞西莉亞的三個視角進(jìn)行描述,甚至還暗示羅拉也看到這一幕。小說第二部和第三部是羅賓和布萊尼奧對戰(zhàn)爭的不同體驗,一個是在戰(zhàn)爭,一個是在醫(yī)院。包括那個時時出現(xiàn),在不同人口中流轉(zhuǎn)的股東花瓶,都似乎成了一種情節(jié)和情感的粘合劑。
      
      當(dāng)然,最讓我喜歡的還是這部小說的“元小說”意味,布萊尼奧本身就是一個作家,她的描述,讓我們辨不清那些是虛構(gòu),那些是真實。小說融入了麥克尤恩自己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沉思。也許,對于小說家來說,現(xiàn)實也是無法觸摸的。
      
      最后,雖然小說主題承重深刻,但是尤恩的語言輕盈,在描述上使用的詩性語言非常動人。
      
      
      
      
      
      
      
  •     作者首先讓我們相信布里奧妮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如果由一個白癡將事情搞砸就達(dá)不到預(yù)訂的效果了。她的確聰明,想象力豐富并且敏感,就像所有早熟的孩子一樣內(nèi)心生活遠(yuǎn)比現(xiàn)實生活豐富多彩。只可惜她畢竟還是個孩子,所有的知識要么來自于書本要么來自于想象,后者可能還要多過前者。從她那個小小的劇本《阿拉貝拉的磨難》可以看出,她也不是一個內(nèi)心陰暗的孩子,她習(xí)慣在故事的結(jié)尾給受盡磨難的主人公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杉幢氵@樣,或者說正是因為這樣,在一次自以為是的判斷中,她不可避免地(因為豐富的想象力,敏感的天性,以及幼稚的正義感)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不僅導(dǎo)致了一段愛情的悲劇告終,還有整個家庭的分崩離析,以及她自己余生所受的內(nèi)心譴責(zé)。
      讀到第二部時,在一望無際的細(xì)枝末節(jié)中,故事的主線卻長時間的停滯了。這使我有點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結(jié)尾。于是我一邊讀一邊設(shè)想結(jié)尾會是怎樣:
      1. 雖然有著頑強的求生意念,羅比終究沒能活著回來。
      2. 歷盡艱難,羅比回到了英國,塞西莉亞卻死了,或者嫁給了別人。
      3. 羅比身負(fù)重傷回到了英國,在一家醫(yī)院里奄奄一息,那醫(yī)院恰好是布里奧妮工作的醫(yī)院,她為了贖罪細(xì)心地照料他(沒人知道塞西莉亞哪去了),最終他們相愛了。
      我承認(rèn)我能想到的結(jié)局一個比一個惡俗,一個比一個廉價。
      讀到第三部,我越來越傾向于第三種設(shè)想。雖然第二部的結(jié)局在描寫的語氣上已經(jīng)暗示了羅比的死,可那畢竟還只是個暗示。經(jīng)過第二部緩慢而又平穩(wěn)的敘述之后,我不太相信第三部還會緩慢而平穩(wěn)下去。然而第三部一上來又是與第二部保持一致,幾乎都是不帶情節(jié)的細(xì)節(jié)描寫,只是將場景從戰(zhàn)場換成了醫(yī)院,視角由羅比換成了布里奧妮。直到一批批傷員被送到布里奧妮所在的醫(yī)院,于此同時同樣是護(hù)士的塞西莉亞則被刻意忽略,這有點像是在為羅比出現(xiàn)在布里奧妮面前做鋪墊。讀到布里奧妮艱難地將一名傷員抬進(jìn)病房,重又走下去準(zhǔn)備抬之后的傷員時,那感覺明顯就是在暗示羅比就在下面,先別管他們會不會相愛(所剩的頁數(shù)似乎已經(jīng)不足以讓羅比原諒布里奧妮),我相信他們至少會相遇。然而什么都沒有,當(dāng)她再來到外面時已經(jīng)什么都沒有了。
      原來我所想的,只是作者想讓我去想的。
      布里奧妮在醫(yī)院的描寫也在當(dāng)晚與那個頭蓋骨被掀去的法國男孩的聊天后漸漸淡出。后面就沒什么可說的了,故事回到了主線,布里奧妮去參加了表姐羅拉和巧克力大亨的婚禮,這段奇妙的姻緣讓她明白(事實上她也沒指望)羅拉永遠(yuǎn)不可能再去指認(rèn)真正強奸她的人了,因為她已經(jīng)嫁給了他。
      第三部的結(jié)局同樣令人意外,我想到了多種可能卻從沒想過會是圓滿的結(jié)局。布里奧妮終于下定決心去面對塞西莉亞,她得到了預(yù)料當(dāng)中的冷漠,當(dāng)她終于被讓進(jìn)房間,在一陣尷尬的沉默中,她發(fā)現(xiàn)羅比竟然已經(jīng)回來了,他們住在了一起,他非常健康,強壯到能把她從樓上扔下去。即使是布里奧妮覺得羅比沒準(zhǔn)真會揍她時,她感到更多的也是強忍著的歡喜。只有羅比活著回來了并且能和塞西莉亞生活在一起,她的過錯才有可能被原諒。他們似乎真的原諒了她,畢竟他們也弄錯了真正的強奸犯是誰,當(dāng)羅比覺得應(yīng)該去向哈德曼道個歉時,他對布里奧妮的態(tài)度也稍微緩和了下來。布里奧妮沒想到他們會送她到地鐵站,這讓她覺得簡直是一種恩賜,最后她想,他們的愛情是如此強大,她的罪過以及殘酷的戰(zhàn)爭都沒有將它摧毀。
      然而這只是這段故事的結(jié)局,卻不是整篇的結(jié)局。最后幾頁里作者告訴我們原來前三部只是布里奧妮在七十七歲生日時完成的一部小說,她聲稱最大幅度地保持了故事的真實性,然而卻在結(jié)尾處做了手腳。羅比沒能活著回來,塞西莉亞也死于同年的地鐵爆炸。她永遠(yuǎn)沒法得到他們的原諒,甚至沒有機會對他說聲抱歉,她也因此整整一生無法原諒自己。開篇那個因意外而終止的舞臺劇《阿拉貝拉的磨難》直到最后才得以上演,這稍微拉平了一點結(jié)構(gòu)上的失衡;其實整篇故事也就是如此,一個悲劇作者卻刻意給了它圓滿結(jié)局。如今布里奧妮已經(jīng)七十七歲了,她知道自己也活不長了,這時她用一部小說讓他們永遠(yuǎn)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是她的贖罪方式,也是她的自我救贖。在背負(fù)了一生的內(nèi)疚之后,同時她也代替他們,在即將失去記憶之前,原諒了自己。
      
  •      早在初三上學(xué)期時,我就已經(jīng)看了《贖罪》的電影,影片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成功和在中國的上映,應(yīng)該是《贖罪》小說能夠翻譯出版的重要原因。同時,對電影的喜愛也是促使我閱讀這本小說的原因。但是,被評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書”之一的《贖罪》,其小說本身的實力相較于電影是毫不遜色的。閱讀完這本小說之后,我深深地體會到,美麗的風(fēng)景、悲壯的場面可以在鏡頭下還原,但是,人物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感、戰(zhàn)爭給人身心帶來的創(chuàng)傷,確是鏡頭永遠(yuǎn)無法說盡的,只有文字,才可以將它們,真實的、完全的、赤裸裸的展示在你的面前。
       小說分為四部分,第一部所占篇幅最長,第二部、第三部其次,第四部最短。然而,第一部所敘述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天之內(nèi),第二、第三部的故事貫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而第三部和第四部的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則跨越長達(dá)五十年之久。所以,這本小說的敘事結(jié)構(gòu)十分有特點,持續(xù)時間越短的,反而講述的越細(xì)致;時間相隔越長的,卻一筆帶過。如果你沒有看過小說,一定會覺得這不符合常理,但是究其這樣構(gòu)架的原因,還是在于這一天的重要性,因為這戲劇化的一天,改變了羅比的前途命運,改變了塞西莉亞的生活,更改變布里奧妮的成長軌跡。是因為這一天改變了一切,才會有第二、三、四部里羅比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洗禮以及布里奧妮漫長的懺悔和贖罪。
       小說以布里奧妮的視角展開,前三部以第三人稱敘述,到了第四部轉(zhuǎn)而以第一人稱(布里奧妮)敘述,讓讀者有“戲中戲”的感覺。雖然那戲劇化的一天可以用“陰差陽錯”來概括,但是主人公布里奧妮的敏感、早熟,卻是這個誤會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小說中用了大量筆墨來描寫布里奧妮的心理活動,充分展現(xiàn)了她思想的早熟、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和情感的復(fù)雜矛盾。她看到那個容易令人誤會的場景后,自己便展開了聯(lián)想。由于早熟,布里奧妮對男女之情是略有了解的,但是她的年齡太小,是根本無法真正明白愛情的內(nèi)容。布里奧妮最致命的缺點,是她的自以為是。我覺得,早熟的孩子常會因為自己比同齡人有更成熟的思想,內(nèi)心有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可以使她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所以是不能被輕易否定的。因此,她會被自己對自己思想的堅信不疑所誤導(dǎo),產(chǎn)生更錯誤的觀念。目擊那個場景后,布里奧妮已經(jīng)對羅比產(chǎn)生了偏見,而在隨后接到那封含義更加直白的信后,她自然認(rèn)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證實,甚至,她的內(nèi)心可能受到了一絲鼓舞。隨著情節(jié)戲劇化的推進(jìn),看到圖書館的一幕后,布里奧妮對羅比的看法已經(jīng)與現(xiàn)實完全扭曲,這也是她后來指證羅比的重要原因。由于父親與母親感情的淡薄,布里奧妮并沒有感受到多少家庭的溫暖,這是她內(nèi)心不安全感的根源。她對羅比的偏見,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她想要保護(hù)姐姐的心情。她認(rèn)為羅比占了賽西莉亞的便宜,他在欺負(fù)她。而她有責(zé)任保護(hù)她,拯救她。潛意識中,她已經(jīng)把羅比當(dāng)成了自己的敵人,一個孩子,當(dāng)然會把敵人想象得變本加厲地壞。強奸少女這樣的事只有壞人做得出。這種看似合理的想法應(yīng)該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她對羅比的指控。最后,對于布里奧妮情感的復(fù)雜,我想說,根據(jù)書中的描寫,布里奧妮其實在指控羅比的時候,心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愧疚的情感,她總是在心中默默安慰自己,為自己找開脫的理由。她的想法已經(jīng)不由自主地祈求起賽西莉亞的原諒。支撐她繼續(xù)指控的,只是一時的強烈的憤怒。另外,從一些插敘的情節(jié),我們可以知道,布里奧妮在十一二歲的時候曾經(jīng)向羅比表達(dá)過愛慕之意,但是面對一個孩子羅比很自然地選擇了拒絕。那么,布里奧妮將羅比和姐姐的事情抖落出來,會不會懷有著一絲嫉妒?如果布里奧妮是個單純善良的孩子,那么羅比可能不會深陷那么大的誤解中,可惜,布里奧妮不僅早熟,而且情感非常復(fù)雜,她雖然不是一個壞孩子,但是由于一點點的私心作祟,她陷害了羅比,也讓自己的一生背負(fù)上了罪惡的十字架。
       在第二部中,場景切換到了法德戰(zhàn)場的交界。小說跟隨著羅比的步伐,其實是以一個親身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士兵的視角,再現(xiàn)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殘酷情景。而第三部中,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主要集中在戰(zhàn)場后方的醫(yī)院里。這一部以布里奧妮的視角展開,通過寫一個弱女子的親眼目睹傷員慘狀,思想由此發(fā)生巨大改變,從側(cè)面展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與它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傷害。這兩部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戰(zhàn)爭的殘酷。有無數(shù)年輕的少年像羅比一樣,放棄自己的夢想,不得已地走上戰(zhàn)場,還沒來得及體驗人生便獻(xiàn)出了年輕的生命。比死亡更可怕的,還有慘烈的傷口。在布里奧妮工作的地方,她看見了許多因為沒有麻醉藥,因為傷口太具有破壞性而疼痛不已的傷員。書里對于傷口觸目驚心的描寫令我?guī)状尾蝗汤^續(xù)看下去,而描寫士兵強忍傷痛的文字更令我感到畏懼而心痛。比起電影選擇的強化美感,弱化殘酷,小說的文字更赤裸、更真實、也更有力。布里奧妮為了懲罰自己,放棄了去牛津大學(xué)讀書的機會,強迫自己每天面對這殘酷的現(xiàn)實,這種折磨,在她看來,是一種贖罪,可以讓她稍稍感到心安。布里奧妮會有這種深深的愧疚,也是因為她的早熟。她早早地意識到了自己犯下的錯誤,并且無法原諒自己曾經(jīng)的自以為是,同時她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從此不愿再給自己任何信心。因此她一直沉浸在那個錯誤中,走不出來,也不愿走出來。
       到了第四部,小說開始以七十七歲的布里奧妮的口吻敘述。她即將老年癡呆,一點一點失去記憶,失去自理能力。但她并沒有為此痛苦,甚至述說自己的病情時還帶著欣喜的口吻。也許對她來說,這是最好的懲罰,是她最好的贖罪方式。也許對她來說,失去記憶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是她唯一可以擺脫自己禁錮自己的十字架,贖清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孽的方法。
       這是一部沉甸甸的小說。小說中從頭至尾都彌漫著揮之不去的愧疚之感。沒有任何人要求布里奧妮去贖罪,沒有任何人無法原諒布里奧妮。她一生都無法解脫,一生都需要贖罪,只因為,她自己無法原諒自己。有時候,我們可以用盡全力逃出其他人的牢籠,卻永遠(yuǎn)無法逃出自己的牢籠。
      2009年暑假
      
  •     當(dāng)初在眾多翻譯者中,挑中了郭國良的作品,也膜拜于他的偉大翻譯
      之後看了電影,發(fā)現(xiàn)電影還沒小說來得精彩,不知道是因為翻譯者的優(yōu)異,還是由於電影時間局限所造成
      我折服于他的想像力,折服于他的神經(jīng)質(zhì),折服于他的敏感
      我還是愛伊恩的,愛那個無限陰暗卻又想像力無限的伊恩
      他這種敏感這種神經(jīng)質(zhì),類似于梵高,同比于梵高
  •     I read this book twice and had different feelings. When I first read this novel for a book club meeting, it was an extremely slow read for me, which could be me refusing to accept such a tragedy. Young Briony, a narcissistic girl, her fantasies have tragic effects which a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crime's repercussion. I was plunged into sadness. One year later, it is not so depressing to keep up with the story as last time. I guess my mind gets tougher. This book makes me want to read more of McEwan's work.
  •      之前在圖書館找了將近一個多小時,最后拿到手的就是這本書。拿到手迫不及待地開始看。從女主人公布里奧尼寫劇本,排練小說開始說起。慢慢地開始覺得,書實在是過于冗長。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無意間瞥見一些她無法理解的事物,從這些事中主觀認(rèn)為犯罪兇手就是與自己家庭走得很近的女仆兒子。致使姐姐與家庭的決裂和一個少年前途的毀滅。伴隨著成長與眼界的開闊,她逐漸意識到自己鑄成的大錯,最后在無盡的愧疚感中感嘆著物是人非。
       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寫了三百多頁??傆X得敘述之類的話無處不在。每當(dāng)情節(jié)前進(jìn)一點點的時候都會加上很多的描繪句。讓我作者覺得作者就是在湊字,讓自己的書看著沒那么薄。看的時候,內(nèi)心很糾結(jié)。不是因為情節(jié),也不是為小說中的人物傷心。單純地因為小說本身。
       十三歲的卻正處于一個少年時代將逝,向成年邁進(jìn)的年齡。有些事情似懂非懂,朦朧晦澀。但是我覺得,書里的主人公偏激得有些難以理解。她儼然已經(jīng)把自己當(dāng)做一個大人看待。對于羅比和姐姐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人地自作理解。自大而狂傲地認(rèn)為羅比欺負(fù)了姐姐,她的所見為日后在法庭上果斷指證羅比埋下伏筆。
       可是她沒有理智地想過羅比與姐姐地位嗎?羅比只是女仆兒子,接受著布里奧尼父親的資助,在他們家的地盤上,羅比貿(mào)然造次,最后只會讓自己難堪。再者,羅比從小看著布里奧尼長大,陪她一起玩耍。與姐姐更是青梅竹馬。這些一點一滴積累起的回憶,怎么會在這時讓布里奧尼想到他是個色情狂?即使把十三歲即將成年的借口搬出來,也有些牽強。文字不少,卻讓人覺得某些地方?jīng)]有寫到位。總不免是個硬傷。
       無盡的文字中,作者把女主人公從少年寫到老年,殘忍地讓她目睹了一切,并得知了真相。然而錯誤無法挽回,往事只容回首,主人公最后只能獨自在內(nèi)疚中無法自拔。
       書名是贖罪,在我看來,她并沒有完成贖罪。當(dāng)年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要說對不起的人也早已不在,鑄成的錯無法收回——羅比的名譽前途在她看似勇敢,其實愚蠢的指證后就灰飛煙滅了。最愛的姐姐與家庭斷絕關(guān)系,執(zhí)著地站在羅比身邊。
       不是很待見這本書,但是我仍然期待作者的其他小說。我的經(jīng)驗是:好奇害死貓,孩子就是孩子,不能充大人。
      
  •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贖罪》
      
       讀尹恩麥克尤恩的作品時,我好像個孩子,看著內(nèi)心里最隱秘的一部分堂而皇之的被陳列于紙上,天真又殘忍,可愛但愚蠢,于是在驚嘆為何如此準(zhǔn)確的同時,又懷著微醺般的羞恥心,渴望著能更多更久的看看這“另一個自己”。
       小說比電影殘忍,“小說的特色是滔滔不絕的思緒和意識,對閱讀所得,你得全心投入。電影則高度依賴演員,以某種方式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幻象,以為自己可以跟得上思緒的進(jìn)程?!彪娪袄?,我們尚可對著凱拉奈特莉發(fā)發(fā)花癡,而在小說里,就不得不忍受小布里奧妮那幼稚又冗長的精神世界了。但小說又比電影精彩,影像太偏重表面而且最終也還是需要用文字去解析,只有面對文字,我們才能獲得“全心投入”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冷冰冰的故事,13歲的布里奧妮沉浸在對寫作和幻想的狂熱的興趣之中,塞西莉婭和羅比對于之間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顯得無所適從。羅拉,杰克遜和皮埃羅小小年紀(jì)就被送至塔利斯家過起寄人籬下的生活而塔利斯太太呢,在忍受著丈夫的不忠和擾人的頭痛同時又要撐起這個正處于轉(zhuǎn)變時期的塔利斯家。這亂糟糟的一切在一個讓人心煩意亂的夏天被推上舞臺,就像布里奧妮的那個倉促中排演的話劇一樣的乏味而又沉悶。羅拉被強暴了,布里奧妮憑借著自己的想象和偏見一口咬定施暴者正是羅比,將這個前途一片光明的青年“目標(biāo)明確,心懷惡意,持之以很,從不動搖,從不疑慮”的送進(jìn)了監(jiān)獄,從此,三段人生就此改變。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布里奧妮的視角描述了強奸事件的始末,第二部分則是羅比出獄后的從軍生涯。第三部分是長大后成為了見習(xí)護(hù)士的布里奧妮對于她所犯下的罪行的反思和挽救。
       雖然第一個部分時間跨度僅為兩天,但作者用幾乎長到夸張的篇幅描寫了這兩天中塔利斯家發(fā)生的種種。還是標(biāo)準(zhǔn)的伊恩式手法,大段大段對于環(huán)境的主觀描寫,天氣,景物,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這種流于意識的寫法像是張開了觸須的怪物,潛伏在這座大宅子的各個角落,在不厭其煩的對于炎熱天氣的抱怨之后,我們知道,在某一個臨界點,那個怪物會收攏起觸須,將一切碾碎。那個布里奧妮,多像是小時候的我們,敏感自負(fù),耽于幻想,與某個假想敵做著斗爭,時時刻刻。她迷戀寫作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因為在小說中,她能夠找到“成為一個皇帝”的滿足感,在那里,一切都是有序而規(guī)整的,“死亡是道德欠佳者的專利,而婚姻是一份報道,直到最后一頁才奉上”,她的腦子有一部分是早熟的,但另一部分卻是幼稚的,這種對于愛情的幼稚的潔癖,導(dǎo)致了她的脆弱以至于格外容易被摧毀。當(dāng)現(xiàn)實世界的發(fā)展偏離了幻想世界的道德軌道時,她手忙腳亂的企圖從幻想的世界中抽離出一些妄想來彌補現(xiàn)實邏輯的空缺,但這種做法只會導(dǎo)致誤解和幻覺,而布里奧妮,她是一個更相信幻覺的孩子。
       麥克尤恩的多數(shù)作品中存在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男性符號的缺失(或者說是父親這一身份的缺失)。在《只愛陌生人》里父親是只存在于記憶之中的陰影,《水泥花園》中的雙親索性在一出場就接連過世了,《贖罪》里,杰克塔利斯在強暴事件中始終都是缺席的,他被困在了一班火車上呼呼大睡,利昂雖為長男,卻也沒能有所作為,倒是讓一個13歲的姑娘逞盡了威風(fēng)。這種符號的缺失導(dǎo)致他筆下的故事充滿了一種陰性的意味,那種對氣息氛圍和意識的察覺,對于周遭環(huán)境的留意,也都是女性特有的敏感。陰性思考帶來了什么?首當(dāng)其沖的就是思維的感性化以及對男性的潛在敵意,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于幻想的沉迷,她們寧可相信一個13歲孩子的證言,也不愿意面對羅比正直而又清白的一生。陰盛陽衰帶來的另一個要素就是不合身份的責(zé)任感,男性消失時,本應(yīng)擔(dān)負(fù)的責(zé)任就落在了女性的身上。塞西莉婭和塔利斯太太都覺得自己對于這個家應(yīng)該負(fù)起責(zé)任,盡管她們窄窄的肩膀無法擔(dān)負(fù)這重任,而布里奧妮更是對姐姐抱有一種病態(tài)的責(zé)任感,若不是出于對姐姐的保護(hù),她大概也不會犯下如此荒唐的錯誤。
      
       出獄后的羅比參了軍,期間他一直都和塞西莉婭有著書信來往,此時塞西莉婭早已和塔利斯家斷絕了來往,毅然成為了一名戰(zhàn)地護(hù)士。他們在信中傾吐愛慕,互述衷腸并約定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再相聚開始新的生活。布里奧妮也放棄了劍橋的學(xué)位轉(zhuǎn)而成為了見習(xí)護(hù)士,第三部分便是她見習(xí)護(hù)士的生涯。在醫(yī)院里,任何臟活累活都屬于她們,工作之余還要完成學(xué)校規(guī)定的課程,童年的愧疚和罪惡感成為了她的夢魘,她正是以這樣的方式進(jìn)行著自我懲罰,當(dāng)你將全部心思都用在把面前的器皿擦洗干凈反復(fù)消毒時,也就沒有那么多功夫被良心折磨了,她甚至參加了羅比的婚禮,看著她嫁給了當(dāng)年強暴過她的男人,這是一種諷刺還是一種歸宿?在羅拉冷漠的眼神中,布里奧妮明白,所有人都知道真相,但每個人都試圖閉口不提。她找到了塞西莉婭的住處并且在那里遇見了羅比,他們在她的注視下忘情的長長的擁吻著。布里奧妮答應(yīng)向她的父母承認(rèn)當(dāng)初她做了偽證,然后發(fā)表一份聲明再向律師宣誓,然后他們并排走著將她送往地鐵站,到目前為止,寬恕似乎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看過書的我們都知道,這并不是真正的結(jié)局,有情人終成眷屬,那不過是布里奧妮的另一個幻想罷了。
       全書最巧妙的地方就在這里,并不是說這種“書中書”的布局,而是這布局展現(xiàn)的方式。還記得布里奧妮收到的那份來自出版社的信嗎?她將自己的作品《泉畔雙人》送到了出版社并收到了回信。在信中,編輯是這樣評價這個故事的——“抓住了人物的意識流,并將其細(xì)微差異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一味地大寫特寫他們每個人的感知感受而與此同時依然將光,石和水描寫得惟妙惟肖”,這不正是我們在讀第一部分時的感受嗎?原來不僅僅是第三部分,我們所讀到的《贖罪》全書,都是出自布里奧妮的筆下。難怪全書的描寫是這樣的陰柔;難怪第二部分和第一,三部分相比人物形象顯得略微單薄,描寫也不再繁瑣,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情節(jié),因為那是她靠想象編撰的故事,她沒法切身體會軍隊潰逃的生活。難怪在第一部分里,時間仿佛被凍結(jié)了,布里奧妮正是通過這樣不煩其反的反復(fù)描寫,來減輕自己心中的愧疚,那是這個故事開始的地方,是罪惡還未被犯下的時刻,那時感情的面紗才剛剛揭起,有情人剛剛澄清了誤會正準(zhǔn)備飲下他們的第一杯甜酒,她多希望時間就停留在那一刻,而不是之后匆匆流走的64年。
       布里奧妮的贖罪并不是成為一個護(hù)士,而是書寫,還原那個真實的有些丑陋的自己,還原那些愚蠢根源的勢利,還原那段實際上純潔無比的愛情并抹去情人雙雙客死異鄉(xiāng)的慘淡結(jié)局,真實的故事早已結(jié)束了,即非氣勢磅礴也不空洞無物,但很倉促,也很無情。
      
       在全書的最后,七十七歲的布里奧妮回到老家,那里已經(jīng)被裝潢成了一個酒店,在這里,她度過了她七十七歲的生日,那出曾經(jīng)半途而廢的話劇《阿拉貝拉的磨難》終于在64年之后成功上演,當(dāng)年那些不合格的小演員們,此刻已經(jīng)變?yōu)榱擞^眾席上形銷骨立的老者,他們形銷骨立他們觸景生情,而屬于布里奧妮的磨難也將在緩慢的忘卻中獲得終結(jié)。
       這兒有罪惡,也有鐘情相戀的人,如果只有一件事情讓人心存感傷,那不是罪不可恕,而是罪無可恕,因為世界上唯一有資格原諒她的那兩個人,早已不在了。
      
  •     請幾天看了本《巴別塔之犬》書中寫的是關(guān)于一個男人的故事,作者確是個女的。讓我不禁聯(lián)想起這本書。在我以前看過的書中只有這本是一個男人寫的關(guān)于女人的故事。換位思考是可以理解的。但換了位置之后,還能真正理解對方的思維嗎?畢竟男人和女人的構(gòu)造上就是存在差異的。像這樣換個位置來寫的故事,我不知道有多少能寫的很深入對方的心靈。就像《巴別塔之犬》一個男人的故事,女人寫起來,感覺那個男主角很女性化,而這本,在我回憶的時候又覺得那個女主角太MAN了。。但是看看故事還是可以的嗎。。。
  •     悲劇從那個午間開始,從她走進(jìn)房間、從陽光庸懶地照在窗前、從她趴在桌前寫小說起,悲劇就埋伏在那。她心里翻涌著各種情節(jié)、場面,她懷著寫作的沖動。她總是將生活和小說混淆,她只有十三歲,她在成長。
      
      
      
      姐姐站在窗外的泳池邊,站在羅比的面前:解開衣服,脫掉裙子,然后鉆入水中。那個損壞的花瓶立在羅比的腳邊,羅比卻無動于衷。他一直無動于衷。他看著姐姐脫下衣裙,看著姐姐鉆入泳池,看著姐姐身形畢露地從泳池里站起來,濕漉漉的姐姐拿著損壞的花瓶氣憤地轉(zhuǎn)入門廊,他還是無動于衷地站著。
      
      
      
      布里奧妮對羅比的憤恨一定從那個時刻開始,羅比欺負(fù)了姐姐,或許還有她。她站在窗前,站在刺目的陽光下,站在她成長的疼痛里。時間在她耳邊撕裂,發(fā)出“叭叭”的響聲。然后姐姐和羅比都走了,只留下一灘水漬,和寂寞的泳池。布里奧妮從那一刻開始遠(yuǎn)離自己。
      
      
      
      
      
      或者,悲劇緣于羅比無可抵擋的想念,他的愛從時間深處奔涌而來,無比清晰和熱烈,于是有了那封給塞西莉婭的信,有了布里奧妮信使的身份。她拿著給姐姐的信,不假思索地撕開,那幾個單詞的組合超出她的理解,可還是令她羞愧,她積攢的憤怒使悲劇完成了一切起承轉(zhuǎn)合。
      
      
      
      或者,悲劇還緣于小樹林里的那次對話,她站在水邊問羅比,如果我落水了,你會救我嗎?羅比說那當(dāng)然。不會游泳的她義無反顧跳入水中,羅比驚惶失措奔力援救,事后她問羅比,知道為什么我要你救我嗎?羅比問為什么,她說因為我愛你。十歲的布里奧妮對十九歲的羅比說:因為我愛你。這句話穿透她單薄的身體,穿透一年又一年的光陰,成為一切事情最后的真相。那就是她愛的力量,赴死的力量。
      
      
      
      或者,悲劇的導(dǎo)火線還在于那個圖書室,在于那道昏暗的光線,在于她看到了羅比和姐姐抱在一起,看到他們赤裸的身體,接吻、做.愛,那一刻,她失去了她的童年。她在完成成長后把自己飛速毀滅。她順利完成了對羅比的陷害,順利地拆散了羅比和姐姐。
      
      
      
      自始至終,她都沒有交待為什么陷害羅比。自始至終,我只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布里奧妮。自始至終,羅比和塞西莉婭只是擁有了圖書室的那一次結(jié)合,羅比被害入獄,參軍,經(jīng)歷戰(zhàn)亂,他們的愛情在逢火連天的時代顛沛流離,只是,他們從此沒有再在一起。羅比敗血癥死于布雷敦斯,塞西莉婭于同年9月在貝爾罕姆地鐵車站爆炸中喪生。但那滿含深情的八個字,在歷史的車輪中久久回響。塞西莉婭在信中對羅比說:你要回來,我會等你。
      
      
      布里奧妮老了,她知道自己老了,她后半生用盡所有的力量來嘗還自己的罪惡?!霸趺礃硬拍塬@得贖罪呢?這世上沒有一個人,沒有一種實體或更高的形式是他能吁求的,是可以與之和解的,或者是會寬恕她的。在她身外,什么也不存在。在她的想像中,她已經(jīng)劃定了界限,規(guī)定了條件,上帝也好,小說家也罷,是沒有贖罪可言的,即便他們是無神論者亦然。這永遠(yuǎn)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wù)”。
      
      
      
      最后,她坐在的士車?yán)铮挠洃浟υ絹碓藉钊?,她倒在了遺忘的絕望中。我把書的最后一頁的一行字打上黑色的標(biāo)記:我第一次嘗到了絕望的滋味。
      
      《贖罪》,麥克尤恩最經(jīng)典的詮釋。
      
  •      今天讀到《贖罪》里布里奧妮犯下罪行的部分,她直視著警官的眼睛說:“是的,我看見了他”。
      
       讀過前文,我陷入了一種不能不理解她的狀態(tài)。她才13歲,善良可愛直率,具有夢幻氣質(zhì)和作家天賦,這也本來是她得天獨厚的地方。只是她不小心一天之內(nèi),受到了太多次來自成人世界的沖擊。她只是還不太懂罷了,她不懂羅比和塞西莉亞所為是出于愛情,又太容易被表象所欺騙,就連指證部分也不能說全是她的錯,警官太急躁太獨斷了,讓她去掉“認(rèn)為”二字。于是,一切都順理成章了。她葬送了她姐姐塞西莉亞和羅比的一生,并且使得她自己也深陷罪惡感折磨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在小說的后半部分,她向羅比面對面地道歉,其中有一句的語氣幾乎變成乞求了:“我當(dāng)時只是個孩子?!绷_比卻沒有給予她原諒,他反駁說:“你當(dāng)時都13歲了,你要多大才懂得明辨是非?”然后,一切都破碎了,無法辯駁的事實擺在面前:她,布里奧妮,是個犯罪者,并且無論她做什么,都于事無補。
      
       作者麥克尤恩的殘酷在于,他最終讓受害者塞西莉亞和羅比終成眷屬,卻永遠(yuǎn)不是在現(xiàn)實中,而僅僅是在布里奧妮的幻想和作品里?;孟肜锿瓿傻内H罪,到底有什么用?
      
       《復(fù)活》的最后給了我們卡秋莎獲得美好愛情的期盼,《追風(fēng)箏的人》給了我們哈桑的兒子開心的笑聲,在猶太人死難碑前下跪的德國總理的故事,最后給了我們猶太人流下的眼淚??v使過去的罪惡無法彌補,這種自我救贖的結(jié)局仍然使人心生不少安慰。
      
       而麥克尤恩,帶著他特有的冷色調(diào)。將布里奧妮置身于類似西西弗斯的苦難之中。推著贖罪的石頭一點一點上山,好不容易推上山頂,都只能絕望地看著它無法挽回地滾落原地。
      
       所有犯下的罪行,都是罪不可赦。
      
       親愛的麥克尤恩,你成功地摧殘了你自己。也摧殘了讀者的心。至此,閱讀不再是愉悅的享受,而是你用美好構(gòu)建起來的完美折磨。
  •     因為是看過了電影再看的原著,所以不免有點被電影角色所局限。如布里奧妮一般,常常,我們固執(zhí)的以為所見的就是正確的,近乎無理的承擔(dān)起無謂的責(zé)任,而在不覺中給人生蒙上陰影。年輕時因為無知和固執(zhí)所犯下的錯,有時是窮極一生也無法彌補的。
  •     贖罪使我第一次感覺到電影可以做的比書更好。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個夏日午后,briony跳進(jìn)河里問robbie會不會救她。于是這一段回憶成為了briony苦難生活中少有的甜蜜。她也許過于文藝,自私。但是整個社會就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沒有人懷疑那么小一個女孩的證詞。在robbie被冤枉后,所有人都將所有錯推到了briony身上。她就這么承受了,代價是一輩子。誰都沒有做錯什么,但所有事情就這樣發(fā)生了。
  •     一個錯誤的判斷葬送了兩個人的幸福;一個謊言讓自己背負(fù)一輩子的責(zé)備;一個無知的舉動,用一生去贖罪。就算用自己的一生去贖罪,去懺悔,也無法讓受傷的人重新獲得幸福!
  •     《贖罪》
      
      1、電影和小說 推翻偽命題:“小說的故事活在敘述里,電影的故事活在想象里”。
      
       《贖罪》是部好電影,卻不是部好小說。小說不夠好不是敘述的問題,而是麥克伊恩胃口太大,想包羅萬象,反而埋沒了主線;電影還不錯不是因為加入了編導(dǎo)無與倫比的想象,恰恰是由于本身的時長限制,電影聰明的選擇了縮寫而不是改寫,去掉了不相干的敘述——把羅里巴索的蓋頭首飾袍子都扯掉,美人就露出來了——美人到底是老麥生的,是他成就的電影。
      
       不論老麥幾次入圍布克獎短名單,我始終認(rèn)為他現(xiàn)在的長篇不及之前的“小型杰作”,這“小型杰作”不只包括公認(rèn)的《水泥花園》和《只愛陌生人》,還有《夢想家彼得》(當(dāng)然當(dāng)然,這只是“我以為”),一部被評論家稱做老麥迷茫時不明所以寫就的童書。
      
      2、人性、罪惡和贖罪 推翻偽命題:“傷口是美麗的,瘡痂是丑惡的”。
      
       電影中強化了布里奧妮對羅比的感情,讓人覺得她信口胡說鑄成大錯是源于一個吃了姐姐塞西莉婭的醋的小孩子,要把滿腔怒氣發(fā)泄到未來姐夫羅比身上,但小說中的布里奧妮更像是《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愫細(xì)外加堂吉珂德,先是不知性為何物,后是自命不凡樹立假想敵挺身而出害得他人身敗名裂命喪黃泉??吹讲祭飱W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張正義的時候,恨得牙根癢癢(從小到大,我受得了主人公殞命,受不了主人公被冤枉),在本子上劃拉:“她的戲沒有演成,她就變著法兒演,這不能原諒!不能原諒?。〔荒茉彛。?!”
      
       但是看著看著,也就原諒了。布里奧妮犯下了一個錯誤,她的家人竭盡全力使得錯誤板上定釘,布里奧妮劃了一道血淋淋的傷口,她的家人千方百計不讓傷口結(jié)痂愈合。他們樂于資助一個傭人的兒子上學(xué),上最好的學(xué),樂于看到他擁有錦繡的前程,更樂于發(fā)現(xiàn)這個優(yōu)秀的孩子到頭來只不過是一個強奸犯,跟自己的兒女無法相提并論——就連塞西莉婭不也沒有任何根據(jù)的認(rèn)為,強奸她表妹的是另一名傭人的兒子么?
      
       但是布里奧妮無法贖罪了,最起碼無法讓羅比完成心愿:“找到塞西莉婭,愛她,娶她,毫無屈辱的生活”。戰(zhàn)爭夯實了她的罪惡,讓她徹底失去了洗刷靈魂的可能。
      
      3、因為愛情 推翻偽命題:愛純不純就看有沒有那層膜。
      
       一開始塞西莉婭厭煩羅比,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這厭煩源自對他巨大的愛(某個東西太大了,就看不清它的全貌),便以身相許——這巨大的愛不是純愛?!
      
       “一切障礙都必須被鞭策他前行的力量所戰(zhàn)勝,哪怕這一優(yōu)勢微不足道。在天平的一頭是傷口、干渴、水皰、疲勞、酷熱、下肢的疼痛、斯圖卡式轟炸機、遠(yuǎn)途、英吉利海峽;在天平的另一頭是‘我會等你’以及她說這句話時的美好記憶”——天平那一頭,跟戰(zhàn)爭較勁的愛不是純愛?!
      
       為什么只有“愛你的精神,不愛你的肉體”的愛是純愛?去他媽的《山楂樹之戀》,ZB純,NB傻,MB爛。
      
       特別喜歡羅比上戰(zhàn)場前和塞西莉婭相見的一幕。入獄三年,他們唯有靠書信保持聯(lián)絡(luò),見了面,反倒唯唯諾諾,說些沒油沒鹽的話,相逢似有恨的心境只有情到深處的人才能體會。
      
      4、勘誤 推翻偽命題:還有校對這回事。
      
       (1)P264“他們躺在洞中,往外張望著,他們看起來就像土撥鼠,特納不禁想到?!?br />   
       (2)P266“粘乎乎的水泥地板散發(fā)出陣陣飲料那微酸甜美的氣味?!?br />   
       (3)P272“這時特納隱隱感到一種似曾熟悉的虛幻正在鉗制著他?!?br />   
       (4)P394“有情人生生不息。只要我最后一稿的打印孤本留存于世,那么我那純潔率性而有奇緣的姐妹和他的醫(yī)生王子定會相親相愛,直到地老天荒?!?/li>
  •     撇開麥克尤恩精心搭建的敘事框架,以及“奮力嘗試是一切的一切”的贖罪觀,布利奧妮從指認(rèn)羅比是罪犯,到確認(rèn)羅比的無辜的轉(zhuǎn)變過程耐人尋味。   書中,布利奧妮只有一次,且只用一句回答對此進(jìn)行了解釋,當(dāng)羅比問她現(xiàn)在為什么又如此確定他沒有強暴羅拉,她回答:“我正在成長?!丙溈擞榷髟诖瞬枷铝嗣躁?。第一部分,布利奧妮放棄了排演《阿拉貝拉的磨難》標(biāo)志著她對童年的告別,那個隱藏的敘事者絲毫沒有吐露布利奧妮對羅比有任何非同尋常的感情;但是,在第二部分羅比回憶起多年前那個夏日前那個布利奧妮情竇初開的早晨;接著在第三部分,布利奧妮也突然想起了她曾經(jīng)對羅比的迷戀,不過敘事者通過布利奧妮告訴讀者,“隨后這事就馬上忘到九霄云外了”。書的最后一部分—“1999年 倫敦”,讀者發(fā)現(xiàn)之前讀到的是布利奧妮所寫的小說,原來前3個部分的敘事者就是布利奧妮本人。這時讀者就有足夠的理由對“隨后這事就馬上忘到九霄云外了”這個斷語進(jìn)行質(zhì)疑?! ? 麥克尤恩的布利奧妮一直在贖罪中,但她卻一直沒有說出她的罪因。
  •   哇 老師你好膩害!
  •   這是故事大綱。期待看到一些評論。
  •   頂LZ
  •   姑娘你的長評如短篇小說讓人回味無窮。被你這么已剖析對這本書很有興趣~贊~
  •   她的罪因不就是撒謊害羅比入獄,害她姐姐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