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裘德

出版時間:2004-3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哈代  譯者:劉榮躍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無名的襲德》是英國作家哈代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稱要寫出“靈與肉的生死搏斗”。小說以悲愴的筆調(diào)敘述了鄉(xiāng)村青年襲德一生的悲劇。裘德好學(xué)深思、刻苦自修,卻始終被拒之于大學(xué)門外。女主人公淑聰穎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視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愛情卻為教會所不容、世俗所不齒。裘德壯志不酬、謀職無路、告貸無門,絕望中,他的長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慘變,終向命運和教會屈服,離開了深愛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均遭毀棄。裘德剛終日縱酒,郁郁成疾,年來滿三十即含恨而終。

書籍目錄

困擾于舊的傳統(tǒng)勢力中而發(fā)出的痛苦吶喊(譯本序)
第一版序
第一部 在馬里格林
第二部 在基督寺
第三部 在梅爾徹斯特
第四部 在沙斯托
第五部 在奧爾德布里克漢及其他地方
第六部 重返基督寺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無名的裘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1條)

 
 

  •      《無名的裘德》是哈代的封筆之作,由于本書飽受爭議,我對本書開始也不抱信任。事實上,哈代豐富的情感、經(jīng)歷、語言,完全可以消彌我聽過的所有噪音。
      
       裘德是個由姑媽養(yǎng)大的孤兒,姑媽對于裘德態(tài)度就是恨不得他下一秒就消失不見。裘德在為別人看守田地時,故意讓鵲兒去吃莊稼的谷物,這并非源于對莊稼主的恨,而是童年的他感到“一根神奇的同病相連的細線把他和它們的生命串聯(lián)起來,這些老鵲的生命無足輕重,不值憐惜,又何異于他自己的遭遇呢?!蓖∠鄳z,沒有感受過寄人籬下、不被關(guān)懷的孩子,真的很難去為鳥鵲著想??删褪沁@樣一個善良的孩子卻因此舉遭受莊稼主毒打,這莊稼主還曾經(jīng)“為了證明他對上帝和人類的愛,為了建教堂捐過大量款哩”,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無疑是哈代的諷刺。沒有刻意鄙薄的話語,卻于細節(jié)中展現(xiàn)出人們虛偽的愛與冷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單純的裘德如何保持純良的品性?
      
       每個孩子童年時可能都有這類浪漫同情心,卻日漸一日,被更捉摸不透的,廣義的愛給掩蓋。對神靈之愛,對情人之愛,對錢財之愛…標(biāo)榜著自己“熱愛世界”的名號,他們卻會對身邊的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對受傷哀求的貓,對將敗的殘花,對灑在身上的陽光視若無睹,如果說這也算是熱愛世界,熱愛生命也未免太過狹隘。
      
       不忍傷害任何有生命的生物,這是裘德性格方面的軟弱還是體現(xiàn)其為完美造物的標(biāo)志?哈代寫,“他是注定感到大痛苦的那類人,無用的生命落幕之際才得以重新得到解脫。他小心翼翼地在蚯蚓中挑著道走,一條也沒踩死?!卑阉幸姷降耐纯喽紡娂佑谧约荷砩系娜?,注定是要承受這份大痛苦的。為了使自己活的輕松快活,多數(shù)人會選擇對他人之痛置若罔聞,用白布條蒙上雙眼朝著有光亮、沁著花香的道上行走,飽食終日,他們對被砍伐的樹木的呻吟,對野貓低低地的叫喚,對病童無奈的嘆息充耳不聞,在自己追尋光亮的路上大步流星。
      
       既然如此,為何還會有人解救他人的痛苦?
      
       或許有些人是生來就負擔(dān)著這份痛苦的,這份痛苦不僅由他本身組成,還有這人身邊所有他物、他人的痛苦所共同構(gòu)筑。這些人幫助他人解脫痛苦,其實也是為自己減輕肩負的重擔(dān),到死才能真正破除這種生來就帶著的魔咒。哈代筆下的人物如此,現(xiàn)實中也有,特蕾莎修女,柏拉圖,佛陀,耶穌。他們的一生是流血的一生,疼痛伴隨,他們只會在死后被人們虔誠地瞻仰膜拜,與他們同代的人從來無法理解他們古怪的行為,因為他們的意識太過超前,需要未來的人去好好消化理解。他們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他們眼里充滿著慈悲,耳朵只對呼喊,求助與知識的冥冥之音開啟,我不承認裘德生命是無用的,可哈代在開頭就說了這句話,我知道裘德的下場一定不會好的。就像大團圓式結(jié)局不會好一樣,令人痛悟的小說才值得被銘記。也因此我相信,《無名的裘德》是一本好的小說,盡管大多數(shù)人只記得《德伯家的苔絲》。
      
       如哈代所言“人間萬物并不是那樣彼此合拍共韻,協(xié)調(diào)一致。…天道悠悠,竟然如此猙獰。對一群生物仁慈就是對另一群生物殘忍,你慢慢長大了,就覺得你處在生命中心的點上了,再不是小時候那樣覺得是在圓周的某一點上了,于是你陷在無端的恐怖之中不寒而栗。…噪聲和強光捶打著你那個叫生命的小小細胞,強烈地震動它,無情地扭曲它。”
      
       這么深奧的生命領(lǐng)悟不會是尚且年幼的裘德的呼喚,而是年邁的哈代內(nèi)心的吶喊,這位作家他其實還是位孩子,留戀著有依靠的圓周。當(dāng)我們身處圓心時,生活的逆壓可能會暫時的令我們不堪重負,我們像深陷在黑暗的囹圄中,可是能改變一個圓的基礎(chǔ)卻是圓心。圓心操縱著一個圓的位置,置身于圓心的我們才能把自己運送到一個正確的,合適的,屬于自己的位置上。
      
       成長是殘酷的,一瞬間你眼前的世界全變了,在一個不知名的時間軸上,所有往昔都被封存——你所看過的恐怖片成了你嗤笑的兒戲。你童年的秘密花園在如今的你看來像是座廢墟。你吃過的棉花糖融化在你的嘴里,與棉花無異。你不再愛玩吵鬧的鞭炮,不再對節(jié)日的喜慶有殷切的期待,你期待的對象變成了錢財、愛情、事業(yè)。那些童年與你一起玩的好伙伴,一個個都已無影無蹤,你仿佛看到了童年時與他們一起堆砌過的沙雕逐漸變的透明渙散,而無言的風(fēng),仍舊吹拂著,那些已故的沙塵。
      
       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變化時,才感到自己正赤身裸體的倒在記憶碎片里,被童年那些一去不復(fù)返的回憶刺得生疼。盡管如此,你仍然在進步著,如今的你會對著一江春水發(fā)愁,望著明月思念誰,會對知識與生命的本質(zhì)有所思考,那個叫生命的小小細胞在被強光照射的同時,也在發(fā)生激變,在被無情地扭曲的同時,也在頑強地建立著自己的價值觀。成長把我們推向圓心,我們就用盡余生的力量,一點點填平周圍的虛空。
      
      ||
      第一部 在馬利格林
      對某人致敬
  •     這本書寫的很好,我看了很是傷感。從裘德身上依稀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一直渴望有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但是一直找不到。裘德那么好學(xué),那么渴望進入基督堂這座圣殿,但是,一直沒有機會進去,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也一直沒有人在精神、思想、物質(zhì)、學(xué)習(xí)、生活上給予一些指引與幫助(他的小學(xué)老師費樂生在離開他們村子時,算是給過他一點幫助,鼓勵他讀能夠得到的一切書籍,后來還曾給他寄來文法書)。因此,在沒人指引下,他陷入了與阿拉貝拉的錯誤婚姻,而這個錯誤的婚姻基本上將他后來的生活全毀了。他與蘇雖然都極端蔑視世俗的社會與宗教,但是他們的性格卻是如此懦弱、敏感、不自信(其實他們是在乎世俗和宗教的看法的)。他們根本沒有強大的內(nèi)心,也沒有非凡的智慧去看透這個世俗的社會。裘德與蘇是如此單純,以為自己只要不妨礙別人,就可以照著自己的心愿生活下去,因此,他們一直生活在自己編織的伊甸園里。但是作為普普通通的人,是無法完全脫離我們這個社會的,最后他們將自己完全逼上了絕路,尤其是蘇,她不僅毀滅了自己,還將裘德逼進了絕望與死亡。
      題外話,哈代的這本書雖然對當(dāng)時的社會與宗教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但是,我個人認為,社會的習(xí)俗、倫理道德和宗教還是必須的,它們維持了這個社會的正常運轉(zhuǎn),給予大多數(shù)人精神寄托與慰藉。若沒有傳統(tǒng)、習(xí)俗、倫理道德與宗教,我們這個社會還不知變成什么樣子。而裘德與蘇,讀了那么多書,其實根本沒有真正理解社會習(xí)俗與宗教的真諦,他們理解的只是表面看起來的、世俗的社會與宗教。個人評分5分
  •     從美麗鄉(xiāng)村浪漫起步,暴露知識分子趣味,到城市改變命運追求愛情受挫,勉強結(jié)合境遇不好認為受到報應(yīng)。
      
      結(jié)構(gòu)上依然是兩個女人。追求-被打擊-雋永。
      
      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個悲劇,一個真實而充實的悲劇,如果說現(xiàn)在的電影大都是大團圓的喜劇的話,悲劇更加真實更加有深度。這樣的人物注定了在學(xué)業(yè)上受挫,在愛情上要承受社會和“命運”的壓力。他兒子的事是震撼人心的某種必然。社會不同,壓迫是同樣的,生活其中的人的狀態(tài)讓人共鳴。
      
      作品有些像路遙的《人生》。JUDE的社會畫卷更鋪展,人物命運更跌宕,情感情節(jié)更離奇,環(huán)境審美度更高,結(jié)尾更讓人唏噓?!度松犯鎸?,更貼近,但是可能更小家子氣。
      
      基督教的原罪和宗教的因果論(小說的因果)可以解釋他們的遭遇嗎?我們的思考和人生是上帝的擺布嗎,不得而知。不可知以外,是自己選擇與社會的矛盾所致。
      
      為什么是中國,吃人快餐好像很高檔,看人食洋不化會生氣因為是莫名的慶幸清醒又是社會所致的奇怪心態(tài)。還有,社會生成了我們的欲望,除了自己的欲望又一無所有,所以我們無法比較處境,也無法比較境界,只有奮斗和達成和享受。
  •     看了大概三分之二,卻是有些不忍看下去了,不愿意看著本可以在一起的人,在作者的安排下一步步走向深淵。
      作者雖然殘酷,但心里也明白,現(xiàn)實或許會更殘酷。
      當(dāng)十年之后,裘德來到心儀已久的基督堂,看到當(dāng)年的費樂先生依然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卻早已放棄了當(dāng)年的雄心壯志時,對于裘德后面的結(jié)局,也就有了隱隱的猜測了。
      看小說的時候,雖提醒自己這只是小說,卻自然的有著一種代入感,因而也就有了不忍看之感。
      當(dāng)年能夠相看完《悲慘世界》,現(xiàn)在卻是不想繼續(xù)看《無名的裘德》,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對作者為了推動故事情節(jié)而營造出來的種種巧合產(chǎn)生厭倦。
      雖然,現(xiàn)實只會更“巧” 。
  •      合上書,裘德這個人,從此就揮之不去了。
       從此他是我未曾謀面的朋友、兄弟。可以想見,在世界的某處,辛苦輾轉(zhuǎn),因為艱難世事的殘酷磨礪,變得沉默;因為一再被言語曲解,所以羞于將關(guān)于理想的字眼掛在嘴邊。但是他不說,不代表他沒有。他籍籍無名,不代表他委身于塵土。
       幼年的裘德在夕陽中眺望通往基督寺的那條道路,在石頭上刻下“到那邊去”的誓言;死前的裘德背誦著《約伯記》的章節(jié),郁郁而終。但是沒有人可以說服我,裘德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他放棄的早年的信條,是他人寫在書中的信條,而不是他至死都捍衛(wèi)的信念本身;他始終沒有實現(xiàn)大學(xué)夢想,但石匠裘德以生命的踐行言說基督寺每棟學(xué)院的磚墻背后的真諦。
       裘德之殤,在于他和他的伴侶淑之間。淑的終局走向妥協(xié)和枯萎,裘德卻認為生活的殘酷性,本可以讓人愈加堅強,他痛惜淑在打擊之下選擇了屈服和凋謝,而他卻無力施救。淑最終選擇的壓抑和隱忍變成了比死亡更可怕的悲劇。失去淑,裘德無法踽踽獨行,這是一種軟弱還是深情?
       虐心之作,難道僅僅是為了掬一把同情之淚?少說什么“求不得”之苦!若僅是學(xué)求不得、名求不得、利求不得、情求不得,裘德不會讓我扼腕!
       扉頁題字:“字句叫人死”——對應(yīng)著“無名”,無可名狀,執(zhí)手相看。無字句可言說裘德的故事、你我的故事,訴諸文字,終屬罔然。
  •     不從故事性來看,否則吸引力不足,一個青年始終不得志,夢想破滅,愛情凋落,郁郁寡歡而病故的故事。他是個始終離自己夢想的生活景況很遠,時而沉醉于幻想,時而沉溺于現(xiàn)實、欲望中苦苦掙扎的局外人。裘德始終沒有看到Truth,遠離幸福?;蛘撸婚_始就做個木匠或者工匠也許更能有簡單的幸福,但也許就沒有機會認識淑了。他多愁善感,優(yōu)柔寡斷,搖擺不定,沒有中心。故事最后,裘德在病榻上喃喃自語舊約約伯記后氣絕,而屋外是一片節(jié)日的歡樂。
      
  •      最喜歡第六章開頭裘德在基督城紀(jì)念活動中講的那一段話:“朋友們,一個青年,是應(yīng)該不加辨別,不考慮自己的才能和志趣,碰到什么就做什么哪?還是應(yīng)該考慮自己的才能和志趣然后再按照這種才能和志趣蓋在自己的地位哪?———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是我曾經(jīng)想要盡力解決的問題,也是上千上萬的青年,在現(xiàn)在這種人人追求上進的時代里,正掂算的問題。我本是按照后面那種看法做而失敗了的。但是我可不承認我失敗了就證明我的看法錯了;假使我成功了,我也不承認因為我成功,就證明我的看法對了;但是現(xiàn)在一般人可都是以成敗論事,他們只看見我這種看法偶然的結(jié)果,而看不見我這種看法本質(zhì)上的好壞。假設(shè)我的企圖實現(xiàn)了,我成了咱們現(xiàn)在看見從車上下來的那些穿紅穿青的老爺,那大家就都要說啦‘你們瞧,那個年輕人有多明白,按照自己天生的志趣發(fā)展前途!’但是,他們看到我這樣比從前毫無進展的樣子,他們就都說啦,‘你們瞧,那個家伙多么傻,憑自己一時的古怪想法想往上爬!‘
      
  •      伍爾夫在她的讀書隨筆中說,這本書是哈代所有小說中最壞的一本。我是一起借的這個隨筆集跟這本書,當(dāng)時看到這句我的心情真是五味陳雜,但是看完隨筆集后我果斷馬上看《無名的裘德》,就是好奇怎么會有這樣的評價?再壞能壞過《苔絲》嗎?《還鄉(xiāng)》還是不錯的,哈代的書我就看過這么兩本。
       故事倒是個完整的故事,不能說最壞,但是也好到哪里去。我想,伍爾夫之所以對這本書評價這么差,很可能是因為與她的期待值太高有關(guān)。沒錯,這是本前半部分很容易迷惑讀者的書。小說男女主人公都是反叛者,他們不顧世俗的眼光,勇敢地結(jié)合在一起。特別是女主人公淑那桀驁不馴的性格,的確很吸引人。她總會有很多新奇但又很具反抗性的想法,在那個時代,她簡直就可算得上是女權(quán)主義的代言人??墒?,隨著故事的發(fā)展,這個女權(quán)主義的代言人,因為生活的折磨與孩子去世的雙重打擊,又退縮回宗教的信仰逆來順受,推翻了之前自己一切的豪言壯語,也結(jié)束了與裘德的婚姻。
       小說雖然說《無名的裘德》,但是后來居上的淑明顯更能發(fā)人深省。想到之前看的哈代那兩本,不管是苔絲還是游苔莎,都是頗具反叛性的女性角色,而淑,也是這么一種角色。文學(xué)史上一直強調(diào)哈代對現(xiàn)代文明的抵抗,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與懷念,這么一個懷舊的作家去塑造了這么一些具有現(xiàn)代氣質(zhì)的女性,這種矛盾就導(dǎo)致了哈代不會給她們一個好結(jié)果。所以,一直反抗野心勃勃的苔絲與游苔莎都走向死亡,淑活了下來,但是卻痛苦地存活著。而作為反抗代言人的裘德,被哈代殺死。
       眾所周知,伍爾夫是個女權(quán)主義作家,她一直強調(diào)女性的獨立性。這點在當(dāng)時來說,是很有進步意義的。而小說前半部分中,淑的各種言論放在現(xiàn)在也是很進步的。她大膽表達自己的愛情,她對自由的正確,她對婚姻形式的排斥,這都是這個人物身上發(fā)光的一面。但是她最后的行為正好與之前的行為背道而馳,前面她有多閃亮,后面她就有多黯淡。這個轉(zhuǎn)折,也是從那個農(nóng)業(yè)展覽會開始的。這個展覽會也是全書的一個重要點,在這里,除了主人公裘德,所有出現(xiàn)在小說里的重要次要人物,都聚集在一起。
       所以,我認為,伍爾夫?qū)@本書的評價這么低,是因為一定程度上這本書違背了她的價值觀,特別是在先承認了她的價值觀然后再無情地推翻。這不是說伍爾夫小肚雞腸,而是在于這部小說的矛盾性,哈代自身對工業(yè)文明的排斥反映在小說中,他想擁抱這個時代,但是又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節(jié)奏,他努力塑造一個適應(yīng)時代的主人公,但卻不知道怎么發(fā)展下去,何況他對宗教又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新時代就意味著火車站要代替大教堂。
       跳出伍爾夫的評價,說得公正一點,其實這個小說還是不錯的,但是對于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可能理解小說中人物對上帝的忠誠有一定的難度,而這種難度,可能會造成理解障礙。哎,文化差異害死人啊。
      
  •     這是一部殘酷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沒有地位背景,雖充滿理想,想通過自己奮斗的裘德,一次次碰壁,愛情上和表妹也是不為世俗所容,喪失了房子,工作,最后幾乎連房租也沒有了。雖然他們追求的自由愛情在今天看來是多么地理所當(dāng)然。名著是不應(yīng)該事先去讀故事梗概,至少不應(yīng)該了解全部內(nèi)容,名著的偉大不是故事情節(jié),他帶引你的是一種境地,一種心態(tài),一種社會,你就走入書中的世界,隨著他們生活的經(jīng)歷而經(jīng)歷??赐赀@本書,我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悲傷。這個社會就是那么殘酷那么現(xiàn)實,一切的結(jié)局都是始料未及,但又是那么勢在必然了。
  •      這本小說讓人絕望。它講述了主人公裘德追求理想而不能,心愛之人因傳統(tǒng)習(xí)俗的枷鎖離他而去的人生,悲慘而短暫。作者讓他在三十歲就凋謝了,也許對他是最好的解脫吧。
      
       裘德出生卑微,父母早亡,被姑婆艱難拉大,社會地位底下。在那個年代,他這樣的身份和環(huán)境似乎注定了他的未來,但是偏偏他又勤奮好學(xué),有理想有抱負,而且一直寄希望于山外被霧籠罩的學(xué)術(shù)之城—基督寺。但是那個神秘的城市,大學(xué)的夢想在那個年代對他這樣出生的人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就算長大后的他來到了這個城市,盡管他熟讀詩書,卻無法進入圍墻里的那個世界,墻內(nèi)墻外是兩個世界,隔斷了裘德的夢想。
      
       而他的愛情,同樣有走不入的世界。少年的無知單純與本能,在加上阿拉貝娜的引誘和心計,讓他懵懂中走進了婚姻的殿堂,而這一失誤,讓他后來的愛情悲劇如雪球一般滾滾而來。他遇到了他真正所愛的淑,這個對舊式傳統(tǒng)習(xí)俗有反叛精神,但沒有強大的心與社會對抗的女子在矛盾中痛苦反復(fù),她也同樣愛著裘德,但在對抗傳統(tǒng)習(xí)俗時的一次次打擊讓她痛苦不堪,而孩子的死亡徹底讓她崩潰了,她轉(zhuǎn)而拘泥于舊式習(xí)俗,回到了前夫的懷抱,盡管她根本不愛前夫,從前那個樂觀開朗的她也蕩然無存了。而裘德只有獨自承受這分離之痛。
      
       最后,在這個他曾經(jīng)夢想的地方正舉行著熱鬧的節(jié)日活動,而孤獨的他就這樣在病痛中離開了人世,得到了解脫。
      
       小說內(nèi)容并不復(fù)雜,人物也不多,就那么幾個,但是基本上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勾勒得飽滿貼切。菲洛特桑開始時無私的同意淑的離開,承受了很多的經(jīng)濟和外界的壓力,但他卻無怨無悔,但第二次在明知淑的情感下卻自私的同意了她的回歸,你不能指責(zé)他的虛偽,這無非是人這種被情感控制的動物的一種本能表現(xiàn)而已,雖然這是自私的,但我能理解他的無奈,對淑深刻的愛,“愛她就放開她”這樣的事,要做到第二次太難了。阿拉貝娜的現(xiàn)實和工于心計則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對她來講,愛情婚姻不過是為現(xiàn)實的物質(zhì)利益服務(wù)的,她到底喜歡過裘德嗎?很難說,也許是喜歡的吧,當(dāng)初覺得他能給她滿意的婚姻時,在這樣的現(xiàn)實條件下她是喜歡的吧,只是她最愛的只有自己,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裘德如此的不切實際之后,她只有離開了,最后的回歸無疑也是現(xiàn)實的考量,而那時她的自私和冷漠實在叫人心寒,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裘德也死去,第一反應(yīng)居然是不管他,而繼續(xù)她的節(jié)日活動!冷酷得可怕!但這本小說,最令人驚喜的人物,我覺得是那個“時間老人”,這個從小沒得到過愛的小男孩,小小年紀(jì)卻沉默寡言,深沉得像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印象最深的是當(dāng)別人稱贊玫瑰花的美麗時,他卻冷冷的說,很快就會死掉的。一般來說,小男生就算傷心失望,但總會對未來有很多幻想和期許,但這位“時間老人”,如此悲觀的小男生,似乎早早的模模糊糊的看見了這世界的荒謬,所以最后他扮演的殺手和自殺的角色,這個人物很豐富,很特別,讓人難忘。
      
       從小被教育的思想是,“好好讀書天天向上,有志者事竟成”,但事實其實并非如此,有志者并不一定能事竟成,就如電影《立春》中的王彩玲,就如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那個證券交易所的職員。也許有人說他們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是真正的LOSER,但是在我眼中卻看到了他們的單純與善良,熱情與理想。他們執(zhí)著于自己的理想,執(zhí)著于自己的愛好,研究它,專研它,為之而默默的奉獻自己的一生,沒有回報卻心甘情愿。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和熱情啊,它必須忍受寂寞孤獨,忍受別人的嘲笑,還要忍受對自己的懷疑,但那顆滾燙的心卻是堅定的。曾經(jīng)覺得放棄自己的理想,那是多么痛苦卻偉大的事,但是,現(xiàn)在的我覺得,要放棄它也許痛苦,但這樣的痛苦遠沒有堅定的擁抱它所要承受的多,而快樂當(dāng)然也沒有擁抱它來得多,那份快樂也許是你在這個空虛無奈的世界里能嘗到的最甜的蜜,就算采集和釀制這蜜的過程伴隨著荊棘和艱辛,并且無人欣賞,無人品嘗。
      
  •      好久沒有看過這么虐人的故事了。當(dāng)今電視上各種虐劇,網(wǎng)絡(luò)上各種虐文,與哈代的《無名的裘德》相比,都會齊刷刷的黯然失色。
      
       剛看完《苔絲》的時候,突然想起《孔雀東南飛》,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評論,如果焦仲卿和劉蘭芝不是軟弱的小綿羊,而是有著利爪的獅子或是猛虎,縱然被驅(qū)逐于人世間,也好過在可怕的人類社會生存,那個有著約定習(xí)俗的社會。
      
       歷代評論家對淑評論甚多,總的說是褒大于貶。但是看完《無名的裘德》,我對這個女人厭倦多余同情。有點小聰明和美貌的女人,碰上一個多愁善感的男人,會將后者毀滅殆盡。分手之前,淑也坦言了,當(dāng)初她并不愛裘德,只是后來有了欲望(凡智慧不夠卻貌美無比的女子,都有想要勾引男子的欲望),才讓裘德上鉤的。她吸允著他對她的愛的汁水,等到把所有的愛都榨干了,離他而去。她重新回到主的懷抱,純潔了,升華,悔過了,獲得拯救了(雖然于她,那是一種死亡),而裘德只有面對死亡。
      
       這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之所以是小人物,他們的悲劇不是在于他們沒有獲取知識的能力,沒有追求夢想的勇氣。而是他們空有知識,空有善良,空有抱負,卻沒有生存的能力,沒有冷眼看人生的能力。中國人有云:“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個世界太復(fù)雜,一個人若對復(fù)雜的人性沒有深刻的理解,是不可能在社會上生活的。淑和裘德像兩只羔羊,他們太纖細,太敏感,太善良(這種善良有時候有點病態(tài)),而沒有灑脫,不夠堅強,沒有那種睥睨眾生、旁若無人的能力。人言可畏。阮玲玉如是說。他們太注重人言了。他們根本沒有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他們內(nèi)心回響著宗教的聲音,可那些聲音未必能給人信念和力量。
      
       宗教的力量很可怕。不是天堂就是地獄的幻想,很可怕。試圖純潔凈化人的心靈更可怕。宗教中的有些東西會催生病態(tài)的思想?;蛟S有某一天,人們不再篤信宗教,轉(zhuǎn)而求助哲學(xué),或許那時候人們,可能不再如綿羊那般軟弱。尼采對基督教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雖然有時候他言辭過激。
      
       不知道現(xiàn)世會不會有類似于裘德或淑這樣的人,類似這樣苦命的鴛鴦。我相信會有。但是我相信,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不會像他們走得那樣坎坷和絕望。因為我們看過太多,聽得太多,有了免疫力,也足夠強韌。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們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也有能力守護自己的愛情。
       雖然,我們或許一生始終是小人物。
      
  •      “愿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舊約?約伯記》
       下世為人已成最后的選擇,原罪,需用盡生命償還;苦苦祈告的,是下世不再為人。
       若有天堂,你我無德無能,豈可攀援;若有地獄,終非大奸大惡,亦是無緣。唯有這茫茫人世間,才是暫寄之所,幸福與苦難并存,一同消耗著生命之泉。然而,同為世人,為何你竟被逼上絕路?自私、仇恨、腌臜、腐爛的人性,連同那塑造此種人性的宗教習(xí)俗,粗鄙而猙獰的劊子手。無處安身,死,是最終的幻滅,連魂靈也無。
       理想,而且是高尚的理想,原來不配擁有。哦,高尚!那通往成功的大門,從來是上帝開給掌權(quán)階級的后門,朱漆獸環(huán),沉重而冰冷而可怖??部赖穆猛?、辛酸的經(jīng)歷駁倒了你曾刻苦學(xué)來的教條、誠心信奉的上帝,你發(fā)現(xiàn)了你自己,思想如群星閃耀,心靈似明鏡光潔,你只相信自由與愛。而自由,怎能容于那好嫉妒的心胸狹隘的人們?而愛,那個你愛她勝過自己生命的女人,那個曾經(jīng)溫柔而叛逆、聰敏而勇敢的不染纖塵的淑,當(dāng)命運一連串的打擊劈頭蓋臉而來時,懷疑了,怯懦了,逃避了,逃到你摒棄了的宗教里去,贖罪。愛,成為禁語;愛而不能,像滿腹憂愁無從排遣一樣,你愛,卻沒有回應(yīng);滿心滿腔的愛,炸裂了,流溢了,化膿了,結(jié)痂了,醉酒了,沉寂了,埋葬了。拼卻一切,以毀滅完事。
       善良的生命是脆弱的。善良如裘德、如淑,注定要受盡痛苦,注定永不能平靜,直到他們那無用的生命閉了幕。嗯,無用的生命。
       有時我很想看看別人眼中的我,卻未嘗如愿,或許不屑相告,或許提防心太重;我亦常常詫異別人給我的評語,詫異我竟是這樣或那樣的人。名稱、概念,“文明硬把我們按在一種社會的模子里,這種模子跟我們實際的樣子沒有關(guān)系”,我為什么不能就只是“我”?當(dāng)你叛離了世俗的眼光,指責(zé)、謾罵、驅(qū)逐便隨之而來。“固然不錯,咱們并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占誰的便宜;但是也固然不錯,咱們也許曾按照自己認為是的而行動過?!庇晌覀冏约簶?gòu)成的人世。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傷害?為什么不能諒解為什么不能相愛?苦難,還少嗎?
       “我們度盡的歲月,好像說完了的故事?!痹杆懒说囊寻蚕ⅲ富钪墨@得安寧。
      
      
      
      
  •     讀苔絲,我會常游離于故事之外,驚嘆于哈代精巧的小說布局。讀裘德,布局不如苔絲,卻讓我深陷故事當(dāng)中難以自拔。
      
      如果說苔絲是一本關(guān)于純潔女人的失落的書,那么裘德算得上一本關(guān)于理想男人的失敗的書。苔絲的失落在于太單純,讀之令人咬牙切齒,相較于命運,更恨這種不負責(zé)任的單純。裘德的失敗卻在于即便通達明智,也抵不過社會和命運。裘德的命運,不論男女,只要是曾經(jīng)為理想而奮斗的人或正在為理想而奮斗的人都或多或少能感同身受一二,因此其魅力比苔絲猶過之而無不及。
      
      裘德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那一類屌絲?有過理想,卻止步于金錢和出身面前。有過愛情,卻抵不過世俗的白眼和命運的捉弄。屌絲不是沒有理想和愛情,而是理想和愛情只能爛在心里直到流膿致死。
      
      我花了整整一個周末讀裘德,宿命的悲觀的哈代令人難以自持。難道夢想,對于我輩屌絲來說,真的只是一個爛在心里的膿瘡嗎?
  •     在鄉(xiāng)野,少年裘德有他混沌的崇拜,他希望了解這世界,希望成為一個“學(xué)者”。然后他努力了,到十九歲,已自學(xué)完拉丁文和希臘文。經(jīng)過一次意外結(jié)婚(哈代生造了Erotolepsy來說明這次結(jié)合得以發(fā)生的原因),他終于帶著手藝去到基督堂。他邊謀生邊學(xué)習(xí),學(xué)者夢卻漸遭到打擊。打擊雖大卻不算致命,因為雖說他這種社會地位和財產(chǎn)狀況的青年,沒有進大學(xué)的資格,但他清楚(或許并不清楚,但書中多少透露了),學(xué)問是自己的事情。導(dǎo)致他完全放棄這件事的,是他愛上了蘇。當(dāng)然一個普通的戀愛事件不足以使他放棄(就像他的第一次婚姻,也曾使他絕望到要自殺,畢竟沒有放棄)。蘇帶來了世界觀的變化:既然學(xué)者夢遭受挫折,愛情夢又觸手可及,何樂而不為呢?兩者在同一個重量級,后者代替前者是可能的。更何況,蘇是這么有想法的異教徒(蘇說,“基督堂在他心里當(dāng)然是個根深蒂固的幻象,他那么虔信,我看成了痼疾啦。他現(xiàn)在還是把它當(dāng)成崇高而無畏的思想的中心,看不出來它的真面目。其實那地方不過一大群碌碌無能的教師躲風(fēng)避雨的巢穴,他們的獨到之處就是對傳統(tǒng)卑怯地打躬作揖?!保┯谑撬佬奶さ貝厶K,把她當(dāng)成理想,你很難說是她真的美到如此,還是因為一個人,總需要一個理想。
      相比裘德,蘇這個人物的行為動機要模糊得多了。說她聰明博學(xué),是個有著自由思想的新女性吧,她的行為里分明充滿妥協(xié)和幻想(敢于獨立生活,又因為怕流言迅速結(jié)了婚,幻想自己的確想要如此);說她單憑激情行事吧,裘德也說了,她的激情不及他十分之一(雖然私奔,但似乎不是因為多激情);說她性情冷淡吧,又分明行為勇武出格(出走、離婚、同居生子)。最后她通過回到前夫身邊的方式,把自己獻給宗教(作者通過她對前夫有多生理性厭惡來表現(xiàn)她甘為犧牲)。
     ?。〒?jù)說蘇的最后行為,是哈代以他深愛的妻子為原型寫的。他先前聰慧機智、充滿異教思想的妻子,后來卻越來越篤信宗教,這使哈代不解,最后導(dǎo)致感情破裂(據(jù)說哈代從未停止愛她)。這或許是他塑造的蘇這個人物行為邏輯如此古怪的原因吧,因為他真心根本不了解,她為何要如此行動。)
      結(jié)局是,裘德因為蘇的離開絕望而死;蘇在前夫家繼續(xù)她的苦行??瓷先プ銐蚧野怠5野档脑?,似乎并不是因為早夭和茍生,而是,本來可以不如此。但,誰能確定“茍生”是個確切的詞,誰又能因裘德的死譴責(zé)蘇說,她選擇的苦行,是個錯誤呢?畢竟每個人生來被迫,裘德在他的命運里死去了,蘇在她的命運里繼續(xù)痛苦地活著。
      
  •     閱讀《無名的裘德》一書的過程并不愉快,甚至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越來越壓抑。裘德好學(xué)勤敏,立志以知識改變命運。他對神圣,崇高和美好的事物懷著天然的向往。同所有未涉世事的青年一樣,他以為世界在面前了展開無限的可能,一切都是予取予求。那是他人生中葉嫩花初的早春。而當(dāng)?shù)谝淮位橐銎茰?,?dāng)他被莊嚴(yán)肅穆的大學(xué)拒之門外,當(dāng)他愛戀著表妹蘇卻不能打破禁忌,裘德的人生被現(xiàn)實的疾風(fēng)驟雨抽打著,被推向炙熱的夏天。在蘇和費樂生結(jié)婚后,她和裘德壓抑的愛戀終于沖破藩籬,他們不顧一切地結(jié)合。他們快樂,但光亮只有一瞬,猶如劃破夏日夜空的閃電,緊隨著的是更殘酷的凄風(fēng)苦雨。他們不為世俗所容,裘德壯志難酬、謀職無路、告貸無門,深陷于生活的泥淖中寸步難行。而就在轉(zhuǎn)機出現(xiàn)時,絕望的長子同弟妹一同吊死。蘇遭此慘變,終向命運和教會屈服,離開了他。裘德則終日縱酒,郁郁成疾,他的生命像在寒霜中凋落的最后一片殘葉,最后含恨而終。
      
      一.命運的困境
      哈代在序言中說,這本小說“力求做到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來處理人類一次最強烈的激情所帶來的煎熬和狂躁,譏誚和災(zāi)難”,“描述靈與肉之間展開的一場慘烈的斗爭”,“展示空懷大志而抱恨終天的經(jīng)過”。裘德的一生似是被看不見的大手搓揉,在命運的航道中輾轉(zhuǎn)沉浮。但哈代所要表現(xiàn)的并不僅僅是小人物身不由己的悲劇,而是力圖俯瞰整個人類命運,昭示一種集體困境。正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xué)》中所論述的悲劇人物的特點——“他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惡,而是由于某種過失或弱點?!濒玫屡c蘇都有著純良而高潔的靈魂,對善與美心懷虔誠,卻又步步把自己和對方推向萬劫不復(fù)的深淵。悲劇性的結(jié)果對他們來說,既非罪有應(yīng)得,又不能完全洗刷主觀責(zé)任。
      裘德和蘇的悲劇命運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考察一下哈代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所處的環(huán)境。維多利亞盛世時期,英國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當(dāng)時的英國人在宗教、倫理、文藝等方面, 均以正統(tǒng)的權(quán)威觀念為準(zhǔn)則。與其他盛世一樣,國民心態(tài)樂觀中庸,對現(xiàn)實懷有信任和順從。但到了19世紀(jì)后期,人們所堅信的社會進步論已開始動搖?!叭藗兘K于發(fā)現(xiàn), 物質(zhì)的進步并不等于道德的進步, 在一定條件下甚至可能造成恰恰相反的結(jié)果?!边@種社會心態(tài)的集體下沉在小說中被放大。哈代以冷峻的筆觸批駁了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方方面面,譬如宗教主義、法律條文、婚姻道德等。哈代在題跋中說,“婚姻一旦成了對其中任一方的不堪忍受的酷虐,那就應(yīng)該解除。因為無論從實質(zhì)還是從道德方面說,已不成其為婚姻?!睍姓故玖松鐣鹘y(tǒng)道德習(xí)俗如何摧殘美好的人性, 如何踐踏崇高的理想, 如何作弄小人物的命運, 如何在人類的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豎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墻。
      將裘德的悲劇僅僅解讀為一個時代的悲劇是不夠的。哈代甚至站得更高。裘德和蘇以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抗衡,他們決定依從自己的感覺,而不是順應(yīng)社會價值觀念去衡量自己。但是,在他們沖破舊的傳統(tǒng)價值觀的桎梏后, 并沒有建立新的價值觀。當(dāng)他們自身的價值、尊嚴(yán)、身份得不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同時, 他們在內(nèi)心產(chǎn)生困惑和懷疑。蘇的任性與搖擺不定, 裘德的一意孤行正是這種困惑的表現(xiàn),最終使他們又陷入了更深的泥淖。
      人的生存,既要追求自由,從心所欲,不違背自我,又要與周遭的環(huán)境和諧,才能獲得理想中的幸福。而自我與外部環(huán)境往往相沖突。在裘德的悲劇中體現(xiàn)的正是這種命運的困境。
      
      二.覺醒的女性
      哈代在序言中是這樣描述蘇的:“知識豐富,精神解放,感覺敏銳,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彼哂歇毩⒁庾R,富有個性,是一個“舊時代的新女性”?!爱?dāng)她獨立思考的時候,她的智力象閃爍的電光一樣,能對他那時尊敬而現(xiàn)在鄙視的習(xí)俗、禮法加以嘲弄攻擊”。她一直執(zhí)著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而在追求中又常常陷入人生抉擇的痛苦和兩難境地。
      維多利亞時代也是新舊價值觀交鋒和磨合的時代。隨著社會的變革,部分女性開始把目光投向家庭之外。男權(quán)對女性的規(guī)范也有所松動。但是剛剛萌芽的女性意識并不能擺脫根深蒂固的男權(quán)主義的控制。她們覺醒,又十分迷茫。如小說中的蘇,她在與來自外部的道德習(xí)俗交鋒的同時,內(nèi)心也在進行著激烈的斗爭和搖擺。
      哈代精確地描寫了蘇在同費勞孫“履行契約的義務(wù)”與裘德“自發(fā)自愿”結(jié)合之間,徘徊猶豫,心緒不寧的內(nèi)心沖突。在良心上, 她覺得費勞孫是“好人”,但在感情上, 又認為裘德才是“戀人”。她和裘德的愛情是純粹的,他們心靈相通,志同道合?!八麄兊膼劾锇幸环N異乎尋常的親密或者同情,幾乎把一切粗俗的情況都鏟除干凈了。他們最大的愿望只是要在一塊兒,兩個互相領(lǐng)略彼此的感情、幻想和愿望?!钡谒那閻凼澜缰杏凶约簩矍榈睦斫夂托叛?。她追求的是一種對自由的渴望和一種精神之愛。如果說她不顧忌世俗非議離開費樂生是對社會習(xí)俗的叛逆,而當(dāng)裘德要求她真正成為他的太太時, 她顯露出的緊張、焦慮與逃避則是出于不愿背棄自己的愛情信仰。這也是她強烈的女性意識的體現(xiàn)。她認為在男女性關(guān)系中女性只是在奉獻。她把對性愛的藐視,對精神戀愛的追求看作是取消性別差異,爭取男女平等的手段和途徑。她把沒有愛的婚姻看作是一種契約.她對費樂生說:”我現(xiàn)在對你有這樣的感覺,而非得跟你同居,那這樣的同居就等于通奸.”甚至是在和裘德的關(guān)系中,她也將婚姻關(guān)系看做愛情的殺手.她害怕形式上的契約破壞兩人之間的和諧平等的關(guān)系.而當(dāng)她不得不將自己完全交給裘德,其實已經(jīng)是在委曲求全,是屈從,是妥協(xié),是對自己理想的背叛,也是內(nèi)心火焰的幻滅的開始.
      在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對蘇這樣的女性的不寬容。從她失去工藝品店的工作,到被學(xué)校開除,再到她和裘德一起生活后的種種艱難,甚至淪落到擺小攤賣姜餅,而被裘德的前妻阿拉貝拉恥笑。雖然善良的費樂生對蘇心懷憐憫包容,但他的好友季令安的看法顯然更能代表當(dāng)時社會的主流:“我認為應(yīng)該把她揍一頓,使她清醒清醒?!奔词故菍M樂生同意蘇離婚并與裘德結(jié)合這件事,也令可憐的小學(xué)老師受到諸多尷尬的非議,甚至失去教席??梢韵胂篝玫潞吞K本人遭受的又是怎樣的苛責(zé)!她那不合時宜的女性意識和反抗精神簡直令她在現(xiàn)實的男權(quán)社會里寸步難行。她一次次地反抗,企圖掙脫環(huán)境的束縛,也一步步地承受更多更毒辣的非議,被勒得更緊,令她不得不幻滅,不得不妥協(xié)。而孩子們的死則是加諸于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被迫放棄理想,甚至放棄整個自我,并且對先前的自我產(chǎn)生嚴(yán)重的懷疑——她懺悔孩子的死亡是罪惡生活的結(jié)果,是上帝的懲罰??梢哉J為,那個火一般自由獨立的蘇已經(jīng)熄滅了她的生命,剩下的不過是灰燼。
      蘇最終選擇的是回歸傳統(tǒng), 回歸她曾一度鄙視的宗教。這個“和伏爾泰一樣”的人將自己送上宗教的祭壇,企圖用贖罪的方式在靈魂上得到解脫。蘇最終沒有完全獲得個性的解放和自由,但在她身上可以看到覺醒中的女性意識對男權(quán)社會的質(zhì)問和挑戰(zhàn)。這也是蘇這一形象的魅力和意義所在。
      作為女性讀者,我贊嘆蘇“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欽佩她挑戰(zhàn)世俗的果敢和勇氣。但同時,也深深反思她悲劇的原因。社會環(huán)境固然是一個方面。但也不得不歸結(jié)于她所追求的愛情和生活皆太過虛幻。如果說婚姻皆桎梏,傳統(tǒng)的合法婚姻只是“骯臟的契約,只是為了管理家務(wù),納捐納稅的實際方便,只是為了子女繼承土地財產(chǎn),得讓別人知道他們的父親是誰”。那么,不締結(jié)婚姻關(guān)系就可以令感情永遠保鮮嗎?如果是那樣,蘇就不會對裘德的前妻阿拉貝拉產(chǎn)生嫉妒,也就不會在不安的驅(qū)使下與裘德結(jié)婚。蘇作為靈的象征反襯了阿拉貝拉肉欲的低賤,但太過強調(diào)靈肉分離令她的愛情理想注定在現(xiàn)實中被狠狠擊碎。
      
      讀罷全書,我折服于哈代對世事的洞察入微,對人性的精準(zhǔn)表達。但同時也產(chǎn)生了深深的困惑。哈代在書中傳達了幾組對立的矛盾和錯位——愛情與婚姻,理想與現(xiàn)實,靈魂與肉體,道德與自我,等等。是斗爭還是妥協(xié)?人應(yīng)該如何達成與自我與環(huán)境的雙重和諧?裘德和蘇沒有找到出路,書中也沒有給出答案。或許這正是哈代留給每位讀者的思考。
      
  •     裘德是個上進的青年,讓人甚至為了他的夢想和追求而感動著。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獨自奮斗著。誰能想到這樣的裘德不會成功呢?
      從小就被教育“書山有路勤為徑”,從小看到的名人名言便是“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于是便一直天真的認為勤奮便能走向光明的未來。看到裘德,就如同看到二十年來刻苦讀書的自己。難道裘德不夠堅強?難道裘德不夠發(fā)奮?
      只因為女人嗎?他的第一段婚姻,陷入了騙局里,他甚至一直以來都不曾了解這個跟他有著親密關(guān)系的女人。他甚至在想到她的陌生是感到可怖。什么讓他掙扎在這錯誤的關(guān)系里?僅僅是他自己的懦弱嗎?還是那些可笑的宗教禮法?他的無能為力,他的糾結(jié)痛心,他的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掙扎,我甚至都有些感同身受了。
      終于,他大概擺脫了。他有了重新追求的自由,他甚至來到了他的魂牽夢繞的夢想之都。但那個城市真的是他的天堂嗎?事實證明,也許連地獄都不如。但終究是找到了自己的愛情。然而愛情是裘德的追求嗎?他因為愛情而閃閃發(fā)光,因為愛情甘心默默無聞地做工,因為愛情背棄高尚的友情。最后,連死亡都擺脫不了那愛情。
      故事其實一直都在死亡里。家人的死亡,孩子的死亡,最后是裘德自己的死亡。死亡,似乎是故事另一根線索。哈代特有的面孔模糊的人物表現(xiàn)手法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讓故事怎么也輕松不起來了。一直都沒有辦法很好地想象一屋子孩子死在那個狹小的房間里的場景,但那無疑是最讓我感到驚心動魄的一幕。
      而最后的狂歡,那些不堪又再正常不過的男歡女愛需求索取也不會讓死在那里的裘德再蒼白一點。
      
  •     
      讀到裘德燒書的那一段,我覺得是書里的一個高潮,雖然那一段既不長,也沒有擺在顯著的位置?!八貌恢偻伦聊チ耍恍杳鎸@個明顯的事實:他聲稱自己是一個遵紀(jì)守法的宗教傳布者,那完全是騙人?!保≒207)一邊平靜地?zé)龝?,一邊有鄰人的閑語,問他是不是在燒他姑婆留下的廢物。他就在這樣的氣氛中,把自己所有的神學(xué)倫理學(xué)著作燒得干干凈凈。這些偽君子的書,曾經(jīng)將裘德和他姑婆劃分成多么不一樣的人啊!可是在那個大徹大悟的黃昏時分,它們和姑婆的遺物又有什么不同呢?信仰的東西突然間背叛了自己,又或是自己背叛了它,垃圾,毒物,再也不想見到,再也不想回憶起來。這是多么痛苦的心情。
      裘德的悲劇從何說起呢?要從一個愛書的男孩說起嗎?一個被老師口中的書和基督寺蠱惑了的少年,奮發(fā)圖強,在艱苦的條件下學(xué)習(xí),立志要到基督寺去當(dāng)一名神學(xué)博士甚至是主教,過純潔明智、精神飽滿的生活,然后他遇到了阿拉貝娜——要從這里開始計算嗎?被引誘和欺騙,在倉促和惶恐中結(jié)婚,被妻子甩了獨自呆在漆黑的房子里,然后有一天,信步走到夢想中的城市,開始新一輪的悲劇,這些事情的源頭又是什么呢?愛的是淑,那么可以不愛她嗎?沒有先于菲洛特桑先生向淑求婚,那么可以先求婚嗎?跟淑在一起了,難道就沒有解放她嗎?孩子們死了,精神崩潰的淑要離開,難道他有什么辦法嗎?如果對悲劇進行反思,總要審查的是,自己做錯了什么。而裘德的一生中究竟做了多少自主的事情呢?他的悲劇到底是要怪他愛學(xué)習(xí),還是要怪他青春期沒有經(jīng)受住赤裸裸的肉體陷阱呢?如果在深陷愛情之時他克制住自己不再見淑,他會過得比現(xiàn)在更幸福長久嗎?
      生命沒有如果。不過作為小說,我們總能看出作者如此編排故事情節(jié)的用意。哈代的小說主人公,經(jīng)常逃不過某種命定的人生軌跡,而說到對命運的抗?fàn)帒B(tài)度,裘德看來比不過苔絲的激烈和極端——同樣是沒做錯什么,同樣是真正清清白白純凈不染的年輕人,苔絲舉起武器反抗最后死在絞刑架上,裘德則是病得身子僵直得如箭一般躺在裹尸布下。可是無論積極、消極,結(jié)果卻竟然沒有什么區(qū)別?!澳莾蓚€人關(guān)心的正是那個污點,而不是城市的美景”(《苔絲》)和“她自從離開他的懷抱后,就從來沒有得到過安寧,并且她再也不會得到安寧了,直到她像他現(xiàn)在這樣死去”(《無名的裘德》),不幸的人拋下了他們不幸的人生,對世界并無影響,好像他們存在過也罷,沒存在過也罷,而真正關(guān)心他們的人卻仍在痛苦中。怎么會活成這樣一個悲劇呢?如果時光一直退回到菲洛特桑先生正準(zhǔn)備離開的那一天,裘德會不會去幫他搬鋼琴、會不會把基督寺的光明前途當(dāng)成是夢想呢?
      裘德對自己的人生曾有過清醒的敘述:“可是我失敗并非因為我意志不堅,而是因為我貧窮?!保≒316)所以問題并不在于什么自身個性的懦弱、拘泥于宗教禮儀等等。縱使思想獨立自由進步開化如淑一般,也會在如此荒唐地失去兒女的重創(chuàng)下失魂落魄,性情大變??墒蔷退闼浑x開裘德,他們的日子還能過下去嗎?貧窮是最大的困難,是他們無法與社會抗衡的直接原因,再加上人們的竊竊私語,將他們渺茫的工作機會也殘忍地奪走。在那樣一個時代,根本就無法容忍這些“違規(guī)”的事情發(fā)生?!啊偃缒銈冎牢医鼛啄晔窃鯓舆^來的,你們就會同情我。假如他們知道,’他朝學(xué)院那邊點一下頭,知名人士正一個個到達那兒,‘也很可能要同情我的?!保≒316)他們不知道。但裘德的悲劇只是個例嗎?對那些偽君子的教條本能地反抗的人,只是一個兩個嗎?不。哈代說要寫出“靈與肉的生死搏斗”,這搏斗不可能只發(fā)生在裘德和淑、苔絲和安琪兒身上,看似驚不起波瀾的悲劇人生,在這個社會上接踵發(fā)生,哈代用“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決絕態(tài)度,不斷提醒著真正有判斷力的人——提醒什么呢?其實從他給裘德、苔絲他們設(shè)定的結(jié)局上就知道,哈代并不知道該怎么辦,個人的力量很有限,我們甚至找不出他們究竟錯在哪里了??此埔磺兄荒芄置\了,但這是命運的錯嗎?我認為哈代的想法要超越命定論。他的悲愴的筆調(diào),是對社會、對整個時代觀念的控訴,他顯然期待著什么人能做點什么,雖然裘德失敗了,苔絲失敗了,但裘德回到基督寺時對那些沒什么文化的工人們所作的一番演講,卻讓他們覺得“他講得多么好呀!”(P317)裘德的聽眾們之后的反應(yīng)我們無從知曉,但他的話能在這規(guī)范嚴(yán)格的社會發(fā)生產(chǎn)生共鳴,也許這就是哈代的書中唯一的希望,也正是我認為,哈代的意圖不僅限于描畫一場命中注定的悲劇的原因。
      “怎么會活成這樣的悲劇”這個問題,裘德也好,苔絲也好,甚至游苔莎也好,都沒辦法回答,因為在“靈與肉的生死搏斗”中,他們并沒有選擇權(quán)。一開始就信錯了嗎?人生之路一步又一步地走錯了嗎?鋪設(shè)那條“正確”的人生之路的究竟是誰呢?哈代是在期待著讀者的答案。
  •     其實與哈代并不特別投緣,比起勞倫斯,比起毛姆,哈代就像裘德一樣,給人一種純潔的無力感。淑身上有難得清明的智慧與靈性,卻沒有尤斯塔西雅驕蠻中的自然,也沒有苔絲的柔弱中的強大,她是如此不食人間煙火,我只能把她看做哈代想象中的理想人物。她身上缺少的,正是激情,那種能夠本應(yīng)燃燒的愛欲,所以她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她有智慧,卻受著禮教的束縛,以至她最后的屈服也在情理之中。她身上已經(jīng)沒有母神的野性的力。她與裘德的結(jié)合,是兩個文明的精神的結(jié)合,卻沒有原始的力量。
      裘德和淑的問題,在于他們太相似,雖然相互理解上很容易,可是沒有互補的東西,能夠抵御世俗的壓力,如《浮生六記》的沈復(fù)與蕓娘。淑身上沒有郝思嘉那股頑強潑辣的勁,因此她被命運的打擊擊垮。
      裘德的失敗呢?我喜歡他的正直,堅定。但是他缺了點通達?;蛘呖梢哉f,他對淑的愛毀了他,離開阿拉貝娜,本來可以是他再生的機會。他的錯,在于他對淑看得太重,以至可以為她放棄理想。所以淑對他是不折不扣的背叛,是背叛了他們的共同價值觀。她的軟弱輸給了宗教的依賴。那些牧人,藏起謊言,給世人安慰,以愛的名義,行奴役的事實。然而,每個人都應(yīng)該獨立走向神那里,每個人都應(yīng)該成為自己。安慰的謊言,與真實的苦痛,毋寧應(yīng)該選擇后者。而從苦痛中得到力量,變得強大。終有一天,一切苦難都會變得有意義。在這之前,不能被困難所壓倒。
      雖然不想指責(zé),我還是想說,他不夠堅定。無論什么樣的誘惑,一時的軟弱,都不可以讓命運牽著鼻子走。哪怕是最美好的愛情,如果對你只是安慰的溫床,也必須堅定地將它舍棄。他堅持過,失敗了,于是放棄了,不是嗎?而且也說明,愛情,如果不存在戰(zhàn)友的成分,實在是很難不成為一個人追求的障礙。
      什么樣的苦痛,讓他說出這樣的話:
       “愿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愿那日變?yōu)楹诎?,愿上帝不從上面尋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愿那夜被幽暗奪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樂。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就絕氣?……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
      決不是白費,決不只是犧牲。是很美好的生命,即使是悲劇,也比許多渾渾噩噩的人美好得多了。
      所以不應(yīng)該指責(zé),已經(jīng)非常努力了,已經(jīng)可以安歇了。
      即使他拒絕了上帝的接納,大地母親也會給他安息。
      愿苦難者得長眠。
  •      因為現(xiàn)實是如此殘酷,基督寺竟成了永遠的美夢。每當(dāng)裘德遠遠眺望著它夜晚時的華燈初上,那些燈光下的人卻永遠也不會知道,他們有多么幸福。
       哈代在序中曾明白的寫道,這本小說“只企圖把那種會緊隨人類最強烈的戀愛之后而來的悔恨和愁煩、訕笑和災(zāi)難,直率坦白地加以處理;把一場用古代耶穌門徒拼卻一切的精神對靈和肉作的生死斗爭,毫不文飾地加以敘說;把一個壯志不遂的悲慘身世,剴切沉痛地加以詮釋。”(《無名的裘德》原序)裘德一生的追求不可謂不艱難,他的經(jīng)歷經(jīng)常讓我想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三種境界。原來無論古今中外,追求都是如此相似,只不過只有很少的人能堅持,更多的人卻是在不同的地方停下了腳步。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蔽铱梢韵胂蟮?,這就是年少的裘德站在高處,眺望基督寺的眼光。那時的他懷揣著單純的希望和固執(zhí)的堅信,無時無刻不做著關(guān)于基督寺的美夢,或許牛津曾經(jīng)就是這樣深深的吸引著哈代。裘德并不知道基督寺對于他只是一個空中樓閣,而一心都是心酸的執(zhí)著,“那片綿延的景物上,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有那么一塊地方,上面有星星點點的亮光,像紅黃寶石一樣,閃爍明滅。時光一分鐘一分鐘過去了,空氣的透明度也跟看增加了,頂?shù)胶髞?,那些星星一般的紅黃寶石,分明能看出來,是一些風(fēng)信旗、窗戶、濕潤的石板房頂和其它發(fā)亮的小點,在隱約出現(xiàn)的尖閣、圓屋頂、砂石建筑物以及樓形臺影上面,乍隱乍顯。那毫無疑問就是基督寺了。”(《無名的裘德》 一 在瑪麗格倫)這就是他最初看到的,光明的城市。狄更斯曾在《雙城記》中提到過,凝視著一個城市的萬家燈火,他好奇每個窗口透出的燈光中發(fā)生的各式各樣的故事。裘德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情猜測著,自己過不了多久,會在那個幸福的城市里的某一盞燈下過著幸福的日子。他就在離著基督寺不遠的村莊里刻苦讀書,鉆研文法,盡可能的獲取知識,為這個理想努力著。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痹谶@個部分,裘德卻不是主動放棄的。艾拉白拉的出現(xiàn)有些令人扼腕,裘德沒有想到,在去往基督寺的路上,自己一時的軟弱竟毀了他的一生,至少,他再也沒有機會知道,如果沒有這曲折,基督寺還會不會將他拒之門外。在之后理想破滅的日子里,裘德也曾思考,究竟是自己對愛情的追求葬送了自己的事業(yè),還是說愛情和事業(yè)本來可以和睦相處,而當(dāng)時英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是兩者并不相容。不管怎樣,這樣小小的動搖是他一輩子淪入碌碌無為的平庸生活,盡管他此后曾付出更多努力,也曾改弦更張追求其他的目標(biāo),卻都已經(jīng)不再有曾經(jīng)的重大意義了。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然而,基督寺一直在那個燈火闌珊處沒有改變過,重回基督寺的裘德卻依舊是這個城市的局外人。他看見了這城市中穿紅戴綠的老爺和滿腹學(xué)識的博士,終于忍不住在集會中傾吐了他半生苦澀的收獲,“我死以前,也許可以做點有益的事——也許可以做一個使人警戒的好榜樣,告訴他們不要做不應(yīng)該做的事,這樣的話,我就可以做一種有教育意義的實例,”(《無名的裘德》 六 重回基督寺)他知道這些不該做的事就是他一事無成,顛沛流離的苦難經(jīng)歷的起因,卻不知道它還引領(lǐng)著之后更沉重的打擊。
       其實縱觀全書,裘德半生的痛苦并不能全部歸罪于艾拉白拉的誘惑。他和淑兩個人長期的的戀愛和同居關(guān)系不僅使他們的生活顛沛流離,還摧毀了他們生活的信念。顯而易見,哈代對這兩個人挑戰(zhàn)世俗常理的做法持有矛盾的態(tài)度。一方面,他大膽贊許了裘德和淑對當(dāng)時古板保守的社會制度對愛情的束縛,另一方面,他又承認了裘德和淑不道德的結(jié)合應(yīng)受到譴責(zé)。小時光老人和他們的兩個親生的孩子自殺掛在墻上是全書最為悲涼的畫面之一。這種打擊也徹底摧毀了裘德和淑一直堅持的信念,就是他們的愛情?!拔覀兂闪艘慌_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了。”(《無名的裘德》 六 重回基督寺)淑不可避免的堅信,這是上帝對他們不道德的結(jié)合的嚴(yán)厲懲罰,她毅然的決定回到原來的丈夫身邊,從今以后聽從上帝的旨意,然而這樣一來,她就從一個充滿生機活力,敢于挑戰(zhàn)世俗眼光的新女性變成了那個時代中成千上萬的,世俗壓力下循規(guī)蹈矩的普通女人。這是一個悲哀的轉(zhuǎn)變。裘德也是一樣,回到艾拉白拉身邊絕不是他想要的選擇,他卻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沒有路了。世俗的道德究竟是應(yīng)該堅守的標(biāo)準(zhǔn)還是應(yīng)該掙脫的束縛,一直是哈代作品中難以解釋的二律背反。無論是裘德,苔絲還是卡斯特橋市長,哈代都讓他們遭受了違反道德的嚴(yán)厲懲罰,但他們都那樣正直善良,引人同情,究竟是上帝不能聊表惻隱之心原諒他們的罪過,還是世人的眼光太過挑剔,對待他們是如此的不寬容?
       裘德在臨終之前一定會仔細的回想自己一事無成的半生,無名的不只是裘德,而是在渾渾噩噩的生活中中放棄了夢想的每一個屈服于平庸生活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無論是對制度的控訴,對社會的不滿恐怕也抵不過悔恨,悔恨自己辜負了半生的光陰,辜負了寶貴的青春,徒留清淚幾行卻和他的人一樣,不為人知。
      
      
  •     在燥熱的炎夏,只有深夜才能承載最殘忍的秘密。哈代是詩人,無論是《苔絲》還是《無名的裘德》,詩人的小說,有種擺脫不了批判現(xiàn)實中主角宿命的掙扎與悲哀。
      
       他們是對璧人,對愛寫得越暖,只能令我感到越冷,如果這般的美好都會毀滅,還有什么是不能被懦弱所扼殺的?詛咒自己生不逢時,在風(fēng)雨交加中歸家,也是走向歸結(jié)的時候,并不愛自己的淫蕩的妻子正在和另一個情夫幽會開心時,他死了。死在了這個無情與虛假的人世間。而這個裘德本身就是一個可悲與愚弄自己不堅定意志的人,他的死不可脫離愛情,這該死的虛假的愛情,本身就是對真正愛情的侮辱。
      
       瑪麗格林是裘德映射包含童年對故鄉(xiāng)不清晰的記憶和對肉欲勇敢的嘗試,年青對性的迷戀。和阿拉貝拉的結(jié)合,是痛苦的開始,現(xiàn)實的婚姻已經(jīng)破裂,然而裘德的痛苦基本因此而開始斷斷續(xù)續(xù),讓他陷入兩難的抉擇中?;橐龅牟恍也]有從精神上擊垮裘德。基督寺仍然是他夢的所在,一直是他童年理想實現(xiàn)的地方。在那兒他向另一個女人獻祭了自己的靈魂和肉體。
      
       基督寺緊閉的大門結(jié)束了他的夢想,與淑的邂逅也正是他走進一生的悲劇之中的開始。淑聰穎美貌,博學(xué)而機智,敏感而脆弱。這樣的氣質(zhì)吸引著裘德,裘德傷于她,而又依戀于他,無法自拔。他對于的淑的依戀不同與阿拉貝拉只是肉欲,這是靈與肉合二為一的關(guān)系。他們這種無性的婚姻不會因為單純的美好而永久流傳。裘德還有一個兒子擾亂了淑與裘德這種理想式的相處模式。不知出于何種動機,淑竟然一反常態(tài)。這種改變對裘德是幸福的開始嗎?當(dāng)淑離開了法律上的丈夫理查得,來到了裘德的身邊,二人定居在奧德布里克漢姆仍就保持著那種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觸手可及卻不可置信,裘德沒有任何的怨懟,仍是投入了自己的所有。時間一點點過去,淑與裘德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裘德似乎成了她的丈夫,但是他們?nèi)匀粵]有結(jié)婚,甚至他居然甘愿為了假裝和掩飾,作出了結(jié)婚還要煩瑣痛苦的偽裝。
      
       面對世俗成見,流言蜚語,他們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的過了幾年。這樣日子以三個孩子的自殺宣告結(jié)束。淑出于逃避和自棄的心理回到了菲勞遜的身邊,甘愿忍受無愛的痛苦。裘德承受了心上人的離去,全部承受并且微笑吞下了所有。
       在寂寞之中,裘德死去了,陪在他身邊的是一個寡婦和阿拉貝拉,這個女人本想利用再結(jié)婚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惜因為裘德是死亡而失敗了。裘德的死訊,淑并不知道。在我看來,淑知道與否已經(jīng)無所謂,淑活著與否也早已無所謂——《無名的裘德》至此結(jié)束。
      
       他們誰都是無辜的,其實每個人都是有罪的,一起精密而冷靜地上演了一場小小的悲劇,——被損害的兩三人,死去的一兩個靈魂,在哪個年代,看來都是不重要的吧。扼死的愛情,熄滅的希冀,這樣微不足道的愛情,其實天天都在處處都會重蹈覆轍吧。不畏懼與世俗的抗?fàn)?,只恐懼于失去全部抗?fàn)幍睦碛珊鸵饬x,因此,當(dāng)淑因為無法承受而離開的時候,裘德已死,愛情和承諾,黯然失色。
      
       依依諾諾偎在一起的兩個人,終究沒有抵過一次又一次殘忍的考驗。在事后,大可以漂亮地打上宿命的烙印,飾以挽花供自己理直氣壯地默哀于自己和悲訴于旁人。當(dāng)愛情死于所謂命運的時候,其實,兩個人已然死于對方了。事與愿違卻不得不隨波逐流,這又是誰所期盼的?一步一步錯誤的選擇鑄就了兩個哀怨的靈魂,發(fā)覺破裂時,已然無路可回。
      
       "是啊,確有許多人醉心于女人,神魂顛倒,不惜為了她們而當(dāng)奴仆。還有許多人因女人之故身敗名裂,執(zhí)迷不悟,罪孽深重…… 啊,難道女人真是這么強大,你們男人只好讓她們?yōu)樗麨椋?quot; ――艾司德拉斯
      
      
  •      《無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說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的杰作之一 ,也是其封山之作。小說這一獨特的歷史地位,為其贏得了更多的關(guān)注。在對《無名的裘德》的角色分析上,現(xiàn)有研究多以男主人公裘德和女主人公淑為中心,鮮有人對配角費勞孫先生做細致深入分析。
       雖然費勞孫在全書中的戲份不多,從整體來看,——只在四個事件中出現(xiàn):—離開瑪麗格倫去基督寺求學(xué),二在倫姆屯意外與淑接觸、交往,三在沙氏屯與淑結(jié)婚并離婚,三,回到瑪麗格倫與淑復(fù)婚,但這幾件事足以展現(xiàn)他悲慘和不幸的一生。
       將費勞孫與男主人公裘德多方面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費勞孫完全是第二個裘德;這樣一個并未引起足夠關(guān)注的配角始終伴隨著,裘德重大轉(zhuǎn)折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再現(xiàn)裘德的坎坷人生,強化裘德的悲劇形象,追求向往的自由婚姻,抨擊傳統(tǒng)的教育和婚姻制度。費勞孫和裘德作為受害者, 一方面和外界環(huán)境及女人的選擇有關(guān), 另一方面也和他們本身的心理傾向密切相聯(lián)。他們都有一種近乎病態(tài)的受虐性傾向。面對同樣的問題, 別人會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而他們會選擇對別人仁慈自己忍受一切痛苦, 把幸福和快樂留給她人。裘德對動物世界中一切痛苦的異乎尋常的同情, 便是一個很好的反映。仁慈本是一種美德, 但過分不合常理地壓抑自己, 把仁慈理解為不去作賤任何東西, 仁慈就演變成了一種病態(tài)??梢哉f, 費勞孫和裘德都是婚姻悲劇的受害者,。
       他們的經(jīng)歷如此相同: 他們從未想過會和女人接觸, 會有女人走近他們的生活, 婚姻這樣的人生大事更是始料未及, 所以, 當(dāng)婚姻來臨時, 他們均措手不及, 沒有反對意見地順著女人行事;而當(dāng)婚姻亮起紅燈、出現(xiàn)不和時, 他們同樣又都是同意太太的選擇, 同意她們的離去甚至離婚;經(jīng)過一番周折, 當(dāng)原先的太太要回到他們身邊復(fù)婚時, 他們又都接受或默許了, 費勞孫還對淑一切的行為既往不咎。在婚姻生活中, 師徒二人從未認真審慎地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選擇過, 也從未品嘗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他們在婚姻中一直處于消極被動地位, 命運被操控在女人手中。
       當(dāng)我看完整部英文小說時,我對裘德和費勞孫都很同情,可是我感到的不是對婚姻的恐懼,人還是不能太自私,因為我們不是獸!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婚姻一定不是兩個人的事。
       另外,裘德最后的遺言非常有味道,與大家共享哦:Let the day perish wherein i was born,and the night in which it was said. There is a man-child conceived. Let that day be darkness; let not God regard it from above, neither let the light shine upon it. LO, let that night be solitary,let no joyful voice come therein.
      ....
      
      
      
      
      
  •     很像英國版本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藝術(shù)性遠遠不如平凡的世界.
      
      過于平淡.
      
      有一個教訓(xùn),就是結(jié)婚不能找錯人.
      
      JUDE年少無知,聽從肉欲結(jié)果找了個俗女人,也算是閃婚一族了
  •     一個世紀(jì)前的作者沒有電腦沒有打字機,一桿筆在一疊疊稿紙上凌亂地書寫。一定要寫得快,因為靈感的火花稍縱即逝。要來來回回地謄抄,直到頸椎和手指關(guān)節(jié)勞損,背也駝了,還要不停地寫。
        
      一直好奇大作家是不是有一套方法,就像導(dǎo)演拍電影,把90分鐘切成一個個場景,再割成一個個分鏡頭,然后逐個搞定。但寫作是那樣需要精神和感情的連貫投入,除了訓(xùn)練有素的職業(yè)寫手,很難想象作者能像匠人那樣,靠一個timeline一個agenda,隨心所欲地往精細的框架里面填東西。寫作應(yīng)該是比分娩還要痛苦的過程,絕望,孤獨,猝不及防的抑郁低落的襲擊,自己哭來自己笑。
        
      關(guān)于《無名的裘德》,讀的時候已經(jīng)覺得是自虐,看不下去還丟不開手,所以想象作者當(dāng)初的心力體力消耗之大,也只有偉人巨匠在巔峰狀態(tài)才能完成。難怪哈代自此擱筆,再也不寫小說,改行吟詩去了。
        
      《裘德》是部成長小說,也是不折不扣的幻滅文學(xué)。農(nóng)民的兒子自小在家鄉(xiāng)的山頂上遙望牛津劍橋的天際線,長大了夢想去那里做紳士學(xué)者,以為只要利用做石匠的業(yè)余學(xué)好拉丁文,啃破經(jīng)書就能加封進爵,晉身高雅社會。他的夢想完全是精神性的,很少世俗功利的成分,因此也敲不開世俗的大門。他的悲劇在于他向來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一根筋地做事,對通向目標(biāo)的現(xiàn)實途徑完全不得要領(lǐng),卻終身不改其信念。
        
      大概正因為這種缺陷,裘德的失敗令人動容。他不抱怨不自憐,連一點憤世嫉俗都沒有。他只是天真善良,所以盡管已經(jīng)發(fā)揮了超乎常人的勤奮(只有單純至極的人才能那樣拼命地朝一個方向反復(fù)用力敲打),但那種勤奮不是由受壓迫者的絕望激勵出來的——因此缺乏機智,缺乏氣魄,終其一生也沒有在生活的堅實壁壘上鑿出一個突破口來。
        
      長期的勞碌和不斷的打擊摧毀了裘德的健康,那是除了夢想以外他唯一可以依賴的東西。他年輕時候因為情欲的沖動結(jié)了婚,老婆逃去澳大利亞,留給他一個老成陰郁的孩子,綽號叫“時間老人”。表妹蘇離開丈夫和他一起生活,他們顛沛流離,沒有片刻閑暇地勞作,生了三個孩子,最后全被“時間老人”勒死。因為他和蘇的結(jié)合是被上帝詛咒的,所以他們在夢想折墮之后連普通人的幸福都無法得到。他死的時候瘦得變了形,身邊一個人都沒有,最后用《約伯記》里絕望的吶喊作了自己奮斗一生的墓志銘:
        
      “愿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愿那日變?yōu)楹诎担干系鄄粡纳厦鎸ふ宜?,愿亮光不照于其上。愿那夜被幽暗奪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樂。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就絕氣?……不然我就早已安靜躺臥。我早已安睡,早已安息!那兒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聽見督工的聲音?!笮《荚谀抢?,奴仆脫離主人的轄制。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
        
      我的閱讀習(xí)慣是在沉悶的東西里面找激情,在絕望里尋找向上的力量。但《裘德》是個例外,因為他其實到死都沒看透沒想通。我也不想自作聰明地幫他看透,想明白。
      
  •     好的悲劇都帶有神秘主義氣息。說白了,就是宿命。
      裘德與蘇,他們是不認命的,前者胸懷大志(一個想進入大學(xué)的農(nóng)民子弟),后者帶有女權(quán)主義和宗教批判意識。但他們還是中了宿命的招。
      作為表兄妹,他們的愛情是亂倫(此前長期桎梏了二人之間的曖昧),此其一;二,他們只是同居關(guān)系,沒有在上帝面前締結(jié)婚約,所以他們的關(guān)系是為世俗和教會所不容的;三,姑媽的讖言,這個家族的婚姻都是罪孽,是數(shù)代以來的神秘“傳統(tǒng)”。基于此,悲劇早已成為定論。
      《苔絲》也有一股輪回般的宿命在發(fā)揮作用。
      美好的片段化和苦難的永恒化,哈代總是試圖說明這一點,讓人喟然長嘆。
      哈代的悲觀主義和神秘主義非常迷人。比狄更斯招我喜歡。
  •   裘德的悲劇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他始終是個局外人。他臨死前引用約伯記令人反思。
  •   什么是錯誤的東西?
  •   他為什么渴望基督寺呢?
  •   因為信仰?他為什么不能渴望基督寺?
  •   對于志愿是牧師的他,基督寺在他的渴望中本應(yīng)只是因為信仰,只是裘德對基督寺的渴望混雜著太多東西。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從這個故事中,我很難感到他追逐那群使徒的腳步,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為了向著標(biāo)桿奔跑。信仰本不應(yīng)該有階級,但裘德,看來如此渴望基督寺的他,卻給信仰貼上了等級,所以說裘德的悲劇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教會即使被喻為 神的居所,也有黑暗,在那個時代,看看那個給裘德回信的牧師,還有裘德埋頭研習(xí)的拉丁文、希臘文……裘德始終是一個局外人。
  •   看完一遍,默默再看一遍。我們都在掙扎。每一個單獨的個體,都是獨特而充滿溫情什么的,可是所有人密密麻麻累聚在一起,卻是一面冰冷的墻。
  •   @小可:嗯。很瘋狂。
  •   我覺得這篇書評比排在前面幾篇都中肯,不過我并不認同裘德和苔絲的悲劇源于環(huán)境(所謂的“貧困”),應(yīng)該還有某種神秘主義的因素,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比如苔絲的姓——“德伯”和裘德祖先的傳說等等,看似巧合,其實命中早已注定,帶有宿命論的色彩。一點拙見,還望海涵。
  •   我想神秘主義因素應(yīng)該也有吧,但直接看不見,貧困是親眼所見、切實感受的東西。
    謝謝ls。
  •   “愿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愿那日變?yōu)楹诎?,愿上帝不從上面尋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愿那夜被幽暗奪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樂。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就絕氣?……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
    這話,好像是約伯說過的
  •   是。
  •   “他和淑兩個人長期的的戀愛和同居關(guān)系不僅使他們的生活顛沛流離,還摧毀了他們生活的信念?!?br /> 覺得裘德和淑的悲劇不是因為他們兩個沒有結(jié)婚而同居,而是但是淑對那裘德的老師,以及裘德對自己老師內(nèi)心的一種負罪感。是因為他們內(nèi)心當(dāng)時被世俗的道德和宗教所折磨所導(dǎo)致無法正常的結(jié)婚。
    哈代通過這部小說對宗教、道德的批判是無比犀利的,我看完之后腦海里只有兩個字:
    “虛偽”——至所有一切的人類道德
  •   我的確在自虐里的閱讀里得到了鞭策和向上的力量。
    單就文本而言,還是太乏味了。
  •   很乏味嗎?沒讀過劉榮躍的譯文,但哈代的文字是能一直牽引我讀下去的。
  •   寫得蠻好,謝謝!
  •   我的確覺得譯本不那么生動,適合分析解讀,不適合閱讀。
  •   是啊,哈代已經(jīng)寫得很詩味了,還是讀的乏味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