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亭 貴族之家

出版時間:2000-12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伊·屠格涅夫  頁數(shù):352  譯者:戴驄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也許很多人會把小說視為閑書,但是本書絕對不屬于此列。本書以其營造的完美的悲劇效果,令很多讀者潸然淚下,讓讀者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給人強烈的美感享受、悲劇的啟示和無盡的遐想。本書是一本感悟生活的不錯選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羅亭 貴族之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3條)

 
 

  •     2008年12月
      
      貴族之家
      
       《貴族之家》講述了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十九世紀中葉,沒落的俄羅斯貴族之一——與他表姐的女兒莉莎之間的愛情故事。主人公是一個人到中年的已婚男子,早年婚姻生活美滿,卻因為無意中撞破了妻子與其他男子的親密關(guān)系而成為婚姻中的不幸者。在與妻子分道揚鑣后,拉夫列茨基去造訪自己的表姐,遇到了年方十九、美麗而善解人意的莉莎。他們互相吸引,很快墮入愛河。此時傳來消息,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因病去世。前途一片光明,拉夫列茨基與莉莎開始甜蜜地憧憬起未來。正當他們的愛情終要撥云見日時,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卻突然回來了,頓時澆滅了兩人所有幻想。
      
       故事的結(jié)尾是悲涼的,莉莎進入修道院,成為一名修女,而拉夫列茨基獨自一人回到鄉(xiāng)下,形單影只地度著余生。
      
       有意思的是,《貴族之家》通篇很少令人想起其“貴族”的背景,“家”也僅僅以其最原始的住所意義呈現(xiàn)。當然也許在當時的俄國,只有貴族家庭才不需要為生計發(fā)愁,而可以每日悠閑地與下午茶和鋼琴曲相伴。然而這些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貴族們,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時頭腦可以如此不清晰,而面對自己感情生活時又那樣無力控制聽天由命,不由地叫人為之惋惜。
      
       以前看小說,只關(guān)注情節(jié)是否精彩,描寫是否動人,很少去細細體會故事背景——包括故事中人物的身世背景、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等等?,F(xiàn)在年紀大了,看書不如以前多,反而追究起細枝末節(jié)來,還從中獲得了不少樂趣。當然,《貴族之家》不需要深入研究,看過即可,如果作者旨在向讀者展示一種當時俄國的上層社會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那他的目的就已經(jīng)達到了。相比之下,《羅亭》的篇幅雖短,卻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
      
      
      
      羅亭
      
       羅亭的出現(xiàn),是叫人驚喜的:“羅亭說話聰敏睿智、熱情洋溢、很有道理,顯示出他知識豐富、博覽群書?!泵總€人都為他著迷。然而在一片贊嘆與崇拜中,卻始終隱藏著某種不和諧。其他食客的排擠,舊日同窗的詬病,給羅亭的完美形象投下了陰影。故事繼續(xù)發(fā)展,羅亭愛上了一個女孩,卻在女孩家庭的反對下匆忙退縮了。形勢慢慢起了變化,一切都朝著不利于羅亭的方向發(fā)展,我也期待著作者給予羅亭一記重擊,一個使之體無完膚的批判,來揭開他偽君子的假面具。然后接下來故事卻峰回路轉(zhuǎn),羅亭的真面目漸漸浮現(xiàn)——卻非但不“偽”,還很高尚。至此我才發(fā)現(xiàn)羅亭其實是擁有純潔靈魂的正人君子,長于理論和理想,卻并不能很好地適應(yīng)現(xiàn)實生活,無法把他的滿腹才華運用于實際,在為人處事上顯得笨拙,每每以遭人驅(qū)逐的結(jié)果收場。羅亭讓人同情,卻也發(fā)人深思:這個善良的天才,何以終身不得志,最后還“英勇就義”在已經(jīng)被放棄的戰(zhàn)場上?
      
       此時“時代背景”四個字再一次浮現(xiàn)在我腦中。羅亭生于彼時,卻不屬于彼時。他始終身處上流社會的圈子中,卻欠缺了在這一圈子立足的能力。他生在膚淺浮夸的年代,卻固執(zhí)地懷有對崇高理想的熱情,以至于最終與周遭格格不入。在每個人都虛偽過活時,羅亭的對一切都探究到底、執(zhí)著真相的性格無疑將遭至反感。
      
       如果將他紙上的理想進行到底,把自己的雄辯口才和魅力一直發(fā)揚下去,羅亭也可以做個“成功者”,他的人生不至于會如此凄涼。不過代價是他也難免成為貴族老爺太太們附庸風(fēng)雅的玩物。只可惜羅亭是有追求的,他一心要向他并不擅長的現(xiàn)實世界實踐他的知識,滿懷熱情地想為人類做出貢獻,這才真正導(dǎo)致了他的悲劇。
      
       羅亭身上矛盾地集合了理想主義的天才和現(xiàn)實生活的廢物,如果遇到一個好的時代,如果他自己能夠更堅定、更徹底,羅亭可能會成長起來,成為一個真正的偉人。只可惜他生不逢時,又要怒其不爭,于是只能在屠格涅夫的筆下,揮舞著紅旗和馬刀,壯懷激烈地倒在失陷的街壘頂,匆匆結(jié)束了糾結(jié)的一生。
  •     我的朋友拉弗列茨基是個有點古怪的正派人,這是不能否認的。
      他出身一個古老而破敗的莊園貴族之家,從小受到的教育算不得很優(yōu)質(zhì),他也追求知識,可是到25歲的時候認識了現(xiàn)在這個妻子,并走上了一條完全想不到的道路。
      雖然說他的妻子做出的那些讓他不愉快的遭遇,不過他總算取得了自由。過往令人憤慨的經(jīng)歷中,種種羞辱,種種欺騙,都隨著他妻子在巴黎的事情而和他劃下了最后一道界限。整個o城,大概都知道了他的故事,并報之以同情的恥笑。也難怪,他的妻子那么年輕,時尚,上流社會任何一個男人,都不能不接受她那星光一樣的眼神和玫瑰一樣的嬌顏,相比起不會調(diào)情、稍微呆滯木訥的我的朋友來說,那些男人給他的妻子帶來的歡樂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后來聽說他回到了o市,并開始和一個長久不見的親戚家走動了起來。你們也知道,親戚就是每年會通信證明彼此有交集、但有什么事千萬不會告訴他們、但他們總是無比迅速的知曉這些事的一幫人。他寡居的遠房表姐和她的兩個女兒,以及他的(大概是)姑母,她們?nèi)粲兴竻s磨磨蹭蹭的談?wù)撝男氖拢挥傻米⒁獾搅艘聋惿?,這個小姐極其高貴——并不只是她的身世和長相,還是她對宗教充滿虔誠的信仰,對家庭和親人的熱愛,對拉弗列茨基來說就像日月的光輝照亮了他黑暗的人生——不像他妻子、而是真正的光芒。
      
      我的朋友大概在這個時候動情了,他反對伊麗莎白小姐接受花花公子潘申的求婚、并最后給她表白了,而伊麗莎白也恰好愛上了他,年齡、身份、地位都不是限制。這種感情再美好不過了,也許再過兩天他們就能走入婚姻的殿堂——至于他的妻子,當他從報紙上得知她已經(jīng)死去的時候,心中氤氳著喜悅并迫不及待的將這個消息告訴了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小姐是一個很高尚的人,如前所說,她想要為他的妻子祈禱,想乞求上帝原諒她的過錯??墒?,我的老天,她這樣的人,以尋歡作樂為目的的人,怎么會接受得起伊麗莎白小姐的祈禱呢?特別是——當她完好無損的帶著自己的私生女回到了拉弗列茨基家中,將他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打碎的時候。
      
      于是和所有物是人非的故事一樣,拉弗列茨基和伊麗莎白小姐放棄了自己的幸福來成全他妻子的幸福。或許是因為離婚終究不是兩個人的事吧,再說就算離婚了又能如何?伊麗莎白小姐完全放棄了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因為她始終認為,人生最大的意義在寬恕以至于她潛入了修道院成為了一名修女。如果不能和伊麗莎白小姐結(jié)婚,拉弗列茨基先生倒也不覺得人生有什么意思了。
      正如他后來說起自己的妻子的時候,這樣跟我們說:
      “她的行為(指她那些難以入目的事跡)并沒有破壞我的幸福,只是向我證實我從來不曾有過幸福。”
      
      我最后陪同拉弗列茨基去伊麗莎白小姐所在的修道院,好像并沒有完成讓他們相見的心愿。但在某一個時刻,恍惚之間我覺得眼前一位高潔的修女便是麗莎,她邁著修女穩(wěn)重而又平靜的步子,走過我們身邊的時候沒有抬頭,可那極其短促的停頓卻使我的朋友顫抖了起來,隨即她消失在修女的隊伍中 ,我的朋友最后嘆了一口氣,頭也不回的邁出了修道院。
      大概他們的一生就這樣再也不會有什么交集了,拉弗列茨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的背影,陡然間顯得無比凄涼——
      我想大概是因為,以前在沒有人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天地獨自一人也不知不覺的過了那么多年,可現(xiàn)在知道有一個相愛的人永遠的消失在自己的生命里,連等待都算不上的時光,卻變得無比的漫長。
      
  •     和《當代英雄》中的畢巧林一樣,這本小說中的羅亭顯然也是一個“多余人”?!岸嘤嗳恕钡奶卣魇鞘裁茨??大概,是心里對各種事情充滿懷疑,不斷地思考這些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卻很難對社會做出什么真正實際貢獻的人吧。像畢巧林,他總是能以超然事外的眼光來看待事情的演變和發(fā)展,并不時說出他自己思考的結(jié)果,給人以震撼的感受。而在《羅亭》這篇小說里,很顯然,羅亭是相當能言善道,擅長在人前高談闊論的,但一旦事情發(fā)生在他身上,他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去面對。在娜達麗亞小姐被他的高談闊論所吸引而對他發(fā)生了愛情時,他自己竟然沒有發(fā)覺,直到他最后一次和娜達麗亞見面時,他才對自己的愛情有所察覺,但還是不那么肯定,以致于讓懷著一腔熱血愿意與他私奔的娜達麗亞小姐感到失望乃至絕望,而決絕地離開了他。
      
      也是從這時開始,在他遇見這樣熱烈、純潔的感情之后,他才對自己的缺點有所認識有所收斂。以后,當他嘗試著投入實際生活,爭取做一些有益于人的事時,卻由于他的個性,和他那種浪漫不切實際的想法而一次次遭到失敗。我想,大概因為與他合作的人,也都是像他這樣的滿懷激情希望能改變些什么的人吧。而他們是意識不到自己的想法的不切實際之處的。
      
      羅亭后來在革命中被打死了,這也是意料之中。像他這樣的人,革命來的時候,一定是會滿懷熱情地投身于革命的吧。
      
      多余人在任何時代都有,但只有在俄羅斯文學(xué)中有這樣的人物典型。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這并不完全是他們自身的原因,社會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他們是這個社會上的飄泊者,找不到精神的歸宿-----這正是他們“多余”的原因。
  •     這是廣袤深邃充滿了苦難與悲憫的銀色的俄羅斯大地,這是一個寧靜而安詳有著油畫一樣明亮色彩的鄉(xiāng)下莊園,這里有云雀,有黑麥,有晶瑩的露珠,有清新的芳香;這里的人按照長久以來的秩序營造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愛,恨,死,一切是這樣的自然而緩慢;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永恒的舞臺上上演或喜或悲的劇目,時間和空間就這樣慢慢地消去了。陌生的異鄉(xiāng)者羅亭的闖入曾經(jīng)暫時改變了這一切,于是水面上有了苦澀的皺紋,接著又復(fù)歸于死寂的沉靜,一切以原有的軌跡運行,就像空中散著白色光芒的月亮,又在凄冷的風(fēng)中滑到白樺樹的末梢,只留下一道迷離的弧線,(只有娜塔利婭長久的沉浸在了回憶之中,但她也在默默地愈合傷口)
        然而,羅亭的到來真的沒有溫暖和激動任何的心靈和寒夜嗎,不,如同耶穌的布道一樣,羅亭以自己的熱情和真理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扎下了根,這雙粗糙的手在古老的青銅像上劃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羅亭的歸來與離去是一個惆悵而傷感的風(fēng)景。
        羅亭是一個永恒的流浪者,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流浪最后終結(jié)在了遙遠的異鄉(xiāng)。異鄉(xiāng)的肉身的消失真的可以消弭這種流浪的創(chuàng)痛嗎?他在死亡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的歸宿了嗎?當羅亭生命的黃葉飄落之后,他的眸子里該有什么樣的影像呢?羅亭經(jīng)受了愛情與自由這樣美好事物的雙重擠壓,在最終逃離了愛情之后也失去了心靈的自由。
        這個凄然但不美麗的故事讓人在凄冷的寒夜里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理想與愛情之間是否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呢?愛欲與真理是否有著一層欲說還羞的曖昧關(guān)系,這個熱情的宣講真理和正義的人是如何在心底的深處安排愛情和真理的位置呢?羅亭以自己的方式接受了社會倫理對于偶在個體的倫理的壓抑并與之進行了妥協(xié);羅亭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圣徒的獻身祭典,將十字架背上了沉重的肩頭。羅亭以耶穌宣道般的方式完成了對于這個鄉(xiāng)村的啟蒙,又在啟蒙對象的愛欲的覺醒后惶然離去。這實在是充滿了吊詭的奇特的敘事邏輯。以賽亞•伯林說《父與子》是屠格涅夫與自由的困境,那么《羅亭》是真理與愛情的悖謬困境。,也是啟蒙與愛欲的困境。
        讓我們震撼的是娜塔麗婭的勇敢使這片寒冷土地上的堅冰融化,讓我們真正明白了“巨人何以能成為巨人”(摩羅語)這個斯芬克斯一樣的謎,正是因為這樣在寒冰上綻放的雪蓮使流浪者的心震顫,而不僅僅把苦澀與酸辛奉獻給只有北風(fēng)的冬夜。
        在羅亭到來之前,沃倫采夫已經(jīng)陷入到對娜塔利婭的單方的狂熱迷戀之中,娜塔利婭雖說并不是很欣賞沃倫采夫,但是對于這個平靜的生活來說,心地單純而清白的沃倫采夫也許是最佳的選擇。但是羅亭的到來改變了這些,羅亭以自己熱情和對于真理的獻身完成了對于娜塔利婭的啟蒙。
        當娜塔利婭第一次見到羅亭的時候,她就“滿臉紅暈,她那凝視羅亭的目光,時而暗淡,時而放出光輝……”羅亭成了她的精神教父,羅亭的目光使她沉醉。羅亭對于自由,犧牲,死亡,自尊的演說使她“一分鐘也沒有睡著,連眼也沒有合。她用手支著頭朝黑暗中凝視;她的血管狂熱地跳動,沉重的呼吸使她的胸口起伏著?!本瓦@樣,兩個人的心扉敞開了,但是在娜塔利婭表白了之后,羅亭卻選擇了逃離。
        為什么羅亭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寧可帶給自己(還有所愛的人)以永久的痛苦,這實在是值得好好考慮的問題,是軟弱嗎,是因為娜塔利婭的媽媽反對嗎——僅僅是這些嗎?羅亭對于自己的愛情有沒有確信呢。羅亭再三強調(diào)的是責任,他必須為他所愛的人負責任,但他不能擔保自己能給娜塔利婭帶來幸福。當娜塔利婭懷疑他的愛的可靠性的時候,他再三強調(diào)說“我是愛您的”;當娜塔利婭說羅亭膽小軟弱的時候,羅亭說:“膽怯的是您,不是我。”后來在他給娜塔利婭的信里,他說:“如果我,至少是為了未來的事業(yè),為了我的天職而犧牲我的愛情,那還情有可原,但我只是被落在我的肩上的責任嚇壞了;因此,我的確配不上您。”所以他離去了,但上面提到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在長久的奔波和勞碌之后,過了幾年,列日涅夫偶然的機會碰到了羅亭,于是兩人又有了一番精彩的對白。
        小說尾聲前的最后一段是這樣的:
        但是外面卻起風(fēng)了,風(fēng)聲不祥地哀號著,重重的,兇狠地打著窗玻璃作響。秋天漫漫的長夜來臨了。在這樣的夜晚,能安然坐在自家的屋頂下,有一個溫暖的角落的人,是幸福的……愿上帝保佑天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當羅亭奔波在旅途的時候,心里揣著的是這團溫暖的火焰,這支撐著他走過了所有的荒謬與孤獨。這個溫暖的角落在他的心里,直到他倒下的那一剎那。
      
      
      娜塔利婭
        這是一個充滿了詩意的可愛的俄羅斯少女,她像一團燃燒的火焰,極其具有犧牲精神。她讓我們明白了“巨人何以成為巨人”(摩羅語)這個長久以來困擾著人們的問題。是的,尤其是當她說出:“請您相信,一個女性不但能夠懂得自我犧牲的意義:她自己也會犧牲自己?!钡臅r候。這樣的女性我們在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中也曾經(jīng)見到過,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參加起義的貴族被流放,被判處苦役。不像中國文革時,先知者的親人與之劃清界線,恩斷義絕,甚至是落井下石。俄羅斯偉大的女性表現(xiàn)出了獨有的品格。流放苦役犯的妻子們跟著丈夫遠赴西伯利亞東部邊陲,甘心喪失一切公民權(quán)利,放棄財產(chǎn)和社會地位,在嚴酷的氣候中 ,在更為嚴酷的當?shù)鼐斓钠群ο?,忍受終身的奴役。他們的姊妹們無權(quán)隨同前往,但她們從此遠離宮廷,不少人還離開了俄國;她們心頭幾乎全部蘊藏著對受難者不滅的愛。俄羅斯民族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在短短的兩百年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他們能夠從斯大林的血腥殘暴的統(tǒng)治下走過來,能夠從劇變后的困難時期走過來,靠的就是這種精神。我相信,偉大的俄羅斯民族在新的世紀里一定會崛起,讓世人刮目相看。
        沉睡的俄羅斯莊園里,這個少女在沉默著。也許沒有羅亭的到來,她像那千千萬萬的人一樣,隨著春天開花,伴著秋天落葉。但羅亭的到來使她心中的火山噴發(fā)了。她在積蓄著力量。
  •     
      說起文學(xué)之林的現(xiàn)實主義著作,
      我腦海中首先浮現(xiàn)的便是法國與俄國的諸多作品。
      如果說,
      以巴爾扎克、左拉為代表的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們描繪了“卑鄙的群像”的話,
      那么,
      以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為代表的俄國現(xiàn)實主義大師們則雕刻了“苦難的群像”。
      其區(qū)別在于,
      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品揭示了社會的黑暗與人性的脆弱,
      筆法多為剖解與諷刺;
      而俄國的作品則在同樣的揭露與批判之余,
      在字里行間濃烈的散發(fā)出一種無論身份不分階層的粗糲樸質(zhì)與苦難氣息。
      這一點無論在《戰(zhàn)爭與和平》《獵人筆記》《靜靜的頓河》,
      或者今日這部《羅亭》之中,
      都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
      
      談到《羅亭》,
      就不得不談到屠格涅夫,
      作為與托爾斯泰一時瑜亮的文學(xué)巨擎,
      其造詣與成就自是不用多提。
      而不同于托爾斯泰洪荒濁流般的鴻篇巨制,
      浩湯之筆如沛然之雨,
      浸透社會的各個層面。
      屠格涅夫的作品更像是精心準備的致巧話劇,
      兩三場景、四五人物、寥寥數(shù)筆,
      靈魂們便錯落有致的跳起了社會的舞蹈,
      喜怒哀樂、得失優(yōu)劣、跌宕起伏,
      無不龍睛俱在、躍然紙上。
      
      縱觀全文,
      《羅亭》中出現(xiàn)的場景簡單到個位數(shù),
      人物更是屈指可數(shù)。
      而正是這幾個形神俱到的人物,
      撐起了整部作品的神髓。
      刨除其他文學(xué)作品中似曾相識的人物,
      本作最為突出的其實就兩個。
      “完美的女性”娜塔莉亞,
      與“多余之人”羅亭。
      
      關(guān)于娜塔莉亞,
      我無意贅述,
      一來百年間玩弄左右燈的各色評論人士已經(jīng)給予了她足夠的贊美,
      二來我對所謂美麗勇敢之類分不清是紅色還是血色的描述一向抱有懷疑態(tài)度。
      
      所以,
      我寧可直入核心,
      談?wù)劻_亭。
      
      這是個很有趣的人物,
      身上散發(fā)著一種與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格格不入的氣息。
      纖細、懦弱,
      全部的力量集中在病態(tài)的幻想和不屈的嘴巴。
      他自矜高潔不畏權(quán)貴,
      卻不得不終生顛沛做著不同門庭的食客;
      他富有激情夸夸而談,
      卻完全找不到積跬步以致千里的方向;
      他幻想著顛覆整個世界,
      卻連腳下一方泥土都不曾親手改造過。
      也許,
      他壓根不應(yīng)當出生于寒風(fēng)凜冽的西伯利亞,
      而應(yīng)投胎巴黎上流社會,
      在夜晚的名利場向包法利夫人們賣弄辭藻。
      
      順理成章,
      羅亭的一生,
      自然也就滿含了畸化的拜倫式英雄意味。
      
      他棲身富貴人家,
      進行改革屢試屢敗,
      可恨飼主不能傾家蕩產(chǎn)引頸以隨,
      竟然心生疑慮白眼相待,
      恰謂遇人不淑懷才不遇。
      至于何不攘臂而為,
      經(jīng)營自己的農(nóng)莊薄田?
      想必是為大事者不屑小行吧!
      
      那么做大事也不錯,
      譬如疏通河道造福萬民,
      何況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理應(yīng)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但是不切實際沒有計劃,
      倉卒而行后勁乏力,
      末了英雄扼腕分道揚鑣,
      也許是天降大任必由之路?
      
      實業(yè)不成,
      把美麗的靈魂播種在少年人的心中也好。
      陽光雨露春風(fēng)過,
      總有芽孢破土,繭蛹化蝶。
      可是蒼天在上,
      我們的智者對自己講的事實都不甚了了!
      面對反駁與責難無以作答,
      雷霆震怒羞赧懊惱之余,
      只有將這排擠歸之于人情嫉恨,世態(tài)炎涼!
      
      至于那自由之花,人性之華——愛情的果實,
      高尚的羅亭又怎能卻步?
      滿懷善意充滿責任感的毀掉了摯友的戀愛,
      睿智而精明的羅亭更是一眼便認錯了單純的娜塔莉亞水晶般透明的心事。
      思緒混亂之際,
      他像一個勇士承認并接受了愛情。
      當機決斷之時,
      他如一位哲人聲明了崇高節(jié)操,
      便轉(zhuǎn)身逃之夭夭。
      而本應(yīng)枯守一生或是怒沉河底的少女,
      竟然于數(shù)年之后與人結(jié)發(fā)得享幸福,
      莫非天意,
      便是用苦難去磨礪羅亭高潔的靈魂?
      
      而這無窮的磨礪,
      最終也沒能將羅亭砥礪成鋒銳的寶劍,
      打磨出的,
      只有斑白的頭發(fā),
      黯淡的眼神,
      與堂吉訶德般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落寞。
      
      作為一個旁觀者,
      我不得不承認,
      羅亭的每一個動機,
      都是那么高尚純潔,
      閃爍著自詡為智慧的光芒與鼓吹作人性的華彩。
      而羅亭們的悲劇,
      超越了國度與時代,
      用不屈的懦弱、空洞的幻想與悲慘的人生,
      舔舐著每一代同類們的傷口
      面對羅亭們痛苦尋覓一生的流離,
      我愿發(fā)自內(nèi)心的將他們贊頌為漆黑社會中雪白的羔羊,
      為他們的彷徨與不幸黯然神傷。
      
      但是請不要忘記,
      餐桌與祭壇,
      從來都是羔羊們的歸宿,
      而端坐在旁的人們,
      也絕不會為了一餐美食而痛哭流涕。
      羊圈,
      更是從未因他們的來來去去而有些許的改變。
      
      敏言訥行,
      淺嘗輒止,
      顧影自憐,
      怨天尤人,
      注定了圈內(nèi)圈外,
      羅亭們永遠是無用而多余的存在。
      
      也許這也是為何全篇向下的作品,
      終于在結(jié)尾暗含了一種向上的意味。
      羅亭,
      這迷茫的羔羊,
      終于在生命的終幕離開了羊圈,
      盡管,也許,
      他依然不清楚自己可以成為什么,
      但是至少,
      他明白了自己不再是什么。
  •      羅亭,歷來被認為是俄國文學(xué)中經(jīng)典的“多余人”形象。他胸懷改革大志,竭力鼓吹改革,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碰得頭破血流。面對貴族少女娜塔莉婭純潔、熱烈的愛情,他卻彷徨、恐懼,反映了貴族知識分子的軟弱。但是他最終走上革命道路,犧牲在巴黎的街壘之上,悲壯的結(jié)局給俄國帶來了一線希望。我覺得與其扯到給俄國帶來了希望,不如說是他對自己的超越,他最終邁出了行動的步伐,為此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應(yīng)該說,羅亭是個高尚的、有益于他人的人,縱然他只是一個空談家,他的熱烈的思想?yún)s在家庭教師巴西斯托夫和少女娜塔莉婭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點燃了他們的熱情和希望。即使只有語言不見行動,他也對他人產(chǎn)生了有益的影響,如果被影響的范圍足夠大,誰也無法估量它能導(dǎo)致的結(jié)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不是多余的,更不是失敗的。時代或許正需要像他這樣的宣傳家,來啟發(fā)青年的心靈。當然,不能否認的是,他的行動上的軟弱,使他無法勇敢面對娜塔莉婭的愛情,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無疑深深地傷害了這個覺醒了的少女,這是羅亭無法推卸的責任。羅亭因此也不得不離開棲身的地主家,繼續(xù)飄零,他的軟弱依舊使他吃盡了苦頭,直到再次遇到列日涅夫。其實,羅亭的一生還是堪慰的。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列日涅夫就是羅亭的知己,作為羅亭大學(xué)的同學(xué),先是崇拜他,后來又因他的言行不一而遠離他,到最后他徹底地理解了羅亭,并為他的悲劇感到難過。當羅亭在現(xiàn)實中四處碰壁、孤苦伶仃時,有這么一個理解他、同情他的人,我想他是知足了??纯戳腥漳?qū)α_亭的評價,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羅亭這個形象所具有的意義。
       超越于自己所處時代的偉大人物常常不能為他的時代所理解,這是歷史上常有的悲劇?;蛟S羅亭和列日涅夫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他們的心是相通的。有人理解,羅亭就是幸運的。
      
  •     橡樹是一種堅實的樹——只有在嫩葉開始發(fā)芽的時候,老葉子才會凋落。
       多年以后重讀屠格涅夫的《羅亭》,依感百感交集。記得當初年少,讀到這一句,悵惘良久。與其說羅亭欣然于嫩葉的萌芽,不如說他更沉浸于老葉凋零的傷痛。羅亭的橡樹葉子的比喻,說的是愛情,又不僅僅是愛情。那一曲逝去時代的挽歌,斷斷續(xù)續(xù),卻足以牽絆前行的腳步。
       都說羅亭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內(nèi)心有澎湃的激情,所以口若懸河;也因為憎恨只說不做的夸夸其談,所以他一生孜孜矻矻,改良革新、修河辦學(xué),直至參加戰(zhàn)斗然后犧牲。至于與娜塔利婭“見光死”的愛情,豈能簡單地以懦弱視之。一個自己都找尋不到方向的人,又怎么能夠帶著愛人一起走?總覺得“疲倦感”和羅亭形影相隨,似乎是在繞著一個圈在不停地奔走。看不到希望的時代和人生,就是一個大圈。
       又也許可以這樣看,羅亭的每一個努力,都是試圖從旁觀者轉(zhuǎn)化為參與者、從“多余人”變?yōu)椤案锩摺?。然而,革命自有革命的邏輯,投身時代的洪流,往往為漩渦所吞沒?!芭眱合驖^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上?,羅亭從來就沒有成為弄潮兒的可能。
       羅亭的悲劇,其實也是知識分子的悲劇。知識分子因襲著自宿命而來的歷史和文化,唱著悲歌尋找方向。當然從一開始,他們就不曾被視為同路人。他們或許偶爾會成為上流社會客廳的寵兒,卻不可能指望成為女婿;他們積極投身革命,但不是消失在秋天漫漫的長夜,就是仆倒在被放棄的街壘。
       從來如此。但也一如既往、不曾改變。
      
  •     剛讀完時,感覺是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是一部挺悲傷的愛情故事,描述的是中世紀貴族之間的一種人情淡薄,雖然相愛,卻迫于社會地位上的現(xiàn)實,主人公情篤初開之時本來進入了幸福的婚姻生活,后來卻發(fā)現(xiàn)妻子辜負了他的信任而徹底地背叛了他,是小說不斷進行的一大高潮,直到故事發(fā)展到中間部分,作者才安排他于女主人公見面,然而,卻又暗示出了一場悲劇即將上演,關(guān)于作者的很多思想,過后得細細地品味,貴族的衰落,而新一代新新力量的崛起也許就是小說的主題,然而,對于女主人公的思想而言,信仰高于一切,雖然愛意很濃,最后卻選擇了當修女,一種不能言說的悲痛,這是命運的差錯吧...
  •     一提起屠格涅夫的《羅亭》大家想到的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今天,我要替羅亭鳴不平。
      
       如果你只讀了故事簡介或者小說的一半,那樣你才會說出這么不負責任的話! 如果他是行動上的矮子,他會“為大家做一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好事而 頭發(fā)幾乎全白了,腰背佝僂著,穿一件破舊的、綴銅紐扣的常禮服”嗎?最后他死于巴黎工人革命的一場起義中,臨死前還揮舞著手中的紅旗和馬刀。尼瑪這個形象是侏儒的形象嗎?!
      
      羅亭是一個偉大理想的殉道者啊有木有!他把他對娜塔莉亞的愛看做是本能的自私的愛,他對世俗的“屈服”,他也很糾結(jié)!只是因為她希望娜塔莉亞能幸福,而不是和他在一起吃苦,因為愛才“屈服”的!娜塔莉亞的愛是年輕熾烈的,不顧一切的,而羅亭的愛則是隱忍的偉大的。
      
      去尼瑪?shù)摹靶袆由系馁濉保涣_亭的口才所感染的人很多,真正理解他的人卻沒有幾個,克己的羅亭只是一個單純的孩子,你們卻如此的誹謗他,臭不要臉的。正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骯臟,才使羅亭顯得格格不入。
      話說回來,思想和行動異常進步的人,總是在他生存的同一個時代得不到認可,最終被那個時代的“子彈穿透了他的心臟”,但是他的存在卻是很意義的,他不是完全被消滅了,就像萬歷十五年間的張居正、戚繼光、海瑞。他們的存在已經(jīng)預(yù)示了一個落后體制的崩塌。
      
      真正推進社會進步的,不僅僅是我們熟知的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這樣的偉人,其實偉人都是站在黑格爾,彼得一世,孫中山這樣的巨人的肩膀上的,而羅亭就是巨人的一個縮影,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先行者。
      
  •     瑪麗婭.德米特里耶夫娜.卡利京娜,馬爾法.季莫費耶夫娜.佩斯托娃,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拉夫列茨基,這所有一長串的名字,讓我暈頭轉(zhuǎn)向。看外國書最大的障礙就是長長的音譯名字,偶爾還來個昵稱,又得重頭去看這個昵稱到底是說誰。不過話說回來,這么長的名字在他們只是幾個單詞而已。記得有一次在書上看到一個英國人抱怨說中國人的名字很難記,名字很長,我驚訝不已,原來,己所不欲,已施于人。幸好,名字不會影響文字的魅力。     總以為屠格涅夫是老學(xué)究,是馬列主義忠實的追隨者??戳诉@兩篇,才知不盡然。美好的愛情也可以產(chǎn)生在俄國大胡子的腦袋里。麗莎的美好堅強,娜塔麗婭追隨幸福的決心,都讓人感受到女孩的柔軟與堅韌。看貴族之家之前,先看了序,譯者寫道:記得當初讀到這部小說的結(jié)尾時,我五內(nèi)俱焚,掩卷良久,仍沉湎于小說錐心泣血的悲劇氛圍。已經(jīng)知道結(jié)局不是好的,所以總帶著悲觀的情緒去看,沒有希望主角得到幸福。當看到結(jié)局的時候反而少了點心理落差,多了對麗莎的欽佩,對文字的深切體會。這么柔弱的女孩,卻這么堅定,真讓人嘆為觀止!人性的魅力也正在于此,來自生活,卻絕對高出生活,已是人性理想的升華?!   ? 每個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之所以流傳于世,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深深的愛著自己的祖國吧,這是心靈的支柱,作品的靈魂。作者也在字里行間浸透了自己的愛國之情,讀來令人感動。     “難道我果真一無所用,難道世界上竟沒有我做得了的事?我常常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這是羅亭經(jīng)歷人生無數(shù)挫折之后的呼喊,因為他“不愿討好地主,不愿在中學(xué)茍安度日,結(jié)果每回都必定以你犧牲個人的利益而告終,每回你都不肯把你的根扎入和你格格不入的土壤之中,不管這土地多么肥沃”追求理想的羅亭不愿隨波逐流,所以屢次被這個世界拋棄,個人的理想也大受打擊,最終為了革命獻身也是他為了理想做出的無悔選擇?!   ? 生活中有那樣的瞬間,那樣的感受、、、、、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是貴族之家的結(jié)尾,也是我深深喜愛的一句話。樸實、真摯。
  •     "激情是我們時代最可寶貴的品質(zhì)。我們大家都不可容忍的變得謹小慎微,與世無爭,萎靡不振,我們都在睡大覺,血都冷了,誰把我們喚醒,給我們溫暖,哪怕只有一剎那功夫,我們也得感謝他。"
      "俄羅斯可以沒有我們中間任何一個人,但我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卻不可以沒有俄羅斯?!?br />   "世界主義——是無稽之談,世界主義者是零,比零還不如;離開民族性就沒有藝術(shù),沒有真理,沒有生命,一無所有。沒有個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人;只有鄙俗的人才可以沒有個性?!?br />   ”愿上帝保佑,讓他遭際的不幸洗滌盡他身上一切不好的東西,而只留下他身上美好的東西?!?br />   ”為青春,為青春時代的希望,青春時代的憧憬,青春時代的輕信和真誠,為二十歲時我們的心房為之跳動的一切而干杯。。?!?br />   屠格涅夫小說的少女總是那么優(yōu)秀。。。
  •     你與我,各疊有拉夫列茨基同麗莎的性情;前言中說它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我沒聽過,手邊只有一首1945可勉強充當。夜晚讀完,躺下邊聽邊調(diào)動感情,果然淚流不止,眼淚沿鬢角滑進耳機里,怕弄濕了機器,連忙努力止了哭泣。這種寫法原本好笑,我終于不能免去自我解構(gòu)的強迫癥。我以“解構(gòu)”為聰明慣了,真就信以為自知若觀火。原諒我?guī)缀醪辉胚^解構(gòu)你的機會。也許你亦如是觀我罷。我愿意相信你的一切為真,你的話,你的文字,你的行動及你的理想。我以前不相信的,在遇到你之后嘗試著相信,我嘗試相信那曾為我的不信肆意嘲笑的許多事物,當中有好些最后固定下來,成為我無比珍視而尊重的東西。去歲的感謝不是心血來潮,是真心相謝你給予我的,現(xiàn)在回頭看自己來時的路,雖知人生偶然無數(shù),每一枚細小的決定都可能改變?nèi)松暮较颍俏要q然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兩年來每一個對我自身來說重大的決定,如草蛇灰線般在時間中貫穿的,始終有你的一份影響。當時你反是疑惑了。
      
      你我曾經(jīng)的交游,情誼,也許是我敏感,已經(jīng)失去了。我害怕得不敢加“永遠”兩個字。你說的如飛鳥一樣在記憶里穿梭,那種無力挽留、不能挽留的悵惘,也許還有悲痛,愚拙如我在讀完小說后遲遲而切膚地感受到了。我們有沒有試過去挽留呢?大概沒有吧!就像拉夫列茨基與麗莎二人,任憑事實層面淡下去,斷下去,只是在心底默默堅持——也許,是“不可能再動搖了”;也許,是千吶萬喊“請您記住我”于無聲處……但是,依然不挽留。
      
      那天傍晚同你們分手,黃昏的夕光打在石臺上,當時我隱隱感覺到一點困惑的不尋常,一點無解的無望。也許,那個相顧一笑的場景,恰巧做了你我訣別的注腳,也預(yù)示著你我之間,從此將永遠隔著一個轉(zhuǎn)身的距離。
      
      是呀,我曾如拉夫列茨基般,“近在咫尺地看見了,幾乎是把握住了”,“然而它又突然地消失了”,再稍微……不,這是不可能了,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你我同走的時候,“您瞧,現(xiàn)在您就走在我身邊……”這樣的話語也是我曾想對你訴說的;我曾非常珍惜這樣的時光,因為你我都知道它得來不易,也許這一生只有這么一次。然而誰也沒有開口,我知道我的心,可你想的是什么呢?感覺到什么呢?世事多變,不復(fù)有那些個臺風(fēng)將至未至的夏日,不復(fù)有那般跋涉遠道只為追尋古文中勝景的單純心境,亦不復(fù)有四美具、二難并的會集,更不復(fù)有欲語還休的夾著苦澀的期望……也許,真的,“生活中是有這樣的一些瞬間,有這樣的一些感受……對它們只可以點到為止,而不必刨根問底了?!?/li>
  •      在善的圣殿前
       燃起了午夜的長明燈
       --《羅亭》
      這句詩在書中是用來形容羅亭大學(xué)時一個哲學(xué)家改革家式的同學(xué)的。然而用在羅亭上,我想把“善”改成“改革”。是啊,雖然剛出場的他腹中空空卻口若懸河,可是到了離開娜塔麗莎家后,他就開始行動了?;蛟S在那個時刻之前,在真正認識娜塔麗莎的意志強烈和自己軟弱的強烈對比之前,他還是個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還只是屠格涅夫筆下另一個“多余的人”,然而到了后來,我們看到羅亭成熟了,強大起來了,雖然屢屢碰壁,他還是在嘗試,他停不下來了,他就像風(fēng)滾草一樣,停不下來了。他就像《阿飛正傳》里的飛鳥,飛啊飛啊,是沒有腳的,是立不住的,只有到了死,才能掉下來。
      
      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羅亭這樣的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多余的人”?那個時候的社會到底需不需要這樣的人?那我們這個時代呢?這個貌似風(fēng)平浪靜的時代?
      
      屠格涅夫是肯定“多余的人”的。你看他在《貴族之家》對拉夫茨基充滿了同情,他們只是時代的過渡人,老年的他們讓位給了新一代,他們是可憐的,但他們也是必須的,任何事物不是都需要有個橋梁,有個過渡嗎?屠對于羅亭也是公正的,他借列日涅夫之口,對羅亭的口若懸河軟弱無能進行斥責,對羅亭的正直,非諂媚的小人清客,對他后來的種種改革之舉都表明了贊許和佩服。這是很公正的。我很喜歡屠格涅夫把自己的作品的立足點放在了這樣一類人身上,這類人雖然對世界,對整個社會沒有很多立即的宏偉的貢獻或創(chuàng)舉,但是他們是不可或缺的。
      
      羅亭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是積極的。我們在前面幾章可以看到,這個口才非同一般的人好像句句珠璣,他的話能夠緊緊的抓住年輕以激動有追求的青年人。青年人在一定的年齡,在他們內(nèi)心和精神還不足以強大到控制掌握自己的時候,是需要這樣一絲絲光明的,這樣一個強大的導(dǎo)師的,哪怕這絲光明多么微弱,哪怕這絲光明只是一個假象而已。
      
      時代需要羅亭這樣的人,他們有時候是沖在前面的先鋒,這固然是非常好的;他們有時候也只是在你背后的一個人,他在戰(zhàn)火面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是他卻在口中念念有詞,他能說出一篇篇真理,像一個軍師一樣,像一面軍鼓一樣,催促著你前進,誘發(fā)著你的斗志。
      
      我想我們的時代也是需要這個人的。我們這個時代似乎太平靜了,我們活得太安逸了。雖然我們現(xiàn)實還是很殘酷,但是我們有著可以去只為自己奮斗的條件了,我們被告知,只要對自己好,就是對全社會好。我們這代人,似乎沒有什么需要我們再去沖鋒陷陣了,只需要我們好好的活著,好好的追求著,這就是貢獻了。然而我還是有些羅亭這樣的人,他提醒著我們,他把我們從安逸的,樂不思蜀的狀態(tài)中喚醒。在這個屋子里,我們聞著太久的香水的味道了,我們需要放進外面的空氣,哪怕那是令人難聞,幾欲窒息的氣味。他告訴我們還是可以去追求更為宏偉的目標的,比如真理,比如全人類的幸福。而不是活在齊脖子的泥淖中。
      
      《羅亭》和《貴族之家》里主人公的命運讓我注意到了書中的一句話,橡樹是一種堅實的樹,只有暴出新的葉芽時,舊葉才會落掉。不妨把這些“多余的人”比喻成那些舊葉??
      
  •     屠格涅夫的這幾篇小說如《貴族之家》《前夜》《羅亭》篇幅都不長,故事情節(jié)也比較簡單。圍繞一兩個家庭,以及幾個主人公。屠是擅長于用愛情來表現(xiàn)他所要揭示的社會變革和歷史背景的。這樣有很多好處,當然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情節(jié)更為扣人心弦了。
      
      讀完后沒有很多的感慨,印象最深的就屬麗莎的愛情觀。所以就簡短的談?wù)匊惿膼矍榱恕?br />   
      麗莎這個角色總是披著宗教的外衣。有時候令人很不解,我們讀完了也許會感慨為什么麗莎要去當修女,她和拉夫列茨基在一起不是很好嘛。然而也正因為宗教在她身上賦予的作用,她善良,純潔,像天使一樣,不忍因為自己去干擾了世上萬物。她覺得自己的存在,自己與拉夫的愛是種罪孽,導(dǎo)致拉夫?qū)τ谄拮拥乃烙崯o動于衷,甚至于感到解脫;導(dǎo)致拉夫后來不能接受妻子的歸來。這一切都因為麗莎太純潔,純潔到眼里沒刺,能夠原諒一切人,包括在我們眼里不可原諒的人。
      
      另外,麗莎心中上帝萬能的地位是堅固的。她說“可是上帝結(jié)合在一起的人怎么能把它分開呢”?上帝讓兩個人結(jié)合了在一起,為什么還要揮灑一場變故把兩個人拆開了。她認為上帝的旨意就是對的。上帝就是守承諾的。麗莎覺得世上的幸福并不由我們做主,是的,那要交給萬能的上帝啊。她認為瓦赫瓦拉的出現(xiàn)其實是上帝安排的,那是對她和拉夫罪孽的一種的警告。
      
      這就是麗莎。
  •     ”人生有那樣的一些瞬間,那樣的一些情感……它們是只能稍作指點,便一晃而過的?!?br />   
      背叛、愛與救贖,把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達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夢和伊凡屠格涅夫的這本貴族之家聯(lián)系到了一起。可是,相似的故事情節(jié),卻得到了不同的安排。簡獲得了遺產(chǎn)、羅切斯特受到了災(zāi)難,兩人終于“平等”地結(jié)合;邁克西姆也終于獲得了新生,因她(實在記不得名字,書里提到的次數(shù)也不多)終將他從陰霾的過去中解脫出來,而他實在也沒有犯什么過錯,值得幸福;只有屠格涅夫的麗莎和拉夫列茨基走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即便相遇也只是擦肩而過,被愛情燃燒過的麗莎只能在修道院中度過安靜的日子,拉夫列茨基的幸福,還未開始,卻已結(jié)束。
      
      而我能夠想得到的唯一的原因就是,拉夫列茨基和前一位似乎還有婚姻關(guān)系,那放浪形骸的女人還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書中,不似前兩本書中已故的壞女人??磥?,遇到一個純潔的相配的投機的伴侶至關(guān)重要,年輕男子決不能被過于放蕩的美色迷住雙眼。而麗莎的愛,和義務(wù)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她決不能為個人的愛背叛上帝。光有愛,離幸福還很遠。
      
      有一天,他和她曾多次漫步、促膝長談的那個美麗花園,在年青一代的歡聲笑語中再度新生,而他終于老去。修道院中她,內(nèi)心可否平靜?
      
      新的一代,能否擺脫舊一代的悲劇,真正新生?俄羅斯的命運出處在哪里?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講的當然不只是愛情。而我的讀書筆記,始終只和愛情相關(guān)。
  •     一直對俄國文學(xué)敬而遠之,因為經(jīng)常讀個幾頁就被一長串的名字搞得頭暈眼花,久而久之,便給俄國文學(xué)貼上了無聊啰嗦的標簽。而昨天花了一個下午念完了《羅亭》,卻是被感動得差點熱淚盈眶。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已經(jīng)不止一次被這類主題打動了,一次次看著懷揣理想的主角成為殉道者,無邊的無奈和強烈的共鳴便涌上心頭。
      有意思的是,我上個月買的書,直到讀到那里才發(fā)現(xiàn),有幾章被缺德的人撕了,而這幾章恰好是寫娜塔莉婭與羅亭分手的過程,在網(wǎng)上搜到后,更覺得撕書的人可惡,以為他把高潮給撕了,在心里罵了幾聲缺德后悻悻地看了下去,讀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真正精彩的在后面,暗暗嘲笑缺德鬼沒眼光,把最好的還是留下了。
      大多對羅亭的評價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這是我在讀到十二章前的感受。
      羅亭的出場是相當神氣的,口若懸河,引經(jīng)據(jù)典,把一個個自以為是的上流社會人和上流社會的沾光者們震得一愣一愣,又是欽佩又是嫉妒。寫到高傲的達莉婭·米哈伊洛夫娜的時候,把她明明才疏學(xué)淺卻硬是要和知識分子們套近乎裝文化的虛偽袍子剝得一干二凈。而潘達列夫斯基則是極力奉承著這位老婆子,他可以夸耀說主子認識全歐洲、全歐洲也認識她,他可以為了給主子演奏一支鋼琴曲弄得緊張兮兮,他可以偷看羅亭跟娜塔莉婭幽會繼而稟告主子以示忠誠,如同走狗一般地服侍著上流階層的人,叫人覺得悲哀。
      羅亭的口才看似征服了這些人物,而其實,就算是平常對他寵愛有加的達莉婭·米哈伊洛夫娜,也不過把他當一個炫耀自己有文化的工具,一想到他貧賤的身份,就堅決不允許女兒與之來往。羅亭最終被攆出了宅第,走的時候備受譏諷,落魄難堪。在馬車上,羅亭引用了唐·吉訶德的話:“我的朋友桑喬,自由是人的一種最寶貴的財產(chǎn)。誰能得到上蒼賜予的一塊面包,無需為了這塊面包而對別人感恩戴德,誰就得到了幸福!”起初讀的時候,覺得這不過是羅亭被攆時說的自嘲話或是風(fēng)涼話,而讀到末尾羅亭的三段遭遇后,才理解他說這番話的意義。這也許是書中他的第一次覺醒,清醒認識到,想要擠入上流社會是不可能的,最后只能落得個于連式的結(jié)果。
      至于羅亭離開宅第的原因,便是達莉婭·米哈伊洛夫娜對娜塔莉婭和羅亭愛情的阻撓。在娜塔莉婭將此事告訴羅亭時,多么期望在她認為博學(xué)的愛人那里得到良策,而羅亭的答復(fù)卻只有兩個字:“屈服!”兩人的性格此時形成了對立,羅亭盡管能將善惡道義講得感人至極,卻無法為心愛的人承擔起責任,而娜塔莉婭,表面羞澀柔弱,內(nèi)心卻剛烈勇敢。娜塔莉婭憤憤地說她看清了眼前的懦夫,而羅亭則是選擇了離開。之前他只流于引用他人觀點或是說些玄妙的哲學(xué)來換取他人崇拜的行為已經(jīng)有些叫我有些厭惡了,讀到這里,對于羅亭的反感又升了一級,哪怕他做一些嘗試呢,如此斬釘截鐵地說:“屈服!”怎能不使娜塔莉婭傷心。而一直深愛著娜塔莉婭的沃倫采夫揚言要與羅亭決斗的勇敢更是讓羅亭的懦弱對比得無地自容。
      曾經(jīng)的友人列日涅夫?qū)α_亭的評價是,空有激情,但缺乏意志。在剛讀完這段分手的章節(jié)時,用這個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但故事并未結(jié)束,幾年后,列日涅夫偶遇羅亭,而此時,羅亭已是白發(fā)蒼蒼。兩人冰釋前嫌,羅亭講述了這些年顛沛生活的三段奇遇:想干一番事業(yè)卻與地主老爺不歡而散,想疏浚河流造福百姓卻貧困而終,想用好口才影響下一代無奈遭人排擠憤憤而終。
      由此,我們看到,羅亭是一個有著美好理想的人,但同時又清醒看到了現(xiàn)實。這一矛盾鑄就了他悲劇的一生。起先,與娜塔莉婭的愛情,羅亭并非不愛她,也并非真是不敢擔責而已,因為他能意識到,在這么一個專制的家庭中,他的地位格格不入,他的話即使能引起一時的仰慕,到頭來仍然無足輕重,無論乞求或是私奔或是如何,都無法改變他與娜塔莉婭分離的命運。于是他拒絕嘗試,一個“屈服”便失去了年輕氣盛的娜塔莉婭的芳心。在罵過他懦夫之后,也無奈這個無法更改的命運,豈是羅亭的一句承諾一個瘋狂的舉動便可以改變的?
      后來羅亭去嘗試了,那三段奇遇是最好的證明。尤其是第二個,他怎么會不清楚自己的貧困根本無法完成工程,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的退縮了,但現(xiàn)實如此,縱有再純凈的理想再華麗的口舌,也改變不了貧困的現(xiàn)狀。命運再一次狠狠打擊了羅亭。
      列日涅夫評價他缺少意志,可意志或許能創(chuàng)造成功,卻有時與自尊與理想相悖。如果羅亭有意志,他可以去忍受地主的怪性格,忍氣吞聲如同潘達列夫斯基那樣阿諛奉承,但那就不是羅亭了。列日涅夫斷言,羅亭是窮死的命,而潘達列夫斯基則不會。兩人的區(qū)別在于,潘達列夫斯基為了名利可以拋棄自尊,而羅亭則將自尊視為做任何事的首要原則,盡管從道義上說,羅亭遠比潘達列夫斯基偉大,而現(xiàn)實是如此殘酷,當潘達列夫斯基還守著肥差的時候,羅亭只能顛沛蒼老。如果羅亭有意志,他也可以安分守己地教一些普通而毫無意義的課程,或是削去棱角,戴上面具與同事搞好關(guān)系,繼而保住教師的位子,但那就不是羅亭了。他天生的好口才便淹死在平庸的口水中了,與他想象的傳業(yè)布道相去甚遠。他的理想過于宏大,以至于一個小小的學(xué)校包容不下,他可以沖破萬惡的學(xué)校,卻沖不破命運束縛。因而,與其說是羅亭缺少意志,不如說是他的自尊與理想不允許意志存在于現(xiàn)實中。
      羅亭最后平凡地死在戰(zhàn)場上,和普通的士兵沒有兩樣,甚至臨終前還被人說了句:“活該。”戰(zhàn)爭中,每一個炮彈的發(fā)射都伴隨著無數(shù)無名人士的死亡,他們的生死不值一提。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一事無成,所以墓碑上刻不了他們的豐功偉績,或是根本無需墓碑來祭奠,他們是“多余的人”。多年后,我們想起那段戰(zhàn)爭歷史,也只記得某某將領(lǐng)某某功績,我們可以把每場戰(zhàn)爭的大英雄背得一清二楚,卻不知道那些個“多余的人”,哪怕從沒有在一般意義上成功過,也因他們的崇高理想的理想而偉大。
      羅亭是一個不值得載入史冊的人,因為他一事無成。但同時,他的理想、他的自尊、他的決絕亦足以影響每一個讀者。試想,一個一生功績無數(shù)的人在臨死前坦誠地說:“那一切其實并非我的夢想”和一個沒做成大事的人在臨死前滿足地說:“我有見過我的夢”,從大角度說或許前者更易被人銘記,而從人一生的旅程來說,前者是有滿足點綴的遺憾,后者是有遺憾穿插的滿足。羅亭也許不會被人記得,但對于他的一生來說,從最初的屈服,到后來的嘗試,到最后的殉道,難道真是“一事無成”?恐怕恰恰是完成了普通人所不敢完成的使命吧!
      羅亭不是沒有能力成功,憑其才華只要附和一下庸俗的大潮,至少能收獲一次小小的成功。成功有許多種,有難有易,有些人覺得這個方向容易干出一番事業(yè)便投身下去,他們評定的標準是難易度,不可否認,經(jīng)過一番這樣的分析,他們的確離成功更近些。而有些人的標準是他的理想,而理想所指引的山峰,往往陡峭難行、荊棘叢生,他們難道沒有猶豫過么?他們也曾想過屈服,但他們最終選擇去攀登,盡管很多時候,攀不了多久便沒了聲息,比如羅亭。
      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造就了許多悲劇。阿拉斯加的天空撫慰不了克里斯托弗的身體,呼喊船長的學(xué)生阻止不了基廷的離開,通向自由的酋長喚回不了麥克墨菲的額葉,蒙娜麗莎的微笑掩蓋不了凱瑟琳的落寞。他們一個個都懷揣著理想,卻都被現(xiàn)實無情地打擊;他們在黑夜中呼喚,卻無奈被捂住顫抖的嘴唇;他們擔起不一定要他們擔起的責任,卻被一雙雙巨手摁下單薄的肩頭。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成功者,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卻任何人都要富足。擁有理想,并為理想而努力過,便可以說,此生無憾。
      羅亭稱自己是“永遠流浪的猶太人”,被神判處終身漂泊,得不到想要的愛情,做不了利人的實事,連自己最出人的口才也無處施展。因為屈服,他落魄離開,因為不屈,他憤然告辭,漂泊的一生,最后化作一杯酒一席話,與故人長談,喝得盡酒香淳淳,道不盡青絲成雪的憂愁。
      《羅亭》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著性格上的缺陷,唯獨列日涅夫,羅亭的故友,卻讓人覺得公正、精明得不可思議。羅亭對于娜塔莉婭的情誼,沃倫采夫的醋意,娜塔莉婭的年輕盲目,達莉婭·米哈伊洛夫娜的虛偽,潘達列夫斯基的奴才相,皮加索夫的傲慢粗鄙,每個人的性格似乎盡在他掌握之中,他看得未免也太清楚了。而對于羅亭一分為二的評價,對過去恩怨的不計前嫌,對三段奇遇的精簡評價,簡直像一個旁觀者或是一個神,因而我多次懷疑,列日涅夫其實就是作者本身對于故事的介入,借他之口來發(fā)表對于羅亭及其他人的議論。
      最后,回到那句大多數(shù)人的評價: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讀了最后幾張?zhí)貏e是尾聲后,我認為,這個評價不確切。羅亭的確沒干成什么大事業(yè),但他并不是缺少行動,而是受制于各種因素。他也想行動,但由于現(xiàn)實與理想相悖并且他堅守了自己的理想,所以他的行動似乎被淡化了。但它存在過,只是它過于渺小,擔負不起拯救所有人的責任,正如前面說到攀登理想的山峰,也許還未站穩(wěn)就已注定失敗,但你能否定這一小步的努力么?
      由此便想到了,何為對策?在評析魯迅的《藥》時,我們記下了這樣一句話:“脫離群眾的革命是不會成功的?!倍鴮τ谝粋€善于言辭的羅亭來說,他完全有能力靠口舌之辯來影響更多人,讓更多人明白自己的理想,然而,無論是在達莉婭·米哈伊洛夫娜宅第的高談闊論還是在當教師時的慷慨講義,他都用高深的哲學(xué)來闡述他的理想,書中也多次提到,宅第的聽眾和學(xué)校的學(xué)生對于羅亭的哲學(xué)其實是云里霧里,而正是這種云里霧里的感覺增添了他的神秘感,從而造成了某種崇拜。而這只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感染力,實際聽者未必理解,繼而布道的效果其實不佳。再者,光靠口頭的影響力真的能夠感染他人從而構(gòu)成理想旗幟的堅實底座么?似乎更多的時候,人們要目睹無數(shù)血的警示,才能看清自己的處境。因而,我們看到了很多殉道者,用幾個人的血肉之軀換來更多人清醒。而我們別忘了,羅亭不過是“多余的人”,誰會來理睬他的滿腔激情?
      羅亭是個流浪者,當他跪地屈服于眼前的風(fēng)沙時,他被人睨視,當他挺直腰板向風(fēng)沙宣戰(zhàn)時,只消幾秒,便被吞噬在茫茫沙漠之中。
  •     http://baike.baidu.com/view/72116.htm
      多余人。概念擴大化。
      以前我寫評論,還沒湊到一百字就不想繼續(xù)了,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我不想寫,當然也有這個可能,最重要的是我根本寫不出,非不欲乃不能。
      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就像這批多余人,只是比他們還慘,因為沒錢。這樣是不行的,還能維持多久?越活越落后封建了,難聽地說。
      是什么“擾亂、戕害了一顆年輕的心”?
      是什么讓我停滯不前畫地為牢?
      “屠格涅夫之可貴,就在意他并不是那種一開始就把讀者緊緊抓住的偵探小說大師,更不是一味雕琢的文人。他是以其最后的結(jié)局使讀者回腸蕩氣,沉醉在不絕于耳的余音之中的語言巨匠。”,“看屠格涅夫的小說,不可像我那樣抱浮躁的心態(tài),要細細品味,要懂得沒有前面的鋪墊,何來結(jié)尾的蒼涼遒勁?!薄g者
      我還是寫不出,如果有個高中老師逼著也許會多寫幾行來。
  •     看南方,中國的某一位新聞發(fā)言人,當初赴任時候,就帶著一本《羅亭》,呵呵,所以,好奇,買了書來看。
      
      第一部,看到一半的時候,驚嘆屠的言語表達組織的精煉,交談內(nèi)容的豐富(?),等讀到后一般,羅亭對愛情的退卻的時候,開始乏味。
      
      沒有那種體會感的表達力度。呵呵。沒有感染我。
      
      連同《貴族之家》,只是表達了一個有所真愛好的兩個貴族青年的不和時宜的潦倒故事。
      
      泛泛平平。
      
      ---以后等我水平高了,會再度。
      ---向屠致歉
  •      幸福,一個美好的詞。它和世界上很多人們孜孜追求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溫馨的親情,比如甜蜜的愛情,比如永不背叛的友情。所以對幸福的渴望和追尋也成了許多人生活的目標。然而在屠格涅夫先生的《貴族之家》中,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和女主人公麗莎明明已經(jīng)看到幸福便在咫尺之外,最終仍是眼睜睜看著它溜走,無力挽救。
       拉夫列茨基是一位命運坎坷的俄國貴族。和瓦爾瓦拉結(jié)婚后定居巴黎,后者卻放蕩不貞,仗著丈夫的信任和法國青年廝混。拉夫列茨基憤然回國,遇到了遠親卡里金之女麗莎,并對這位端莊漂亮的姑娘產(chǎn)生了好感。不久后,小報上一則關(guān)于瓦爾瓦拉的死訊讓他重燃對真摯愛情的追求的信心。更讓他開心的是,麗莎也愛上了他。正當他們剛開始沐浴愛河時,瓦爾瓦拉卻帶著女兒回國了。原來,陰險的她在報上散布自己的“死訊”,趁機逃回俄國,想利用丈夫恢復(fù)她的地位。拉夫列茨基和麗莎的幸?;膳萦埃惿x擇到修道院服侍上帝,拉夫列茨基雖然沒有與瓦爾瓦拉離婚,卻一個人孤寂地度過余生。八年后他重訪卡里金家,早已物是人非,故人相繼離世,新的一代長大成人。他坐在當年和麗莎互訴衷情的長椅上回憶,不禁長嘆:“熄滅了吧,無益的一生!”
       幸福,為什么這么近,那么遠?
       麗莎曾質(zhì)問拉夫列茨基“瓦爾瓦拉在您面前有過錯,我不想為她辯護;然而怎么可以把上帝結(jié)合起來的東西分開呢”(見第24章);當瓦爾瓦拉回國,打斷了拉夫列茨基和麗莎的愛情之路時,她低聲地說“我們很快就遭到了懲罰”“幸福不取決于我們,而取決于上帝”(見第42章);當瑪爾法姑婆心疼地問她為什么要到修道院出家時,她異常平靜地說“幸福沒有向我走來過……我都知道,知道自己的罪孽,也知道別人的罪孽,還知道爸爸是怎么積攢了我們這份家產(chǎn)的……所有這些應(yīng)當通過祈禱來贖罪,通過祈禱……”(見第45章)……麗莎,這位聰明懂事的貴族少女,她本該有幸福的生活,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過豐衣足食的一生。為什么她竟選擇在修道院做清貧的修女?為什么她沒有勇氣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為什么她對命運只是無條件接受?為什么她長在貴族之家,有豐裕的物質(zhì)享受,卻覺得自己不幸福?
       當時俄國的貴族教育逃不了干系。對宗教的極度崇拜已經(jīng)發(fā)展到畸形狀態(tài),因此才有麗莎對生活和自己命運的無限順從。在聽童話故事的幼年時光,她聽的是阿佳菲婭講述圣經(jīng)故事。她很小便在阿佳菲婭的教導(dǎo)下學(xué)會了虔誠地祈禱。麗莎篤信上帝,基督教義深入她的骨髓,讓她長成了一位不懂得反抗的少女,她只知道凡事都由上帝安排,凡事都要聽從上帝的旨意,犯下的過錯也要通過在上帝面前悔過才能贖清。這種貴族教育抹殺了人的本性,讓人沒有了自己的語言,成為被宗教奴役的工具。它美其名曰讓人成為虔誠的教徒,凈化人的心靈,其實對人的精神是一種變相的荼毒。
       和麗莎相比,男主角拉夫列茨基更讓人倍覺可憐。他和前妻瓦爾瓦拉的生活已經(jīng)沒有共同語言,雖然后來他原諒了她的背叛,但他們的婚姻只是名存實亡。他真心愛著麗莎,但是他們之間的愛情在當時看來卻是大大的禁忌。麗莎堅守著她對上帝忠貞的愛,只聽從上天的旨意,不敢打破這種束縛,以出家修道院作為自己的解脫。拉夫列茨基無法用愛挽回麗莎,他也知道自己的無能為力,因為他必須“履行義務(wù)”,不和瓦爾瓦拉離婚,即使以孤獨一生為代價。面對命運這樣的捉弄,他只能空嘆一句:“啊,麗莎,麗莎,本來我們該多么幸福!”看完小說后,我一直在想,拉夫列茨基為什么不勇敢一點點,啥都不管,和麗莎私奔呢?其實,他背負的束縛比麗莎還沉重。他自小所受的教育,他成人后需承擔的社會義務(wù),他在社會上的地位決定了他不能按著他的心意行動。他不是不想和麗莎共度一生,而是他不能。他的痛,比麗莎更強烈,也使這個人物充滿了悲劇色彩。他的幸福明明觸手可及,但是他只能對天長嘆,遺憾和孤寂是這位俄國貴族下半生的生活基調(diào)。難怪在8年后重訪故居,他會發(fā)出令人唏噓的悲嘆:“熄滅了吧,這無益的一生!”
       連貴族都覺得自己不幸福的時代,平民百姓更不用說。拉夫列茨基說“你回頭看一看,你周圍誰個怡然自得,飽嘗幸福”, 直率爽朗的瑪爾法姑母是個快樂的老太太,可是她也說“世界上究竟誰過得快活”,我們不難想像,普通大眾的生活里能有多少歡樂。太多陳腐的規(guī)定束縛了人們追求幸福的腳步,等級森嚴的社會里,勞動人民在土地上辛苦勞作,收獲的大部分成果卻歸貴族地主所有,這樣的生活,又有什么幸??裳裕渴钦l規(guī)定了貴族可以高枕無憂,享受舒適的物質(zhì)生活,勞動人民卻成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卻連基本生活保障還成問題?
       幸福,為什么明明看得見她的曙光,卻遙遠得不可觸及?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當拉夫列茨基重返故居時,新的一代已經(jīng)接班,麗莎的妹妹和弟弟作為俄國新貴族的代表,為這座曾經(jīng)死氣沉沉的莊園帶來了新的氣息。他們過著快樂的生活,“屋內(nèi)陳設(shè)煥然改觀,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新規(guī)矩”。拉夫列茨基看著小輩們玩得那么開心,悄悄推出了大廳,獨自在長椅上沉思。屠格涅夫先生是不是在暗示,老一輩的貴族已經(jīng)淡出時代舞臺,成長起來的新青年迎來了他們的幸福?
       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也可以在這部愛情悲劇的結(jié)局,捕捉到一點幸福的亮色。
      
      
      
      
      
      
  •     翻開屠格涅夫的小說吧。從數(shù)據(jù)庫里掏出的文獻正散發(fā)著批評家的怪味兒。趕快翻開原著,用俄羅斯清新的鄉(xiāng)土氣息將之驅(qū)散。
      怪了,這個詞兒——批判現(xiàn)實主義,沒什么俄羅斯味兒,倒是一股蘇聯(lián)味兒。真不知道這個詞是怎么界定的,但也不要緊。當你把原著看作第一位時,批評家的道道兒實在小兒科,特別是描摹原始強力與異國情調(diào)的梅里美被劃入這個主義時。劃入這一流派的許多俄羅斯作家倒還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對語言的精確駕馭,能夠在一本書中構(gòu)建出一個世界。試舉一例,《復(fù)活》中法庭的門衛(wèi),連配角都算不上,竟然出現(xiàn)了名字還有一句外貌描寫。這在現(xiàn)代小說技巧中只能叫廢話,尤其是俄羅斯名字都像火車一樣長。但在那個時代不是,對于這一時期的作家,一個巨細無遺的、精確的世界,不是對讀者的折磨或鄙視,倒是一種美學(xué)要求。這種觀點曾多么大的影響了中國的小說創(chuàng)作,以至于有學(xué)者統(tǒng)計《紅樓夢》中有多少有名有姓的人物并以此為據(jù),證明該書的偉大。然而當我們在八十年代終于看到真正的西方現(xiàn)代小說時,只能驚呼“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直到今日,余華在小說《兄弟》中有打算回歸這一大體起自俄羅斯的文學(xué)傳統(tǒng),并命名為“正面強攻”。
      可問題來了,那個豐富、延展、指向無限的世界,是一個現(xiàn)實世界的鏡子,還是意向先行的小說世界?在我們以“現(xiàn)實主義”制造了一堆政治宣傳品之前,似乎沒有意識到“反映現(xiàn)實”可以作為某一政策的圖解,所謂歷史,不過是政治教科書的一個注腳。
      終于,看夠了政策故事書后,我們能以全新的眼光回望十九世紀末的小說。好了我們看看屠格涅夫在《羅亭》中給了我們什么。
      一個清麗的俄羅斯,這是小說超越那些批評而存在的第一理由——寫出了只有小說才能表達的東西。這個俄羅斯是最接近真實世界的,寄托了作者全部感情的。這個部分不是作者苦心經(jīng)營的部分,而是自然流露的,一段景物描寫、一個無關(guān)緊要的人物……
      一系列典型人物,這個部分,倒是那些配角更能引起注意,比如那個虛無、嘲諷的畢加索夫、地主婆雅·米哈伊洛夫娜還有那個熱情的大學(xué)生巴西斯托夫。
      最后,是作者重點描寫的人物——所謂“多余人”羅亭和俄羅斯少女形象娜達麗雅。之所以在此,把他倆與前者分開是因為,這倆個人已超越某種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物的典型化,而是直接了當?shù)?,作者安排的人物?br />   羅亭是“多余人”的形象,這一形象作者經(jīng)營良久,通過正面、側(cè)面將他性格中的矛盾表現(xiàn)無遺。但同時,這種表現(xiàn)有太多的痕跡,是作者要寫個“多余人”,而不是有多余人就在那里。這在側(cè)面描寫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作者不惜讓人物替自己立言,對羅亭行為進行褒貶,以至于使有些人物成了作者的傳聲筒。
      另一方面,是娜達麗雅這一形象。這是屠格涅夫小說中少女形象系列中的一員。與其說她是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不如說她身上寄托著作者的美學(xué)理想。
      《羅亭》的世界,并不是俄羅斯的鏡子,而是作者心靈的鏡子。在此之上,田園清新的氣息,作者簡潔清麗的文句,寫成了一部漂亮的小說。但把小說讀成歷史,或干脆涂成了政治書的注腳,則實在可惜。
  •      《羅亭》與《貴族之家》是我大三時讀過的屠格涅夫的短篇。喜歡和力薦它們的緣故,是我覺得,主人公和自己……哦不,應(yīng)該說是自己跟主人公在某些方面多少有點兒相像。
       《羅亭》一書中,主人公的悲劇也許在于:羅亭聰明睿智,善解人意,能夠引導(dǎo)人們看到未來嶄新的希望,可惜他缺失的,是自己強大的執(zhí)行力與真正的勇氣。他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來挽救他的同齡人,甚至他的祖國與民族,然而遺憾的是,他沒有勇氣真的去做。他是陰冷夜空中的一輪滿月,可以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卻無法真正給人以溫暖,因為畢竟晴朗的天空與溫暖和煦的光芒是只有那獨一無二的太陽才能帶來的。讀過《怎么辦》的朋友應(yīng)該知道,那太陽是拉赫美托夫、是羅普霍夫和吉爾沙諾夫,更也許包括薇拉,但是可惜在羅亭的年代,他還不曉得,做什么能讓更多的人理解自己的追求。也許一定需要外民族文化的呼喚,俄羅斯人才能真正醒來。憑借當時死氣沉沉的俄羅斯自身,他們是不可能在沒有西歐先進思想幫助的條件下完成民族改造的。在小說中。羅亭死于1848年巴黎街頭的結(jié)局對于他個人來說并不是一個悲劇,因為這樣壯烈的犧牲于他而言自然是死得其所,但是從我看來,多少有些突兀,我常常懷疑這并非屠格涅夫自己下筆完成的部分,因為這個結(jié)尾跟全篇相較多少有點兒脫節(jié)。即便真的是屠氏本人所寫,對于俄羅斯來說,讓思想文化的先驅(qū)者們落得如此結(jié)局,也是整個民族的悲哀。
       而《貴族之家》當中拉夫烈茨基帶給讀者的共鳴方式,我猜應(yīng)該完全與《羅亭》不同。因為羅亭這個人物可以讓很多人莫明其妙地感到自身的某個特質(zhì)附著在這個奇怪的角色身上,而拉夫烈茨基更為離奇的經(jīng)歷,會讓人們只能更多地站在旁觀者的位置對他進行評價。屠格涅夫筆下的女主角似乎總要面對在原先比較熟悉的追求者與新闖進自己生活圈子中間的陌生人之間的選擇。遺憾的是娜塔莉亞的選擇完全失敗,她沒能看清羅亭的心,更沒明白,羅亭自己早已放棄了追求幸福愛情的權(quán)利;更遺憾的是莉莎明明白白地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卻不能與拉夫烈茨基結(jié)合,無情的現(xiàn)實將他們的美夢擊得粉碎。相比于莉莎遁入空門,拉夫烈茨基一生郁郁寡歡,倒還是娜塔莉亞平凡卻幸福的普通人生活與羅亭轟轟烈烈戰(zhàn)死沙場的英雄結(jié)局,更為值得我們尊敬和接受。
  •   沒用的家伙
  •   都可以,最好貼在日志或者留言板上,可以公開看到,標明#書行者#做書評或者書的推薦,最好200字以上:)
  •   JUN,可以把你想推薦的書籍貼到這里來————>http://www.douban.com/note/94778849/
    \(^o^)/~謝謝??!
  •   好~=3=
  •   寫的真好啊,羅亭,曾經(jīng)讓我一想起就熱血沸騰的名字,現(xiàn)在,我正在羅亭當年走過的道路上踽踽獨行。
  •   花了幾天零散時間讀完,看完這篇極好的讀后感,心潮澎湃。
  •   頂一頂~~~
  •   少年,這兩部是短篇嗎?長篇吧!
  •   最后羅亭戰(zhàn)死于一場無關(guān)緊要的戰(zhàn)斗,死在小巷里;甚至死去的姿勢也是不雅的,像大麻袋一樣臉朝下倒地。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最讓人難受與感動的。這是有很深寓意的,當然是屠格涅夫?qū)懙?。是他在后來修改的時候添加的,也可以說是一抹亮色吧。你看了譯后記應(yīng)該就清楚了~
  •   缺乏執(zhí)行力...的人...是性格很大的缺陷啊
  •    最后羅亭戰(zhàn)死于一場無關(guān)緊要的戰(zhàn)斗,死在小巷里;甚至死去的姿勢也是不雅的,像大麻袋一樣臉朝下倒地。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最讓人難受與感動的。這是有很深寓意的,當然是屠格涅夫?qū)懙?。是他在后來修改的時候添加的,也可以說是一抹亮色吧。你看了譯后記應(yīng)該就清楚了~
    …………………………………………………………
    深有同感
  •   ”屠格涅夫筆下的女主角似乎總要面對在原先比較熟悉的追求者與新闖進自己生活圈子中間的陌生人之間的選擇?!?br /> 頂這一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