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

出版時間:2002-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英] 簡·奧斯丁  頁數(shù):216  譯者:武崇漢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處女作。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生在一個體面的英國鄉(xiāng)紳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卻往往情感毫無節(jié)制,因此在戀愛中碰到挫折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反映……《理智與情感》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堪稱姐妹篇,同樣以細(xì)膩的筆觸和生動的對白敘述沒有富裕嫁妝的少女戀愛結(jié)婚的故事。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簡·奧斯?。ˋustenJ.)  譯者:武崇漢簡·奧斯?。↗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兄弟姐妹八人。父親在該地?fù)?dān)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區(qū)長。他是個學(xué)問淵博的牧師,妻子出身于比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因此,奧斯丁雖然沒有進(jìn)過正規(guī)學(xué)校,但是家庭的優(yōu)良條件和讀書環(huán)境,給了她自學(xué)的條件,培養(yǎng)了她寫作的興趣。她在十三四歲就開始寫東西,顯示了她在語言表達(dá)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親退休,全家遷居巴思,住了四年左右,他在該地去世,于是奧斯丁和母親、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     1809年再搬到喬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體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溫徹斯特接受治療,可是治療,可是醫(yī)治無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懷抱里。她終生未婚,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    奧斯丁21歲時寫成她的第一部小說,題名《最初的印象》,她與出版商聯(lián)系出版,沒有結(jié)果。就在這一年,她又開始寫《埃莉諾與瑪麗安》,以后她又寫《諾桑覺寺》,于1799年寫完。十幾年后,《最初的印象》經(jīng)過改寫,換名為《傲慢與偏見》,《埃莉諾與瑪麗安》經(jīng)過改寫,換名為《理智與情感》,分別得到出版。至于《諾桑覺寺》,作者生前沒有出書。以上這三部是奧斯丁前期作品,寫于她的故鄉(xiāng)史蒂文頓。    她的后期作品同樣也是三部:《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dǎo)》,都是作者遷居喬頓以后所作。前兩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勸導(dǎo)》,因為作者對原來的結(jié)局不滿意,要重寫,沒有出版過。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奧斯丁負(fù)責(zé)出版了《諾桑覺寺》和《勸導(dǎo)》,并且第一次用了簡·奧斯丁這個真名。		

書籍目錄

譯本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
書目及內(nèi)容簡介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也許,”瑪麗安說,他許是因為我覺得這件事有點出乎我意料。愛德華很可愛,我是親切地愛著他的??墒?,他不是那種年輕人——他缺了點什么,他容貌不動人,一點也沒有我認(rèn)為能真正打動姐姐的那種人的魅力。他眼睛里根本就沒有那種既剛毅又聰明的氣概,那種火一樣的熱情。這且不說,媽媽,我恐怕他沒有真正的鑒賞力。他對音樂好像不大有興趣,他雖然非常贊賞埃莉諾的畫,可并非是真懂得那些作品的內(nèi)行人的贊賞。她作畫的時候,他雖然常常注意看著她畫,但是很明顯,實際他一竅不通,那是情人的夸獎,不是鑒賞家的欣賞。要讓我滿意,那些品質(zhì)必得樣樣俱全;跟一個不能處處跟我自己的趣味相投的人在—起,我可不會幸福,他必得跟我情投意合;雙方必得著迷同樣的書,同樣的音樂。啊,媽媽!昨晚愛德華給我們朗讀時,他那樣子多么無精打采,多么沉悶!我真為姐姐難過極了??墒撬齾s那么鎮(zhèn)靜地耐著性子聽,好像不大在意似的。我簡直坐不住。那些美麗的詩句,常常讓我如癡如醉,可是他讀起來卻帶著那么捉摸不透的鎮(zhèn)靜,那么可怕的冷漠!”    愛德華回來時,對周圍環(huán)境又說了些贊美的話;他向村子走去時,只見山谷中的許多地方更顯得優(yōu)美了;這村于本身的位置比別墅高得多,能看到整個山谷的全景,這使他特別高興。這個話題當(dāng)然引起瑪麗安的關(guān)心,她開始描述自己怎樣喜愛這些景色,并且仔細(xì)詢問他特別看中哪些地方,愛德華卻打斷了她,說:“你別問得太多啦,瑪麗安,你曉得我對欣賞風(fēng)景完全是外行,如果你尋根問底,我的無知和缺乏欣賞力就會讓你生氣的。說山,該說險峻,我卻說陡峭;說地,該說崎嶇不平,我卻說陌生而荒僻;遠(yuǎn)處景物只該說輕霧繚繞,朦朧隱現(xiàn),我卻說看不見。我只能這樣贊美風(fēng)景,實話實說,你可別見怪。我說這塊地方很好,山是陡峭的,林子里好偈有不少好木材,山谷看起要舒適愜意,繁茂的草場和幾座整潔的農(nóng)舍分布在各處,這正是我理想中的好地方,因為又美又實用。而且我敢說,這一定是個美景如畫的好地方,因為連你都贊美它;我當(dāng)然相信這里準(zhǔn)有很多巉巖、山岬、蒼苔、灌木叢,可是這些我都投有在意,我對美景是一竅不通的呀?!?   “我怕你真是這樣,”瑪麗安說,“可是為什么你還洋洋得意?”    埃莉諾說:“我覺得,愛德華為了要避免一種矯揉造作,自己卻因此陷入另外一種做作中去了。他因為覺得有不少人對自然美景實際無知,卻冒充風(fēng)雅他詞厭這種假冒,因此他便言不由衷,越加裝出漠不關(guān)心、不分美丑的樣子來。他是故意找岔,結(jié)果自己卻也就裝模作樣了?!?   瑪麗安說:“很對,贊美美景的詞語已成了十足的俗套。第一位說明美景的人,見識高雅,于是人人都裝懂,鸚鵡學(xué)舌。我討厭一切套話,有時我把我自己的感受埋在心里,因為除了那些毫無意義的陳詞濫調(diào)之外,我找不到描述我感受的詞兒?!?   “我相信,”愛德華說,“你欣賞美景,確是真正感受到了你所說的那一切喜悅的。但是,為了公平,你姐姐也得承認(rèn),我只能感受到像我說的那種程度。我是喜歡好風(fēng)景的,只不過并不是根據(jù)什么美的原則。我不喜歡彎曲歪扭的枯樹。如果樹長得高直繁茂,我會覺得更好。我不喜歡東倒西歪要倒塌的茅舍。我不喜歡蕁麻、薊草或是草原野花。一所舒適的農(nóng)舍比一座古堡的瞭望塔更中我意,而一群整潔快活的村民比世上最漂亮的一幫綠林好漢更順眼。”    瑪麗安驚訝地看看愛德華,同情地看看她姐姐。埃莉諾只是笑笑。    這件事有繼續(xù)談下去;瑪麗安仍在默默沉思,這時一件新東西突然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坐在愛德華身旁,愛德華在接過達(dá)什伍德太太遞過來的茶杯時,手正好在她面前伸過,所以她清清楚楚看見,他一個手指上戴著的戒指中間夾著一縷頭發(fā)。   “我從來沒見過你戴成指,愛德華,”她大聲說,“那是范妮的頭發(fā)嗎?我記得她答應(yīng)過給你的,不過我記得她的頭發(fā)顏色要深些。”    瑪麗安想到就說,沒有在意,可是當(dāng)她看到她說的話使愛德華多么難堪時,她悔恨自己說話欠與慮,心中并不比愛德華好受。他臉紅得厲害,瞥了埃莉諾一眼,答道:“是的,是我姐姐的頭發(fā)。你瞧,頭發(fā)夾在嵌座上,總是要改變顏色的?!?   埃莉諾看到了他的眼色,也露出警覺的神色她跟瑪麗安一樣,當(dāng)時就相信那是她自己的頭發(fā),她們的判斷只有一點不同,瑪麗發(fā)認(rèn)為那是姐姐主動送的禮物,而埃莉諾知道一定是他背著她偷偷拿去的或用什么手段弄到的。雖然如此,她并無意認(rèn)為這是冒犯,她裝做若無其事的棒子,馬上談起別的事來,心里卻打算以后一有機(jī)會一定要看看那縷頭發(fā),看準(zhǔn)是自己的發(fā)色才好安心。    愛德華好一陣局促不安,后來變得更加心神不定了。整個上午他的情緒都特別低沉?,旣惏采钭载?zé)怪自己說了那樣的話,但是如果她知道這件事并沒有惹姐姐生什么氣,她會更快地寬恕自己的。    還不到中午,約翰爵士和詹寧斯太太就來拜訪了,因為他們聽說別墅里來了一位紳士,便特地來看望。約翰爵士在他岳母的協(xié)助下,很快就發(fā)現(xiàn),費(fèi)勒斯這個姓氏開頭的字母是F,這就為以后跟注定要遭殃的埃莉諾打趣準(zhǔn)備好了一座寶庫,只不過他們跟愛德華還是初次見面,所以沒有立刻就開玩笑。不過,事實上,埃莉諾只從他們幾次意味深長的眼色里就知道他們根據(jù)瑪格麗特的指引已看出了多少。    約翰爵士每次到達(dá)什伍德家來,不是請她們下一天去巴登莊園吃飯,就是當(dāng)天下午去吃茶點。這一次,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出出力,更好地款待她們的客人,他要請他們又去吃飯又去吃茶。    他說:“今晚你們一定得跟我們一道吃茶點,因為我們實在太孤單,明天你們得去吃飯,絕對得去,因為我們將舉行大宴會?!?   詹寧斯太太也強(qiáng)調(diào)他們須去。她說:“況且沒有你們,誰還能搞起一場舞會來?瑪麗安小姐,那會打動你吧?!?       達(dá)什伍德小姐很快就把這次談話的細(xì)節(jié)對妹妹說了一遍,妹妹的反應(yīng)卻并不完全像她預(yù)料會看到的那樣。倒不是瑪麗安對這事的哪一部分不相信,因為她非常鎮(zhèn)靜、非常順從地聽著全部經(jīng)過,既不反駁,也不表示意見,并沒有想為威洛比辯護(hù)的意思,她流著眼淚,看來是覺得再也無法為他辯護(hù)的了。盡管這使埃莉諾相信妹妹已認(rèn)定他有罪;盡管她滿意地看到有了效果,布蘭頓上校來時,妹妹不再躲開他,肯跟他說話了,甚至是同情而尊敬地主動找他談話;盡管她看到妹妹的神情不像從前那樣煩躁不寧了,但是她卻看不出妹妹的悲苦有所減輕。她的心情的確沉靜下來了,但卻是一種陰郁沮喪的沉靜。威洛比的負(fù)心使她傷心,他的喪德更使她心情沉重;他對威廉斯小姐的誘騙和遺棄,那位可憐姑娘的不幸遭遇,還有,說不定他曾打過自己什么壞主意,這一切都在殘酷地折磨著她的心,以致她連對埃莉諾都不愿談自己的心情;她郁郁沉思種種傷心事,默默無言,這比盡情暴露,頻繁傾訴,更使她姐姐難過。    達(dá)什伍德太太接到埃莉諾的信并回信時的心情和信中的語言一如女兒們所感到的和說過的,無需再提;她失望的痛苦簡直不比瑪麗安輕,她的憤怒甚至比埃莉諾更甚。她寫來長信,一封接著一封,把她的痛苦和想法全都說了出來;說她為瑪麗安焦慮不安,勸她在這種不幸中能堅強(qiáng)地挺住。她母親居然能提到堅強(qiáng),可見瑪麗安遭受的這種折磨多么嚴(yán)重!她居然要女兒控制感情,可見那一件件悔恨事的起因是多么痛心和難堪!    達(dá)什伍德太太決定不顧自己的心愿,無論如何也不讓瑪麗安在那時回巴登,因為在巴登,耳聞目睹的—切都會最強(qiáng)烈最惱人地勾起往事,威洛比的印象會像過去那樣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她眼前。所以她建議女兒們決不要縮短在詹寧斯太太家作客的時間;時間長短雖然沒有說定過,但大家都認(rèn)為至少總得待上五六個禮拜。在那里少不了有各種消遣,各色人和事,以及各種交際,這些在巴登都是找不到的,她還希望有時可以哄得瑪麗安對外界發(fā)生點興趣,甚至投身在什么娛樂中,盡管現(xiàn)在她兩者都不屑一顧。    至于為了免得再見到威洛比,她母親覺得留在城里至少也跟在鄉(xiāng)下同樣安全,因為所有跟她是朋友的人現(xiàn)在一定都不理睬他了。決不會有人故意讓他們倆見面;也不可能由于疏忽,讓他們猝然相遇;而且在倫敦人多,偶然見面的機(jī)會甚至比退居巴登還更少些周為在巴登,他結(jié)了婚要到艾倫漢姆莊園拜訪,也許難免要碰見她,這種事開頭達(dá)什伍德太太只是預(yù)見有可能,后來竟相信肯定會發(fā)生了。    她還有另外一個理由極愿孩子們留在那里;約翰·達(dá)什伍德寫信告訴她,他們夫婦二月中旬要前去倫敦,她覺得女兒該不時去看看她們的哥哥。    瑪麗安答應(yīng)過媽媽說怎么辦就怎么辦的,所以并不反對就順從了,雖然這跟她的心愿和期待完全不同,雖然她覺得這樣做十分錯誤,毫無道理,而且要她繼續(xù)留在倫敦就使她失去了唯一能減輕痛苦、得到母親親切關(guān)懷的機(jī)會,使她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處境里動不得,那一定會使她—刻也得不到安寧。    但是,她覺得大可慰藉的是,雖說這對自己是壞事,卻會為姐姐帶來好處;另一方面,埃莉諾看出,要完全避開愛德華,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可是覺得在倫敦多待些日子雖然有礙自己的幸福,卻比讓瑪麗安馬上回德文那好些,也就聊以自慰了。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譯本序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在她誕生地漢普郡的斯蒂文頓繁榮而穩(wěn)定的鄉(xiāng)間長大,十二三歲就開始寫作。她早期的習(xí)作都是中短篇,光是十五六歲時寫的,后人就編成了兩部集子。1797年,簡二十二歲,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一面印象》,接著開始寫《埃莉諾與瑪麗安》。這兩本都是書信體小說,十多年后,分別改寫成用第三人稱敘述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和《理智與情感》。后者于1811年出版,等到前者于兩年后問世時,后者于同年再版。所以,盡管《傲慢與偏見》的原始本子寫作在前,她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卻是本書。    和《傲慢與偏見》一樣,《理智與情感》也是以英國當(dāng)時的鄉(xiāng)間體面人家的婚姻大事為題材的。事實上,奧斯丁所有的六部長篇小說,以及她的早期習(xí)作,都沒有跳出這個范圍。她最關(guān)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體面人家的沒有豐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不錯,這是個相當(dāng)狹小的天地,但是,因為這正是奧斯丁終身逗留其間的天地,她對之了解得最為透徹,因而有條件創(chuàng)作出公認(rèn)的第一批英國現(xiàn)代小說。        奧斯丁對當(dāng)時的婦女問題進(jìn)行了高度現(xiàn)實主義的探討。她把筆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當(dāng)時的父權(quán)制社會中來考察。在那個社會中,人的價值建立在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上。由于—代代的財產(chǎn)都為男繼承人所得,她們一開始就處于不利的地位,只能從屬于男人。因此,奧斯丁筆下—再出現(xiàn)下列這些類型的人物:“獨斷獨行的父親;念念不忘社會身分、千方百計想把閨女嫁出去的母親;條件齊備的青年男子,他們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們的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兒,從優(yōu)雅的沒頭腦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處身在這樣一個嚴(yán)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帶有敵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該怎樣通過婚姻來獲得個人幸福呢?奧斯丁的告誡是應(yīng)該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過程中,應(yīng)審慎從事,不能輕易動情,任性行事。她認(rèn)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為的危險的向?qū)АH绻甑揭粋€條件優(yōu)越而用情不專的男子來追求就以身相許,其后果常常是災(zāi)難性的。男方不是由于個人喜新厭舊,就是由于家長的反對而另擇條件更好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將受到極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難以自拔。    奧斯丁的這些看法,最鮮明地表現(xiàn)在這第一部長篇小說中。英國自由主義經(jīng)濟(jì)學(xué)家倫納德·伍爾夫在“簡·奧斯丁文中的經(jīng)濟(jì)決定論”一文中說得好:“情節(jié)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決于金錢問題,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独碇桥c情感》的整個開頭部分環(huán)繞著達(dá)什伍德遺囑中的財產(chǎn)問題以及年收入一萬鎊的約翰·達(dá)什伍德太太的貪心不足而展開?!本驮诜诌z產(chǎn)的過程中,奧斯丁開門見山地交代了達(dá)什伍德家兩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諾“非常有見識,遇事冷靜,雖然只有十九歲,卻能當(dāng)好母親的顧問……她心地極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樣克制情感;這是她母親有待學(xué)習(xí)而她的一位妹妹執(zhí)意拒絕學(xué)習(xí)的一門學(xué)問”。妹妹瑪麗安的“才能在許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齻幕蛘邭g樂都毫無節(jié)制?!磺卸己?,就是不謹(jǐn)慎”。這就是說,瑪麗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為,而埃莉諾則不愿被這種沖動所擺布。    奧斯丁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非常明確的。她干脆把原來的書名《埃莉諾與瑪麗安》改為《理智與情感》,以強(qiáng)調(diào)她這個主題。    由于兩姐妹的父親逝世后遺產(chǎn)歸他前妻所生的兒子約翰,她們和她們的母親不但經(jīng)濟(jì)上拮據(jù),還得擺脫寄人籬下的生活。她們終于在德文郡一座鄉(xiāng)間別墅內(nèi)安了家。這一來,埃莉諾和她愛上的青年愛德華(她嫂嫂范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瑪麗安在鄉(xiāng)間邂逅并迷戀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倫敦。兩姐妹就這樣都和她們所愛的人分開了。     ……

編輯推薦

  在《理智與情感》中,奧斯丁所強(qiáng)調(diào)的是:對當(dāng)時的男男女女來說,制度比他們個人和別人是更大的敵人,人人都是這制度的犧牲品或潛在的犧牲品。   《理智與情感》是十九世紀(jì)英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奧斯汀的長篇名著。小說以兩位女主角曲折復(fù)雜的婚事為主線,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對比,提出了道德和行為的規(guī)范問題,并真實精確地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一個社會階層的生活風(fēng)貌?! ⊥⑽脑鏁馃徜N售中:Sense and Sensibility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理智與情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3條)

 
 

  •   字體比較小,紙質(zhì)很薄,總體來看不是很適合收藏。。
  •   是一本千人翻過萬人閱過的舊書 不是全新的 書封面受損了 卓越你們都在干些什么???
  •   盜版書籍,在卓越不是第一次買到盜版書了,這本書本身并不是熱門書籍,買了放了好久也沒有拆開,最近拿出來翻開居然印刷錯亂,字體模糊,紙質(zhì)極差,上次買過一本精神分析引論,是幾乎零銷量的冷門書,也是盜版,真是差勁!
  •   很喜歡的小說風(fēng)格,里面有差不多四十幅插圖,還不錯。 粉紅色封皮的這個插圖是整張的,藍(lán)色封皮的插圖很小,是夾在文字中的,不利于觀賞,但藍(lán)色封皮的紙張很白,挺精致的。兩種都是同一家出版社和同樣的翻譯者。
  •   書的包裝還不錯,就是翻譯有些生澀,不流暢。
  •   書的內(nèi)容就不多說了,書的質(zhì)量很好,是我喜歡的書
  •   經(jīng)典書目,《傲慢與偏見》的姐妹篇,喜歡看!版本也好!
  •   紙翻起來有種快脫落的聲音,跟30多塊的沒法比,紙質(zhì)印刷很差,紙顏色不喜歡
  •   所有簡的都愛。這本正在看。
  •   精典,精品,精致,精美
  •   很不錯的一本書,在愛情方面應(yīng)當(dāng)控制自己的情感,理智、細(xì)微地觀察,因為它是關(guān)于你一生的幸福。
  •   書質(zhì)量不錯,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   書皮很臟很舊像是被看過了似的
  •   之前看過電影,現(xiàn)在來看原著,希望會喜歡。
  •   一次性買書,分成了三次發(fā)貨,差不多兩周書才收全,這本書實單獨到的,很臟,沒有包裝,紙質(zhì)也不是很好,沒有看下去的欲望了。
  •   這本中文版的翻譯不錯
  •   買來送人的,不知她作何評價
  •   經(jīng)典的好壞,應(yīng)該只有譯者的差異了吧。
  •   還沒看 只是拿到的時候覺得書的裝訂不是很好。
  •     To be exact, this is the very first Jane Austen’s books that I have read. I had two audiobooks before (including this one)—they were of a different experience, but not necessarily better. I wanted to have a fuller experience of Jane Austen and this is why I decided to read it once again. Knowing where the story would go certainly makes one less curious, however, it does not ruin one’s appreciation of Jane Austen’s beautiful words.
      
      The story is rather a simple one. After the death of Mr Dashwood, Mrs Dashwood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of Sir John and moved to Barton with her three daughters—Elinor, Marianne, and Margaret. Elinor was previously engaged with Edward, the brother of Fanny, who married Elinor’s half brother, Mr John Dashwood. Marianne engaged in a wild affair with Willoughby, who was a libertine, a selfish soul. Tragedy then bestowed on both Miss Dashwoods—Edward announced his engagement with Lucy, a cheap, ambitious, calculating girl, and Willoughby escaped from Barton, married a mistress from a wealthy family. As the story progressed, it proved itself not to be an ordinary one—Lucy married Edward’s brother, so Edward married Elinor, which was approved by her mother, Mrs Ferrars, and Willoughby came to Elinor when Marianne was critically ill and confessed his love, regret, and guilt, eventually Marianne married Colonel Brandon, who had been affectionate towards her since the beginning.
      
      By all means, it is impossible to summarize the story by one or two paragraphs. The book has more to do with the characters rather than the storyline. Among all, Elinor and Marianne were most striking to me. Elinor clearly had sensitivity—she was a good observer, she was considerate and careful, and she was the master of herself, because there was caution and prudence between what she knew and what she chose to disclose. On the contrary, Marianne had strong senses but not sensitivity—she was a good observer as well but not a good diplomat, she was direct, fearless, and daring, and she loved a man with all her might. There was a thing that distinguished these two young ladies—Elinor was prudent and wiser, whereas Marianne was honest and brave. When they both suffered greatly, they responded differently. Elinor kept her suffering to herself while attending her ill sister. She dealt with the world with a seemingly composure, however was hurt deep inside. Marianne, however, proclaimed her suffering to the world as if she was diminished when her love was gone. She acted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for the consequences.Even though they loved with the same intensity, their ways of loving differed. Elinor reflected, constrained, and deliberated, while Marianne regarded her love as her entire purpose. I cherish the courage of Marianne—who would not want to love the most passionately and fearlessly? But I also appreciate the sensibility of Elinor—after all, there are too many things in the world that many of us cannot afford to lose.
      
      The best thing I like about Jane Austen is her choice of words—they are elegant, precise, and beautiful. Her language is fine that to some extent, I could care less about her story. I would recommend however, reading the text first, then the audiobook.
  •      讀了Jane一半的作品,到現(xiàn)在,最喜歡的人物就是Marianne。
      年輕、美麗、熱情;沖動、情緒化、急性子;不愿意受教條禮儀的管束,不樂意以偽裝的面孔待人,不喜歡在愛情里處于被動地位。這就是讓人又愛又心疼的Marianne。
      
       從文字里其實很容易看出,Jane下筆時更加偏愛Elinor。這位稍年長的姐姐被Jane塑造成了一個集理智與情感于一身的完美形象。Elinor冷靜、理性、且有自控力,在父親去世,全家被迫搬家時,能夠一語打破母親仍不切實際的幻想,指出目前的處境并計劃今后的生活狀況;在跟情敵Lucy交談過招時,她也仍能壓抑住自己的心酸與嫉妒,抵擋住對方濃濃的醋意,做出朋友的樣子給予其適當(dāng)?shù)慕ㄗh和安慰;就連在面對她心之所愛的Edward時,她也竟能強(qiáng)壓下自己心中的愛意亦或心酸,戴上禮儀的面紗,朋友般地與Edward說話。當(dāng)然,Elinor的情感也不無體現(xiàn)在她對家人及朋友的關(guān)心和愛護(hù)上:分擔(dān)母親的責(zé)任,安慰妹妹的難過,關(guān)心朋友Brandon的失望與心碎。可在我看來,Elinorn的理性還是遠(yuǎn)超過她的情感。
       我猜想Jane不會是一個過于理性的人,不然,哪來那么多美好的故事供你我幻想和憧憬?所以她才會如此偏愛Elinor,把她能想到的一個女人該有的理性與情感都傾注到她身上。可在我眼里,Elinor卻太過理性,且自控得有些不真實,這也是我為何鐘愛Marianne的原因。書里的 Marianne有些襯托Elinor的味道,所以Jane寫Marianne雖對生命、對世界充滿熱愛,但卻不成熟且過于情緒化??梢簿鸵驗檫@些人性里的缺點,才讓Marianne真實又可愛,讓女性讀者在她身上不難看到自己曾經(jīng)的身影或者內(nèi)心深處的那個自己。Marianne在未有過愛情傷痛前,是個稚氣的理想主義者。我最愛的也是這時的Marianne,或許也是因為懷念過去那個最喜歡的自己吧。Marianne是個很有自我意識的女人,所以她不屑規(guī)矩和禮儀,鄙視裝腔作勢和阿諛奉承。通過讀書以及教育,她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判準(zhǔn)則,所以對未來的丈夫,她也已經(jīng)在內(nèi)心里羅列出了標(biāo)準(zhǔn):要在音樂、閱讀方面和她有一樣的品位和激情。Marianne還有些完美主義者,所以她無法忍受任何人破壞她對愛情的美好期望。這也是為何在一開始她無法接受年長她十多歲,又在她眼里對閱讀沒有她所謂的熱情的Colonel Brandon。她的完美主義還表現(xiàn)在對Willoughby的過高期待上。完美主義者是典型的All or nothing(全部或一無所有),因此在愛情里會期望第一個人就是最后一個,并且若不是碰到真正的The One,就寧愿不開始。所以當(dāng)Willoughby以那樣一個浪漫的遇見出現(xiàn)在Marianne的視線里,并在之后的交談中,愈發(fā)體現(xiàn)出他和她在音樂欣賞、閱讀品味等愛好上的共同之處,Marianne才會認(rèn)定Willoughby就是她一直在等的那個人,才會將自己對The One的所有期待放到Willoughby身上,才會一瞬間就陷入愛情無法自拔。
       能夠如此讀Marianne的心思,或許是因為在愛情里,我太像她吧。平日里自認(rèn)還算個理性且有自控力的人,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也是如此評價??僧?dāng)我如Marianne一般,遇到自認(rèn)是The One的那個人時,才知道那些所謂的的理性、智商、自控力在愛情面前有多么脆弱,能一瞬間就坍塌成一地碎片。我如她一般,那么快就把自己的心給交了出去,把那個人當(dāng)成了生活的重心,任由他擠滿你你生活的每個縫隙;在得不到對方的回應(yīng)與溫柔時,便會坐立不安地開始思念、猜疑,完全無法專心手里的事;在他的激情先你一步褪去,不留下任何解釋就離開時,甘愿放棄曾經(jīng)握在手里的所有驕傲,鼓起從未有過的勇氣,去問他為什么,去向他求得一個解釋。我想不只是我吧,太多女孩子,即使平日里能夠理智如Elinor,在觸碰愛情時,也一定會傾瀉出Marianne般的情感。因為愛情,本身就是如此不理性、如此失控啊。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剛讀完薩克雷筆下的《名利場》,也經(jīng)歷了一次感情的傷痛,帶著自憐的心情寫下了別做艾米利亞。一年后的今天,傷口愈合,讀完Jane的《理智與情感》,我卻猶豫不決,不知到底該別做Elinor還是別做Marianne?Jane筆下的女主人公從來都是幸福的,Elinor當(dāng)然不例外。所以最后她也和自己心愛的Edward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墒?,真脫離了小說,Elinor還依然能獲得幸福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女人需一直保持矜持和自制,不讓一絲愛意從口唇間溜走,才能夠留得住心愛之人。我只是懷疑,若一直冷靜自持,對方真能感受到你的愛意,真能有勇氣和你開始嗎?那么Marianne呢?Marianne身上的稚氣、熱情、情緒化、急性子全都是自己那時的寫照??梢舱驗檫@樣的性格,Marianne和我都經(jīng)歷了那么難過的日子。所以,快把自己保護(hù)起來,別做Marianne嗎?可是,我卻無比喜歡那個還未經(jīng)受過愛情帶來的痛苦,還未感受過這個世界的負(fù)面元素的Marianne和自己,那個勇敢無畏、純粹坦率、充滿希望,不屑于在愛情里使用手段和心機(jī)的她們。可是她們總要長大,而長大的過程卻也總是伴隨著挫折和傷痛。經(jīng)歷了痛苦,當(dāng)初的美好、純真和熱情再怎么也會丟掉一些了。
       《理智與情感》的最后結(jié)尾處,Jane有寫到Marianne之后的幸福。她愛Brandon比當(dāng)年愛Willoughby更加深厚,也和他有著美好的婚姻生活。
      
       我祝愿Marianne能一直如此幸福的生活下去,更祝愿像她一般的女孩子,包括我自己,心里能一直有個Marianne,一直珍藏那顆純真、坦率、勇敢的心,并最終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      非評論,只是一些我很喜歡的段落。
      
      
      
       他理解力強(qiáng),有主見,只是因為態(tài)度謙和才使他過分沉默。這些優(yōu)點才無從顯露出來。他知識廣博,特別愛好讀書,想象力很活躍,觀察問題中肯準(zhǔn)確,鑒賞力精細(xì)純正。
      
       對于他們來說,愿望就等于希望,希望就等于期待。
      
       這些事很快就辦妥了,無論什么事,只要她高興做就做得特別快。
      
       這時剛?cè)刖旁?,季?jié)好,她們初到此地就碰上了好天氣,對這兒的印象很好,這對她們以后長遠(yuǎn)喜歡這個地方是會起大作用的。
      
       米德爾頓夫人:她雖然十分講究禮節(jié),卻沉默冷淡,除了嘴普通的寒暄和客套話之外,自己便無話可說,這就多少減損了開頭對她的贊美。
      
      
       凡是走親訪友,一般都該帶個孩子,好有話可說。
      
       因為一個漂亮姑娘不忸怩作態(tài),她的心靈就會跟她的品貌一樣惹人喜愛。
      
       每唱完一支歌,約翰爵士就會大聲喝彩,可是她唱每一支歌時,他從頭到尾都在跟別人說話,聲音跟他喝彩的聲音一樣響。米德爾頓夫人不時叫他守秩序,說聽音樂時不能打擾人家,一刻也不應(yīng)該,她自己專門挑了一首歌請瑪麗安唱,卻正是瑪麗安唱過的那一首。
      
       我就喜歡那樣,年輕人就應(yīng)該那樣,愛干什么就干個痛快,不知疲勞。
      
       如果說她們的贊美等于排斥,那你們的貶斥就是贊揚(yáng),因為你們有偏見,不公道,她們并不比你們更加不明是非。
      
       他見的世面多,到過國外,讀過書,肯動腦筋。我發(fā)現(xiàn)在各種問題上,他都能給我很多教益,他回答我的問題總是從從容容,顯得既有教養(yǎng),又有耐心。我只能說他是個通達(dá)的人,有教養(yǎng),知識廣博,談吐溫雅,并且我相信,他心地好。
      
       在她看來,感情本身既然無可非議,要想加以限制,不僅徒勞,而是理智對種種庸俗錯誤觀念的可恥屈服。
      
       埃莉諾一眼就看出來,她的少言寡語只是由于態(tài)度冷淡,與通情知禮毫不相干;她對待丈夫和母親,跟對待她們一樣,所以埃莉諾既不想,也不情愿和她親近。她說的話都是頭天說過的話,她淡漠乏味,因為她的情緒也是有一層不變的。
      
       不過年輕人的各種偏見還是有其非??蓯壑幍模坏┙邮芰擞顾椎挠^點,就會喪失掉,這很可惜的。
      
       決定是否是知己,決不在于時間或是機(jī)遇,關(guān)鍵是性格。
      
       她是個大懷疑派,凡是對一切熟人的來蹤去跡都好打聽的人一定都是打懷疑派。
      
       威洛比跟她們告別時的態(tài)度,他的窘態(tài),他的故作歡容,尤其是他不愿意接受母親的邀請,那種遲疑的樣子,根本不像一個情人,根本不像他本人,這些都使他非常煩亂不安。
      
       不過當(dāng)時就把事情說清楚那才更像是威洛比的為人。保密也許應(yīng)該,但我還是不免覺得奇怪,他這個人怎么會忽然保密起來。
      
       她收起眼淚向他微笑,她為姐姐的幸福一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失望。
      
       我跟別人一樣希望美滿幸福,可是,也跟別人一樣希望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名望是不會讓我美滿幸福的。
      
       你的生活必需和我說的財富是非常相似的,我們都承認(rèn),現(xiàn)在的世道,沒有錢,就必然沒有各種生活舒適。只不過你的說法比我清高些罷了。
      
       我覺得歡樂也不是瑪麗安性格的組成部分,很難說她是個活潑的姑娘,她太認(rèn)真,做什么都一心一意,又是話說了一大堆,總是那么激動,可是她并不是真正快活的。
      
       我也常常發(fā)覺自己犯這種錯誤,總是在某些方面完全誤解了人家的性格,妄自估量人家是快活還是嚴(yán)肅的,是聰明還是愚蠢,結(jié)果都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我很難說得清楚為什么會這樣,也說不清楚這種誤解從何而來。我們有時候會被人家對自己的看法所左右,也往往聽信別人對他們的議論,自己卻不花時間去仔細(xì)思考和判斷。
      
       我常想我一定天生愛交窮朋友,在陌生的正人君子面前我就渾身不自在。
      
       如果我能確信自己的舉止從容溫雅,十全十美,我也不會羞怯的。
      
       愛德華為了要避免一種矯揉造作,自己卻因此陷入另一種做作中去了。他因為覺得不少人對自然美景實際無知卻冒充風(fēng)雅,他討厭這種假冒,因此他便言不由衷,越加裝出漠不關(guān)心,不分美丑的樣子來。他是故意找茬,結(jié)果自己也就裝模作樣了。
      
       十九歲時幼稚的迷戀當(dāng)然只會讓他看到她的美貌和好脾氣,而看不到別的,但是以后連續(xù)四年,這四年,如果合理地度過,正是可以大長見識的歲月,一定會使他張開眼睛,看出她教養(yǎng)上的種種缺點,而這時候,她那方面卻消磨在出身低下的人中間,做一些無聊的瑣事,那一度曾給她的美貌增添一份惹人喜愛的淳樸天真,大概都已經(jīng)消失殆盡。
      
       她這樣左思右想的時候,不覺為自己,倒不如說是為他悲嘆起來。她深知她目前的不幸責(zé)不在己,也相信愛德華并沒有做出什么使她喪失對他尊重的事情來,她覺得有了力量,得到了安慰,盡管現(xiàn)在正是剛剛受到嚴(yán)重打擊而感到痛心的時候,也是能控制自己,能完全不讓母親和妹妹有所猜疑的。
      
       她一人獨處的時候倒更堅強(qiáng)些,她自己的理智會給她巨大的力量,使她盡可能做到內(nèi)心堅定,外表性質(zhì)如常,盡管她悔恨深痛,記憶猶新。
      
       或許是分離減弱了他的戀情,或許是實利決定了他的負(fù)心,但是以前他們確實曾有過一段相愛,這是無可懷疑的。
      
       他們了解的不但對她絲毫無損,而且使她能幸免一次最壞又最無可挽回的禍?zhǔn)?,不致跟一個全無情義的人結(jié)婚過一輩子,她覺得這是一次真正的解脫,一樁天大的幸事。
      
       她有好多天根本吃不下東西,沒有真正睡過覺了;而現(xiàn)在,一旦精神上失去了緊張興奮的情緒,就支持不住,一切后果都顯露出來了:頭痛、胃口不好以及全身神經(jīng)質(zhì)的眩暈。
      
       她的好意不是同情,她的溫厚不是親切。她需要的只是談話資料,她現(xiàn)在喜歡我只是因為我給她提供了談話資料。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大半都是聰明善良的,瑪麗安就是跟其余那一小部分一樣,雖然才能出眾,氣質(zhì)優(yōu)異,卻既不理智,又有偏見。
      
       她的心情卻是沉靜下來了,卻是一種陰郁的沉靜。
      
       米德爾頓夫人也同樣喜歡約翰.達(dá)什伍德太太。兩人都冷淡自私,彼此很合得來;兩人都拘泥于無意義的禮節(jié),又都庸碌無知,所以彼此就都意氣相投了。
      
       但是如果她們跟她一樣了解底細(xì),露西恰是她們最應(yīng)該傷害的人;而她本人,比較來說,是無從惹惱她們的,但都被她們故意冷淡。她一面嘲笑她們把好意擺錯了地方,一面想到這樣的好意來自不良的無知愚蠢,而且看到斯蒂爾姐妹殷勤作態(tài),繼續(xù)想博得人家的親睞,她不能不對這四個人全都及其鄙夷了。
      
       除了談話之外一切都顯得貧乏了??墒窃谶@方面的貧乏卻是很大的。他們幾乎全都想說話中聽,卻都苦于無能為力,缺這缺那——缺乏常識,或是天生愚鈍,或是不學(xué)無術(shù),缺乏風(fēng)雅,缺乏活力,缺乏想象。
      
       可是布蘭頓上校的眼神卻表現(xiàn)出他從中看到了瑪麗安的親切善良,看到了一顆容不得她姐姐受一點怠慢的熱情的心,他是一只注視著她的。
      
       她很奇怪,露西怎么能因為費(fèi)勒斯太太對她客氣,居然就那樣興高采烈,怎么能被利欲和虛榮弄瞎了眼睛,居然看不出人家對她殷勤看來只是因為她不是埃莉諾,而她卻真心以為那是對她本人的恭維——人家看中她只是因為不了解她的真實情況,而她卻那樣受寵若驚。
      
       她絕不肯被露西監(jiān)視的目光嚇住,不敢向他殷切問候,盡管當(dāng)時她就看見露西的眼神在緊緊盯著她,其實他是朋友,又算親戚,本應(yīng)受到親切接待的。
      
       但是當(dāng)別人對我們的行動想入非非形成錯誤的看法,而且根據(jù)表面輕易做出決定時,我們的命運(yùn)多多少少就得聽?wèi){機(jī)遇擺布了。
      
       我自知并未做任何錯事引起這場不幸,而且盡力忍受住痛苦不讓人知道。
      
       目前我想到這件事已能保持冷靜,我肯接受安慰,那都是經(jīng)常痛苦地內(nèi)心斗爭的結(jié)果,不是自發(fā)的,不是一開頭就能這樣寬慰自己的情緒的。
      
       她看到他的享樂主義,他的自私自利和他的自以為是,也并不感到遺憾,但不免回想起愛德華的寬厚性格,簡樸嗜好和謙和的情感,總是很愜意。
      
       她注意他的眼神,詹寧斯太太卻只看他的行動?,旣惏矂傞_始只覺得頭和喉嚨不舒服,認(rèn)為是重傷風(fēng)的前兆時,他便流露出了關(guān)切焦急的目光,但因為沒有說出口,那位太太就根本沒有覺察,她卻從中看到了一個情人的敏感和無謂的驚慌。
      
       有她的愛情,有她做伴侶,窮一點并不可怕,我卻怕比人窮,妄圖自己發(fā)財,就把能夠變貧窮為幸福的一切全都丟掉了。
      
       我對瑪麗安的愛情,我對她對于我的愛情的絕對信任,這些全都敵不過我對貧窮的恐懼,克服不了必須的有錢的那種錯誤的想法。這種想法我原本就有,而奢華的交際又加以助長。
      
       我說喚醒是因為時間和倫敦,忙亂和放蕩,已多少平息了我的自責(zé)。我已變成了一個十足無情的惡棍,以為自己對她已經(jīng)淡漠,就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她自己也一定無所謂了;我自說自話,把過去相戀看成只不過是無聊消遣的勾當(dāng),聳聳肩表明確實如此,并且暗自不時地說,衷心希望聽到她找到一個好婆家,想一次壓住一切指責(zé),消除一切顧慮。
      
       她默默地在想,這個人外表和才能樣樣出眾,加上天生性格開朗正直,多情善感,卻因為過早地獨立生活而養(yǎng)成懶散、放蕩和奢侈的習(xí)慣,他的心靈、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無可挽救的傷害。社會環(huán)境把他變成好揮霍、慕虛榮;揮霍和虛榮又使她冷酷自私。虛榮心驅(qū)使他損人利己,追求虧心的得意,卻使他陷入一次真正的愛情中去,而奢侈的生活,至少是揮霍帶來的需要有使他不得不犧牲愛情。每種錯誤的癖好都引他走向罪惡,也同樣使他受到懲罰。他不顧名譽(yù)違背人情,拋棄了一切較好的社會關(guān)系,表面上擺脫了這次愛情,如今這愛情已經(jīng)無可挽回,卻抓住了他的整個身心;為了這次結(jié)婚,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他妹妹,讓她受折磨,可是他自己倒也許能成為更是無藥可救不幸的源泉。
      
       她只是覺得這這種感情本身非常自然、惹人憐愛,又不引人注目,很值得稱贊。
      
       一想起過去,我總是看到一些應(yīng)該做的事情而沒有做,錯事卻由著性兒做。
      
       無論環(huán)境和看法怎么變,都不會抹去我對他的記憶,但是良心、理智和日常工作一定能控制這種回憶。
      
       她經(jīng)過思考已能鎮(zhèn)靜地明辨是非,對威洛比的功過,自己有了清醒的看法;所以她只能說明簡單的事實,是什么就說什么,還它本來的面目,絲毫不隨便添枝加葉,免得引起誤解。
      
       我的幸福他從來沒有放在心上。
      
       那次罪過是他一切小罪過和目前所有不安分心情的根源。
      
       對于一樁不愉快的事,盡管心里多么肯定它一定會發(fā)生,事前等待時和實際出現(xiàn)時終究不同。
      
       只是為想埃莉諾求婚,這種事他并非毫無經(jīng)驗,可是這次居然會真的那么忐忑不安,那么需要鼓勵,那么需要新鮮空氣,倒是怪事。
      
       我十八歲時,普拉特先生對我的監(jiān)護(hù)已經(jīng)終止了,假如那時我母親讓我找個有事可做的職業(yè),我想,不,我相信這種事絕不會發(fā)生;因為我離開朗期臺普雖然對他的外甥女有壓抑不住的喜愛,可是如果那時我有事可做,有追求的目標(biāo)去占我的時間,只要離開她幾個月,我很快就會成長起來,尤其那樣一來,我一定能多接觸些社會,丟開那虛妄的愛情。
      
       在他們之間話是說不完的,互相傾訴的事是沒有底的,至少翻來覆去要說二十個來回。
      
      
       THE END.
  •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的前言里告訴他的讀者:“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guān),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边@句話讓我想到了簡奧斯汀筆下的瑪麗安,在《理智與情感》一書中扮演情感角色的姑娘。
      
       愛情是一種心愿,你不能在大街上走走看看就說他沒有,因此你要有這樣的想法大可不必往下看,你我都生活在生活里,小說恰是記錄這種真實的筆記,而這本《理智與情感》雖是一本虛構(gòu)的愛情小說,但他不影響文學(xué)與生活的聯(lián)系。雖然主題愛情,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早已沾染了貶義,無端變得狹隘,而且背上了壞名聲,但也不能因為說他迂腐就不再期盼吧,當(dāng)然這不是乏味的說教,而只是個人在記下文字時,權(quán)當(dāng)為自己鋪設(shè)的心路罷了。
      
       故事中的瑪麗安聰明靈慧,但過于多愁善感,年輕的她對愛情抱著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當(dāng)她和母親談?wù)撈鹱约旱睦硐氚閭H時,她說到:“他必須與我情投意合,我們必須醉心于一樣的的書,一樣的音樂。跟一個趣味與我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會幸福的?!?有了這樣的想法,當(dāng)威洛比以英雄的姿態(tài)突然出現(xiàn)在她的生活里時,她發(fā)現(xiàn)兩人竟如此的相似,“崇拜相同的書籍,相同的段落,凡是她熱衷的,他都喜愛?!?而當(dāng)埃莉諾質(zhì)疑她對威洛比的了解時,她又說:“熟不熟悉,不取決于時間與機(jī)緣,而只取決于性情,對某些人來說,七年也達(dá)不到相互了解,而對另一些人來說,七天就綽綽有余?!?瑪麗安就這樣陷入一場熱戀中,她以為愛一個人就是要獻(xiàn)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報,但是她所不知道的是,自己這樣熱切的愛不一定能喚起對方的愛。不久,自私貪婪的威洛比因為對財富的欲望,拋棄了瑪麗安,這當(dāng)然使這位單純的姑娘悲痛欲絕,這場一開始就失去了理智的“墜入情網(wǎng)”,使得情感失去理智的控制,輕而易舉的就被現(xiàn)實摧毀,后來當(dāng)她來到克利夫蘭,跑到威洛比愛情筑巢的不遠(yuǎn)處,就矗立在雨中,任憑與他相關(guān)的記憶涌上心頭,痛苦難以名狀,淚水肆意的流淌,因此染上瘧疾,還差一點失去性命。
      
       瑪麗安也許不明白,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qiáng)烈的感情,更應(yīng)該是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只是一種感情,那愛一輩子的諾言就會顯得空洞,一種感情容易產(chǎn)生,但也會很快消失,所以威洛比在這樣一種對愛的戲謔中,很快將瑪麗安拋棄,締結(jié)了新的感情。如果說愛情是一種個人體驗,每個人只能通過自己并為自己得到這種體驗,那瑪麗安的遭遇也是一種成長。正是在這一場獻(xiàn)身中,她找到了自己,發(fā)現(xiàn)了自己,而這一次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次對理智的認(rèn)識,所以后來,理智被帶入了她的情感之中。而布蘭登上校對瑪麗安的愛卻以一種關(guān)心了解的方式去換得她的理解,在她生命垂危之際,他寸步不離,焦慮萬分,當(dāng)心愛的人恢復(fù)健康時,他沒有半點責(zé)備。他覺得瑪麗安應(yīng)該以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發(fā)展,從這點來看布蘭登的成熟穩(wěn)重,富有責(zé)任心恰好彌補(bǔ)了瑪麗安性格的年輕草率,過于浪漫。但僅從這點并不能很好的說服讀者,他們的結(jié)合天經(jīng)地義,所以奧斯汀是聰明的,她在他們相遇之前,給布蘭登上校也安排了一次遭遇,恰是這次對愛情的領(lǐng)悟,讓他更加懂得憐惜體會脆弱的瑪麗安。
      
       很多看過原著或者電影的人,或許更加偏愛故事的另一位女主角埃莉諾,她同樣感情強(qiáng)烈,但卻頭腦冷靜,有的放矢,是故事當(dāng)中理智的化身。而我對瑪麗安的喜愛,僅僅是依照個人的體驗,摻拌著這樣的心情去看待她與這本小說,在改編的電影里面,當(dāng)瑪麗安任性的在雨中念著莎翁那首著名的詩歌時,心里的憐惜一股腦的噴涌出來。在她身上我還看到了太多過于感性而直接影響生活行為的例子。在這樣一個情感主宰理智的年紀(jì),要么敢愛敢恨,要么唯唯諾諾的服從,二者比之,我更加欣賞瑪麗安在年輕的時候選擇轟轟烈烈,大徹大悟的經(jīng)歷,而不是波瀾不驚的悲亢。
      
      
       在看完《理智與情感》后,我重溫了一遍《傲慢與偏見》,接著又拜讀了《曼斯菲爾德莊園》和《愛瑪》,我發(fā)現(xiàn)奧斯汀的小說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在你對現(xiàn)實心灰意冷,感到無望時,她的文字世界恰能給你一種逃避感,因為她所建構(gòu)的世界能發(fā)揮你的想象,讓你馳騁在其中并醉心于其中的美好,能暫時逃避眼前的生活,感受只有小說才能賦予的享受。你可以在小說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人物的遭遇及命運(yùn)發(fā)展變得與自己攸戚相關(guān)。你也可以沿著自己的想象或者理解,在自己的心底找到類似的埋藏,當(dāng)然這種逃避的方式并不是自我麻醉,而是通過這暫時的思維醉態(tài),讓自己在其中找到現(xiàn)實世界里的行為范式。書里盡顯的雖然都是男女主人公磕磕絆絆的愛情故事,可婚姻愛情不正是人類永恒的課題嗎,它不受時間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真理。它對人類生活具有用久彌新的影響。
      
       所以,處于當(dāng)下,奧斯汀的小說不僅僅是黑白文字那么簡單,毛姆就曾在他的讀書筆記中這樣評價奧斯汀:“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并不在于批評家的一致稱贊,也不在于教授們的分析講解或者大學(xué)課堂里的悉心研究,而在于歷代讀者能從中獲得樂趣和教益。” 所以閱讀奧斯汀,無疑是重新燃起你的希望,對身邊環(huán)境愛的希望。
      
      
       奧斯汀的小說,我還有兩部沒有看,但在看過的四部中,小說的結(jié)局都以大團(tuán)圓收尾,這當(dāng)然是眾望所歸,但我開始不明白,有些懷疑這樣結(jié)尾的效果,后來仔細(xì)想想,團(tuán)圓之前的種種經(jīng)歷似乎都給了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一種心智的成長,當(dāng)他們經(jīng)歷了這些刻骨銘心的體驗后,也許就意味著生活將有全新的開始,而他們個個都會以新的姿態(tài)去迎接,所以會看到達(dá)西先生不再傲慢,伊麗莎白不再草率對人定論,瑪麗安不再受感性的引導(dǎo),愛瑪不再以幻想臆測去行事,總之,奧斯汀給了他們蛻變。
      
       我記得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在面臨結(jié)婚這個問題時,他的父親班內(nèi)特先生忠告她,若是生活在沒有愛情的婚姻中無疑是恥辱和痛苦,其他故事人物的婚姻也大抵如此,像是無法逃脫的命運(yùn)。我覺得最起碼這一點也同樣是對時下的忠告吧,弗洛姆在他的書里還說;“在一個以物質(zhì)消費(fèi)為最高準(zhǔn)則的社會,愛情是罕見的現(xiàn)象,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做出有效抵抗?!?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去閱讀奧斯汀,甚至知道她其人,我只是覺得我們在生活這場戲劇中,當(dāng)一代代角色隱退,又一代代角色登臺時,我們都不能回避對愛情的態(tài)度,因為我們?nèi)杂衅咔榱?,所以在面對這個萬古不廢的話題時,能有自己的立足態(tài)度,這也是我在閱讀奧斯汀的過程中得到的感悟。
  •      傲慢與偏見后再一次進(jìn)入簡奧斯汀的世界,待嫁閨中的少女,鄉(xiāng)村頻頻的舞會,山野間的散步,美麗與氣質(zhì)并存的姐妹。不同的是,這本書,正如書名,理智與情感成為全書鮮明對比,埃莉諾的理性與冷靜,同妹妹瑪麗安不過一切去愛的情感紙上形成對比。而最后理智與情感都未能單獨存在,只有瑪麗安在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與沖動,而埃莉諾為愛德華的求婚終于將自己埋藏已久的情緒發(fā)泄出時,才是最最完美的結(jié)局。
       故事中無數(shù)次看似意外卻又合情合理的結(jié)果,讓我們愛上這種“簡奧斯汀的方式”,也讓讀過這本書、分享過這段故事的每一個我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所謂的“理智與情感”。
  •      看著瑪麗安的故事,仿佛看到了另一個自己,那么倔強(qiáng),孤傲,卻又那么執(zhí)著。
       或許吧,一個人,只有狂熱的喜歡某項事物,才能有真正的鑒賞力。而對于生活這部戲劇,卻沒有人有真正的鑒賞力。
       看著他們或卑微或執(zhí)著的愛著,才發(fā)現(xiàn)有些事情不必愛憎分明,就像此刻我不理解埃麗諾最終獲得了幸福而瑪麗安卻只能嫁給父輩年紀(jì)的布蘭登上校一樣。不管怎樣,她們姐妹兩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不想為瑪麗安訴說委屈,因為那就是她最好的歸宿。
       說實話,我從骨子里不喜歡埃麗諾的性格的,保守,缺乏激情??蛇@種性格卻是現(xiàn)在這個社會最受歡迎的,沉穩(wěn),顧全大局,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句話也在她的身上得到很好的印證。
       意愿就意味著希望,希望就意味著指日可待?,旣惏部偸秋L(fēng)風(fēng)火火,意愿這個詞在她的心里高過了一切,遺憾的是她沒有姐姐的大度和沉穩(wěn),所以總是把事情搞砸?,旣惏采怨掳?,從來就不太能容忍粗俗無禮、才疏學(xué)淺或與她志趣不合的人。這大概決定了她天生就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命運(yùn)。她注定要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看法是錯誤的,而且用她的行動去否定她曾經(jīng)最堅持的戀愛準(zhǔn)則,她注定要克服在十七歲時所形成的愛情觀念,而懷著強(qiáng)烈的敬意和真摯的友誼,自愿地把心獻(xiàn)給那個人!而那個人,因為過去曾遭遇一次打擊,遭受的痛苦并不比他輕,而且在兩年前,她還認(rèn)為他已經(jīng)老得不能結(jié)婚了。
       年輕人的偏見有時候挺可愛的,當(dāng)他們放棄偏見而加收一般看法時反倒叫人惋惜。當(dāng)一個年輕人沉浸于浪漫、幻想的時候,一旦被迫改變想法,腦中總是會充滿各種危險的觀念。決定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是否親密的因素不是時間,而是性格。對某些人來說,即使認(rèn)識七年也不能互相了解,而有些人摘要七天時間就能心心相印了在現(xiàn)在,威洛比的行為大家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不就是時一個少女懷孕,然后又因為害怕負(fù)擔(dān)不起自己奢華的生活而選擇和一個富有的女人結(jié)婚。這算什么呢?背叛?他從未給過瑪麗安任何承諾,何談背叛?也許是時代進(jìn)步了,人們的思想開放了許多,很多錯誤都已不能算是錯誤,當(dāng)然,很多愛情也不能再稱之為愛情。
       很多人總是習(xí)慣運(yùn)用吩咐的想象力,把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象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善于想象,把世界按照我們的意志規(guī)劃的很完美,沒有戰(zhàn)爭,沒有歧視,沒有貧富差距,可怕的是,這個世界連新聞聯(lián)播都沒存在過。
      對于一件不幸的事,無論事前經(jīng)過如何理性的思考,無論做好了怎樣的心理準(zhǔn)備,當(dāng)它實際發(fā)生后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突然想起一句話,當(dāng)你的才華撐不起你的夢想的時候,你該低下頭學(xué)習(xí)了。
       在《理性與感性》里面,透過愛情折射的不僅僅是社會背景的問題,也是我們自身生存方式的問題。人與人之間,不是不可以信任,不是不可以傾慕,不是不可以寬容,但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也存在一個對自己和世界的認(rèn)知問題。
       我們中有一大部分人是埃麗諾,也有一部分人是瑪麗安。天性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理性與感性并不矛盾,相反它們是這世上最完美的搭檔。
      
  •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nyone existing in the world will be caught in an ineluctable dilemma, where you hesitate in the face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Actually, whenever l meets such crossroads, l naturally think of Jane Austen, an outstanding writer of British, whose masterpieces partake of the aesthetic cross-currents ahead of her time. As she created Elinor and Marianne, she might have never regarded them prominent and imperishable. However, the characters of these two sisters have made a glorious impression on generations after generations; their ineffable mental world has become an inexhaustible resource to lead us from intersections.
      The story mainly concerns two sisters, Elinor and Marianne Dashwood. Along with their mother and younger sister Margaret, they are left impoverished after the death of their father, and the family is forced to move to a country cottage offered by a generous relative. Elinor privately forms an attachment to the gentle and courteous Edward Ferrars, unaware that he is already secretly engaged. After their move, Marianne meets Willoughby, a dashing young man who leads her into undisciplined behavior, so that she ignores the faithful but mature Colonel Brandon. The contrast between two sisters' characters is eventually resolved as both find out their Mr. Right and everlasting idyll.
      Elinor, the eldest daughter, whose advice is so effectual, possesses a strength of understanding, and coolness of judgment, which qualifies her, though only nineteen, to be very mature for her age. When her father died, she behaves really like a true woman, swallow tears inside, losing girlish temper, but carry on the burden of life and strive to rouse her mother to similar forbearance. Luckily she meets Edward, a sensible man with integrity and delicacy. But she still exerts her affection and stays imperturbable, though Marianne bursts forth with indignation:” Esteem him! Like him! Cold-hearted Elinor!” After their moving home, Marianne falls in love with Willoughby. Among all their surrounding acquaintance, Elinor is the only sightful person to impugn his integrity, and to doubt whether they have got engaged even when no one suspects it. After knowing Willoughby’s innermost ethos, she thinks it time and again, and overdoes comforting her pure sister. Subsequently life gives her another horrific pang — her admiring Edward has engaged secretly. It seems nothing can save her sinking heart now. Facing Lucy’s fake emotion, what should she do? Can she feel herself in danger of a hysterical fit or a swoon? Or can she insult Lucy because she is a fickle hypocrite who destroys her idyll? No, Elinor stays sensible. She forgives Lucy, Edward and anyone ever hurt her mind. Unlike Marianne, she never tells anyone about her broken heart, instead, she imparts great patience and elegance. No wonder she can’t hold herself back the moment she learns great changes from Edward, and burst into ceaseless tears of joy. After all, she is simply a woman, a sensible lady with sensitive emotion, a seraphic girl who appears strong but yearns for love and care inside.
      Marianne, sensitive and ill-concealed, can’t have any moderation. She is monstrously pretty, highbrow and ethereal: she is everything but prudent. As a girl of 17, she has potent enough sensibility to make sure “the more I know the world, the more I am convinced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man whom l can really love.” And many are the tears shed by her in her last adieus to their residence so much beloved. Ironically, after meeting Willoughby, she falls head over heels in love with him forthwith and they read, dance, even tour together. Such conduct makes them of course most exceedingly laughed at; but ridicule can not shame, and seems hardly to provoke them. With minutes ticking away, Marianne’s love affair grows torrid and incandescent but Willoughby’s is on the contrary. Having perceived him at a party, Marianne can’t help pronouncing his name in a tone of affection and instantly glinting her emotion in public. Being hurt by his inexcusable guilt, she is entirely lost in sobs but is so stubborn that she tries all means to make excuses for his inconstant affair. Eventually , poor Marianne , languid and low from the nature of her malady , and feeling herself universally ill , can no longer hope that tomorrow will find her recovered . Thanks to this putrid tendency, a sensitive Marianne sleeps forever, and lives a sensible female.
      Having finished reading the last word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I softly sigh in the darkness. After experiencing the narrow path zigzagging up the immutable love, both Elinor and Marianne find out Mr. Right whom they belong to. But which character should I choose? To be sensible or to be sensitive?
      I think Elinor ought to gain more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No matter in novel or in reality, Elinors actually suffer more burdens than Mariannes, as well as solitude. It’s impossible to read anything from their smooth appearance, thus we think their tough appearance means their tough spirits for granted. However, it turns out to be wrong when Elinor receives sudden proposing marriage from Edward and bursts into crying. At that time, Elinor is another Marianne, fragile and ingenuous. She badly needs love but never speaks it out. Perhaps it’s because she is the eldest sister in the family, she can’t count on any help from her sisters or mother. So when Marianne sheds for falling leaves, she ha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st of living. I always believe that under Elinor’s fortitude surface lives a beating heart. She only hides her passion for life and devotion to love, thus duty is the very thing she cares for. When hurt by love, she endures it alone, unlike Marianne yearning for everyone’s focus. When realized Lucy’s skullduggery, she still tolerates it for the sake of her Edward. Because of her sense, she has to sacrifice her passion and her unlimited girlhood.
      As for Marianne , she abhors all concealment where no real disgrace can attend unreserved ; and to aim at the restraint of sentiments which are not in themselves illaudable , appeared to her not merely an unnecessary effort , but a disgraceful subjection of reason to common-place and mistaken notions . In sacrificing general politeness to the enjoyment of undivided attention where her heart is engaged, and in slighting too easily the forms of worldly propriety, she displays a want of caution which Elinor can not approve. She , who has never much toleration for anything like impertinence , vulgarity , inferiority of parts , or even difference of taste from her spirits , to be pleased with the Miss Steeles . Such openness, such sincerity! Though substantially hating the dark side of morality, Marianne is condemned by such event and is nearly led to the grave. She innocently thinks she can live independently from the circumstance; actually she has been gradually changed by the circumstance.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Marianne submits to her sister’s sense as she firmly rejected initially, and accepts plain-featured Colonel Brandon. Does it mean she eventually grows up, or she is a victim of circumstance? Because of her sensibilities, she has to go through vicissitudes and abandon her romantic opinions towards life, and ultimately becomes intellectual, instead of falling a sacrifice to an irresistible passion as once fondly flattered herself with expecting.
      To be sensible or to be sensitive? The genius of Jane Austen lies in this thought-provoking ideology, one that reflects the wisdom of living. As Jane herself explained :”With strong affection it’s impossible , with calm ones it can have no merit “ , so no matter to be sensible or to be sensitive , we all have to sacrifice something . Maybe we will be forced to have a good head on your shoulders in this bitter process, maybe we will cultivate an air of sophistication, or maybe we lose our nature qualities to satisfy the society. But who knows? Probably our life should display a perfect fu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That’s why I equally love Elinor and Marianne. They represent two sides of the personality, but both combine to a perfect morality. So it’s not necessary to argue whether sense is premier or not. I still remember a saying from William Butler Yeats:" In life courtesy and self-possession are the sensible impressions of the free mind, for both arise from never being swept away, whatever the emotion , into confusion or dullness?” Just like the novel undertoned, sense and sensibility are two sisters, they can’t live alone, but at most time, what we should do is more akin to empower our emotion than become emotionally involved.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always admire the way British behave. For example, when Princess Dianna met a car accident, Queen Elizabeth bravely held in her feelings and treated it calmly with dignity. To each individual, sense similarly plays the main role. Take a liberty to deliberate on how to adjust your impulsion instead of running in circles. Is what you do an engagement of your heart? Are you constantly reading and answering messages or checking on the latest stream of information? Are you always rushing through your schedule? Then be that vision. Value the sense. It’s a treasure and it’s available to us, always.
      In the end, by some freak of fate people extravagant or good-natured all have a happy ending. We don’t know whether the virtue will pay off while the wickedness will receive its revenge. However, it shows reality, that life is complicated full of unknown miseries. Jane Austen sets us a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sense and sensibility, between moral duty and earthly pleasure, between obligation to the spirit and attention to the incredible beauty. As we think further and further , Margaret , the youngest sister in the family , has reached an age highly suitable for dancing and it’s not very ineligible for being supposed to have a lover . What a titanic choice will she make between sense and sensibility? Only your heart will tell.
      
  •     此書比《諾桑覺寺》寫得好,但不如《愛瑪》、《傲慢與偏見》。從簡·奧斯丁的小說中,你可以讀到許多你周圍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她的書中一般沒有大奸大惡的人,故事的女主人公全是出身于中產(chǎn)階級、鄉(xiāng)紳家庭、或小康家庭。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讀者非常多,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屬于這個階級,讀起來能找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我尤其喜愛簡·奧斯丁對人物性格及心理的描寫。但此書中,布蘭頓上校愛瑪麗安的心理和他的各種表現(xiàn)筆墨不多,瑪麗安最后轉(zhuǎn)變思想,同意嫁給布蘭頓上校的心理活動也幾乎沒有,另外,書最后部分,有些情節(jié)寫得有點啰嗦,故事結(jié)尾有些草率??傊?,此書還可以,可以一讀。
  •      謝謝你,帶我出發(fā)
      Dear Jane:
       零點時分,我在給你寫信。
      期許能像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中的主人公一樣,赴一場藝文幽會。但是,我不需要海明威、艾略特給我聲勢浩大的演說,我只需要你,靜靜地,坐在我對面的沙發(fā)或是長椅的右手邊。
      你說:“我累了,差不多了,我筆下的那些姑娘們,她們比我幸福就好?!?br />   
      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接過你遞給我的書《傲慢與偏見》,這是我買的第一本原版小說,我差一點找不到它,它的封皮有些磨損,帶著時光的吻痕。
      那是我初中的時日,南方午後,蟬鳴與光線交響,我讀“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十幾歲,跟著你的筆觸考慮談婚論嫁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十幾歲,卻也是最容易被你帶進(jìn)書中情境,不能自已。現(xiàn)在重新回過頭看,就像放電影,字幕一出“八年後”,畫面即跳轉(zhuǎn)到八年後,但手裏你的書,仍舊以熟悉的口吻吐訴熟悉的語句,這樣的時光,是不是應(yīng)該收穫一句動人的歎息。
      
      現(xiàn)在我早已忘記,MR.Darcy是不是像電影中一樣,冒著大雨,滿身狼狽沖到Elizabeth面前,為自己故作聰明的拆散姐姐與朋友辯解,卻越描越黑,也許因為在心愛的人面前緊張過分,即使語氣里仍有令我們旁觀者忍俊不禁的傲慢,但這一幕像畫面主色調(diào)的深綠色一樣渲染開來,烙下一個雋永的印記。王菲唱:“生平第一次我放下矜持…”原來這番情愫,在驕傲的Darcy先生身上,亦有所附麗。
      
      比影像留給我記憶更深的,是閱讀時的心情。比起順風(fēng)順?biāo)樌沓烧碌膼矍楣适?,讀者顯然更偏愛情節(jié)波折與分離並存。而恰好,你的筆,好似嘗過世間所有愛情心酸與苦甜,娓娓道來,當(dāng)時的我,讓床頭燈照亮達(dá)西先生的一往情深,將伊莉莎白的自主勇敢掛在窗前,然後,枕著曼斯費(fèi)爾德莊園里范妮對艾德蒙的矢志不渝入夢。
      
      
      你的第一部作品《理智與情感》,我卻是到了大學(xué)初始,才有幸讀到?,F(xiàn)在羞愧當(dāng)時並不是一氣呵成讀完,中途有對你的敘事方式感到些許疲憊。原諒我的冒然抱怨,也許是當(dāng)時的自己過於浮躁,滿身的期許來到大學(xué),社團(tuán)活動接連不斷,讓自己很難有時間靜下來,在圖書館坐一下午,浸在北方的陽光裡,聽你說逹什伍德一家的悲歡離合。
      而後斷斷續(xù)續(xù)的讀,才發(fā)現(xiàn),你一直在愛情觀念上探討的理智與情感的命題,在你的這第一本書中,表現(xiàn)得更為鮮明,且淋漓盡致。再一次,我才終於又喜歡這部作品,雖然比不過傲慢與偏見在我心中先入為主的地位,但她卻又比曼斯費(fèi)爾德莊園要簡單而鮮活,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也更為合理。
      
      你問我最喜歡哪個姑娘,一開始我當(dāng)然會說瑪麗安,她靈動得像隻喜鵲,享受年輕生命里的喜悅、讚美與奇遇。但感性太過溢滿成災(zāi)便是自己的劫難,可是如果青春時不被衝動與情感衝昏頭,又何時能再淋到這一場大雨呢?人人都想要如意郎君,“當(dāng)窗理雲(yún)鬢,對鏡貼花黃”,少女心,總能吟成詩。可是,與威洛比的相遇,註定只是年少愛情的火焰,亦只是一團(tuán)煙火??蓱z的瑪麗安,被虛偽輕浮的威洛比拋棄后,烈火燒得悲痛欲絕。
      “我自己的情感造成了我的痛苦,而在痛苦的情況下缺之堅韌不拔的精神,又差一點使我送了命。我知道,我的病完全是自己造成的,當(dāng)時我明知不對,但還是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加入我真的死了,那是自取滅亡。”
      當(dāng)我讀到這句,不知道你在寫作時,是不是帶著一種置絕望于瑪麗安,讓她歷經(jīng)臨死責(zé)難的狠心,這樣像是在為自己解體的獨白,讀來讓年紀(jì)相當(dāng)?shù)奈覀兎滞鈶z惜。可是你的筆調(diào)有時客觀得太殘忍,我知道你對自己也有過反省。你會把書中每個姑娘當(dāng)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撫育,但並不是任由擺佈,你當(dāng)然會視其發(fā)展,他們或任性或理性都會最終接受時光的懲罰或饋贈。
      你還是仁慈的,很少將任何人置於死地,任性與衝動的孩子會自食其果,但你的愛從來不會吝嗇給予,瑪麗安,即使在最低落無助的時期,仍有布蘭登上校不離不棄,好讓人羨慕,太多人在歷經(jīng)錯誤后,像是拋物線一樣迅速墜亡,而瑪麗安暮然回首,有一個人,守在燈火闌珊處,也不枉受過心理與身體的折磨了。
      
      
      那麼你在塑造埃莉諾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她就像是你的化身,不躁動不喧譁,但誰都無法忽視她的地位,她把握著你的指令,一步一步走得都穩(wěn)穩(wěn)妥妥。她才是最令人羨慕的對象,她始終相信自己。
      “埃莉諾非常明白愛德華是愛她的”
      “難道愛德華一直在存心欺騙她?難道他是一片虛情假意?難道他與露西不是真心實意的訂婚?不,不管從前情況如何,她現(xiàn)在並不這麼認(rèn)為。他只喜歡她一個人,這一點她絕不會搞錯。在諾蘭莊園,她的母親、妹妹、范妮都知道他喜歡她。這並不是她的虛榮引起的錯覺。他當(dāng)然是愛她的?!?br />   直覺、自信與理智,很多時候女生都是光憑直覺行事,而恰恰缺失真正的自信與理智,來自於內(nèi)心深處的自控力。當(dāng)情人貌似移情,她會冷靜始終相信,愛德華心裏最愛的仍是自己,誰都無法動搖她的信念,然而她卻還是可以做到不動聲色地期待轉(zhuǎn)機(jī),連讀者都要忍不住為她打抱不平了,她何以如此堅定隱忍。妹妹瑪麗安愛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她也不會嫉妒,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方式,能觀花謝,守得雲(yún)開。
      也許,你的讀者做一個調(diào)查,“奧斯丁筆下最受歡迎的女主角”,一定不會是埃莉諾,她不比瑪麗安的青春活力,也沒有伊莉莎白的個性伶俐,更不像范妮(曼斯費(fèi)爾德中的范妮)一樣柔弱溫馴。她不會是讀者的摯愛,卻能擁有你,奧斯丁,本人的最終寵愛。也許世上難有幾人能做到她那般將理智與情感駕馭得四平八穩(wěn),并在面對情人不忠時淡然等待,相信自己,最後等來歡喜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終於,在最後,我看到了埃莉諾對自己的釋放,當(dāng)愛德華來告訴他,露西和羅伯特私奔了,而他可以再回到埃莉諾身邊。你聽,愛情回來了。
      
      “埃莉諾幾乎是跑出了房間,剛一關(guān)上門,便喜不自禁地哭起來。她起先以為,喜悅的淚水永遠(yuǎn)也止不住了?!?br />   
      Dear Jane,描繪這一段時,你會不會已是雙手顫抖。你最愛的埃莉諾,她也自由了,很多個夜晚,她的腦袋應(yīng)該被思念填滿卻又不敢聲張。她看著妹妹率先得到驚喜與幸福,或是低落與崩潰,都仍能堅守自己的端莊理性,外界的紛擾和變遷,都不足以讓她偏移,都不可能讓她絕望。她是一顆太穩(wěn)定太強(qiáng)大的行星,有自己轉(zhuǎn)動的軌道,有自己的北斗星。我無法估計埃莉諾的內(nèi)心宇宙有多麼遼闊,她時時刻刻都能沉住氣,而不是像瑪麗安那樣呼天搶地,也不是像范妮那樣多愁善感。只有在守得雲(yún)開見天明的時刻,她才允許自己歇斯底裡釋放壓力,那樣的時刻,所有情緒不再因理智而壓抑,像洪流一樣傾斜,但她仍然不會因此狼狽不堪。這樣堅守等來的幸福,好像更讓人覺得難能可貴。
      不管我們讀者對愛德華有多少抱怨與不滿,親愛的聰明的姑娘,只要你等來的是自己的真愛,這就夠了。
      
      
      
      Dear Jane我知道你也是羨慕埃莉諾的,你給她自己的聰慧、優(yōu)雅、冷靜、大方,給她愛人,還給她的家人幸福。而你自己,卻守著執(zhí)念,過了這一輩子。
      你說:“筆下的姑娘們,你們幸福就好了。”
      
      我眼前的你,你輕輕理了理蒼白的頭髮,將手臂上的披肩往上拉一下,然後閉上眼。
      老了,依舊優(yōu)雅。
      我多想對你讀那句話,“我認(rèn)識你,永遠(yuǎn)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年輕,人人都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是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在備受摧殘的面容?!?br />   我能想像你年輕時的美。像埃莉諾一樣不動聲色,如瑪麗安一樣容光煥發(fā),若伊莉莎白一樣豐富獨特。
      可她們都只是你身上的一部份,相比杜拉斯直接而坦然地在《情人》中傾訴自己的經(jīng)歷與慾望,你總是剋制委婉地不讓任何一個女孩完全的繼承你的所有特質(zhì),將她們完全拼湊也無法得到一個完整的簡奧斯丁。你小心翼翼的把愛與個性隱藏在字裡行間,竟也可以讓讀者好奇當(dāng)作遊戲,讀者眼裏的簡奧斯丁,就像一百個人心裏的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是伊莉莎白嗎,不,她太清高了。是埃莉諾嗎?不,她太隱忍了。是瑪麗安,也不會,一直在討論理智與情感抗?fàn)幍暮喸鯐屪约旱目藓托Χ加帽M力氣,驚天動地。
      
      親愛的簡,你讓筆下的每一個好姑娘都找到歸宿,自己卻與不語的歲月廝守。
      前幾年,我剛看過《成為簡奧斯丁》時,心裏難耐萬語千言要傾訴。亦是像這樣,深夜碼字,那封給你的信,卻沒有午夜巴黎的奇遇,不知道你有沒有收到。
      二十幾歲的你遇到了年輕氣盛的湯姆,在此之前,你身邊也有個沉默內(nèi)斂的暗戀著韋斯萊先生,那時的你就像朝氣蓬勃的瑪麗安一樣,感情充沛,並且?guī)е稽c點因博覽群書文采飛揚(yáng)而屢屢受贊的虛榮與驕傲。時光甚好,我想,年輕的姑娘就應(yīng)該像你這樣,身邊有個忠心的愛慕者,帶著一點足以令人驚訝的才華,對未來始終憧憬。然後,便是所有愛情的必備橋段,女主角的真命天子該出現(xiàn)了,有了他,女主角不會再流戀于他人一分一秒。你的主見,在當(dāng)時一定是逆于倫理的,放著金龜婿韋斯萊先生不聞不顧,癡心于事業(yè)和未來皆無定數(shù)的湯姆。
      如果不你堅持己見,那就不會再有傳奇的簡奧斯丁。為了愛逃脫俗套的門當(dāng)戶對父母讚許,你和湯姆決定私奔。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每本書里,你都有提到“私奔”這個愛情元素。我看著馬車奔馳,緊握雙手的兩人帶著逃到天涯的決絕,儘管你在書裡對私奔行為顯示的態(tài)度總體說來還是否定的,但那一刻我真心為你激動。
      可是如果你不顧一切為了愛情衝昏頭腦,那也不是傳奇的簡奧斯丁了。你讀了湯姆的家書,身在愛爾蘭的湯姆一家寄全部希望于他,他深陷於愛情和家庭責(zé)任的牽扯中。私奔顯然意味著揹負(fù)不孝子自私者的罵名,你怎麼可能用愛情自私的將情人捆綁。你終於放棄,并不出所料。
      
      你看我?guī)湍慊貞浧鹆诉@些一步一個痛點的往事,你笑了笑,仍舊沉默的閉上眼睛,我不敢肯定你是否現(xiàn)在仍不後悔,但我想,你閉上眼,嘴角抽動,眼睛閃爍,那個瞬間,你一定在想湯姆。
      
      金錢與名譽(yù),在你最燦爛年紀(jì)的時候你對他們不屑一顧,而當(dāng)你隱沒,把苦楚溶於無法攔截永在流逝的時光中時,它們便隨著你小說的名聲大噪而前來彌補(bǔ),這些物質(zhì),曾將你們的愛情摧毀,但如今于你仍是無用的,你早已將自己的青春和能量都傾注于小說里,《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愛瑪》《曼斯費(fèi)爾德莊園》還有《諾覺桑寺》《勸導(dǎo)》,我未能全部讀完,但已在裡面瞥見了你們的影子。你不會直白的將楚痛稀釋在某一部作品中,而是一點一點的療傷,你讓他們都幸福,這大概是你對自己孤獨終老最大的慰藉。
      
      鬥轉(zhuǎn)星移,美人遲暮。你仍是你,未成為任何一個人的附著品,不曾貼上XX夫人的標(biāo)籤,“簡奧斯丁”,這算不算幸運(yùn),那樣的年代,一輩子,一個女性只做自己。我看到電影的最後一幕,你雙手放在書上相疊,手指乾乾淨(jìng)淨(jìng)的,鏡頭用符號學(xué)訴說著樸素與靜默,婚姻于你,一片蒼白。
      前來聽你讀書會的讀者中,有曾經(jīng)熟悉的面孔,這一場景,也像極了《情人》里年老時分杜拉斯和男人的重逢。可是,湯姆不曾說出似“我愛你備受摧殘容顏”這樣的情話,他帶著同為書迷的女兒一同前來,他喊住自己的女兒,一聲“Jane!”,剎那間,我能體會你那般身體驟然僵住,感覺時光凝固的錯覺。像是,誰的手輕輕拂過大提琴的弦,挪不開的音色,低沉的抽泣。Jane,你是她女兒的名字,也許所有的隱痛和沉寂都未曾被辜負(fù)。
      
      理智與情感,如何抉擇劃分,始終是你一直在勸導(dǎo)我們的事。但無論是小說還是現(xiàn)實中,理智與情感的辯證始終不能決一勝負(fù)。不然故事也不會如此精彩。人生亦是,尤其在被愛情砸到時。像一場不期而遇的大雨。暢快淋漓,也不要忘記臥病的代價。
      當(dāng)我在你的真實故事里得知,年老后的湯姆只不過對從前那段情緒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那是我年輕時的一個錯誤?!蔽覠o法接受,我寧願活在世人對這段故事的美化中,就如即使我們與你筆下那些女孩一樣要面臨糾葛抉擇,或為金錢、名譽(yù)羈絆,也寧願在理性的範(fàn)圍內(nèi)相信一些美的東西。
      傳記電影里對你的蒼白歲月跳幀式的帶過,每每想起依舊覺得時間似銀刀,亮得刺眼,其實可以隨時帶走你,卻殘忍的讓你忍受孤獨,更為煎熬。
      你喃喃道:“人生為什麼那麼長,我好像過了幾輩子一樣?!?br />   
      你的人生,早已不單單是一條孤單的直線,你的書寫,已經(jīng)讓六個世界的紳士淑女鮮活。
      你又閉上眼了,拂曉了,大概這次。你上閉眼,就不會再醒過來。
      Dear Jane,你知道嗎,你的眼睛已經(jīng)為太多女孩看過了路。
      
  •     理智不理智,沒有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全在乎個人看法。
      
      埃莉諾原本是個理智冷靜的人,卻選擇的經(jīng)濟(jì)條件不如意的愛德華。她選擇了精神上的富有。自己自足便好了~~ 我依然認(rèn)為她是理智的。畢竟物質(zhì)的富有,不見得會帶給所有人幸福。我想人活著,大多數(shù)還是為了追求幸福吧。
      
      原本感情用事的瑪麗安,選擇了比自己大近20歲的上校。威洛比的拋棄,上校的關(guān)懷,瑪麗安也“現(xiàn)實”的選擇了遠(yuǎn)本絕對不符合自己標(biāo)準(zhǔn)的人。最終瑪麗安也變得理智。我相信她也是漸漸愛上了這品德優(yōu)秀的人,這也算是個理智的選擇。
      
      在我看來,這本書更像是瑪麗安由只關(guān)心情感的因素,不顧周圍一切,無視他人的看法。然后漸漸成熟、理智開始對他人有一個正確公正評價及關(guān)心自己的姐姐、喜歡詹寧斯太太等等的成長路程。也算是起初年僅17歲的瑪麗安,從一個女孩長成為一個女人的過程。是不是很符合現(xiàn)在女生的成長經(jīng)歷呢?
  •      既然作者吧書名由之前的《瑪麗安與埃莉諾》改為《理智與情感》即sense and sensibility 我們就可以多少看出奧斯丁的寫作用意了。
       之所以評為還行是因為自己看得也是囫圇吞棗,很快的掃過一遍,然后突然之間瑪麗安就和那個上校在一起了,艾諾莉和愛德華就在一起了,感覺沒什么快感。
       看來自己現(xiàn)在還是比較喜歡現(xiàn)在相對小清新的文字,能夠得到即時的快感,或是高心抑或是憤怒,選擇看一些名著的原因是它們是經(jīng)典的存在,必然有很不一樣的地方,而每每卻讓人失望,看完,扔在一旁,就像沒看過這本書一樣,毫無感覺。
       也許是自己的閱歷遠(yuǎn)遠(yuǎn)不夠,之前看的書太少,也許是閱讀的方法和習(xí)慣問題。也許是翻譯的版本不過癮,借了本她的英文版《傲慢與偏見》,希望能夠不小的驚喜,因為就電影來說是無可挑剔的。
  •     簡·奧斯汀《情感與理智》在我手中合上整個讀本的最后一頁的時候,心里思緒萬千,思索著每個人在書中所表現(xiàn)的特性,猶如自己生如其中,透過書中的文字讓我不斷的聯(lián)想到周圍類似的人或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又或者看到在每個女主人公的身上似乎又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盡管有好有壞,這些折射在我身上的影子讓我開始有所思考,思考自己的德行,思考自己在面對情感時又是如何去理智的對待,最后得出的結(jié)果全部否定,不得不承認(rèn),這么多年一直沒有特別理智的對待過感情,從身邊走過的那么的異性,每次都猶如瑪麗安在遇到威羅賓時的那種興奮、草率、莽撞的奮不顧身的全身心投入,缺乏對對方的了解,缺乏女孩子應(yīng)有矜持,更缺乏去思考如何去對待感情,所以傷了,痛了,依舊這么孤獨的行走于人生的旅途,情感少有克制,假如,我只說假如,若像艾麗諾那樣在面對情感的時候,還可以理智的思考,思考這個人的德行,思考這個人的個性,思考這個人是否是在精神層面上與自己真正的相匹配,而不是僅限于那浮華的外表,深厚的家底,體面的工作,俏皮的言語,這些膚淺的東西,我想,我的感情便不會這么的曲折。前男友曾經(jīng)對我說:你太小,太膚淺,或許這是我們最大的差別。其實最大的差別不僅僅是膚淺,膚淺的背后更是缺乏對理智的理解,對精神生活的褻瀆,所以我們最后只能不歡而散,而我也得到了一次成長,成長的過程所付出的代價,除了失戀的傷心,失意的痛苦,更是對貧乏精神的踐踏。在即將步入30歲的人生軌跡中,在不斷對書本的深入理解中,不斷的接觸身邊形形色色的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群中,曾經(jīng)的那些痛苦,那些無所事事的生活,那些讓人難捱的孤獨的日子,開始慢慢離我遠(yuǎn)去,我不會再因為某個人突然的離開而傷心自責(zé),不會再因為單身感到孤獨無助,更不會去想念那些曾經(jīng)讓我念念不忘的人,快30歲的我,第一次感覺有了自己的生活,第一次感覺生活竟如此充實,第一次自信滿滿,第一次……只是這個成長的過程太過漫長,讓我欣慰的是我可以在繁華世界中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未曾擁有過的一片寧靜,我可以在這樣的寧靜的世界中不斷思考,不斷的進(jìn)行思想的升華,自己的生活也由此變得充實,并且從心里上夜開始淡然的對待周遭的一切,喜歡現(xiàn)在的自己,喜歡現(xiàn)在的生活,曾經(jīng)那個自卑的魔鬼已經(jīng)開始慢慢離我遠(yuǎn)去,而迎接到的卻是那個充滿自信的天使,這一切應(yīng)該都?xì)w功于自己開始學(xué)會理智的看待問題,開始對自己的情感有所克制,所以……相信自己的未來人生正如達(dá)希伍德姐妹倆真正過上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     因大多數(shù)人看這個版本,就貼這里了。
      我原來看的其實是這個版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52263/
      所以頁數(shù)都是指上面網(wǎng)址的書頁。
      
      Sense and Sensibility
      
      P16
      “Mama, the more I know of the world, the more am I convinced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man whom I can really love. I require so much!” – Elinor to her mum
      
      P30
      “In my eyes it would be no marriage at all, but that would be nothing. To me it would seem only a commercial exchange, in which each wished to be benefit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Marianne to Elinor
      
      P69
      “In a total misapprehension of character in some point or other: fancying people so much more gay or grave, or ingenious or stupid than they really are, and I can hardly tell why, or in what the deception originated. Sometimes one is guided by what they say of themselves, and very frequently by what other people say of them, without giving oneself time to deliberate and judge.” – Elinor to Marianne
      
      P70
      Edward: “Shyness is only the effect of a sense of inferiority in some way or other. If I could persuade myself that my manners were perfectly easy and graceful, I should not be shy” “But you would still be reserved,” said Marianne, “and that is worse” (I don’t agree)
      
      P76
      Elinor to Edward, “You are in a melancholy humour, and fancy that any one unlike yourself must be happy. But remember that the pain of parting form friends will be felt by every body at times, whatever be their education or state. Know your own happiness. You want nothing but patience—or give it a more fascinating name, call it hope.”
      
      P168
      Sir John(?) to Colonel Brandon, “She[Marianne] has not such good health as her sister, --she is very nervous,--“She has not Elinor’s constitution; -- and one much allow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very trying to a young woman who has been a beauty, in the loss of her personal attractions. You would not think it perhaps, but Marianne was remarkably handsome a few months ago; quite as handsome as Elinor.—Now you see it is all gone.”
      
      P185
      Marianne, “Four month! And—and yet you loved him!” Elinor, “Yes. But I did not love only him; -- and while the comfort of others was dear to me, I was glad to spare them from knowing how much I felt. Now, I can think and speak of it with little emotion. I would not have you suffer on my account; for I assure you I no longer suffer materially myself. I have many things to support me. I am not conscious of having provoked the disappointment by any imprudence of my own, and I have borne it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out spreading it father. I acquit Edward of all essential misconduct. I wish him very happy; and I am so sure of his always doing his duty, that though now he may harbor some regret, in the end he must become so. Lucy does not want sense, and that i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every thing good may be built.—And after all, Marianne, after all that is bewitching in the idea of one’s happiness depending entirely on any particular person, it is not meant—it is not fit it is not possible that it should be so. –Edward will marry Lucy; he will marry a woman superior in person and understanding to half her sex; and time and habit will teach him to forget that he ever thought another superior to her”
      
      P223
      Elinor could not be cheerful. Her joy was of a different kind, and led to anything rather than to gaiety. Marianne restored to life, health, friends, and to her doating mother, was an idea to fill her heart with sensations of exquisite comfort, and expand it in fervent gratitude; but it led to no outward demonstrations of joy, no words, no smiles. All within Elinor’s breast was satisfaction, silent and strong.
      
      P243
      Marianne, “I know we shall be happy. I know summer will pass happily away. I mean never be later in rising than six, and from that time till dinner I shall divide every moment between music and reading. I have formed my plan, and am determined to enter on a course of serious study. Our own library is too well known to me, to be resorted to for anything beyond mere amusement. But there are many works well worth reading, at the Park; and there are others of more modern production which I know I can borrow of Colonel Brandon. By reading only six hours a-day, I shall gain in the course of a twelvemonth a great deal of instruction which I now feel myself to want.” Elinor honoured her for a plan which originated so nobly as this; though smiling to see the same eager fancy which had been leading her to the extreme of languid indolence and selfish repining, now at work in introducing excess into a scheme of such rational employment and virtuous self-controul.
      
      P265
      John, “But, I confess, it would give me great pleasure to call Colonel Brandon brother. His property here, his place his house, every thing in such respectable and excellent condition! –and his woods!—I have not seen such timber any where in Dorsetshire, as there is now standing in Delaford Hanger!”
      
  •      今天是國際上專屬于女性的節(jié)日。而昨天呢,許多校園也以各自獨特而豐富的方式為女生們慶祝節(jié)日,美其名曰“女生節(jié)”。我猜測,大概是想與今天這個“成年女性”的節(jié)日區(qū)別開來,所以提前一天度過吧,這個想法挺可愛的。
      
       閉上眼睛,“女性”一詞帶給我的是一片美好的想象。周國平就說過:“女性是人與自然的最后一道紐帶”。而老子的道家思想,也是崇尚靜、虛、柔等女性特征,所謂“上善若水”。在我心里,女性就像一道清澈、寧靜的泉水,為這個世界注入一股溫柔。女性似乎有一種天然的美好特質(zhì),天生更加細(xì)膩、敏感、溫柔。也許可以歸結(jié)為更加的感性,這樣的感性是貼近自然的,是無比美好的。
      
       當(dāng)然,這是從抽象的哲學(xué)意義來講的。具體到現(xiàn)實中,又是千姿百態(tài)了。還記得大學(xué)時在教室跟正寧同學(xué)為孔子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而辯論了一晚上,至今想來甚覺有趣。
      
       感性與理性
      
       這里提到一個詞:感性。說到感性,立刻想到其對立面“理性”。最近關(guān)于感性和理性,有些粗淺的思考:
      
       理性,強(qiáng)調(diào)的是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地分析、思考問題,對于“做事”很重要;
      
       感性,強(qiáng)調(diào)的是一種情感的體驗,是讓人更美好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理性與感性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是對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感知方式??茖W(xué)重理性,人文重感性。科學(xué)是探求自然的真,人文是探求人性的美。
      
       雖然有時候?qū)κ澜绲母兄绞讲煌?,但是終極的歸宿也可能是同一的。比如說,人們采取種種科學(xué)方法保護(hù)環(huán)境,其目的是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另一方面人文主義者也很詩意地描繪出這樣的美好圖景:“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边@樣看來科學(xué)和人文在最高層次上是統(tǒng)一的。
      
       又比如說,水這個意象,科學(xué)看來在于流體力學(xué)的美,一種蘊(yùn)含著科學(xué)之韻律的美;而我聯(lián)想的是“上善若水”,水的品格體現(xiàn)在它的靜、柔、持之以恒,還有《紅樓夢》中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水象征著一種清澈、純凈的心性,是柔弱、嬌美的渾然天成的女性美,讓人聯(lián)想到“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的美,因此我感受到的是水的文學(xué)和哲學(xué)意義。這就是思維方式差異所造成的對世界感知的不同以及看待事物視角的不同。
      
       感性與理性二者缺一不可,而且需要達(dá)到平衡
      
       我由女性聯(lián)想到感性,進(jìn)而聯(lián)想到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guān)系,這并不意味著女性可以跟感性劃等號,而男性則是理性的代名詞了。事實上,我覺得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對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如同鳥生雙翼,缺一不可,而且需要達(dá)到平衡。這兩種思維方式也可以互相補(bǔ)充、相得益彰。處理事情時要有理性的思維作指導(dǎo),而文學(xué)和藝術(shù)的感性思維應(yīng)該作為一種個人的修養(yǎng)。
      
       我想到葉嘉瑩在分析王國維的思想時就評價他是“情感與理智兼?zhèn)涞娜恕?,理性賦予了他做學(xué)問時的縝密、邏輯,而感性賦予他靈感之光,二者兼具才成就一代學(xué)術(shù)大師。
      
       畢淑敏早年做過醫(yī)生,后來開始寫作,作品中常用醫(yī)學(xué)上的例子作比,而寫作本身是對心靈的一種訴求。因此早年當(dāng)醫(yī)生的經(jīng)歷讓她對生命有了更透徹的思考,因此也賦予了她的作品一種更加冷靜的感覺,對人性的分析也就更加透徹一點。
      
       在看央視紀(jì)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時有一句話印象挺深的,是梁啟超談對兒子教育的建議,大概意思是:“思成所學(xué)課程太專門,應(yīng)該多涉獵一些音樂、美術(shù),這樣不至于缺乏趣味。”對,趣味,或者稱作情致,是文學(xué)、藝術(shù)賦予人精神層面的享受,也是很重要的。
      
       到了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做事情只憑感覺、沖動,卻沒有理性的思考,那么必然會做出錯誤的選擇;另一方面,如果生活中全是理性思維,一板一眼,卻沒有一顆感知世界之美好的心靈,那么人生便會像一口枯井,了無生趣。
      
       最近對自己的反思不少,意識到我是個感性重于理性的人,這與天性稟賦、興趣傾向都有關(guān)系。跌跌撞撞的這半年,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很多事情好笨拙,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思維方式中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只有讓感性與理性達(dá)到平衡,才能更好地管理情緒,調(diào)整心態(tài),去除內(nèi)心的浮躁和迷茫。我的感悟并不完全正確,但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進(jìn)步吧。
      
       最后,言歸正傳,祝親愛的媽媽、奶奶、外婆以及所有姐妹們節(jié)日快樂!
  •     相比于更受人追捧的《傲慢與偏見》,更喜歡這本書?!栋痢返睦飷矍楦裎膶W(xué),伊麗莎白可愛是可愛,可惜總少點些世俗的味道,讓人覺得不真實。而《理》的兩姐妹,無論是妹妹瑪麗安的癡情、乃至發(fā)現(xiàn)被背叛后的傷心絕望,以及最后嫁給布蘭登的決定,還是姐姐埃莉諾對愛情的小心翼翼,隱忍執(zhí)著,以及最后喜極而泣的感情釋放。一切都那么真實,仿佛就是戀愛中的你、我、他。
      而另一個讓人無法忘懷的就是本書描寫了Lucy一角。這個女人,無美貌,工于心計,善阿諛,世俗,諷刺的是仿佛這個具備了一切不美好特點的人,卻最后人財兩收,雖然不知道這段只有激情和利益的婚姻能維持多久。
      
  •     簡?奧斯丁如果在現(xiàn)在的時代絕對是一位好的言情網(wǎng)站寫手?;蛘哒f現(xiàn)在的那些言情作家很多都是在玩奧斯丁多少年前就已經(jīng)玩過的那一套。
      
      布蘭頓上校像很多現(xiàn)代言情出現(xiàn)的男主,一開始并沒有喜歡瑪麗安,在他人的言語中,漸漸對瑪麗安有了關(guān)注,并且他發(fā)現(xiàn)瑪麗安像極了以前的戀人,那無法得到命運(yùn)多舛的戀人,綜上,他開始喜歡瑪麗安,關(guān)注她,安慰她,照顧她,像是公主身邊的騎士一般。
      
      瑪麗安則是一個幸福,擁有所有愛的,年紀(jì)幼小的公主,所有的事情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毫不顧忌他人的情緒,做事不會察言觀色,并且認(rèn)為按這樣方式生存的姐姐是一個只有理智毫無熱情可言的可憐人。她不喜歡布蘭頓上校,因為他并不是她心目中的王子。她希望遇見的是一位溫柔體貼又有共同志趣的戀人,滿足她一切美好愿景的戀人。在一個風(fēng)雨交加的日子里,她遇見了她的王子威洛比。
      
      王子威洛比謙遜,待人友善,與瑪麗安在文學(xué)和音樂方面愛好相同。他甚至得到了瑪麗安母親的喜愛,以及其他人的一直贊揚(yáng)。這一切都符合瑪麗安的要求。
      
      就像埃莉諾說的一樣,這一切都來的太快了,快到已經(jīng)把所有的話說完,所有的事做完。所以注定得出現(xiàn)困難。
      
      而結(jié)果是,王子并不如同想象的那樣,他也只是個登徒浪子,辜負(fù)了瑪麗安的愛。實際上,真正的困難,還是關(guān)于錢,就像現(xiàn)代言情小說一樣,橫在兩個人面前的只是金錢,沒有錢的生活誰也受不了。
      
      埃莉諾后來說過一段話,我認(rèn)為這是本書寫的很好的一段,她說:他后悔他做的事了,為什么后悔?因為他發(fā)現(xiàn)不符合他自己的要求。結(jié)果沒有使他幸福。他現(xiàn)在情況不困難了,他不受那種窘迫的苦了,他后悔的只是娶了那個女人,沒有你那樣性格可愛。但是難道就能說,娶了你他就會幸福嗎?他的種種煩惱將是另一種樣子。那時他雖有了一位可無抱怨的好脾氣的妻子,但他總是會手頭拮據(jù),總是窮困;而且很可能過不久就會覺得,對于家庭幸福來說,有了固定家產(chǎn)和高額收入所帶來的數(shù)不清的生活舒服條件,甚至比只有一位賢德妻子還要遠(yuǎn)遠(yuǎn)重要得多了。
      
      看,這就是事實的真相。無論是生活還是愛情都像是紅玫瑰與白玫瑰,總是會不甘心,沒有兩全其美。
      
      所以公主得不到王子,因為王子沒有錢,而公主自己也沒有錢。最后只能由有錢的騎士來拯救公主了。
      
  •     終于趕在上班前看完。整體感覺和《傲慢與偏見》還是一個風(fēng)格,不富有但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鄉(xiāng)紳姐妹。多了一個圣母女主,前面寫了絮絮叨叨寫了很多,成功和不成功的戀愛,有愛和沒有愛的婚姻。平淡的敘事是為了鋪墊好把所有矛盾推到最后一章爆發(fā),這也是對耐心的一點犒勞把。
      
      但是不得不承認(rèn)Jane Austin還是看世俗的問題比較透徹的。我看到兩句話有特別深的感觸。
      
      第一句:Lucy在這件事(拋棄哥哥嫁給弟弟)中的整個行為及其獲得的榮華富貴,可以被視為一個極其鼓舞人心的事例,說明對于自身利益,只要刻意追求,鍥而不舍,不管表面上看來有多大阻力,都會取得圓滿成功,除了要犧牲時間和良心之外,別無其他代價。
      
      第二句大意:一件不幸的事情,不管你心里如何認(rèn)定會發(fā)生,但期待中和發(fā)生后,兩者之間畢竟還有不同之處。
      
      特別是第二句,特別是第二句,希望我心中認(rèn)定的事情等到我知道它發(fā)生的那天,我已經(jīng)錘煉得像姐姐一樣了。
  •      讀西方小說,有兩個主題會被不斷地在書中重復(fù),一是遺產(chǎn),二是信仰。在奧斯丁的《理智與情感》一書中,非常少見的只有一處提及上帝和信仰的地方,遺產(chǎn)的問題,卻幾乎是全書的骨架,幾乎起到支撐并且決定整本書的故事發(fā)展的作用——當(dāng)然,感情才是最核心的,但是無疑,遺產(chǎn)的多寡,才是決定了那個時代,以及書中大多數(shù)男女的婚姻的因素。
       相對來說,在我們老祖宗的視金錢如糞土的金錢觀的熏陶下,我們的文化中極少如此明目張膽甚至是大張旗鼓地談?wù)撋婕暗藉X的事情,特別是當(dāng)感情摻雜進(jìn)來的時候,更是要表現(xiàn)得一面不屑的清高模樣,然而不自覺的又溢出一股虛偽的氣味。
       《理智與情感》也可以說是一部成長小說,瑪麗安的熱情急躁以及在感情上欠缺周全慎重的考慮讓她在17歲的初戀中飽受打擊,與之相反姐姐埃莉諾的理智穩(wěn)重審慎以及在捉摸不定的看似失敗的戀情中最后俘獲郎心正好給瑪麗安上了一堂課,讓她懂得在戀愛以及婚姻的選擇中,情感也需要理性的駕馭,不然將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最終鬧得人仰馬翻。最終結(jié)果是所有人都比較滿意的。瑪麗安和埃莉諾也都獲得理想的結(jié)局。理想的結(jié)局離不開富足的經(jīng)濟(jì)條件,典型的英國人思維,浪漫是建立在令人無憂無慮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上的。
       小說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方在于羅伯特和露西的結(jié)合,可以說是作品的點睛之筆,也可以看成是作者的救火之策。一方面為單調(diào)的情節(jié)注入新的看點,另一方面也嫌牽強(qiáng)。為了圓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總得有人做出犧牲,而小說的犧牲,無疑就是露西,一位善于奉承,圓滑世故的姑娘,在她出場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愛情的忠貞守護(hù)者,結(jié)果來個三百六十度翻臉變了一個人。成為一位背棄愛情拋棄信諾的無恥女郎。況且跟未婚夫的家人鬧翻的情況下,在世人皆知的情況下,在未婚夫以實際行動表明堅守對自己的愛情的盟約的情況下,與未婚夫的弟弟羅伯特才見面幾天就堅決地拋棄四年前已私定終身的愛德華,給出的理由僅僅是早已知道愛德華已經(jīng)移情她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正是這樣,才讓我們看到,所謂理智與情感的另一個版本,那就是理智在極度厚顏無恥和極端虛偽的面具下,深藏著能夠為金錢而拋棄情感的極端冷血的心靈,拋棄了情感的理智,就只是對金錢的赤裸裸的追逐。
  •     該小說主要以艾莉洛和瑪麗安兩姐妹的愛情婚姻為線索,以女性特有的眼光去敏銳的審視當(dāng)時的世界。從該書的標(biāo)題可以看出,該書是探討理智與感情的話題。理智的姐姐艾莉洛和感性的妹妹瑪麗安,雖然對待愛情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但兩人都在愛情的旅途中走得很艱辛,不過結(jié)局是圓滿的,也算是眾望所歸。
      
      艾莉洛是一個非常理智的女性,但是她的理性絕不是冷漠與嚴(yán)肅,她的理智中透露的是智慧、莊重、可親。她具有遠(yuǎn)見卓識,既能當(dāng)母親的顧問,又能在自己感情受到巨大挫折的時候去安慰受傷的妹妹。如此美好的品質(zhì),是多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旣惏惨彩莻€不錯的女孩,她的才能和姐姐不相上下,聰明又富有朝氣,大方而又可愛,只是她傷心或者快樂都毫無節(jié)制。如果說瑪麗安類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那么艾莉洛則是理智與情感兼具,而這類人物正是作者所稱頌的。
      
      如果只有理智,那么這個人就顯得冷漠,無情。如果人人都如此,那這個世界就缺乏人情味,顯得過于教條,整個世界如同一壇死水。反之,一個人如果只有情感,那他做事情就缺乏控制,沒有節(jié)制,也無法分清大是大非,最后做出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他人乃至社會的事情來。
      
      郁達(dá)夫曾說:“沒有情感的理智,是無光彩的金塊,而無理智的情感,是無鞍鐙的野馬?!本C上所述,理智很重要,情感也是一件珍貴的寶物。只有將二者完美的結(jié)合起來,既康德所認(rèn)為的“介于感性與理性間的一種認(rèn)知能力”,我們才能做一個“知性”的女子。
  •     摘抄1:瑪麗安:“看來我們的情形是一樣的,我們都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告訴別人。在你是因為你不告訴人家;在我卻是因為我什么也不隱瞞?!?br />   摘抄2:當(dāng)人們決議采取某種他們明知是錯誤的行為方式時,如果別人指望他們做出較好的事情,他們便會覺得受了傷害。
      埃莉諾無疑是本書的第一主人公,她的沉穩(wěn)、細(xì)膩、持重的性格特征也非常符合多數(shù)人對英國女子的印象。只不過在結(jié)尾愛德華向她求婚時,那股意外的感覺一下子使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情感戰(zhàn)勝理智。而瑪麗安則一直是情緒化的象征,只不過在后來,威洛比無法迎娶她之后,她的理智戰(zhàn)勝情感,并最終嫁給了布蘭頓上校。簡 奧斯丁通篇的敘述都是沉穩(wěn)、扎實而細(xì)膩的,但是依我看來,她有一種冷眼觀興衰的眼光在里面,雖然客觀,但不乏諷喻之色彩
  •       簡·奧斯丁生活在18世紀(jì)末19世紀(jì)初的英國鄉(xiāng)間,她的小說題材大多圍繞鄉(xiāng)間體面人家的婚戀之事展開,表面看來,這是一個狹小的田園世界,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讓奧斯丁異常熟悉的小天地卻為我們展現(xiàn)了女性幽微的感情世界。她的小說在英國一輪輪“趣味革命”中經(jīng)久不衰,原因就在于她的文字不僅能夠照亮女性,也能抵達(dá)普遍的人性深處。
        作為奧斯丁第一部出版的作品,《理智與情感》同樣也寄托了奧斯丁的女性意識以及愛情理想,這部作品主要講述了兩姐妹埃莉諾和瑪麗安各自的婚戀故事,她們出身在英國鄉(xiāng)紳家庭,由于兩姐妹的父親逝世之后遺產(chǎn)歸屬于同父異母的哥哥,她們只能和母親節(jié)衣縮食,相依為命。由于經(jīng)濟(jì)狀況受挫,埃莉諾不得不和志同道合的愛人愛德華分手,瑪麗安因為種種變故也被威洛比遺棄。兩姐妹在面對感情打擊的時候性格反應(yīng)卻大為不同,姐姐埃莉諾擅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瑪麗安則是感性沖動,任由情緒蔓延。值得欣慰的是,經(jīng)過了痛苦的歷練之后,奧斯丁以“大團(tuán)圓”收尾,讓兩姐妹最終都有完美的婚姻歸屬。
        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易讀,語言風(fēng)格也平實樸素,似乎并不能給我們帶來震顫的閱讀效果。然而,它所描繪的人物背后所展現(xiàn)的女性意識以及對女性的關(guān)切卻引發(fā)了我的一系列思考。
      
      父權(quán)制主宰的女性愛情
        小說的開篇就平靜地宣讀了老莊主的遺囑:遺產(chǎn)必須完整地傳給他的兒子和他兒子的兒子,一個四歲的孩子(約翰·達(dá)什伍德的兒子)。這樣的遺囑對于達(dá)什伍德太太以及三個女兒們而言無疑是悲痛的,她們從此失去了可靠的經(jīng)濟(jì)來源。在奧斯丁筆下的那個英國社會,人的價值都是建立在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上,而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都是交付男性,女性很自然地就處于從屬地位。這種經(jīng)濟(jì)上的從屬地位使得故事中的女性都期望通過美滿的婚姻來實現(xiàn)幸福,小說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展現(xiàn)了這一境況:樂于撮合青年男女的詹尼斯太太;期望女兒們婚姻美滿從而改變家庭面貌的達(dá)什伍德太太;精明算計家產(chǎn),分文不留小姑們的范妮;迫切想博得費(fèi)勒斯家族青睞,不擇手段贏取愛情的露西;還有那兩位用情至深、為愛憔悴的達(dá)什伍德姐妹。這些女性人物平時都沒有什么職業(yè)追求,不過是彈琴、讀書、聊天、做女工和無休止的社交聚會,她們最大的寄托就是收獲一份美滿的愛情,從此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寧靜生活,因而婚姻就成為主導(dǎo)女性命運(yùn)的支柱。對于女性而言,與婚姻密切相關(guān)的就是對于男性的評估,這就涌現(xiàn)出了小說中性格不一的男性角色:穩(wěn)重深沉,產(chǎn)業(yè)豐厚的布蘭頓上校;堅定執(zhí)著,安貧樂道的愛德華;風(fēng)流不羈,才華出眾的威洛比;他們或是經(jīng)濟(jì)殷實,或是寄人籬下,不論他們的背景如何,對于小說女性角色而言,她們都期望自己理想的伴侶具有體面的出身、豐厚的家產(chǎn)和文雅的舉止,可見她們對于男性的社會地位尤其是經(jīng)濟(jì)地位是格外重視的,因為這種地位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她們后半生的幸福。即使像清麗脫俗的達(dá)什伍德兩姐妹,她們也很重視財富與生活的舒適,她們曾經(jīng)就財富、聲望與幸福展開辯論,天真的瑪麗安聲稱財富、聲望與幸福毫無關(guān)系,埃莉諾卻認(rèn)為財富和幸福大有關(guān)系,沒有錢就沒有各種生活舒適?,旣惏惨郧甯叩淖藨B(tài)鄙視姐姐的說法,卻最終仍然無法放棄對于生活必需品的要求。這樣一來,女性在婚姻愛情的選擇權(quán)上則傾向于被動,典型的例子就是兩姐妹所遭受的情感挫折:瑪麗安和威洛比本來情投意合,但威洛比因為貪戀錢財迎娶了一位富家小姐,卻拋棄了家道中落的瑪麗安。埃莉諾也因為家產(chǎn)的尷尬受到費(fèi)勒斯家族的嫌棄,她和愛德華的愛情也一再面臨費(fèi)勒斯家族的阻撓。
        在父權(quán)制統(tǒng)領(lǐng)之下的社會,女性只能在婚姻的小世界里掌控自己的幸福,這無疑是很可悲的,她們能夠發(fā)揮自由的空間是如此狹小,這也決定了女性在很大程度上無法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幸福。
         
      從瑪麗安到埃莉諾的蛻變
        通觀全篇,毋庸置疑的是,埃莉諾是奧斯丁想極力塑造的理想女性,她大方得體,行事審慎,頭腦清晰,顧全大局,在面對失戀的痛苦時,善于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感。與她截然相反的瑪麗安則是隨性沖動,熱情可愛,天真爛漫,傷心快樂起來都毫無節(jié)制,尤其在面對威洛比的無情拋棄時,更是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不可自拔,險些喪命。
        依據(jù)我的閱讀經(jīng)歷,小說的前半部分是以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個平行視角展開的,由于她們性格差異很大,對于人和事的看法也大相徑庭,尤其是在愛情的問題上。
        首先在伴侶的選擇上,她們就起過爭執(zhí)?,旣惏勃殣蹆x表動人、激情洋溢、聰慧銳氣的男性,所以當(dāng)威洛比騎著駿馬在雨中的山坡上英雄救美時,瑪麗安瞬間就墜入了愛河,那種戲劇性的情節(jié),浪漫的情景以及日后他們在藝術(shù)上的惺惺相惜讓瑪麗安堅信威洛比就是她命中注定的愛人。這種濃烈而浪漫的幻想是典型的少女在愛情中所持有的情結(jié),這樣的情結(jié)在富于理性的埃莉諾那里卻不湊效,埃莉諾被害羞內(nèi)斂、不善言談的愛德華深深吸引,那種吸引略顯沉悶、波瀾不驚,從表象上看,很難讓人相信那是愛情的吸引,難怪瑪麗安都奇怪地質(zhì)疑姐姐:“他們倆的關(guān)系總是讓人猜不透!上次他們分手時那么冷冷的,那樣鎮(zhèn)靜。頭天晚上他們在一起時,話說得那么平平淡淡!”在瑪麗安看來,這種平淡如水的感情絕不是愛情,愛情應(yīng)當(dāng)是熱情似火的,正如愛德華在念抒情詩歌時所表現(xiàn)的鎮(zhèn)靜和冷漠讓瑪麗安不解一樣,在瑪麗安看來,那樣優(yōu)美的詩句應(yīng)當(dāng)是以如癡如醉、欲罷不能的語調(diào)來朗誦,一個在藝術(shù)上無精打采的人怎會有熾熱的愛情呢?
        埃莉諾卻不這么認(rèn)為,她深深地了解愛德華的心,她敬重愛德華的品格并理解他的處境,當(dāng)愛德華陷入消沉的情緒,因為婚約和家庭的反對而不得不對埃莉諾冷淡沉默時,埃莉諾依然能夠克制住自己的消極情緒,以同情和寬容對待愛德華,她深知愛德華的善良與堅定,也知道愛德華的處境無法自主,因而不能放任自己的情感。愛德華和埃莉諾在心靈上是默契相通的,對于埃莉諾而言,一個人格高尚、穩(wěn)重踏實、謙虛內(nèi)斂的男人遠(yuǎn)勝過才俊顯著卻華而不實的花花公子。所以,埃莉諾很自然地對威洛比頗有微詞,這在兩姐妹對于戀愛行事的差異上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
        天真可愛的瑪麗安墜入愛河之后更是不顧基本的禮節(jié),她和威洛比幾乎天天形影不離,瑪麗安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威洛比身上,他們在公共場合也從不遮遮掩掩,大膽地表示和對方的親昵,即使旁人把他們作為話題大肆取笑,瑪麗安也不曾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埃莉諾很顯然看不慣他們這樣的行為,尤其是威洛比的輕率狂妄、能言善辯和愛出風(fēng)頭都讓埃莉諾無法贊同,她覺得威洛比不論在什么場合都喜歡品頭論足,信口開河,這一點跟她妹妹太像了,而這種對于禮教常規(guī)的蔑視是有失節(jié)制的。
        埃莉諾本然地把道德約束納入愛情的行為中,在她看來,一份美好的愛情是需要用道德行為加以克制的,而節(jié)制和理性則是女性在愛情中應(yīng)當(dāng)一以貫之的品德。她毫不掩飾自己對于布蘭頓上校的欣賞:“你所說的我的寵兒,可是個通情達(dá)理的人;而理智對我總是有吸引力的…他見的世面多,到過國外,讀過書,肯動腦筋。我發(fā)現(xiàn),在各種問題上,他都能給我很多教益;他回答我的問題,總是從從容容,顯得既有教養(yǎng)又有耐心?!辈继m頓上校對瑪麗安默默不張揚(yáng)的愛向來是埃莉諾所欽佩的,他持續(xù)地對于她們家庭不求回報的關(guān)心令埃莉諾感動,而他低調(diào)內(nèi)斂、教養(yǎng)深厚的氣質(zhì)更讓埃莉諾大加贊賞。
        與此相反,瑪麗安極其厭惡理智對庸俗觀念的無恥屈服,她雖然對布蘭頓上校非常敬重,卻不喜歡他的陰郁老成,毫無朝氣,甚至笑話一個三十五歲的男人愛穿法蘭絨背心一定是風(fēng)濕疼痛的緣故。
        威洛比的背信棄義和愛德華初戀女友露西的出現(xiàn)是小說的轉(zhuǎn)折點,在此之后的敘述更多的是以埃莉諾的視角展開。威洛比從離開到杳無音信再到與富家小姐成婚,這一連串的事件給瑪麗安帶來的沉重打擊是不在話下的,她整日茶飯不思、寢食難安,日日以淚洗面,重情的她就像無數(shù)失戀小女子一樣瞬間失去了自己,那個由少女幻想編織的理想空間從前裝滿的都是威洛比,而威洛比一旦離去,這個空間也就迅速崩塌。少不更事、感情單純的她自然無法接受這種致命的打擊,她只能沉浸在過往的記憶里,任由感情馳騁,從而暫時消解失戀的苦痛。
        與此同時,當(dāng)埃莉諾面對露西的真實身份時,她所禁受的打擊也絕不亞于瑪麗安,她也開始質(zhì)疑愛德華的忠貞以及對她的感情,但是在理性的沉思和冷靜的分析之后,埃莉諾依然可以壓制住內(nèi)心的痛苦和壓力,她很快地拋棄愛德華和露西過去的陰影,以理解和同情的態(tài)度寬恕愛德華的過失,依舊信賴愛德華現(xiàn)在對她的全心全意,一旦有了這樣的信念,露西惡意的攻擊和嫉妒都不再使埃莉諾動搖。
        埃莉諾心靈的高尚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當(dāng)她知道愛德華將履行婚約的承諾迎娶露西而不得不被家族拋棄,當(dāng)她了解自己和愛德華的愛情幾乎無望,她依然同情愛德華的處境,并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希望他們能生活幸福,這種深厚的愛令人動容。
        苦難才能催人成長,尤其是失戀之苦,瑪麗安在長時間的消極情緒中難以超脫,最終面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崩潰,在一場大病過后絕處逢生,苦難讓她變得更加堅強(qiáng)和智慧,她在病愈之后與埃莉諾說的那番話令人深思,她后悔自己以前的沖動和自我,她知道感情的放任直接導(dǎo)致了她的苦難,甚至讓那些愛她的人們也同樣受苦,在此之后她選擇報答和控制感情,她相信良心和理智能指引她的幸福,這樣的轉(zhuǎn)變已經(jīng)讓我看到了埃莉諾的影子,在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的掙扎和糾纏之后,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成長為一位達(dá)觀智慧的女性,瑪麗安注定要拋棄她十七歲時的少女情懷,滿懷信念去愛一個更值得她愛的人。
        通過這種強(qiáng)烈的對比,奧斯丁已經(jīng)通過埃莉諾這樣的“理想范式”暗示廣大女性:在男性主導(dǎo)的社會中,如果想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幸福,必須善于用理性節(jié)制自己的情感。
      
      至善的幸福觀所面臨的沖突
        通過兩姐妹的比照,我們不難看出,埃莉諾更多的是從“他者”出發(fā),她在愛情中的行為方式始終內(nèi)在地遵循某種嚴(yán)格的道德觀念,她要考慮媽媽和妹妹的感受,要顧及愛德華及其家人的處境,要操心家務(wù)料理家事,在這種強(qiáng)烈的責(zé)任感的主導(dǎo)下,她自覺地放下了屬于自我的那份情感。
        瑪麗安則是從“自我”的感受出發(fā),她不愿屈從外在的觀念而違背內(nèi)心的真實意愿,她敢想敢做,愛憎分明,率真坦誠,在表達(dá)情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傷害到某些旁人的感受。也就是說,從表面上看,瑪麗安比埃莉諾更顯著地體會到自我與他者的沖突,那么奧斯丁的故事是否就告訴我們埃莉諾就不會面對內(nèi)心的沖突,她就一定比瑪麗安幸福嗎?我想不是的。
        埃莉諾所秉持的理性原則是貼著道德標(biāo)簽的理性,她的行為始終內(nèi)在地符合道德觀念的標(biāo)準(zhǔn),這樣一種理性的觀念始終指引著她去行為得恰如其分,這種牢固的信念既可以讓她在遭遇困境的時候果斷地從消極情緒中抽離出來,但同樣也會讓她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而選擇隱忍,這種隱忍和克制終究會有爆發(fā)的時候,最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當(dāng)愛德華告訴埃莉諾露西沒有和他結(jié)婚,他愿意和埃莉諾重續(xù)前緣的時候,埃莉諾再也無法平靜,她跑出了房間,一改往日淑女的姿態(tài),她翻騰的情緒在淚水中得以宣泄。那一刻,我們終于了解:再理性的女人畢竟也逃脫不掉女人善感的一面。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動物,她們習(xí)慣憑借情感行事,尤其對于愛情,女人本能地會把愛情作為自己的全部事業(yè),她們會在愛情上耗費(fèi)所有心力。男人則不同,男人在愛情之外還有很多要追求的東西,在遭遇感情困境時,他們會做出更為理性和現(xiàn)實的考量。這種差異既是先天生理和心理上結(jié)構(gòu)的不同所決定的,也是社會結(jié)構(gòu)和制度共同造成的,如果我們刻意地去要求女人壓制住感性的一面,而去行使男性更擅長的能力——理性,這就容易遮蔽女性陰柔可愛的一面。
        在我看來,埃莉諾淚如泉涌的情景是全書中她最可愛的地方,因為所有道德的鎧甲都卸下了武裝,她還原了一個女子至純至性的一面。這與她之前在社交場合所表現(xiàn)出的善解人意、寬宏大量、言行得體形成一股巨大的張力,她的節(jié)制和寬容時常讓她違背本心,有時候她為了取悅詹尼斯太太、米德爾頓夫人會說些恭迎的話,盡管這種避免場面尷尬的行為得體大方。甚至在她遭到戀愛打擊之后,還要不露聲色地跟家人吃飯,以免引起疑心。這樣看來,埃莉諾也會時常面臨內(nèi)心的糾葛,自我和他者的沖突,只不過她把這些沖突咽在心里,使得這些沖突更內(nèi)隱罷了。
        如果說文明的劣根在于壓抑自己的本心去披上道德的偽善外衣,這樣的“善”就需要考量,如果女性需要壓制自己的感性和天真去行使理性的權(quán)力以便在愛情中獲得幸福,那這樣的“幸?!币仓档每疾?。
        埃莉諾所追求的“善”是一種至善的道德生活,是一種平淡而持久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超越于短暫的、感性的歡愉。倘若需要在俗世中實現(xiàn)這種超越,尤其是在愛情中,我們必須依靠某種外在觀念的支撐(道德律令、宗教等),埃莉諾選擇了道德觀念,她對“善”的踐行體現(xiàn)在“利他”的行為準(zhǔn)則中。但是,倘若行善的動機(jī)只是為了最終的目的指向,卻失去了行善本身的純正性,那么,披著道德外衣的“善”就不是真正的“善”。
        說到“善”和“幸福”,幸福的生活不一定是“善”的,而“利他”也不是實現(xiàn)幸福的唯一行為模式。
        我們?nèi)匀换氐浆旣惏?,她是一個習(xí)慣從“自我”出發(fā)的姑娘,她愛激動,不拘禮節(jié),酷愛幻想,心情熱切。在經(jīng)歷了失戀痛苦之后,她多了幾分理性和穩(wěn)重,也多了幾分埃莉諾的影子,文明和時間把人和人變得越發(fā)相像的同時也磨平了個性和特質(zhì)。我想,每個女人的心中都同時住著埃莉諾和瑪麗安,我們真的一定要用埃莉諾壓住瑪麗安嗎,不盡然如此,瑪麗安也有屬于自己的幸福,她的天真爛漫、熱情可愛、沉于幻想對于男性而言更有吸引力,盡管在面對世事艱辛?xí)r會禁受打擊,但苦難也會讓她更加堅強(qiáng),更加認(rèn)清自己。正如布蘭頓上校對她純潔的心靈具有持久的信念一般:“如果那位生性美好的姑娘有更堅強(qiáng)的人護(hù)持,或者婚姻幸福些的話,她原是可以跟你將看到的另一位的命運(yùn)完全一樣的?!币簿褪钦f,在愛情中,一個“自我”的人需要一個更強(qiáng)大的“他者”的護(hù)持,這種護(hù)持一旦成立,幸福也是可以實現(xiàn)的。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愛情中陰陽和合、剛?cè)嵯酀?jì)的本質(zhì)。所以,瑪麗安也不需要壓制自己的本心去附庸外在的觀念,她有自己實現(xiàn)幸福的行為方式。
        如果女性在踐行幸福的途中刻意追求人性普遍的本質(zhì),而忽略了自身的特質(zhì),這樣的幸福將距離本心漸行漸遠(yuǎn)。埃莉諾是這部小說的”理想范式”,但絕不是唯一的幸福模式,聰明的你一定會找準(zhǔn)自己的位置。
  •     理智與情感。當(dāng)時是因為這個名字而怦然心動的。因為想到了自己,多少次在面對自己的感覺時,在理智和情感之間來回徘徊卻無從抉擇。這個過程是痛苦的,特別是當(dāng)做出違背自己的感覺的理智抉擇時尤其感到痛苦。所以尤其能體會到埃莉諾的痛苦與隱忍,只不過埃莉諾做的更好更理智一些。
      兩個人,兩種性格,相似命運(yùn)下做出的不同選擇。一對兒姐妹,一個理智,一個富于情感;一個沉著謹(jǐn)慎,一個毫不拘束。其實說不上哪一個更好,也許在簡奧斯汀的年代,理智的埃莉諾更適于生存;不過在更追求個性自由的現(xiàn)代,也許直率的瑪麗安更受人們追捧。不過,總的來說,人的一生如果只追隨自己的感覺而不考慮后果的話,很多時候,后果是我們承擔(dān)不起的。遇事多冷靜多理智,也許不是最令自己滿意的選擇,不過一定會是最正確的選擇。
      在愛情中,尤其需要理智,不能肆意妄為不考慮后果,因為很多時候,而后,這后果是我們承擔(dān)不起的。。。
  •     
      《理智與情感》這本書,并不是我在一氣呵成的節(jié)奏下讀完的。曾一度想過割舍,因為開篇后的大量文字,都是簡?奧斯丁在圍繞英國中產(chǎn)階級鋪開的鄉(xiāng)村生活瑣事,描述極其緩慢、平淡。作品中,女人都希望嫁給有大筆資產(chǎn)的富豪,男人也都希望取個經(jīng)濟(jì)條件過得去的漂亮妻子,這種不關(guān)乎勢利的婚嫁觀念早已得到普遍認(rèn)同。
      
      但當(dāng)我讀到這部作品三分之一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一邊想著要放下,一邊卻不能做到,無形中已被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所吸引。姐姐埃莉諾性格內(nèi)斂,極富理性,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會極有教養(yǎng)地與人交流,從不失禮;妹妹瑪麗安天真浪漫,非常感性,蔑視世俗禮儀,從不掩飾自己的熱情或失意。她們都是善良聰明的女人。奧斯丁仿佛是在用清新的田園筆風(fēng)為讀者彈奏著莫扎特的樂曲,雋永宜人。
      
      埃莉諾最初遇見穩(wěn)重的愛德華,兩人在有距離的交往中開始互生情愫。而深情內(nèi)斂的布蘭登上校則看上了十七歲的瑪麗安,這個比他小十五歲的“孩子”,只可惜一個不知如何表達(dá)情感,一個不加克制地表達(dá)情感,久久不能兩情相悅。某天,瑪麗安甚至對母親說:“我要是愛布蘭登上校的話,聽他那樣索然乏味地念書,我的心都要碎成八瓣了。媽媽,我世面見得越多,越覺得我一輩子也見不到一個我會真心愛戀的男人?!?br />   
      幸好瑪麗安之后遇到了威洛比,這個熱情洋溢、極其紳士的男人。他們一見傾心,開始沒有顧慮地四處玩樂,甚至連婚房都已看好。瑪麗安此時表現(xiàn)出了最直接的交友方式,毫不掩飾內(nèi)心的喜悅和期盼。在她看來,“克制感情是理智對陳腐錯誤觀念的可恥屈從?!钡@蛑Z卻認(rèn)為,妹妹不夠了解威洛比,不能那樣全身心地輕易相信一個人。
      
      而后,作者筆鋒突轉(zhuǎn),不再著手描繪甜蜜場景,而是不透露任何原因地支開了愛德華和威洛比,讓他們?nèi)サ絺惗?,兩姐妹由此雙雙落入“前途未卜”的情形。
      
      不久,詹寧斯太太把埃莉諾和瑪麗安也帶到了倫敦。埃莉諾在這里證實了愛德華與露西訂婚的消息,瑪麗安也在這里親眼目睹了威洛比與闊小姐交往的實情。但唯一不同的是愛德華僅僅為了責(zé)任而來,這段婚約是他年少時的一個草率決定,他根本就不愛內(nèi)心粗俗、愚昧無知的露西;而威洛比則是為了榮華富貴而來,由于無法維持平日揮霍無度的生活習(xí)慣而不得不放棄一見傾心的瑪麗安。
      
      兩對“情侶”的再度邂逅,一下子就掀起了整部文學(xué)作品的高潮。埃莉諾一邊遭到愛德華的輕微冷遇,一邊被露西從反面夾擊,受盡刺激和屈辱,可這一切都被隱藏在了她那冷靜的外表下?!鞍@蛑Z希望,愛德華能同樣顯而易見地依然對她一往情深。她一度相信自己是能夠激起他這種深情的。可事到如今,他是不是仍然喜愛她,似乎非常捉摸不定。他剛才的眼神還是脈脈含情的,轉(zhuǎn)瞬間卻又是截然相反的冷漠平淡。”
      
      如果說愛德華不能跟埃莉諾在一起是無奈,那威洛比不能跟瑪麗安在一起則是虛榮。瑪麗安得知真相后,情感落入低谷,整天郁郁寡歡,不能自拔,甚至還冒冒失失地寫信給威洛比傾述衷腸,結(jié)果卻在回信中被稱為“永遠(yuǎn)的朋友”,受盡嘲弄?!霸谶@封信里,威洛比既想解除婚約,又不表示任何歉意,不承認(rèn)自己背信棄義,矢口否認(rèn)自己有過任何特殊的感情。在這封信里,字字行行都是讒言惡語,表明寫信人已經(jīng)深深陷進(jìn)了邪惡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奧斯丁如是冷靜地旁白道。
      
      瑪麗安遭到了無情背叛,可布蘭登上校依然不離不棄地陪伴在她身邊,默默給予幫助和關(guān)懷,不求索取。他知道她有多意氣用事,也知道她對老男人的感情并不濃烈,可仍然執(zhí)著地欣賞著她,欣賞著事物好的一面:瑪麗安有顆火熱的心。當(dāng)局者迷,這一切只被被埃莉諾看在了眼里。
      
      風(fēng)雨交加,此時的埃莉諾一面要忍受露西的惡毒嘲諷,要接受愛德華漸漸遠(yuǎn)離的殘忍事實;另一面還要安慰深陷痛苦的瑪麗安,要用最“輕描淡寫”的語言告訴母親在倫敦發(fā)生的一切。她的隱忍與理智,在這個時刻完全顯現(xiàn)出來。埃莉諾與瑪麗安截然不同,“她絕不想多談自己的情感,不想多談自己如何痛苦”,她一心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啟迪到瑪麗安,讓瑪麗安學(xué)會克制,學(xué)會認(rèn)清現(xiàn)實。
      
      直到四個月后,埃莉諾才把自己的故事簡單明了的告訴了妹妹,但真正激動、悲傷的卻是聽的人,瑪麗安痛哭不止,“這么鎮(zhèn)定!這么樂觀!你怎么忍得住?。 彼碌?。埃莉諾倒成了安慰者:“我覺得我在盡我的本分。我向露西許諾過,一定要保守秘密。因此,我要向她負(fù)責(zé),不能透露一點風(fēng)聲;我還要向我的親友負(fù)責(zé),不讓他們?yōu)槲覔?dān)心,我無法告訴他們真相?!?br />   
      瑪麗安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漸漸感到了這種比較的效力,但也并非像她姐姐希望的那樣,開始學(xué)會克制自己。她感到不斷自責(zé)帶來的百般痛苦,懊悔從未自我克制過,以至于變得愈發(fā)沮喪,最后甚至染上了黃熱病。瑪麗安悲痛欲絕,不僅沒有求生的愿望,反而一味放縱自己的情感,任其拖延并惡化病情。此時埃莉諾不得不找母親尋求幫助,并把她送到了離家較近的地方療養(yǎng)。
      
      經(jīng)過全家人的努力,瑪麗安的病情終于好轉(zhuǎn),心情也明朗了很多。她不再對威洛比抱有期盼,并逐漸懂得了埃莉諾的一片苦心。故事寫到這里,作者并沒有停止制造精彩,又唱了一出“柳暗花明”的戲。愛德華的未婚妻露西竟然在他外出時愛上了他的弟弟羅伯特,轉(zhuǎn)而選擇與羅伯特成婚;威洛比也被闊小姐拋棄,從而一無所有。
      
      奧斯丁的喜劇總是帶有無盡的諷刺色彩:“愛德華絲毫不用責(zé)備自己,他終于擺脫了一起長期給他造成痛苦的愛情糾葛,擺脫了一個他早已不再愛慕的女人——而且立即一躍贏得了另外一個女人??墒窍氘?dāng)初,他剛剛產(chǎn)生這個念頭時,心里幾乎是絕望的。他不是從疑慮不安,而是從痛苦不堪中轉(zhuǎn)而獲得了幸福。”就在愛德華向埃莉諾重新表白并求婚的那一刻,埃莉諾終究還是沒忍住強(qiáng)烈的感情,第一次哭了出來!這是真正喜悅的、難以言表的淚水,也是天下所有隱忍女子共有的真摯情感。
      
      埃莉諾獲得了幸福,瑪麗安也同樣如此。布蘭登上校一如既往地欣賞、包容她,一片深情有目共睹。理所當(dāng)然,他們也就走進(jìn)了婚姻殿堂。三十五歲和十七歲的婚姻,徹底改變了這個女孩當(dāng)初毫無顧忌的性情,她不再像以前天真地期望的那樣,淪為不可抗拒的感情犧牲品。歷經(jīng)創(chuàng)傷后,瑪麗安開始成長為一名有理性色彩的女人。
      
      或許是簡?奧斯丁曾經(jīng)與深愛的勒夫羅伊說過,自己會讓筆下的每個小人物經(jīng)歷困難后都得到幸福,才有了這部作品的喜劇收尾。露西得到了愛情,威洛比也得到了寬宥,所有的人都得到了美滿。但奧斯丁自己卻終生未嫁,守候著曾經(jīng)的愛情,42歲就匆匆離開人間。大概是她領(lǐng)悟到: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可取的,但就算沒有嫁給自己最愛的人,也比孤單一生要好。6部作品全部以喜劇結(jié)尾,像極了用悲劇換來的愛情童話。
      
      雖然美滿的故事結(jié)尾不常有,但整部文學(xué)作品仍然富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這本書也由此成為了經(jīng)久不衰、不隨時代落伍的作品。
      
      我們?nèi)胧勒叨际且粋€兼有理智和情感的集合體,有人像埃莉諾與瑪麗安那樣站在天平的兩端,也有人像愛德華、布蘭登上校、露西那樣處于中間的某個位置。我們來回移動,自主或不自主地在時間的有涯和無涯中奔波,卻不一定總能做出對的決定。究竟哪里才是平衡點?這或許是我們要用一生來解答的問題。并不是每個人,對身邊發(fā)生的每件事情都能恰如其分的應(yīng)對,處事時理智與情感的分配更是個值得思考的恒久課題。也許當(dāng)我們的性格中充滿睿智與克制的時候,才可能得到正確的回答。
      
  •      有人說,每個人都要經(jīng)過三段感情經(jīng)歷才能學(xué)會愛得從容自得,悅?cè)藧偧骸?br />    初戀時,大都懵懂無知,只知道享受心動感覺的撩撥和愛意流動的小小喜悅。這時的愛,更多的是自戀;愛人,卻不知道如何表達(dá)。太過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每一分愛的付出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多一分強(qiáng)烈的愛,就會被人看輕,受人嘲笑。感情細(xì)膩,神經(jīng)敏感,一點點的忽視和挫折,都會輕易澆滅心中脆弱的愛意燭火,不敢堅持,不敢強(qiáng)勢,卻太容易受傷,第一次的愛情里,更多的是在角落里的顧影自憐,一個人品嘗著愛情里的酸甜苦辣,知道無聲無息的錯失。追悔莫及,是明白自己太過在意自己的感受卻向?qū)Ψ奖磉_(dá)的太少后的唯一紀(jì)念。
       當(dāng)再一次遇到讓自己心動的人,便再也不會畏畏縮縮,只想一次將愛意傾倒。在第二次的愛里,處處為對方考慮,處處替對方著想,一次又一次的退讓,委曲求全,只怕自己做得不好,只怕對方覺得自己不在乎、太冷淡??墒菂s忘記了自己。沒有給對方為自己考慮的機(jī)會,卻只是讓對方以為自己已被完全吸引,無法離開,換來的只是對方的不在乎。直到有一天內(nèi)心的委屈溢出,和朋友傾訴,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自己付出的太過,愛得太強(qiáng)烈,才讓手中的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自己弄得滿身疲憊,也許還有愛,卻更想要逃離。
       明白了愛不能由理智決定,但卻要愛得理智,才能有好的結(jié)果之后,在第三段的感情中,才可能擁有美好的愛情。享受愛的喜悅,承受愛的負(fù)荷,懂得愛的節(jié)制和休息,才學(xué)會了愛得從容自得,悅?cè)藧偧骸?br />    《理智與情感》里,妹妹瑪麗安與威利強(qiáng)烈的毫無保留的愛,就像是學(xué)習(xí)愛的過程中的第二階段,以為愛了就愛了,不害怕沒有理由,只害怕不夠勇敢??僧?dāng)最終當(dāng)認(rèn)清了愛情的本質(zhì)和現(xiàn)實的情況后,卻大受打擊,滿身傷痕,甚至一蹶不振。雖然愛情的發(fā)生不能用理智選擇和控制,可是沒有理智,任由情感隨性發(fā)展,如洪水爆發(fā)般的噴涌,最終的結(jié)果只能是淹沒了自己,葬送了愛情。
       細(xì)水才能長流。沒有人可以永遠(yuǎn)毫無保留,毫無條件的付出。張愛玲說“愛得本質(zhì)是被愛”。每一份的付出都是以得到回報的期許為條件的,當(dāng)?shù)玫交貓蟮脑竿淮蛏喜豢赡艿挠∮洠冻稣咭矔е僖矡o法多承受一分的疲憊離去。
       也許會覺得在愛情里摻入理性的控制是可恥的,那樣的愛情讓人覺得有操縱的嫌疑,太具有目的性。但是,事實卻告訴我們,只有當(dāng)情感與理智相融,才能擁有美好的愛情。正如埃莉諾與愛德華之間,在愛情的召喚和理性的指引下最終走向了完滿。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幸福,而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愛得轟轟烈烈,而是和心愛的人一起牽手看完人生的風(fēng)景。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就需要兩個人一起理智地經(jīng)營。
  •     
      最早接觸簡·奧斯丁是在中考完的那個假期,漫長而又無憂無慮。那時的我也正是十五歲,正是傳說中女孩子最美好的年華,《傲慢與偏見》給了我一個對愛情最初朦朧悸動的憧憬與幻想。
      
      現(xiàn)在回憶起來,《傲慢》一書在我看來更像一部青春期小說。雖然以英國郡與村落之間的際遇為背景,涉及到了很多英國當(dāng)?shù)氐牧?xí)俗,但在閱讀過程中,淺陋的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糾結(jié)——每個人都出于自己的顧慮、在愛情的左右原則中做著來來回回的拉鋸戰(zhàn)。
      
      在愛情被確定之前,總會經(jīng)歷著種種考驗。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經(jīng)歷過自身的誤會體驗、其他戀人的嫉妒牽絆、雙方家長的顧忌或阻撓……最終過上了王子與公主在一起的童話生活。
      
      在《傲慢》這部書里,也涉及到了對英國當(dāng)時的財產(chǎn)繼承制度、婚姻門當(dāng)戶對等問題,很明顯簡一直都是持至少調(diào)侃態(tài)度的:極力鄙視繼承伊麗莎白家財產(chǎn)的遠(yuǎn)方侄子,伊麗莎白母親等一類已婚女人時常嘮叨希望女兒找到依附終身的對象,在書中簡都用調(diào)皮的描述、調(diào)侃的對話來寫。因而我自己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更多的是把它們當(dāng)做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來看;作者的筆觸也并不是很深刻犀利。
      
      《理智與情感》與《傲慢》比起來,要進(jìn)步很多。
      
      首先是在對故事的整個建構(gòu)上更加復(fù)雜,不會再讓人一眼就看到結(jié)果,多了峰回路轉(zhuǎn)的驚喜。隨著書被翻得越來越少,對兩個女主人公最終的歸宿也多了幾分懷疑,幾分肯定。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完滿些?!栋谅分械囊聋惿资蔷髲?qiáng)驕傲的,她永遠(yuǎn)都不會承認(rèn)英國社會中既定的規(guī)則,橫沖直撞到了達(dá)西懷抱中?!独碇恰穭t其中的人物都確實都理智現(xiàn)實多了,埃莉諾、瑪麗安姐妹倆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處境。
      
      第三是在人性、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與刻畫上更加真實入骨。貴族青年間隨便處置的愛情與性、女性之間因愛而產(chǎn)生的勾心斗角、為追逐金錢而諂媚放棄立場愛情……親人之間的至愛至疏、隱藏中人性中的善也得到了簡的發(fā)掘,正是因為正視人性善惡,人物形象才不會枯燥單一。
      
      也許很多人會喜歡伊麗莎白,她的聰明、她的勇氣、她的美麗……但與埃莉諾比起來,我覺得她要遜色點。
      
      埃莉諾同伊麗莎白的沖動直接比起來,總是冷靜理智地洞察身邊的人和事,每次做出的選擇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與伊麗莎白比起來,埃莉諾更像現(xiàn)實中的簡。
      
      在最后快寫完時,上網(wǎng)百度了簡在中國發(fā)行的六部作品的完成時間,《理智與情感》居然是簡的第一部作品,與我最開始的猜想——《理智》至少在《傲慢》完成之后才創(chuàng)作的——完全不同。
      
      不得不承認(rèn),要真正去讀懂簡、讀懂她的作品我還有很多欠缺。上述的所有言論都是自己的揣摩與想法,并沒有經(jīng)過嚴(yán)格論證。至少其他四部作品是要想了解簡所繞不過的坎。
      
      
  •   許多年前我看《傲慢與偏見》也是這么以為的,可是,這不一樣。
  •   我讀的時候,更喜歡偏理性的埃莉諾些,總覺得她理智的外表下有著充沛的情感,而她的壓抑也可能是源于對愛情較低的安全感。就像你寫的,”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動物”,所以對于女人來說,流露陰柔之美與熱情沖動浪漫是較容易的,但能像埃莉諾那樣擅于掌控自己理性的女人并不多。如果一個女人太過“自我‘,即使他的男伴再是“強(qiáng)大的他者‘,他們的結(jié)合也未必能持續(xù)的很久,畢竟男人往往只是”假裝強(qiáng)壯的孩子“。所以,愛情上的陰陽結(jié)合、剛?cè)嵯酀?jì),或許并不是單單指女方一直扮演陰和弱,而是男女在角色上依據(jù)不同情境的變化互補(bǔ)。
    蛤蛤蛤,像你這么可愛的女孩,是很本真的啦,也一定會幸福的!祝福!↖(^ω^)↗
  •   哈哈哈!謝謝托托的祝福哦,你也一定會幸福噠。
    我覺得你分析的很有道理,我也贊同你的觀點。對于大多數(shù)女性而言,埃莉諾毫無疑問是我們的精神榜樣,她強(qiáng)大的內(nèi)心是我們需要學(xué)習(xí)的。但我覺得她的壓抑未必是出于不安全感,而是性格和道德觀念所致,她是奧斯丁筆下所描繪的英國當(dāng)時典型的淑女,她具有嚴(yán)格的道德操守,凡事從“他者”出發(fā),有極強(qiáng)的是非分辨能力。當(dāng)然我對此沒有異議,只是同情那個被外在觀念所埋沒的埃莉諾,她內(nèi)心一定也有痛苦,只是更內(nèi)隱罷了。
    出于這樣的同情,我欣賞率真的瑪麗安,但瑪麗安終究要告別少女情結(jié),我只是希望她在變得堅強(qiáng)和理性的同時,不要丟了自己寶貴的特質(zhì)。(*^__^*) 歡迎繼續(xù)討論哈!
  •   或許埃莉諾只是在不自覺的“利他”,每一個念頭都習(xí)慣了將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利他”的確不是實現(xiàn)幸福的唯一行為模式,但可能對于埃莉諾,“利他‘比”自我“更多的讓她感受到一種內(nèi)心的滿足與踏實,理智刻畫著她的性格,當(dāng)她內(nèi)心痛苦與掙扎時,理智帶來的得體與克制可能更能慰藉她自己的心。她也會爆發(fā)與宣泄,但這只會是偶然情況。同情埃莉諾,或許是因為她的習(xí)以為常在我們這里會看做是對她自由的束縛。
    可能很久之前,”埃莉諾’也是天真率真的“瑪麗安‘;可能很久之后,”瑪麗安“變成了得體大方的”埃莉諾“。成長過后,她們都不會丟失那份熱情與陰柔,只是小心翼翼的隱藏起來,對的人才有機(jī)會再體會到她們的可愛與熱情。
    蛤蛤蛤,看你的書評也幫我又復(fù)習(xí)了遍這本小說。奧斯丁挺喜歡塑造像埃莉諾這樣”繃的緊緊’的,偶爾來次“大釋放”的人物,《傲慢與偏見》里的伊麗莎白也是這樣,蛤蛤蛤,我喜歡這樣的!
  •   哈哈哈!跟你聊天挺開心噠,以后我們可以經(jīng)常聊聊女性小說,越長大越發(fā)覺得埃莉諾的力量感,她真的可以給予我們很多理智上的指引。其實真正的單純是經(jīng)歷世事之后還能保持一顆干凈的心。
  •   嗯,蛤蛤蛤!以后多多交流?。篋
  •   我還是比較喜歡《傲慢與偏見》呢,語言比較有趣,人物刻畫比較深刻。
    那是我最愛的小說,呵呵。
  •   我也挺喜歡的,據(jù)說簡的六部作品跟人的年齡和閱歷有關(guān)。
  •   現(xiàn)在重新翻看自己寫的讀后感,再仔細(xì)想想故事情節(jié),竟有點生疏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fèi)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