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

出版時間:1899-12  出版社:上海世紀(jì)出版集團  作者:[英] 弗吉尼亞·伍爾夫  譯者:曹元勇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海浪的升起和沉落就好像是人們的一生,人們從生到死的過程也都是像海浪一樣在不斷的沉浮。本書取名海浪正是此意,將人生的全部歲月與一天的時間結(jié)構(gòu)互相對應(yīng)起來,像一部配合完美的樂章,本書是一本體味人生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海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0條)

 
 

  •      海浪拍岸聲聲碎 伽藍聽雨瀝瀝愁。 前一句來自于《海浪》的譯者,后一句是自己加上去的,讀《海浪》時反復(fù)循環(huán)著一首歌《伽藍雨》。想來是在回味“煙花易冷,人事易分“,于是自然而然出來了這句話。還是來說說海浪吧,海浪是本好書,像水一樣的筆調(diào),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對文字的掌控力。曾經(jīng)看了電影《時時刻刻》,于是飽含熱情去拜讀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遺憾當(dāng)時年少,竟沒把她讀下去。如今,手中再次拿起她的作品,卻是不一樣的光景了。我非常喜歡閱讀這本書的感覺,仿佛水織成了一張網(wǎng),不斷地鋪展開來,然后將自己淹沒。不同的人在言說,卻又像是一個人在說話,從字里行間里綿延著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我是羅達,我是珍妮,我是蘇珊,我是······我沒有面孔,但處處都是我的面孔。海浪低吟,為我的童年、我的青春哀嘆,海浪涌來,一層一層,我逃不了它的追趕,只有在海中沉淪,然后等著太陽隕落,一生的起伏便就此結(jié)束了。好了,書讀完了,歌也可以結(jié)束了。
  •     【讀書筆記】《海浪》——海浪拍岸聲聲碎
      
      佛吉尼亞 伍爾芙/著 曹元勇/譯
      
      “它屬於詩的世界,但又迷戀于另一個世界,她總是從她那著了魔的詩歌之樹上伸出手臂,從匆匆流過的日常生活的溪流中抓住一些碎片,從這些碎片中,她創(chuàng)造出一部部小說。……這就是她的問題所在:她是一位詩人,卻想寫出一部盡可能接近於小說的作品?!薄K固氐难葜v《佛吉尼亞 伍爾芙》
      
      《海浪》是讀的第二本伍爾芙的小說。在讀它之前不知道意識流是什麼,以為僅是《費勒希——一條狗的傳記》中那種思維流動、跳躍的感覺,在翻開《海浪》這本書二十頁就覺得有點犯暈,全部都是某某某說加上一大串的內(nèi)心獨白,的確可以作為催眠的良劑。
      
      伍爾芙的這本小說全本由六個人的內(nèi)心獨白穿插構(gòu)成,有時候還沒有標(biāo)明是哪位主角的思考?!逗@恕贩譃榫艂€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的開頭都是由一個描寫太陽與海浪的散文詩構(gòu)成,每個散文詩都展現(xiàn)了光線的變化、海浪的變化以及花朵與鳥兒的變化。有人稱《海浪》全書就像一部由九個樂章構(gòu)成的六重奏音樂作品。每個章節(jié)的一天中隨時間變化的太陽和海浪都對應(yīng)著六個主角一生的時間變化??梢哉f,這是一本心靈的、生命的書。通過一些生活中細節(jié),它展現(xiàn)了每個人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個性以及人生觀與價值觀……又將他們放在潮起潮落的海浪的大背景之下,賦予了充分的詩歌的韻律以及節(jié)奏感。
      
      初讀此書時,像讀其他書一樣很想搞懂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要表達什麼,想要明白哪些話到底是誰說的,爲(wèi)什麼這麼說,爲(wèi)什麼會從這個想到那個……但是後來發(fā)現(xiàn)越是想弄明白就越弄不明白,於是只是隨著她流水一般的思維與那詩歌般的文字流動自己的思維。有時突然發(fā)現(xiàn)許多生活中暗藏著的美景與魅力都被自己忽略了,有時每一種氣味都可以有他們的顏色,每一種顏色又可以有他們的音律。別人聞到一朵花的香味時會想到一朵綻開的花,而伍爾芙卻能想到光線在花上可以有著怎樣的光暈、陰影與色調(diào),可以想到花是怎麼樣跳著舞,可以想到花上的露珠,花上的蟲子,蟲子又是如何做夢……
      
      書籍的最後幾個章節(jié),漸漸湧現(xiàn)了主角們對生活與生命的看法,摘錄一些:
      
      “在一個由此時此刻構(gòu)成的世界中,爲(wèi)什麼要去辨別、區(qū)分呢?沒有什麼事情有必要被取個名字,除非我們這樣做可以使它們有所改變。讓它們?nèi)ゴ嬖诎桑@河岸,這美景,而我這短暫的一刻是渾身歡暢的。陽光灼人。我看到了河,我看到了樹在秋天的陽光下呈現(xiàn)出斑駁枯黃。小船悠悠地漂過,穿過一片紅色,又穿過一片綠色。遠處敲響了鐘聲,但不是為死亡而敲的喪鐘。鐘聲也有為生命而鳴的。一片樹葉落了下來,是出於歡樂?!?br />   
      “但是,現(xiàn)在我卻擠不出一點多餘的時間。這兒,沒有喘息的時間,也沒有顫動的樹葉蔭庇下的陰涼,或是一處涼亭,好讓你來躲避一下陽光,或者在涼爽的夜晚跟一位情人來坐上一坐。世事的重負(fù)在我們的肩上;世事的幻影隨處可見;只要我們眨巴一下眼睛,或是向旁邊瞥一眼,或是轉(zhuǎn)過身去琢磨一下柏拉圖說過的名言,或是回憶一下拿破崙和他的征服生涯,我們就會使世界遭受某種誤入歧途的損害。這就是生活;跟普朗蒂斯約在四點鐘;跟埃雷斯先生約在四點半。我喜歡聽電梯輕輕滑動的聲音,喜歡聽它砰的一聲停在我所住的那個樓層,然後是一個男人威嚴(yán)地穿過走廊的滯重腳步。就這樣,憑著我們共同的努力,我們把一艘艘船隻送往世界最遙遠的地方;盥洗室和健身房一應(yīng)俱全。世事的重負(fù)壓在我們身上。這就是生活?!?br />   
      “珀西瓦爾已經(jīng)死了(他死在埃及;他死在希臘;所有的死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死)。蘇珊已經(jīng)有了孩子;奈維爾迅速地爬上了顯赫的高位。生命在流逝。雲(yún)朵在我們的房屋上方持續(xù)不斷地發(fā)生變換。我干干這個,干干那個,然後又是干干這個,再幹幹那個。隨著我們有時聚會、有時分別,我們都漸漸有了互不相同的氣度,養(yǎng)成了互不相同的做事習(xí)慣。然而,倘若我不把這些印跡牢牢地留住,並且把潛伏在我身上的那許多不同的人物糅合成一個人,存在于此時此地,而非像漫捲遠方的紛飛雪花一樣轉(zhuǎn)瞬即逝;而且在穿過辦公室的時候向約翰遜小姐詢問一下有關(guān)電影的情況,並且喝上一杯茶,接過一篇我最愛吃的餅乾,倘若不是那樣,我準(zhǔn)會飄落如雪,消融磨滅。”
      
      到了最後結(jié)尾時,六個主角都已經(jīng)邁向了死亡。
      
      “死亡啊,我要朝著這你猛撲過去,決不屈服,決不投降!”
      
      海浪拍岸聲聲碎。
      
  •     讀的每本書,都在講一些相似的事情?
      
      更容易讀的不是簡單直接的孩子的短短的句子,而是長大后復(fù)雜的長長的段落,也許是對某種表達方式已經(jīng)生疏了。
      
      讀到“時間的水滴”時,我正因為難過而放縱自己在床上呆滯地躺了兩天。
      被習(xí)慣遮蔽的東西總要在這種時候才顯現(xiàn)。
      
      一個人蛻皮時是不會被別人發(fā)現(xiàn)的。
      
      
      剛開始,我就覺得我是R,膽小,耽于幻想,沒有面孔,不敢說“是”,也不敢說“不”。
      我也是N,在拉上窗簾的有壁爐的房間看書,愛著波西瓦爾。
      是B,依賴著文字,在筆記本上寫字,為了在一次長途旅行的火車上閱讀這個由回憶拼成的故事。
      也是L,耿耿于懷自己奇怪的“缺陷”,自卑又自負(fù)。
      是S,像一只動物一樣地看,嗅,依靠著本能活著,也許又本能的將自己獻給孩子。
      但不是Z。而波西瓦爾是我們的反面,和我們完全不同。“全憑天生的分寸感,精通生活的藝術(shù)大師”,波西瓦爾偶爾的幾句話就能把我從幻想里拖出來。我不能失去她。雖然在書里他什么都沒說。
      
      “從前,當(dāng)我們和伯西瓦爾一起在倫敦的一家飯店聚會時,所有的事情都還是無法確定的;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可能的。而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選擇過了?!蔽疫€在選擇,我可以選擇羅達,也可以選蘇珊,奈維爾,伯納德,路易斯,甚至是珍妮。但不能同時通通都選。
      
  •     六個青年 六個個性 六種人生
      
      一部小說 卻沒有任何描寫 只有對話
      
      海浪里營造的氣氛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音樂性極強 實驗性極強TVT
      
      
  •      立秋后一直下著雨,夜里的雨水如同腳步聲一陣緊一陣松,也像海浪的呼吸。
      
       吳爾芙在日記里寫道:此時此刻,還有生命,都是那樣的脆弱,如白馬過隙,轉(zhuǎn)瞬即逝。我會像浪尖上的一朵云一樣消失。也許這是因為想到,盡管物是人非,一個接一個地度過短暫的一生,如此短促,然而,我們?nèi)祟惒恢醯木股幌?,我對生命短暫的印象太深了,以致于我常常感到在和他人永別。此時,吳爾芙正醞釀一部抽象而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飛蛾》,即是后來的《海浪》。
      
       她說:我想表達的只是心靈的奇異狀態(tài)。我想剔除所有無關(guān)的、呆板無聊的多余詞,將這個瞬間完整地描寫出來,不管它包含著什么。比如說,此刻集中了思緒、感受與大海的聲音,而廢話與呆話都不屬于此刻應(yīng)包含的內(nèi)容。而這種可怕的現(xiàn)實主義敘述方式:從午餐一直寫到晚餐,是虛假與做作的,它只是因襲舊習(xí)而己。我實際上想把一切都寫進去,而且是要融在此刻的情感中表現(xiàn)出來。
      
       她的日記記錄了這部作品最初的想法是怎么出現(xiàn),以及其后整個過程的流變。正像吳爾芙所說的那樣,《海浪》最終消融成一系列的戲劇性獨白,并以海浪的韻律將它們組接了起來。書里記錄了六個人六種生活的流變,就像餐桌上那枝花,六個花瓣各有位置又不可分離,共同藏著一個婆娑世界里所有的奧妙。而花蕊就是波西弗,唯一沒有自己的獨白,他存在于其它所有人的獨白之中。
      
       每個人都在吟頌,清唱著這個世界的某個瞬間在每個人心目中的投影,剎那間的感受。這是塵世紛擾后沉淀下來的真實而宏大的生命之聲,是一個個身不由己的靈魂在講述塵世中的體驗和感覺。就像花園里的那只鳥,瞧見了樹籬上懸在那兒卻老也不掉下來的水珠,其中映出了整個屋子,以及那些高聳的榆樹的影子。一個時刻就是從天而降的一滴水,里面包括著世界和自我在心靈上形成的一個瞬間,就像一滴水珠帶著沉淀物沉甸甸地落下來,時間在墜落,里面紛紛晃動得令人眼花繚亂的幻影。
      
       而一滴水在不同的角度映出的內(nèi)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同一個世界在不同類型人心中的倒影也各不相同。伯納德將它比喻為一件白蠟背心,每個人受到每一樁事情沾染時產(chǎn)生的影響各不相同,于是融化成形狀不同的斑塊。六個人在誠實地述說,對那些生來無法避免東西的感觸,每個人成為自己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心靈和現(xiàn)實的沖突,貫穿一生的微妙感覺,人生的隱秘,往事的翅膀……都像每轉(zhuǎn)動一下萬花筒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心靈圖案,一個剎那,心的所生所住,那是一個人所感受到的全部,人的一生說到底其實只有這些,如果有陪伴,那也只是隨之的時間。
      
       你看,這就是個平淡無奇卻包含著全部生活的故事:六個人一生自我意識的成長,這些意識終于被鍛造成為每個人的命運,他們終于成為了自己而沒有成為別個人的歷程和生命感悟。
      
       在海邊花園里,育兒室前,是六個人的童年。路易幻想自己是一株花莖;珍妮吻了路易;蘇珊難過地跑開;伯納德總在編故事,經(jīng)常提議去歷險;羅達將花瓣飄在水盆里想像是一隊船在漂洋過海,她總想成為蘇珊或珍妮;而奈維爾沒辦法擺脫聽到的一起謀殺案帶來殘酷感。雖然只是一系列孩子眼中虛幻和夸張變形的景物,一些幻想和夢境,但每個人人生的底色已被涂好。
      
       然后是六個人的學(xué)校生活。男孩在對待權(quán)威和朋友態(tài)度上開始不同,但他們都感到比最野的鳥還要野的沖動正從心中冒出來。路易成為全校第一名優(yōu)等生,但因家庭出身有著強烈自卑感,敬重權(quán)威;而伯納德沉浸于編織美妙的字句,教師的樣子讓他感到滑稽可笑;奈維爾憎恨權(quán)威,憤世嫉俗,想把周圍平庸無聊的世界統(tǒng)統(tǒng)燒為灰燼,因此比別人更愛波西弗——六個人心目中共同的偶像和英雄。女孩的不同呈現(xiàn)在鏡子面前:蘇珊痛恨學(xué)校,渴望回家,經(jīng)過學(xué)校樓梯轉(zhuǎn)角的鏡子,總是想起家鄉(xiāng)的牧場莊園;珍妮喜歡飛快地跑到更大的鏡子前,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她從不幻想,從不垂頭喪氣;而羅達想要隱藏自己,恨那些看見自己真正面容的鏡子,忘不掉那個死氣沉沉的大泥水坑。
      
       接著伯納德和奈維爾去了大學(xué),伯納德漸漸明白自我的復(fù)雜性——“是好幾個人”,常將自己想象為拜倫或拿破侖。奈維爾為生命和青春的美而快樂,自傲自夸而又自我懷疑,渴望秩序。路易因為父親破產(chǎn)而成為了一名小職員,痛感人生變化無常、紛紜雜亂和幻滅絕望。蘇珊過著自己喜歡的寧靜的田園生活,感到了自己增加的體重和別的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珍妮參加社交舞會,感到自己是天生屬于那里的人,身上涌出了千百種潛力。羅達一心向往著內(nèi)心的寶藏——世界那頭的深潭,在舞會中感到支離破碎,不再完整。
      
       隨后的一幕場景是六個人和波西弗聚餐,他即將啟程去印度。用路易的話說:我們都有所改變,暴露在各種不同的光線之下,因為我們都是那么地互不相同。而這時伯納德已訂婚,他發(fā)現(xiàn)一個是沒法消除他那固有的氣質(zhì)的,就像他常常沒法完全弄清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在他看來路易像石頭的雕像那么棱角分明,奈維爾像剪刀剪出來的一絲不茍,蘇珊的眼睛像兩顆明亮的水晶,珍妮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而羅達則像個山泉女神仿佛身上總是濕淋淋的。
      
       波西弗死了。這個六個人青春期的領(lǐng)袖和神,這個他們認(rèn)為可以去保護弱者,可以去仗義直言,到了四十歲上下的年紀(jì)可以去推翻權(quán)勢的人,卻在印度跟人賽馬時摔死了。此時他們已近中年,他們青春的激情、夢想和美好也跟著一起喪失了。奈維爾又看到了那童年無法逾越的障礙,感到世界的光熄滅了。伯納德的兒子出生,他開始想弄清那底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寂寞和孤獨的原因。而這件事又讓羅達看到了那個跨不過去的水坑,她失去了生活的信仰,失去了美和平靜的心靈,卻能夠看清事物了,去除掉了幻想看到了現(xiàn)實,她開始變得勇敢——“從此我要撒手,我要放棄,毫不自惜?!?br />   
       人過中年,隨著生活流逝,他們有了各自不同的氣度,養(yǎng)成了各自不同的行為習(xí)慣。路易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在生存、自我和希望的交織中保持平衡,羅達是他的戀人。蘇珊養(yǎng)育孩子,將自己局限于家庭,心靈縈繞在各種日常瑣事中,這是她所希望的生活,但她已感到厭倦。奈維爾爬到顯赫的位置,仍在在喧嚷中尋求平靜,以秩序來驅(qū)除荒廢和糟蹋,在愛人的身上尋求完美,補償了自身和塵世的缺憾。珍妮老是在冒險,在人群中解讀著各個面孔后隱藏的故事。
      
       在下面的一個水滴里,伯納德在羅馬度假,感到已衰老得失掉了某些愿望,有些事情永遠不能實現(xiàn),這個熱衷于編故事的人開始懷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什么故事。與此同時,蘇珊和兒子在園中散步,感到自己度過了多年平平靜靜、富有成果的生活,縱然有時感到厭倦,但擁有了一切能見到的東西。而這時珍妮在地下鐵道的車站,她狂熱地愛著城市,已不再年輕,仍然孤單。此時的奈維爾感到已經(jīng)喪失掉了自豪,與別人并無區(qū)別毫無二致,對一切漠然視之。而路易有了一位小演員太太,正想要重新拾起年幼的嘗試,讀了一首詩卻發(fā)現(xiàn)和自己的一切格格不入。羅達痛感生活可怕,離開了路易,正爬上一座西班牙的山峰,像海水中的一片花瓣般漂流。
      
       已近暮年的六個人在漢普頓宮約定聚會。奈維爾感嘆命運已注定,蘇珊感到軀體已經(jīng)像個工具似的切切實實地使用得舊了,而伯綱德覺得自己也莫名其妙地被推上了目前的位置,孤獨是他的致命傷。路易仍舊用冷酷無情堅硬如石掩蓋自己的脆弱。珍妮永遠只看到眼前的這些東西,用軀體來感知和想象,從不孤獨,衰老并不讓她害怕。羅達依然覺得一無所有,沒有面目,內(nèi)心仍在躲藏。波西弗曾經(jīng)愛過蘇珊,而老年時的伯納德和蘇珊、奈維爾和珍妮也試圖在彼此的身上渴望得到錯過了的愛,感到身體的一小部分已經(jīng)化為烏有了。我也猜測,那個使伯納德成為拜倫的姑娘是否就是蘇珊,而羅達似乎是自殺而死。
      
       最后只剩伯納德,獨自一人,懷著冷漠的絕望和幻想全部破滅的心情訴說著他和朋友們的一生,一場涉及各種生活的大討論。他不走極端,因此比他的朋友更為長命。這也是我的感覺:一個隨和遷就不過分執(zhí)著的人更適應(yīng)塵世生活。他開始贊美孤獨,厭惡詞藻。他總結(jié)道:人生的一切不過是實驗和冒險,一切都是塵土的幻影。
      
       誰的身邊沒有這樣六種類型的人呢:一個隨和快樂,不修邊幅,幽默善談,凡事無所謂,有點玩世不恭,聰明卻不能專心的花花公子型的伯納德(典型雙子座);一個成績優(yōu)異,志向遠大,驕傲漠然,讓人捉摸不透的,有著異鄉(xiāng)口音,赤手空拳打天下的窮學(xué)生路易;一個憂郁偏激,頭腦的敏捷過分地超出了軀體之上,追尋生命中的極致完美、整潔和秩序的,思考力大于行動力的書蟲奈維爾(處女座?);一個樸素的,堅定自制不隨波逐流,喜愛園藝、孩子、烹飪、裁剪的賢妻良母蘇珊;一個熱情開朗,不在意別人眼光,醉心于華美服飾,沒辦法理解深刻的思想,身體樣貌是她的整個世界,男人和衣裳是她的事業(yè)的美女珍妮;一個總在神游,思緒飄忽,頭腦里全是夢想和幻影的膽小鬼羅達(像是雙魚)。路易羨慕波西弗毫無天生的使命負(fù)擔(dān),羅達能夠感到波西弗帶來的安寧感:一種幸福的忘我境界,一種慈祥寬厚的喜悅心情。而伯納德發(fā)現(xiàn)波西弗正是他的反面——誠實不欺。誰年少時不曾有過偶像,或是一個近在咫尺的榜樣,偶像不斷的消失,有時甚至還是以一種荒謬而滑稽的方式退出了我們的世界。
      
       他們像所有人一樣互相愛又互相恨,體會別人帶來的美妙,也感受著別人帶來的絕望。當(dāng)人們彼此分開或靠近時,都會感到異常痛苦。你悠然邁過的一道溝坎是我永不能碰的深淵,你感到備受折磨的地獄正是我歌舞的天堂。我們是否真的能互相了解和寬?。窟@六個人,像圍繞著現(xiàn)實世界的六棱鏡,里面映出內(nèi)心各自不同的世界投影的同時,也互相映照,奇妙地交織在一起。每個人都看到也許原可做到的一切,看見了已經(jīng)錯過的一切,另一種生活,這一生都不能成為另外一個人了。
      
       時間一滴一滴墜落,凝成了某種體驗,不斷地,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究竟有什么含義?伯納德在大學(xué)時開教授的玩笑,想像并和同伴描述這位博士晚間脫衣服的情形:“我本來可以做個海軍上將,或都當(dāng)個法官而不是當(dāng)個教師,是什么力量把我引上這條道路的呢,究竟是什么無所不在的力量啊?是什么福禍難憑的力量把我引到這兒來的???”正像伯納德小時候就發(fā)現(xiàn)的那樣:這世上存在著仇敵,那是我們老在反抗的各種勢力。每個人都著宿命的標(biāo)記,這是每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一種特征,像皮膚一樣附著,擺脫不掉,每個人都要拿出一種態(tài)度,一點東西,也可以說是一種武器來對待它,反抗或者逃避,它便在不知不覺中控制著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如同該隱的記號。
      
       伯納德是第一個出場最后一個謝幕的,他攜帶的記號是孤獨。他害怕孤獨,為了消滅對這個處境的畏懼,他的武器是交談。他總是在夸夸其談,編織華美的詞藻吸引別人的注意,用語言和別人發(fā)生接觸,需要在周圍人群的眼光中印證自己,感受到快樂,也因此失去了安寧,在許多個分身中認(rèn)不出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他最后感嘆道:我是個被孤獨毀了一生的人。垂垂老矣之際,他終于接受了生命孤獨的本質(zhì)。
      
       蘇珊,這個牧師的女兒,是伯納德的初戀,她總是能夠帶來平靜,她堅定廣闊,像原野一樣。痛恨教條軍事化的學(xué)校和城市中刻板的體制生活是她的特征,她愿像植物一般清澈明晰地活著,對田園有著不可遏制的熱愛,從自然中獲得的樂趣才是她的全部。而這種生活對伯納德來說卻像被束縛在一張網(wǎng)里,裹得透不過氣來。愛情和生活總是不能雙全,她嫁給一個鄉(xiāng)紳,用辛勤勞作換取想要的生活,用雙手和身體在土地上開拓一片自由天地,卻發(fā)現(xiàn)局限和桎梏無往不在。
      
       奈維爾的弱點是不夠健康和強壯的身體,他的武器是書本,必須用思想來建立權(quán)威和秩序,最讓他感到安寧的地方是整潔的書房。對他來說,用以證明人生的是一張某方面的權(quán)威證書。他愛珍妮,因珍妮旺盛的生命力,卻注定跟不上珍妮生命的節(jié)奏。珍妮的印記是欲望,她用心愛的口紅,香粉,輕紗手絹,綢緞衣裳,種種浮華來戰(zhàn)勝時間和空間的流逝轉(zhuǎn)變。他們有點像《飄》里的艾希禮和郝思嘉。
      
       羅達想要反抗的是對生活和人的恐懼,她面對現(xiàn)實是軟弱的,似乎不堪一擊,總是在害怕,現(xiàn)實生活對她來說是種巨大的壓力,如果說珍妮屬于城市,蘇珊屬于自然,羅達則是活在心靈世界。她努力支撐著這個安謐的世界不被摧毀。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像獨自生活在森林中的一只兔子,緊張膽怯,現(xiàn)實的一切是闖入她天地的獵人,為了躲避它,羅達總是恨不得拔腿就跑,她選擇了自我放逐來擺脫俗世帶給她的挫敗和不適,最終追尋著心底的幻影而徹底消失。
      
       顯而易見,路易的標(biāo)記是出身,由出身衍生出強烈的自卑,自卑帶來了虛榮。為了反抗出身的低微,為了對抗它,路易一定要取得俗世中認(rèn)可的成功,才能雪清恥辱。路易和羅達曾是一對戀人,路易過度貪戀名利聲望,這是羅達最厭棄痛恨的,結(jié)局只能永遠分道揚鑣。路易在塵世中獲得成功卻沒能獲得幸福,他想成為一名詩人卻成了商人,他感嘆:“如果沒有天生的使命感會有多快樂。我只不過是路易的一個幻影,一位短暫的過客,一心向往的只是種種夢境,以及清晨鳥兒啁啾,花瓣仿佛在無底深淵上飄浮時,花園里可以聽到的各種聲息”。誰會了解他的痛苦,誰會在深夜安慰這位功成名就者心中那個無告的孩子,時光仿佛永無盡頭,雄心只是一場空幻。與做個快樂的真正的自己相比,世俗的成功顯得多么輕而易舉,那贊譽變得多么不值一提。
      
       書中也寫了童年的意識對人一生的滲透。感官的末梢捕捉著各種朦朧的知覺,由于受到某種氣味或者音響的輕輕一觸,童年的幻影又重新出現(xiàn)了,將自身引到了完全越出當(dāng)時的處境的境界,引到了象征的,因而也許是永恒的境界。在日常行動的下面,總是流動著這樣一連串迅速交替的斷片殘夢,成為了一種潛流。那些遙遠的記憶光影,那些一閃而過的,也許自己都忽視和自以為忘記的,卻固執(zhí)地閃現(xiàn)在現(xiàn)實和夢境中,它們或許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意義,為什么總是這些呢,那些童年的畫面,仿佛出現(xiàn)在一瞬間,但卻一輩子都留在腦海里,它們永遠留在那兒。在那里,命運早已經(jīng)調(diào)好了航向。
      
       吳爾芙曾說,“即使在其身后一百年,我還是隨時愿意愛上拜倫?!边@一點和伯納德很像,她還說,“還在孩提時,當(dāng)我邁不過一個水坑時,我曾奇怪地想過,我是誰?”而這一點又是羅達。書中的六個人也是人性的六面。就我自己而言,里面的一些片斷似曾相識:洗澡用的海綿,兒時的歷險,一片葉子的閃光,我也曾以為自己可以是一塊石頭。我在書中六個人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每個人的體驗中感到了自己——在羅達和蘇珊的訴說中找到類似的地方最多。我曾經(jīng)有過一群這樣的伙伴,在我的記憶里沒有互相認(rèn)識的經(jīng)過,一出生就是朋友。雖然我們早已分開,時間在我們的腳趾前劃了一道線,我們都站在它的面前,永遠是并肩的戰(zhàn)友。我們同屬那億萬藍灰色的塵粒,我們舉起矛,身體依傍著迎向生活的浪潮,迎著各自的命運,不愿被它吞沒。每個人踏上各自路途都各有其因,沒有無因之果。我只要遠遠地知道他們的存在,就會感到安心,會有無窮的勇氣,我們永遠有一部分是共同的。
      
       吳爾芙日記里最后寫道:這部作品花了我十八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我有時是那樣的投入、癡迷,仿佛在跌跌撞撞地順著自己的聲音在寫,或者是順著某個說話者的聲音在寫,這種情況與我精神失常時相當(dāng),我想起以往常常在我頭腦中穿過的聲音很是擔(dān)心。不管怎么說,都已結(jié)束了,我在這坐了15分鐘,心里驕傲又平靜。
      
       這是我讀過的最優(yōu)美的書,像順著鋪滿絲綢的華美隱秘洞穴一路飛速墜滑下去,一瞥之中,卻看到綢緞上織進的生命中相似的圖案。雨仍在下著,從時間不知所終處隨意落下,你無法阻止,雨珠連成了線,也帶著每一滴里記憶的幻景,打在地面,水泡明明滅滅,水滴匯聚成河,奔流入海,日出日落,永不止息。
      
      
      
      
  •     總算把這本書給讀完了。。。雖然都不知道自己在看寫什么 。。。有點佩服自己的小毅力。對我而言,閱讀這類文字的愉悅感完全來自:1)里面的比喻真是天馬行空恰如其分的nb啊。2)對全書結(jié)構(gòu)的好奇。
      
      不過我覺得最后一章,既然就只有他一個人了,為何還要不停的引號引號引號呢?
  •     幾年中為數(shù)不多的幾本讓我一氣讀完的書之一,譯也譯得很好。每個人都思緒都那么鮮活炙熱,充滿了生命力。非常美的感覺。
  •     巔峰時期的一部純意識流的小說
      
      伍爾夫更像是一位詩人
      
      在時間長河中抓住一些她力所能及的碎片
      
      面對人生的興衰沉浮瞬間的內(nèi)心獨白
      
      在感官 形態(tài) 儀式上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之源的作品
      
  •     這本書是斷續(xù)看完的,中間隔了一個月,伍爾夫的一本最“難看”的書。如果不集中精神,眼光只在字面上掠過,就會損害了句子的顏色。所以我的建議是,心情非在恬靜,渴望思考時,還是別看此書為好,它只會加重你神經(jīng)的不安寧。
  •     如同介紹所言,“高度詩意化,高度抽象化”——甚至讓我感到虛無。這種極度sencetive的文字對我來說如同一堵高墻,要么就是一面鐵壁,要么它最好別被翻譯。
      
      如果能拜讀英文版,那邊鐵壁或許需要的僅僅是個錯覺,希望如此。
      
      不知道到底是譯者的英文水平有限還是中文水平有限,這真不好說。
  •     就像福斯特說的,“她屬于詩的世界,但又迷戀于另一個世界,她總是從她那著了魔的詩歌之樹上伸出手臂,從匆匆流過的日常生活的溪流中抓住一些碎片,從這些碎片中,她創(chuàng)作出一部部小說。”
      
      初次接觸Woolf的文字,不愿受她如雷貫耳的聲明的左右,于是徑直開始了《海浪》的第一頁。有些摸不著頭腦,一些人在敘述,身份不明,意圖不詳,述說著形而上的語言。也不像是在對話,盡管彼此相連,卻互不指向。那一串串的獨白,自我、瑣碎,似乎想要說些什么,卻又轉(zhuǎn)瞬即逝。想要跟上他們的思緒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相當(dāng)困難。是我的理解力不夠,還不足以理解生活的全部真相。
      
      作者似乎在闡釋著“類”的概念,六個人,彼此區(qū)別,卻又“通過辭藻互相融入了對方”。伯納德充滿了對生活的想象,在人生的舞臺上演繹著各種各樣的角色以滿足融入周遭的期待;路易斯自卑、自尊,害怕受傷,用極強的進取心武裝著自己,掩飾著內(nèi)心的怯懦;奈維爾崇尚秩序,追求深邃的思想,不愿隨波逐流,心頭有著隱秘的愿景;蘇珊果斷、決絕,將可能傷害到自己的東西化作一個個象征,將它們?nèi)酄€;珍妮自我、真實、無所顧忌,她充分享受著當(dāng)下的欲望,沒有未來,只有現(xiàn)在;而羅達,羞怯神秘,在自己的世界里窺探著周遭,她就像個被撥了殼的蝸牛,赤裸著、顫抖著,沒有自己的面孔。他們都愛著帕西瓦爾,那個他們心目中的英雄,那個與他們真正不同的人,那個他們心頭的憧憬。然而他卻死了。對這六個人來說,他的死意味著什么?偶像的崩塌?自我的釋放?對死亡的恐懼?還是一種解脫?他們究竟是六個不同的人,還是一個人的不同側(cè)面,又或者他們隱示了蕓蕓眾生,將他們放大、揉碎。我們在讀著這六個人,也在讀著自己。
      
      生活依然滴答滴答地流逝著。在“海浪拍案聲聲碎”的背景上,他們經(jīng)歷了人生的日出與黃昏,經(jīng)歷了痛苦、嫉妒、憤恨、愉快、失落、傷感……走向了共同的終點。而太陽還在一天天升起落下,海浪依然涌動著奔向岸邊。
      
      Woolf的文字抽象、敏感,真的很難懂,卻是如此地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卷。她的確是一位詩人,一位用詩一樣真實、優(yōu)美、顫抖、神經(jīng)質(zhì)的語言講故事的人。有機會一定讀讀原著。
      
      
  •     
       細讀弗吉尼亞·伍爾芙而后才發(fā)覺,《海浪》被譽為其“三大巔峰之作”之一不無根據(jù)。相對于《到燈塔去》及《Mrs.Dalloway》來說,它正有一種可被稱之為奇特的魅力。令人可想而知的是,在這里的弗吉尼亞·伍爾芙已然從另兩位同樣倡導(dǎo)意識流的文學(xué)巨匠——喬伊斯及普魯斯特中揭示了自己的獨一無二,絕無僅有。而正是這種絕無僅有,給到達《海浪》思想核心深處前的道路上挖掘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的紙張上,赫然呈現(xiàn)著無數(shù)的雙引號?!皒x說”遍布全書。然而,只要讀上幾段,便會驚訝這里千篇一律的“xx說”根本不是在交談。六個人物——伯納德,奈維爾,蘇珊,珍妮,羅達和路易正是以這種表達方式獲得了生命。形似喃喃自語,而這些言語卻絕對不曾被任何人聽見。這似乎是在對一個不曾出現(xiàn)的幽靈講述一幕幕不足為奇的瑣事和完整的心理活動。
      
       比起論者對此的猜測與議論,我更傾向于這種表達方式是一種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外界的信息與情景,被主角盡收眼底,他們承擔(dān)了感知與分析的兩種責(zé)任。感知外界的工具便是憑借伍爾芙賦予其的一切常人感官,這種心理意識的絕妙之處在于它并非是出自人物本身的言論,縱而包含了客觀與主觀的雙重真實性。在可以觀察并反諸于內(nèi)心的客觀之下,主觀的心理活動同樣活躍于紙上。他們在孩童時代以摯友的身份聚在一起,在青年時代各自過活,直至中年與遲暮,依舊在不停地“說”。
      
       當(dāng)他們空間距離無比接近時,只消每一位人物“開了口”,仿佛從時間與空間的交界處跌落,將自己放逐至無限遙遠的島嶼,在那里,自己將不再渺小,意識將變得廣袤無垠。伍爾芙是一位第三人稱敘述者,于此,她開辟了這樣一種處方,人物接二連三地,從六種不同的角度“說”出所見所感。也就將故事的敘述者隱藏了起來,正如王爾德所說“真正的藝術(shù)是將藝術(shù)家本人隱藏幕后”。
      
      行文中貫穿于全書的海浪,又與那六位主角所表達的一切有何種關(guān)系呢?其一,它可以被看作是時間的導(dǎo)引。伍爾芙無比細膩地刻畫不同時期的海景,從頭至尾穿插其中的描寫,實質(zhì)上只是海浪才從清晨到日落的不同情景,而在每一時段有關(guān)海浪的敘述之后,人物同樣也變換了自身的年輪,又回到“說”的環(huán)節(jié)之中。就是這樣,作者勾繪了獨樹一幟的新一重時空關(guān)系。海浪在其中的作用并非是為人物提供真實客觀的外界背景,我們可以看到,只有極少數(shù)的情景發(fā)生一片真實的海洋旁邊。作者筆下海浪不斷變換的一天,一一對應(yīng)著六個角色時空不斷成長的一生。
      
      其二,水本就是一種富有象征性的意象,它在電影,小說中也頻頻涉足用來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與感性的領(lǐng)域,海浪的涌動,變化的一天,也仿佛就是作者想要展現(xiàn)的,生命從始至終的意識進化。
      
      最讓我為之傾心的,并非只是這空前絕倫的藝術(shù)手法,而是伍爾芙對于生命,時光與死亡種種的深切思考。在小說即將終了的末處,伯納德一行人已步入年邁,而他被伍爾芙選中,令伯納德在時光的墜落中轉(zhuǎn)過身來,面向所有人的過去。也借其之口,表達了自己的全部寄托,即在這位女作家身上涌動著的思潮與感悟。
      
      《海浪》并不像現(xiàn)今流傳的大多通俗小說,此般思考涉及范圍之廣已然不能用一句中心思想來加以概括。伯納德面對過往的那一個轉(zhuǎn)身,將此時的他與之前的他劃分了界限,他站在紛雜的時空末尾,同他的另五個朋友們合而為一?!艾F(xiàn)在來總結(jié)一下”他說,在此之后,他將對于世界,對于生命的體驗和盤托出。并非對年輕的追念,也不是對時光流淌所直接發(fā)出的悵惘。而正是這無比精湛而深邃的思考,令這位藝術(shù)家處心積慮釋放將自己隱藏的濃霧倏然撥開,讀者在此,定能從這字里行間感受到伍爾芙無可比擬,而又難以名狀的優(yōu)雅。
      
      “我在勸說她的同時,也在勸說我自己的心靈。因為生命不是單一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男是女,是伯納德,還是奈維爾,路易,蘇珊,珍妮或者羅達——我們?nèi)计婀值乇舜私蝗谠谝黄?。”這段話由 “合而為一的伯納德”說出,可見女作家在作這樣的安排之時,是源于自己對于生命的命題之一 ——“因為生命不是單一的”
      
      伍爾芙的作品中常見的便是對于生命的珍視,在《海浪》末處涌動著的思考同樣也收錄了這樣一個命題,而這個命題對于她本人來說,仿佛是偌大的諷刺。我們都可以在其中性格迥異,不斷燃燒的人物之中找到自己點亮的微弱火苗。伯納德賣弄炫耀的漂亮詞藻,奈維爾對于宗教的偏激,蘇珊的冷毅勤奮,珍妮的美貌與虛榮,羅達膽怯而蔑視平凡的種種夢境,路易的虛偽和倨傲……此時的伍爾芙仍然沒有擯棄對于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鄙夷。在他們?nèi)缤@俗兓媚獪y的一生之中,抨擊內(nèi)心的“話語”又何其之多。韶華易逝,那些我們因膽怯而望塵莫及的,因虛榮而背離在外的是否是它們本該擁有的歸宿?人生如同火光般短暫,一經(jīng)熄滅,一個意志也就注定消失了。
      
      “我已茫然自失在吃吃喝喝的過程中,迷失在用自己的雙目去浮面地探索那層包裹著靈魂的薄而堅硬的外殼,當(dāng)一個人年輕時,這層外殼總是把你嚴(yán)嚴(yán)地包了起來,——青年人的殘酷,他無情的利喙老師不斷地啄、啄、啄,其原因就在這里。”最后,伯納德將他用一生去收集的漂亮詞藻扔在地下,他捉摸著那些在人前賣弄所得的光芒不覺中侵蝕了生活,同樣將之毀滅。他從孩童時期的虛榮心凝聚了他的孤獨,而此刻,他甘心讓那記錄詞藻的本子被女仆的掃帚掃入垃圾堆,就好像它本該在那兒似的那樣坦然。他也清楚了被掃走的究竟是什么,而該要面對的又是什么,他懷著幻想破滅的絕望心情凝視過去那一團塵埃亂舞,飛揚的塵土。決定直面人生,安于孤獨。
      
      “我用馬刺踢著馬。哦,死亡啊,我要向你猛撲過去,永不服輸,永不投降!”這難道只是伯納德的箴言么?他選擇了面向自己的死亡,一無所懼。而弗吉尼亞·伍爾芙在留給丈夫的遺言中也曾將自己的生命娓娓道來,“直面人生,永遠地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諦,并愛它,然后,放棄它?!?br />   
      想起方老師對于《呼嘯山莊》的評論,他說,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著一座呼嘯山莊。我想將它引化至《海浪》之中。或許真的如此,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照樣存在一片海洋。它同樣泛起波濤。這令你懂得,令你去愛,去恨,去背離,去接受。欲望與吶喊從這海平面上升起,變幻和陰影同時被這廣袤包容?!逗@恕分辛恢魅斯膬?nèi)在意識一旦迸發(fā),他們的距離也只是橫亙在彼此之間的一片海洋。 海洋,這里有海洋。 “時間的一滴墜落了”,我們也照舊發(fā)出這樣的感慨。然而何其幸運的是,時過境遷,而在那一片覆蓋于時光砂礫的汪洋之中,炙熱的海浪將永遠不能夠得以安息。
      
      
  •     實驗性很強,想看懂還是很難的,我常常想,對付意識流的作品,比如這部,把文章重新整合一下,即每條線索單獨陳述,會不會好懂一點。。。
  •     
       世人對于女小說家總是存在很多有趣的見解。一方面是認(rèn)為她們只會寫家長里短、談情說愛,做不出什么有深度有廣度的思考,即便她們寫了一些跳脫出女性題材之外的東西,人們也會覺得她們未免在憑著臆想胡說八道。另一方面人們在看女性小說家的作品時,心里卻期待著看到家長里短、談情說愛,似乎她們一旦撇開這些去寫有深度有廣度的東西就是對以男性為主的文學(xué)領(lǐng)域的冒犯。總結(jié)來說,世人總是很矛盾,世人總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女人寫小說,雖然古已有之,比如紫式部,但大量的女人寫小說,卻是開始于十八世紀(jì)的事。我們倒可以對比一下那時候女人們在干什么,而同時男人們在干什么。那時有錢的女人的生活就是嫁個男人,然后哄哄孩子,罵罵女仆。文學(xué)藝術(shù)是社交資本。她們的視野不過就是A家的客廳、B家的莊園或者C家的沙龍。那時沒錢的窮女人要么當(dāng)女仆被第一種女人罵,要么就是學(xué)習(xí)了知識之后當(dāng)女教師繼續(xù)被第一種女人罵。而那時的男人們,哦,他們在打仗,他們在國會里辯論,他們周游四海,他們跑到別人的土地上和別人的女人調(diào)情。如果說他們的視野不廣闊,那倒是顯得虛假了。所以,無論勃朗特姐妹們怎么寫來寫去,終究是跳不出鄉(xiāng)村牧師家女兒的視野。
       事情直到二十世紀(jì)才有了改觀。說起來,婦女解放運動自狡猾的夏娃女士被安置在伊甸園時代便開始了,卻足足過了幾千年才馬馬虎虎有了點兒成果,我們對人類的辦事效率實在不應(yīng)該寄予太大的希望。于是,到了二十世紀(jì),女性們也開始了廣泛的多種多樣的生活,她們中有的人見識一點兒不比男人差,于是,她們中有的人開始寫一些拋棄了(至少是部分拋棄了)家長里短、談情說愛的小說了。
      
      
      —命名的重要性—
      
       愛德華·阿比寫過一個劇本,叫《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芙》,靈感來源于動畫片《三只小豬》中的歌曲《誰害怕大灰狼》。而偏偏,伍爾芙的名字和“狼”(wolf)只差一個字母。阿比先生對伍爾芙的不滿主要是因為她是個女權(quán)主義者,這顯然讓阿比先生這樣的大男人感到害怕,感到無所適從,感到……總之就是很不自在。
       而伍爾芙的名字顯然讓具有豐富聯(lián)想能力的阿比先生以為她如大野狼般殘忍邪惡,視男人為柔弱可憐嗷嗷待宰的小綿羊。如此看來,名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假若弗吉尼亞的姓是匹格(pig),具有豐富聯(lián)想能力的阿比先生恐怕就會認(rèn)為她是一位溫和敦厚的賢妻良母。但顯然,這么一來他就不會寫個劇本叫《三只可愛的匹格》了,畢竟,天底下那么多匹格,誰稀罕去看啊。
       其實與日后的女權(quán)運動相比,伍爾芙女士實在是溫和有禮得多。至少,她在認(rèn)為女性應(yīng)該自由生活的同時,也認(rèn)為女性的溫和優(yōu)雅是很重要的,起碼她們要像個女人,否則你以為她們是什么?
       不過,我們的目的不是談女權(quán)主義——只是順便議論一下,轉(zhuǎn)移視線。我們的目的是說說她的一篇小說《海浪》
      
      
      —免費暈船之旅—
      
       從來沒看過伍爾芙小說的人在翻開《海浪》第一頁的時候可能感覺還不錯,因為作者對日出時分大海的描寫非常細膩。然后他們就翻到了第二頁,然后立刻就感到一陣頭昏目眩,不用出海登上歌德堡號就體會到了暈船的美妙滋味。
       伯納德說……;路易說……;羅達說……;蘇珊說……;奈維爾說……;珍妮說……
       通篇都是某某人在說,緊接著就是被引號括起來的一頁又一頁的內(nèi)心獨白。至于伯納德、路易、羅達、蘇珊、奈維爾和珍妮是誰,對不起,作者女士無可奉告。
       于是你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把這本小說扔在一邊,繼續(xù)去吃巧克力餅干,用香腸喂狗;二,硬著頭皮繼續(xù)讀下去,直到你再次做出如上的選擇為止。
       當(dāng)弗吉尼亞剛剛出版這小說之后不久,她位于布盧姆斯伯里的家中便被源源不斷雪片般飛來的讀者來信覆蓋,其場面絕不亞于貓頭鷹給哈利·波特送信。而那些信上幾乎無一例外都以焦急甚至焦慮的口氣問道:親愛的伍爾芙女士,請告訴我們,伯納德、路易、羅達、蘇珊、奈維爾和珍妮是誰。
       對于看完小說并且忍住沒有發(fā)問的人,雖然不能說“看完《海浪》的人有福了”,至少可以說,你得到了一次非同尋常的體驗。
       書里的故事從六個人物的兒童時代講到他們的暮年。他們的經(jīng)歷其實和我們的差不多:小時候挖挖蟲子、找找鳥蛋、摳摳泥土,然后把這些東西一股腦地塞進嘴巴,在父母以及女傭人們尖叫時開懷大笑;上學(xué)時和同學(xué)打架,揪女生小辮子,戲弄老師,并以為天底下沒有人比自己有智慧、有魅力了;然后便是談情說愛、談情說愛、談情說愛;等一上了年紀(jì),便開始對自己以前的生活羞愧懺悔,眼看著他人的生活而充滿嫉妒;一旦老的走不動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哲學(xué)問題,反正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最重要的,牙齒已經(jīng)咬不動喜歡吃的烤肉了。
       這真的不是什么能讓人眩暈的故事,即使是六個用第一人稱回憶方式寫的故事。但作者女士自有辦法,她把這六個故事肢解了,以完全混亂的方式重新安排到一起,并生怕你看出那些獨白是誰說的干脆把‘某某說’也全都刪除了。這就像誰都知道一個人長什么樣,但如果把各部分器官拆開,再隨便縫合到一起,并染上奇怪的顏色,沒準(zhǔn)你就不知道這個是什么了,或許會把它當(dāng)成侵略地球的外星人,并立刻向美國宇航局和梵蒂岡報告。
       既然是有關(guān)六個人的故事,或許應(yīng)該把書命名為《六個人的一生》或者《六個人的六個一生》。這樣的書籍被我們的翻譯家們翻譯過來,保不齊就變成了《三男三女的隱秘生活》,這顯然在暗示多種多樣的配對排列組合。伍爾芙女士自然要避免這種后果,所以,在每一大段內(nèi)心獨白前,又加了一段海邊景色,其目的,無非是之前說過的,讓你體驗到暈船的感覺。
      
      
      —放大鏡的重要性—
      
       雖然桑塔亞納說過:修辭上的成功是一種低層次的成功。但我們依然要看到,好的修辭可不像田間地頭的雜草般隨處可見,實際上,好的修辭根本就是很難得見。
       伍爾芙女士的小說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具有豐富的、詭異的、夢幻的修辭。有時候句子成分復(fù)雜到滑稽的地步。想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照她小說里的方式說話,結(jié)果無非有兩種:一,聽你說話的人在沒有聽完之前就不耐煩地走了;二,他(她)耐心地聽完你羅嗦的話,然后從身后抽出一根棍子痛打你一頓。
       英國廣播公司一向有把名著改編成廣播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假如他們真的突發(fā)奇想(對于英國廣播公司來說,這經(jīng)常發(fā)生)把伍爾芙女士的小說改編做廣播劇,那么他們大可以在廣告里說:“老少皆宜的催眠用讀物”。
       在考察伍爾芙女士的修辭的時候,我們常會有這種感覺:她是不是用什么魔法把時間變慢了、而且分成了187份?或者她是不是總是拿著放大鏡到處轉(zhuǎn)悠?
       當(dāng)別的作者看到花園里的花朵和樹木的時候,伍爾芙女士卻不僅僅看到了這些,她還看到了花瓣底下的蟲子、蟲子的觸須,看到了花萼上的露珠隨著陽光蒸發(fā)的過程,看到了果實如何成熟并如何從樹上掉下來還恰恰以優(yōu)美之極的姿態(tài)掉進一堆腐敗的樹葉里,看到花園女主人百無聊賴的生活,看到花朵和果實的芬芳是如何通過女主人的呼吸進入她的身體并引起一系列情緒變化的。
       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是人人都能像她那樣從夾肉面包聯(lián)想到燕子、老虎、世界那一頭的深水潭。
      
      
      —結(jié)論—
      
       看伍爾芙的小說,會得到一種她在羅嗦地記敘家長里短的感覺。她會花非常大的篇幅寫吃了什么、然后喝了什么、然后去什么地方買了什么、然后又去什么地方看戲、散步、聽音樂,等等等等。若不是里面突然出現(xiàn)在鴨肉和亞麻布手帕之間的有關(guān)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恐怕讀者就要哈欠連天了。
       《海浪》里的六個主角最后都邁向了死亡,只不過有過去時態(tài)和現(xiàn)在時態(tài)的區(qū)別,當(dāng)然我們都知道,終究都會變成過去時態(tài)的。他們過的生活無非和我們大家一樣,充斥著無聊的日子和偶爾靈光乍現(xiàn)的時刻,于是到了老年,他們便開始懷著不甘心的情緒回想自己的一生,可是,嗯,不甘心也沒什么用,反正最后就是一撮灰而已。于是,當(dāng)主角說:“死亡啊,我要一直向你猛撲過去,永不服輸,永不投降!”的時候,拍擊著岸邊礁石的海浪紛紛碎裂。
       伍爾芙的優(yōu)美高雅、神思敏銳讓我們傾心,但她卻并不需要我們?nèi)ハ矚g她。就她的出身、她所受的教育、她所屬的階級來說,她根本無需我們對她有什么表示。而她小說里那些優(yōu)美卻始終冷冰冰的腔調(diào)更加深了這一點——讀者的喜好對她來說不過是無關(guān)痛癢的東西。但是,啊,這恰恰又是我們喜歡她的一點。
       回到小說《海浪》,那六個人的一生,不過如此而已,是時候該輪到我們?nèi)W(xué)習(xí)、討論、思考、死去了。不過,在此之前,請先讓我細細品嘗一杯上好的茶和一盤剛出爐還熱騰騰的脆餅。
      
      
  •    ?。?941年,伍爾夫去世——她往自己的口袋里裝滿了石頭,投進了家附近的一條河里——托馬斯·艾略特寫了一篇悼文,嚴(yán)肅冷靜得像在伍爾夫的墓前作一場學(xué)術(shù)報告。在悼文的結(jié)束處,他才吝嗇地稱她為“倫敦文學(xué)生活的中心”。他們的共同的朋友說,“(這篇文章)它那冷淡疏遠的態(tài)度使人們感到吃驚。”
     ?。牐牎 ≡倏纯次闋柗蛟u他的前輩作家——《簡愛》與《呼嘯山莊》——歐洲文學(xué)的傳統(tǒng)就是這樣綿延著。
      
  •   看的是英文版的,剛開始看很吃力,看了這篇解釋,明朗了很多,書本有時給你啟發(fā),有時引你思索,但它是有關(guān)生命的,是形而上的,因而是美好的。
  •   自言自語?導(dǎo)致我現(xiàn)在也很好奇了。
  •   喜歡你這幾句短評,這本書適合短評。就像隨便拾起其中幾個句子就是一首詩一樣。
  •   對 伍爾夫就是這么做的 無須多言
  •   http://ebooks.adelaide.edu.au/w/woolf/virginia/w91w/
    以前我經(jīng)常懷疑翻譯是否精當(dāng)影響了閱讀的流暢,或許在有一些的確有瑕疵,但是看了作者原文,讀了那些夢幻一樣的長句,會覺得翻譯的已經(jīng)很好了。伍爾夫的作品多數(shù)都可以在這個網(wǎng)站找到。
  •   坦白說,這書翻譯得不錯
  •   或許紫色.囚說的不錯,或許是因為時代背景、生活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年齡...更可能包括我自己的木納,而無法輕輕松松進入到伍爾夫的世界中去。
    但有時候同樣會想起奈保爾所宣布的:“小說已死?!币驗樗J(rèn)為,全球化的到來翻了新的一篇,某個特定地區(qū)人們身上發(fā)生的“真實”已經(jīng)無法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世界被壓縮,人們不再關(guān)注(也沒有必要)周遭發(fā)生的事物,因為生活已經(jīng)被徹底卷入全球化當(dāng)中,他們需要的是媒體,是新的交流方式,生活變得更為技術(shù)化,不再是肢體和心靈共同參與而得到的體驗。我的成長就恰恰是這樣的,我在這部小說里得不到任何共鳴,我感到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距離感。盡管那里有精美、浪漫的文字,但是那些景象和場景無法為我提供情感上的共鳴。因為很簡單:那樣的海岸、那樣的花園、那樣的談話、那樣的人物....這些都不是我的生活,他們太遙遠,都與我的經(jīng)驗格格不入。
    當(dāng)然了,這并不代表我就一定會拒斥我生活經(jīng)驗之外的東西。我也喜歡冒險??蛇@樣的東西實在過于遙遠。
  •   樓主,梁文道談過一些關(guān)于閱讀的話,我想和你分享一下。他說當(dāng)閱讀產(chǎn)生難度,不易讀懂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閱讀。因為書有它自己的自由。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與書本較勁的過程。在這樣的較量中,我們有時會欣然的從書中發(fā)現(xiàn)自己,有時則不然。我想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很有這種體會。
    我記得很清楚的一些可以感知的細節(jié)是:羅達想把腳尖碰到床邊,以給自己存在的踏實感;或者路易聽見一只野獸在蹬腳,這應(yīng)該是他內(nèi)心對世界的反抗;又或蘇珊看到珍妮的手時,把自己的手藏起來。
    那些關(guān)于虛榮、自我的表述,是那么真實。
    我想,雖然文化背景不一樣,但畢竟這部小說主要是透過這些細節(jié)來說生命的那些事。還是多少可以感知一些的。
  •   原來我讀的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的那版,譯者是吳均燮。推薦這個版本
  •   我看過這本小說,首先,就其文字和語言來說,我覺得很精湛,就其構(gòu)思來說很新穎。小說結(jié)尾只有Rhoda死了,雖然其他5個人在漫長命運中逃不開死亡的結(jié)局,但是從作者的題目中可以看出絲毫的樂觀和堅毅。作者之所以把最初的題目the moth改成the waves可能也就是這個意思。
  •   作者的語言精辟簡練,然而似乎缺少了些對于內(nèi)在精神的見解和對于敘述方式之所以然的討論。
  •   仿佛一個六重奏,我必須得再找個時間重讀才行。
  •   一點沒覺得催眠,反是催人清醒。
  •   你寫得太好了,哈哈
  •   這么說,她是在寫這本書后11年才自殺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