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

出版時間:2002-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歌德  頁數(shù):236  譯者:侯浚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

書籍目錄

1.目錄少年維特的煩惱神怪的故事一對怪僻的小鄰人新帕里斯泄露秘密的是誰?五十歲的男子一次危險的打賭善良的女人歌德與《少年維特的煩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少年維特的煩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5條)

 
 

  •      書里我覺得能引起共鳴的幾個地方-----
      
       一是反對束縛,崇尚自然與真?!?我常常感嘆人生如夢。不是嗎? 所有人都在毫無目的地活著,他們的一切活動,都只是為了生存,在餅干和蛋糕的支配下,他們麻木地干著事情,沒有思想,沒有信念。我清晰地看到了這一切,我厭倦這種無聊的生活,渴望能夠找尋到另外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我是無限自由的,生活充滿情趣的,我的創(chuàng)造力和洞察力能夠得到極大的發(fā)揮,但是,我找尋不到,只能生活在現(xiàn)實的如夢的人生中?!?時下的教育體制下我們真的很多都是被逼的, 被逼著做自己認為最無聊的事, 被逼得逆來順受, 被逼得壓抑、毫無生氣! 就算大學給的那所謂時間上的一點點自由, 又算得上什么自由呢! 我們大多最后還是要沒骨氣地走常規(guī)路線, 被指揮著, 被催促著, 去追求那些所謂的功成名就!
      
       二是知己難求, 并且尋到一個志趣磁場相投, 精神相通的知己真的很重要。 沒有一個人會無緣無故地對一個人好, 也沒有一個人會好好地就花心思花時間去觀察了解和欣賞另一個人?,F(xiàn)在的人都太以自我為中心! 而真正的孤獨, 不是流落荒島, 而是身處鬧市, 內心卻無人以傾訴。就像<維特>里說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實在太難了! ” “ 找到一個可以傾心交流的朋友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啊!” 所以我覺得人與人的溝通交往非常重要,是人的生命活力之源。
      
       三是不能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 我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蚴俏覑鄣娜瞬粣畚? 或是彼此相愛, 卻因為現(xiàn)實中的阻礙而不能終成眷屬。真愛是不是唯一, 是不是不可變, 這只有每個人自己才能解答。
      
       四是關于人的生與死的問題?!拔覀冋劦剿赖臅r候,就像在做夢,這個詞匯本身并無實在意義。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的開始與結束,從來都是不能理解的。” 人生就是充滿著苦與痛, 感受不到苦與累的, 只有死人。
  •       前天抱著《少年維特之煩惱》走在路上,就有人問我,是什么煩惱呢?還能有什么可煩惱的呢。從古到今,無論歷史和社會怎樣在變動,總是有愛情夾在其中,作為人類最原始、最單純的舉動持續(xù)著?!毒S特》是歌德青年時代的作品,當時德國正處于封建社會之末,歷史在轉角處,總是文學和哲學昌盛的時候,昌盛來自思想。思想是從對當世的思考,對物化的不滿,對束縛的頑抗中逼迫出來的,所以存在主義很推崇“苦惱”對自我意識的促進作用。轉看中國,遠一點的可以數(shù)數(shù)春秋戰(zhàn)國,東漢末,近一點的可以數(shù)數(shù)五四運動,甚至是文革后,苦悶和壓抑是文學的福音,也是向毀滅的逼近。所以日本的廚川白村寫了本《苦悶的象征》,弗洛伊德也認為創(chuàng)作來自作者對苦悶的升華。
        
        《維特》除應和了德國的狂飆激進運動外,還是歌德和他朋友耶魯撒冷各自的愛情故事的升華。維特和耶魯撒冷一樣,選擇了自殺,而歌德完成了這個升華。就現(xiàn)在很多人看來,自殺是懦弱的表現(xiàn),在基督教里,自殺者是罪人,不能進入天國,不得安葬在教堂的墓地里,可是維特說,“親愛的朋友,現(xiàn)在讓我們把這種病移到人的精神上來。你觀察一個人,他處在受局限的狀態(tài)中,你看到各種印象如何影響著他,各種想法又如何在他的頭腦里固定下來,直到一種日趨強烈的激情最終使他完全喪失了冷靜思考并且毀了他?!睂τ诰S特來說,局限在哪里?感情上,他愛上了一個他永遠也得不到的女人;階級上,他被高等貴族們歧視;工作上,不被公使見容;人情上,能理解他的人很少;性格上,如果把人分為感性的和理性的,維特和那個和他同病相憐的愛上女主人的小雇工應當歸為感性的一類,阿爾貝特應當歸為理性的一類,感性的人單純敏感而容易犯罪,理性的人冷靜多謀而缺乏激情……這些都是局限維特的東西,而他對不良情緒的宣泄口,只是荷馬、田園、老婦和孩子以及他心中完美的綠蒂。我在這里不得不想到《麥田里的守望者》,和維特一樣,霍爾頓也有些出乎人意料的觀點,甚至被當時的人認為其行為極惡劣,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偏激卻善良。在我看來,喜歡鄉(xiāng)村田園的人都不會太壞,這里包括了海子,沈從文,廢名等等,這喜歡不是因為把鄉(xiāng)村田園作為家鄉(xiāng),而是作為一種理想。他們敏感、靦腆、怯懦,卻在這些局限里,拼命勇敢和燃燒毀滅著自己。
        
        人有兩種本能,即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一切戰(zhàn)爭都是由死之本能向外宣泄的攻擊性造成的,當向外的攻擊性受到壓抑的時候,就會轉而向內。就如同,人拿著一把刀子要攻擊自己的愛人,卻發(fā)現(xiàn)愛她稍稍勝恨她一點,自己卻依然在痛苦里煎熬,就會把刀子轉過來對向自己一樣。所以維特說,三個人中間必須有一個人死,但是他不忍心破壞別人的家庭,他只能自己死。也許我們會說維特很傻,固執(zhí)一點可以強迫綠蒂和他私奔,溫和一點可以等時間來撫平傷痛,可是他不愿意,非此即彼,不愿意再考慮其他了。想得卑鄙一點,維特有些自私,他想給別人的心里也造成傷痛,以此來銘記他。
        
        在維特的美學中,他喜歡自然的東西,悲劇的詩歌,理想的美——“我們的想象力,在其本性催逼下不斷升級,又受詩藝的幻想圖像來滋補,便虛構出一系列層次越來越高的人來……于是乎,一個十全十美的幸福者便告完成,他無非是我們的造物罷了?!本S特是用他自己的感知來認識綠蒂的,觀察她恬靜美好的姿態(tài),聽她說話、彈琴的聲音,聞辨她的氣息,欣賞她與他心靈上的共通,再加上心理上的距離推動美的促成,還有維特藝術家一般的心思……這些使綠蒂成為了維特心中的神,他甚至愿意拋棄所有來追逐她,從她那里獲得失落后的安慰。他因能見到綠蒂而熱愛一切,他因綠蒂請求他別再到訪而悲觀失望,可綠蒂只是安于平凡的人,她感到無力、甚至懼怕承擔這樣的神圣。美感和快感不一樣,對美的追求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需要忍受不能實現(xiàn)快感的苦難。太宰治有一篇《滿愿》,里面的年輕女人至今我都覺得美,單純天真的美,“世間最美的情愛,就是為對方耐得住寂寞?!蔽乙恢毕氚阉某伞笆篱g最美的情愛,就是為對方耐住寂寞?!辈灰莻€“得”字,更懇切一點。然而維特大概缺少這種東方人的忍耐,自我沖突更激烈一些,也就向美而亡了。
        
        《少年維特之煩惱》也引起當時一些反動勢力和晚期啟蒙主義者的責難,他們認為它是一顆“廣為流傳的毒草”,甚至還有人為減弱它的影響,寫了一篇《少年維特之喜悅》。被爭議的作品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們揭示了一些不愿被人們承認而終究要面對的事實,譬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瑞克里芙·霍爾的《寂寞之井》、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木如知更
      
  •      在那個階段愛上了已經訂婚的綠蒂,這是一種沒有結果的愛情,在自己的內心一番的思考,最終他選擇了一種解脫的方式。他對綠蒂的愛愛的深沉,愛的刻骨銘心,這是可惜這種愛是不被容許的,只適合默默的留在心底。
       維特的煩惱其實也是很多人的煩惱,現(xiàn)實最是會把美好打破,這不過還有一大部分的人戰(zhàn)勝了現(xiàn)實,一部分人向現(xiàn)實妥協(xié)。
      
  •      沉寂在家里角落多年的小綠本。經典就是經典,這么多年依然讓人感同身受。 僅僅是因為愛情么,似乎又不全是。迷茫與堅持的意義。追尋自我。多年后我依然會記得那發(fā)黃的書頁散發(fā)的激昂與悲傷。那些感動我的話:“我再次發(fā)現(xiàn)誤解與成見,往往會在世界上鑄成比詭詐與惡意更多的過錯?!薄笆澜缟系囊磺惺虑?,說穿了全都無聊。一個人要是沒有熱情,沒有需要,僅僅為了他人的緣故去逐力追名,苦苦折騰,這個人便是傻瓜?!薄叭酥腋#谟谛闹腋?。”“在這個世界上,人跟人真難于相互理解啊?!薄帮@然,在世界上,只有愛才能使一個人變得不可缺少。”“一位作家把書中的情節(jié)修改再版,即使藝術上出色得多了,都必然會給作品帶來損害。我們總樂于接受第一個印象?!薄拔颐鎸χ诎档奈磥?,絕望地痛哭。”“這就像旅行者不得不翻一座山,這座山要是不存在,路走起來自然舒坦得多,也短得多;可它既然已經存在,那你就必須翻過去!”“以自己去衡量別人是很愚蠢的?!薄拔艺J為是那個眼光超過常人、有足夠的魄力和心計把別人的力量與熱情全動員起來實現(xiàn)自己的計劃的人?!薄拔一匚吨谶@間小屋里經歷過的不安、悲傷,迷惘和恐懼。”“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驕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東西誰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卻為我所獨有?!薄澳愕牟恍以敬嬖谟谀闫扑榈男闹?,存在于你被攪亂了的頭腦里?!?/li>
  •     愛情到底是一種可規(guī)劃的注定命數(shù)還是個人的不由天命?——《少年維特之煩惱》
      我認為學業(yè)、成功并非當代社會一切問題的癥結所在。人們的幸福感低下,只是緣因于不知道如何是“愛”,亦或者是對“愛”的理解不夠,亦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去愛他人。《維特》出版于1774年,那時正直于西方的古典時期,距法國大革命1789年還有15年,作者歌德準確意義上還不能說當時是一名德國人,當時的德國正是出于四分五裂的狀況下。
      
      從這本書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復雜的歌德,因為“非此即彼”問題的提出。歌德在此書中寫到“好好活著,好好活著,這到底是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如果人活著,卻不能夠活的好好的(書中指的是維特,現(xiàn)實中寫照的是作者本人),那還有必要繼續(xù)活著嗎?我想這個話題,不僅僅是在古典時期是經典的話題,在更古老的時期,亦或者在現(xiàn)如今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本就是一本讓人深入靈魂的書,你不去慢慢品味,你就不會發(fā)現(xiàn)這一本“小冊子”的魔力。
      
      歌德是一名詩人同時也是一個作家,這促成了他具有浪漫主義的基礎,也解釋了為什么他有這種獨到的手法和表達技巧。當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歌德帶你走進“皓月當空,四湖寧靜,一滴甘露落下的聲音,或者風吹草動的微動”的狀態(tài)。維特的心境就是這樣,當他的愛意難以克制的時候,維特就走進了他的畫作生涯,在作畫中找到自己那份心中的寧靜。維特愛著綠蒂,綠蒂也愛著維特,但為什么古典的婚姻包辦制度隔離了兩個相愛的人?維特伸出了他那只手,但綠蒂從來不肯去觸碰。
      
      維特接下來的精力就轉向了事業(yè),他對愛情的執(zhí)著,注定了他無法在政府機構容忍那些不公正的行為。所以維特辭職了,丟下了令人羨慕的官職。事業(yè)可以拋棄,可以去另尋,但愛情呢?如果愛情可以另尋,如果愛情是一種可尋能尋之物,一種可規(guī)劃之物,那注定也是可以隨意拋棄的。維特心里放不下綠蒂,最后選擇了自殺,離開這個世界(源于維特對于非此即彼的認同以及信仰的純粹)。
      
       請問自殺是否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我認為這種價值選擇只在乎于個人內心,而其他人則無權去評價任何。既有“萬古艱難唯一死”,也有“忍辱負重但求生”,活著或者逝去,都是需要擁有足夠的勇氣。我愛《維特》,因為他純粹。
      
      反思于當今,這難道更不是一種寫照嗎?事業(yè)、愛情,到底是一種規(guī)劃、企圖,還是一種純粹的追求和信仰?如果有人說在事業(yè)和愛情中選擇其一,我相信這個人不懂什么是愛,不懂如何去愛,更不懂他人給他的愛。
      
      而所有的所有,都在這一本書里——《少年維特之煩惱》
  •     一個少女對于維特的解讀:
              
        《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我在高中就讀過,當時的我還想不了太多,純粹把它當成一部愛情小說看了。我看到的僅僅是一個瘋狂地愛上已有所屬的綠蒂的少年。對愛上綠蒂的維特來說,從前湛藍的天空變得灰暗,從前的鄉(xiāng)間林野里是浪漫的詩意,現(xiàn)在的鄉(xiāng)間林野里是滿滿的失意。
              
        你有沒有試過這樣愛一個人,當她出現(xiàn)時,別的人、事、場景就像是被照相機拉遠模糊了似的,你只會注意到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她的一個微笑就能讓你如沐春分,她的一個蹙眉就能讓你如臨寒冬。這就是維特對綠蒂的愛:“每當我的手指無意間觸著她的手指,我們的腳在桌底下相碰的時候,啊,熱血便在我全身奔涌!我像碰了火似的立即縮回,但是一種隱蔽的力量又在拉我往前?!宜械母泄俣紩灪鹾醯?,像騰云駕霧一樣。”瞧,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和碰觸,便能在他的身上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就像將一個小小的石塊投向一個平靜的湖面,層層漣漪泛起,擴大,然后蕩漾開去。
              
        維特的愛如此純粹:“我有時真不能理解,怎么還有另一個人能夠愛她,可以愛她;要知道我愛她愛的如此專一,如此深沉,如此毫無保留,除她以外,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了解,什么也沒有了?。 笔澜缭诰S特眼里黑白分明的可怕,他的世界,富有的擁有愛情,他的世界,貧窮得只剩下愛情??倳心敲匆粋€年齡階段,我們相信夢想,相信愛情,相信一切閃耀的,光明的,美好的事物才是世界的真實。維特就是這個階段的我們,我們從來不考慮能不能,我們只問心里想不想。這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魯莽,也是特屬于年輕人的勇敢堅強。
              
        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住過一個維特,每個人都愛上過一個綠蒂,都有過一段詩意的煩惱,一段悲傷的浪漫。當現(xiàn)實漸漸露出它猙獰的爪牙,我們的棱角逐漸被生活磨平,我們沒有向無意義的生活說再見的勇氣,我們有忍受生活的痛苦的韌性,我們“懦弱而堅強”地活下去。我們心中的維特被自己所殺死,不再奢求唯一,不再奢求永遠,我們開始相信生活的謊言還給它了一個高尚的名字,那就是所謂的“長大”。我們甘于平庸,我們藐視偉大,我們崇尚猥瑣,還對這種行為命名為“成熟”。在這個成熟而克制的社會,我永遠懷念維特式的“任性”,盡管,他已死。
              
      一個學習者對《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思考
        
       在大學的學習中,我對文學的一些概念有了基本認識,于是我再次翻開這本書,試著理性地去思考它?!渡倌昃S特的煩惱》是狂飆突進時期的代表作品,它表達的是人內心的情感沖突和一種亢進的精神??耧j突進時期的作品大多是從感性認識出發(fā),所以言辭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體驗為主。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維特情感豐富的內心世界。他憤世嫉俗,不甘向貴族世界和虛偽鄙俗的社會妥協(xié)。書中隨處可見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
        “每當這可愛的山谷里的霧氣在我周圍蒸騰,太陽高懸在我那片幽暗的樹林上空,只有幾束陽光悄悄射進樹林中的圣地時,我便臥躺在山澗那飛跌而下的溪水邊的葳蕤的野草中,挨著地面觀察千姿百態(tài)的小草;每當我感覺到我的心貼近草叢中麇集擾擾的小世界,貼近各種蟲豸蚊蠅千差萬別、不可勝數(shù)的形狀時,我就感到那個照他自己的模樣創(chuàng)造我們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覺到那個飄逸地將我們帶進永恒快樂之中的博愛天父的呼吸;我的朋友,每當后來我眼前暮色朦朧,我周圍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個都憩息在我心靈中時,我往往便會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這一切重現(xiàn),要是能將你心中如此豐富、如此溫馨的情景寫在紙上,使之成為你心靈的鏡子,猶如你的心靈是博大無垠的上帝的鏡子一樣,那該多好!”在這一大段對自然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維特對自然那種發(fā)自內心的喜愛與崇尚。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可愛的孩童,淳樸的村民,廣袤的田野,純真的少女,都在書中有大量精彩的描寫。這其實與啟蒙運動倡導的“回歸自然”相一致。“自然”成了維特丈量世界的一根尺子,也是歌德那一代人反對被所謂的理性,美學,道德所束縛的社會的一個旗幟。而反抗的方式便是盡情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歌德也通過維特這一人物,將他的愛情進行了最自然的流露。
        書中寫到,維特為了擺脫對綠蒂那份求之不得的愛情曾經絕望地離開了那個僻靜小鎮(zhèn),當他回到久違的城市時,他卻只能更加絕望地回來。因為一個高傲的靈魂,是不能被囚禁在庸俗的樊籠里。社會、愛情都讓維特絕望,于是他只能自殺,這不但是維特個人的悲劇與絕望,也是那個時代的青年人的痛苦與絕望。歌德其實通過維特這一形象對虛假的社會進行了控訴,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們都是反對當局政治統(tǒng)治的,尤其反對通過大眾教育實行的所謂世俗道德準則的強行灌輸,這無疑扼殺了人的天性。他們希望人能夠得到最自然的成長,人性能夠得到最自然的表達。
        我又試著用超我,本我,自我的概念來理解維特。本我按照快樂至上原則,不理會社會的道德束縛和行為準則的規(guī)范。熱烈地愛上綠蒂,便是本我從心理之源對維特發(fā)出的最強大的信號。它就像火山下的巖漿急于找到一個發(fā)泄的出口,一位的追求滿足。維特的愛情,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心理基于本能的激情。
        超我通過內化道德規(guī)范,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概念形成,遵從的是“道德原則”。綠蒂已經訂婚的這一事實構成了道德的枷鎖。它就像火山口上面的封住巖漿的厚厚石層,讓維特不能追求綠蒂.只能痛苦地愛戀與思念。本我則遵從“現(xiàn)實原則”,它是超我和自我沖突的緩沖地帶。也是我們在現(xiàn)實中的呈現(xiàn)。當超我和自我沖突到無法調和的時候,沒有出路可走的維特,便只能選擇拿起那把被綠蒂觸碰過的手槍,走向死亡,徒留下藍色燕尾服和黃色的背心。
        歌德曾經說過:“幸運遭到阻撓,活動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滿足,這些都不是某個特殊時代的、而是每個人都碰得著的不幸事件。假如一個人在他的生平不經過覺得《維特》就是為他自己寫的那么一個階段,那倒很可惜了?!?
        維特已死,維特式的煩惱卻會住在每一代年輕人的心中?;蛟S,隨著年歲的增加,它會消失一段時間。但我相信,在未來的某個午后,那些還在生活而非生存的人再次翻開這本書時,重讀那些本以為模糊的文字后抬頭,必將淚流滿面。
  •      從小就一直聽說了歌德的這本偉大的著作,當自己真正讀過后,才真覺得其真正的偉大。被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深深吸引,整顆心在震蕩中“吞噬”完了這本書。一個作家的偉大,在于他能寫出人類共同的情感,而一本著作的偉大,也在于其承載了人類心靈中共同的東西。很喜歡維特的真實與可愛
  •      寫書評還是需要感觸的,不想純粹為了寫而寫,總是需要有些共鳴才能有回響。
       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一個懶于思考的人,及時文字讓我有了想說的語言,可是那些亂七八糟的思想總是需要在腦海中被訓練一遍才能出現(xiàn)在這世界上。只因為怕被世人吐槽,被自己唾棄。
      偶然情況下在圖書館得到這本書,一直久仰過作者和這本書的大名,經典還是經得過時間的洗禮。
       維特。。。如果沒有遇見過綠蒂,或者他就不會有那么強烈的心愿結束自己的生命吧。在外界看來,如果維特能夠安分守己,好好做一份正經的工作,依靠著父親的遺產過著平靜的日子,也許,他會順利的過上讓好多人都覺得“精彩又有益”的日子。可是他偏偏擁有太多不能存活在那個社會的思想,一心只想著自己理想,卻讓自己活在了社會之外,慢慢地,他被人們拋棄,被社會拋棄,被自己拋棄,直至死亡或許都解決不了那些難題,喚不起誰的憐憫。他,很可憐。
      為什么上天又會安排他遇上綠蒂,結為知己,更讓他從她身上看到自己太多的悲哀,他不得不愛上她,他一心一意以為有了她,即使在真實難以存活,起碼在心靈世界里,他還是可以感受到溫暖的,暫時離開孤獨??墒抢咸觳粫屗绱诵疫\,老天希望他能成長為更加強大,所以他必須面對考驗——綠蒂已經嫁為人妻的事實,于是他決心去從事業(yè)中找尋力量,可是他太過感性,現(xiàn)實又太過理性,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回到一心屬于他的心靈世界,可是這些都無法實現(xiàn),他掙扎過,努力過,可是最后還是崩潰了,他不得不以死來解脫這韁繩,希望一個痛快,希望能活在心靈伴侶的心中,但是,他實現(xiàn)了嗎?是以他想要的那種方式存活嗎?我不知道。
       最后,歌德的故事很不錯,翻譯者的翻譯詩意太盛了,讓人讀起來有點拗口。
      
      
  •     1.一個少年的愛情悲劇,也許應該是每個人生必須經歷的階段。2,不能說是因為現(xiàn)實中沒有相同的愛情悲觀心態(tài),而不能理解書中的愛情悲劇。就像我一直不理解《維特》和《蓋茨比》這兩本書的經典所在。這兩本幾乎是被要求必讀的名著中,我一直不理解兩位男主的愛情觀-愛情悲劇觀。3.(有一句話說--你不能贊同或者欣賞一本書,不能說這本書不好,只能說你或許還沒有到達理解這本書的年齡與心境)最近,總是用這個觀點來分析自己讀的書,喜歡的書不喜歡的書。但是.......這兩本書的觀點我真的是一直不能理解啊啊啊?。。。。。。。。。。。。?.或許我的生活,比起愛情更偏重現(xiàn)實,“俊男美女的愛情”真的是普通人不能懂的~~哼~~O(∩_∩)O~。5.或許中國人的愛情觀和外國人的真的不同,沒那么深刻的柏拉圖式。6.但是,還是很喜歡初次喜歡的那個人--就像是維特那樣的喜歡他的初戀,就像之前送給他的那句話“下雨了,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紀念我曾經那么喜歡你”。6.總結一下,我的愛情觀“因為喜歡,所以不想也不能跟你在一起,悲劇的愛情才是長久的愛情吧”。
  •     這兩天重溫一遍,依舊久久不能平靜。
      記得第一次看完《少年維特的煩惱》的那段時間,總是時不時地出現(xiàn)莫名其妙的感慨。早在十年前,有一天同學告訴我說,她看了一本書叫《少年維特的煩惱》,故事不錯,可是太悶了。于是,我在后來的日子里——捧著各種名著不分日夜的日子里,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去看這本書。
      可是,當?shù)谝淮伍_始,當看第一頁,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悶”的書——也許是當時還不成熟,也許是對關于人物內心感情世界的經歷不夠,同學才會說“悶”,也許現(xiàn)在的她再來看這本書,就不會這么說了。也許現(xiàn)在侃侃而談的我,也沒有讀懂維特的心。也許再過個十年,再經歷了各種愛愛恨恨,經歷了對生活的欣喜和絕望以后,再來看這一本書,又會是另一種心情了。
      這是一本怎么樣的書?無法詮釋,只是維特最后自殺了,讓人很傷心,卻也覺得那么的理所當然。其實從他寫給威廉的一封信起,就可以隱隱約約知道,他最終的命運只能是自殺。在他和阿爾貝的關于那段“自殺”的爭論中,則讓人更明顯地看到他的選擇。
      維特為什么要死?
      為了一個自己深愛的,卻換不來她的愛的女子?
      為了一個和他相愛著的,卻不能相守的女子?
      很多人會反問:“值得嗎?”
      這是一個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如果你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去思考就會說——這無關值不值得。
      可是,維特的自殺,難道僅僅只是因為得不到的愛情嗎?
      愛情或許是他價值觀中反映出來的一個部分。
      或許還有現(xiàn)實。維特的現(xiàn)實和他所在的世界的現(xiàn)實,在天平的兩端。
      也許他所矛盾的一切并不在于他能否把綠蒂從她丈夫的身邊帶走,或是能否繼續(xù)以“朋友”的身份祝福綠蒂和阿爾貝特的婚姻。而是他的愛情面對現(xiàn)實或者不現(xiàn)實。
      維特生性帶著感傷主義,他的行為大部分取決于自己的感受,有著藝術家不甘于世俗的天性,所以他不能順應現(xiàn)實所需要他接納的一切——生活、工作和愛情。也可以說,是現(xiàn)實社會無法容納維特這樣一個人。社會的主流是注定要把那些小枝杈遮擋在自己的繁枝茂葉下的,有時甚至會不惜把他折斷。維特這樣的一個“不入流”的人就注定是要消失的了。所以,社會想要改造他,想要消滅這樣一個“異類”。
      可是他不甘于靈魂的消失,于是選擇了肉體的滅亡。
      倘若靈魂不甘滅亡,唯一的選擇就是肉體帶著它一起埋葬。對愛情,對工作,對這個社會。你有三種選擇:跟隨它,淹沒自己;不跟隨,被社會排斥;反抗它,要具備強大的勇氣。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你是維特,會怎么選擇?
      像阿爾貝特一樣的大部分人,都無法理解他的自殺,就像大家都嘆息自切了耳朵的梵高一樣——他們說這是藝術家的病。其實,在像維特這一小部分的人的眼里,他們才是生病了的人——他們的心變得虛偽、腐朽、傾軋,對自然、對藝術、對生命的熱愛淡然無存,才至于可以帶著虛偽的面具醉生夢死地活著。
      故事里的人死了,故事外的人還活得著——據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歌德結合自己和一個叫耶路撒冷的年輕人的故事而寫成的,歌德借這個故事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感受——這也就是他說的“人們必須寫出自己內心的痛苦”。
      必須寫出,這些痛苦才可以得以化解,人才能活下去。 有的人用音樂,有的人用繪畫,有的人用文字。不管是那種方式,最后活下來的人才能注定是自己的主宰者——當然,這里的“活”,指的是忠于自己的心的“活”。維特死了,誰又能說他不是活著的呢?維特的信上說:“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驕傲,惟有我的心才是我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惟有我的心才為我所獨有?!蔽覀冃枰钪氖沁@樣一顆心,而不是肉體。
       “真是不幸,威廉,我有充沛的活力,卻偏偏無所事事,閑得發(fā)慌,我不能游手好閑,卻也什么都干不了,我沒有了想象力,失去了對大自然的感覺,書籍令我討厭,倘若我們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一切?!薄S特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富二代”,大可靠著父親的遺產過著無憂無慮享受生活,一份十拿九穩(wěn)的工作,每天參加貴族的聚會,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妻子……可是他卻在一步步尋求自我的過程中走向了“可悲”的結局。
      可以說維特是因為不夠熱愛生命嗎?
      不,也許是他太過于熱愛生命中的一切了——“無窮世界的種種壯麗形態(tài)都栩栩如生地在我心靈中躍動……啊,那時我常??释柚鷱奈翌^頂飛過的仙鶴的翅膀,把我?guī)C4蠛V疄I,從這位無窮無盡著那只泡沫翻騰的酒杯中喝飲那激蕩的生命之歡樂,只要片刻時光,讓我胸中被限制的力感覺一下那位在自身生出萬物,通過自身造出萬物來的造物者的一滴幸福。”
      可是,他在這個繁華的世界里,找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了。他需要力量,卻“正好就力不從心”了。他有時在一瞬間也有“振作起來擺脫一切的勇氣”,卻又不知道該往何處去。他不禁向神吶喊:“人到底是什么?”
      人到底是什么?
      維特說:“我只不過是個漂泊者,塵世間的匆匆過客。難道你們就不是嗎?”
      誰,又不是過客?
      可是,如何在你走過的路途中留下痕跡?不是你可以帶走什么,也不是你留下了什么。 而是,你在沖破堤岸,成為洶涌澎湃的洪水,震撼自己的靈魂之前,“不要被兩岸住著的沉著冷靜、深思熟慮的老人筑的堤、挖的渠給阻礙了。”
      樹上春樹說過:不管世界上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覺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jié)奏。
      人到底是什么?
      生活過,追求過,失敗過,戀愛過,憎恨過,苦痛過,快樂過,夢想過……你與這個世界時時刻刻在接觸,在不停對話,不停傾聽,不停磨合??墒?,你是否曾經與你的心靜靜地交流過一次?有沒有問過它到底想要什么?有沒有聽過它訴說你是怎樣慢慢地變成現(xiàn)在的你而不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你?
      很喜歡《加勒比海盜》中的那句話:
      It's not just about living forever, The trick is with yourself forever.
      幾米說過:長大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在于,你會變成你曾經最看不起的那種人。
      我們不需要去反抗社會,可是能不能忠于自己?
      
       張唯軒(zhangweixuan@sina.cn)
       2014.1.9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讀后感
      
      從10月24號讀英文版的《少年維特之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到前天(12月25號)讀完第二遍,整整用了兩個月還多幾天。當然收獲也不?。海?)閱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上英文論壇看技術貼,明顯比以前輕松了;(2)英文詞匯量也擴展了1200+。
      
      高中時讀過這本小說的中文版,印象早就模糊了。這次用一顆經歷了近二十年滄桑的心,重讀此書,別有感觸。
      
      ** 一、激情害死了Werther
      
      Werther自殺的慘劇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殺死他的罪魁禍首是他一直自詡的激情。他一直認為激情是最可貴的品質,瞧不起那些冷靜克己、做事循規(guī)蹈矩的人。但他的激情用錯了地方,愛上了已經許配給Albert的Charlotte。Charlotte雖然對他溫柔親切,但不可能轉投他的懷抱。Werther的心飽受種種折磨,最終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
      
      臨死的時候,他還覺得為愛而死很光榮,還為自己勇氣和激情而自豪。傻瓜!他怎么能不為他的母親多想想呢?Charlotte有他的母親重要嗎?
      
      在他活著的時候,他的激情讓Charlotte也很難受。如果他真懂得什么是愛,會讓Charlotte痛苦嗎?
      
      因為愛Charlotte卻得不到她,他曾想過讓Albert,Charlotte陪自己一起毀滅。一個控制不住自己激情的人是危險的,他點燃熊熊大火,不僅會燒死他自己,也會讓他身邊的人跟著遭殃。
      
      ** 二、Werther的激情用錯了地方
      
      如果Werther能冷靜下來,反觀自己,就會發(fā)現(xiàn)Charlotte選擇自己的希望微乎其微。即使不論道德約束,讓Charlotte在Albert和Werther之間重新選擇,Charlotte也不太可能選擇Werther。
      
      首先,Werther是多愁善感的,容易受傷,情緒大起大落。如果用于感受美好的事物,敏感本來是好的天性,如果用來警惕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就有向小人發(fā)展的趨勢了。相對之下,Albert是沉靜的,但也不乏幽默感(這是Werther自己承認的)。兩個人的性格哪個更好些呢?和誰相處更輕松些?
      
      其次,Werther是個激情飽滿到不靠譜的人。對于他有熱情的人和事,他說話主觀而夸張,總愛用“最如何如何”來形容,動不動就用“一千次”這個字眼(吻了一千次之類的)。他發(fā)表觀點時情緒激動,本來和人討論問題,卻禁不住用言語進行人身攻擊。一個人靠譜不靠譜,是看他夠不夠正直和理性。對于靠激情驅動的Werther,你能指望他做事靠譜嗎?相比之下,Albert總是用理性約束著自己,讓自己和社會保持和諧。Charlotte和誰在一起,更有安全感呢?
      
      再次,Werther對生活隨意,沒有規(guī)劃,也沒有正經工作,而且,據他傲慢愛挑剔的性格來看,附近也沒有他能做好的工作。Albert有個收入不錯的正經工作,而且工作地點就在本地。如果Charlotte夠理智的話,這一點Albert就完勝Werther了。
      
      根據上面的對照,再加上已經許配給Albert的約束,Charlotte是不可能轉投Werther懷抱的。
      
      ** 三、Werther愛Charlotte的什么
      
      Werther為什么愛Charlotte,還不是因為Charlotte是美女而且有氣質嗎?Werther跟Charlotte的弟弟妹妹們一起玩的耐心,僅僅是因為他喜歡孩子嗎?他頻繁地坐到這群孩子中間,討他們的歡心,還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嗎?一再說自己的愛純潔,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還不是以肉體的占有為終點嗎?一再說自己不會玷污天使般的Charlotte,最后還不是抱著人家強吻了嗎?
      
      因為喜歡美色,也難保他會對Charlotte始終如一的。他陪著Charlotte到一個老牧師家中,看見老牧師的女兒Frederica模樣不錯,就興奮了,一個勁兒地跟那姑娘說話,惹得人家的男朋友很不高興。Werther還覺得人家的生氣是可恥的事情,在談話中開始含沙射影地攻擊人家缺少幽默感。
      
      因為喜歡美色,Werther是很容易被女人役使的。他希望他的付出能得到感官上的回報,一旦得不到,他就會深深苦惱。到頭來,他還會怨恨他迷戀的女人。他覺得因為她們他才不能發(fā)揮自己的天才,是她們讓自己的生活一團糟。一個不理智、不好好規(guī)劃人生、率性而為的人,自己爛泥糊不上墻,怎么好意思責怪別人呢?
      
      因為愛的出發(fā)點是美色,所以其目的地是占有。所以如果Werther得不到Charlotte,是“終究意難平”的。為此,Werther到了厚顏無恥的地步。
      
      最開始明知道Charlotte已經許配給Albert,還是想入非非,趁著Albert不在家拼命挖墻角。當Albert和Charlotte結婚后,他還是不斷地去騷擾人家。以致于Albert最終對他態(tài)度冷淡,Charlotte也希望他少登門。
      
      按他日記中的描述,他經常當著Albert的面,眼睛緊盯著Charlotte的眼睛,摸著Charlotte的手,這還不夠過分嗎?這明明是一種侵犯,作為Charlotte的丈夫,Albert不應該生氣嗎?如果讓Werther和Albert換個位置,Werther肯定會發(fā)飆到想給Albert放血吧?所以說,Albert夠紳士,夠寬容了。
      
      明明知道自己不受歡迎,給別人的家庭帶來了困擾和不信任,Werther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去人家房間里走來走去,真是請神容易送神難??!
      
      ** 四、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因為性格中深深的自負,Werther不僅愛情失意,事業(yè)上也一蹶不振。在朋友幫助下,他謀了個在大使手下做助手的職位,卻沒能做多久。他什么都看不慣,受不了自己的boss,也覺得周圍的人都是蠢貨。最終導致大使館的人都討厭他,排擠他。最終他只好狼狽退出。
      
      他一向覺得自己有天賦,與眾不同。覺得別人做的事沒有意義,不甘心為別人工作,可他自己整天除了圍著別人的媳婦打轉,又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呢?要求嚴格的上司本可以成為他事業(yè)上的貴人,他卻不知珍惜,牢騷滿腹。Mr.Count曾開導他說:我們都想一路坦途,快點到達目的地。但如果前面有座山擋住去路,我們必須花時間去翻越它。盡管Mr.Count說的是金玉良言,告訴他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自以為是的Werther怎么能聽得進去呢?
      
      處處不如意,讓Werther心灰意冷,開始懷疑上帝。他問:為什么別人那么快樂,而自己這么多苦痛?卻不知反問自心,反省自己的貪嗔癡有多熾烈。自己不改變,生活怎么會改觀呢?自己遭遇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五、文學作品要慎重選擇
      
      其實我是在批判過去的自己。
      
      當年的我和Werther很像,高中讀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后就更放縱自己敏感任性的特點,心里想:因為Werther是這樣,所以我也要這樣。因為作者以同情維特的角度來敘述,我也被引導著傾向于維特。
      
      在我們還不懂得很多人生道理的時候,文藝作品很容易引導我們的價值取向。因此,年少懵懂的時候接觸什么樣的文學作品很重要,這直接影響以后的三觀和為人處世,甚至決定了人的一生。
      
      我覺得,《少年維特之煩惱》其實是不適于做青少年讀物的,宣揚激情和欲望的作品雖然因為感情厚重而精彩,卻容易誤導年輕的讀者,在他們心里埋下苦痛的種子。
      
      什么時候讀什么書,要慎重選擇,長者對后輩也要進引導的責任。學壞容易,學好一輩子也不夠用。
      
      2013-12-28 Fri
  •     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愛情,相信在很多人身上都發(fā)生過,尤其是在現(xiàn)在的金錢社會中。
      但我認為為了愛情去死的人是愚蠢的,某種程度上也贊同綠蒂丈夫的觀點。生命的意義在于為這個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父母生養(yǎng)自己不是為了讓我們一味的追求美好的愛情生活。哪個父母不想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這應該不是世俗的表現(xiàn)。
      少年維特臨死前的書信中也承認自己的母親得知自己的死訊后肯定會很傷心,卻仍然堅持拿起綠蒂撫摸過的手槍。維特應該是個悲觀主義者。沒讀過歌德的哲學著作,僅為個人見解。
      最后,維特能死在自己心愛的女人間接遞過來的手槍下,也算是一種幸福了。
  •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少年維特之煩惱》,那時家里很窮,我是根本沒有辦法看這些閑書的,家里多半的書都是在親戚家“偷”來了,我至今還用“讀書人竊書不是偷”來安慰自己。
      說起來也是機緣巧合,四叔搬家了,他那些舊家具自然都丟給了我家,而我則在那里翻到了一本古舊泛黃的小書,就是《少年維特之煩惱》。不僅如此,我還翻到了四叔的一本日記,上面滿滿的都是憂傷和有關愛的文字,想必四叔能有如此文筆,跟這本書是離不開的。
      我翻開泛黃的書頁,一個明媚,善良,可愛的女子,像一只斑斕的蝴蝶翩翩向我飛來。 就這樣一個女子,恁地不惹人愛憐,怎么不讓人癡迷。
      在那一刻,我仿佛就是那穿著藍色的燕尾服,黃色背心的維特。我已深深的淪陷,我的世界再無其它,只有她的倩影。
      我愛情的痛苦與快樂中矛盾著,掙扎著,茍活著。我的心爬滿了糾纏不清的藤蔓,一旦動了念頭,就被牽扯著。你,綠蒂,把手槍交給了我,我曾多么希望從你手中領受死亡呀,呵,現(xiàn)在我領受了!在槍的嗚咽與悲鳴中,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埋葬了愛情??上ВS特終究是維特,而我依然是我。
      其實我挺艷羨,因為至少維特遇到了一個綠蒂,而我卻只有我。
      
  •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小說,只是沒想到是書信的形式。
       維特的死注定是一個悲劇,或者說是他愛慕的那個女人親手造成的。沒有在發(fā)現(xiàn)維特對自己有意時,果斷的斷絕關系。沒有在感到,維特借手槍之前異常舉動。有所感覺沒有斷然拒絕,借槍這一危險的舉動。
       或許是因為愛情與生活的多重打擊,才讓維特走上絕路的。畢竟他還那么年輕,面對這些打擊不知如何應對。總會遇到更好的女孩的,沒人這樣安慰他。或許這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一種悲哀吧。
  •      昨天我把少年維特的煩惱看完了,不長,寫得很優(yōu)美,我喜歡上歌德啦,相信他寫的就是年輕的自己,因為我看了簡介他是曾經畫過畫的,維特開始就是在畫畫,沉浸在大自然里,(和我差不多,呵呵),而歌德青年時期深愛的戀人就名叫綠蒂。只不過,這小說真的很絕望,把我看得恍恍惚惚的,淚流滿面啊。。他為什么要安排維特自殺而不是立刻的死掉,還要掙扎這么長時間,好痛,太痛了。。我覺得當時的歌德,也許很恨自己吧,他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在這篇小說里,并讓過去的自己更加痛苦的掙扎死去,然后,他就可以重生了,我想,也許這篇小說救了他。
      
       看完這篇小說,我忽然覺得,愛情和死亡,真的很像啊,也許這是很多人失去愛情而想選擇死亡的原因,人們選擇死亡并不是想結束,而恰恰把死亡當成愛的替代物。維特接過綠蒂親手擦過的槍,描寫的感覺就如從綠蒂的手中接過愛情一樣。。愛情是一種融合,死亡又何嘗不是呢,死亡是我們與世界的融合。所以,我們可能確實在潛意識中向往死亡,就如向往愛情一樣。又或者,愛情只是死亡的替代物。
      
       而這個綠蒂,為什么有魔力讓這么多人神魂顛倒,為她瘋狂,是真的瘋狂,里面還有描寫到了一位她父親的秘書因為愛上她丟掉工作,并最終瘋狂,就算沒有男女之情的那些人們,也似乎個個都喜歡她, 讓她照顧,而在我看來,她并沒有那么鮮明,沒有那么值得稱道,至少,她是優(yōu)柔寡斷的,所以才最終導致維特的自殺,甚至,她已經感到維特是會自殺的,而并沒有加以阻止。她應該是更愛維特的,但卻為了現(xiàn)實而選擇另一個人,更重要的,她的現(xiàn)實并不是很殘酷,因為她雖然沒有了母親,但她還有父親。而那個為她而瘋掉的青年,難道一點都不影響她日常的好心情嗎?所以,維特是個悲劇,他愛上了一個影子?!巴昝罒o缺的母親”,是綠蒂刻意營造出來的影子,他愛這個完美無缺的母親,而母親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選擇他。所以,死是不值得的,相信歌德也很明白,所以才安排這么痛苦的死亡,因為,這真的不值得。即使歌德把她塑造成女神了。但她既不是女神,更不是個好的母親。她所有的表面維持的,只是她自己的自私和軟弱。
      
       母親是我們最初的世界,也許在愛情里每個人尋找的都是母親,和母親融合,就意味著回歸世界,就如死亡可以將單個的分離的我們歸還給世界。這是從精神層面上來說的。
      
       不過,我是愛維特的,愛他的純真,和他對這個世界的熱情,只是這個現(xiàn)實冰冷的世界容不下他的熱情而已,我認為,經歷過他的這個階段的人們都是幸福的,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經歷他所經歷的這個階段,例如文中的綠蒂,她就沒有這個勇氣,所以,她也就只配最終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平淡無味的過完她的一生,浮在她所努力維持的俗世框架里,無法下沉,也無法深入,最終她就會由最初虛假的魅力四射,還原成一個乏味的市井小民,最重要的,是她永遠也品嘗不到,這個世界想要給予她的,一切豐富和淋漓盡致。而維特不一樣,痛苦的維特會死,而且還可能死得特別痛苦,但歌德重生了。一切幸??鞓坟S富盡致,都可以重生,怕只怕,它們從來就不曾出生。
      
       所以,生活是悲還是喜,真的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去經歷就是了。想起了那首歌,《痛快》,“生命給了什么,我就享受什么”,“痛快去愛,痛快去痛,痛快去悲傷,痛快去感動”。這篇小說,就很痛快,愛得痛快,痛得痛快,感受得痛快,痛快!這是我給五星的原因。至少,它可以帶領著我們學著去感受一次什么是痛快。
      
       痛過之后的“快”。這應該就是歌德安排維特這么痛苦的死亡的原因。不是嗎,每個人都一樣,只有痛過之后,我們才能找到人生真正想要給予我們的“快”,讓我們都痛快的去“痛”,然后再痛快的“快”,呵呵。
      
       而如果有足夠的痛,說不定我們還可以如一只火鳳凰一樣,涅槃、重生。。
      
      
  •     在看《維特》之前和看完之后,有幾個問題不清楚。記錄下來,慢慢探究。
      
      1. 歌德為何以書信體寫這部小說?
      2. 為什么說這部小說很偉大?
      3. 若是故事發(fā)生在中年維特身上,結局是否有改變的可能?
      4. 故事放于現(xiàn)在,意義又是怎樣的?
  •     兩個半世紀過去了,世界一點都沒變。將來也不會變。
       ——題記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哈姆雷特的人生議題,同樣也是維特的。在狄更斯巴爾扎克過氣這么多年的現(xiàn)在,為什么莎翁和歌德還能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恐怕是因為,無論再過多少年,人類也無法就性與死這兩個課題,得出個結論,更別提解決由其衍生出的世間百態(tài)。這比抨擊資本主義什么的,可有意思多了。
      
      維特的死因可以簡單歸納為三個。
      
      首先是維特自己。
      作為一個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的男青年,雖然他的游手好閑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并非完全出于主觀,維特對于現(xiàn)實世界始終采取消極逃避的態(tài)度。不喜歡的事情,在開始做之前,就已經以一個悲觀厭世者的身份為之貼上標簽,用厭惡的眼光看待它,用厭惡的態(tài)度處理他。這也是維特在人際交往中處處失敗處處碰壁的原因。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眼光看,維特隨時膨脹的熱情和難以自制的雄辯癥及其歇斯底里的種種都是躁郁癥的表現(xiàn)。
      
      其次是綠蒂。
      甚至可以說,維特的死,綠蒂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她有小康的家境,良好的教養(yǎng),豐富的情感和克己的智慧。是自古至今中產階級女性的代表。她們想享受安逸富足生活帶來的安全感,又渴望澎湃的激情帶來的感觀愉悅。綠蒂喜歡阿爾伯特,也喜歡維特,所以她才遲遲不肯讓維特死心。他遠一點她就近一點,他近一點她就遠一點。她想擁有所有的好。這是人的貪欲,永遠都不會變。
      
      當然也有社會的關系。
      社會對他很殘忍。殘忍又冷漠。可對誰不是這樣呢。阿爾伯特在工作中同樣遇到令人不平的事情和難以相處的人。維特崇尚自然和人的天性??蛇@自然和天性,也是經他自己想像美化的結果。自然的本質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單純又固執(zhí)的維特,縱然是作為一只不用對待復雜社會的動物,也難以在動物世界中生存下去。
      
      歌德說“自此書出版之后,我只重讀過一遍,我當心以后不要再讀它。它簡直是一堆火!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當初產生這部作品時的病態(tài)心理。
      
      此外,還要吐槽一下這個版本的神翻譯,打水漂不叫打水漂,叫“打漂漂”。。。這是翻譯界賣萌的始作俑者么?真是不忍卒讀啊==!
      
      
      
      
      
      
      
      
      
      
      
      
      
  •     看完維特之后不禁深深的被這樣一個少年而感動。他對夏洛特的沒有結果的愛戀與無盡的迷惘,終于化作在午夜的槍聲,把這個勇敢,感性的少年送向了永恒。
      
      看,夏洛特,我拿起這冰冷而致命的高腳杯,絲毫沒有顫抖,然后飲下這死亡的佳釀。是你的手把它交給我的,我不會顫抖的。一切,一切都結束了,我生存的一切愿望和希望都已完成。我將用冷靜而無畏的手敲開那死亡的銅門。哦!我喜歡享受為你而死所帶來的幸福!我是多么高興為你犧牲自己啊,夏洛特!如果我能重新為你的內心帶來平和與快樂,我是多么愿意義無反顧的欣然赴死??!可是,蕓蕓眾生中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為他們的朋友拋灑熱血,因為他們的死亡給他們愛的朋友增添了千百倍的幸福。
      
      不知怎的,回味這情節(jié)的時候忽然想起了失戀三十三天。同樣是一場失戀,一個喜,一個悲。一個用死亡來結果這難以逃脫的痛苦,另一個選擇了新生,但這新生無疑也是個墳墓,把過去的兩個人和他們的愛情一同埋葬。
  •     這是一種怎么樣的絕望呢?是因為陷得太深了吧。
      老天是愛開玩笑的。讓兩個人遇見,讓他們惺惺相惜,卻又不能相守。
      這又是怎么樣的一種悲傷,社會的腐朽,浮華,階級的不平等以及難纏的上司?是如此的不得志。
      仔細看看自己吧,我們不也是生活在這樣的故事中,并且早以和故事融為一體了。只有當自己回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誰不是維特?我們不都有那么個綠蒂么?我們不也面對著社會中種種的不平等么?
      記得書中有寫,“脾氣不好是一種罪惡?!?br />   我是同意的,因為脾氣不好最直接的受害人是最最愛你的人。當然你也傷害了自己?!鞍褳閿?shù)不多的好日子都糟蹋了,等醒悟過來,為時已晚,無法補救了?!八哉f,讓自己有好的心情,周遭的人也才會自然舒服的和你相處。
      還有書中結局是,維特用槍自殺了。
      書中有一處很精彩,是維特和阿爾貝特的一段爭論。
      有第一段說:”每逢談起一件事,總要立刻說:這是愚蠢的,這是明智的,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些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們對一個行為的內心動機研究過嗎?是不是確切知道事情的原委,為什么發(fā)生,為什么一定發(fā)生?如果你們能夠這樣,便不會那么急于做出判斷了。“
      單獨這一段話我是同意,沒能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就沒有資格對他們的行為指手畫腳,發(fā)表高見。
      對于自殺,我是完全不贊成的。我比較同意阿爾貝特的觀點
      ”自殺只能是軟弱的表現(xiàn)。因為尋死比堅韌不拔地忍受苦難的生活肯定更容易。“
      我想作者也是這樣想的,不讓歌德怎么不去死一死。而只是單純借助于維特來表達呢?
      活下去比死更需要勇氣。不是么?
      無論如何都會懷有一顆理智的心來面對那些煩惱的。
      畢竟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維特”都還在努力的生活的,續(xù)寫著屬于自己的人生。在苦中作樂,大概就是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
  •     年輕的天才的歌德,初露鋒芒,就注定震驚世人,并名垂文史。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作者很巧妙地——或者毋寧說,是由刻骨銘心的自身的經歷,激發(fā)出來的噴薄真情——采用書信體,以第一人稱,表達出年輕的癡情和因情沉痛的愛戀,唯有經歷過的人,方知作者寫得真,也唯有在年輕經歷過,才懂得,維特最后走向自殺的路,其實是一種解脫。愛,有時它就是毒劑,在初見的那一刻,給你注入微量的一注,在你悄然無息,或者黯然心動的一刻,改變你的心率,讓你漸漸沉醉,每一次見面,都是一回注射,每一次回憶,都是一次上癮。。
  •      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書沒有過長的篇幅,采用書信的形式,是歌德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嘗試的一部小說,書中描述了一個在愛情中燃盡生命激情,而沒有找到生活出路最終選擇自殺的青年,在當時也掀起了一陣革命思潮。
      
      關于人物
       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多愁傷感的人物,從書中女主角綠蒂的一句話可以用來概括“你總是容易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一個事情上面去”,他熱愛大自然,他歌頌這世間所有美麗的景色和人物,并從它們身上尋找造物主的能量。當愛情發(fā)生,敏感的心就更加緊實地為這個美麗的對象所聚焦,甚至在那每次閉眼之間都可以看到綠蒂的影子,他也以哲學家的口吻來詢問自己,自己的堅持到底有沒有錯誤,難道一個堅持美的使者所做的這一切沒有一點值得認同的地方嗎?從中也道出了作者對于當時社會根深蒂固的思想提出了一些質疑,從為了愛情而去犯罪的年輕長公的故事,還有日記中引用的一個少女為情投江的故事,這些時代出現(xiàn)的感情故事都在不斷表明著維特內心的一個理想的聲音,一個不斷抗爭現(xiàn)實,為理想,為愛情奮斗,最后獻出生命的心。
       他是不同意屈服于命運的束縛的,如果命運真的讓一個人陷入一個境地而沒有解脫的話,就像他所說的,如得了熱病的人,所企盼的只能是死來解脫自己沒有精力和勇氣去戰(zhàn)勝的東西了。我們也許會質疑維特在最后選擇死亡這個做法是不是過于輕生,對于生命我們是否應該更加去珍視,或許有其他的方式,等待時間,等待命運來做最后的抉擇。但是從維特的字里行間我們似乎看到了人性理智的脆弱,而看到了真善美在現(xiàn)實壓迫下面爆發(fā)的巨大能量,正如他所說的在每個時間的片段都思念著自己從心靈認同的綠蒂,這個美的化身,在夢中也擁抱著綠蒂,卻在醒來之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殘酷和陽光的刺眼。
       追求理想的青年們,你們的道途是否正確?為何你們充滿了信心,并開始一味孤行。小說并沒有花費過多的篇幅來描述綠蒂的生活和姿態(tài),但是從有限的語言描述,從維特心中發(fā)出的陣陣愛慕,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熱愛生活,勤懇顧家,擁有獨立思想的女性,她美麗綻放但又溫柔恬靜,發(fā)散著令人奪目的光芒。
       阿爾芒特是現(xiàn)實中居家最好的丈夫了,他并沒有過多的過錯,如果說他的行為有什么錯誤的話,換做現(xiàn)在的人來看,他在忍受綠蒂和維特的來往之間已經做到了很大的風度了,他包容著維特的一些沖動的話語,顯然他并沒有認可維特這種理想沖突的美,這種來自靈魂深處對于綠蒂的愛慕。他能夠做的,在我們看來,似乎也就是在忍受自己妻子在跟他人不斷的見面之后,做出應有的警告了,阿爾芒特雖然在精神上不為我們所認可,但是我們如何能夠輕易去判斷一個人的價值觀應該如何進行反而讓我們自己來欣賞呢?
       綠蒂在心中是認同維特的心的,“如果他離開了,也將在綠蒂的心中撕開一道不能夠彌合的傷口”,這場悲劇進行到最后階段,維特最后一次和綠蒂見面,那些澎湃的詩詞將小說的情調拉向了高潮,我們在里邊看到了古典悲劇那巨大的生命張力,那在愛情,戰(zhàn)場,生命之間人類的生命的渺小和勇氣的偉大,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似乎和綠蒂維特結合在了一起,在歷史和文字的間隙哼唱那悲傷的歌詞。
       維特因為堅持真善美,而最后選擇了自殺,而相反哲學家尼采在他的著作中卻每每道出超人的這個主張,超人必將用強力超越一切,駕馭一切,并建立美的秩序。那么對于維特來說,是否可以借鑒一點,包含對愛意的打擊,他是否可以將這股力量用在自己事業(yè)的精進上面,珍惜生命的力量,用自己的努力去包容這份美麗感情中的爭端,愛一個人并不一定要奪取和占有,也應該考慮到對方,不自私地去愛一個人,這是維特可能帶給我們最大的令人遺憾的地方。
       綠蒂是愛維特的,是她的每一次贊許漸漸地增加了維特的愛慕的,她也是既歡樂又痛苦的。在維特生日的時候,她送給了她在第一次見到維特時候的蝴蝶結,那美麗的信物寄托著兩個孤獨靈魂的互相守候,如果沒有家庭的擔憂,他們會是很好很幸福的一對,但是那樣的話這一部小說也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了。在他們單獨相處的時候,他們是不可避免,不自主地在互相袒露著心中的感情,綠蒂不經意就彈出了那首美麗的曲子勾起了維特的傷感情懷。
       人生本來就沒有正確鑿鑿的選擇,維特最后的自殺是美麗的,令人惋惜的,那是在夢中對綠蒂投出最深情的一瞥,可惜這一瞥太傷人,太深情,化作那天際環(huán)繞不斷的相思,寄托在這字里行間。
      
  •     
      要問天底下什么東西最神奇,我恐怕要投一票給“小孩子”。小孩子也許是最懂得享受生命的人群,我愿意承認,那些像兒童般懵懂活著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他們會對他們真正熱愛的東西,比如布娃娃,投入全部的熱情。其實在上帝的眼中每個人都是小孩,只是出生先后不一罷了。而那些懂得把自己的家園修飾成天堂的市民們,他們也擁有著小孩般的心靈;氣喘吁吁的不幸者日益勞累,然后他們都同樣有興致盡情享受每一秒太陽的光輝,這時他們的心靈是滿足的,心境是平靜的,因為他是一個小孩,一個真正完整的人。而現(xiàn)實上,即使他們受到重重限制,但仍能在內心中保留著一種甜蜜而有想象力的期望,這是一種自由的感覺,他們會堅信自己隨時都能離開他的牢籠,只要他們愿意。
      
      -------------------------------------------------------------------------------------
      
      在世界上,會存在很多單向的線條,許多人只能默默地愛著一個人,而又有幾多又被從未知曉的人深深地為迷戀?我還是那么喜歡歌德,他清爽的風格,還能在24歲的年華用一篇小說獻給自己少年時代的愛情故事。這一句德語:Wenn ich dich liebe, was geht das dich an? 我愛你,又與你何干?有時候愛的無條件的奉獻,愛只純粹出于一種美麗的理想。既然維特得不到綠蒂,又怕自己會忍不住殺了她的丈夫,那他只有以自殺擺脫這無窮的痛苦。這就是對維特對綠蒂的愛,是出于綠蒂完美的品性,更出于自己對愛情的最無私的奉獻。
      
  •     我穿起深藍色的燕尾服,黃色背心和高筒長靴。落日余暉,翻開陳舊的日記本看向窗外兩株并生的菩提樹。百感已經交集并醞釀出許多醉人的苦澀,這或許是維特死前所看到的景色。
      
      如果他能在死前放一次風箏,或許德國歷史上會消失一段維特的熱潮,會多存活一個多情的才子,會少頌唱一首悲壯的挽歌。
      
      遇到他的時候,他穿的十分正式,胸口系的綠色絲帶在剛剛入春的景色下顯得十分應景。但是他在每一分鐘無不都是憂傷的。起初他不情愿拿起我送他的彩虹色風箏,心不在焉的接過去,但眼神中不免流露出哀色,他望了望西邊,又看了看旁邊的他的馬車,他想坐上這輛雙輪馬車,向M地駛去,在那兒站在山上觀賞日落,同時吟誦荷馬描寫奧德修斯收到好心的豬倌接待的詩篇。這一切或許會讓他多一些好受。
      
      我強硬的挽留他,遞上飛輪和風箏的支撐骨架,他依舊回頭望了一眼,但這位德意志的紳士是極有教養(yǎng)的,無奈禮貌的接過我的玩具,我不能從他的眼中看出什么欣喜的顏色。
      
      我沒有理他貌似淡然的神情,用巧妙的系法讓細線和風箏牢固的綁在一起,再把骨架撐開,我示意他一切已經就緒了。他向我點了點頭。
      
      剛入春的莊園內雜草和新葉還雜在一起,但兩棵菩提樹早已郁郁蔥蔥,今天的陽光十分耀眼,仿佛已經過了早春直接進入夏季,我褪去緊緊的裝束,將硬帽檐再壓低了一層,向兩株菩提樹下走去以獲得一些陰涼。我覺得風箏這種游戲不用教也能會,只用給他迎風招展的箏面和結實的線,一切都已水到渠成。我現(xiàn)在只是想背倚著菩提樹,讓耳邊的鳥鳴更加悅耳,閉眼后再睜開的世界更加蔥翠。
      
      我看維特拿著風箏看了好久,沒有在打量,估計是想念綠蒂又出了神,是白色的連衣裙還有胸口袖口粉紅色的結么?最近的他總是這樣,去過一遍城市又再次返回,綠蒂已經成了他的全部,又無法更多的靠近。
      
      終于他趁著風撒開了線,這陣風真讓人叫好,風箏拉扯著飛輪在向上升,沒多久就放出了一半的線,天空中綻開的彩虹迎風飄揚。維特笑了,微笑的十分迷人,她看到了綠蒂舞會上永世難忘的身姿,那在他心中驚艷的一抹淺綠色,維特覺得他再次跌入了對綠蒂的思念,是剛見面時的美好,是綠蒂家中幾個弟妹的天真,那一切都是彩虹的顏色。
      
      風忽然停了,眼看的是風箏有力的身姿開始傾斜,維特并沒有表現(xiàn)出慌亂色神色,時快時慢的收著線,好讓風箏不至于跌下來,可是風依舊沒有起,線的拉扯變得更加無力,維特此時已經到了伯爵家中,面對的是那個不屬于自己的圈子,他感到不自在了,但強壓住不快繼續(xù)收著手中的線,他多么希望能把風箏收回手中,那將是最高的追求。
      
      線猛的一緊,再就是滑的手生疼的嘩嘩聲,彩虹再次升起,風雨欲來,我已經看到天邊的烏云。天氣也變得不那么晴朗了,我起身拍拍身上的草,上前去叫維特。他依舊沒有回頭,烏云還在靠近,我回身又坐下,這是風箏飛天最好的時機,線還在一絲絲抽離出飛輪,最后是一聲‘嘭’的線拉扯飛輪的脆響,仿佛風箏要逃離這矮小的飛輪。
      
      緊接著我聽到的是維特的狂笑,滾雷聲和著的狂笑,我還聽到綠蒂彈奏的婉轉但讓人精神慷慨的鋼琴曲目,還有那首令人落淚的贊美詩,一切都應和的十分協(xié)調而又催人淚下,現(xiàn)在的維特是幸福的,人只有在獲得理智以前或者喪失理智以后才能幸福,這或許就是對他的安排?狂笑還在回響,我也感覺靈魂抽離出了身體向突如其來的烏云靠近。
      
      靈魂脫離出身體使我能夠俯視維特的動作,他顫抖的雙手緊握著飛輪,同時不斷拉扯著風箏,狂笑混雜著渾濁的眼淚,這是對一個漂泊者,一個紅塵中匆匆過客最后的挽留。
      
      風箏不是用來放的,長時間人與風箏,風箏與人的博弈會讓兩邊都精疲力竭,他愛綠蒂,愛風箏,愛蔥翠的菩提樹,愛婉轉的琴聲,愛滾滾的烏云。但菩提樹展露妖艷,烏云展露暴虐,鋼琴展露頹靡。風箏想成為維特的彩虹,維特想成為彩虹的歸宿。他們都不想太累,都深深的愛著彼此。可這一切啊,維特的狂笑已經表達了對這樣的博弈的疲倦,他只是希望能夠點亮彼此心中的彩虹。
      
      槍聲,打破了一切的嘈雜喧鬧。我的好朋友維特拿起槍摻雜著黑色火藥轟擊斷了飛輪和風箏的聯(lián)系,他終于安靜了下來,他明白真正屬于他的風箏會穿越烏云,抗拒琴聲,盤繞菩提后再回來,迎接他的,是藍色燕尾服,黃色背心和高筒靴,還有漫長的等待,他會每日將線放到天空中那個位置,每日無論晴空還是星夜守在那里,看著白色的細線像空中無限的延伸。
      
      這一槍本來是在維特的頭顱上綻開,但是沒有,我有時會拿起喜歡的書,或者什么也不拿坐在菩提樹下陪陪維特,他像個小孩仰望天空,手中舉著飛輪,線已經放完,高高的延伸向看不見的空中,而那個風箏,那個救了他的風箏,會回來的吧。
      
      我起身,拍拍身上的雜草,舒活舒活筋骨,到我該去的地方去,維特是幸福的,因為我知道他能等到他的彩虹。
  •     《維特》這個中篇翻譯得實在太曼妙了!高中時讀過的版本遠不及此,侯浚吉的翻譯都讓我讀出了詩意~~陶醉啊~~
      維特的感受,或者說青年歌德的感受,哪個癡癡凝望而終付流水的人會體會不到呢?讓我好好地回憶了一把~~
      然而真的要能拿起槍來自殺的人,卻不多,比如歌德自己。從這點看,他是一個有頭腦和決斷的人,自己就放棄了夏綠蒂。很是佩服~~
      【題外話】是哪本書里,作者揶揄維特沒能馬上死掉,還磨蹭到第二天的?是昆德拉嗎?
      
      另一個長篇《親和力》,題目原本指一種化學術語,暗含文中兩男兩女的化學關系~~但是,不怎么喜歡這篇滿是觀點和教化的小說。。。
  •     評論少年維特的煩惱:不知閱時何共鳴,暗自神殤,不堪,倒是青春在,一芳流年,一依若流水。不禁寒顫,卻是人情在,無語時,默默相望,甚好。長久時,花開陌陌,天邊云開,相守不相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