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彌留之際

出版時間:2004-4-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思{  頁數(shù):225  字數(shù):185000  譯者:李文俊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我彌留之際》是福克納的代表作以及“約??思{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說之一。講述國南方農民本德倫為遵守對妻子的承諾,率全家將妻子的遺體運回家鄉(xiāng)安葬的“苦維歷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災難重重:是大水差點把棺材沖走,后來拉車的騾子被淹死,大火幾乎遺體焚化。結果長子失去了一條腳,老二發(fā)了瘋,三子失去心愛在馬,女兒打胎不成,反被藥房伙計奸污,小兒子也沒得到相望的小火車,而本德倫卻裝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位新太太。
小說完全本倫一家、眾鄰居及相關人員五十九節(jié)內心獨白構成,多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是作者運用多視角敘述方法及意識流法的又一杰作。

作者簡介

  ??思{(l897~1962),美國小說家。出生于沒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在加拿大空軍中服役,戰(zhàn)后曾在大學肄業(yè)一年,1925年后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他被西方文學界視作"現(xiàn)代的經(jīng)典作家"。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shù)故事發(fā)生在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被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聲音與瘋狂》(又譯《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斯諾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鎮(zhèn)》、《大宅》)等。福克納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書籍目錄

“他們在苦熬”(代序)  李文俊人物表  達爾  科拉  達爾  朱厄樂  達爾  科拉  杜威·德樂  塔爾  安斯  達爾  皮保迪  達爾  瓦達曼  杜威·德樂  瓦達曼  塔爾  達爾  卡什  瓦達曼  塔爾  達爾  卡什  達爾  瓦達曼  達爾  安斯  達爾  安斯  薩姆森  杜威·德樂  塔爾  達爾  塔爾  達爾  瓦達曼  塔爾  達爾  卡什  科拉  艾迪  惠特菲爾德  達爾  阿姆斯蒂  瓦達曼  莫斯利  達爾  瓦達曼  達爾  瓦達曼  達爾  瓦達曼  達爾  卡什  皮迪保  麥高恩  瓦達曼  達爾  杜威·德樂  卡什

章節(jié)摘錄

  全都是因為他呆在外面,緊挨在窗口底下,又是敲又是鋸,做那口破棺材。就在她肯定能看見他的地方。就在她每吸進一口氣也把他敲和鋸的聲音一起吸進去的地方,在她可以看見他說“瞧呀”的地方。瞧呀,我給你做的是多好的一副壽材啊。我告訴過他叫他上別處去做。我說好上帝難道你愿意看見她躺在里面嗎。這就跟他還是個小小孩那會兒一樣,她說要是她有一些肥料她就要試著種點花兒,于是他就拿了只烤面包的平底鍋到馬棚去裝了滿滿一鍋馬糞回來?! ∵@會兒其他的人都坐在那兒,像禿鷹似的。一邊等,一邊給自己扇扇子。因為我說過你能不能別那么老是鋸老是釘直到別人連覺都睡不著而她那兩只手攤在被子上就像兩條從土里挖出來的根想洗一冼可你們怎么也沒法把它們洗干凈。我現(xiàn)在可以看見那把扇子還有杜威·德爾的胳膊。我早就說過你們還是讓她安靜一會兒吧。又是鋸又是敲,老讓空氣在她臉上快快地流動她那么累根本沒辦法把空氣吸進去,還有那該死的錛子老是還差一家伙。還差一家伙。還差一家伙使得每一個路過的人都不得不停下來看看那口棺材還說他是一個多么高明的木匠。要是從那個教堂上摔下來的不是卡什而偏偏是我那該多好還有要是讓那車木頭掉下來壓趴下的不是爹而偏偏是我那該多好,那樣就不至于讓縣里的每一個渾蛋都進來瞪大了眼看她了因為如果世界上有上帝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就讓我和她兩人在一座高山坡亡我來推動石塊讓它們滾下山去砸他們的臉,撿起石子來往山下扔砸他們的臉他們的牙齒和所有別的部位天哪一直到她感到清靜為止也沒有那個該死的錛子老是差那么一家伙。差那么一家伙那樣我們就可以耳根清靜了?!   ∷诔白油饷鎻埻粗ㄊ苍趯⑹诺奶旃庀乱恢睆澋土松碜釉阡從景?,他對著暮色干活,逐漸沒入了暮色,好像拉鋸這個動作自會發(fā)光,木板和鋸子都是有能量似的?!  澳?,卡什。”那姑娘嚷道,她的聲音是刺耳、響亮、沒有病態(tài)的。“叫你呢,卡什!”  他抬起頭來,看著暝色中給框在窗戶里的那張憔悴的臉龐。這是他從小就一直在看的任何時候都在的一張組合畫。他放下鋸子,把木板舉起來給她看,自己則看著窗戶,窗戶里的那張臉一動也不動。他把第二塊板子拉過來,把兩塊斜斜的拼在一起,再用空著的那只手比劃著,顯示出棺材最后做成時的形狀。又有好一會兒,她從那幅組合畫里朝他俯視.既不責難也沒有表揚。接著,這張臉消失了?! ∷苫厝?,轉過頭,連瞥都沒有瞥爹一眼。她望著瓦達曼;她的眼睛,那里面的生命力,突然都涌進眼光里來;兩朵火焰定定地燃燒了一小會兒。然后又熄滅了,仿佛有誰彎下身去把它們吹滅似的?!  皨?,”杜威·德爾說,“媽!”她身子傴在床前,雙手微微抬起,扇子仍然在動,就跟十天以來一樣,她開始慟哭起來了。她的聲音年輕有力,發(fā)顫又很清晰,很有點為自己的音色與音量不錯而感到得意,那把扇子仍然在上下不停地揮動著,使無用的空氣發(fā)出了噓噓的耳語。接著她撲在艾迪·本德侖的膝蓋上,抱緊她,使出年輕人的力氣拚命地搖晃她,然后突然整個身子壓在艾迪·本德侖留下的那把老骨頭上,晃動了整張床使床墊子里的玉米衣沙沙直響,她胳臂張開,一只手里的扇子仍然把越來越弱的風扇到被子里去?! ⊥哌_曼躲在爹的屁股后面,朝外窺探,他的嘴張得老大老大,所有的顏色都從他臉上褪盡,跑到了他的嘴里,仿佛他不知怎的想出法子咬進自己的臉,把血都吸了出來。他開始慢慢地從床邊朝后退,眼睛圓睜,發(fā)白的臉逐漸消溶在昏暗當中,猶如一張紙貼到一面搖搖欲墜的墻上,就這樣他踅出了房門。  在暮色中,爹傴身在床的上方,他那弓著的身影帶有貓頭鷹那種羽毛蓬亂、內心慍怒的意味.那里隱伏著一種智慧,過于深刻或是過于不活躍,甚至于不能算是思想?!  澳莾蓚€倒霉的孩子,”他說?! ≈於驙?,我說。在我們頭頂上,白天平穩(wěn)、灰蒙蒙地向后滑動,投去一束灰色矛槍般的云彩遮住了夕陽。在雨底下兩只騾子微微冒出汗氣,給泥漿濺了一身黃,外側給滑溜的繩索牽著的那頭騾子緊挨路沿,下面就是水溝。傾斜的木料閃爍出悶悶的黃顛色,被水泡透了,像鉛一樣重,在破舊的車輪上傾斜著,和水溝形成一個銳角;在破損的輪輻和朱厄爾的腳踝周圍一股黃色細流——既不是土也不是水——在打著旋,扭扭曲曲地流經(jīng)黃色的路——那既不是土也不是水,朝山下流去匯入一股墨綠色的洪流——那既不是地也不是天。朱厄爾,我說  卡什帶著鋸子來到門口。爹站在床邊,傴著背,手臂懸晃著。他轉過前頭去,側影畏畏縮縮的,在他轉動貼著牙齦的鼻煙時他的臉頰陷癟了進去。    我告訴過他要是尊敬他死去的娘就別帶上那匹馬,這實在不像樣兒,他那么神氣活瑰地騎在一匹馬戲團的畜生身上,而他母親的意思是讓自己的親骨肉都坐在大車里陪伴她,可是還不等我們走出塔爾家的小路達爾便噗疇一聲笑出來了。跟卡什一起坐在后面的木板座上,死去的娘就躲在他腳邊的棺材里,他卻大笑起來。都不知道有多少回了,我告訴過他正是這樣的行為才使人們對他議論紛紛。我說我對人們議論我的親骨肉還是在乎的,雖然你自己并不在乎,雖然我養(yǎng)大的是這么一幫不成器的兒子,要知道你非得要這么干使得人們議論紛紛,這對你娘可是一件丟臉的事,我說,對我倒不見得有什么損害:我是個老爺們兒,我受得了;你得給家里的女人,你娘你妹妹,考慮考慮,這時候我轉過身來看他,可他還是坐在那里,笑個不停?!  拔乙膊恢竿惆盐铱丛诟?,”我說?!翱墒悄隳锾稍诠撞睦镞€沒涼透呢?!薄  扒颇沁?,”卡什說,把腦袋往小巷的方向一指。那匹馬離我們還相當遠,正飛快地朝我們奔來,不用說我也知道馬背上是誰了。我只是轉過頭去再看看達爾,他癱在那兒笑個不停?!  拔沂潜M了力了,”我說?!拔冶M可能按她的意愿去做。上帝會原諒我并且寬恕他賜給我的這些孩子的所作所為的?!边@時候她躺著的棺材的上方,達爾坐在木板座位上,笑個不停?!   ∮幸惶煳覀冊诹奶?。她在宗教上一向不算虔誠,即使在那年夏天野營布道會之后也是這樣,當時,惠特菲爾德兄弟和她進行思想交鋒,單把她挑出來和她心靈中的自負感苦苦搏斗。我也跟她沒少說過:“上帝賜給你兒女,是對你苦難的一生的一種安慰,也是他自己受苦和博愛的一種象征,因為你是在愛情中懷上他們生下他們的。”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她過去把上帝的愛和她對他的責任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而這樣的行為是不會使他愉快的。我說:“他賦給我們才能,使我們在永無窮盡地贊美他的時候可以提高我們的聲音”因為我說天堂里對一個罪人的歡呼聲要超過對一百個無罪者的歡呼聲??墒撬齾s說:“我每天的生活就是沒完沒了的認罪和贖罪”于是我說“你是什么人呢,居然敢說什么是罪什么不是罪?判定何者為罪那是上帝他老人家的事;我們的責任是去贊美他的仁慈和他的圣名好讓世人全都可以聽見”因為唯獨只有他,才能看透人心,不能說因為一個女人的生活在男人的眼里是得當?shù)?,她就可以認為她心里沒有罪,用不著對上帝敞開腳懷接受他的神恩。我說:“僅僅因為你一直是一個忠實的妻子并不能證明你心里沒有罪,僅僅因為你的日子過得很苦也不能證明上帝的恩典已經(jīng)籠罩著你?!笨墒撬f:“我知道我自己有罪。我知道受到懲罰是理所應當?shù)摹N也辉固煊热??!庇谑俏艺f:“正是因為你太自負了,所以你才膽敢僭越上帝,代替他判定何為有罪,何為得救。我們蕓蕓眾生的命運就是受苦同時提高聲調去贊美上帝,是他,從不能記起的時候起,就在判定何為有罪,并且通過各種磨難考驗來提供得救之道,阿門。你夠自負的,甚至在惠特菲爾德兄弟為你祈禱、費盡心機來拯救你之后,你仍然無動于衷,要知道世界上再也找不出一個比他更圣潔的人了,也找不出一個比他更關心你的人了,”我這樣說?! ∫驗榕卸ㄎ覀兊淖锘蚴侵涝谏系鄣难劬锖螢橛凶锊⒉皇俏覀兊氖?。她一生過得很苦,可是哪一個婦女不是這樣呢??墒菑乃f話的口氣看來,你會以為對于罪惡與得救,她比上帝他老人家知道得還要多,比那些與人世間的罪惡苦苦奮斗的人知道得還要多似的。其實她犯下的唯一的罪就是偏愛那個不愛她的朱厄爾——這不是咎由自取嗎?——卻不喜歡那個上帝親自施恩的達爾,我們凡人都覺得他有些古怪,而他卻是真正愛她的。我說了:“這就是你的罪了。對你的懲罰也有了。朱厄爾就是對你的懲罰。不過你的得救之道又在哪兒呢?”我又說:“對于獲得永恒的恩典來說,人的一生是非常短促的。而我們的上帝又是一位妒忌心很重的上帝。裁判與評定功過是他老人家的事;而不是你的事。”  “我知道,”她說?!拔摇闭f著說著她又停了下來,于是我說:  “知道什么?”  “沒什么,”她說?!八俏业氖旨?,將會拯救我。他會從洪水中也會從大火中拯救我。即使是我已經(jīng)獻出自己的生命,他也會救我?!薄  澳阍趺磿?你又設有向他敞開心胸,也沒有提高聲調去贊美他。”我說。接著我明白她指的并不是上帝:我明白由于自負,她說了褻瀆神靈的話,于是我就在原地跪了下來:我求她也跪下來,敞開胸懷把自負的魔鬼趕出來,并且求主上帝寬恕??墒撬辉敢?。她僅僅是坐在那里,沉溺在自己的自負與驕傲之中,這種感情使她關閉了通向上帝的心扉,讓那個自私、凡俗的男孩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我跪倒在地為她禱告。我為這個可憐、盲目的婦人禱告,我連為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祈禱時都不曾這么上心過?!  ?/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代序  “他們在苦熬”  李文俊  這是怎么樣的一部書呢?說它是悲劇吧,不大像,說它是喜劇,也不合適。面對著書中的一出出場景,我們剛想笑,馬上有別一樣的感情涌上心頭;反過來,也是一樣。這里真的用得上“啼笑皆非”這樣一句中國成語了。難怪國外的批評家說這是一出悲喜劇。其實最確切的說法應該是荒誕劇,因為它具有五十年代荒誕劇的一切特色,雖然在它出版的1930年,世界文壇上還沒有荒誕劇這個名稱?!  段覐浟糁H》(As I Lay Dying)如果與??思{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另一本小說《圣殿》(Sanctuary,1931)并讀,主旨就顯得更清楚了。(《圣殿》的出版在《我彌留之際》之后,其實寫成卻在《我彌留之際》之前。)在《圣殿》里,??思{寫出了社會的冷漠、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以及人心的丑惡,寫出了“惡”的普遍存在。而在《我彌留之際》里,福克納寫出了一群活生生的“丑陋的美國人”?!  段覐浟糁H》寫的是發(fā)生在十天之內的事。小說開始時,艾迪·本德侖躺在病榻上。這個小學教員出身的農婦在受了幾十年的熬煎后,終將撒手歸天。窗外是晦暗的黃昏,大兒子卡什在給她趕制棺材。艾迪曾取得丈夫的口頭保證,在她死后,遺體一定要運到她娘家人的墓地去安葬。在三天的準備、等待與大殮之后,到四十英里外的杰弗生去的一次“苦難的歷程”開始了。一路上,經(jīng)過了種種磨難,大水差點沖走了棺材,大火幾乎把遺體焚化,越來越重的尸臭招來了眾多的禿鷹,疲憊不堪的一家人終于來到目的地,安葬了艾迪。在這個過程中,拉車的騾子被淹死了,卡什失去了一條腿,老二達爾進了瘋人院,三兒朱厄爾失去了他心愛的馬,女兒杜威·德爾沒有打成胎,小兒子瓦達曼沒有得到他想望的小火車,而作為一家之主的安斯·本德侖卻配上了假牙,娶回了一位新的太太……  《我彌留之際》寫的是一次歷險,就這一點來說,它有點像《奧德修記》,但是它完全沒有《奧德修記》的英雄色彩。它在框架上又有點像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在風格上,它更像《堂吉訶德》?!短眉X德》也是讓人笑的時候帶著淚的一本書。(??思{說《堂吉訶德》他“年年都要看,就像有些人讀《圣經(jīng)》那樣”。)但是《我彌留之際》畢竟是一部現(xiàn)代小說,用欣賞《堂吉訶德》的眼光來看待它總不免有隔靴搔癢之感?! ∪甏鷷r,美國的一些批評家曾把《我彌留之際》作為一本現(xiàn)實主義小說來分析,把它看成是關于美國南方窮苦白人農民的一部風俗志,一篇社會調查。用那樣的眼光來看《我彌留之際》更是沒有對準焦距。這非但無助于領會作品的主旨,反而會導致得出“歪曲貧農形象”這樣的結論?! ∧敲?,應該用什么尺度來衡量《我彌留之際》呢?  邁克爾·米爾蓋特在他的《威廉·??思{的成就》這本書里說:“??思{的主要目的更像是迫使讀者以比書中的人物與行動第一眼看去所需要或值得的更高一層、更有普遍意義的角度來讀這本小說,來理解本德侖一家及其歷險記。還有,盡管這個故事讀來讓人不愉快,它經(jīng)常具有一種陰陰慘慘的狂想曲的氣氛,但是它使我們逐漸領會,在某種意義上它是關于人類忍受能力(human endurance)的一個原始的寓言,是整個人類經(jīng)驗的一幅悲喜劇式的圖景。”美國批評家克林斯·布魯克斯也在他的《威廉·??思{淺介》一書里說:“要考察??思{如何利用有限的、鄉(xiāng)土的材料來刻劃有普遍意義的人類,更有用的方法也許是把《我彌留之際》當作一首牧歌來讀。首先,我們必須把說到牧歌就必得有牧童們在美妙無比的世外桃源里唱歌跳舞這樣的觀念排除出去。所謂牧歌——我這里借用了威廉·燕卜蓀的概念——是用一個簡單得多的世界來映照一個遠為復雜的世界,特別是深諳世故的讀者的世界。這樣的(有普遍意義的)人在世界上各個地方、歷史上各個時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因此,牧歌的模式便成為一個表現(xiàn)帶普遍性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在表現(xiàn)時既可以有新鮮的洞察力,也可以與問題保持適當?shù)拿缹W距離?!辈剪斂怂估^續(xù)寫道:“更具體地說,大車里所運載的本德侖一家其實是我們這個復雜得多的社會的有代表意義的縮影。這里存在著生活中一些有永恒意義的問題,例如:終止了受挫的一生的死亡、兄弟鬩墻、驅使我們走向不同目標的五花八門的動機、莊嚴地承擔下來的諾言的后果、家族的驕傲、家庭的忠誠與背叛、榮譽,以及英雄行為的實質?!薄  ?/pre>

編輯推薦

  人生到底怎樣,每個人經(jīng)歷遭遇不一樣會有不同的回答,但是總在某個時候我們會有點絕望的問蒼天人生為什么要有這么多苦難,人似乎生來就注定要經(jīng)受苦難的磨練?!段覐浟糁H》"在某種程度上它是關于人類忍受能力的一個原始寓言,是整個人類經(jīng)驗的一副悲喜劇式的圖景。",讀完它對人生苦難定能夠多一份感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彌留之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0條)

 
 

  •   可能一遍你未必看得懂,但它絕對值得一看。
  •      兩代人中都有著迷亂的故事,蒙羞的過往在下一代中又一次重演,艾迪與本德輪的結合是那樣的匆匆,或者草率,成就的不過是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充斥著罪惡與背叛,,然而最為可憐的不過是孩子,受盡磨難,受盡欺辱,故事的結尾讓人心生憐憫,對本德輪更是怒火中燒!
  •     我的父親告訴我,人活在這個世上的理由就是為長久的死亡做準備。
      生命因為死亡而真實,因為真實而孤獨。因為孤單也才有百轉千回的凄惻、悲愴。
      與科拉之類相比,或若艾迪才是活在真實的生命當中。
      語言,被賦予的意義。意義背后是極大極深的黑暗空洞。空洞盡出是難以抑制、無法排解、不堪重負的孤獨。艾迪的生命真真確確貫徹著死亡的宿命。每個生命仿佛是死亡陰影中一團孤獨的空氣。而艾迪被這空氣包裹,蜷身在透明的氣泡里,緩緩懸浮。
      《我彌留之際》的主人公們是堂吉訶德式的浮夸而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們。包括科拉,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他們都陷落在自己的世界里。對于外界來說他們是不合群的怪胎。
      而??思{展現(xiàn)的卻正是平常世界之下的真實,高蹈言語背后人的復雜、混亂、無奈與悲哀。
  •      看了兩遍福克納的《我彌留之際》,里面的人物的思想還有埋葬的旅程慢慢的一點點的浮出。
       安斯和艾迪一家有5個孩子,卡什、達爾、朱厄爾、杜威.德爾、瓦達曼。其中朱厄爾是艾迪和惠特菲爾德發(fā)生關系所生。艾迪死前就要求一家人把她尸體送回艾弗森老家埋葬,而這個要求仿佛是她對別人惡意的懲罰。仿佛是她早就想好了的如何長眠的通道。
       艾迪是一個敏感的、有生命沖擊力的女人,她渴望存在感,她的這種存在感在鞭打學生的過程中得到了輕微的滿足。如果不這樣,她仿佛只體會到永遠的孤寂。她試著嫁給了安斯,她生了卡什,生了達爾,她從中感覺到的不是很多作品很多真實的人給我們講的溫暖的母性、母愛,家庭的歡欣,家庭的強大心理支持力量。她感受到的東西深入骨髓的絕望,這種絕望讓她決定在生完瓦達曼之后長眠。這種東西是什么?是沉重的爬行的生活、是人互相不理解的孤寂、是對宗教的罪惡說的蔑視但又找不到自己歸屬的無著無落。她試著跟非丈夫的男人發(fā)生關系,但這個也救不了她。于是她死了,于是她死前要報復,要讓一家人去走那個艱難的旅程。
       安斯被無形的輪子推動著,這個輪子要求他找一個老婆傳宗接代,要求他生很多后人,要求日子這樣過下去,盡管生活拮據(jù),他渴望已久的裝一副假牙可以體面吃上帝賜予的食物的錢都摳不出來,他心安理得的繼續(xù)這樣的日子,有時太苦了就發(fā)發(fā)牢騷。這也是他跟艾迪的不能溝通交融的一部分。他在鄉(xiāng)親的眼中是懶惰、愛貪別人便宜、膽小的人。到了最后,這段旅程結束后,通過跟家人遭遇的對比,似乎只有他得到了好處,裝上了假牙又娶回了新的厲害媳婦。
       卡什在我眼中是一個理性的人,理性到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了人的正常的情感,特別是對母親的死,他一點沒有反應,他反應的是應該用什么工程原理把棺材做漂亮,他反應的是怎樣把這個目標(把死者運到艾弗森)實現(xiàn)。對于自己他也十分苛刻,腿的劇痛,他可以平靜的無視。他是一個極端守規(guī)矩的人,極端到?jīng)]有了人味。
       達爾對母親由愛轉恨,我不知道這個轉變是如何發(fā)生的,也許是母親對他的無視,也許是母親最后的棄絕。在達爾的眼中,三弟朱厄爾是一個愛馬的家伙,是一個固執(zhí)倔強有毅力脾氣暴,走路髖部以下活動的像一個木偶怪的家伙。當朱厄爾騎馬跟隨大車上路的時候,他瘋了似的哈哈大笑。他在笑什么呢?他在笑朱厄爾對規(guī)矩的藐視?還是在笑朱厄爾本身?達爾后來燒了棚子,燒了棺材,雖然被眾人搶救下來,并把達爾送往精神病院。但是達爾的自我思想分析確清晰明了-----“可是我拿不定誰有權利說什么是瘋,什么不是瘋。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好像有另一個自我,這另一個自我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懷著同情的恐懼與驚愕注視著這個人的正常的和不正常的行徑?!?br />    朱厄爾對母親有原始的愛,他不愿意看到母親臨時前受苦,不愿意叫卡什在她面前做棺材,但是朱厄爾自己本身的思想是好像是貧乏的,他幾乎沒有多少心理活動的描寫,他對馬兒的喜愛也是一種原始的親近,他在眾人眼中是脾氣暴躁的,他跟其他的交流也是直直的,要求似的。他要的馬兒,他拼命勞動去獲取。他蔑視別人給他提供幫助,他只信自己。這種蔑視是跟父親的對抗中,在從小的家庭生活養(yǎng)成的。但是他心地卻仍然善良,當父親懦弱的可憐表示自己的牙都沒有錢裝還要養(yǎng)活一大家人的時候。朱厄爾默默的把馬送到了交易地點。
       杜威.德爾是個有女性魅力的女孩,對于萊夫,她并不想拒絕。她想做,但是做這件事好像不那么守規(guī)矩,于是她跟萊夫說要是到棉花地盡頭樹蔭那,口袋里的棉花還沒有滿的話就是上帝的旨意。于是萊夫把自己采的棉花全放進了她的口袋里。杜威很淡定,她并沒有慌得不知所錯。她也沒有怨恨,她到藥店被伙計誘騙后也只是說這個壞小子,我知道他這個辦法是不行的。她想不深。她順應天性而為。卻要順應社會把孩子打掉,她的身體是受到了傷害的。
       瓦達曼還小,瓦達曼幾乎就是一個孩子的視角來闡述整個事情。他認為是胖胖的皮醫(yī)生殺了母親,他認為母親是一條魚,他好奇一路跟蹤腐尸的兀鷹晚上在哪歇腳,他也見到了一些秘密。他對櫥窗的小火車念念不忘。他交流最多的只有他的姐姐杜威。其他的哥哥母親父親對他并沒有表現(xiàn)太多的愛。
       其他的鄉(xiāng)鄰,在勞動力不發(fā)達的地區(qū),鄉(xiāng)鄰保持著互助的習慣,如果不這樣做,他們也保全不了自己。如果不幫助安斯把腐尸送走,他們也沒辦法生活。如果男人們不幫助安斯盡早埋掉艾迪,信仰基督教的女人們對丈夫也暴跳如雷。女人們不能看見這種場景,她們害怕這樣的場景,害怕自己的埋葬也會變成這樣。
       全文結束的場景是什么呢?是艾迪的腐尸終于埋葬在艾弗森,卡什的斷腿可能不會再復原,達爾被瘋了,朱厄爾拼命獲得的馬失去了、杜威注定要分娩、瓦達曼不會有小火車,安斯娶了帶來音樂播放機的新太太,裝上了假牙。然后呢?然后他們一家可能偶爾會一起聽聽音樂。然后人物各自的日子會是怎樣呢?
       看完整個小說,我仍然不能從時空的方面來理解分析,那需要我去閱讀很多資料后我可能才會有一點點感受,我能理解到的只能在我已有的閱讀積累地基上建筑。我甚至不能理解艾迪的思想和報復行為。艾迪是讀過一點書的人,所以她不像我熟悉的山婦那樣平和的安于生活操勞,她平和的外表下是暴怒靈魂。的我也不知道瓦達曼在這里的作用是什么?這個小孩好像處于一種偏執(zhí)的精神狂躁狀態(tài)中。
  •     
      
      “最偉大、最有傳奇色彩的旅程都是回家的旅程,不管是特洛伊的戰(zhàn)場回到伊薩卡島,還是在夜色中的都柏林經(jīng)過一條條的街道回到莫莉·布盧姆的身邊……而在講述一個家庭在‘回家’路上成員失散的黑色喜劇《我彌留之際》中,‘旅程’成為一個焦點位置的、凄涼的、象征性的符號。”杰伊·帕里尼在《??思{傳》中如此評價。《我彌留之際》正是一部關于回家的書。準確地說,是講述艾迪·本德侖被送往杰弗生鎮(zhèn),以及這一路本德侖家族經(jīng)受磨難的故事。作者意欲表達的念頭與書中的具體情節(jié)達成了一種完美的吻合:路途與受難。??思{想要表達的信念(“我一直在鼓吹的思想”)正是如此:磨難與挫折是人類從往昔走入未來的基石,支撐他們走下去的是那個有關人類不可摧毀的念頭。
      
      除此之外,這本小說中還有不少關于路的意象。作家在書中借眾人之口談論他們對于路的認識、臆想與觀察。如果說圍繞《喧嘩與騷動》的主題是時間,那么這本書則可謂徹底貫穿了路的這個意象。
      
      如安斯·本德侖的次子達爾在渡河時觀察到的:“河本身還不到一百碼寬。我們眼睛里看到的只有爹、弗農、瓦達曼和杜威·德爾是唯一不屬于那片荒涼、單調的景色的活物。這片景色有點從右朝左傾斜,讓人害怕,仿佛我們來到的這個荒蕪的世界正在加速運動,差一點就要掉到萬劫不復的懸崖底下去??墒菍Π兜哪切┤硕硷@小了。好像我們之間的空間其實是時間是一種一去不復返的東西。好像時間不再是筆直地泡在我們前面的一條越來越短的線,而是變成了平行地奔跑在我們兩撥人之間的一條環(huán)狀的帶子,距離是這條線的加速增長,而不是兩者之間的空檔。兩頭騾子站在水里,它們的前腿已經(jīng)稍稍傾斜,后臀抬高。它們的鼻息現(xiàn)在也帶上深沉的呻吟聲;它們扭過頭來看了一眼,眼光掃過我們時里面帶著一種狂亂、悲哀、深沉和失望的神情,好像它們已經(jīng)看到稠重的水里有著災難的陰影,它們說不出來,而我們卻是看不見。”
      
      在渡河前,他注意到馬的眼神,并且從中看到了相同的潛藏在自己內心的狂亂、悲哀、深沉與失望。達爾想到了這一點,正表明他是這段旅途中最早也是唯一一個意識到荒謬所在的人。“我們卻是看不見”,在這里“我們”并不包括本德侖一家,然而這于事無補——結果就是,“我們”甚至還不如一匹騷動的野馬看到得更多。
      
      換個角度來說,因為“我們”不是如此,人類在趨利避害以外還存在著一種忍辱負重的品性,人類的忍受能力有時能將感性提高到俯視理性的地步,“我們”才得以存在下去,而人類的歷史才不至于全然是一場漫長乏味的屈辱歷程。
      
      
      安斯·本德侖
      
      “我是上帝的選民,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墒俏也伲惺碌姆绞揭参疵馓嫣亓耍牢铱础!?br />   
      安斯·本德侖的出場是一出純粹的喜?。骸吧系鄣囊庵家獙崿F(xiàn)了,現(xiàn)在我可以裝假牙了?!逼拮拥乃缹τ诒镜聛鱿壬囊饬x就是“我終于可以裝假牙了。”他是一位基督教徒,但毫不虔誠。艾迪女士在臨終前對他要求的事情——將自己送回杰弗生鎮(zhèn),成了本德侖先生在此后十天里不停念叨的一件事。就這樣,在這位虔誠的基督徒安斯先生的帶領下,一家人不僅前往杰弗生鎮(zhèn),也走向了自身與這個家族的分崩離析與扭曲瘋狂之中。
      
      卡什·本德侖
      
      大兒子卡什是一位木匠,他同樣缺乏主見,但他身上有著其他人物那里很少見的忍耐。艾迪女士在彌留的幾天內,全家人都在忙忙碌碌,但也不過是轉圈忙,沒什么實質性工作。惟獨卡什——書中幾次描寫的卡什的形象——他都無一例外地在窗角下像個傻子似的做棺材。如第一章達爾眼中的卡什:“我越過他登上小路,開始聽見卡什鋸木頭的聲音。等我來到小山頂上時她已經(jīng)不鋸了。他站在碎木屑堆里,正把兩塊木板對拼起來?!依^續(xù)朝屋子走去,背后是錛子的操作聲:哧克 哧克 哧克”,如第三章三弟朱厄爾眼中的卡什:“全都是因為他呆在外面,緊挨在窗口底下,又是敲又是鋸,做那口破棺材。就在她肯定能看見他的地方。就在她每吸進一口氣也把他敲和鋸的聲音一起吸進去的地方,在她可以看見他說‘瞧呀’的地方。瞧呀,我給你做的是多好的一副壽材。我告訴過叫他上別處去做?!?br />   
      后來,本德侖一家過河時,卡什因為保護沖翻的大車而丟掉了一條腿。這時安斯先生又出來了。為了省醫(yī)藥費,安斯先生決定用生石灰固定卡什的斷腿,也從而導致了后者皮膚的嚴重灼傷。在終于將艾迪小姐埋葬在杰弗生鎮(zhèn)后,卡什得以就醫(yī),皮保迪醫(yī)生說:“我琢磨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讓比爾·凡納把自己當牲口治,可是肯讓安斯·本德侖用生水泥糊弄的,準是比我多兩條腿的畜生……天哪,安斯干脆把你帶到靠得最近的木材廠,把你的腿往鋸子底下一塞,豈不更加省事?這樣倒真的能把腳治好呢。接著你再把他的腦袋往鋸子底下一塞,這樣你們一家人就全得救了……”對此,卡什卻只是說了一句“他們只不過想讓我不那么痛苦?!贝饲埃诳ㄊ驳耐缺环笊辖Y結實實的水泥之后,他也只是在不斷地說沒事我沒事。
      
      達爾·本德侖
      
      達爾是本德侖先生的次子。作為全書視角出現(xiàn)最頻繁的人物,達爾有著驚人的審視與分析能力。這本小說的五十九個章節(jié)中,達爾出現(xiàn)了十九次。福克納賦予達爾理智,或者說太多的理智。小說中雖然達爾大都在冷嘲熱諷身邊的人,不如卡什那樣做實事。然而我們恐怕也無法指責前者——前瞻就是達爾完成的救贖。艾迪女士的回家旅途中,達爾是最不幸的那一個:因為放火燒了好心收留他們的鄉(xiāng)鄰的馬棚而被家人送至瘋人院。每次讀到達爾時我總會想起那個都靈哭馬的尼采,覺得他們身上皆存在著理智崩盤的征兆。果然,在最后被送往瘋人院的火車上,達爾發(fā)瘋了,這可能就是理智過度的結局。直到無力承受,直到絕望的能量沖破理智所能承受的極限——雖然這絕望也未嘗不理智的結局——全書最清醒的人退場了。
      
      面對達爾的結局,我們說他“發(fā)瘋了”,這也無非是常人意義上的理解??ㄊ苍趯⑦_爾送上前往瘋人院的火車前,這樣想道:“可是我拿不定誰有權利說什么是瘋,什么不是瘋。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好像有另一個自我,這另一個自我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懷著同情的恐懼與驚愕注視著這個人的正常的和不正常的行徑?!?br />   
      
      在本德侖一家中,道德感最不濟的是安斯先生,而明朗磊落的則要數(shù)他的大兒子卡什。我們統(tǒng)觀全書,必然覺得誰都不是完美,即便如卡什。但似乎無論是誰也都可以得到理解,即便是安斯。他們畢竟踐守了對艾迪女士的承諾,使她如愿回到杰弗生鎮(zhèn)。
      
      被衰老侵襲的安斯,成日里念念不休的只是他很倒霉之類的訴苦話,但他也堅持著把這份當初僅僅作為炫耀的承諾堅持到了最后。如卡什,雖然他把整個世界都看做一份工匠活,可以說是全書唯一的閃光點了,但正因為他的毫無主見,把自己的兄弟達爾送進了瘋人院,而在事后又寬慰自己說也許他到那里比較合宜,這個世界不適合達爾云云。如達爾,他有著預見未來的判斷力,也因此而走向極端——身邊的家人與自己完全不是一類。平日里冷嘲熱諷,最后把一家人寄居的馬棚付諸大火,妄圖以此結束這場鬧劇。理智把達爾送進瘋人院,卡什的理智,朱厄爾的理智,杜威·德爾的理智,安斯先生的理智,然而恰恰是這些理智把達爾最后的一點理智擠出所能承受的極限。只能說,在我們生活與所見的這個時代與世界里,更多人認同的是前者。
      
      另外如科拉·塔爾太太,惠特·菲爾德牧師,雖然都以一個可笑的基督徒形象出現(xiàn),但未嘗不顯現(xiàn)出善良的底色。
      
      反過來說,這部書里最被讀者忽略的人物是朱厄爾。大概很多讀者都難免給其貼上狂暴叛逆的標簽,但這恰恰悖反了作者的本意——在??思{的書里,你幾乎找不到一個性格單調或者說善惡彰明的人物——除非他沒有描寫,或者被讀者誤解了。朱厄爾讓我想起了《喧嘩與騷動》的杰生·康普生。記得在讀過《喧嘩與騷動》后,杰生身上的惡并未給我留下多大印象。是的,??思{在《喧嘩與騷動》用了整整一章張揚了杰生的惡,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他那冷酷自私的嘴臉,但是讀完全書后留給我的印象卻很淡漠。好像是我們在世間已經(jīng)目睹或者行使了太多無用的惡,作者的真正用意倒仿佛是為了給讀者展示一點人世間僅存的善意。朱厄爾·本德侖當然遠不如杰生·康普生那般邪惡,但他們卻有著相似之處。這二者恐怕也可以合而觀之;童年陰影的發(fā)作促成了成年后的肆意報復。朱厄爾自幼即被母親艾迪女士溺護,但他一直耿耿于懷的也恰恰在此,私生子身份使他覺得自己與整個本德侖家庭都格格不入。
      
      朱厄爾的反面為我們忽略,正如他在年幼時每晚出去打工掙得了一匹馬那樣,他不是絕對冷漠的人,冷漠的行為或者只是他對身世的一次次逃避。這一點也將他與杰生劃清界限。本德侖一家在渡河時,大車為洪水掀翻,正是朱厄爾將艾迪女士的靈柩保全,而又一次次跳進湍急的河水中為卡什打撈木匠工具。在達爾放的那場大火后,也是朱厄爾闖進馬棚從火舌中奪出了已然面目不清的棺材。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是安斯先生事先沒有與朱厄爾商量就把他的馬匹許給了斯諾普斯,為了換兩頭拉車的騾子。雖然朱厄爾壓制不住憤怒,一言不發(fā)地策馬離開,但還是在翌日清晨將馬匹送到了斯諾普斯那里。第四次是本德侖一家快到達杰弗生鎮(zhèn)時,一個陌生路人目睹他們駛來并且已然聞到那尸體腐爛的臭味后尖聲喊到:‘老天爺啊,他們大車上的是什么東西’的時候,朱厄爾“嗖地轉過身去”還擊道:“狗娘養(yǎng)的!”誰知罵錯了人,對方卻早已折開了一把拿出的刀。這也是書中有趣的一點:本德侖的子女中竟然沒有一個性格與安斯先生相像,他們大都繼承了自己母親那種一言不發(fā)、忍辱負重的苦干勁兒。
      
      我們可以從另一面來說,那就是這部被高度戲劇化了的復調小說,在情節(jié)上的確是戲劇化了的,但是倘若置身于整個人類的漫長歷史,卻不難發(fā)現(xiàn)當愚蠢和瘋狂變得有趣時,小說中描繪的場面并不足以稱之為夸張。極致的荒誕背后,有的也只是黑色的荒涼與孤獨。杰伊· 帕里尼在《??思{傳》中說:“在??思{的小說中,道德以一種荒涼的形式存在,它不屈不撓地改造著人類的天性,與此同時也被人類自然的欲望壓制。而在弗羅斯特的作品中,人們出于安居的欲望霸占土地,有時這種欲望會變得瘋狂;他們所在的社區(qū)漸漸地成為一個地窖。和弗羅斯特一樣,福克納在作品中表現(xiàn)了社群和家庭為獲得生活而占領土地的不屈努力。和弗羅斯特稍有不同的是,在福克納的筆下,家庭和社群漸漸成為的不是地窖,而是一所監(jiān)獄;這所監(jiān)獄對生活于其間的人們執(zhí)行著義務和指責,卻不給予任何的同情或支持。從這一點上來說,昆丁·康普生和達爾·本德侖的崩潰是順理成章的,他們無法接受斷裂變異的家庭,無法忍受他們生活中那無形的愛的紐帶被活生生地隔斷。”本德侖一家在路上幾乎可以說有著死走逃亡般的壯烈:卡什斷了一條腿,達爾發(fā)了瘋,朱厄爾失去了一匹心愛的馬,杜威·德爾未婚先孕,打胎不成卻反被藥店伙計奸污。只有安斯先生最后喜氣洋洋地換上假牙,并神速迎娶了一位鴨子模樣的太太。杰伊·帕里尼對此評價說:“當人們讀到這里,也許能聽到遠方傳來的兩聲冷笑——那是云端之上的上帝因為人類極端的愚蠢而發(fā)笑?!?br />   
      《我彌留之際》與《喧嘩與騷動》存在著一個顯著的不同:《我彌留之際》這部作品中缺乏一個類似凱蒂或迪西亞那樣圣母式的人物,這種人物在《八月之光》也出現(xiàn)了,但在這部作品中卻是空缺??赡芨?思{壓根兒就不想設置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他是想徹徹底底來一次有關人類罪惡和愚蠢的展示。同是缺乏這種象征的《圣殿》,雖然二者寫作時間大體一致,但《我彌留之際》那以一種戲謔態(tài)度來看本德侖一家種種荒誕行徑的手法,在藝術性上明顯高出了《圣殿》很多。誠然,這部作品未嘗也沒有留下一個“光明的尾巴”,這尾巴當然不是安斯先生在艾迪女士下葬當天便迎娶了一位鴨子模樣的女人,而是他們出發(fā),他們受難,他們抵達。抵達消解了本德侖一家犯下的那些數(shù)不盡的錯誤。這也是這部作品可被視作寓言的緣由——它具有普遍的意義(本德侖一家犯下的錯,不斷犯錯的那股子執(zhí)拗勁兒,難道不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嗎?重要的是主體最終克服了那些錯誤,繼續(xù)走下去,即便仍會犯錯,犯同樣的錯)——不僅僅局限在那塊郵票大小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也不僅僅局限在美國的南方,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推至整個人類的生存層面進行思索:這個缺乏了的人物,其實在《我彌留之際》中轉化為一次行動:抵達。
      
      這是一個被欺凌與被損害的家族歷史的短暫縮影,也是全體人類的“奧德賽”式寓言。其中遍布著離奇不經(jīng)的怪事,褻瀆與虛榮的混合。當我們面對荒誕之事佶屈聱牙,恐怕才是存在的最大荒誕。但人類就是這樣存在與超越存在本身的——因為還有著的堅忍無畏的性格,與自我凈化的需求,即便它們大部分都被用在犯錯或自大中。十萬余字的《我彌留之際》正是憑借這一層寓意,將通俗與深刻,情節(jié)與內核,形式與意義——有關人類存在意義的理解,推到了極致之境。
      
      
      2013年6月19日訂正舊作
      
      
      中國新聞出版網(wǎng)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3/epaper/d5569/d6b/201307/34946.html
  •      as i lay dying是william faulkner的又一部力作,背景講的是美國南方鄉(xiāng)村的一貧苦家庭要把他們將死去的母親的遺體送還她的家鄉(xiāng)jefferson的故事。在cuus的時候有人給出了“黑暗版西天取經(jīng)”的評價,搞得我很好奇。我本人雖然不喜歡西游記那種神話題材,但是這種在“旅途上”的題材的書我還是很感興趣的。比如書on the road啊之類的。于是便買了英文原版來讀。剛開始讀的時候可能會有點無聊,還有可能會搞不清楚誰是誰在敘述的人之間是什么關系之類的,到后面隨著劇情的深入每個人的性格和特點漸漸的清晰了起來,讀到后面越讀越有感覺。
      
      
       很多人對于書中把母親遺體送回家鄉(xiāng)這個過程進行各種解析,然而我本人對于書中的人物更加感興趣。他們每個人不一樣的性格和在文中起到的作用都讓這本書更加發(fā)光發(fā)亮。首先講一下他們的父親Anse這個人。 Anse是一個自私吝嗇的冷血父親。很久之前,Anse告訴周邊的人他不能在太陽下勞作暴曬,不然他會死的。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出去在大熱天做過農活。從此可見此人的懶惰和狡猾。之后妻子Addie生病他不但沒有去請好的大夫傾家蕩產來治好addie,卻聽從妻子開始準備棺材為她的死后做準備。到后面,Anse更是惡劣地不給自己受傷的大兒子看醫(yī)生,還騙走了女兒拿來墮胎的手術費。如此,他還自稱自己非常愛妻子Addie,像別人炫耀自己對Addie的承諾:我會把她的遺體送回她的出生地jefferson。然而,在大家到達了jefferson之后,他卻連花錢買把鏟子給自己的妻子的墳挖個坑都不肯,還表示可以去周邊慈悲的基督徒家里借??梢哉f,家里沒有一個人待見Anse,而這廝在addie下葬之后,馬上給自己換了新裝,還找來了一個新女人,卑鄙無恥可見一斑。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Addie這個女人??梢哉fAddie是一個聰慧很有想法的女人,可惜她最后卻嫁給了Anse這么個男人。在早期被塑造成一個冷血的女人,居然不愿意葬在本地和自己的親人孩子在一起,反而要遠走jefferson。書里面只有她的一章自白,但是那一章的內容比全書的內容都來的震驚。特別是那一句:我父親告訴我,生著就是為了以后那無盡的死亡做準備。我被她如此負面的情緒所震撼。然而之后真相來遲,Addie根本不想要孩子,而anse卻和她生了4個【不算jewel,jewel是她和別的男人生的】。addie對這段婚姻再是厭惡不過,便想出報復anse的計劃,她讓anse向她保證要把她的遺體送回去。
      整本書的所有便是從addie這位母親開始的。
      
      
       不錯,addie是個有趣的女人,她的孩子們也都很特別。這里是我個人的一個觀點,可能是意淫過度,但是我認為addie的五個孩子其實是addie的分身,每個人都是addie性格的一部分。大兒子cash忠厚老實,和addie本人雖然討厭anse但沒有偷偷離開anse相對應。二兒子darl是神經(jīng)病,但是在全書中卻是最理智最看得清事情的一個。darl在文中的作用我會在后文說明。Addie的病態(tài)思考和對事物的知曉程度與darl的神經(jīng)問題和無所不知相對應。jewel是addie最喜歡的孩子,家里的三子(也是她與外人的私生子)。jewel占有addie最喜歡的自己的一部分性格,也就是那個理想狀態(tài)下不用考慮現(xiàn)實的addie。jewel高傲不合群但是很懂事,就像是自白里面的那個addie的真實性格。Addie高傲,會思考,本應該是個高層次的氣質女性,卻不幸嫁給anse。女兒dewey dell和母親一樣的命運。addie不想要孩子,結果懷上了孩子,急著要去打胎;dewey dell與男友交歡不幸懷上孩子,結果因為anse搶走了錢,沒法去打胎。 沒了錢的dewey dell告發(fā)了darl要火燒addie棺材的事情,再大家把darl送去精神病院的時候像貓一樣抓著他發(fā)泄著她對命運的不滿。正如addie不滿anse不滿命運才計劃了這個送遺體回鄉(xiāng)的事。小兒子vardaman天真活潑,代表著addie自然純真的一面,同時也代表著addie和vardaman一樣的對事實的洞察力。
      
      
       在addie的眾多兒女之中,我最感興趣的還是darl和vardaman。我認為本書中darl是作為“上帝視角”的一個角色存在,以自身表面上的精神病患者身份來襯托這書里其他角色和現(xiàn)象的荒唐可笑。darl是“真相”和“命運”的化身。darl在文中問過jewel:jewel你的父親是誰?他也知道dewey dell懷孕的事情。他說出了dewey dell的真實想法,dewey dell其實期盼著母親addie早日死去,這樣她就可以早點去jefferson城里面墮胎了。這些被戳穿事實的人都詛咒darl,他們說damn you, damn you。就像是在詛咒命運一樣,詛咒著darl所說的話。最后darl更加是精神失常,精神分裂成兩個人格。一個是本身的人格,笑著說著yes yes yes yes,已經(jīng)呆傻;另一個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著darl自己的人格,冷冷地描述著darl被關在籠子里的慘況。
      
      
       而vardaman弟弟則是本書最純真的角色,他是“事實”的化身。他對事物的判斷局限于從自己和別人的交談還有可見的事物里推導出來的簡單的話。然而這些簡單的話卻襯托出了這個送遺體回鄉(xiāng)的旅途的可笑。當他們扛著母親的棺材跨過泛濫的大河,母親的遺體被水浸泡,很容易腐爛。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對死者的折磨和不尊重,應該就原來所在之處埋葬了她。然而家里除了darl之外的人都堅持要送。vardaman和darl之間的對話簡簡單單,卻透露出了最基礎的事實。vardaman說:my mother is a fish。一句話便體現(xiàn)出了自己母親現(xiàn)在的處境,讓讀者尷尬。
      
      
       這本書里面,似乎每一個角色都不舒服。addie遭受苦難,嫁給anse。cash因為這趟去jefferson被燒傷還壞了一條腿。darl被送去精神病院。jewel也在中途被燒傷,還被darl說出了不是anse生的真相。dewey dell被男友拋棄,墮胎不成,還要慘遭色狼醫(yī)生毒手。vardaman還小才10歲,便失去了母親。anse似乎也不好過,一輩子在農村,養(yǎng)一大堆孩子,結果還要來這趟苦難之旅。這一切的源頭都是一個字:窮。如果不窮苦,如果不在農村,anse和addie的關系還會如此么?anse還會這么摳門狡猾么?addie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么?孩子們會不會關系好一點呢?不過如果富一點,可以肯定的是addie是不會死的,也不會有這個回鄉(xiāng)之路。
  •     
      
     ?。ㄒ唬┞L的路途:Human endurance
      
      
      福克納曾在《花園里的雄獅》中說過這樣的話:“我也很想寫一本喬治·奧威爾的《1984》那樣的書,它可以證明我一直在鼓吹的思想:人是不可摧毀的(man is indestructible),因為他有爭取自由的單純思想?!备?思{從來都不是那種隱藏自己念頭的作家,無論是早年對于整體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還是晚年對于黑人權力問題的涉入,他都在不遺余力地表明作為這個世界最出色的作家,一個喜歡隱喻的人卻從不隱藏自己的看法?!段覐浟糁H》是??思{第二本真正意義上的杰作,??思{在這本書中想要表達的觀點很容易讓人想起他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中的發(fā)言。事實證明,這本書足夠出色,甚至是他最好的一本書。
      
      
      小說以操勞一生的艾迪·本德侖的彌留開始,緊隨其后,本德侖一家開始了長達十天的送葬旅途——將艾迪·本德侖送回她的娘家杰弗生鎮(zhèn)?!段覐浟糁H》一書寫的就是這十天里發(fā)生的種種磨難——盡管有不少都是他們自尋與造下的。??思{借本德侖一家人與局外旁觀者的多重聲調依次講述這段旅途,可以將它看做——這本書正是作家本人對于人類忍受能力的宣言——他要借助這個故事來強調與重塑人類生存下去的頑強信念。
      
      
      “最偉大、最有傳奇色彩的旅程都是回家的旅程,不管是特洛伊的戰(zhàn)場回到伊薩卡島,還是在夜色中的都柏林經(jīng)過一條條的街道回到莫莉·布盧姆的身邊(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谥v述一個家庭在‘回家’路上成員失散的黑色喜劇《我彌留之際》中,‘旅程’成為一個焦點位置的、凄涼的、象征性的符號。”杰伊·帕里尼在《??思{傳》中如是說?!段覐浟糁H》正是一部關于回家的書。準確地說,是講述艾迪·本德侖魂歸故里,以及這一路他的家人所經(jīng)受的磨難的書。一本有關磨難之路的書。我常覺得這本書之所以——無論是作家本人,還是眾多評論家——都認定是??思{最好的作品,正是意欲表達的意象與書中具體情節(jié)達到了一種驚人完美的吻合:路途與受難。接受,并且克服,并且繼續(xù)承擔似乎已難以想象然而還是無所畏懼地將其踏成了路。路原本是不存在的——正如書中那兩座被洪水摧毀的橋,但本德侖一家還是成功地渡過了河——無論遭遇了多少劫數(shù)。福克納想要表達的信念(“我一直在鼓吹的思想”)正是如此:磨難與挫折是人類從往昔走入未來的基石,支撐他們走下去的不僅僅是雙腿,還有那個看起來連個人都未曾察覺到的微不足道念頭,有關人類不可摧毀的念頭。它們根深蒂固,扎在人類的意識深處。
      
      
      除此之外,這本小說中還有不少關于路的意象。作家在書中借眾人之口談論他們對于路的認識、臆想與觀察。如果說圍繞《喧嘩與騷動》的主題是時間,那么這本書則可謂徹徹底底貫穿了路途這個意象。
      
      
      如安斯·本德侖的次子達爾在渡河時觀察到的:“河本身還不到一百碼寬。我們眼睛里看到的只有爹、弗農、瓦達曼和杜威·德爾是唯一不屬于那片荒涼、單調的景色的活物。這片景色有點從右朝左傾斜,讓人害怕,仿佛我們來到的這個荒蕪的世界正在加速運動,差一點就要掉到萬劫不復的懸崖底下去??墒菍Π兜哪切┤硕硷@小了。好像我們之間的空間其實是時間是一種一去不復返的東西。好像時間不再是筆直地泡在我們前面的一條越來越短的線,而是變成了平行地奔跑在我們兩撥人之間的一條環(huán)狀的帶子,距離是這條線的加速增長,而不是兩者之間的空檔。兩頭騾子站在水里,它們的前腿已經(jīng)稍稍傾斜,后臀抬高。它們的鼻息現(xiàn)在也帶上深沉的呻吟聲;它們扭過頭來看了一眼,眼光掃過我們時里面帶著一種狂亂、悲哀、深沉和失望的神情,好像它們已經(jīng)看到稠重的水里有著災難的陰影,它們說不出來,而我們卻是看不見。”
      
      
      在渡河前,他注意到弟弟朱厄爾的馬的眼神,并且從中看出了相同的潛藏在自己內心的狂亂、悲哀、深沉與失望。達爾想到了這一點,正表明他是這段旅途中最早也是唯一一個意識到荒謬所在的人了?!拔覀儏s是看不見”,在這里“我們”并不包括本德侖一家,然而這于事無補——結果就是,“我們”甚至還不如一匹騷動的野馬看到得更多。
      
      
      換個角度來說,正因為“我們”不是如此,人類在趨利避害中存在著一種忍辱負重的品性,人類的忍受能力有時能將感性提高到俯視理性的地步,人類才得以存在,而人類的歷史才不至于全然是一場漫長乏味而缺乏光彩毫無意義的屈辱歷程。
      
      
      邁克爾·米爾蓋特在《威廉·福克納的成就》中評論此書時說:“在某種意義上它是關于人類忍受能力(human endurance)的一個原始的寓言,是整個人類經(jīng)驗的一幅悲喜劇式的圖景?!?br />   
      
      
     ?。ǘ┒嘀刂饔^性:They endured
      
      
      從縱向看,《我彌留之際》鋪展的是一群南方貧苦農民這一路啼笑皆非的旅程?!陡?思{傳》中說到:“這個小說的主線非常明晰,一個單純的行為在有限的幾天時間內結束。它由艾迪的死開始,由她的葬禮結束。艾迪在她的丈夫和子女眼里是這個家庭一塊穩(wěn)重的基石,她的離去,就好像把這家人腳下的毯子突然抽去,讓他們跌進了一個愚蠢的虛空中;他們努力想要重新接觸地面,為此在時間和空間中小心翼翼地挪動?!?br />   
      
      書中不少情節(jié)都足以讓讀者捧腹,但是轉瞬便感到了不少沉重??梢哉f是標準的黑色幽默劇,或荒誕劇。而從橫向看,這本小說奠定的是??思{作為現(xiàn)代小說家的身份——或者說豐富了??思{在現(xiàn)代小說史上的身份。以小說技巧來看,他從來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神話架構在這本書中也屢次出現(xiàn)。另外,借助十五個主要不同聲音以及此外十九個次要人物的依次發(fā)言組成的五十九個不同章節(jié)來各自輪流講述故事,這樣的結構設計使得小說呈現(xiàn)出多層次多風格的復調小說樣式。更重要的是,我們注意到這個故事雖然只有一條主線——行路,但卻充斥著各種人物的聲音,他們都在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即便如死了的艾迪·本德侖,發(fā)瘋后的達爾·本德侖,都被??思{拿來做了個時空跳躍與特異透視。凡此種種,都讓《我彌留之際》這本小說顯得別致——不僅是形式意義上的成功,內涵甚至也超越了他的上一本書。
      
      
      安斯·本德侖
      
      
      “我是上帝的選民,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墒俏也?,他行事的方式也未免太奇特了,依我看。”
      
      
      安斯·本德侖先生的出場就是一場悲愴后突如其來的喜?。骸吧系鄣囊庵家獙崿F(xiàn)了,現(xiàn)在我可以裝假牙了?!逼拮拥乃缹τ诒镜聛鱿壬囊饬x就是“我終于可以裝假牙了?!彼且晃换浇掏?,但明顯只停留在形式上面,并不虔誠的。艾迪女士在臨終前對他要求的事情——將自己送回杰弗生鎮(zhèn),成了本德侖先生在此后十天不停念叨的一件事。安斯先生基本上什么也不做,連鄉(xiāng)鄰提出的善意幫助有時也以此加以回絕。另一方面,本德侖先生明顯是一位??思{筆下典型的吝嗇鬼。凡是能借,絕對不買。而他借取別人東西時同樣也與回絕一般理直氣壯——對于妻子的忠厚呀,對于基督的虔誠呀。就這樣,在這位虔誠的基督徒安斯先生的帶領下,一家人不僅前往杰弗生鎮(zhèn)送別自己的母親安迪女士,也走向了自身,這個家族的分崩離析與扭曲瘋狂。
      
      
      安斯先生的形象大概是全書被福克納賦予了滑稽最多的一個人,事實上他只不過代表了一位缺乏主見卻又事事想要做主的舊家長形象。愚蠢而自私,可謂鮮明之至。
      
      
      卡什·本德侖
      
      
      安斯與艾迪的大兒子卡什,是一位木匠。受其父親影響,也有著缺乏主見的性格。然而,卡什身上還有全書人物身上都很少見的忍耐一面。艾迪女士在彌留的幾天內,全家人都在忙忙碌碌,但也不過是轉圈忙,沒什么實質工作。書中幾次描寫卡什的形象,他都無一例外地在窗角下像個傻子似的做棺材。如第一章達爾眼中的卡什:“我越過他登上小路,開始聽見卡什鋸木頭的聲音。等我來到小山頂上時她已經(jīng)不鋸了。他站在碎木屑堆里,正把兩塊木板對拼起來?!依^續(xù)朝屋子走去,背后是錛子的操作聲:哧克 哧克 哧克”,如第三章三弟朱厄爾眼中的卡什:“全都是因為他呆在外面,緊挨在窗口底下,又是敲又是鋸,做那口破棺材。就在她肯定能看見他的地方。就在她每吸進一口氣也把他敲和鋸的聲音一起吸進去的地方,在她可以看見他說‘瞧呀’的地方。瞧呀,我給你做的是多好的一副壽材。我告訴過叫他上別處去做?!?br />   
      
      相比自己父親的滑稽,卡什也是書中為數(shù)不多顯現(xiàn)出忍辱負重一面的人,這一點他繼承了自己母親的性格。
      
      
      后來,本德侖一家過河時,卡什因為保護沖翻的大車而丟掉了一條腿。這時他那吝嗇的父親又出來滑稽了一把。為了省醫(yī)藥費,安斯先生決定用生石灰固定卡什的短腿,也從而導致了后者的皮膚被嚴重灼傷。在終于將艾迪小姐埋葬在杰弗生鎮(zhèn)后,卡什終于就醫(yī)。皮保迪醫(yī)生說:“我琢磨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讓比爾·凡納把自己當牲口治,可是肯讓安斯·本德侖用圣水你糊弄的,準是比我多兩條腿的畜生?!庇?,“天哪,安斯干脆把你帶到靠得最近的木材廠,把你的腿往鋸子底下一塞,豈不更加省事?這樣倒真的能把腳治好呢。接著你再把他的腦袋往鋸子底下一塞,這樣你們一家人就全得救了……”但卡什卻只是說了一句“他們只不過想讓我不那么痛苦。”在此前的旅途中,在卡什的腿被敷上結結實實的水泥之后,也只是在不斷說沒事我沒事。
      
      
      達爾·本德侖
      
      
      “卡什的臉也很莊嚴矜持;他和我對看了一會兒,用的是長時間的、探索性的眼光,那種眼光能毫無阻礙地穿透對方的眼睛直趨最隱秘的深處,片刻之間,卡什和達爾都蹲伏在這幽深的地方,惡狠狠的,毫無靦腆,在那古老的恐懼與古老的對兇兆的預感中,機警、隱秘、沒有羞恥感??墒俏覀冮_口說話時,我們的聲音是平靜與冷漠的。”
      
      
      達爾是本德侖先生的次子,作為全書視角出現(xiàn)最多的人物,他有著驚人的審視與分析能力。這本小說的五十九個章節(jié)中,達爾出現(xiàn)了十九次,??思{賦予達爾的是理智,過多的理智。太多時候,雖然達爾·本德侖都在冷嘲熱諷眾人,很少做什么實質性的事,如卡什那樣。然而我們恐怕也不能指責前者——前瞻就是達爾完成的救贖。艾迪女士的回家旅途中,達爾是最不幸的那一個:因為放火燒了好心收留他們的鄉(xiāng)鄰的馬棚而被家人送至瘋人院。每次讀到達爾時我總會想起那個都靈哭馬的尼采,覺得他們身上皆存在著理智發(fā)瘋的征兆。果然,在最后,在送往瘋人院的火車上,達爾發(fā)瘋了,這可能就是理智過度的結局,直到無力承受,直到絕望的限額沖破了理智所能承受的極限——雖然這絕望也是理智的結局——于是,達爾發(fā)瘋了。
      
      
      面對達爾的結局,我們說他“發(fā)瘋了”,但這也只是常人意義上的理解。卡什在將達爾送上前往瘋人院的火車前,也這樣想到:“可是我拿不定誰有權利說什么是瘋,什么不是瘋。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好像有另一個自我,這另一個自我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懷著同情的恐懼與驚愕注視著這個人的正常的和不正常的行徑。”
      
      
      朱厄爾·本德侖
      
      
      “就讓我和她兩人在一座高山坡上我來推動石塊讓它們滾下山去砸他們的臉,撿起石子來往山下扔砸他們的臉他們的牙齒和所有別的部位天哪一直到她感到清靜為止也沒有那個該死的錛子老是差那么一家伙。差那么一家伙。差那么一家伙那樣我們就可以耳根清靜了?!?br />   
      
      在本書中只出現(xiàn)了一次艾迪·本德侖與牧師惠特菲爾德的視角,它們一一隱晦地交待了朱厄爾·本德侖的身世,而他大概也是知道自己作為牧師私生子身份的另一個人。艾迪女士只愛這一個孩子,因為他的身上沒有一滴安斯先生的血。但正因為這樣的身份,朱厄爾自小便顯示出野馬般的脾性——既高傲不凡又包含著深深的自卑感——結果便是孤僻暴躁地一個人越走越遠。與自己的二哥不同,朱厄爾不是智力有著與眾不同之處,而是從小便為了擺脫私生子這個只有他和父母知道的恥辱身份而努力出人頭地。譬如他曾連續(xù)數(shù)月夜里出去做工,用這樣的自我掙扎為自己換來了一匹馬。另外,與達爾的不同還在于,他是憎恨艾迪女士的,那個為他帶來私生子身份的人。
      
      
      杜威·德爾·本德侖
      
      
      “天空橫躺在山坡上,躺在隱秘的樹叢上。山的后面,片狀閃電朝上閃光,接著又變暗。死氣沉沉的空氣在死氣沉沉的黑暗中勾勒出死氣沉沉的大地的輪廓,而不僅僅是在觀望勾勒死氣沉沉的大地。這空氣死氣沉沉的、熱烘烘的,壓在我的身上,透過我的衣服撫觸我赤裸裸的肉體。我說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憂愁。我不知道我是在擔憂還是不是。不知道我能擔憂呢還是不能。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哭。我不知道我到底試過了呢還是沒有。我感覺到我像一顆潮濕的種子,呆在熱烘烘的悶死人的土地里,很不安分?!?br />   
      
      杜威·德爾的形象讓看過《喧嘩與騷動》一書的讀者想起了凱蒂,兩人都是因為隨心所欲的性子而未婚先孕,但后者的形象意義在此書中并不重要。
      
      
      艾迪·本德侖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明白了話語是最沒有價值的;人正說話間那意思就已經(jīng)走樣了??ㄊ渤錾鷷r我就知道母性這個詞兒是需要有這么一個詞兒的人發(fā)明出來的,因為生孩子的人并不在乎有沒有這么一個詞兒。我知道恐懼是壓根兒不知恐懼為何物的人發(fā)明的;驕傲這個詞兒也是這樣。我知道生活是可怕的,并非因為他們拖鼻涕,而是因為我們必須通過言詞來互相利用,就像蜘蛛們依靠嘴巴吐絲從一根梁桁上懸垂下來,擺蕩,旋轉,彼此卻從不接觸,只有通過鞭子的抽揮才能使我的血與他們的血留在一根脈管里。我知道生活時可怕的,不是因為我的孤獨每天一次又一次地被侵擾,而是因為卡什生下來之前它從來沒有受到侵擾。甚至夜里的安斯也未能侵擾我的孤獨?!?br />   
      
      “因此當科拉反復告訴我我不是一個真正的母親時,我總是想言詞如何變成一條細線,直飛上天,又輕快又順當,而行動卻如何沉重地在地上爬行,緊貼著地面,因此過了一陣之后這兩條線距離越來越遠,同一個人都無法從一條跨到另一條上去;而罪啊愛啊怕啊都僅僅是從來沒有罪沒有愛沒有怕的人所擁有的一種聲音用來代替直到他們忘掉這些言詞時都沒有也不可能有的東西??评褪沁@樣的一個,她連飯都做不好?!?br />   
      
      “有一天我和科拉談話。她為我禱告,因為她相信我對自己的罪愆視而不見,她要我也跪下來祈禱,因為對于罪愆僅僅是言詞問題的人來說,得救在他們看來也是只消用言語便可以獲得的?!?br />   
      
      卡什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都繼承于自己母親的忍辱負重一面?;蛟S忍辱負重用來形容艾迪女士不夠準確,但她的確遠比科拉·弗農和安斯先生這樣的偽基督徒做到了有關責任的事。她不相信基督教義,或者說更相信自己應該為數(shù)十年前的私通付出代價。她的父親曾對艾迪說在世上的理由僅僅是為長久的安眠做準備,這恰可說明她操勞的一生不是因為有多么愛安斯,而是責任讓她這么做,而她也接受這自己選擇了的責任。與福克納在《野棕櫚》這部復調小說中闡述的主題如出一轍:責任遠比自由重要。
      
      
      艾未未評論左小祖咒說:“左小常把一個邪惡的時代唱的很傷感,傷感到異常邪惡的地步。”??思{在這本小說中對本德侖一家以及鄉(xiāng)鄰的描述,卻是把一個可悲的時代牧歌寫得如此幽默,有時候幽默得讓讀者都覺得生活在這個時代未嘗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小說中的畫龍點睛之筆不再是如《喧嘩與騷動》那樣充斥全篇的意識流,而是樸素的描述,只是描述,偶爾的幽默讓讀者感到輕松,卻似乎又在同一時間陷入了沉默?!段覐浟糁H》這本書在不少地方都與《堂吉訶德》相似,但毫無疑問,前者的反復追問更多,所蘊含的時代意義也更加深重。
      
      
      
     ?。ㄈ┱麄€人類的“奧德賽”式寓言:Will endure
      
      
      在本德侖一家中,道德感最不濟的是安斯先生,而明朗磊落的則要數(shù)他的大兒子卡什。我們統(tǒng)觀全書,必然覺得誰都不是完美,即便如卡什·本德侖。但似乎無論是誰也都可以得到理解,即便是安斯·本德侖。他們畢竟踐守了對艾迪女士的承諾,使她如愿回到故里杰弗生鎮(zhèn)。
      
      
      如被衰老侵襲的安斯·本德侖,成日里念念不休的只是他很倒霉之類的訴苦話,但他也堅持著把這份當初僅僅作為虛榮炫耀的承諾堅持到了最后。如卡什,雖然他把整個世界都看做一個工匠活,可以說是全書唯一閃光之處了,但正因為他的毫無主見,把自己的兄弟達爾送進了瘋人院,而在事后又寬慰自己說也許他到那里比較合宜,這個世界不適合達爾云云。如達爾,他有著預見未來的判斷力,也因此而走向極端——因為身邊的家人與自己完全不是一類。平日里冷嘲熱諷,最后把一家人寄居的馬棚付諸一場大火,妄圖以此結束這場可笑的鬧劇。他是那種標準的“天才——瘋子”模式的人,理智把他送進瘋人院,卡什的理智,朱厄爾的理智,杜威·德爾的理智,安斯先生的理智,然而恰恰是這些理智把達爾最后的一點理智擠出所能承受的極限——達爾發(fā)瘋了。只能說,在我們這個時代與世界里,在我們生活與所見的這個時代與世界里,更多人認同的是前者。也許卡什說得不錯:這個世界不適合他。
      
      
      另外如科拉·塔爾太太,惠特·菲爾德牧師,雖然都以一個可笑的基督徒形象出現(xiàn),但未嘗不顯現(xiàn)出善良的底色。
      
      
      反過來說,這部書里最被讀者忽略的人物是朱厄爾。大概很多讀者都難免給其貼上狂暴叛逆的標簽,但這恰恰違反了作者的本意——在??思{的書里,你幾乎找不到一個性格單一或者說善惡彰明的人物——除非他沒有描寫,或者被讀者誤解了。朱厄爾讓我想起了《喧嘩與騷動》的杰生·康普生。記得在讀過《喧嘩與騷動》后,杰生身上的惡并未給我留下多大印象。是的,??思{在《喧嘩與騷動》用了整整一章張揚了杰生的惡,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他那冷酷自私的嘴臉,但是讀完全書后留給我的印象卻很淡漠。好像是我們在世間已經(jīng)目睹或者行使了太多無用的惡,作者的真正用意倒仿佛是為了給讀者展示一點人世間僅存的善意。朱厄爾·本德侖當然遠不如杰生·康普生那般邪惡,但他們卻有著相似之處。這二者恐怕也可以合而觀之;童年陰影的發(fā)作促成了成年后的肆意報復。朱厄爾自幼即被母親艾迪女士溺護,但他一直耿耿于懷的也恰恰在此,他的私生子身份使他覺得自己與整個本德侖家庭都格格不入。
      
      
      朱厄爾的反面為我們忽略,正如他在年幼時每晚出去打工掙得了一匹馬那樣,他不是絕對冷漠的人,冷漠的行為或者只是他對身世的一次又一次次逃避。這一點也給他與杰生劃清了界限。本德侖一家在渡河時,大車被大水掀翻,正是朱厄爾將艾迪女士的靈柩保全,而又一次次跳進湍急的河水中為卡什打撈木匠工具。在達爾放的那場大火后,也是朱厄爾闖進馬棚從火舌中奪出了自己已然面目不清的母親。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是安斯先生事先沒有和朱厄爾商量就把他的心愛馬匹許給了斯諾普斯,為了換兩頭拉車的騾子。雖然朱厄爾壓制不住憤怒,一言不發(fā)地騎馬離開,但還是在翌日清晨將馬匹送到了斯諾普斯那里。第四次是本德侖一家快到達杰弗生鎮(zhèn)時,一個陌生路人目睹他們駛來并且已然聞到那尸體腐爛的臭味后尖聲喊到:‘老天爺啊,他們大車上的是什么東西’的時候,朱厄爾“嗖地轉過身去”還擊道:“狗娘養(yǎng)的!”誰知罵錯了人,對方卻早已折開了一把拿出的刀。這也是書中有趣的一點:本德侖的子女中竟然沒有一個性格與安斯先生相像,他們大都繼承了自己母親那種一言不發(fā)忍辱負重的苦干勁兒。
      
      
      我們可以從另一面來說,那就是這部被高度戲劇化了的復調小說,在情節(jié)上的確是戲劇化了的,但是倘若置身于整個人類的漫長歷史,卻不難發(fā)現(xiàn)當愚蠢和瘋狂變得有趣時,小說中描繪的場面并不足以稱之為夸張。極致的荒誕背后,有的也只是黑色的荒涼與孤獨。杰伊· 帕里尼在《福克納傳》中說:“在??思{的小說中,道德以一種荒涼的形式存在,它不屈不撓地改造著人類的天性,與此同時也被人類自然的欲望壓制。而在弗羅斯特的作品中,人們出于安居的欲望霸占土地,有時這種欲望會變得瘋狂;他們所在的社區(qū)漸漸地成為一個地窖。和弗羅斯特一樣,福克納在作品中表現(xiàn)了社群和家庭為獲得生活而占領土地的不屈努力。和弗羅斯特稍有不同的是,在??思{的筆下,家庭和社群漸漸成為的不是地窖,而是一所監(jiān)獄;這所監(jiān)獄對生活于其間的人們執(zhí)行著義務和指責,卻不給予任何的同情或支持。從這一點上來說,昆丁·康普生和達爾·本德侖的崩潰是順理成章的,他們無法接受斷裂變異的家庭,無法忍受他們生活中那無形的愛的紐帶被活生生地隔斷。”本德侖一家在路上幾乎可以說有著“死走逃亡”般壯烈的犧牲:卡什斷了一條腿,達爾發(fā)了瘋,朱厄爾失去了一匹心愛的馬,杜威·德爾未婚先孕,打胎不成卻反被藥店伙計奸污。但安斯先生最后卻喜氣洋洋地如愿換上假牙,并神速地娶了一位鴨子模樣的太太。如果我們把本德侖一家視作監(jiān)獄,那么安斯先生肯定是位得了帕金森的執(zhí)行鞭刑的獄卒。娶了鴨子模樣的太太的安斯先生,在卡什眼里的形象是“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氣揚的樣子,假牙什么的一應俱全,雖說他還不敢正眼看我們?!倍芤痢づ晾锬釀t評價說:“當人們讀到這里,也許能聽到遠方傳來的兩聲冷笑——那是云端之上的上帝因為人類極端的愚蠢而發(fā)笑。”
      
      
      這部作品與《喧嘩與騷動》存在著一個顯著的不同:《我彌留之際》這部作品缺乏一個類似凱蒂或迪西亞那樣圣母式的人物,這種人物在《八月之光》也出現(xiàn)了,但在這部作品中卻是空缺??赡芨?思{壓根兒就不想設置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他是想徹徹底底來一個有關人類罪惡和愚蠢的展示。同是缺乏這種象征的《圣殿》,雖然二者寫作時間大體一致,但《我彌留之際》那以一種戲謔態(tài)度來看本德侖一家在路上的種種可笑與荒誕行徑的手法,在藝術性上明顯高出了《圣殿》很多。誠然,這部作品未嘗也沒有留下一個“光明的尾巴”,這尾巴當然不是安斯先生在艾迪女士下葬當天便迎娶了一位鴨子模樣的女人,而是他們出發(fā),他們受難,他們抵達。抵達消解了此前本德侖一家犯下的那些數(shù)不盡的所有錯誤。這就是這部作品之所以可被視作寓言的緣由——它具有普遍的意義(本德侖一家犯下的錯,不斷犯錯的那股子執(zhí)拗勁兒,難道不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嗎?重要的是主體最終克服了那些錯誤,繼續(xù)走下去,即便仍會犯錯,犯同樣的錯)——不僅僅局限在那塊郵票大小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也不僅僅局限在美國的新南方,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推到整個人類生存的層面進行思索。換句話說,這個缺乏了的人物,其實在《我彌留之際》中轉化為一種行為:抵達。
      
      
      李文俊先生說:“可以認為,《我彌留之際》是寫一群人的一次‘奧德賽’,一群有著各種精神創(chuàng)傷的普通人的一次充滿痛苦與磨難的‘奧德賽’。從人類總的狀況來看,人類仍然是在盲目、無知的狀態(tài)之中摸索著走向進步與光明。每走一步,他們都要犯下一些錯誤,付出沉重的代價。就這個意義說,本德侖一家不失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加繆對??思{作品的主題所作的概括也許是絕對化了一些,但是并不是沒有道理的。他說:‘??思{給予我們一個古老然而也永遠是現(xiàn)代的主題。這也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悲?。好と嗽谒拿\與他的責任之間摸索著前進。’??思{有他自己的概括方式,他說:‘到處都同樣是一場不知道通往何處的越野賽跑?!薄陡?思{傳》作者則如此評價這本小說:總而言之,這部古怪、精彩、恐怖的小說是一場關于一個被損害的家庭的戲劇,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尋求完滿—一種不能被重建的、可能從來就沒有達到過的完滿?!?br />   
      
      沒錯,這是一個被欺凌與被損害的家族歷史的短暫縮影,也是全體人類的“奧德賽”式寓言。其中遍布著荒誕不經(jīng)的怪事,褻瀆與虛榮的混合物。當我們面對荒誕之事佶屈聱牙,搜腸刮肚卻無一詞可用時,恐怕才是存在的最大荒誕。但人類就是這樣存在的,存在著。那是因為人類還有堅忍無畏的性格,還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還有自我凈化的需求,即便它們大部分都被用在犯錯與自大中。只有十萬余字《我彌留之際》正是憑借這一層寓意,將通俗與深刻,情節(jié)與內核,形式與意義——有關人類存在的意義和理解,推到了極致之境。
      
      
      2013年3月5日
      
  •     《我彌留之際》的作者是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產作家,也是一個酒鬼。故事以每個人的名字為線索展開,講述美國南方農民本德倫為遵守對妻子的承諾,率全家將妻子的遺體運回家鄉(xiāng)安葬的“苦難歷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災難重重:大水差點把棺材沖走,拉車的騾子被淹死,大火幾乎將遺體焚化。結果長子失去了一只腳,老二因放火上了人家的谷倉而坐牢,三子失去心愛的馬,女兒打胎不成,反被藥房伙計奸污,小兒子也沒得到渴望的小火車,而本德倫卻裝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位新太太。
      
      這里的“我”當然是本德倫的妻子,但讀的過程中,“我”卻不停地出現(xiàn),我有些茫然,這個我到底是誰???后來弄懂了,原來每一個人物都以我的角度敘述故事情節(jié),于是很多個“我”構成了這個完整的故事。用了很多章節(jié)寫本德倫妻子未死之前的家人表現(xiàn)。然后才用更多筆墨著力描寫運送尸體回鄉(xiāng)的過程,災難重重,子女們?yōu)榱四赣H,他們犧牲了很多??粗屓烁袆?,讓人氣憤。更讓人氣憤,甚至無語的卻是本德倫竟然帶回一個新娘。天大的笑話,多 具有諷刺意味?。?br />   
      這個故事本身多吸引人,但讀的過程中,環(huán)境的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所用語言跟我們的表述有些區(qū)別,也許是生活背景的不同,亦或是翻譯的角度不同,這個故事讀起來有些費勁。
      
      彌留之際,如果是顯赫之人,周圍眾生相一定是精彩紛呈的,同樣,一個讓人懷念的母親要離開,子女、丈夫,周圍鄰居他們的表現(xiàn)也是不同的,探索人性的真善美,在“彌留之際”是最最真實的。作者能曲折地講一個很平實的故事迂回地講出來,而且場景鋪開得很大,有很多出人意料之筆,獲諾貝爾獎也在情理之中了。不過讀起來費勁的書還是不能吸引我,好在我讀完了它。
      
  •     苦難。整本書都是苦難。自己的苦難,他人的苦難。
      而苦難的來源是什么,是他人。他人通過言語給主體苦難,也是通過言語給主體赦免。僅僅憑借言語。一句話,讓一個家庭中的瘋的瘋,殘疾的殘疾,受辱的受辱。一句話,讓一個女孩成為妻子,又是一句話,奪走了女孩自己的愿望。大家互相發(fā)難。沒有誰有罪誰無罪。神父也僅僅是憑一句話。
      然而,一個言語就能給人帶來精神和肉體的苦難,實在是大大的反諷。一個人們習以為常,幾乎每天靠無意識來完成的行為,導致了人們意識中最艱難的部分。
  •     威廉·福克納在發(fā)電廠上夜班時的奮筆疾書之一,出版于1930年。封面無疑是苦命的Addie Bundren在幾十年的煎熬后撒手人寰躺在棺冢中,仿佛她才是此書的主角。
      
      一部美國南方田園的史詩,一次人性的歷險。作者用有限的、鄉(xiāng)土的材料來刻畫有普遍意義的人類,如同牧歌。新鮮的洞察力和適當?shù)拿缹W距離兼?zhèn)洹忻總€人物的所見所聞所想都自成段落和全書渾然一體。
      
      這也是作者和自身命運激勵抗爭和搏斗的真實寫照。
      
      不僅在很多國家被禁,在美國至今被許多州的保守勢力壓制。
      
      一部世態(tài)炎涼的狂想曲。一群活生生的丑陋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它是關于人類忍受能力的一個原始的寓言,是整個人類經(jīng)驗的一副悲喜劇式的圖景。
      
      把它當現(xiàn)代的《堂吉訶德》來讀。你不得不承認,人類和他們的愚蠢行為會繼續(xù)存在下去和蓬勃發(fā)展。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制造痛苦和罪惡的生物。他們并非出于什么目的,而只是意識到他們能夠制造而已。
      
      作者用自己的經(jīng)歷見聞,凝聚其智慧,通過文學的藝術形式來詮釋人的“忍耐”,通過丑化和批評美國來設法展示善良和丑惡之間的差別。
      
      我必須把罪惡和丑陋的方面告訴人民,使他們感到憤怒和羞愧,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去改變不好的那些東西。
  •     The characters are so implacably strange, and their journey so painful and ridiculous at the same time. It's actually a very blackly humorous book.
      
      However, I just don't like it. Faulkner knows what he is trying to say. He knows all about these characters. He just isn't showing us anything. An example: originally there were no nam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apters. Yeah, no kidding. He just wrote this shit with no explanation of our speaker and expected us to figure it out. That is not genius.
      
      I know you're "supposed to" love this book because it's Faulker, but I HATED IT! I know you're "cool" and "intelligent" if you read Faulkner, but I can't stand him. Sorry, I don't know what he's talking about (and at the risk of sounding immodest, I am bright). I DON'T think it's cool and "hip" to write in a confusing manner, and I don't try to impress others by liking ambiguity.
      
      
      
  •     或許不是不愛,只是沒有按她想要的方式去愛。
      如果不愛,怎會如此執(zhí)著的堅持,堅持著以她想要的方式去安葬,如別人所以為的,如此懦弱,膽小,自私的安斯,在一開始遇見那般暴雨連連,無路可走的困境,完全可以放棄當初的承諾,正如大家所說,承諾于他,從來都不算什么,選擇堅持到最后,或者不是全心在付出,他還是履行了諾言,他的抱怨,只是掙扎,面對種種艱難困阻,他也懷疑了,當然有理由去懷疑當初的決定是否值得,是否有意義,盡管如此,還是堅持著,他只是一個貧苦的農民,也許沒有讀過幾年書,我們卻期待著他如我們般懂得禮儀,懂得廉恥,他的成長生活環(huán)境或許從來也不允許他做出無私的奉獻,無論是對待家庭還是社會,那是一個人人自保的時代,沒有慈愛的土壤,無法播種堅守責任與無私奉獻的種子。年輕時的他,或許奮力工作,不辭辛苦,才落得一身的病根,才會后來在地里干活時突然的病倒,才會畏懼出汗會奪去了自己的生命,才會因為小時候穿了家制的粗皮鞋在濕地干活太重,兩只小腳趾根本長不出指甲來,不然,沒有父母依靠的孤兒是怎樣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簡單如他,只是想娶一位妻子,理想中的她,或者會陪伴他繼續(xù)艱苦奮斗,只是,她的漠然,也許早已讓他的理想幻滅,他也會懷疑生活,年輕時的那些艱難困苦,并沒有換來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她或許將孩子和家庭都料理的很好,可是,精神上,卻如此冷漠,感受不到一絲溫存。他從來都不知曉,在安迪的心里,他一直都是處在死亡的狀態(tài),他的每一句話,僅僅只是具有話的形狀,卻毫無意義。這是諷刺的,愛情和家庭一樣,需要的一定是兩個人的相互經(jīng)營。相濡以沫從來不是僅僅的一個詞語罷了。
      他只是笨拙,看到卡爾在雨里繼續(xù)做著棺材,幫不上忙的他卻也在門口陪著,搗騰著衣服卻還是越弄越糟。
      他只是猶豫不決,但如果不是愛,他以為安迪的奄奄一息,希望兒女們都在身旁,達爾為了掙三塊錢固執(zhí)的要去拉車,他述說著妻子的意愿,卻被兒子們不耐煩他的猶豫。
      如果自私如他,為何要等到她死了才如此渴望裝一副新的牙齒呢?
      或許,他們的結合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      《我彌留之際》的寓言和象征性不必贅言,人們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小說中的象征手法以及與《圣經(jīng)》的密切聯(lián)系。
       在重讀過程中,我注意到第十一章,即醫(yī)生皮保迪的獨白一章中對本德侖一家的住處描寫(P36~37)。通過皮保迪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本德侖一家居住在絕壁之上,“即使是騎馬,那也得讓我用十五分鐘才能穿過草坪爬上山梁去到屋子跟前。那條小路像不知打哪兒飛來的一條斷胳膊,彎彎曲曲地依傍在斷崖底下?!比缓?,皮保迪被繩子吊上了斷崖。
       此處的描寫使我想起諾亞方舟的泊處,那也是座山,跟小說里所描述的地方有些相似。而且,醫(yī)生隨后有一句描述——“山頂上還有一些天光,是硫磺火柴那種顏色。”這句話點出了一種粗獷原始的氛圍。我又翻看了《押沙龍,押沙龍》書后附的福克納自繪的地圖,本德侖一家在最右下角,那里一片荒蕪,就如同創(chuàng)世前的蒼茫大地。
       而且,如果我們再想想諾亞方舟所規(guī)避的洪水在《我彌留之際》中的再現(xiàn),方舟和棺材的相似性,以及本德侖一家人無可選擇的、幾乎宿命般的出發(fā)、跨越洪水,我覺得福克納很可能是在隱隱地參照著諾亞方舟的神話。
       但??思{的處理和諾亞方舟的傳說又有許多不同之處——
       面對洪水,諾亞可以靜心等待,而本德侖一家卻不能耽擱片刻,他們被命運驅使,不得不去面對這逆天的洪水,他們絕不可能像諾亞一樣只是靜靜地等待。他們面對洪水的態(tài)度正印證了??思{關于“人類”的看法——忍受苦難的偉大。本德侖一家人無論他們愿不愿意,都必須要跨過那條洶涌的大河,而洪水在??思{小說中常常以一種考驗者的身份出現(xiàn),像《野棕櫚》中的洪水。面對這樣的艱難考驗,被安葬艾迪的使命所追逐的她的兒女們經(jīng)歷千難萬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算度過難關,這里可能暗含著福克納的一種想法——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但可以勇敢地去經(jīng)歷,雖然這種經(jīng)歷幾乎必然是伴隨著悲劇性的損失,而也正是在這種痛苦的前行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希望和光輝。
       此外,當諾亞和他的家人走出方舟,走向未知的世界時,他們的前方是新生的無限希望,但本德侖一家的journey卻充滿了苦澀和悲痛,即使他們最終完成了“任務”,他們也一樣要承受安斯那令人哭笑不得的續(xù)弦行為,而且這四個兒女很難說擁有美好的未來,他們的這一趟旅程不僅沒有留下一個“光明的尾巴”,反而充滿了無助迷惘和失望,這種相對于諾亞方舟傳說的反諷式的結局無疑是具有時代的意義的。
       最后,我不敢肯定地說??思{就是參照了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僅僅是我的猜測而已。
  •     As I Lay Dying
      By William Faulkner
      
      "My father gave me this book when I was getting into trouble in high school," says Franco, whose story collection, Palo Alto, focuses on several delinquent teens, including one on probation for drunk driving. "I was spending a lot of time alone at home," he continues, "and that's when I really started reading." First published in 1930, Faulkner's fifth novel follows the corpse of Addie Bundren as her family hauls her coffin on an arduous journey across Mississippi for burial near her relatives in Jefferson. Franco, who is working on a film adaptation of the book, has read it several times and is drawn to the nontraditional style and multivoiced narration: "Essentially, the book is a bunch of smaller, linked episodes. I really love the interior lives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they have inspired my own stories."
      
      
  •      看了??思{的《我彌留之際》,一個感慨是人類真實的歷史進程或許都是像書中這類烏合之眾譜寫的。人民委瑣、狹隘、自私、各懷鬼胎、瀆神、淫蕩、懶惰,然而推動歷史前進。而那些自稱“偉光正”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歷史的主角,他們只是歷史的僭君罷了。
       ps :??思{的那么有戲劇張力有懸念有高潮有出人意料的結果的《我彌留之際》為何在我國賣得遠不如故事淡出個鳥來的《喧嘩與騷動》呢?甚至連聱牙獺祭語難聽的《押沙龍!押沙龍!》都不如呢?可能就出在這個晦氣的標題上了,應該改為《趕尸驚魂記》,必大賣!
  •     《我彌留之際》曾被作者自喻為神品妙構之作,我們既能夠用神話原型理念,從“兩希文化”中解讀小說的文脈,又可從人物形象層面探掘被異化的人性價值體系,也可以從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想中找到文本的歸宿。
  •     當時不知道看的是不是這個版本,十年前看的了,但沒看懂,只看了一點,后來想看一些中國人的相似風格來學習一下,再看他們,可是,一看就進去了,竟全看成中國人的了,外國這一路竟沒有時間來看了,這使我想到,當你想到的時候,一定要立馬實行,你說等以后再做,那實際上就等于放棄,讀書尤其如此。
  •      買書靠的是緣分。
       尋尋覓覓,最后用七元人民幣將它收入囊中。大喜之余,又見??思{其他書籍,安然躺于書架,踏破鐵鞋無覓處,毫不猶豫收囊中。
       好作家要配個好翻譯,翻開??思{,便知李文俊先生文字之力量。權當是個錯覺罷。
       作家和翻譯之配合好比做愛,觀眾好比看毛片,文字的精美固然由第一語言油然而生,但我發(fā)現(xiàn)很多譯作要爽于原著,比如朱生豪翻譯的《哈姆萊特》。可惜他英年早逝。
       可惜大多數(shù)人不懂別國語言,要么毛片也可身臨其境。
       通讀《我彌留之際》頓悟蘇童先生為何每年苦等李文俊先生的翻譯之作。
       其實,毛片也是靠緣分培養(yǎng)的。
  •     《我彌留之際》是??思{非常鐘愛的一部作品,他曾多次說自己只花了六個星期,就在密西西比大學的鍋爐房里將它“神品妙構”(tour de force)出來。(Faulkner,1959:87)這部小說從結構上來說,的確是鬼斧神工,全書由15個敘述者的59段獨白組成,除此之外并無任何插述旁白,也沒有統(tǒng)攝全局的敘事者。盡管利用內心獨白的有限視角來建構小說已經(jīng)屬于經(jīng)典技巧,但像??思{這樣把多聲部敘事推向極致的卻不多見,這也體現(xiàn)了當時現(xiàn)代主義的試驗風格對他的影響。布魯姆甚至認為,這部小說代表了“??思{對文學慣例的確鑿性的最強烈抗議”。(Bloom:3)誠然,很少有一部作品像《我彌留之際》那樣,容納并存如此眾多的獨立聲音,并完全倚賴這些有限視界的拼合來講述故事。
      
      對于這種結構上的鮮明特色,許多評論家都運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來加以解讀,并斷言這是一部典型的“復調小說”。 但筆者認為,在??思{的這部作品中并沒有巴赫金意義上的“對話性”(dialogicity)存在。在分析《我彌留之際》時不加甄別地套用巴赫金的批評術語,不僅是對“對話理論”本身的一種誤讀,也容易讓我們忽視這部小說本身的美學特質。本文所試圖厘清的,正是??思{在建構多聲部小說背后的獨白性,以及它與巴赫金“對話(復調)小說”貌合神離之處。在正本清源之后,筆者將為??思{式的“非典型對話性”進行辯護,以證明這種有悖于巴赫金定義的“對話性”對解讀《我彌留之際》的意義。
      
      
      獨白還是對話?
      
      《我彌留之際》之所以不是正統(tǒng)的“對話(復調)小說”, 首先是因為小說中的獨白者大部分都被作者表現(xiàn)為缺乏溝通意愿和表達能力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無論是本德侖一家,還是塔爾一家,他們都是上世紀初美國老南方的窮苦白人,單調貧困的生活令他們對人際間的言語交流似乎都興趣索然。如果在寡言少語之余,他們之間確實還有話說,那么這種語言交際就被福克納展現(xiàn)為一種粗糙原始、語法混亂、重復乏味的形式。塔爾家母女倆的對話就是一例,它足以說明這種交流危機的嚴重程度。當時科拉正在照顧病危的本德侖太太,便和女兒凱特提起城里的某女士訂了她的蛋糕卻又毀約一事。科拉沉浸在對城里有錢人言而無信的聯(lián)想中,而凱特卻只是不斷地重復一句話“她應該把蛋糕買下來的”, (Faulkner,1957:29-31)盡管這種嘮叨在當時的語境下已經(jīng)變得有些莫名其妙。同樣,科拉的丈夫在說每句話時都要加上“這一點都不假”(I be durn if),而朱厄爾的口頭禪則是“你去下地獄”和“你遭天譴”。甚至當卡什的傷腿被石灰嚴重燒傷時,他的回應也不過是機械地重復“這一點不礙事”(It dont bother none)。假如對話的參與者沒有意愿或能力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理解他人的話語并加入自己的反饋,那么這與其說是交談,還不如說是自說自話、雞同鴨講。所以,小說里那個異常虔誠的基督徒科拉從來就理解不了內心幻滅的無神論者艾迪,而當著母親面鋸木頭做棺材的卡什在村醫(yī)皮保迪眼里也是那么的不可理喻。艾迪在她僅有的那段獨白中甚至說,“言詞是最沒有價值的,人正說話間那意思就已經(jīng)走樣了?!保‵aulkner,1957:163)
      
      然而,在巴赫金的理論建構中,“對話”意味著每一個話語都具有獨立的主體和自身的價值,它們相互平等獨立,每一句對語都蘊含著積極的理解,“每一個詞都具有微義,接受評價和再闡釋”。(Bakhtin:29)巴赫金描述的對話主義是一種永不完結、意蘊豐富的詞語間的交互作用,而這種模式對于《我彌留之際》的主人公們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對話“烏托邦”,因為福克納筆下南方農村的那種孤獨、異化和冷漠(或者如艾迪所言的“隱秘而自私的生活”)阻礙了家庭內外的對話式交流。當言語交際龜縮成相互隔絕的內心獨白(或者像達爾和瓦達曼那樣的幻想)后,它們大部分都只是孤獨的唯我主義囈語,無法與具有主體性的他者話語進行溝通。因此,僅僅像《我彌留之際》這樣把各種高度異質的敘事角度拼合起來,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對話小說,因為這種“對話性”的有無,取決于“對話關系”的存在。假如主人公的獨白話語不是處于“對話關系”之中,那么即使平行并置再多的聲音或敘事角度,也無法掩飾這部小說的獨白本質。
      
      那么,什么是“對話關系”呢?董小英認為,對話關系是“兩個不同主體的話語之間所具有的同意和反對、肯定或補充、問和答的關系?!?董小英:46) 巴赫金則強調說,“對話關系又不可歸結為邏輯關系,不可歸結為指物述事的語義關系…邏輯關系和語義關系述諸言語,變成話語,變成現(xiàn)在語言中的不同主體的不同立場,相互之間才有可能產生對話關系?!保ò秃战穑巴铀纪滓蛩够脑妼W問題”:243)換而言之,對話關系需要具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由不同主體產生的完整話語,和邏輯關系。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將多種聲音、思想、情節(jié)在文本里進行混合拼貼,或者對位的安放就能產生巴赫金意義上的對話關系。重要的不是語言和人物的多樣性,關鍵恰恰在于,“上述各種語言材料是按照怎樣一種對話的角度,平行或并列的組織在一部作品之中?!保ò秃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240)福克納的這部小說如同描述了這樣一個極端的反例:兩個聾子在用有聲的語言相互“交談”,他們表面上和一般的對話并無差別,但兩方話語都沒有互相理解,因而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對話關系。
      
      另一個讓“對話小說”的標簽難副其實的因素是作者。此處,我們很容易認為??思{并未讓一個全知全能的敘事聲音登場,而是選擇讓十五個人物分別成為賦格樂中不同的復調演奏者,他們的聲音各司其職、超然獨立,其自由不受小說作者的掌控?!段覐浟糁H》似乎代表了一種“人物-作者”間的這種新型民主制關系,它顛覆了文學中的獨白傳統(tǒng),這也正是巴赫金在對話理論中所大力推崇的。然而,正如格非提醒的那樣,“復調結構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敘事學上的方式技巧,它還涉及到作家對待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對生活的理解和形而上的把握。”(格非:77)??思{畢竟并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游戲方式是一面高調彰顯作者敘事聲音的缺位,一面卻又在文本中暗自篡奪小說人物的主體自由,隱晦地傳達這位“造物主”的統(tǒng)治立場。第一個證據(jù)是??思{這部小說中的命名體系。例如艾迪(Addie)可以分解為“ad”和“die”;前者在是一個拉丁語前綴,表示“朝向”,而后者則和全書探討的存在主題休戚相關。艾迪的長子卡什(Cash)來自法語“casse”,該詞又源自拉丁文中的“capsa”,意思是“盒子”(case),而這正是木匠出生的卡什要為母親制作的最后歸宿(棺材也是一種盒子)。這個家族的姓氏本德侖(Bundren)是從夫姓后的艾迪繼承而來的新身份,這又容易讓讀者聯(lián)系到“負擔”(福克納的《八月之光》里主人公喬安娜﹒伯頓的英文姓氏就是Burden),這種姓氏設計本身就是對這個家庭悲劇的一種影射。至于小說里私生子朱厄爾(Jewel)的名字則充滿了《紅字》式的反諷,因為霍桑筆下那對悖德情人的女兒正好叫珀爾(Pearl),而艾迪和海斯特各自的牧師情人也有頗多相似之處。??思{的諷刺聲音亦體現(xiàn)在那些地名的設計上,譬如本德侖一家渡河的噩夢是從那個叫“新后普”(New Hope)的地方開始的,而艾迪還鄉(xiāng)的目的地叫杰斐遜鎮(zhèn)(Jefferson),而該地名所紀念的美國總統(tǒng)當年是重農主義的倡導者,這種理念后來被日益現(xiàn)代化的南方城市所背棄。所有這些充滿雙關、暗指和反諷的名字游戲證實了??思{對筆下人物的全局設計和價值判斷。
      
      戳穿作者不在場假象的另一個有力證明,是??思{處理某些敘事聲音時的奇怪方式。當不滿十歲的瓦達曼描述朱厄爾的那匹馬時,他使用的語言是:“天黑了…好像黑暗方才正把它從它的整體里溶解出來,變成一些毫不關聯(lián)的零散部件——噴嚏聲、頓腳聲;逐漸變冷的肉體和帶汗氣的鬃毛的氣味;還有一種幻覺,認為那是一個由有斑痕的馬皮和強壯的筋骨組成的同位整體,而在里面,超然、秘密、熟悉的,是一個與我的‘存在’截然不同的‘存在’?!保‵aulkner, 1957: 55)沒人可以相信一個農村兒童竟然能夠這樣觀察生活、組織語言和進行哲思,因此有評論家認為瓦達曼此處不可能是“作為人”(as a person)在進行表達,??思{對這個少兒敘事者的處理方式是有悖常識的。(Franklin: 57-65)同樣,未受任何正式教育的青年農民達爾則幾乎通篇在用一種詩性的語言進行獨白,譬如“微風正一點點從谷倉那邊吹過來,因此我們把她放在蘋果樹底下,在那里,月光把蘋果樹斑斑駁駁的陰影投射到沉睡中的長木板上,在木板里面她有時會發(fā)出一陣輕輕的細語,那是流水般的秘密的喃喃聲?!?Faulkner, 1957: 202)
      這種文體上的語言失真恰好與??思{在別處苦心經(jīng)營的現(xiàn)實主義模仿背道而馳。畢竟,在刻畫安斯、塔爾等人物時,作家常常稔熟地運用各種南方方言,用惟妙惟肖的直接引語來再現(xiàn)各色人物的談吐。??思{作為一個“口技”大師,在《我彌留之際》中不僅處心積慮地模擬了那個地域和時代人們的慣用語、發(fā)音方式和非規(guī)范語法,還刻意讓人物的語言符合其年齡、性別、職業(yè)、個性,甚至特定語境下的心情。既然如此,福克納又為什么要破壞敘事聲音的整體性,用自相矛盾的方式來表現(xiàn)達爾、瓦達曼等人的(內/外部)語言呢?對于??思{這樣的文體大師而言,合理的解釋只有一種:這不過是作者故意運用的寫作策略,其目的是分裂出“作為詩人的達爾”和“作為農民的達爾”,而前者正是滲透了作者話語的人格面具(persona)。換而言之,就如布萊卡斯坦評論的那樣,??思{的復調敘事表面上點綴著各種有限視角和平行聲音,但其實不過是“偽裝的全知全能”(omniscience in disguise)。(Bleikasten: 64)貝克也認為,“很多時候,作者在創(chuàng)造出頭腦簡單的人物之后,就將其排擠出舞臺…所以他(福克納)的很多人物話語中既有他們自己,也有著威廉???思{的聲音?!?Beck: 43)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我彌留之際》是一部在結構手法上與“復調”相似的小說,但其本質上卻更多地帶有獨白主義色彩。這種獨白主義,符合本德侖一家的精神處境,因為他們都被囚禁在自我的孤島中,幾乎無法和彼此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他們之間很少產生真誠的對話交際,更絕少通過對話實現(xiàn)相互理解和同情。而??思{之所以要運用多視角的寫作方式,其初衷也不是為了營造《罪與罰》那種內部對話的舞臺,只是為了達到“立體主義”(Cubist)繪畫的效果。二三十年代,繪畫藝術中那種激進的透視技法變革啟發(fā)了年輕的福克納,使得他試圖在小說寫作中也創(chuàng)造出類似的“多重觀察模式”(multiple modes of seeing)。(Pettey: 27-28) 我們在這部小說中會讀到不同人物對同一事件(如過河)的不同觀察和感受,但是他們彼此都從不揭示這種分歧(更不用說去進行爭辯),反而只是將他們各自的視角“客觀化”,然后藏于心里。讀者通過這種“三角測量法”(triangulation)式的視角比較,認清了主體觀察者的不可靠性——而這些獨白之間并未構成任何意義上的對話關系。不僅如此,??思{本人也從不認為他筆下人物思想的獨立性應該凌駕于作者的藝術構思之上。他選擇去越俎代庖的替小說人物說話,讓他們的自由意志從屬于自己超越性的文學設計,因為他相信風格是“一種需要、一種必然性所帶來的結果”(Meriwether and Millgate: 141),而“作品自身就決定了它自己的風格”。(Meriwether and Millgate: 181)福克納并不擔心瓦達曼從心理學上講是否真實可信,他真正關注的,正如戴維爾所言,是“通過瓦達曼這一小說虛構讓??思{成功地制造出一種幻象,以此來讓讀者洞見到受難兒童的思想流動。”(Delville: 62)
      
      
      讀心術與超視:主體間“偽對話”的兩種形式
      
      盡管如前所述,運用巴赫金對話小說的范式來定位《我彌留之際》的確有諸多制肘,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完全屬于獨白主義文本。筆者的目的也并不是從根本上否認巴赫金式解讀的可操作性,而是希望大家重視這部小說的特異性,不要機械地對號入座。事實上,本文力圖證明的是:雖然??思{的這部“神品妙構”并不具備巴赫金為對話小說設定的理論特征——例如作者從“上帝”的角色中退場,賦予“各種充分獨立自主的聲音以相對主義的、反中心式的重要地位?!?Souris:99) ——但它卻具有一種非典型的對話性,因為本德侖家族眾人所經(jīng)歷的對話的失敗,恰好深刻地反襯了在獨白傳統(tǒng)的壓制下(譬如老南方的宗教、經(jīng)濟、父權等因素的干預),喪失對話性有多么可怕。戴維爾認為小說里的這些聲音其實具有“內在的、蓄意的熵化特征”,(Delville: 69) 這其實不無道理,因為“信息領域的熵化是指信息內容的意義的單調一致、千篇一律、缺乏闡釋與理解的潛能”。(楊仁敬:75)
      
      既然真正的對話在??思{的這部小說中幾乎已不復存在,主人公們只得依靠“偽對話”(pseudo-dialogue)的方式來緩釋人類固有的交際本能和表達沖動。于是,讀心術(mind-reading)和超視(clairvoyance)就成為了對話之殤后的畸形替代品。最突出代表自然就是小說中那個滲透著??思{聲音的達爾,全書59個獨白有19個是由他來完成的。這個具有神奇的全知視域的怪癖青年對于周圍環(huán)境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而且其語言往往體現(xiàn)出驚人的詩人氣質和擬喻天賦。達爾對這個家族的所有秘密都有著遙感式的洞察本領——他知道自己母親是位通奸者,朱厄爾的父親不是安斯,而未婚妹妹杜威?德爾急于去城里墮胎。艾迪去世時達爾正好在外拉貨,但他竟能用極其準確的細節(jié)想象出家中的各種場景,譬如他預言到母親臨終時最后說的是“你,卡什”,(Faulkner, 1957: 47)這和在場的皮博迪后來轉述的幾乎毫無二致。但天賦異稟的感知能力卻成為了達爾生命里的一種詛咒,因為他只能看、不能說(a seer, not a sayer)。在鄰居眼里他“古怪不安”,家里人沒有喜歡他的,朱厄爾和杜威?德爾甚至非常恨這位兄弟,因為他那看透一切的凝視讓身邊的人感到恐懼。杜威?德爾是這樣描述達爾的:
      
      他人坐在晚餐桌前,眼睛卻越過了飯菜和燈火,只看見自己腦袋里在挖掘的地和更遠處的那些坑穴…原來他已經(jīng)知道了。他沒有開口,但是他說他已經(jīng)知道了,就像他沒有開口,卻告訴了我娘快不行了一樣,我明白他已經(jīng)知道了,因為要是他開口說他摘掉我是不會相信他在場看見我們的??墒撬f他已經(jīng)知道了我就說:“你打算告訴爹打算殺死他嗎?”我沒有開口但是跟他說了,他就說“何必呢?”也沒有開口。因為,我是可以心中豁亮也可以恨得牙癢癢地和他交談的,因為他肚子里是一清二楚的。(Faulkner, 1957: 25-26)
      
      這種只借助眼神、不需要言語的偽對話是這對兄妹進行交流的特有形式。所有的陳述、問答、對語都純粹只是一種印象式的主觀臆想,因此事實常常被喜怒無常的心理所扭曲。杜威?德爾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達爾懷有怨恨,并認為達爾同樣也對自己具有敵意。所以當達爾后來被家人出賣給精神病院時,正是這個妹妹第一個沖出來,“像野貓一樣跳到他身上”,(Faulkner, 1957: 227)幫助外人制服達爾。而后來透過達爾的獨白,我們知道他其實是希望幫助妹妹擺脫困境的;對于妹妹迸發(fā)的刻骨仇恨,他覺得很意外。讀心術失敗后最終變成了妄想癥(paranoia),這就是偽對話的病態(tài)真相。
      
      達爾雖然比杜威?德爾更懂得透視他人內心,但卻是一個更加糟糕的交流者。他的超視本領讓他獲悉了一些諱莫如深的秘密,但與此同時,達爾的過敏特性卻讓其在社會里被邊緣化。于是,達爾總是習慣性地從角落里對世界做靜態(tài)的觀察,似乎總把對象置于相框之中,譬如他對母親去世時的想象性描述是,“…(卡什)他抬起頭來,看看暝色中給框在窗戶里的那張憔悴的臉龐。這是他從小就一直在看的屬于所有時代的一張組合畫。”(Faulkner, 1957: 47)在達爾的內心里,艾迪的存在形式就是被窗戶鑲在里面的臉,或是艾迪在夜里坐在朱厄爾床邊哀嘆的情景。這些被凝固的瞬間代替了活生生的屬于他者的母親,在此基礎上他感覺到母親對自己的疏離和對朱厄爾的不正常偏愛。經(jīng)歷喪親之痛后,除了達爾,幾乎本德侖家的所有成員都通過物化的他者來渡過這場危機:木訥的卡什選擇了棺材(他甚至羅列了11條理由,解釋為什么要把棺材打成斜角)和留聲機;杜威?德爾要去買墮胎藥;瓦達曼惦記著城里玩具店的火車;安斯琢磨著借機去換假牙;脾氣火爆的朱厄爾雖不善言辭,但卻還有那匹心愛的馬。只有沉默的達爾沒有任何渲泄的中介,他只是自我封閉,試圖通過語言和修辭來追問存在的困境。譬如他和瓦達曼的這段令人費解的對話:
      
      “朱厄爾的媽媽是一匹馬,”達爾說。
      “那么我的媽媽也可以是一條魚,是不是,達爾?”我說。
      朱厄爾是我的哥哥。
      “那么我的媽媽也非得是一匹馬不可了,”我說。
      ……
      “那么你的媽媽是什么呢,達爾?”我說。
      “我根本沒有媽媽,”達爾說?!耙驗槿绻矣羞^媽媽的話,那也是過去的事。如果是過去的事,就不可能是現(xiàn)在的事,是不是?” (Faulkner, 1957: 95)
      
      達爾深陷在這種語言悖論中,最后只能滑向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因為“語言既是他竭力要取消的二分矛盾的組成成分之一,又同時是他在取消它的過程中唯一可以訴諸的‘工具’或媒介?!?Delville: 66) 達爾在被帶往精神病院時發(fā)出的笑聲,就是這種失敗交流的高潮形態(tài)。當時讓他吃驚的并不是家人對他的背叛,而是他最信任的長兄竟然也卷入了這場陰謀中。他質問卡什,“你希望我走嗎?”當卡什回答“這樣對你更好”時,達爾“坐在地上…不停地大笑”。(Faulkner, 1957: 227-228)達爾的反面是艾迪。雖然她也有超視預知的能力,也像達爾一樣追問過自己的身份和存在,但她卻不像達爾那樣求助于語言的哲學思辨來尋找答案。艾迪對語言本身抱著一種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觀念,這讓她免于存在論的糾纏和精神分裂的下場。對艾迪而言,“生存”的意義就是為了“毀滅”做好準備;語言對她而言純粹只是工具,是“填補空白的一個影子”。(Faulkner, 1957: 164)
      
      
      自我的分裂:主體內的“雜語”
      
      在非典型對話性的統(tǒng)治下,讀心術和超視被迫成為了主體間進行偽交流的兩種形式。那么,個體聲音自身又是一種什么情形呢?筆者認為,由于小說人物自我意識的分裂——不同的“我”在獨白之內發(fā)出各自的聲音——單個主體內部出現(xiàn)了“雜語”(heteroglossia)現(xiàn)象,從而構成了一種特殊的對話形態(tài)。“雜語”是巴赫金對話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國內通常按照王德威的譯法翻成“眾聲喧嘩”?!癶eteroglossia”其實譯自俄語中的“разноречие”,它的字面意思不過是“話語的不同性”(different-speech-ness),“喧嘩”一說似屬過度闡釋。但不管怎么樣翻譯,如果對《我彌留之際》里的這59段獨白做一番話語,我們不難窺見這種主體話語的雜糅性:它們有時是雙向的、口頭的私人交談(private talk),有時則是完全隱秘的自言自語(soliloquy)。黑爾進一步發(fā)現(xiàn),早在《士兵的報酬》(Soldier’s Pay)這樣的早期作品中,福克納就已經(jīng)學會了讓他的小說人物發(fā)出至少三種類型的話語:“他們在對話和公開交流時使用的語言;他們因為某些社會原因無法公開說出隱秘想法時使用的語言;他們表達無法言說(unsayable)的思想時使用的語言——主人公可能自己都無法清醒地理解腦中的想法,但這種語言表達了他們最重要的關切?!?Hale: 11)
      
      黑爾的這種話語分類同樣適用于《我彌留之際》。這三類話語不僅大量地存在于小說當中,甚至在同一段獨白里也能看到三者的切換交替。首先,居于外部領域的是直接敘述出來的話語、行為和現(xiàn)實事件,譬如科拉在第二段獨白的開篇說“因此我省下雞蛋烤了些面包”(Faulkner, 1957:6)就屬于這樣的事實性話語。羅斯將這類話語定義為“模仿聲”(mimetic voice),它們通常“暗含了聽眾、地點,甚至還有講述的時間”。(Ross: 300) 但這類話語的對象和公共程度并非一成不變的,就像書中艾迪的情人牧師威特菲爾德說的這段話:“接著我來到塔爾的家宅。我經(jīng)過時他最小的女兒走出來叫住了我。她告訴我她已經(jīng)故去了。哦主啊,我是有罪的。您知道我后悔的程度也知道我心靈的意愿?!?Faulkner, 1957:171) 很明顯,前半段是他作為一個受尊敬的牧師說的話,而后半段則是一個受到良心譴責的通奸者對上帝的懺悔。當聽眾從普通人變成上帝時,威特菲爾德的句法和詞法亦發(fā)生了相應改變(如使用了thou和knowest)。但即便如此,這樣的話語仍然屬于黑爾界定的第一類,因為它依舊是直接講述(而非冥想或自言自語),只是對象變成了隱匿的“超受話者”(super-addressee)罷了。(巴赫金,“1961年筆記”:335)“超受話者”是巴赫金對話理論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種理想化的聽眾,“(施話者)假定他們能絕對地理解并回應(聽到的話語),他們有的處于形而上學的遠方,有的在來自遙遠的歷史時間?!?Zappen: 5)
      
      黑爾的第二類話語被羅斯稱之為“文本聲”(textual voice),“因為它源自有形文本自身的特定功能,它來自于書面話語,不包含說話者所呈現(xiàn)的言語?!?(Ross: 300) 這類話語和前一種不同,它不再有外在的受話者或超受話者,盡管依然屬于“可說”(sayable)的范疇。福克納對于這類話語就故意違背現(xiàn)實主義的模仿原則,自由地讓筆下那些半文盲的農民去使用“高級的遣詞、復雜的比喻意象,并時而對本體論和存在主義進行哲學探究,只要這些和??思{自己有關。” (Hale: 11) 例如杜威?德爾在形容母牛的呼吸時,就用到了“stertorous”(Faulkner, 1957: 61)這樣極為正式的詞。有評論家對??思{的這種做法提出異議,將這種不符合說話者文化教育背景的話語稱之為作家的“管理過失”(management faulty)。 (Franklin: 65) 但這種批評的內在邏輯就是認定人物語言一定要符合其社會屬性,而這種“藝術需要模仿生活”的幻象正是??思{這樣的現(xiàn)代主義作家要去戳穿的。
      
      第三類話語被筆者稱之為“心理擬態(tài)”(psychomimesis)。它既沒有任何意義上的受話者(哪怕是對自己),也不像正常的口頭或書面言談;它被??思{設計用于表現(xiàn)人物內心深處無意識的混亂狀態(tài),屬于無法言說和無法理解的心理領域。此處,福克納幾乎拋棄了所有的語言法則(包括句法、標點、大小寫),用極度異亂的句子來摹畫主人公在高度精神重壓下的無序意識。瓦達曼在過河時的那段獨白就屬于此例。為了表現(xiàn)當時的緊張氣氛,??思{讓敘事者省略了所有的標點連接(除了最后兩段)。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讀者想到莫利在《尤利西斯》里那段無標點的意識流,但??思{和喬伊斯不同,他并沒有讓瓦達曼完全沉溺于聯(lián)想式、跳躍式的語言里。??思{更多的只是用形式的變化來暴露敘事聲音的現(xiàn)場感。
      有時,作者還會用標點或排版來烘托說話者心理的異?;蛲蛔?。在達爾遙感母親去世一幕時,他結尾的那句話“艾迪本德侖死了”(Faulkner, 1957: 51)就沒有加句點。福克納常常通過這種句點的省略來暗示未完結但卻無法言說的話語。對斜體字的使用也是??思{小說的一大特色,他有時用這種手法將同一段中的模擬聲和文本聲加以區(qū)別,有時候用它作為心理擬態(tài)的話語標記,還有時干脆把同一句話分為“斜體”和“非斜體”兩部分。例如“我回過頭去,看見他正把那匹馬牽到谷倉里去 爹已經(jīng)在講買一對牲口的事了,到了吃晚飯的時候他好像都已經(jīng)把它們買到手了?!保‵aulkner, 1957: 174)這樣混用斜體的用意有時令人費解,我們只能猜測福克納是希望通過古怪的排版或標點,取消內部和外部聲音的差別,表現(xiàn)說話者情緒的起伏。
      
      黑爾認為,福克納在《我彌留之際》中使用這三種不同的話語,顯示了他旨在“徹底探索公共和私人身份之間的區(qū)別”,(Hale: 11) 而且“通過讓主人公的說話聲音去恰當?shù)啬7卢F(xiàn)實,將他的內部聲音則表現(xiàn)為程式化、非模仿的方式,??思{把私人的自我從日常語言使用的公共標準中區(qū)別了出來?!?(Hale: 9) 公共自我和私人自我的這種分野正好在達爾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為詩人的達爾與作為農民的達爾代表了詞(word)與世界(world)的悲劇沖突,最后這種沖突的結果就是“他是他不是的,他不是他是的”(he is not what he is and he is what he is not)。(Faulkner, 1957: 76)
      
      那么,我們不禁想知道:達爾所不是的那個“我”,與他是的那個“我”之間所進行的激烈沖突可以被稱之為巴赫金意義上的“對話”嗎?如果巴赫金讀過??思{的這部小說,他也許會認同達爾話語中的雙聲現(xiàn)象,并進而稱之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式的“微型對話”(micro-dialogue),因為巴赫金曾將被客體化的自我叫做“自我異化”或“自我超越”,并認為它“讓人能夠與自己展開真正的對話”。(巴赫金,“1961年筆記”:330)但??思{并沒有巴赫金這樣的樂觀。在小說里,這種自我異化產生的主體內雜語并沒有帶來所謂“真正的對話”;相反,它只是達爾一種病態(tài)的人格分裂。這種分裂的高潮就是當達爾發(fā)瘋后,他開始用第三人稱來指代自己,不斷地問自己,“這就是你為什么要笑嗎,達爾?”(Faulkner, 1957: 244)作為對自己的回應,達爾的另一個自我則報以一長串的“是”。
      
      
      
      結語
      
      作為結語(而非結論),筆者認為??思{的《我彌留之際》和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并非對彼此思想的背書,但兩者間的交互解讀卻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有趣的觀點。在??思{的小說文本里,讀者體驗到了巴赫金對話理論的烏托邦性。達爾及其一家彼此之間并無有效的思想或情感交流,他們的言談或溝通方式本質上是“反對話”的。巴赫金簡單地認為“思考它們就意味著和它們對話”,(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90)殊不知在杜威﹒德爾、達爾他們那些臆想的對話里,交談對象實際上被主人公以主體化的名義客體化,一切的對語都是他們自己腦海中預知的,這和真實的交流情境其實是大相徑庭。即使當自我被客體化時,最后所產生的“微型對話”(正如??思{小說表現(xiàn)的那樣)也不過是精神分裂患者的獨白囈語。艾默生曾批評巴赫金在對話研究中對人際間的“距離”避而不談,(Emerson: 135)甚至還有的學者認為“巴赫金思想的中心缺陷就在于他過分夸大了對話式文學和流行文化的影響,認為對話可以將人類意識從獨白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Booker: 108)。盡管巴赫金一直致力于從話語的內在性入手來建立歷史詩學,但是他理想主義的對話藍圖缺乏的正恰恰是真實的社會性。福克納筆下的南方絕非虛構的文學想象,他用《我彌留之際》真實地敘說了對話的失敗如何成為可能。反過來,對話理論亦構成了對這部小說的一種批評,因為本德侖家族的悲劇正是由于這種對話性的闕失。當巴赫金斷言“存在就意味著交際”(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378)——白春仁進一步將之提煉為“對話關系成了人的社會存在的本質特征”(白春仁:164)——我們不難想象,對話之熵其實就意味著存在之殤,語言交際的失敗最后導致的正是存在的異化。
      
      參考文獻:
      1. Bakhtin, Mikhail. “Forms of Time and of the Chronotope in the Novel: Notes toward a Historical Poetics.” Dialogic Imagination. Trans.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4.
      2. Beck ,Warren. William Faulkner.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6.
      3. Bleikasten, André. 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Trans. Roger Little. Bloomington: Indiana UP, 1973.
      4. Booker, M. Keith.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er USA, 1996.
      5. Delville, Michel. “Alienating Language and Darl’s Narrative Consciousness in 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 27.1 (Fall 1994).
      6. Emerson, Caryl.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of Mikhail Bakhtin. New Jersey: Princeton UP, 1997.
      7. Faulkner, William. As I Lay Dying.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57.
      8. ---.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 Ed. Frederick L. Gwynn and Joseph L. Blotner.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59.
      9. Franklin, R.W. “Narrative Management in As I Lay Dying.” Modern Fiction Studies. 13 (Spring 1967).
      10. Harold, Bloom, ed. William Faulkner: Modern Critical Views .New York: Chelsea, 1986.
      11. Hale, Dorothy J. “As I Lay Dying’s Heterogeneous Discourse.” Novel: A Forum on Fiction. Vol.23, No.1. (Autumn, 1989).
      12. Meriwether, James B. and Michael Millgate. Lion in Garden: Interviews with William Faulkn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8.
      13. Pettey , Homer B. “Perceptio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Being in As I Lay Dying.” The Faulkner Journal. Fall 2003.
      14. Ross, Stephen M. “‘Voice’ in Narrative Texts: the Example of As I Lay Dying.” PMLA. Vol.94, No.2 (Mar. 1979).
      15. Souris, Stephen. “Inter-Monologue Dialogicity in The Joy Luck Club.” Theory, Culture and Criticism. Summer 1994.
      16. Zappen, J. P. “Mikhail Bakhtin.” Twentieth-Century Rhetoric and Rhetoricians: Critical Studies and Sources. Ed. Michael G. Moran and Michelle Ballif.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0.
      17. 巴赫金:《1961年筆記》,白春仁等譯,載《文本、對話和人文》。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白春仁等譯,載《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9. 白春仁:《邊緣上的話語——巴赫金話語理論辨析》,載《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3期。
      20.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21. 格非:《小說的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2. 楊仁敬:《美國后現(xiàn)代派小說論》。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
      
      原載于《外國文學》(2008.4)
  •     福克納應該對詩歌頗有造詣,字里行間,節(jié)奏分明,敘述拉得很開。《八月之光》和《喧嘩與騷動》黑云壓城,讓人望之生倦,但《我彌留之際》里,簡潔明澈了許多,于是句子的節(jié)奏感也井然有序。當然要多謝李文俊先生的譯筆。福克納的妙處是長篇的結構,不需要反復贅言。在短章和文體方面,他能讓字句和意象拉伸得悠長明麗,但卻保持內在的和諧。即便是那幾個傻孩子的意識流念白(《喧嘩與騷動》里的小弟弟,《我彌留之際》里的瓦達曼),依然不會紊亂,而帶有詩意。
     ?。牐爩戇^詩的人才能有這么好的語感。
      
      馬爾克斯自己在日記里承認,他是喜歡??思{和海明威的。傳說他去給??思{上過墳。處女作《枯枝敗葉》就滿是《我彌留之際》的味道。
      
  •     福克納寫《我彌留之際》時,三十三歲,這部被外國評論家譽為??思{最好的小說,分娩過程相當順利,??思{輕描淡寫說:“那時我一天干十二小時的力氣活兒,下班以后才能寫作,只寫了六個星期左右就寫好了。”于是,與荷馬《奧德賽》、喬伊斯《尤利西斯》、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相提并論的又一部史詩降臨人世。
      相比??思{上一部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的錯綜復雜撲朔迷離,《我彌留之際》起碼有了故事主線,晦澀的意識流獨白比前者也大為減少,前者是四個人意識的無序流動,后者是十五人內心的有序喧嘩——本德倫一家、醫(yī)生、牧師、鄰人旁觀者輪番登場,故事被這十五人的獨白瓜分為五十九小節(jié),他們在同一舞臺上自言自語不管不顧,敘述的視點于他們時而平靜時而狂亂的內心世界里不停轉換游刃有余,這種自命不凡的敘述方式讓我徹底傻了眼,閱讀過程中我不止一次返回去看前邊幾章的獨白,并被幾個關鍵人物相互矛盾不知所云的獨白折騰得死去活來,這種寫法也只有不合時宜的作家才玩得起,??思{花的這六個星期,將是所有自找苦吃人的煎熬與福音。
      
      故事圍繞美國南方農民本德倫一家六口人展開,農民安斯的妻子艾迪勞累一生病入膏肓,在其彌留之際,要求家人將自己的遺體運回城市杰弗生埋葬,于是苦難啟程。
      
      作為一家之主的安斯懦弱自私,他不理解自己的妻子,也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妻子重病在床,他卻舍不得花錢請大夫,妻子死后他沒有感到任何悲傷,反而想的是“上帝的意旨要實現(xiàn)了,現(xiàn)在我可以裝假牙了?!彼暑I全家為妻子送葬也是出于一個無知人的虛榮,不停在旁人面前喋喋不休重復著自己對妻子許下的承諾。當別人提出善意的幫助時,他以“不愿欠別人的情分”加以回絕,將全家一步步推向毀滅的邊緣。當其子女在這趟荒唐的送葬途中付出慘痛代價時,他自己卻毫發(fā)無傷,置身事外袖手旁觀,最后不但為自己打造了一副假牙,還娶回一位新太太。用大兒子卡什的話“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氣揚”的丑陋嘴臉。
      
      安迪的大兒子卡什憨直少語,在母親臥床不起期間,日夜不息風雨無阻,在母親能夠看到的窗口“以一個珠寶工匠那種精細得讓人厭煩和到了煩瑣程度的態(tài)度”打造棺材,這是他對母親愛的表達方式,像朱厄爾諷刺的“她說要是她有一些肥料她就要試著種點花兒,于是他就拿了只烤面包的平底鍋到馬棚去裝了滿滿一鍋馬糞回來”。在之后的途中,為保護被大水沖翻的大車他被馬踩斷一條腿,后又因安斯的吝嗇,用建筑石灰固定斷腿導致其腿部嚴重灼傷。在苦難面前,卡什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忍耐力,明明對父親用石灰固定斷腿的愚蠢主意表示懷疑,卻任由其拿自己當牲口治,明明疼痛鉆心,卻反復說著“不礙事”、“我覺得好些了”、“太謝謝你們了”。正是由于這種忍讓愚鈍的性格,對待全家把老二達爾送進精神病院的決定,他也聽之任之,雖然隱約覺得達爾放火燒毀母親棺材的行為是對的,卻“除了同意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之外,也沒有別的辦法了”。當達爾質問他“我從來沒有想到你居然一聲不吭”,他只能用“這樣對你比較好”為自己開脫。
      結尾,當卡什腦海中幻想著自己“坐在屋子里(外邊是大冬天)聽著音樂”,對達爾不能跟自己一起享受表示一絲惋惜后,立刻自我辯解道:“不過這樣對他也許更好些,這個世界不是他的;這種生活不是他該過的?!?br />   
      老二達爾精神異常,對事物具有常人所沒有的未卜先知的洞察力,被旁人視為異類。全書以達爾獨白次數(shù)最多,共19次,在其他人的段落中,人們幾乎全在主觀地談論自己或別人,唯有達爾的視角是客觀的,游離于自己內心之外,用攝影機般的眼睛記錄著周圍發(fā)生的一切,包括他自己。他的視角可以超越本身,進入別人內心,可以穿越空間,他知道杜威德爾未婚先孕的丑事“你盼她死,這樣你就可以進城了,對不對?”他也知道朱厄爾是母親跟別人偷情所生反復問他“你爹是誰?”他甚至對自己本身已充滿懷疑“我并不知道我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我是還是不是?!?br />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在任何一個人的回憶中都有一些他不能公諸于眾、而只能向朋友坦述的東西。還有一些東西對朋友也不能說。他只能對自己講,并且要嚴守秘密。然而,最終還有一些東西他甚至對自己也不敢講。”當達爾把人內心深處最不堪的東西展露出給他們看時,引起的只能是憤怒與怨恨。
      達爾從一開就領悟到此次送葬行動的荒謬,在剛出發(fā)時就兀自大笑不停;當母親的尸體一日日腐爛發(fā)臭,他試圖采用放火的過激舉動結束一切,結果被自己的妹妹告發(fā),強制送進瘋人院。
      卡什看待達爾時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好像有另一個自我,這另一個自我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全書唯一一次第三人稱視角出現(xiàn)在達爾的最后一段獨白中,這時他的內心已經(jīng)瘋了,于是另一個自我靈魂出竅,站在高處“懷著同情的恐懼與驚愕”審視自己審視旁人——“我們的兄弟達爾被關在杰克遜的一個籠子里,在那里他那雙污黑的手輕輕地放在靜靜的格縫里,他往外觀看,嘴里吐著白沫。”
      
      老三朱厄爾是安迪與本地牧師偷情生下的孩子,性格冷傲暴躁,與家人格格不入,他私生子的身份讓他高傲的內心倍受煎熬,正是這種沖突使他的內心走向極端,對身邊人的所作所為充滿不屑與怨恨“就讓我和她倆人在一座高山坡上我來推動石塊讓它們滾下山去砸他們的臉”;為了擺脫自卑的陰影,他曾天天深更半夜背著家人跑去替鄰居開荒,用賺來的錢買了一匹馬,和馬在一起時他的內心充滿驕傲和自豪。在送葬途中,家人都坐在拉著棺材的大車里,唯有他孤零零騎著馬走在前方。但正是這個被旁人認為冷漠不孝的朱厄爾,倆次——一次大水一次大火——奮不顧身把母親的遺體從毀滅性的災難前搶救回來;大水沖翻大車,卡什最珍貴的木匠工具沉入水底,朱厄爾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潛入水中打撈;大水淹死了拉車的騾子,于是安斯用朱厄爾的馬從別人手里又換了兩頭騾子,朱厄爾雖然憤怒至極,但最后還是做出了犧牲。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對母親對兄弟的愛,也用實際行動發(fā)泄自己對他們的恨,他和別人共同制服放火的達爾把他送進瘋人院,嘴里大喊“殺死他,殺死這個狗娘養(yǎng)的?!?br />   
      四女杜威德爾自私膽怯,繼承了母親的孤獨,在她的意識中不停重復對自己說“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幫我大忙的?!边@種不自覺地自欺欺人并沒有給她帶來安慰,反而令自己陷入到更深的精神危機中,甚至在潛意識中盼望著母親的死,以便自己可以進城去偷偷墮胎;在第一次進藥店買藥失敗后,她選擇了犧牲色相“她現(xiàn)在穿的是她星期天穿的好衣服,珠鏈、皮鞋、長襪,都一應俱全。”卻受騙被藥店伙計奸污,最后連情人給的墮胎錢也被父親安斯無恥地要走了。她聽天由命,結果不幸接踵而至,導致其內心矛盾困惑,既希望被理解又恐懼被理解,是她告密把唯一知道自己秘密的達爾送進瘋人院,“像只野貓似的對著達爾又是抓又是撕”以此發(fā)泄自己對命運的不滿。
      
      安迪最小的兒子瓦達曼懵懂無知,他的獨白帶有兒童特有的零亂無序異想天開,說自己的母親是一條魚。福克納讓瓦達曼的獨白在整個敘述過程中僅次于達爾,如果說達爾的視點是平行或從高往下的,那么瓦達曼的視點相反是從下往上,在他眼中,這個世界充滿未知,他的疑惑不同于達爾的疑惑,文中達爾的問句通常是反問句,而瓦達曼則全是疑問句,??思{有意安排瓦達曼制造對立,一種先知與無知的對立——與達爾語無倫次的提問回答;一種麻木與真情的對立——母親死后,唯有瓦達曼大聲痛哭,達爾被送進瘋人院,唯有瓦達曼內心不停喊著達爾的名字。
      
      作為整個故事圍繞的中心,艾迪的獨白僅有一次,出現(xiàn)時她已經(jīng)死去,采用倒敘回顧自己不幸的一生。艾迪自幼父母雙亡,一個人在杰弗生靠做一名小學教師生活,偶然認識了同樣無父無母的農民安斯,并嫁給了他?;楹螅粌H沒有得到幸福,反而更加沉溺于自己的孤獨不能自拔;她憎惡生活,憎惡丈夫,憎惡生子,“每天的生活就是沒完沒了的認罪和贖罪”,對生活的絕望導致她跟牧師私通生下的三子朱厄爾,并把自己唯一的愛全給了他,甚至產生了不正常的精神依戀;為了抵消自己的罪,她給自己的丈夫又生下倆個孩子杜威德爾和瓦達曼;她不相信宗教,也不相信愛情,最終接受了父親所說的“活在世上的理由僅僅是為長久的安眠作準備”,堅信唯有死亡才能令自己解脫,為了永遠遠離家人也為了報復他們侵擾了“她的孤獨”,她立下誓言要求家人在其死后一定要把她的尸體運回城里安葬。
      艾迪死后,小兒子瓦達曼在棺材蓋上鉆眼,以為可以讓死去的母親呼吸,卻損毀了她的臉;為了不弄褶衣服,家人把艾迪的遺體顛倒放進棺材;在長達十天的送葬途中,她經(jīng)歷了大水與大火的“洗禮”,身體發(fā)臭腐爛,遭世人啐棄;在自己與全家經(jīng)歷了這種種磨難后,她最終如愿以償,沉睡于杰弗生的土壤里。
      
      ??思{自己說“《我彌留之際》一書中的本德倫一家,也是和自己的命運極力搏斗的?!闭沁@一家人,他們愚昧、暴躁、殘忍、吝嗇,自私狹隘,互不理解彼此怨恨,“不愛任何人,不關心任何事”,無時不是生活在悲哀之中,精神和肉體同時承受著來自現(xiàn)實的重壓,然而也正是這“丑陋的一家人”,面對命運,他們毅然決然選擇長途跋涉,歷盡艱辛,竭盡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這是人類所面臨的困境,我們體內流著腥紅的血,身上繼承著與生俱來的劣根性,在面對命運時惶恐困惑,我們得過且過混吃等死,彼此傷害相互折磨,??思{說:他們在苦熬。而當命運展露其猙獰的一面時,我們又坦然面對,勇敢無畏,相互扶持艱難前行。
      ??思{清楚地看到了人身上這種亦正亦邪的雙重性格,也看到了現(xiàn)世的混沌與命運的無常,于是他站在一旁,讓位于自己筆下的人物,讓他們自己站出來自說自話,在生命的荒野上與苦難相伴而行,而自己則用筆記錄下這些人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人類曾經(jīng)、現(xiàn)在與未來的苦難與命運。
      ??思{曾說“作家不需要經(jīng)濟自由,他需要的只是紙和筆?!庇谑沁@位多次英語不及格被迫退學、在發(fā)電廠一邊燒鍋爐一邊抽空寫作的年輕人,開始用一生來描述與虛構他“一張郵票大小”的南方小鎮(zhèn),用他那雙譏諷矛盾、寬容悲憫的眼洞察著丑陋卑劣的人群,一次次喚醒他們身上的正值與善良,為此他將永垂不朽。
  •   feel the exact same way here... seriously have no idea what the fuck is this book talking about!
  •   師兄威武!嗯,要是我看書能像你一樣細又能聯(lián)系就好了。
  •   呵呵,我這是瞎想的,不知靠不靠譜啊~~~而且面對浩瀚如海的文獻資料完全無力,也不知道自己想的這點東西是否早就有人更詳細地論述過了。最痛苦的莫過于如此——總是懷疑自己的想法不是原創(chuàng)。哈哈
  •   唉,還以為我留言成功了,原來沒有。大致的內容就是,不管有沒有前人研究過,這點發(fā)現(xiàn)就是你的啦,說不定還可以說明你和大家都有睿智的目光咧。有本書叫《影響的焦慮》,不知道看過沒。
    反正看書先分享自己的感受就夠了,不錯的說。
  •   恩,是的,呵呵。那本書粗略翻過,算是我最心儀的理論之一,不過因為對于英美詩歌了解不深所以常常不知所云……
  •   這樣啊,嗯嗯,以前借了《西方正典》,額,沒看多少就還了,那個啥,感覺需要勇氣。
  •   呵呵,其實理論對閱讀量的要求以及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能力要求都非常高,但至少嘗試過就很不錯了。
  •   有一些理論還是蠻好玩的,不過目前我只能看那種理論的教材。
  •   有想法。
  •   《趕尸驚魂記》,哈哈,有趣
  •   買書經(jīng)歷跟你一樣,苦找??思{,結果有一天一下子用很便宜的價格一下子都買到。
  •   看過一次
    十年后再看
  •   【當自我被客體化時,最后所產生的“微型對話”也不過是精神分裂患者的獨白囈語?!?br /> 這本書是看的挺壓抑 果然里面門道還挺多
  •   LZ能寫。
  •   小說就夠讓人壓抑了,你的評論更讓人壓抑!
  •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   這看的也太深刻了……佩服佩服……
  •   已轉至空間請勿介意。
  •   謝謝是我此刻唯一想說的話。
  •   汗,剛看到這條留言,慚愧,感謝你的鼓勵~:)
  •   我象追連續(xù)劇一樣把你的評論都看完了,同齡人但比我更憤青,把我想說的都說出來,把我想看的還沒看過的書都看了,謝謝你的介紹!
  •   很高興你能喜歡~ :)
  •   不知道為什么不太喜歡這本書
    看書的時候心情郁悶不已
    可能正是跟這樣的閱讀體驗有關~
    “他們在苦熬?!边@是我讀此書的唯一收獲~竟然還不是自己的~。。。。
  •   這部是最好的小說嗎?我以為喧嘩與騷動才是。這本書閱讀起來吸引人的反而是情節(jié),文字方面削弱了。
  •   這本和《喧嘩與騷動》,應該說是各有千秋吧。
  •   你這篇評論我看了將近半個小時才看完,很贊,真的。
    我是想找這本書來看才看你的評論的,看完你的評論我突然覺得不看書也足夠了。
    謝謝。
  •   聽說這是有文化的人看的^^V
    膜拜一下大白家的金不換和樓上的貓姐姐
  •   舊文了,還有人看我也很高興,同樣謝謝你們。:)
  •   說的很好,剛看完原書,很有感觸
  •   看這名字,我還以為會對生與死有別樣的體驗呢。原來是個圈套。
  •   很精致的人物分析呃。比論文好看。
  •   看了此文,我終于有點明白,我彌留之際到底說些什么了,比我自己看五遍原文有用。謝謝啦。
  •   個人認為這本書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Faulkner一種特殊的幽默感 書中很多事件從一面看很可笑 但從另一面看又極其可悲
  •   有感觸~
  •   第一次看的我云里霧里的,so看到這個了,算是給我掃盲了,回去再看一邊
  •   好贊!
  •   我沒看清的,你幫我看清了。我只覺得在理。
  •   這樣解讀之后,也不難理解為何馬爾克斯對其推崇之至了~
  •   感謝引導。??磿吹囊活^霧水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