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

出版時間:2001-8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法] 司湯達  譯者:郝運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司湯達的名著《紅與黑》以同情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平民青年于連的奮斗和悲劇,透過這個典型人物,展示了法國復(fù)辟王朝時期整整一代青年的苦悶、追求和厄運;它在于連悲劇命運的背景上真實地反映出法國復(fù)辟王朝時期的廣闊社會畫面,深刻地揭示了這一時期法國歷史的本質(zhì)特征??梢哉f《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文學(xué)中的第一部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

作者簡介

《紅與黑》是法國大作家司湯達的主要作品,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流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連是小業(yè)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shù)厥虚L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暴露后被迫離開,進了神學(xué)院。經(jīng)神學(xué)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他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后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fā)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于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

書籍目錄

譯本序
出版者告讀者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長
第三章 窮人的財產(chǎn)
第四章 父與子
第五章 談判
第六章 煩悶
……
下卷
第一章 鄉(xiāng)村的快樂
第二章 初入上流社會
第三章 最初的幾步
第四章 拉莫爾府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誠的貴婦
……
附錄一 關(guān)于《紅與黑》
附錄二 安托萬?貝爾德案件及死刑執(zhí)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紅與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1條)

 
 

  •     我讀的就是53年版79年再印刷的紅皮羅玉君本本,很是佩服那些14歲讀了司湯達大贊其為牛人,驚為天人的閱讀者,不幸庸俗而遲鈍的我在兩倍于這個青春的年紀的今天方才翻看這部作品,而且我讀這書已經(jīng)不是抱著“我要讀書”的心態(tài)而是“我要讀完書”的心態(tài)了,在感嘆老司描寫各種糾結(jié)、扭曲、敏感心里的神奇豐富妙筆生花中,我最大的發(fā)現(xiàn)就是于連這哥們兒實在是個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主兒,他的最后的被評論界一致認為反映了王政復(fù)辟下的黑暗壓迫所帶來的絕望的憤怒的反抗的槍聲,在我淡定地看來簡直是吃頂了!
      唉·····只能默默感嘆自己對于世界名著理解的淺薄,抱著花生米去聽郭德綱的相聲了,ps:羅先生的翻譯也是很有些搞笑的地方,時不時的蹦出“向我誘惑”這樣的語法···豐富了我對于中西方語言習(xí)慣語法互相激蕩下的新鮮認知·····當然關(guān)鍵是這么一部三十年前的繁體豎排散發(fā)著濃濃書香的古物只要3塊錢!
  •      讀完這本書總是會想起古代中國,想起魏晉南北朝的士族社會?!吧掀窡o寒門,下品無士族。”一個窮小子是很難進入上流社會的,即便是他有才華、有能力、能吃苦。于連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們不能過分苛責他的野心,他只是失敗了而已。歷史都是由成功者書寫的,這無怪他崇拜拿破侖,波拿巴是所有鄉(xiāng)村窮小子的英雄。超越了貴族時代,而貴族們是如此懼怕這個人,他們不愿意放棄既得的利益,不愿意改換分配財富的規(guī)則。一個有爵位的傻子也比一個鄉(xiāng)村的天才更能得到上層社會的認可。巴黎的空氣正是如此的暗無天日,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法國有30萬青年渴望戰(zhàn)爭”這樣的話。法國是一個熱愛戰(zhàn)爭的國家嗎?沒有熱愛戰(zhàn)爭的國家,只有熱愛從戰(zhàn)爭中掠奪,在戰(zhàn)爭中致富的國家。青年們只是渴望像波拿巴的將軍們那樣可以憑借戰(zhàn)場上的成功改變自己的處境。就像清代小說中:“在戰(zhàn)場上一刀一槍搏個功名?!睉?zhàn)爭只是青年們渴望上升的渠道。
       于連能怎么樣呢?其實他并不算是處在社會最底層,他出身于一個小業(yè)主家庭呢,只是父親不喜歡他罷了。他甚至有多次機會可以和自己的好友一起在商業(yè)上取得成功。他的生活并不是處處被貧困威脅著,威脅他的只是他渴望進入上流社會的心。他想做教士,想成為別人尊重的人,但貴族社會是不會允許一個鄉(xiāng)村的土小子爬到他們階層的。即便獲得了侯爵的賞識,他最終能得到的也就是一個神父的職位。說到底,上流社會只是要把這類人當做工具,當做仆人,當做清客。就像中國古代那些門客一樣。這樣的社會沒有一個給下層階級的上升渠道,所以才會革命不斷。也許可以說近代歐洲革命不斷,不是他們革命性強,而是他們社會制度的不完備造成的。如魏晉南北朝雖有外部力量干涉,中原王朝仍舊難以一致對外,叛亂隨處可見。長治久安數(shù)百年的社會必待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之后才存在。雖然科舉制度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已經(jīng)給下層階級以向上有效渠道?!俺癁樘锷崂?,暮登天子堂”這樣的情況在歐洲也許只有國王發(fā)瘋的時候才會存在。
       于連的悲劇不是偶然的,他還是一個年輕人,渴望愛情。他精于算計,但知識的不完備和經(jīng)歷缺乏是他的致命弱點。他的神經(jīng)質(zhì)的自卑心總是由此產(chǎn)生,他把愛情和事業(yè)(姑且這么叫吧)常?;煸谝黄稹W鳛橐粋€缺乏人生閱歷的青年,他常常會陷入戀情之中,有時他把愛情作為武器,但常常傷到的卻是自己。也許這并不是他的本意,但通過博取家中女主人或重要女性的愛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本身就是一種陰謀。他沒有一顆正直的心,不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適合的。在他的眼里只有達到目的的手段。最終他也由于自己的手段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PS:科拉索夫親王的戀愛秘笈倒真是有趣!
  •     讀罷郭冠堯譯本的司湯達《紅與黑》,過多關(guān)于紅黑之間的象征和矛盾就不多說了,前人已經(jīng)詮釋完備了,只是想談?wù)動谶B,談?wù)動谶B的愛情。
      于連是個復(fù)雜的人,這是無容置疑的,出生木匠家庭,身份低下,經(jīng)常遭受父兄的欺壓,但是,這個生活中弱者其內(nèi)心無比的強大。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熱烈地崇拜者拿破侖,卻可以為了出人頭地而將偶像深藏在內(nèi)心深處,“轉(zhuǎn)眼間,于連不再提起拿破侖,他宣布打算做教士?!彼兄敶嗄耆艘粯拥某绺呃硐?,想要“僅憑手中一把長劍便成為天下的主人”。但是當下王朝復(fù)辟的社會卻是一個四十多歲的神甫便可拿著三倍于拿破侖麾下名將薪俸的年薪,這迫使他必須走向當教士這條路,他別無選擇,要不就在維里業(yè)庸庸碌碌地過著受欺凌的日子,要不就激流沖浪飛黃騰達,這頗有古希臘式英雄命運的氣息。
      于連同時也是矛盾的人。往往在處于比他高的階級(就是貴族)面前,他內(nèi)心是不屑的,但這種不屑背后卻隱隱的藏著自卑。他有一顆向往高貴的心靈,卻對他眼中的那些高貴的人不屑,甚至是鄙視。他的人生從19歲開始,就人生的業(yè)績來說是一直上升的,但在他逐漸飛黃騰達的路上,他的靈魂卻逐漸也被污染得越來越污濁。但是,最后他還是用生命來挽回了他生命中最原始的那一份尊嚴(他不愿意向陪審團認錯求饒)。所以,我覺得于連是個可憐的人,也是個可恥的人,但同時也是個可敬的人。
      關(guān)于于連的愛情,他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女人,一個是德雷納夫人,還有一個是瑪?shù)贍柕隆1砻嫔纤堑玫搅诉@兩個女人并且讓她們對他死心塌地,甚至連出身貴族生性高傲的瑪?shù)贍柕露己翢o保留地將自己的身體地位前程都拱手讓出。但是我認為自始至終于連都沒有得到過愛情,真正的愛情只是與他擦身而過而已。
      首先是德雷納夫人,那個稍稍受過點教育,有著大筆財產(chǎn)繼承的美麗動人的婦人,她的美貌使剛剛接觸到她的于連驚訝莫名,但她身上的那份母性的光環(huán)和純真很快就打動了于連,并讓于連忍不住在傍晚的樹下大膽地觸碰她的手,兩人的關(guān)系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但在兩人的愛情中,常常會泛濫出德雷納夫人那種母性的情感,而于連,更傾向于一個剛剛掙脫襁褓想要學(xué)步的嬰孩。所以一旦當于連離開了德雷納夫人去了貝藏松,夫人的影子幾乎在于連的腦海里蕩然無存。他們的關(guān)系看似那么的不堪一擊。其實不然,我認為于連對德雷納夫人熱烈的追求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對母愛的向往,自小沒有得到過母愛滋養(yǎng)的于連,在溫柔嫵媚的夫人面前完全沒有抵抗力。另外,于連自幼就經(jīng)常心潮澎湃,“美滋滋地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會被引見給巴黎的美貌女人,并以驚人的事跡引起他們的注意”。初經(jīng)人事的他何嘗不想吸引那么一個溫柔嫵媚的女人以證明自己的成功呢,堅強的內(nèi)心又怎么不會在這個時刻散發(fā)著母性光環(huán)的女性面前繳械投降呢?
      接著是瑪?shù)贍柕拢莻€在初次見到是甚至不高正眼看的高貴的侯爵小姐。在于連和瑪?shù)贍柕碌陌l(fā)展中其實于連是很掙扎的,時而是決絕自尊的于連占了上風(fēng),時而是驕傲的瑪?shù)贍柕纶A得了局面,兩個高傲的靈魂都不甘愿屈服于對方,他們相互的撕咬折磨著對方,這段掙扎的愛情最終還是由內(nèi)心更加強大的于連勝出了。瑪?shù)贍柕赂歉试笧橛谶B付出身體、地位和前程,甚至連她最精心守護的名譽,她都甘愿為于連舍棄。我認為瑪?shù)贍柕赂谶B是同一類人,至少在她沒有委身于于連前是。她骨子里是個貴族,一個脫俗驕傲貴族,之所以說她跟于連是同一類人,因為她骨子里充斥著跟于連那種不安分的細胞,在物質(zhì)上她擁有一切,在靈魂上她有著凌駕于一切貴族的驕傲,所以她根本不會德凱律、德克羅茲諾瓦之流放在眼里,她的命運也有著跟于連相同的悲劇性,要么成為公爵夫人但悶悶不樂地在榮譽和過剩物質(zhì)度過余生,要么跟著于連轟轟烈烈的拓展一片新的天地。但于連對她的愛,似乎并非出于那兩個不安分的靈魂之間的牽引。在我看來,于連對她的愛極大一部分出于對她的征服,于連試圖通過征服這么脫俗驕傲的一個貴族女子來滿足自身對貴族階級企求的欲求,并通過這樣的手段來消除他與所謂的貴族的差距。于連在試圖征服愛情,愛情中過分的自私和自尊是一種惡習(xí),而以征服的姿態(tài)來對待愛情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正因如此,即使到了于連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愛的天平始終沒有向瑪?shù)贍柕聝A斜過。
      到底,于連在他短暫的一生中至少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遇上了真正的愛情,那就是他第一次到貝藏松時在一個小咖啡館里遇到了少女阿曼達,在短暫的對話后于連竟然漲紅著臉對她說“我覺得我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您?!痹谀欠N無功利無目的的情況下,于連不必用那層偽善的面紗來保護自己,也不用以自己驚人的記憶和學(xué)識來打動人,就在這種情形下,于連可以說是真真正正地愛上了一個人,即使是個陌生人。但這次邂逅注定跟于連的生命一樣短暫,真正的愛情與他擦身而過。我們何曾不也是。
      于連,于連,一個可憐、又可恥、卻又可敬的人??!
      
  •      "誰能猜到這樣的外貌之下竟藏著百折不撓的決心,哪怕九死一生,也要活出個名堂來,求個飛黃騰達……諒拿破侖當年也是默默無聞的下級軍官,還不是憑手上的一把劍,終于成為世界的主宰“,初見于連,是多么的意氣風(fēng)發(fā),從美麗的小城維麗葉到繁華的大都市巴黎,從瑞納夫人到瑪娣兒特,最后回到原點,一如他崇拜的拿破侖的命運一樣。如果可以重來一次,該當如何選擇?是否還是一如從前,我想是的。
       讀于連的心靈獨白,彷佛看見了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就像是曾經(jīng)的另一個自己,只是時間無法逆流,只好和主人公一起救贖。
  •     剛讀到了瑪?shù)贍柕潞陀谶B分分合合。愛的艱難、曲折、多變多面讓人嘆息。
      最俗的解讀就是——唉,又一個癡情女子絕情漢的故事。于連的野心超越了他各層次需要,哪怕德雷納爾夫人和瑪?shù)贍柕碌膼廴紵娇殳偟簦簿湍敲匆馑家馑肌?br />   兩位女性都讓人親近。德雷納爾夫人至清至純,瑪?shù)贍柕伦非笾腔?。和我迥然不同的瑪?shù)贍柕?,引起了我的共鳴。太多人那么boring。于連自私古怪,但不掃興,不賴了。
      
  •     按:艾珉的序?qū)Α都t與黑》做了很好的評論。很喜歡其中對于連性格的分析,雖然不免夾雜著“歷史唯物主義”文學(xué)評論的色彩,但是從于連的階層、社會環(huán)境對他進行闡釋,剖析“作為一種社會典型”的于連,除了加深了我們對于連的理解,也能讓我們更好地去認識司湯達的偉大。
      
      斯丹達爾(1783—1842)的《紅與黑》(1830)中譯本問世以來,一直是讀者群和外國文學(xué)評論界注意力的一個交點.圍繞這部小說的社會內(nèi)容.主人公朱利安的形象和他的兩次愛情.《紅與黑》書名的來源及其象征意義......等問題,已經(jīng)開展過那么多討論,專家學(xué)者們也已從各個不同角度作過相當充分的論述,以致不論再談些什么,都象是在"老調(diào)重彈"了.為了盡可能不讓讀者感到厭倦,本文不擬再對作家作品作全面的分析,只想嘗試著探討這樣一個問題:《紅與黑》的魅力何在?
      
      一個生前默默無聞.在文壇尚無立足之地的公職人員(斯丹達爾在一八三○年七月革命以后,一直在政府供職.),死后竟憑著兩.三部小說(斯丹達爾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主要是《紅與黑》,《巴馬修道院》(1839)和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還發(fā)表過一篇不成熟的中篇小說《阿爾芒斯》(1827)和一些以意大利軼事為題材的中短篇小說,于一八五五年被后人收集成冊出版,題名《意大利軼事》.此外,斯丹達爾還寫過若干散文.游記及有關(guān)音樂.繪畫及文學(xué)的論述,如《拉辛與莎士比亞》.《愛情論》.《亨利.勃呂拉的一生》.《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意大利繪畫史》.《英國通訊錄》等.),更確切地說,主要是憑著《紅與黑》,便取得文學(xué)史上幾乎與巴爾扎克并肩而立的地位,這個事實本身,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探究一下么?如果我們進一步作些調(diào)查,大約還會發(fā)現(xiàn),盡管《紅與黑》初版時沒有引起法國公眾的注意,而一個半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最著名的作家.批評家卻很少有對它保持沉默的.歌德.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阿拉貢.薩特......等大作家對它表示由衷的贊賞;泰納.保爾.布爾熱.勃蘭兌斯.盧那察爾斯基.盧卡契等著名批評家都高度評價它的社會意義和藝術(shù)價值.這部書被列為世界文學(xué)經(jīng)典名著,在許多國家都不止有一個譯本(如果我的統(tǒng)計沒有遺漏的話,在中國已經(jīng)有五種譯本).特別是在青年讀者群中,它始終是最受歡迎的文學(xué)讀物之一.那么,是什么因素使這部以一個普通刑事案件為素材的小說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呢?(《紅與黑》的主要情節(jié)取自法國伊澤爾省的一個刑事案件:馬掌匠的兒子貝爾德受到本村神甫的關(guān)懷,受到較高的文化教育,進入有身分的米肖先生家當家庭教師,因與女主人發(fā)生戀情而被辭退,后來一直命途多舛,教會也對他關(guān)上了大門.他將厄運歸罪于米肖夫婦,企圖槍殺米肖夫人后自殺,犯罪未遂,后被判死刑.)
      
      當然,所有的評論家都一致肯定斯丹達爾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時代.只要看看小說的副標題"一八三○年紀事"就可以體會到,斯丹達爾和巴爾扎克一樣,是在自覺地為當代社會譜寫歷史.事實上,就同步地反映法國大革命以后的社會大動蕩而言,也只有他可以與巴爾扎克媲美了.他那明晰.敏銳的頭腦,對王政復(fù)辟時期錯綜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作出了何等準確的分析判斷!但是,如果他僅僅寫出了當時的政治斗爭形勢,寫出以韋里埃城為代表的"三頭政治",寫出貴族和大資產(chǎn)階級的相互妥協(xié)及互相滲透,寫出極端保王黨為進一步復(fù)辟封建勢力而召開的秘密會議以及教會在復(fù)辟政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是否就能使那么多讀者對這部書興味盎然呢?毫無疑問,這些描寫十分重要,很有價值,離開了這些,便不可能理解這部作品的深意.可是,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顯然不是因為關(guān)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愛《紅與黑》的.人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它的主人公朱利安.朱利安和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沖突,他的野心抱負與孤軍奮斗,他對現(xiàn)實的憤懣不平和報復(fù)性的反抗,這才是小說中真正扣人心弦的地方.離開了朱利安的悲劇,其他一切對讀者便毫無意義.何況,朱利安也正是藝術(shù)家悉心照料的對象,其他人物和事件在書中不過是陪襯而已.比起《人間喜劇》中的尼克男爵和埃斯格里尼翁侯爵.馬蘭.德.貢德維爾和脫魯倍神甫,(以上提到的,均系《人間喜劇》中的人物,尼克男爵.埃斯格里尼翁侯爵是外省舊貴族的典型,馬蘭.德.貢德維爾是資產(chǎn)階級政客,脫魯倍神甫是耶穌會中有秘密權(quán)勢的人物.)他筆下的德.雷納爾先生.瓦勒諾先生.德.拉莫爾侯爵和弗里萊爾神甫算得了什么呢?不過是一張張剪紙而已.有特征,卻無立體感,作者根本不打算在這些次要人物身上多費筆墨.他所嘔心瀝血塑造的,是朱利安.《紅與黑》四十萬字的篇幅,只圍繞著一個朱利安.離開這個人物,《紅與黑》的魅力就無從談起.
      
      作為一種社會典型,朱利安屬于法國大革命以后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青年,在王政復(fù)辟時期,是被排斥在政權(quán)之外的中小資產(chǎn)階級"才智之士"的代表,這類人受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熏陶,為拿破侖的豐功偉績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quán)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quán)力的唯一合理依據(jù).他們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與毅力上大大優(yōu)越于在惰怠虛榮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處在受人輕視的仆役地位.對自身地位的不滿,激起這個階層對社會的憎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們投入上流社會的角斗場.
      
      朱利安.索雷爾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作過無數(shù)有關(guān)英雄偉人的美夢,他幻想自己象拿破侖那樣,憑著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三十立功于戰(zhàn)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
      
      然而朱利安不幸生不逢時,在王政復(fù)辟時期,平民甚至沒有穿軍官制服的可能,唯一能夠通向上層社會的途徑就是當教士了.當朱利安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甫就有三倍于拿破侖手下著名大將的收入,他就不再提起拿破侖的名字,而發(fā)奮攻讀神學(xué)了.他想:"在一切事業(yè)里,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侖統(tǒng)治之下,我會是一名軍官;在未來的神甫當中,我將是一位主教."
      
      為了不讓歲月消磨掉他那博取榮譽的熱情,朱利安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wěn)的發(fā)財?shù)牡缆?而寧愿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因為,按照富凱的建議,要到二十八歲才能實現(xiàn)他的計劃,而在同樣的年齡,拿破侖已經(jīng)干出很偉大的事業(yè)了.
      
      由于受野心的驅(qū)使,朱利安不得不生活在一連串矛盾痛苦之中: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卻需要裝出一副熱烈的.虔誠的面孔;把全部《圣經(jīng)》看作謊言,卻將整部拉丁文《圣經(jīng)》和《教皇論》讀到能夠背誦;明明憎恨貴族的特權(quán),卻不能不用包藏著"痛苦的野心"的熱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務(wù),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為反動貴族的秘密會議送情報......然而這一切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級的鴻溝,在那般貴人的眼里,朱利安至多是個服務(wù)得很好的仆人罷了.貴族社會按人的身分等級劃分得極為周全的禮貌.談吐中冷淡輕蔑的表情.餐桌上的末席地位......種種無形的刺激,只能加深朱利安的痛苦和嫉恨.他在那個腐朽的"上流社會"里,成為唯一能以冷靜.批判的眼光觀察一切的人.他鄙視貴族階級的僵化保守.平庸無能,痛恨耶穌會教士的偽善.貪婪和資產(chǎn)階級暴發(fā)戶的寡廉鮮恥,他把巴黎視為"陰謀和偽善的中心",把神學(xué)院稱作"人間地獄",在內(nèi)心咒罵瓦勒諾之流是"社會蠹賊"和"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
      
      不過,朱利安對社會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個人受屈辱的感情出發(fā),他對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quán)表示憤慨時,并非不想和他們分享特權(quán)的一部分;他指責官場的腐敗時,自己也不知不覺仿效他們的行徑;當他獲得十字勛章時,他想到的是"我當遵照給我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動";當他為父親謀求官職而損害了一個正直人的利益時,他想"這不算什么,如果我想成功的話,我還要作出許多不公道的事情來";而當他征服了侯爵小姐,接受了侯爵贈予的領(lǐng)地.封號和騎士頭銜,以為即將實現(xiàn)自己的一切愿望時,他真是大喜過望,剛剛作了兩天中尉,就已經(jīng)盤算象過去的大將軍一樣,在三十歲當上司令了.這樣一來,朱利安實際上又肯定了許多被自己否定過的東西,追求著自己所詛咒的對象,他自身的行動與他對社會的指責形成了尖銳的對比,使他自己也成為被諷刺的對象.
      
      但是,朱利安畢竟來自受排斥的那個階層,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shè)置障礙,終于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迫使他在絕望中公開與統(tǒng)治階級決裂,他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fā)言,畫龍點睛地道出了全書的主題:"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nóng)民."他尖銳地指出統(tǒng)治者之所以如此嚴厲地對待他,只是為了使那些出身貧賤,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跡于上流社會的年輕人永遠喪失進取的勇氣.
      
      高爾基曾經(jīng)精辟地談到:"十九世紀的歐洲文學(xué)和俄國文學(xué)的基本主題,乃是跟社會.國家.自然界對立著的個人."(高爾基:《蘇聯(lián)的文學(xué)》,《高爾基論文學(xué)》第124頁.)斯丹達爾的卓越才能就表現(xiàn)在他能夠比別人更敏銳地感受到,捕捉住,而且以鮮明.強烈.富有挑戰(zhàn)意味的姿態(tài)點明這個主題.更了不起的是,在其他作家還沒有意識到這一命題的歷史價值的時候,他已經(jīng)以成熟的思想和藝術(shù),通過塑造一個孤立的.反抗的"個人"典型,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這一主題.盡管在當時他沒有被理解,但他深信自己日后會獲得成功:"我將在一八八○年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僅僅是一九○○年被重新印刷."如此堅定的自信,說明他對自己的時代作過何等深刻的歷史的.哲學(xué)的思考.
      
      這種與社會對立的個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紀以來新興生產(chǎn)力的產(chǎn)物."(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xué)批判〉導(dǎo)言》,《馬恩選集》第2卷第86頁.)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確立,"自我"的觀念日益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個人幸福,個人價值,個人意志,個人的自由和獨立......總之,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沖擊著封建時代的一切道德觀念.這既是歷史的巨大進步,又包含著對自身的反動.資本主義的競爭法則,既喚醒了個人的能動性,釋放出人們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又不可避免地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處于對抗的狀態(tài).因而個人的孤立感,個人與社會的不協(xié)調(diào),個人與社會的對立與抗爭......便成為這一時代最富特征意義的歷史現(xiàn)象.民族史詩消亡了,代之而起的是個人史詩:個人命運的不幸,個人意志與境遇的沖突,個性的受壓抑,失戀的痛苦......以及形形色色的個人苦難,必然成為作家們描繪的主要對象.悲壯嚴肅的羅馬共和國的英雄退到幕后,(法國十七.十八世紀的悲劇均以希臘.羅馬史詩為題材.)從今以后在悲劇中充當主角的,是那些為謀求個人幸福在生活中沖鋒陷陣的"英雄"了.朱利安,按高爾基的說法,便是這類英雄的"始祖".
      
      顯然,朱利安并不是完人.他的感情并非純潔無瑕,他的行動和思想充滿矛盾.但正因為如此才是一個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人.肯定不是所有的讀者都喜愛這個形象,然而又一無例外深深受到他的吸引,一無例外對他寄予同情.十九世紀文學(xué)中充滿了這種孤立的個人,朱利安始終是他們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較之一般的資產(chǎn)階級個性,他的形象似乎更充實,更豐富,更獨特,也更富于魅力.他不象法國大革命后的"世紀病"患者那樣在生活中找不到依傍,不象塞南古的奧倍曼和夏多布里昂的勒內(nèi)那樣因不滿現(xiàn)狀而逃避現(xiàn)實,不象貢斯當?shù)陌⒌罓柗蚝涂娙奈诌_夫那樣因百無聊賴而在愛情中尋求排遣,他也不象巴爾扎克的拉斯蒂涅和呂西安,除了名利之外沒有其他信仰......朱利安和他們不同,他有信仰,有信念,他是啟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賓派,拿破侖的崇拜者.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現(xiàn)出的,是資產(chǎn)階級個性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性的一面.他屬于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那種精力充沛.敢作敢為.具有頑強意志和冒險精神的類型,這種人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生活對于他們是一場殘酷的搏斗,要么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xiàn)世幸福而生,要么粉身碎骨而死.在《紅與黑》中,這個人物是法國大革命以來種種新觀念的代表,他的對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復(fù)辟勢力.他以平民階層的平等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的出身,他對自身的價值有充分的自信,并認為有權(quán)要求自己的社會地位配得上他的價值.他狂熱地崇拜拿破侖,因為這個人的成功意味著等級制度的破產(chǎn)和個人價值的獲勝.他高傲,敏感,時刻不忘維護自己的尊嚴.他寧愿在家挨父親的拳頭,也不愿到貴族人家當奴仆,關(guān)心和誰同桌吃飯,勝于關(guān)心薪金的多寡.他的全部生活目標就是要擺脫低賤的地位,登上社會的頂層.這種不甘屈居人下的思想,支配著他所有的情感和行動.甚至他的兩次愛情,最初也都是從"戰(zhàn)勝蔑視"的心理出發(fā)的.他崇尚絕對的自由和獨立,認為人應(yīng)當擁有對自己的一切權(quán)力,個人的行為只需接受自己心靈的指揮,只要認為自己的目的正當,為達目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因此任何習(xí)俗和社會法規(guī)對他都失去了約束力.他只承認自我,只考慮自我既不顧及傳統(tǒng),也不考慮"道德".他只對自己負責.或者說,他心目中只有一種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尊嚴.他為了肯定自己的價值去戀愛,為抗議對自己的侮辱而殺人,最后為保持自己的尊嚴而拒絕乞求赦免......總之,朱利安的全部心靈都體現(xiàn)著一種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一種以個人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也決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作者以這個人物作為生氣勃勃的平民階層的代表,并以他的受壓抑和抗議來揭示一八三○年七月革命的"因".雖然這一類型人物作為個人并非不可收買,并非不會墮落,但作為一個被壓抑的階層,卻注定是貴族社會的對抗力量,在他們當中總會不斷產(chǎn)生丹東和羅伯斯庇爾.
      
      朱利安之所以比一般的"個人"給予人更強烈的印象,顯然不是道德力量引起的美感,而在于他是一種信念和力量的化身.特別因為周圍充斥著"世紀病"患者的一片呻吟,這個形象就顯得格外突出.他不是一般的資產(chǎn)階級個性,而是斯丹達爾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的"英雄".但是斯丹達爾太坦率了,他把資產(chǎn)階級奉行的利己主義原則表現(xiàn)得那么露骨,以致引起當時法國批評界的指責,似乎斯丹達爾本該塑造一個為民請命的仁人志士.然而那樣一來,朱利安就不是朱利安了.這個人物也就喪失其典型意義,變成一個虛假的幻影.利己主義也是個歷史范疇,它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產(chǎn)生,也只會隨著這種生產(chǎn)方式的消亡而消亡.私人利益和私人權(quán)利,正是"市民社會"存在的基礎(chǔ),正象馬克思所分析的,"利己主義的人是已經(jīng)解體的社會的消極的.現(xiàn)成的結(jié)果,是千真萬確的對象,因而也是自然的對象."(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2—443頁.)斯丹達爾是個現(xiàn)實主義者,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者,他絕不會犧牲真實去制造一個虛假的幻象.何況斯丹達爾本人就是一個直言不諱的自我中心論者,在他心目中,"利己"是人的本性,謀求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人類一切行為的唯一動機.為榮譽.地位.財富和愛情而奮斗,是人生在世無可爭議的"偉大事業(yè)".在他的《自我中心主義者的回憶》中有這樣一段話:"社會好比一根竹竿,分成若干節(jié).一個人的偉大事業(yè)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階級更高的階級去,而那個階級則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他爬上去."這句話非常明確地概括了他的人生觀和社會觀.斯丹達爾是十六世紀以來人本主義學(xué)說的繼承者,人的價值是他心目中唯一的基本價值.人的才智能否發(fā)揮,人的價值能否受到承認,理所當然是衡量社會正義與否的唯一標準.
      
      從上述觀點出發(fā),斯丹達爾筆下的朱利安必然是一個叱咤風(fēng)云的正面英雄形象,代表著正義的呼聲.盡管這位英雄我們今天看來未必偉大,當年在斯丹達爾心目中卻并不渺小.即使這個人物的行為并非無可指摘,他卻是作者所贊賞的那種勇于為自己的幸福去沖鋒陷陣的人.他敢于蔑視封建等級和門當戶對的婚姻,并以個人的價值及兩次"不道德"的愛情對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大膽的挑戰(zhàn).
      
      朱利安是斯丹達爾匠心獨運的杰作,這個形象特有的魅力和作者的個人特色是分不開的.
      
      魅力往往與獨特聯(lián)系在一起.沒有特色意味著平庸,而平庸是不可能產(chǎn)生吸引力的.
      
      斯丹達爾無疑是十九世紀法國最有個性的作家之一.盡管他生活在浪漫主義的極盛時代,還曾以浪漫主義者的名義發(fā)表過一個討伐古典主義的才華橫溢的小冊子:《拉辛和莎士比亞》,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不曾順應(yīng)浪漫派的潮流.他從來不曾染上浪漫派中流行的"世紀病";也從來沒有沾染浪漫主義的感情泛濫和語言.形象的夸張.
      
      斯丹達爾的思維方式和浪漫派作家不同.他屬于啟蒙思想家那種邏輯推理型.他對形象的感受力不強,對心靈的理解和判斷力卻非常人所能及.和巴爾扎克一樣,他在成為文學(xué)家以前,已經(jīng)或多或少是個哲學(xué)家.他從小在信奉啟蒙思想的外祖父身邊長大,曾悉心鉆研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人本主義學(xué)說和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唯物主義哲學(xué).蒙田.馬基雅弗利.孟德斯鳩.愛爾維修和孔狄亞克是他最敬佩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蒙田(1533—1592),法國文藝復(fù)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馬基雅弗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家和歷史學(xué)家;孟德斯鳩(1689—1755),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xué)家;愛爾維修(1715—1771),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xué)家;孔狄亞克(1715—1780),法國啟蒙思想家,感覺論者.)他的知識不象巴爾扎克那么龐雜,世界觀則遠比巴爾扎克的明確而系統(tǒng).他是真正的啟蒙思想信徒,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他憎惡一切宗教囈語和似是而非的幻夢,只喜愛準確無誤的真象和充滿睿智的判斷,他對法國大革命的理解比其他作家深刻,政治態(tài)度也更加激進.他贊同雅各賓派的革命主張,而且從來不曾懷疑革命給社會帶來的進步.他又是同時代作家中唯一真正了解拿破侖時代的人.他十七歲就投身軍界,三次隨拿破侖遠征歐洲,親身參加過馬倫哥戰(zhàn)役.耶拿戰(zhàn)役,曾經(jīng)進駐米蘭.占領(lǐng)柏林,目睹過莫斯科的熊熊烈火,經(jīng)歷過撤離俄羅斯的大潰退......他對拿破侖的功過并非沒有自己的評斷,但拿破侖之于他,首先是一個"偉人",人本主義者關(guān)于"人"的理想,似乎在拿破侖身上實現(xiàn)了.他始終忠實地追隨拿破侖,而且在軍中備受重用.拿破侖的失敗使他喪失了一切,他倒不象有些并無損失的人那樣怨天尤人.王政復(fù)辟也沒有使他喪失信念.僑居米蘭期間,他因與意大利燒炭黨人來往而被奧地利政府驅(qū)逐出境;返回法國以后,他很快又和復(fù)辟王朝的反對派建立了聯(lián)系.他甚至敢于把自己的《意大利繪畫史》題獻給囚禁在圣赫勒拿島的拿破侖.總之,比起其他作家,斯丹達爾更有政治眼光,思想更敏銳,也更富于理性.他不象浪漫派作家那樣由于英雄年代的消逝或"理性王國"的破產(chǎn)而苦悶,而是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寄希望于下層青年.在他看來,"只有在那些為實際需要而奮斗的階級中,才能找到魄力."(斯丹達爾:《亨利.勃呂拉的一生》(1835).)七月革命對他說來是意料中事,他似乎早就期待著這場革命的發(fā)生.他久已打算寫一部書來表現(xiàn)法國下層青年的處境和思想,一八二七年《司法公報》上的那樁案件,給他提供了現(xiàn)成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讓他獲得了一個表達思想的框架,于是《紅與黑》產(chǎn)生了.這部小說,是作者對大革命以來的法國社會,特別是對人的處境及心靈進行歷史和哲學(xué)的研究的成果,他將兩個多世紀以來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關(guān)于"人"的學(xué)說與反封建的革命意識融合在一起,熔鑄成《紅與黑》中朱利安的形象;他將自己對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時代的深刻理解和堅定信念注入朱利安的頭腦;將自己強烈的愛憎和敏銳的判斷力賦予朱利安的靈魂.總之,他成功地使他筆下這個人物成為時代精神的高度概括,深刻地反映著法國社會新舊交替時期的觀念更新.理解了朱利安,就理解了法國大革命,就理解了拿破侖大軍的所向披靡,就理解了歷史的不可逆轉(zhuǎn),就理解了一八三○年七月使波旁王朝覆滅的三天起義.從這個角度看,斯丹達爾的確是一位最深刻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
      
      另一方面,斯丹達爾本人奇特的個性,也是使朱利安形象生輝的一個原因.斯丹達爾是十九世紀性格最難捉摸的一位作家.他外表冷峻,內(nèi)心卻充滿激情;看上去玩世不恭,其實對生活無比熱愛;分明為人坦率真誠,偏偏喜歡掩掩藏藏,故弄玄虛.他敏感,多疑,有時過分自尊;他具有意大利人那種熱烈而深沉的情感,無論愛憎都格外強烈而鮮明,而法國式的輕松幽默,在他身上卻是不多見的.他討厭虛榮.浮夸,崇尚熱情.剛毅.充沛的精力和頑強的意志,英雄業(yè)績和冒險行為對他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厭惡平庸,時時刻刻都在追求超群出眾,他筆下的主人公全都出類拔萃,不同凡響,具有超人的智慧.強烈的個性.非凡的魄力乃至完美的外表.《紅與黑》中的朱利安.《巴馬修道院》中的桑塞伐利娜,還有短篇小說《法尼娜.法尼尼》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有這樣的特點.斯丹達爾本人復(fù)雜的個性,使他所塑造的人物也都帶有某種神秘的.震懾人心的氣質(zhì),從這個角度看,他又是個極富浪漫色彩的作家.
      
      此外,斯丹達爾在藝術(shù)上也是獨具一格的.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創(chuàng)作方法與巴爾扎克有相通之處,他們同屬熱中于探索事物本質(zhì)和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作家,他們對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偉大歷史轉(zhuǎn)折具有同等敏銳.同等深刻的判斷,而且同樣重視運用典型化的方法來反映這一偉大轉(zhuǎn)折.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藝術(shù)手法是大不相同的.巴爾扎克長于觀察透視,斯丹達爾長于推理判斷;巴爾扎克側(cè)重分析解剖,斯丹達爾側(cè)重集中概括.巴爾扎克想要奉獻給讀者的,是通過人物群像反映社會全景的巨型壁畫,是一種除主體建筑外還有許多附設(shè)建筑的宏偉壯觀的建筑群.斯丹達爾卻只想通過幾尊塑像來概括時代精神的本質(zhì)特征.巴爾扎克時刻不忘分析紛紜繁復(fù)的現(xiàn)實關(guān)系對人物性格的影響,斯丹達爾則全神貫注于表現(xiàn)人的心靈.因此巴爾扎克認為至關(guān)重要的那些瑣細的描寫,在斯丹達爾的作品中是完全見不到的.他不關(guān)心一切外在的東西,街道.房屋.服飾.自然景色......所有這些,斯丹達爾都略去不談,他著意刻畫的,僅僅是人物內(nèi)在的感情和心理活動.雖然巴爾扎克在心理描寫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但象斯丹達爾這樣,以刻畫內(nèi)心世界作為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在十九世紀初葉的法國還是相當罕見的.正因為斯丹達爾以他獨到的藝術(shù)功力細致而充分地展示了朱利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才使這個形象具有了獨特的豐采.
      
      至于藝術(shù)風(fēng)格,斯丹達爾那富于理性的邏輯頭腦,必然與浪漫派濃厚的感情色彩及浮夸的文風(fēng)格格不入.他受不了那些作家的長吁短嘆和言過其實的熱情,尤其討厭夏多布里昂矯揉造作的感傷情調(diào).在這一方面,只有梅里美和他的趣味最相投.他們看重的是客觀事實,主張讓事實本身說話,而不要多余的描寫或鋪陳,尤其要堅決排斥作者的主觀抒情成分.斯丹達爾很留意不讓自己在作品中露面,從不以自己的名義闡述觀點.表露情感,盡管通過作品中的人物,仍然很容易讓人感覺出作者熾熱的情感和愛憎.斯丹達爾尤其不能容忍夏多布里昂那種浮華艷麗的文體,他喜歡的是樸實無華.毫無裝飾的美.巴爾扎克是他所敬重的作家,但巴爾扎克那些夸張的修飾語和最高級形容詞常常令他感到遺憾.斯丹達爾自稱是從《民法》中學(xué)習(xí)語言的.他的文風(fēng)簡潔.明確.樸素.嚴謹,象口語一般自然,沒有絲毫雕琢和修飾的痕跡.他的作品結(jié)構(gòu)緊湊,層次分明,情節(jié)十分集中,沒有任何枝節(jié),僅僅突出主干,這在當時也是頗富特色的.
      
      總之,斯丹達爾是一個有獨特藝術(shù)魅力的作家.也許由于他太與眾不同了,很難為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作家所理解(人們往往是不喜歡與自己差別太大的同類的),維克多.雨果和圣伯夫甚至不承認他是一位作家.他在文壇僅有的兩個知音是巴爾扎克和梅里美,巴爾扎克是唯一理解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并真誠地公開贊美他的人,但還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藝術(shù).梅里美是唯一理解他的藝術(shù)并衷心敬佩他的人,卻因世界觀和視角的差異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思想.他在當時的法國文壇一直是個鮮為人知的"陌生人".但在歷史拉開一段距離以后,斯丹達爾的睿智和準確的歷史眼光終于為世人所發(fā)現(xiàn),他那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終于放射出奪目的光輝,經(jīng)過時間老人的篩選,《紅與黑》終于成為舉世公認的最富魅力.也最有研究價值的傳世之作.
      
      時間,既是無情的,也是公正的.
      
      艾珉
  •     The red and black is a tragedy. Julien, a son of a peasant, ambitious, and intellectual fights for her career and his ambition is broken by the reality. In author's words, he is fighting with the whole society. His action of climbing to the upper class is understandable, because no one can be satisfied with the poor life. However, Julien fails because he is fighting the whole society without any support and love. Individule can never win the power of the mob. The moment he raises his gun to Madame de Ranal, he kills all his love. Ambition is not a crime. his crime is he doesn't know when to stop and kill the good. Sometimes, it needs cunning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The cunning is out of love the life, faith, and power of defending ourselves.
  •      在圖書館拿到這本書,我就有讀完這本小說的行動。于連是個有理想的人,不甘心在下層社會生活一輩子。他的偶像是拿破侖,他的愛情在那個時代是如此的不順意。我認為小說表達的為了尊嚴,自己要掙脫命運的束縛,追求自己的生活。
  •      由于是書香世家,家里有很多外國名著整整齊齊地排放在書柜里。可我卻對其敬而遠之,曾經(jīng)試圖去讀一兩本,除了故事性很強的通話如安徒生、歷險如魯濱遜、科幻如凡爾納、復(fù)仇如基督山之類的,其它都一概讀不下去。至今我也不明白,十三四歲甚至八九歲的孩子如何能讀的懂那么多的愛情故事,那么長的心理描寫,那么深奧的斗爭陰謀和市儈情節(jié)?我在大學(xué)里念書,有個老師在課上說,他七歲就讀完了莎士比亞,我那個去~
       然而在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經(jīng)過戀愛的洗禮,經(jīng)過辦公室的斗爭,經(jīng)過一些些或大或小的世俗的事情之后,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從書柜的最高層,費力地取下十來年沒動過的這本書--紅與黑,譯林版,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版本。這是我大伯的朋友送給他的,那時候我還小,沒事兒故意裝裝樣子翻著玩,大伯看見了笑著說:“這我看不懂,你能看懂?”我不服氣,下決心要看下去,可也沒看幾頁就丟到一邊去了。而如今我大伯已經(jīng)遠去,這本書依舊是那個樣子,只不過已經(jīng)發(fā)黃,透著幽暗的書香。
       譯者在開始有個譯者序,寫的很長,似乎把它和《紅樓夢》相提并論的架勢,我不以為然。紅樓在我心里是無人可企及的巔峰,這也太過盛贊了吧。于是這個序我就沒再看下去,直接讀原著了。
       2014.01.01.到2014.01.06.,一共六天的業(yè)余時間,讀完了這本《紅與黑》。廢書長嘆,淚水也不知怎么的溢滿了眼眶。作為理科生的我,自以為是的鐵石心腸如今也融入了一汪柔情的虛無中。
       似乎在文學(xué)系有個名詞,叫做影射,就是在讀書時,不自覺地將自己投影到書中去,仿佛自己就是那主人公。我也是如此。然而后來,又發(fā)現(xiàn),我也有我的德-萊納夫人,也有我的瑪?shù)贍柕?,甚至也有我的?費瓦克夫人。只不過,我的德-萊納夫人將要和我結(jié)婚;我的瑪?shù)贍柕略缫研膶偎?;而德·費瓦克夫人早也煙消云散了罷。真是個奇妙的世界。
      
       “德·萊納夫人是找出理由來做她的心讓她做的事,而這個上流社會的女孩子,只有在有充分的理由向她證明他的心應(yīng)該被感動,她才讓她的心受感動?!?-司湯達
      
       兩種不同的心態(tài),乍一看似乎很類似,仔細一想?yún)s不得不感嘆司湯達洞察人心之深刻。若仔細尋找,估計人人都能夠在身邊找到印證吧。
       這時,我又讀了一下譯者序,此時的印象完全和開始時大相迥異了。譯者是花了一份不小的精力和功夫的,序言也寫得深刻有理,絕對是值得一讀的。
  •     于連是有野心的,他始終在往上爬。于連也是有感情的,但他也會疲倦,不管是對富人還是馬蒂爾德。他是一個比尋常人多些動力和資質(zhì)的普通人,他的多情是成為主人公的又一原因?!肮创畛杉椤敝惖母爬ㄊ菍θ祟愃懈星榈囊C瀆和否定,確有為性而愛的草率,但是溫情是始終、普遍地存在的。
      
      他和馬蒂爾德的感情和寶黛雖然性質(zhì)不同(和現(xiàn)代人中的某些人類似),但是之間的彈簧狀態(tài)是類似的。同樣是到頭一場空,外國人用個人的深度和廣度撐起一部小說,而紅樓夢用的是鋪陳和群像。
      
      政治不是作品的關(guān)鍵,因為不影響人物的走向,不是重點,頂多算是作者的賣弄和歷史記錄責任?!都t與黑》是一種曖昧粘稠的生命體驗,紅是鼎盛和順利,而黑是難以名狀的命運的捉弄。
      
      在高傲又赤誠的馬蒂爾德身上我可以看到自己,在奮斗的于連身上也是。
      
      于連充沛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使讀者在經(jīng)歷了他的一生以后,難免記住他,攜帶他,想起他,同情他。但是他的死卻不能怪社會,即使他臨終的感悟如何神圣,表現(xiàn)又如何地慷慨,這都是自作自受,什么都休想掩蓋這一點。他的死作為死亡,作為一個和讀者相互附體一天的生命的死亡是不舍難過的,但是他的死亡并不壯烈,是小人物的正常悲劇,不值得更多神圣的悲愴。也可以說,小人物往往要為他們遺忘的發(fā)家史細節(jié)付出代價,或早或晚,這不知是宗教的核心理念還是西方盛行的一種莫名。
      
      作品寫得很美,把人的心理和行為寫得豐滿,靈動,瘋狂,是”情“凝結(jié)成的杰作,看似沒有突兀之處,因為這是遵循“純情感”邏輯發(fā)展的故事。
      
      結(jié)構(gòu)上,一個主人公,一條路,兩個女主,一個結(jié)尾。簡單。
      
      故事的重點就是一個人的奮斗和愛情的交織,偉大在不溫不火寫出無數(shù)人的深沉困境。
      
      對我來說,細膩充沛的成段情感和表現(xiàn)是值得學(xué)習(xí)的。
      
      于連是大多數(shù)人。而我,一個弄堂,鄉(xiāng)下,城鎮(zhèn),都市,異鄉(xiāng),學(xué)校,家里的呆子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和性質(zhì),有更未卜的階層突破。
      
      明天早起,皮蛋瘦肉粥,讀詩,晚上見到我的月亮~
      
      
  •     《紅與黑》中的于連和《漂亮朋友》中的喬治·杜瓦的性格特征是有共同點的,游走于不同的婦人之間,貪戀物質(zhì)和權(quán)力。初看這本書,以為這只是花心男人的風(fēng)流韻事最后落得悲慘結(jié)局的故事,但結(jié)合題目和作品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可知,絕非這么簡單?!凹t”是教會,“黑”是軍隊。這兩條路恰是當時社會青年發(fā)達走的普遍的道路。于連先從軍隊后入教會,具有社會青年的典型性。正因為如此,他的悲慘的結(jié)局體現(xiàn)了司湯達的文學(xué)態(tài)度。反王朝,反教會。這是一部看似是愛情小說實則是與愛情無關(guān)的社會小說。
  •      盡管同樣是天才,同樣是死亡,同樣面對不得不接受古老的歐洲尤為法國上流社會那種虛偽而罪惡的氣息和氛圍,然而克里斯多夫的死亡對我而言具有震懾心魂的力量,而于連的死更讓我喟嘆。
       可能由于近百年的差別,時光造就了人類的文明,克里斯多夫身上有輕于于連的王權(quán)壓力,卻又更多對藝術(shù)和靈魂的追求,屬于他那個時代的人的理想和見解有更多新的突破。然而時代背景盡管做了悲劇的最大推動者,在這里卻更想談?wù)勛鳛閭€人而言,于連的悲劇由何而起。
       由于對藝術(shù)的向往產(chǎn)生的對于生命的堅持,與愛情或野心被毀而走向不可救藥的滅亡的確是強烈的對比。
       我們對于我們所堅持的事業(yè)或執(zhí)迷的人生當有一個堅定的立場,這種立場可謂一種信仰,也可謂一種做出選擇后對于所選之路的堅持。選擇了偉大事業(yè)卻沒有加持,或選擇了平靜的一生卻不予以認可都是悲哀的,這兩種傾向都會使人走向不可預(yù)料的失敗和后悔。
      在于連身上,我便看到了這點。
       野心和愛情,他猶疑不決,甚至連究竟選擇哪個戀人都是他所猶疑難定的地方。選擇了野心的人,就理所當然更謹慎,然而他為了愛情,竟理所當然失去理智。
       也許像他的老師(神父)所說,如同他一般的人呢,最好去搞藝術(shù)。
       選擇了愛情的人,他可以攜愛人之手浪跡天涯,可他又放不下野心——哎,或者說他是具有一顆知恩圖報的廉恥心——可若他當真這樣識廉恥,當初就不該冒出那些名為“征服”的違禁之戀。他是個沒有足夠理想的人,他只知道自己想要點什么,卻不知自己具體想要什么。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沒有對自己合理的定位,的確太致命了。
       可將時光向后推一百年——僅僅一百年啊,人們居然已經(jīng)有能力想到他們所需究竟是什么。
       一種真實的信仰,一種得見自由的光明后,清晰的信仰。
       信仰,多么偉大的字眼!
       人類為了探清這讓他們生息繁衍下去的“元概念”,花了究竟有幾多世紀。神話、宗教、生命的意義,一步步不易地發(fā)展,成型,一點點支持者更多的人活下去,并且不斷完善下去。真的是前仆后繼,可嘆也可敬。
       看得清,看不清,都必須承認,不論是權(quán)利的游戲,還是藝術(shù)的造詣,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前者若是有了不慎則要付出生命或自由;而后者若略不堅定,則是靈魂的墮落。
       以此鞭撻自己吧,年輕人,莫忘了使命,莫忘了嘲笑——也莫忘了同情世人。
      
  •     寫給幸福的少數(shù)人,死一萬次也要飛黃騰達的人怎能幸福,教會和軍隊都能讓你飛黃騰達,有一萬次你差點就死了,但你死了一次就明白了幸福,可是你死了。但是讀者沒死,讀者就是幸福的少數(shù)人,也許于連誰都不愛,他只想一心往上爬,這樣的人怎么會去愛別人。
      
  •     這本書是幾年前買的,最近終于看完了它。這也是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看的第一本長篇的世界名著。
      
      故事發(fā)生在1830年至1834年的法國,這是法國第一部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xué)思潮也從那時起在歐洲盛行,并且也匯聚了一批世界級的文學(xué)巨匠和經(jīng)典名著。
      
      由于年代、歷史、社會制度、文化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想要很好的將這個故事吸收,對我來說是不現(xiàn)實的,需要補充大量的相關(guān)知識,才能理解的更清晰順利些。既然是世界名著,就有它應(yīng)該具有的巨大意義和價值,通過更多的閱讀,希望能盡快的把這之間的種種距離縮小。
      
      外國文學(xué)在中國出版,譯者的任務(wù)十分艱巨,當然主要原因是我個人的水平問題,并不能去質(zhì)疑譯者的翻譯能力,但我也確實讀到過其他十分流暢的外國文學(xué)作品。我想這也是這個版本評論比較少的原因。并且書中有印錯字,大概有幾處吧,十分難得呀。
      
      過于專業(yè)的感想我說不出來,我只能用自己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于連·索雷爾,這是一個農(nóng)村小青年,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學(xué)習(xí)認真刻苦并且也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長的還很帥,但是他的家境不好,在成長的過程中,心靈上的逐漸扭曲,致使他的想法過于偏激,看待問題不夠客觀,自尊心太強。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他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工作,已經(jīng)實屬不易,而他并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也沒有在現(xiàn)實的重壓之下磨平菱角,最終釀成大禍,在不到二十四歲時被槍決。德·瑞那夫人是個有錢的農(nóng)村婦女,沒見過什么世面思想單純,三十出頭風(fēng)姿卓越,沒能經(jīng)得住于連的誘惑,被于連拿下了,但在心靈上受著巨大的譴責。德·拉莫爾小姐,是標準的富二代,年輕靚麗,喜怒無常瘋瘋癲癲,因為于連不愛搭理她,所以她就對于連很感興趣,感興趣到用自己來做誘餌,不僅把于連給拿下了,并懷了他的孩子,女人有了孩子就不怎么折騰了,這點還是對的,但很顯然于連喜歡和德·瑞那夫人在一起渡過生命中的最后時刻,這就讓德·拉莫爾小姐很是尷尬了。
      
      這個故事中的主要三個人,精神上都多少有些問題。于連的自身能力再強,但是他沒能融入社會,不懂得知足常樂,總?cè)プ非竽切┎缓蠈嶋H的虛無,但在他年輕的生命中也算是有所得的,畢竟過了幾年好日子。
      
      這就是在法國十九世紀上半葉的社會面貌,司湯達分別挑取了三個典型,他們代表著資產(chǎn)階級(德·拉莫爾小姐)、小資產(chǎn)階級(德·瑞那夫人)和無產(chǎn)階級(于連·索雷爾)。這告訴我們太過于貧瘠和太過于富足都是很危險的,這會扭曲人的生活態(tài)度,需要有一個平和的價值觀觀才是正確的。另外,太過于沒有文化也是很危險的,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是永遠都不能停止的生活話題,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價值觀。
      
      司湯達是想要把最終悲劇的責任交給社會嗎?因為他在作品中對這三個人物沒有過多的責備,甚至是在極盡的表揚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而又把每個人都寫得這么慘痛,看來司湯達內(nèi)心里有一股壓抑著的說不出來的東西,把這種壓抑傳遞給后人,這也算是對當時社會的寫照吧。
      
      我的這種理解可能很另類,它僅僅代表我自己。我理解的和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可能是南轅北轍,但是我的確是想設(shè)身處地的去了解一部名著的意義,錯了也沒關(guān)系,因為至少這本書我看過了。關(guān)于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肯定還需要繼續(xù)的學(xué)習(xí),因為很多疑問還沒有結(jié)果。
      
  •      記得高中時,歷史老師在上課時無意間提到這本書,,也曾在多個網(wǎng)站上看到許多人在推薦這本書。終于在這個秋天,有機會讀這本書。雖然十八歲的我在讀這本書是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有糾結(jié)、有疑惑、或許于連的錯誤或許只是生在了一個錯誤的時代,一個錯誤的地點,才會有這樣的結(jié)局。
  •     一個雨不停的陰沉日子里,終于讀完了《紅與黑》,激動難以自持。
      
      在拿破侖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fā)展的兩個渠道,也正是主人公朱利安夢想走入的兩個領(lǐng)域。
      但是在閱讀最初,我還是固執(zhí)的將“紅”理解為朱利安的單純和熱情,將“黑”理解為他的欲望與野心。
      
      朱利安。
      內(nèi)心充滿抱負與野心,擁有智慧與勇氣、以及一定程度的耐力和經(jīng)逐漸熏陶并不斷提升的處事技巧。如果不是他容易燃起的愛欲與激情,對被愛的渴望,以及一顆單純的心靈。他理所應(yīng)當擁有與他卑微的出身相比,極為遠大的前途。
      當他在憤怒之下將槍口對準了寫信污蔑他的雷納爾夫人,我并不認為他是在報復(fù)這個女人毀了他即將到手的前程和幸福生活,我更相信,他是覺得自己被愛情背叛了,他將更加單純愛情奉獻給的這個女人,竟然對他們的過去做出如此不堪的定義。
      
      
      雷納爾夫人。
      溫柔善良,缺乏理智,單純平和,不太精明……她基本具備了“可愛女人”的全部要素。我承認這樣的女人對于男人來說,是更加討喜的,且更易讓人倍感舒適,內(nèi)心溫暖,燃起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這樣的女人也是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原諒。
      但是,正是雷納爾夫人這種軟弱或者說是正直的性格,導(dǎo)致她在宗教的驅(qū)動下寫下了為朱利安帶來悲催命運的那封信。她的溫柔善良,卻不能帶給她如馬蒂爾德那般對朱利安的忠誠。
      最終,雷納爾夫人對自己的丈夫不忠,間接導(dǎo)致自己的愛人冤死,而自己又抑郁而終,即不能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長,也不能信守承諾照顧朱利安的兒子。
      因此,在我眼里,她是最失敗的女人,她傷害了身邊所有的人,還有她自己。
      
      
      馬蒂爾德,是整部作品中,最令我感到同情的人物。
      她的性格非常的讓人厭惡,在自己的驕傲和對朱利安的愛之間搖擺不定,他們之間幾次愛慕和決裂,都顯示出這個女人的蠻橫自私與不可控制。男人對于這樣的女人,大概只有征服的欲望,而朱利安也是如此。朱利安在對她的愛中,大多是被她的驕傲痛苦折磨著,少有如雷納爾夫人般溫柔的愛情。
      但當最終愛情戰(zhàn)勝了驕傲后的馬蒂爾德,卻讓我欽佩不已。她明確知道自己愛著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她努力爭取不僅幾乎讓父親認可了朱利安,并為他們兩人爭取到了有保障的生活,甚至是朱利安更好的前途。而這一切都因為雷納爾夫人一封信而結(jié)束。朱利安入獄后,她依然不離不棄,為了營救他不惜一切代價。
      但悲哀的是,即將面對死亡的朱利安,卻完全忘記了馬蒂爾德的愛情,讓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雷納爾夫人。可見朱利安對于馬蒂爾德,當征服的游戲與權(quán)力的追逐結(jié)束后,這段愛欲也隨之結(jié)束。不能否認朱利安是愛過她,并為她燃燒過難以自制的激情。只能說,這份愛情中征服欲的比重過高,所以這份愛的生命也是短暫的。
      這也正是愛情的可悲之處。甜蜜溫柔動人的情感,卻總是容易最終引人走入困境。而能夠獲得實質(zhì)利益的愛情,又總因為需付出斗爭并經(jīng)歷磨難而產(chǎn)生太多與愛情的甜蜜不能相容的情緒,最終迅速將過去的愛意完全吞噬。
      馬蒂爾德的可憐,是她愛的人,最終卻不愛她了。
      
      
      
      我承認我沒有完全讀透這本書,因為我故意略過了很多對于政治的描寫,不僅是因為不敢興趣,而且覺得較為晦澀,不太能引起共鳴。尤其是神學(xué)院的部分,沒有細讀所有情節(jié),只是基本了解主人公的心理情緒后就粗略的跳過了。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是個不合格的讀者?!都t與黑》并不是一部愛情小說。但我還是固執(zhí)的把它當做愛情小說讀了。司湯達是想通過描寫愛情,來反映當時法國社會的風(fēng)貌,而我卻把歷史政治、人物斗爭當成了決定人物愛情走向的背景。但是,即時是這樣錯誤重點的閱讀體驗,仍舊讓我很享受。我想著對于外國讀者,無法切身體會不同時代國家背景,而將體會重心放在了全人類共通的情感之上,也是可以原諒的吧。
      
      
      查看了一下司湯達的人物介紹,他曾與一名為瑪?shù)贍柕碌呐锩邿釕?,但無結(jié)果。他在作品中對復(fù)雜的人物心理把握得相當準確,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對瑪?shù)贍柕驴坦倾懶牡膼?。他的墓碑上寫著:米蘭人阿里戈·貝爾長眠于此,他活過,寫過,愛過。
      
      我仰慕有著豐富人生閱歷、且真正懂得愛的作家,羨慕他們不僅內(nèi)心有領(lǐng)悟,而且擁有足夠的文字駕馭能力。喜歡讀他們寫就的有關(guān)愛的故事,哪怕文中那是最痛苦的、最可悲的愛情。
      
      
  •      于連:一個不甘平凡的小孩
       于連是一個不甘于平凡的木匠的兒子。他極度崇拜拿破侖,渴望像他一樣做一個敢于當將軍的士兵,然而拿破侖時代已經(jīng)遠去,做士兵的不再是勇士,英雄,只是乞丐,沒有飯吃的下等人。他無法通過拿破侖的道路成功,他想到了利用女人獲得名譽和機會,用自己超凡的記憶力,用一段段脫口而出的拉丁文《圣經(jīng)》征服了艾里維里小城和巴黎的上層人。
       他是一個野心家,而且是善于隱藏的野心家,他把《圣經(jīng)》爛熟于心,想贏得謝朗神父的歡心,可是他的內(nèi)心一點也不熱愛宗教,他的內(nèi)心燃燒著英雄的熱火。
       他的愛情是功利的,是為了獲得上流的榮譽;但不能說他沒有付出過,沒有愛過。
      德瑞納夫人在他的眼里是一個母親似的存在,她溫柔賢惠,像是黑暗中的燭光,溫暖了一顆不安的心,他愛她的,可是征服她,就等于戰(zhàn)勝了市長,收容所長,就等于戰(zhàn)勝了整個艾里維里的整個上層。她愛上了一個工匠的兒子,一個家庭教師。作為整個事件的主人公,他的自尊心,虛榮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這比有雜質(zhì)的愛情更讓人激情澎湃。對拉莫爾小姐, 他像一個愛情高手一般,將那個高貴的公主玩弄于鼓掌之中,欲擒故縱是對付那種不可一世的貴族小姐最厲害的武器。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美好的完美的愛情,但是太寶貴了,就如同玉石一般在晶瑩剔透也會有瑕疵。
       他的結(jié)局是這個故事的主題體現(xiàn),——死刑。在那個時代,一個平民要追求榮譽和地位
       ,而衰落的貴族和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以及教會,他們不會容許一個下等人挑戰(zhàn)他們的權(quán)威。他平靜地接受了自己的結(jié)局,因為他知道那些人一定要給他最嚴厲的處罰,殺一儆百。
      
  •     要讀法國名著的心突然誘惑我去學(xué)個法文什么的~
      
      雖然名著解讀里永遠不乏階層,革命背景,小人物等等宏達的概念,但卻絲毫不妨礙我勇敢地將它褻瀆為一本愛情小說
      
      尤其在看了譯本最后司湯達先生化名格呂弗.巴帕拉寫的《紅與黑》之后,就更加愿意相信本書就是不折不扣的愛情小說了
      
      它的宏達命題的存在是與我無關(guān)的,因為我的確是不能理解的,權(quán)當一種對法國1830年代的景象常識普及也不錯
      
      ------好的,下面會到主人公的感情
      
      到了小說的最后,于連死刑之前,所以他承認或者明白他所愛的以及唯一愛的,還是那個單純的有夫之婦,萊納兒夫人,而對驕傲且為他懷有身孕的馬蒂爾德全無愛意。
      
      他總回憶與萊納而夫人相處的那些簡單而溫情的歲月,似乎可以解釋何以馬蒂爾德不能成為他最后的真愛,因為后一段感情實在是太多心機較量和克制,而從來沒有完完全全的投入去愛過享受過,一直在較量中相處,當然無法再臨死之前勾起任何溫情的懷念。
      
      小說中始終認為萊納而夫人是純真而完全的愛著于連,她的愛是圍繞著于連的,而馬蒂爾德的愛情縱然熱烈癲狂許多卻始終圍繞著她自己以及她盛大的幻想。最后于連被處死,她終于如愿以償模仿著她憧憬的傳奇故事里抱著情夫的頭親手埋葬時,也不忍責怪她。但是無疑這個姑娘,也許到于連死去也沒有真正去理解自己的愛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愛。
      
      馬蒂爾德反復(fù)無常的性格里,愛情變成了虛榮心,自尊,以及她的幻想?yún)R集在一起時發(fā)酵產(chǎn)生的一種錯覺。
      馬蒂爾德的愛情是一種錯覺,而萊納兒而夫人的感情則是從一開始便沒有任何思考的純粹。我無法去深究一份純粹的深厚,但是于連所懷念的那份溫情無疑是真實的。
      
      -------------
      至于愛情和較量,愛情和自尊
      
      那些充滿較量的愛情,也許在兩個人不斷的較量中感受較量的激情與意義,可是當有一天,兩個人分離,或者不得不放棄較量,或者較量突然變得沒有意義額時候,這兩個人(或者其中一個人)就不得不面對這份感情里沒有留下任何溫情可回憶的殘酷現(xiàn)實。
      
      所以才說也許婚姻和戀愛里是有輸贏和較量的,可是真正的愛情里,較量是為了什么呢?
      
      我們之所以選擇愛情,難道不是應(yīng)該享受它的溫情甚至戀人殘酷的冷漠,而忘卻輸贏和較量。
      
      馬蒂爾德對于連的感情,反復(fù)無常,消失和迅速的迸發(fā)無不與自尊有關(guān)。于連也是如此,他的感情總是始終與各種各樣的自尊牽扯著關(guān)系。
      
      想到我之前的思考,我們在愛情里最在乎的就是自尊,可是愛情,又似乎是一種通過向?qū)Ψ椒瞰I自尊才能體現(xiàn)的東西;或者通過踐踏對方的自尊才能體現(xiàn)的東西(雖然我極其不認同通過傷害對方來贏得對方的示愛示弱等等,因為這既是一種較量)。
      
      最后,始終堅定不移的貫徹將一切世界名著解讀為愛情小說的信念\(^o^)/~
      
      
      ---------------
      常常覺得可惜小時候沒有讀過幾本書,現(xiàn)在又想,像紅與黑這種書,甚至張愛玲的一些作品,以小時候那種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也讀不懂的。
      
  •     聖經(jīng)《以弗所書》裡有句話,許多年來讓我困惑不已:「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如基督為教會捨命?!顾坪鮾尚灾g的戀慕,若依照神的旨意,並非是全然平等的契合;伊甸園裡純潔無瑕的愛,在亞當夏娃悖逆神之後是否變了質(zhì)?琴瑟和鳴、桴鼓相應(yīng)是否不足以形容真正的相愛?最近讀《紅與黑》,朱利安充滿征服意識的孤軍奮戰(zhàn)、震懾人心的故事,不禁反思:愛情裡溫順的控制、強勢的征服等對立慾望的價值,也許太被忽視了?誰說衝撞意志、虛榮野心、憤懣激情等複雜而充滿生命力的人性,不能是詩意的?
      剛翻開《紅與黑》,感覺司湯達爾和巴爾札克一樣於寫作時有著當代強烈的歷史意識,但旋即因樸實無華、毫無裝飾的文風(fēng)和後者的細膩瑣碎大不相同,立時感受到"作者決不露面"的客觀書寫,實在簡潔清新!然而嚴謹明確之筆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卻是充滿熾熱愛憎和情感的,他把唯美神聖的浪漫主義所不愛寫的缺陷、邪惡、激情等,拿來作為描繪人們本來面目的材料。
      
      才華獨特、記憶力超群,並且白淨英俊、纖細靦腆的朱利安,似乎擁有足以吸引女人的所有男性特質(zhì),不過通篇讀來,會發(fā)現(xiàn)真正致命的不是以上任何一項,反而是那微帶邪氣的偏狹性格。他的魅力只少部份來自於外在條件的出類拔萃,而更多來自於他所散發(fā)的種種矛盾、孤傲、衝動與卑鄙等血肉之軀的真實氣息。在身分等級劃分得極為清楚的貴族社會中,種種無形的刺激,如周全至極的禮貌、冷淡輕蔑的談吐表情、餐桌的末席座位等,不斷地加深朱利安的痛苦和嫉恨,受屈辱的感情趨動了他強烈的憤慨與征服的欲望,開始了他目標迷亂的個人奮鬥。
      
      奮鬥透過並不光彩的拙劣手段推進。首先是對雷納爾夫人的進攻。這個好妻子、好母親、好女人,既迷人、賢德又真摯,她慢慢愛上朱利安,惶恐猶豫的內(nèi)心,漸漸轉(zhuǎn)化出熾烈的熱情,生動極了的轉(zhuǎn)折過程緊扣讀者的心,使她成為小說中最動人的可人兒。在市長府邸時期,一段幸福萌芽的甜蜜情節(jié),帶給讀者無盡的美麗感受。然而這段小插曲豈能使我們胸懷大志的男主角滿足?「我的天主,賜我以平庸吧!」大概是生不逢時的朱利安之最佳寫照吧!他崇拜著以一介平民之姿,領(lǐng)軍橫掃歐亞非而為英雄的拿破崙,自己卻偏偏身處波旁王朝復(fù)辟、有志不得伸的時代,才華與壯志反倒成了原罪,司湯達爾巧妙以這命運故事,引領(lǐng)我們進入「個人」與「隱含敵意的世界」對立之哲學(xué)情境。
      
      如呼吸般不曾停息的欲望,很快引領(lǐng)朱利安來到神學(xué)院—平民階層唯一得以晉身社會頂層的管道。儘管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卻虛偽地擺出熱烈虔誠的面孔;儘管認為《聖經(jīng)》全是謊言,卻將整部拉丁文《聖經(jīng)》和《教皇論》背誦如流。這道門卻很快地在朱利安面前關(guān)上,修道院內(nèi)的鬥爭使得投入謝朗神父門下的他遭到排擠,但經(jīng)由皮拉爾神父的引薦,轉(zhuǎn)而到了拉? 莫爾侯爵府當私人秘書,展開了精彩無比朱利安、瑪?shù)贍柕轮g的曲折戀情。
      
      愛情裡的追逐、躲閃、慾望、虛榮、自負、屈辱、幸福、憎恨等,瞬息萬變的情緒,在確認和懷疑之間反覆擺盪著,戀人不在的片刻裡,對每個細節(jié)反覆回想,因合乎內(nèi)心幻想而微笑,因出現(xiàn)矛盾而嘆息;因猶疑而不安,因恐懼而絕望,因期待而希望,因誤會而哭泣......種種的描寫,實在是令人心神澎湃的獨特體驗!在鉅大的衝動、矛盾和糾纏而終於熱情耗盡之時,無以名狀的寂寥帶來最深刻也最空虛的感受,不禁讓人問道,征服或擁有之後,為何得到的不是永恆的快樂?
      
      本書最引發(fā)熱烈討論的莫過於朱利安究竟為何要殺雷納爾夫人,以及法庭上那一段自辯的意義。不過我認為這兩段都不是很重要,畢竟它們是為了遷就原來的改編史實,而且司湯達爾在末尾的處理,很不符合原先塑造出的朱利安性格(以他的工於心計,不該犯下請雷納爾夫人寫推薦信的錯誤),這篇小說最吸引人的,應(yīng)該還是司湯達爾以自身為原型所創(chuàng)造出的主角形象,以及深刻的愛情意涵所演繹出的哲學(xué)思維。
  •     恕本人愚昧,讀完《紅與黑》,有很多地方不明白。但是當看過各位的評論后,突然感覺故事的主人公是馬蒂爾德,而非于連,小說的主題不是什么奮斗和階級斗爭,而是以一場精心策劃的獵殺為主線的哥特小說。
      
      小說前半部關(guān)于于連在小城的生活與戀愛不過是鋪墊,而要求選拔優(yōu)秀的年輕人進侯爵府當差可能也是馬蒂爾德小姐精心謀劃并慫恿他父親所做出的事。于連不幸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之一,
      
      馬蒂爾德小姐渴望刺激,渴望重復(fù)他祖上的哥特式愛情。然而周圍的人在她的眼中皆不是英雄,直到她選中了于連。
      
      至于她和于連的分分合合,我覺得倒不是因為馬蒂爾德的幼稚與天真,而是因為她的冷酷的成熟。她早就摸透了于連的心思與渴望,認為這個年輕人在乎的不僅僅是美貌,權(quán)利更是他自己無比重要的自尊心。于是她通過分分合合這種手段來一步步誘使于連走入自己精心部下的圈套,甚至不惜以讓自己懷上于連的孩子為代價。
      
      讀到結(jié)尾,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深愛著于連的市長夫人要如此詆毀于連?覺得這封信可能是馬蒂爾德托人代筆,以最終實現(xiàn)她的宏偉計劃的工具。
      
      最后時刻,馬蒂爾德除了上下打點營救于連,還到小鎮(zhèn)的街上大肆宣傳,唯恐大家不知。書中的解釋是為了制造輿論,用群眾的力量對陪身團施加壓力。而我覺得是馬蒂爾德在為她最后的哥特式英雄神話鋪墊儀式。
      
      另外,對于連最終還是難逃一死很有疑惑。
      以德拉莫爾家的勢力,赦免一個不算嚴重的死刑犯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嗎?
      
      結(jié)尾,馬蒂爾德親吻死去于連的頭顱時,我覺得才是小說的最終高潮。女主角終于實現(xiàn)了復(fù)制她祖先偉大的哥特式愛情的夙愿,而代價是一個無辜的優(yōu)秀青年的頭顱。于連只是一個被選中的獵物和道具而已。
      
      也許是剛看過《人皮客棧》的原因,但覺得兩者真的有很多相似之處。于連只是一個獵殺的目標而已,為了滿足上流社會人物的變態(tài)心理。
      
  •     如果對歷史沒有個大概的了解,去閱讀名著只會讓質(zhì)量大打折扣。
      尤其是閱讀其他國家的著作,不了解故事發(fā)展的背景,這個故事背后的魅力你只能
      
      很淺顯地知道一點兒,很多任務(wù)活動的場景和心態(tài)描寫都是有其特定的環(huán)境襯托的
      
      ,如果不知道,你只能知道這個故事的發(fā)展而已。
      這就是我閱讀外國名著遇到的問題,很多文學(xué)成就頗高的名著,在我讀來只能享受
      
      這個故事,背后的意義卻很難能領(lǐng)悟的來,歷史、人名、地名頗為繞口,其中蘊含
      
      的其他情節(jié)又揣測不到,所以對國外名著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讀卻甚是讀不下
      
      去,(除了歷險色彩的名著可以讀讀)可又不忍卒讀,只能糟蹋了與大師名著的第
      
      一次邂逅了。
      這也難怪,就比如《白鹿原》來說,如果國外的讀者想讀,可能在書的前一部分對
      
      白嘉軒曲折的娶妻經(jīng)歷頗感興趣,但再往后講到國共內(nèi)戰(zhàn),如果不了解當時中國的
      
      歷史,可能就很難理解了;再比如曹乃謙的作品,極具口語化的語言,翻譯到國外
      
      就是個頗大的挑戰(zhàn),若是讓國外的讀者了解其中的內(nèi)容,對普通的讀者(非研究的
      
      讀者)可能就是個很大的問題了。
      所以我就很后悔在沒了解法國歷史的基礎(chǔ)下讀了《紅與黑》,然后我在讀到一大半
      
      時覺得不能再這樣迷迷糊糊地讀了,找來一本介紹法國歷史的書粗略地看了看,大
      
      致有了些了解,再把剩下的把一部分看完,就比之前看時好了一些,但我還是很后
      
      悔沒有對法國歷史有充分的了解,因為我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看似很平常的情
      
      節(jié),但我的預(yù)感告訴我,這背后大有故事在,只是我這個愚昧的人看不到罷了。
      所以,接下來我給自己的閱讀做的調(diào)整為:外國著作只看人物傳記或是哲學(xué)、歷史
      
      ,沒有充分的了解下不去看外國的小說。
      
  •     司湯達把于連描寫成了一個“性格分裂”的人物。這就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于連的“矛盾”心理。
      
       “性格是人對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這些特征錯綜復(fù)雜地交織地每個人身上,構(gòu)成人各不相同的性格?!币蚨?,于連的矛盾心理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
      
       他是十分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偽、冷酷的矛盾統(tǒng)一體,他既充滿激情而又冷靜,既要確立自主,又時時表現(xiàn)出屈從和依附。他帶著受過教育但又很窮的小資產(chǎn)階級年輕人的獨特情欲和冷酷感情踏入社會,曾以不凡的勇氣、激情、自尊和膽量與命運進行斗爭。但他不是命運的寵兒,每一次努力都在即將達到勝利彼岸時成為泡影。于連的失敗,除了社會、時代因素外,正是這種復(fù)雜而矛盾的著的性格所致。截然矛盾的性格的相互沖突,既能鼓起他的勇氣與激情跟躁動不安、舉足奔騰的烈馬,毫無畏懼地為實現(xiàn)欲望而奮不顧身;有時卻像十足的懦夫自暴自棄;當他為自己以咄咄逼人的姿態(tài)打進貴族圈子而沾沾自喜時,一種純真之情便立即譴責自己因野心而喪失了天良。于連是有才華的,種種跡象說明,他有可能躋身上流社會;他也曾想改變初衷,投靠他們,但理智最終使他認清了社會的丑惡,真誠促使他保持了純潔的本性。
      
       于連的自尊和強烈的平等觀念,是強烈而不可抑制的:在市長家里,他敢于頂撞市長對他的斥責,他的每一次思想和行動都是設(shè)法減少主人對他的輕蔑。在拉莫爾侯爵家里,他也是保持著貫有的冷漠和自尊。極端的平等欲和對自尊的渴求推動著他在上流社會一路拼殺。雖然他步步高升,但他在奮斗中是孤獨的、敏感的,這使他更加珍視德?瑞那夫人對他的感情。夫人對他如母親對兒子一般,充滿愛護、關(guān)心和尊重,使于連的自尊心和平等欲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所以于連追求、愛戀德?瑞那夫人,從深層心理來看,是由于強烈的平等觀念。他的平等欲構(gòu)成了他種種心理的深層動因。但是于連生不逢時,他生活于波旁王朝復(fù)辟時期,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那個只看中出身和門第的時代,像于連這樣有理想、有才華的平民青年,是不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的。
      
       他的勇敢也是不可小覷的,特別是寫到德?拉莫爾小姐的感情時。其實,于連內(nèi)心是十分糾結(jié)的。一方面害怕這是個圈套、是個陰謀,但最終,他的勇敢心理戰(zhàn)勝了一切。因為在他看來,“一個被命運拋到像我這么低的地位上的可憐蟲,決不會再找到這們的機會”。這就是說,環(huán)境迫使他必須馬上做出決斷,終于以他的勇敢,獲得了瑪?shù)贍柕碌母星?。但這期間,也流露出了他的些許冷酷。而最終,什么都不抵他在入獄后的幡然醒悟。這是他真誠所在。
      
       而于連的虛偽卻又那樣顯眼的屹立于文中。虛偽卻又善良自尊,于連這個人無疑具有這相互沖突著的兩面,正如他自己所說:“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人”,而他身上這對立的兩面就是真與偽。正如他剛進市長家不久,德?瑞那夫人的那段關(guān)于她想用她自己的財產(chǎn)給于連買東西的事。她希望于連不要告訴她的丈夫。而于連卻回她: “‘我年輕,夫人,可是我并不卑賤,’于連停住腳步說道,眼里射出憤怒的火花,身子完全挺直了,‘關(guān)于這一點,您沒有好好想過,假若我對德?瑞那先生隱瞞任何有關(guān)我的錢的事,那我就連一個仆人都不如了’?!虚L先生,’于連繼續(xù)說道,自從我來他家里,已經(jīng)五次給了我三十六個法郎,我準備好將我的支出賬簿給德?瑞那先生看,給任何人看都行,甚至可以給恨死我的瓦勒諾先生看?!庇谶B的虛偽被當作了真誠,德?瑞那夫人在聽到這席話后被嚇得面色慘白,全身發(fā)抖。于連的虛偽得到了滿足。
      
       “入獄之前的于連是在社會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30歲當上司令官’,或者當上年薪十萬的大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婦人的青睞,以誘惑和征服貴族女人為‘責任’;他要擠進上流社會,要按照給他十字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并且準備干出更多的不公正的事情;他為自己的種種社會的成功和虛榮心的滿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為自己本是個大貴人的私生子。凡此種種,都是‘智者眼中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認,社會的承認,也即所謂‘抱負’和‘野心’之類?!?正如上述所言, 書中于連也曾說過:“我曾經(jīng)野心勃勃,我不愿譴責我自己。那時我是根據(jù)時代的風(fēng)尚行動。”所以于連的野心從外在原因來說來自于時代的影響。他的虛偽也不是他的本質(zhì),而是他對所處的社會的一種應(yīng)對策略,因為他所處的社會就是一個虛偽的世界,他周圍的許多人都為他所蔑視。
      
       “為了實現(xiàn)他偉大的夢想,為了保護他虛弱的自我,于連淹沒了內(nèi)心真正的聲音,戴上了沉重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榮格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個人對社會的適應(yīng),它保證一個人能夠扮演某種性格,而這種性格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對人的生存是必需的,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yīng)社會;但另一方面,過于膨脹的人格面具有欺騙性,能使人陷入人格的混亂與分解,當這種人達不到預(yù)期的目標時,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感,使他離開集體和社會生活,從而導(dǎo)致孤獨感,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硬要裝出感興趣的樣子,內(nèi)心的矛盾和沖突是很痛苦的。當他面對人間最美好的愛情時,代替他心靈說話的仍是他的“人格面具”,是他征服、野心的“人格面具”在說話。
      
       然而,真誠最終還是促使他保留了自己的純潔本性。當他因槍殺德?萊納夫人(未遂)入獄,他面臨的是被判處死刑。此時,他已無力再去追名逐利,他的社會角色已經(jīng)結(jié)束。在獄中,他面對的是自己的靈魂,終于可以摘下沉重的“人格面具”。于是,他開始了由偽向真的回歸。
      
       “‘我將死去’這句偉大的話大概已經(jīng)把那些生自野心的希望一個個從他的心中拔去了”,正是因為面臨死亡,“野心”已全無意義。于連漸漸變得冷靜,也漸漸看清自己的靈魂,他想到悔恨。當他得知德?萊納夫人并沒有死時,他感到慶幸,同時開始后悔所犯的罪行。他后悔,并不是因為他的行為致使他入獄,而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這樣做傷害了德?萊納夫人。他希望德?萊納夫人活下去,他希望獲得德?萊納夫人的寬恕。
      
       在獄中,于連開始從新的角度看待所有事情,這個新的角度是他的本心。于是,他很少想到德?拉莫爾小姐,取而代之的是對德?萊納夫人的悔恨,以及對于和德?萊納夫人一起在韋爾吉山區(qū)的平靜生活的懷念。顯然,他的心在漸漸趨向本真。
      
       在審判中,他在眾多“敵人”面前不再掩飾自己心中的憤懣,他拒絕上訴,拒絕懺悔,大膽地說出郁結(jié)在心中的一切?!拔也黄蚯笕魏味骰?,”于連用堅定的聲音說道,“我不存在幻想,即使我的罪沒有那么嚴重,我看見有許多人,不會因為我年輕就憐惜我,而是要利用我的榜樣,來懲罰和摧殘一些年輕人所屬的階級,這些年輕人出身微賤,遭受貧困的壓迫,可是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敢于闖進有錢人引以為榮的上流社會里去。”“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們,事實上,因為我不是受到與我同等的人的審判,它將受到更為嚴厲的懲罰。我在陪審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個富裕起來的農(nóng)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憤怒的資產(chǎn)者……”。 盡管這些言語對他的判決結(jié)果不利。面對這些地位在他之上的人們,他不再像從前那樣虛偽的奉承,因為他認清了自己與他們的不相容,他要保持自己心靈的高尚。
      
      在于連等待死亡的過程中,謝朗神甫、朋友富凱、德?拉莫爾小姐、德?萊納夫人、他的父親先后來看望過他。面對善良的老的不能再老的謝朗神甫,他感到難過,感到自己的懦弱;面對淳樸而忠誠的朋友富凱,他感到了友情的真誠與崇高,恢復(fù)了面對死亡的勇氣;面對勇敢漂亮的德?拉莫爾小姐,他不再懷著征服之心,并最終冷靜的對待這段充滿虛榮的愛情;面對深愛著自己的單純的德?萊納夫人,于連表達了最真摯的悔恨與愛情,并意識到和德?萊納夫人在一起才是他真正的幸福;面對只會指責自己的父親,于連感到痛心,但他不再假裝欺騙父親,而是直截了當?shù)挠缅X打發(fā)走這個沒有人情眼里只有錢的父親,他們之間虛偽的親情也不存在了。于連按照內(nèi)心真正的意愿對待所有人,無論是愛他的還是恨他的。
      
       從入獄到被判死刑,從被判死刑到走向刑場,于連都有不死的機會。那些愛他的人——富凱、德?拉莫爾小姐和德?萊納夫人都在為了他積極奔走,甚至于,在他被判處死刑后只要他皈依宗教就可以爭取特赦,但他選擇了死亡。死亡這結(jié)局是他自己選的,或許是他不想做更多無謂的掙扎,但更多的是因為他看清了這個社會的虛偽。貴族們的聲色繁華,背后也不過是金錢、地位、肉欲的追逐;他看透了這些貴族平日里高貴的惺惺作態(tài),實質(zhì)是多么丑惡的嘴臉!雖然身陷囹圄,他在靈魂上俯視著著所有追逐名利的可憐人兒,勾起嘴角,發(fā)出嘲諷的笑聲來。他不愿再帶著“人格面具”活下去。于是,在一個明媚的天氣,他充滿勇氣的走向刑場,一顆“從不曾像將要落地時那么富有詩意”的頭顱落地了。在他死前,涌現(xiàn)在他腦海中的是他和德?萊納夫人在韋吉爾樹林里度過的溫馨時光,這是他內(nèi)心最向往的真愛時光。
      
       司湯達的作品《紅與黑》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可能有人覺得,雖然在理想與愛情的實現(xiàn)上,于連失敗了;但是他最終在赴死之時內(nèi)心的坦然寧靜,已經(jīng)促使他保持了人格的高尚和純潔。我卻不能認同這樣的觀念。死亡是一種特殊的境地,對于于連來說,他很清楚,即使他不選擇死亡,他也無法再去實現(xiàn)成為拿破侖般的人物這非凡的理想了,也無法再全身心的享有德?萊納夫人純潔完整的愛了。生命最根本的熱愛和光已然無法再擁有,那么,死亡已是再不可懼。
       但是,我們大膽作出假設(shè),如果于連可以復(fù)活,那么,他真的可以回復(fù)到純潔和真誠的自我當中嗎?或者說,于連可以重生,生命的重來一次,他是否會再也不搖擺,始終保持真誠純潔?
      
       顯然,這份疑問,沒有人可以做出肯定地回答。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里,關(guān)于白流蘇與范柳原的結(jié)合有這么一段話:
       “在這動蕩的世界里,錢財,地產(chǎn),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康米〉闹挥兴?子里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邊,隔著他的棉被, 擁抱著他。他從被窩里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 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張愛玲這位傳奇女性給白流蘇的愛情下了這么一個論斷:“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同時她也說:“傳奇里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無論是白流蘇和范柳原在香港的戰(zhàn)火中的結(jié)合,還是于連在死刑之時的坦然和對德?萊納夫人的回憶,由于其發(fā)生時事態(tài)的特殊性和人物的特殊心理活動,都不能夠當做人物心理的最真實反映,不能反映日常生活中最能代表人物深深渴望的行動。
      
       即使生命可以重來,于連是不會停住追逐野心的腳步的。他仍會重新站起來,找出自己的失誤,就像他在貝藏松修道院里屢挫屢敗,最后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一樣,他會重新在社會上為自己贏得尊敬、戰(zhàn)勝貴族,獲得實際的財富與權(quán)力。
      
       于連與生俱來的性格,使他注定向往著不同凡響,注定了他不甘于過平庸的生活。當時19世紀法國處于王朝復(fù)辟時期,貴族和教士統(tǒng)治著整個社會,等級森嚴、金錢至上;平民百姓對有錢有勢者卑躬屈膝。在這樣的社會,平民出身的于連,高傲出眾的他注定不能選擇平庸的生活,他永遠高昂著頭傲視著世界。他渴望飛黃騰達,渴望改變自己卑賤的社會地位,渴望擁有拿破侖一樣的命運,于是他選擇了通過個人奮斗來實現(xiàn)“向上爬”的道路。于連的命運正如皮拉爾神父曾對他說的那樣:“在您的性格里有一種東西,如果您得不到發(fā)跡,您將受到迫害,對您來說,沒有折中的余地?!币虼?,在于連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野心面前,他與德?瑞納夫人的愛情必然結(jié)束。他把德-瑞納夫人完全拋在腦后,而選擇了“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的丈夫”的侯爵女兒。
      
       于連自己說過“我全部財產(chǎn)就是榮譽,我就靠它生活”。正如故事結(jié)尾。于連入獄之后,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意識到自己真正愛的是德?瑞納夫人,兩人在獄中重逢,“于連覺得在他的生命中,沒有一個時光,可與這個時辰比擬”。然而當深愛他的德?瑞納夫人為了救他,要去圣克盧跪在查理十世前求情時,他思考的更多的仍是他的榮譽,。不要讓馬斯隆們,瓦勒諾們以及許多比他們好的人笑話我們”,卻絲毫沒有考慮為心愛的女人活下去——即使他知道深愛他的德?瑞納夫人為了救他不顧一切,。在我來監(jiān)獄看你之后。我就永遠成了貝藏松和整個弗郎什一孔泰街談巷議的女主角了,?我是一個喪失名譽的人,真的,這都是為了你”,“我要去見國王,我要公開承認你是我的情人”;即使他知道可憐的德?瑞納夫人會傷心欲絕,“于連死后三天,她擁抱著孩子們?nèi)ナ懒恕薄?br />   
       愛情與于連的野心、榮譽比起來,永遠位居其次,他永遠不會為了心愛的人停住自己實現(xiàn)野心的腳步,正如他對德?瑞納夫人說的“我們在韋爾吉德樹林里散步的時候,我本來可以多么幸福啊,可是一種強烈的野心卻把我?guī)У教摶弥畤チ?。不是把這近在唇邊的可愛的胳膊抱在胸前。卻讓未來的幻想奪去了”。因此,于連和德?瑞納夫人的愛,不管多么真誠、美好,在于連飛黃騰達的野心和視為生命的榮譽前,都蒼白無力,暗淡無光,猶如那風(fēng)中搖曳的蠟燭,無法繼續(xù),終會熄滅。
      
       司湯達將愛情分為“心靈的愛情”和“頭腦的愛情”兩種。他認為前者才是“真愛”,是“真正的,單純的,不自己看著的愛情”?!都t與黑》中,于連臨終前放棄了可以幫他飛黃騰達的侯爵女兒德拉莫爾小姐的愛,放棄了“頭腦的愛情”,最終選擇“心靈的愛情”,重投平凡淳樸的德?瑞納夫人的懷抱。然而綜上所述,受于連的出身、性格以及社會環(huán)境決定,愛情對于連來說,只是沿途的風(fēng)景,不管多么美好,都不會為之停留;更像一顆籌碼,一種工具來實現(xiàn)他飛黃騰達的夢想。這一點,司湯達作者本人卻未意識到,顯然是遺憾可惜的。
      
       于連對于德?瑞納夫人的態(tài)度,就是他面對真愛的選擇。他始終不能做到,在任何境地中都保持真誠和堅持,這也最具代表性的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因為其野心和榮譽,于連是不可能徹底地保持他原來所擁有的真誠與原則的;即使于連沒有死亡,成功地實現(xiàn)了他進入上流社會的夢想,他那殘余的可憐的純真,是決計談不上高尚和可貴的。
      
       司湯達曾說,“法國有二十萬個于連”。于連的心理矛盾,典型反映了法國當時青年的統(tǒng)一面貌。
      
  •      不知道為什么,這部作品讓我想起了電影《無間道》。雖是不同時代不同題材,甚至可能無法放在一起比較的兩個作品,但他們給我的感覺卻頗有相似。于連所處于的那個世界本是一片他所鄙視的貴族所營造出的冷漠黑色,但他內(nèi)心的高傲與追求為他的內(nèi)心涂抹出了一片紅。然而本是鮮亮的紅色,當他一步一步向上爬并在不覺中融入上層階級的生活中時,紅與黑的界限卻變得不那么明顯了。直到生命的光輝已經(jīng)消失殆盡,紅與黑的標識又瞬間清晰。正如《無間道》一般,黑與白本是沒有界限的,但是人內(nèi)心的那桿標尺,為它們加上了無比清晰卻又人人不同的界限。
      
       “他并非是一只狼,只是狼的影子罷了?!?br />   
       很多人看了這部作品以后都認為于連是一個內(nèi)心很分裂的人,一面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和崇高理想,一面在貴族的世界里思考著該如何生存如何高貴。但那種一眼就能看出的分裂或許只是一種表象,真實的于連是在矛盾中迷失自我,又在矛盾中找尋自我,認識自我。
      
       在政治立場上,他無黨無派,卻在不停選擇自己該學(xué)習(xí)的書籍,迎合著他所遇到的人、進入的各種場合。不能因為這樣就說他趨炎附勢,只能說在與理想世界脫節(jié)的環(huán)境之中他選擇了與現(xiàn)實正面相對卻又不反其道而行,學(xué)習(xí)生存方式卻不改變思維方式。分裂與矛盾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裂的人格會展現(xiàn)出極端的個性,而矛盾的心理會創(chuàng)造出謹小慎微的行事風(fēng)格。于連算不上謹慎,但他的聰明機靈也定是引無數(shù)次內(nèi)心的掙扎矛盾二鍛造出的。
      
       在面對自我情感時,于連所表現(xiàn)出的“紅與黑”試十分值得探究的,驕傲與自尊讓這個青年對德·萊納爾夫人的示愛視而不見卻又內(nèi)心竊喜,對馬蒂爾德的諂媚漠然置之卻又極度蔑視,然而他內(nèi)心的情感卻最終促使他由一開始的桀驁轉(zhuǎn)為深深的迷戀,無法自拔。在這一方面,紅戰(zhàn)勝了黑。但是,沒有那段黑的折磨和鋪墊,紅所營造出的愛情便不會那般令其難以忘懷,以致死之前,他仍對德·萊納爾夫人致以最真誠的表白,對馬蒂爾德傾吐臨終前的傾慕。
      
       于連的內(nèi)心是紅與黑的世界,高傲的自尊與真實的想法在碰撞,最終紅黑共存,但他在紅與黑之間找到了歸宿;當時的法國社會是紅與黑的世界,最終依舊紅黑共存,就是在這條歷史的長河之中,明朗與暗淡逐漸凸顯卻又逐漸相容。
      
       如今,我們依舊在紅與黑這兩種色彩中迷失著,摸索著,自以為很聰明地選擇著,然而,我們應(yīng)該清楚的是,時間造就了紅黑無間,矛盾相合,我們只是在其中尋找一份內(nèi)心的寬慰與平衡。
      
      
      
  •     我是于連索海爾,我是一個木匠之子,我羞怯,我只知道讀死書,我迷戀上了公爵夫人,我跟她顛鸞倒鳳,打心眼瞧不起市長,我對那些權(quán)貴表面上恭敬有加,其實內(nèi)心里對那種浮華的生活是嗤之以鼻,但是我并不高尚,我不是道德的衛(wèi)道士,我愛金錢,愛權(quán)利,迷戀女色,所有宗教里的明令禁止的東西我都熱愛。我內(nèi)心不像我的同僚那樣齷蹉不堪,只知道吃飽穿暖與畜生有何分別,但是我確實個徹徹底底的偽君子,可以給權(quán)貴溜須拍馬暗地里卻虛以委蛇和市長夫人暗度陳倉。雙面人的生活我拿捏的爐火純青,我是赤色的于連,披著圣潔的光輝,我是一個滿腹經(jīng)綸的才子,我可以把拉丁文經(jīng)典背的滾瓜爛熟,我志向高遠,雖然瘦小羸弱,但是我氣場足夠強,可以和與我的那個一頭鉆到錢眼里的父親討價還價,我才不是一輩子龜縮一隅的粗俗木匠,我是將來必定要飛黃騰達的明日之星。然而私下里,我卻是另一副模樣,我是誆騙思春熟婦和懵懂少女的感情的登徒浪子,我只會愛對我有利用價值的女人,我醉眠與市長夫人的溫柔鄉(xiāng)之中,我也曾愛她愛得刻骨銘心,我愛她柔順的黑發(fā),愛她豐腴的身體,愛她撒嬌似地在我懷里囈語,愛她為了和我私會的聰明機智。我一生有很多貴人,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只能是她,比僅僅是因為她與我相愛相殺,更是因為她成就了于連索海爾,人生沒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我?guī)缀跏菓{借著本能和自己本身的一股子韌勁和傲氣來闖世界,在沒有認識她之前,我只是全鎮(zhèn)人眼中沒有價值的廢物,父母后悔把我?guī)У竭@個世界,哥哥譏笑手無縛雞之力的我,一個機緣巧合,一個可笑的虛榮的錯誤,我父親歡天喜地的想扔掉我這個包袱,市長因為急于想把面子工程給搭建起來,他想成為鎮(zhèn)里的真正的貴族,于是就不得不需要我這個裝點門楣的工具。由此,我認識了你,我初次與她相識,我只知道羞赧的捏著自己的一角,我根本不敢看你的眼睛,我那時候是懷著愛意恨著她,我恨她翩翩然像是仙女,而我鄙陋粗俗甚至連給她提鞋都不配。我那膨脹到無以復(fù)加的自尊啦,蒙蔽著我因為你的出現(xiàn)而熠熠生輝的眸子,她曾說你最愛我的眼睛,我被她比擬一劑毒藥,飲鴆止渴,我無法逃離她為我掘好的墳?zāi)埂N乙擦x無反顧的愛上她,她被負罪感折磨著,我愛她因煩惱蹙起的雙眉,我甚至覺得你那充滿醋意的埋怨的非常有趣。尤其是你誤以為我會愛上女仆的冷漠,如今想起來卻覺得歷歷在目,像是雨水洗過的山麓,棱角清晰,清新宜人。后來也許是我的急于攀升讓她有了隱憂,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那個耽溺于情愛的小女人,我從來沒認為她會真正愛我,因為在她面前,你永遠是女神般的存在,我雖然至死都不肯承認愛她,但是我整個身心卻被她牢牢攫住,我得永遠是她手心的珍寶,她不希望我脫離控制。我多么希望我是一個沒有追求沒有野心的傻小子,可是我骨子里的不安分,卻導(dǎo)致我在追求名利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她無法理解生于貧門的我的悲哀。我拼命攻讀并不是因為我對知識有多么渴求,我只是不想成為我討厭的那一種人,我宿命中注定成不了我父母那種狡黠愚昧只知道用蠻力討生活的普通人,我想成名,我想像拿破侖那樣建功立業(yè),我并非那種膂力過人一呼百應(yīng)的英雄,更并沒有機會能讓我在戰(zhàn)場上縱橫捭闔,現(xiàn)實生活里的苦悶只能靠幻想和書本里的英雄來排解,我崇拜拿破侖,雖然在公共場合我經(jīng)常違心的貶損他,但是他卻是我心中永恒的豐碑。終于機會來了,那么猝不及防,我完美偽裝了自己的狂喜和躊躇,平靜莊重的接受了這個消息,父親一臉扔掉垃圾的釋然和輕松,他估計會鳴炮慶賀把我這個廢物變現(xiàn),估計我還沒離開他就已經(jīng)在夢里沾著唾沫亮著齙牙喜滋滋地數(shù)錢,而我對撲朔迷離的未來更多的是期待,而非擔憂,那時候我還沒遇到她。
      我死前回想的一生,貴人不多,謝朗神甫絕對是其中真心對待我的人,那時候我只是只小狼,只有野心卻沒有獠牙利爪,我忽然被餡餅砸到,謝朗神甫是伯樂,他是鎮(zhèn)里為數(shù)不多我尊敬的人,也是唯一配稱得上德高望重的人。他像那個可笑的市長推薦了我,雖然市長本身也是個吝嗇虛偽的“高尚者”,他一心攀附權(quán)貴最終得償所愿,我之所以說他可笑并不是他察覺不到我與你的私情,而是他一心想裝潢他所謂家譜,雖然娶了你,和你有了三個孩子,卻從來沒有愛過她,他愛的只是去到了錢和所謂的貴族,真正尊貴的人,從來不是掛在嘴巴上的,鎮(zhèn)上也沒有人把他真正當做體面人,雖然他家財萬貫,卻和我父親一樣一副暴發(fā)戶嘴臉。我與他初次見面就知道他只能是我走向成功的踏板,我現(xiàn)在也不認為我和他一樣,雖然我為了自身利益無所不用其極,但是我不屑于他為伍,然后我就度過了那些足夠我一生回味的日子,美夢易碎,我和他的愛情被丑化成為街談巷議的談資,市長當然也不是善茬,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的夫人,他愛他自己那滾圓油膩的臉更勝過于一切。沒有傷心反而是頓悟,馬上機智與他斡旋,那時候我多么愛她啊,我沒想到我原先以為會自亂陣腳的你卻斂起的心虛和憤怒,我認識的你并不是一個工于辭令的人,但是她卻為了保護我巧舌如簧,我之所以這么形容她是因為我首次發(fā)現(xiàn)你壞的可愛的一面,你終于不是高高在上像是拯救我十九年來晦暗生命的曙光,而是增添了幾分睿智和邪惡,我仿佛此刻才剛剛認識你。當然我得離開她,不管當時已經(jīng)如膠似漆多么不舍得,人言可畏,我降臨人世到現(xiàn)在才體會到流言的可怕。我離開我和她相愛的鎮(zhèn)子,啟程出發(fā)去了前途未知的修道院,幸運的我又遇到了貴人,生活往往在一巴掌把你打暈的之后又會給你太陽穴陌上清涼油,我就是這個幸運的倒霉蛋,憑著良好的女人緣,一路上我也是碰上了一段風(fēng)流韻事,我暫時遺忘了與她離別的不舍和對前途不定的彷徨,首先面臨的是彼拉爾神甫,一個冷酷的面部表情如大理石雕像的男人,他絕對是我打交道人最難交心的人里可以叫得上號的人,我陪著小心帶著謝朗神甫的推薦信,那個男人卻置若罔聞,一本正經(jīng)盤問我起我的學(xué)問,可是我顯然沒能討得他的歡心,他不以為然地打斷我滔滔不絕的炫技,詰問我不熟悉的領(lǐng)域,我在領(lǐng)教他的嚴苛本以為這將是我陷身泥沼的開端,沒想到他卻是個古道熱腸的人,人有時候真的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結(jié)局我很有驚無險躲過了這次在我看來是滅頂之災(zāi)的洗禮,在修道院開始了我乏味的生活,修道院變成了一個微縮的維里業(yè),我又不得不和我討厭的那群將囊飯袋打交道,一開始我并不知道彼拉爾神甫對我已經(jīng)是青眼有加,我像瑟縮在墻角的老鼠,日子過得并不是很舒心,他的一次傾心交談終于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得到他那么多的照拂,我自然感激涕零,當然時間很短暫。我并不是那種會把恩情銘記一生的所謂君子,但是比拉爾神甫的雪中送炭著實從繁瑣困頓的生活中解救了我,我吮吸著利益帶來的甘露,并且成功找到了靠
  •     
       第二章 進入上流社會
      
       康德:可笑而又動人的回憶:十八歲的時候,一個人孤獨而無依靠,在那里第一次露面的沙龍!一個女人的視矚就足以使我感到膽怯。我越想取決于人,我越顯得笨拙。我對一些事物的理解都極端錯誤,有時我無緣無故地一心相與,有時我又會把一個人當作仇敵,因為他嚴肅地看了我一眼。不過,話說回來,在這些由于我膽怯而產(chǎn)生的可怕的不幸里,一個美好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啊!
      
       陸釣雪:出現(xiàn)了,《紅與黑》十分有意思的是每章開首會有比較契合主題的名人言摘,康德美好的出現(xiàn)是多么美好!
      
       第二十二章 鄉(xiāng)間樂趣
      
       司湯達:我得承認,朱利安在這段獨白中所表現(xiàn)的軟弱,使我對他產(chǎn)生了不良的印象,他滿可以做那些戴黃手套的陰謀家的同黨,他們想改革一個大國家的生活方式,可是他們卻不愿接受一點最輕微的良心的譴責。
      
       陸釣雪:和托爾斯泰類似的主人公觀,直接進來了啊昆德拉式。你到底是黑朱利安還是陰謀家?哎,朱利安,真是難聽的翻譯……雖然是先入之見……但是伽達默爾說這沒關(guān)系。突然發(fā)現(xiàn)我的筆記有二十多條,抄死我啊,此處暫停,以后再說……葵巳蛇年六月十八夏夜……
  •   是不是要把小說讀完了再看序才不會劇透捏><
  •   哈哈各種劇透啊想看小說還是先別看這個了><~
  •   應(yīng)該是名學(xué)生,你
  •   哦?怎么看出來的呢
  •   嗯,,,怎么沒人看。。。
  •   今年看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