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輪下

出版時間:1997年8月第一版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赫爾曼·黑塞  譯者:張佑中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輪下》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在輪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0條)

 
 

  •     
       赫爾曼·黑塞
       在輪下講述的是關(guān)于少年漢斯的故事。漢斯的童年是在一種近乎變態(tài)的壓抑下度過的。來自父親,校長,小鎮(zhèn)的壓力,讓這個少年過早的失去了童年的樂趣。甚至在考上神學(xué)院之后的假期都淪為學(xué)習(xí)的時間。就像鞋匠所擔(dān)心的,表面上為所有人帶來榮譽的漢斯內(nèi)心是極度渴望閑暇自由的生活的。進入神學(xué)院學(xué)習(xí)之后,漢斯遇到了海爾納,海爾納是與漢斯全然不同的人,自由隨性,天才般的詩人,蔑視權(quán)威,蔑視規(guī)則。海爾納可以說是漢斯內(nèi)心的理想狀態(tài),他象征著另一種生活方式,漢斯從未體驗和嘗試體驗的生活。少年之間的朦朧的情愫也讓漢斯困擾,少年對情感的迷惘,對另一種生活的向往,對原有價值觀的質(zhì)詢,讓漢斯改變了。最終回到小鎮(zhèn)的漢斯和所有人一樣過上了平淡的生活,成為了一名鉗工,甚至在這樣的生活中找到了意義和價值。在輪下是對教育壓抑人性的無聲的控訴,漢斯的故事也是多多少少德國少年的遭遇。所謂的遠大前程,依舊變成了日復(fù)一日的機械生活。
  •      孩提歲月是一個人所有記憶的起點,在或快樂或憂傷的時光中跌跌撞撞走向迷茫的青年時期,漸漸長大,而有的人在跌跌撞撞后倒下,成為時代車輪下的犧牲品,走向覆滅。
      和所有作品一樣,赫爾曼·黑塞的《在輪下》表達了一種隱秘卻又讓人心痛的情緒。小說以漢斯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少年的成長與死亡。漢斯自幼聰明,勤奮好學(xué),他在校長、老師、父親和所有人的期待下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了邦試進入了神學(xué)院。他功名心切,不善與人交流,一個人默默而又拼命的學(xué)習(xí),身心受到了戕害。同學(xué)赫爾曼·海爾納性格倔強,不在乎名利,同時他也擁有異人的天賦,在文學(xué)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心理體驗。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卻偏偏成為了要好的朋友,在經(jīng)歷了許多事情之后,海爾納因為逃出學(xué)校被開除,漢斯因為身體原因退學(xué)。在回家之后,漢斯當了一位鉗工。在一次聚會后,漢斯獨自回家,最終躺在了深藍的湖水中。時代車輪底下的蝸牛最終被摧殘,結(jié)束生命。
       漢斯的覆滅是具有典型性的。在那個時代,所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神學(xué)院學(xué)習(xí)。因為那兒是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所有人以后的工作都是國家分配的。并且所有孩子一心認為為國家付出一切,付出自己的努力是十分值得的。不僅僅只有一個漢斯是具有悲劇性的。無數(shù)在封建的、不開明的、變態(tài)的教育制度下的孩子都是具有悲劇性的。這雖然是控訴德國舊教育制度的小說,但是有許多相同的點在現(xiàn)在教育中仍存在,并且難以改變。
       小說留下了一個懸念,海爾納的去處和結(jié)局究竟是什么。海爾納是一個反抗性的孩子,他的反抗正表明了他是時代的逆流者,他天資稟賦可他不為人理解,有著自己孤獨與獨特的體驗。這種隱隱的人物命運在赫爾曼·黑塞的《荒原狼》中也出現(xiàn)過。
      可以說,漢斯和海爾納其實是一個人。有人說這兩個人都是作者的縮影,一個是痛苦地順應(yīng)了時代,一個是艱難地反抗著時代。這部小說也被認為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但我不考慮是否人物原型是作者本身。暫且我把他們兩個人認為是某一個人身體內(nèi)不同的自己。(并且是一個少年身體的靈魂里)在青年時代,大多數(shù)人無可置疑地經(jīng)歷過學(xué)習(xí),都在眾目睽睽下希望學(xué)業(yè)有成,而一部分因為種種困難在一開始就滾在車輪下。而又一些拼命地向前奔跑,而又有一部分漸漸因為體力不支慢慢被車輪壓軋。神學(xué)院的校長在漢斯成績退步后對漢斯說過:“千萬別松勁呀!要不然會掉到車輪下面去的?!睗h斯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向門外走去。我也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我想漢斯此刻的情景:從前的佼佼者,為了爭第一名的他在成績無法挽回的退步下,他一定感到了近乎絕望的痛苦,已經(jīng)沒有力氣再學(xué)習(xí)了。他為了學(xué)習(xí)已經(jīng)得了神經(jīng)衰弱癥,他總是盡力遮掩自己的孤獨與痛苦。當所有老師認為漢斯已經(jīng)無藥可救,已經(jīng)墮落后,對他投之以鄙視無耐心的態(tài)度?!澳€在傻笑嗎?您真應(yīng)該大哭一場??!”就像是被拋棄了一樣,沒有人在這些少年最迷茫時給予幫助,相反他們一再要求“您應(yīng)該更加認真一點,追上來。”為了學(xué)習(xí)而忽視了那顆最敏感的心,隱隱地我感到了有時和漢斯一樣經(jīng)歷著痛苦。
       漢斯在神學(xué)院退學(xué)以后,在家里經(jīng)歷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他每天都去草叢中躺著,看云卷云舒,他總是想到兒時的時光:釣魚,在鷹巷聽故事,游泳……一切沒有壓力的日子。而是誰要求他放棄了釣魚,要求他每天上拉丁文課、數(shù)學(xué)課和希臘文課。被剝奪的歲月用來學(xué)習(xí),而瘋狂拼命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卻是心靈與身體的雙重傷害。漢斯從一個本以為自己不與他人一樣的天才少年變?yōu)橐粋€普通的鉗工,泯然眾矣!漢斯最后在周日學(xué)徒的聚會后,一個人跌跌撞撞地走回家,倒在草叢中無力爬起,最后“受到危險的漢斯卻涼涼地、寧靜地躺在黑黝黝的河水里,慢慢地沿著山谷順流而下。他已經(jīng)擺脫了惡心、羞愧和痛苦。寒冷的淡藍色的秋夜俯視著他那在黑暗中漂流而去的瘦弱身體……”也沒有人知道,他是怎樣掉進水里去的。也許他迷了路,也許他想喝水,也許美麗的河水吸引了他……
       我想,夜晚和淡淡的月光那樣充滿了和平與沉靜的氣氛迎著他望,他在河水中一定想到了兒時的快樂時光,在痛苦中微笑著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     按照通常的說法,黑塞的長篇小說一共有九部。
      
      1、1904年 《彼得·卡門青特》 27歲 ⑨
      2、1906年 《在輪下》 29歲 ⑧
      3、1910年 《蓋特露德》 33歲 ③
      4、1914年 《羅斯哈爾德》 37歲 ②
      5、1919年 《德米安》 42歲 ④
      6、1922年 《悉達多》 45歲 ①
      7、1927年 《荒原狼》 50歲 ⑤
      8、1930年 《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 53歲 ⑦
      9、1943年 《玻璃球游戲》 66歲 ⑥
      
      本書是黑塞的第二本,卻是我讀的第⑧本。閱讀次序和寫作次序似乎在這個局部剛好顛倒了。據(jù)說,和《彼得·卡門青特》一樣,是一本自傳體的小說:
      
      這個說法在《黑塞畫傳》里得到了印證。
      
      黑塞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輪番出現(xiàn)在書中的兩個主要人物身上,比如考上“邦試”第二名的漢斯·吉本拉特;具有詩人氣質(zhì)、從學(xué)校出走的赫爾曼·海爾納;精神抑郁、打算自殺的漢斯·吉本拉特,這些都是黑塞本人的親身經(jīng)歷;而最后落水死去的漢斯·吉本拉特,卻是他的弟弟漢斯·黑塞命運的真實寫照。
      
      書名《在輪下》取自書中校長告誡年輕的主人公吉本拉特的一句話:抓緊研習(xí),以免丟落在車輪下。有點類似我們常說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而帶給漢斯悲慘命運的除了朋友海爾納的影響和他自身的特質(zhì)以外,恰好就是這個拼命奔跑的念頭。
      
      當然,還有那一小段無疾而終的戀情。
      
      盡管書介說這是一部控訴德國舊的教育制度的小說,可我邊讀邊想,對中國的孩子們來說,那種學(xué)習(xí)條件和寬松自由的氛圍無疑是個天堂。
      
      我覺得,不僅僅是教育,醫(yī)療、行政或者任意一個領(lǐng)域,整個社會在任何時候都像一個巨大的車輪,從我們每一個人頭上毫不留情地碾過,你逃避也好,詛咒也罷,結(jié)局早已注定。
      
      但是有很多人以為自己能夠幸免,甚至誤以為自己就是輪子本身,可以肆意地碾壓他人。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輪下。
      
      書中最能引起我共鳴的一句話出現(xiàn)在書的末尾:(在漢斯的葬禮上,他的父親)“吉本拉特先生由于此刻的寂靜,由于此刻充滿奇特痛苦的思想,正猶豫地、不知所措地向著他那習(xí)以為常的生命的下坡路走去。”
      
      我們似乎都習(xí)以為常地走在生命的下坡路上,一小部分人開始有所覺察;但或許,那些沒有任何覺知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吧!
      
  •       這個序把這本書的揭露意義夸大得也太多了吧。不可否認書中是諷刺了教育,老師的冷漠,對學(xué)生天性的扼殺。但是如果站在老師的角度,看到原來一個勤奮向上的學(xué)生越來越落后,難道不會阻止他和所謂的差生的交往?希望孩子改變命運,不會一直施給他壓力讓他努力學(xué)習(xí)上進?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屢見不鮮啊。學(xué)習(xí)那么多小時常見的,學(xué)習(xí)的東西也是那么枯燥,完全扼殺了學(xué)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個性。到了大學(xué)學(xué)習(xí)的也是那么類似,不能展現(xiàn)老師的才智,不能提高學(xué)生的興趣,總是中國教育也就不斷重蹈覆轍,扼殺一批批人才,培養(yǎng)一個個企業(yè)的螺絲釘。
        但是,漢斯的父親希望漢斯能在學(xué)習(xí)上有所長進,可以走和別人不同的路,不當技工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老校長、牧師長期輔導(dǎo)漢斯希望他能考的好成績也是付出了他們的心血在培養(yǎng),不可以都抹殺說這樣殘害了漢斯。神學(xué)院的校長看到漢斯在這門課上成績下降了就更加冷漠,老師也不關(guān)心所謂落后學(xué)生,這樣的例子在國內(nèi)教育就是屢見不鮮。不過如果我是作為一個老師,我也不會喜歡落后學(xué)生,我也懶得管,所以我也就是一個自私的人。
        只能說漢斯是那個環(huán)境下想改變自身命運的悲劇,要么取得極其優(yōu)異成績走出鄉(xiāng)村,要么就是去當學(xué)徒。所以這是社會的悲劇而不能太苛責(zé)校長,牧師等等人對學(xué)生的壓迫。他們能做什么呢?漢斯曾經(jīng)那么努力學(xué)習(xí)后來成績一落千丈,神經(jīng)衰弱,后來溺水而亡,很可惜的一個人就這樣被摧殘了。但是如果他不努力,他一開始也是走和他的兒時同伴一樣就去當學(xué)徒,那樣的生活難道更值得稱道嗎。
        海爾納這樣的天才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就是像漢斯那樣通過奮斗來改變自身命運。曾經(jīng)異常努力學(xué)習(xí)的狹隘的我就是一個小漢斯,尤其是初中時候,努力保持第一,還未那個成績斤斤計較不是第一。初中時我承認還是有若干比我有才華多的人,老師專門對我進行競賽輔導(dǎo),但是最后我什么獎都沒獲,壓力大,實在沒有才華是造成這的原因。那時候的天才也被打壓了,不知道現(xiàn)在如何。幸好后來漸漸我不是那樣書呆子,沒有厭學(xué)到被退學(xué)的程度,還勉強可以混著。漢斯的悲劇不會在我身上發(fā)生。
        改變自身命運是那么無助。
  •     漢斯悄無聲息地走了,他離去的時候,一定很不甘心吧。
      
      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頭頂眾人艷羨的光環(huán),是光鮮亮麗,也是束縛纏身?;钤趧e人眼光下的孩子,哪里會有自己?
      
      去參加邦試,考試結(jié)束后,兩個小孩對題。漢斯的答案與另一個少年的答案很不相同。漢斯急急忙忙從課本里找到有關(guān)這道題的知識,細細琢磨。讀到這,我不禁想笑。中國的學(xué)生,想必不少有這樣的經(jīng)歷吧。
      
      漢斯受教育制度和學(xué)校的束縛太深,加之性格懦弱,面臨挫折和障礙,不知何去何從。與海爾涅相比,少了些勇氣和膽量。海爾涅個性鮮明,蔑視權(quán)威,敢于向所謂正統(tǒng)發(fā)起挑戰(zhàn)而不計后果。剛硬的性格讓退學(xué)的結(jié)果看起來理所當然。在當時專制的教育背景下,想要大膽地做自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顯然,漢斯無法做到,只能在一灘污泥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漢斯眼睜睜地看著海爾涅受到嚴厲的責(zé)罰而沒有伸出援手,內(nèi)心掙扎,不斷的自責(zé)與悔恨也難以彌補傷痕。漢斯又一次在軟弱和羞愧的糾纏中喪失了自己。
      
      教育教給漢斯如何學(xué)習(xí)高深晦澀的學(xué)科與知識,卻沒能教給漢斯如何去愛一個人。當愛瑪出現(xiàn)時,漢斯才逐漸了解和感受到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應(yīng)該有的本能與情感。本性無罪,真正的教育應(yīng)該直面人的本性,讓人的天性自然發(fā)揮。
      
      書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引人入勝。我能感受到黑塞綿綿的情誼與繾綣的情思。柔和溫暖的自然寫意與生硬冰冷的教育寫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貼近自然的時候,也是人性最本真的時候。漢斯遙望美麗的自然風(fēng)光,感受淳樸的風(fēng)土民情,內(nèi)心一定豐盈飽滿,愛意充實。漢斯又重走了一遍兒時常去的貧民居住的街區(qū),難忍心中的悸動。舊時的婦女依舊在講老掉牙的故事,卻那么溫暖,即使污水橫流、破敗腐化的街道與富麗堂皇的教育殿堂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借機不妨反思我國的教育,大同小異吧。當人性真正自由的時候,才是教育邁向成功的時候。
  •     也許好的作品就應(yīng)該能觸動最大部分人,而怎么才能做到?對于人性的書寫應(yīng)該算是真理了。當然,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的文字能感人,能讓人常常想起,那么必定是觸碰了人性這個領(lǐng)域。有人說,文學(xué)史就是一部人類的精神史,我再同意不過了。
      這是我接觸的第二部赫爾曼·黑塞的作品,第一部是他的《悉達多》,一部涵蓋面更廣的作品,至今仍然不敢動筆對它說三道四,唯恐這樣亂敲一氣就把對它的膚淺理解定格了。
      當然這不是對于《在輪下》的貶低,只是因為這部作品更貼近于我的生活罷了,所以感受可能更為真切一些。
      小說以一個天才三好學(xué)生作為主角,天啦,這種人在當今的中國是多麼普遍啊!甚至在我身上,也有這個形象深深的烙印。他們往往是家庭的驕傲和希望,他們并不是生下來就注定這個樣子的,只是因為他們在教育制度下更為馴服,更愿意犧牲自己的天性來服從政治和道德對于自己的規(guī)范,逐漸變成了伯樂馴服的千里馬,成了工匠手中的中規(guī)中矩的模型,成為了園林手中曲直符合世人審美的景觀樹。他們剛開始很享受,即使這種過程意味著部分痛苦,但是與眾不同超越世人滿足世人的感覺更讓人心靈滿足。
      直到心已經(jīng)扭曲到感覺不到世界的溫暖,曾經(jīng)受到的贊美和肯定都只是對你的馴服評價,而非對具體的真實的你。于是,你的世界開始崩塌。
      天才最后得了精神衰弱癥,他回到家回歸到樸實的生活中,開始了一個星期的學(xué)徒的生活,跟他下時候的玩伴一起。然后,最后他仍然死去了,作者認為他已經(jīng)不肯能重新開始一段健康的生活。
      這樣的結(jié)局未免殘忍了些,我甚至對于作者的狠心有些驚訝。這么一個年輕的生命,并沒有做什么惡事,相反,他一直很刻苦地學(xué)習(xí)。但是,最后的結(jié)局,精神奔潰,失去了生命。
      
      也許是處于對自己的境遇的惶恐才對結(jié)局如此驚訝,在這個提倡你自律向上、不斷追求向上的社會,沒有人關(guān)心你是否做到了你自己。這并不表示做你自己要排除社會所有的干擾,人是社會的,但是,這個社會太急功近利,急于成功,急于享受,所以大部分人踏著別人成功過的路奮力追趕,孰不知當所有人都朝著一個目標在同一條路上奔跑的時候,我們都分不清彼此了,因為,我們都一樣了。
      
      也許你想過自己想要的成功,或許它與書本上、媒體上及親友口中所說的成功長得很不一樣,于是你偷偷地把它藏起來,唯恐怕別人看到了回給你鄙夷的眼神。于是,漸漸的,你把它忘記了,看到別人有相異的想法時,你也跟別人一樣,投去鄙夷的一瞥。
      
      歷史的車輪就這樣碾過了一代又一代人,于是人類就一樣的創(chuàng)造著周而復(fù)始的歷史。
      
  •     漢斯是一個神童,而且他願意努力,爲了通過考試,他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後來成功考上了神學(xué)院。在神學(xué)院里,他遇上了崇尚自由的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赫爾曼,從此自我蘇醒,後來在學(xué)校的壓力下,神經(jīng)衰弱不得不輟學(xué)?;氐郊亦l(xiāng)做技工,不堪忍受的嘲笑和諷刺下最後死了。
      漢斯的死無疑是可惜,但是對於漢斯的自我蘇醒之後,他的“墮落”,以及輟學(xué)的結(jié)局,這是不是一種可惜呢?可以假設(shè),如果漢斯沒有遇上赫爾曼,他必然會沿著“最正確”的道路,走上“最光明”的前程。漢斯的父親、他的校長、牧師、村子裡的所有人一定都認為這是最好的,退步是可惜的,輟學(xué)是可惜的。對於這樣的遭遇是漢斯的父親說,這是一系列的不幸。
      如果這真的是可惜和不幸,那麼一切罪惡的源頭便是自我的覺醒。這種覺醒給漢斯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災(zāi)難”,甚至最後的死亡,而他原本應(yīng)該擁有的生活是更為“美好”的。人的覺醒與人的思考,真的是在同人的“幸福”生存之道相違背嗎?難道我們越是認識自己,我們便越是痛苦?覺醒就是拒絕安定而無憂的生活?世界上真的只有痛苦的哲學(xué)家和快樂的豬?
      似乎確實如此。形而上的事物無法融入于世俗,一旦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的痛苦就發(fā)生了質(zhì)變,再也無法調(diào)和,唯有持續(xù)加深。尤其是在當我們意識到自我,卻要爲了生存而同世俗生活妥協(xié)的時候。如果不妥協(xié),那就是漢斯的下場。這種妥協(xié)或許一開始是人性中生存的本能,但是一旦意識被喚醒,這種本能就會逐漸被嫌棄,因為我們所追求的,所思索的事物重於生存與生活,對於柴米油鹽,有比他們更稀罕、更寶貴的東西。星空絕對比米飯豔麗,哪怕是飢餓的人。
      生活絕對不是妥協(xié)的藝術(shù),生活的藝術(shù)恰恰是在於我們的反抗。但我始終認為,一切生命的本質(zhì)都是悲劇性的。一旦覺醒,痛苦便來臨,如果不覺醒,那更是可悲。最為駭人的是,我們永遠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漢斯不能選擇是否遇上赫爾曼,遇上了是不幸,沒有遇上也是不幸。生下來就擁有非凡的智慧,便註定了他人生的悲劇。因為,一旦我們認識到自我的覺醒帶來的苦難,我們便開始嚮往一頭快樂的豬的狀態(tài),這種時候,便是自我蘇醒已經(jīng)到了某一種階段的時候,也正是我們無法回頭的時候。
      那麼,到底自我的覺醒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我原來以為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我?guī)е活w感恩的心謝謝所有喚醒我的人,生活中是我在莞中的老師和同學(xué),精神世界里是毛姆、是加繆、是喬治奧威爾、總之是很多人。以前,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什麼是人,如何活著,思考的價值和理性的意義。我只是朝著最正確的方向,考高分,考名校是正確的,我就考高分,考名校。這便是我的信仰,也是我的支撐點,我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實現(xiàn)。但是,當我開始思考,意識到這一切是庸俗而毫無意義的時候,我便也開始了我的迷茫和痛苦。隨著閱讀的增加,接觸思想的增加,我的迷茫和痛苦便加深。如今我的價值觀似乎中空了,我的痛苦甚至讓我想死。
      我試圖走回頭路,重新變得世俗和無知、哪怕功利和小人。因為前進的路太難走了,我想做一個懶人。但是我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沒有可能做到,這時候總會覺得,能夠遺忘真的是一件太幸福的事情了,我從前的追求,曾經(jīng)的意識到自我的我那樣子的厭惡,而這種厭惡無法磨滅,甚至消減。只要我有這樣的想法和打算,甚至最後的行動,這種厭惡感都會在嘗試過後來襲,我對世俗的追求越是強烈,這種厭惡就越是強烈,我已經(jīng)無法自控。這種厭惡一直在累積,最後,我唯有放棄這種對自己的放縱。甚至在我羨慕別人可以有簡單的追求,如金錢、地位的時候,我也對這個羨慕別人的自己感到噁心,於是,我對別人變得無法包容。
      高三的時候,我住在狹小的二人宿舍。跟我同住的是一個理科班的女生,她經(jīng)常都在做題,很少會去閱讀什麼,而我通常卻是在宿舍里看雜書,她大概是感到不平衡了,於是就同我一起看雜書,我給她推薦了很多書,我們常常就各種觀點、社會新聞探討和交流。後來她在高考前一個月還在看《紅與黑》。有一次,她問我,我們爲什麼要知道這麼多,如果我們知道得少一些,活得會更簡單一些。她感到困惑和痛苦,還有無奈。那時候,我只是說,如果她沒有認識到著一切,她不會有這個煩惱,但是,她還會有其他很多繁瑣的煩惱。那種情況下,她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只有認識到,才有機會選擇。如今,我才知道,根本就無法選擇,同樣是在生命沒有如果的前提下。
      後來,我開始覺得,自己對室友的或許算是喚醒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犯罪,尤其是她有感受到痛苦,而她本來沒有必要或者機會體驗這種痛苦的話,我真的是一個罪人。在那以後,我更願意在人群中做一個極其膚淺的人,不再刻意去引導(dǎo),或者啟示,就算是偶爾討論一些書目,我也不再高談闊論,只願意說一些簡單的皮毛話,因為我的悲憫,雖然這麼說很自傲,我真願意當一個沒有絲毫影響力的人,所有人的人生軌跡的走向與我無關(guān),我努力撇清一切關(guān)係。
      所以,我也可以說赫爾曼是殺死漢斯的兇手。而小說里的智者鞋匠卻說,校長、老師、牧師才是殺死漢斯的兇手。是嗎?他們使?jié)h斯活在輪下,但是讓漢斯感覺到活在輪下的痛楚的,卻是赫爾曼。是赫爾曼讓漢斯認識到自己,循序漸進的追求是媚俗,媚俗的人生應(yīng)該被鄙視,但是世界是多么不公平,思想和覺悟俯視所有的生存技能,把我們引向死亡。而遇見或者不遇見赫爾曼,永遠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這是生命除了虛無以外,最大的悲劇。
      2013.9.8寫於宿舍。
  •     讓人想起盧梭的《愛彌爾》。以前一個老師上課說,生下孩子之后,最好先看看《愛彌爾》,再教育孩子。不過我會建議,先看看《在輪下》,再對孩子進行教育。Im Vergleich zu Hans bin ich gluecklich. 黑塞的魅力在于那種對自由,對內(nèi)心的呼喚的追尋。換個角度,也是黑塞的局限。 Unterm Rad.
  •     這是黑塞1903年二十七歲開始撰寫,1904年完成,1906年出版的作品。這是黑塞的早期作品,他自己說要“把自己從不愉快的回憶中解放出來”。全書共七章。
      
      這個故事是講一個孩子,而敘述者先從他的爸爸講起?!稗缈图娲砩碳s瑟夫·吉本拉特先生在當?shù)赝虚g絕無特別突出或與眾不同之處。他和旁人一樣,身材魁梧健壯,經(jīng)商才能平平,對金錢還抱有一種實實在在的、出自內(nèi)心的崇拜?!倍筛赣H自然地引到了兒子,“漢斯·吉本拉特?zé)o疑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只要觀察一下他和別的孩子相處一起時顯得多么溫文爾雅、鶴立雞群就夠了”。人物一出現(xiàn)就是作為一種具有天賦的聰明孩子的形象。
      
      一般故事的開始都有個起點,這個起點要引起故事的進行。在這里,起點就是“邦試”。于是,敘述就從漢斯準備考試開始了,環(huán)繞在周圍的家庭,學(xué)?!處?、校長、鄰居、本城牧師、同學(xué),一一出場。作為天才的漢斯,道路已經(jīng)可以看見了,由考試進入神學(xué)院,畢業(yè)后當傳教士或牧師。作為小說,敘述者肯定是要打破這條路的,這是后話。
      
      黑塞對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變化把握地可謂細致入微,將小漢斯的緊張、絕望、討好、努力、疲倦、興奮,全都表現(xiàn)出來。第一章寫邦試,漢斯順利通過了,他得到了他的獎勵,可以有七周的假期去釣魚了。(當玩對孩子來說成為一種獎勵的時候,它遲早也會變得無味。)
      
      就在寫漢斯的暑假。在這里敘述在暗地里起伏。開始漢斯在盡情享受自己的暑假,累了那么久,緊張的神經(jīng)終于可以舒展一下了??赡翈?、校長的提醒和課程,又使?jié)h斯回到之前的狀態(tài),也覺得玩沒多少意思了。而“名列前茅是他堅決想做到的。究竟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信任并將就著這個世界,家庭和學(xué)校的世界,并十分努力。這也讓漢斯的身體出現(xiàn)了征兆——頭疼。疼個不停。黑塞寫到學(xué)校:看到一個長期未顯露才華的孩子突然迸發(fā)出天才,看到一個男孩放棄了木劍、彈弓、弓箭和其他幼稚的游戲,看到他開始要求上進,看到一個面頰圓圓胖胖的粗野孩子通過認真學(xué)習(xí)變成一個出色的、嚴肅的、幾乎是苦行僧式的男孩,看到他的臉變得老練和聰明,他的目光變得更深邃、目標更明確,手變得更潔白、更安分,這時,教師就會愉快和自豪得心花怒放。他的職責(zé)和國家委托給他的任務(wù)是束縛和鏟除年幼男孩的本性粗野的力量和欲望,代之以樹立一種寧靜的、適度的和國家認可的理想。
      ······它的任務(wù)是按照官方批準的原則把他們教育成社會有用的一分子,喚起他身上的某些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的充分培養(yǎng),是靠營房中的嚴格訓(xùn)練來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小漢斯就在這樣的路上一步一步走著。
      
      ,小漢斯走到了毛爾布隆的修道院,要在這里開始新的學(xué)習(xí)。這一段生活主要圍繞漢斯及其同學(xué)和學(xué)校之間的關(guān)系,漢斯和同學(xué)的關(guān)系來寫,使我想起一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尤其是利己主義者的路丘斯和特立獨行的赫爾曼·海爾納。重點是寫詩歌的海爾納和漢斯之間又接近又疏遠的友誼,海爾納對漢斯來講算是一個引路人。直到漢斯對友誼的背叛成為小說中的一個跳躍點。
      
      漢斯因為面對同學(xué)的死亡而鼓起勇氣,珍視他與海爾納之間的友誼。他與海爾納越深的交往,越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的貧瘠和無趣。對周圍也漸漸沒了興致。海爾納離開了學(xué)校,漢斯依然還在。
      
      開頭就寫漢斯的這種心境:就像一只土撥鼠靠儲存的食物過活那樣,漢斯靠自己從前掙來的豐富學(xué)識還維持了一段時間,隨后便開始可憐地忍饑挨餓了。雖然他也曾有過一些短暫、無力的振作時候,但是,這種毫無結(jié)果的努力本身就在嘲笑他。現(xiàn)在,他不再白白地折磨自己了。漢斯“那匹被驅(qū)使過度的良駒已癱在路旁,不中用了”。漢斯開始害病,神經(jīng)衰弱。他也離開了學(xué)校,回到家里。唯一可以安慰他的就是死亡的念頭。“他一再到那個地方去,坐在那里想象自己以后有一天被人發(fā)現(xiàn)死在這里而感到一種少有的快慰?!睗h斯也在回憶曾經(jīng)愉快的童年時代??伞皹浔豢车糁鞲芍螅瑫诟棵劝l(fā)新芽,同樣,在患了病和被摧殘之后,人的心靈往往會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時期和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里發(fā)現(xiàn)新的希望,把被扯斷的生命線重新連接起來似的。這些根部萌發(fā)的枝條雖然茂盛多汁,生長迅速,但這種生命只是表象,它永遠也不會再長成為一棵真正的樹。”漢斯的生命力似乎已經(jīng)大勢已去。
      
      又是一次可能性的呈現(xiàn)。童年只是回憶,并不能改變漢斯如今的事實。那么,對女孩的感情是否能激發(fā)漢斯的生命呢?黑塞寫道這種變化,“他心中的某種東西給撕碎了”?!翱鞓芬馕吨贻p的戀愛力量的勝利和對于暴風(fēng)驟雨生活的最初預(yù)感。而痛苦則意味著清晨的安寧被破壞和他的心靈已經(jīng)離開了童年時代的國土,再也無法尋獲?!ぁぁぁぁぁぶ坏靡揽孔约旱牧α繉ふ页雎泛途戎!倍鴿h斯沖不破以往生活對心靈的碾壓,面對女孩,面對戀愛,他感到幸福,真正接觸時,又感到疲憊和驚嚇。他只能“把他整個的痛苦和委屈化為一場號啕大哭為止”。
      
      的開頭是愛瑪走了,宣告著戀愛拯救的可能性也喪失了。漢斯只好順著生活的步驟,去工作,去做一個鉗工,學(xué)徒。而漢斯其實覺得這是非常具有嘲諷性的事實,自己讀了那么多年書,到頭來要從一個學(xué)徒做起。他嘗試著融入工廠的生活,也失敗了。他和同伴一起喝的酩酊大醉。他獨自走開,坐在蘋果樹下唱歌,他覺得自己骯臟可恥,那樣沮喪,那樣痛苦。“他幾乎沒有唱完,就感到內(nèi)心深處一陣痛苦,一些模糊不清的想象和回憶,羞愧和自責(zé)像一股渾濁的洪水向他涌來。他大聲呻吟,抽泣著撲倒在草地上。”似乎,死亡只是唯一的選擇了,似乎,漢斯只能順其自然了。漢斯死了。
      
      此書的末尾是漢斯的葬禮,和漢斯無關(guān)的葬禮。牧師、校長、老師都在竊竊私語。父親不明白兒子為什么會這樣。最后一段,黑塞結(jié)束得很好?!靶〕巧峡帐且黄瑲g快的藍天,山谷里河水在閃耀,長著樅樹的群山柔和蒼翠,一望無際。鞋匠悲傷地苦笑著,挽著吉本拉特先生的手臂。吉本拉特先生由于此刻的寂靜,由于此刻充滿奇特痛苦的細想,正猶豫地、不知所措地向著他那習(xí)以為常的生命的下坡路走去?!?br />   
      
      
  •     前半部很一般?!捌綄崱钡娇捎谩捌接埂币辉~概括。毫無出彩之處。那種成人的居高判斷使得很難迅速介入情節(jié)的進展。第四章海爾納被開除后,開始有起色。至第六章,漢斯的鉗工經(jīng)歷,文字終得以沉潛下來。第七章,漢斯醉酒之后沉水而死,此章尤為出色。2013.1.7
  •      傳聞中的世界末日年里,讀完這最后一本長篇。整部小說彌漫著英國繪畫清淡朦朧的氣息,鄉(xiāng)野以及修道院的田園景在作者筆下處處鋪展。
       從久前德國的陳舊教育體制看到了現(xiàn)代中國應(yīng)試教育的身影。每個人有每個人成長的軌跡,如果按部就班,或許漢斯該是個中規(guī)中矩的語言學(xué)家,畢竟對于他來說,讀起希伯來文如同享受。他不會走到應(yīng)試教育的囚籠中,也不會在最后走向河中的死亡。
       而對于海爾納來說,雖然整篇的評論都傾向于他,但依舊覺得他雖才氣滿溢但教養(yǎng)缺乏,因此我甚是對他不喜。
       末日未毀的世界,缺少了一個教育烏托邦。
  •     同性戀理想主義的贊歌
      
      
      
       ——讀《在輪下》及其他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在《挪威的森林》里提到過赫爾曼·黑塞的小說《在輪下》,我曾經(jīng)在搖搖晃晃的列車上讀過幾頁。于是,閱讀完村上春樹的小說,那種小說語言和故事情節(jié)所營造的心靈濃重的感傷氛圍化作一種慣性驅(qū)使我繼續(xù)迫不及待的又捧起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這本小說繼續(xù)閱讀。讀《在輪下》這本書應(yīng)該在沒有任何外在干擾的狀態(tài)下靜心領(lǐng)略。躺在床上,在窗外連綿不絕的委婉悅耳的鳥聲伴隨下靜靜的讀完余下的部分,隨著閱讀的一步步深入,我完全被一種更深更濃的悲戚憂傷的情緒所浸染。主人公漢斯和海爾納之間的同性友情如此凄美動人,令人柔腸寸斷……我不禁想到自己曾經(jīng)的朋友S,自從和她的關(guān)系由于某些疏于經(jīng)營的因素而淡化甚至分手失去聯(lián)系之后,在我的生命歲月中再也沒有遇到過像她這樣能令我喜歡她而雖然不情愿但又不得不無法控制的順從她而喪失大部分自我的同性朋友……不禁想到目下的現(xiàn)實生活,周圍平庸乏味的人群,那些淺薄的歡樂如泡沫般在單調(diào)的生活海洋中泛起,瞬息即逝,未給人留下一丁點回味色彩。我想,我是需要一種精神上的痛苦感受的,有一種痛苦的體驗就像營養(yǎng)一樣滋養(yǎng)著我的生存。我想到了卡夫卡筆下的《饑餓藝術(shù)家》,饑餓藝術(shù)家的生存意志的延續(xù)是靠反生存的饑餓來維持的。如同薩特所說:“他的事業(yè)就是毀滅他自己”。日復(fù)一日的經(jīng)歷十年如一日,刻板、呆滯,舉目四望,永遠是一張張木然的物化的面孔(也包括自己的面孔)承載著綿綿流逝的時間。而拖拽著時間前行的富有特征的標記卻是自己內(nèi)心深處記憶中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一些隱秘的生動的事件,和S的交往便是在我的生命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樁……短暫的幾年時間濃抹重彩的記憶無限的拉長心理時空的延宕,濃抹重彩的記憶如一幅幅鮮亮生動的油畫遮蔽、覆蓋了以后十幾年蒼白的人生歲月……一張表情生動的臉,凹凸有致的富有青春活力的少女身軀……S的音容笑貌將許多張疲憊麻木的臉模糊拉遠成為她的各種生活姿態(tài)的襯托背景。我想念她,有時從睡夢中醒來,從內(nèi)心中呼喚她的名字……雖然她也許早已根本不在乎我……我想到她就會聯(lián)想到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羅馬假日》中的奧黛麗·赫本;更確切的便是美國八十年代的電影《鴿子號》中的女主人公,那位女主人公駕著帆船和男友在海上航行冒險……在狂烈的海風(fēng)吹拂下的那張臉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無所畏懼,張揚著青春迷人的個性……我相信赫爾曼·黑塞的作品所展示出的一種不便明喻的觀念,是存在著一種反傳統(tǒng)的同性戀理想主義的。同性之間的相互眷戀可以妣美于異性之間的戀情的,甚至可以超越……香港著名影星張國榮的命運個案便是這種心理事實的最好佐證。張國榮長著一張沒有被塵世絲毫污染的童稚的面孔,其線條柔和而溫潤,他的電影表演形象有著一種高貴而優(yōu)雅、凄迷、哀絕的動人氣質(zhì),在《紅色戀人》中,他演繹的不是一個投身革命洪流的熱血沸騰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有著女性柔弱、充滿書卷氣和頹廢病態(tài)的無政府主義色彩的游魂浪子,使我聯(lián)想到巴金筆下迷茫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死亡之時他戴著鐐銬仰望長空緩緩倒地的姿勢沒有昂然振奮的革命氣節(jié),印在我腦海中的則是一個深深沉迷于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深深的迷醉于死亡的凄婉、哀慟的面部表情,這最后的面部表情具有一種令人壓抑的揪心的魅力,深深的印在腦海而久久不能釋懷……這個“比女性的嫵媚還嫵媚”的優(yōu)雅男人如果沒有同性戀的另類深度經(jīng)歷作為其豐厚的內(nèi)在底蘊,是展示不出那獨特的、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的表演的,那張迷人的有些女性化甚至“比女人更女人味”的臉延續(xù)到46歲的生命黃金歲月而戛然而止,他對異性的拒絕姿勢更強化了他誘惑異性的巨大魅力……據(jù)說,他生前最喜歡讀的書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他以明星的效應(yīng)捍衛(wèi)了其反傳統(tǒng)的正常生存經(jīng)歷,使同性戀漸漸的為社會所寬容和接納,這不是人的變態(tài),不是違反人之常倫。如同黑塞筆下的同性朋友的情誼,是拒絕任何褻讀的語言的。當情同手足的好友失蹤,漢斯·吉本拉特感受到世界末日的降臨,最后可以說是與他一同赴死……這種友情的離經(jīng)叛道的舉止更強化出其凄美、悲哀的一面,使人不禁會愴然而泣下……雖然沒有有形可見的眼淚,卻在內(nèi)心深處悲鳴不止……
      
      我過去曾讀過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那本書所含蓄昭示的也是一種同性戀理想主義,但其營造的氛圍是浪漫的、明朗而愉悅性質(zhì)的唯美,和《在輪下》悲涼、凄哀性質(zhì)的唯美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中,兩個少年一個偏于理性,性情嚴謹莊重,一個偏于感性,性情頑皮隨意;一個恪守修道院的清規(guī)誡律,過著一絲不茍的禁欲主義生活,另一個則選擇流浪,過著放浪形骸的審美感官刺激的生活,歌爾德蒙陶醉在對各種異性的追逐游戲中尋歡作樂,“從一個女人走向另一個女人”;而納爾齊斯則在修道院中靜修和冥思,潛心研究人類歷史宗教學(xué)傳承下來的各種奧義經(jīng)文,但這并不妨礙兩顆高貴的靈魂在精神層面的高度契合。他們倆彼此的心靈相互感應(yīng),相互肯定,相互欣賞,在相輔相存的和諧中互相激勵著生存,最終在納爾齊斯的幫助下,歌爾德蒙完成了具有形而上的象征意義的完美無缺的理想女性之美的雕塑座像,這個女性的雕塑座像是他們倆純美友誼的結(jié)晶。
      
      我是一個具有強烈陣發(fā)性憂郁氣質(zhì)的人,已滿懷傷春之情踉蹌在日復(fù)一日的季節(jié)更替之中,《在輪下》的故事則更能撞擊對應(yīng)我靈魂深處愁腸百結(jié)的感傷角隅。那種感傷情緒如一首如泣如訴的小提琴曲從我的靈魂深處涌流出來,縈繞著我注視世界的目光,糾纏著對往昔人和事的哀婉回憶……《在輪下》的語言所蕩漾的憂傷情緒更甚于《挪威的森林》……
      
      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也寫了一本名叫《禁色》的同性戀小說,這本書是赤裸祼的毫不遮飾的同性戀題材小說。其描寫中絕不攙雜自身的主觀評判傾向。他所描寫的對象是物化的、低俗的、令人厭惡作嘔的。但三島狡智剔透的語言將描寫的對象提升到一個冷峻審視玩味的層面,從而減輕了閱讀時對這些源于感官肉欲生理愿望的猥褻行為的厭惡感。他對男人們“同志”間的生理欲望的細節(jié)的精致而細膩的描寫引起了我的某種惡心感,但這種惡心感又被他高度思辨的形而上的分析語言所抵消。而黑塞的作品《在輪下》卻整個激蕩著青春的熱情和青春的憂傷,是一曲純精神的、潔白無瑕的同性戀理想主義的動人哀歌……那凄美絕望的同性之戀催人淚下,浸徹骨髓……
      
  •      《在輪下》書名的大意是校長對讓他日漸失望的漢斯說:“不要到輪子下面去。”在漢斯與海爾納的友情日漸濃厚,到了彼此互相依賴的程度時,漢斯也從原來的一直想往上爬,但卻不知道動力在哪,只是在父親,牧師,校長的鼓勵聲中,找到自己的向前的一個虛幻的理由。
       這本書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作者黑塞也如同漢斯一樣,天資聰明,有著出眾的潛力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在父親的觀念里,或許這樣的小孩就是為了參加“邦試”,進入神學(xué)院,在國家的培養(yǎng)下,為國家出力。
       鄉(xiāng)間美景,養(yǎng)過的兔子,業(yè)余愛好,一切都殺掉,在一個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階段里,只充斥著無休止的學(xué)習(xí)。
       漢斯進入神學(xué)院,在這里,來自不同家庭,有著不同性格的男孩生活在一起,觀念發(fā)生碰撞,更讓漢斯接觸到另一位好朋友海爾納。
       海爾納粗心大意,愛好詩歌,最重要的是,他不為外界對他的評價所動。他曾說過:“就算我考了20名,也不一定比第2名笨?!边@是一個天性自由的靈魂。有的人認為,這兩個人都是黑塞,只不過在文學(xué)作品中,黑塞將兩個人的特點分離化,賦予一定的情節(jié)。
       這樣的設(shè)置,不禁讓我想起了《搏擊俱樂部》。里面的兩人也是這樣,一個中規(guī)中矩,拿刻板的生活毫無辦法,一個放蕩不羈,以肉搏來換取快樂。最終,在愛情中獲得了重生。
       相比這部電影,小說中的漢斯并未因為愛情尋求解脫,反而在初嘗愛情的美好后,隨著艾瑪?shù)碾x開,而陷入另一種漩渦之中。
       說實話,這部小說深刻的抨擊了教育制度對人性自由的摧殘。雖然關(guān)于此類題材的小說不在少數(shù),,但本書還是以深沉但靈動的筆調(diào)顯得獨樹一幟。不少關(guān)于教育制度的批評總是顯得浮躁且極端,但本文作者的才氣,使本書的故事簡單卻不乏深度。
       本作者值得繼續(xù)關(guān)注。
  •     我的評價僅對于《譯本序》。
      起先是在老師的力薦下買下這本書的,也可能是由于長期沒有看過外國文學(xué)小說了,所以翻得也格外仔細,連以前快速略過的《序》也仔細地閱讀了,但結(jié)果令我很失望,連讀下這本書的渴望也減弱了。
      先說令我最最光火的,是那個譯者把這本書大概的情節(jié)已經(jīng)寫在《序》里面了,那你還讓我看什么看啊,我看你的《序》算了,不會寫就少寫點好咧,又沒人逼你要湊字數(shù),人家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作者就僅僅寫了一點,但不管是文采還是內(nèi)容都是一般的譯者比也比不得的。反正整篇《序》給我的感覺就是在湊字數(shù),翻來覆去就是在講兩個主人公之間的關(guān)系,這我不會自己看?。?!要你給我講的啊,看你講我不會去看百度百科?。。》凑碎_頭他對作者赫爾曼·黑塞的一些生平簡介和作品之外,后面的一大大段都是像在寫讀后感一樣的,文筆又不怎么樣,跟我這個高中生差不多呀,我覺得我都可以直接抄下來交給老師了。
      因為我以前并沒仔細看過《譯本序》這種東西,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譯者都是這樣寫的,我還特意去翻了《瓦爾登湖》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序》,也并不是這樣的,其中也會有一些譯者自己的獨到見解,但是在這個里面連坨屎都沒有,也許這樣講很不禮貌,但也只有這樣才能表達我現(xiàn)在內(nèi)心的失望。我認為,譯者的好壞,是會直接影響到讀者潛意識里對這本書以及原作者的評價的。我也特意去查了張佑中這個人,也就是這本書的譯者,網(wǎng)上也沒有關(guān)于他的過多介紹,一列出來都是他翻譯的《在輪下》。所幸,我知道讀這本書的大多也就是像我們這樣的高中生,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也會像我一樣沒有多少閑情逸致去看什么《序》的,也就不會影響什么了??傊蚁M撤N沒什么文筆的譯者要么就少寫點東西來禍害我的眼睛要么你就別翻了,蛋疼!
  •     “孩子躺在一張光光的床上,他那嬌美的額頭,蒼白聰明的臉龐看起來依然仿佛是個特殊人物,仿佛生來就有權(quán)得到與別人不同的命運似的?!?br />   
      從早上開始,我就沒跟任何人說過話了,一天嘴巴沒張開的感覺很奇異。室友們一個個拖著箱子離開,整棟宿舍樓似乎只剩下我跟阿姨在這里駐守,早上下樓煮面,中午下樓煮面。在寢室窩著連著補了N部電影,不是問題少年,就是文革知青,不能稱得上歡快。
      
      傍晚,終于出了趟遠門,甚至騎車穿過了整個學(xué)校,為的是看已經(jīng)買過票的電影,那是一部驚悚懸疑片,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展映,某德國青年導(dǎo)演的處女座,當時點擊過付款我就后悔了。因為發(fā)現(xiàn)放映時間為晚上8點多,算一算放完也該10點多了,想象空無一人的大街上,路燈的光照得路兩旁的行道樹泛著幽黃地顫動,像是打著盹的野獸,亮著刺眼遠光燈的車子一輛輛飛馳過,如果是外星人這時候降臨,一定會認為這是兩個地球生物在追逐嬉戲,在這種夜晚里,一個弱女子在樹底下無聲地騎著車,生怕驚醒了什么神奇生物……越想越毛骨悚然,不過甩甩頭,把這些想法甩掉,沖著我那30塊錢,我就奮不顧身了。結(jié)果在得知是德國電影的那一刻就明了了,并沒有多嚇人,那黑白片放到一半時我睡著了,睜開眼時燈已經(jīng)亮了,揉著落枕的脖子,想著好歹掙回來15塊,我安慰地笑了。
      
      喜歡做在沒人注意的角落,乘員工電梯刻意地避開人群,時常從熱鬧中脫離,微博總是發(fā)了馬上刪掉……這些癥狀讓我總想給自己下社交恐懼癥的診斷書。而今天,這種獨處的經(jīng)歷我并不是讓我十分舒服,我對獨處的喜愛想必只是葉公好龍罷了。
      回想起來,我所喜歡的獨處時隨時可以回去人群中的獨處,是暫時脫離人群而不是徹底成為局外人。
      對獨處的向往,在我身上幾乎可以等同于,對與眾不同的渴望。內(nèi)心渴望做一個體制外的特例,不想被同化,卻又不夠力量徹底掙脫枷鎖,正如漢斯最終淪為教育體制的祭品,正如鐵屋子里被喚醒的人,悲壯中有種顧影自憐的可悲。
      漢斯終究不是海納爾,勇敢地跑進救贖的樹林;我也終究不能成為梭羅,躲進寧靜的瓦爾登湖。這樣的我,正如漢斯的父親一樣,“由于此刻的寂靜,由于此刻充滿奇特痛苦的思想,正猶豫地、不知所措地向著他那習(xí)以為常的生命的下坡路走去。”
      
  •      這篇小說,在我看來,主題是在社會的壓制和影響下(這種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所代表的功利的價值觀的上),個人如何走出“自然”,苦苦追求“自在”的過程。
       要提到“自然”,首先必須說到“自然”所存在的時期,即“童年”?;旧厦糠N生物都會有生長發(fā)育的幼年期,人類也沒有例外。但動物們并沒有“童年”,因為“童年”涉及到了除生理以外的整個心理上的變化。童年時的人,可以稱之為“自然”的。每個孩子,尤其是年紀小的,眼中俱是一片澄澈明凈,似與天地萬物一般通達。這種心性上的純潔實際上是一片混沌,既沒有“有”,也沒有“無”,故而談不上分別,就如同動物、植物一般。然而,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樣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兒童也成為了“教育”的主要對象。這種兒童期的教育往往是社會化的、全體性的行為,一是兒童們自身的確有著融入社會的需要;二是兒童之外的他人也有著使兒童能夠成為社會化的人,從而使兒童的行為能符合自身利益的需要;三是社會需要趁此時機對兒童灌輸主流價值觀。前兩點是出于兒童的個人利益,以及其他人所代表的社會利益的需要,因而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第三點,它包含了許多復(fù)雜的因素,有的是處于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有的是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因此其產(chǎn)生的影響也往往是深遠的。
       好的說服,我們稱之為教育。主人公漢斯,至少在他進入神學(xué)校之前,接受的都是這樣的“好的說服”。無論是他所居住的環(huán)境,還是他的家庭,他的學(xué)校,無不在潛移默化,或是明目張膽的在他面前演示著、贊揚著、傳授著這樣一種功利的價值觀。功利的價值觀,其重點往往在于過分強調(diào)結(jié)果,一切都是以結(jié)果為目的,為達成結(jié)果所付出的代價可以忽略不記,而人的快樂僅僅只局限于達成結(jié)果后的成就感。而由于這種成就感是難以持續(xù)的,所以出于獲得快樂,以及存在得到肯定的目的,存有此價值觀的人必然會不斷地追求此類“結(jié)果”,就如同吸食毒品獲得快感一般。而一旦無法達成目標,人就會受到相當嚴重的打擊。由于這類功利的價值觀目標過于單一,所以造成了許多人在同一道路上擁擠前進,激烈競爭的現(xiàn)象;因此失敗也是常有的。故而這又造成了一種除渴望達成目標的急躁外的,患得患失的心理。因此我們看到漢斯屈服于父親的安排,放棄了釣魚,放棄了兒時的種種快樂,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學(xué)習(xí)中去?;蛟S他由于違背天性而本能的感到遺憾和不滿,但是在功利的價值觀的驅(qū)使下,學(xué)習(xí)有了一種崇高的意義,他并不一定愛學(xué)習(xí),但是學(xué)習(xí)是一種神圣的義務(wù),所以他對學(xué)習(xí)才會有那樣一種“堅定”的追求。而當漢斯獲得成績時心中就充滿一種虛妄的自豪感,而在參加邦試時又因為害怕失敗而畏畏縮縮時,也可以看得很清楚這種價值觀對于他自身的影響。
       所以,照理而言,在童年期的人,應(yīng)該接受順應(yīng)其“自然”天性的教育;但是漢斯所受的教育卻用功利的價值觀框定他的思想,束縛他的天性。
      
       兒童進入成年的標志,在我看來,是由“自然”變?yōu)椤白栽凇??!白匀弧笔呛虾跣男?,或者說是潛意識的狀態(tài)。它就像是肥沃的土壤,包含著無限的可能,但都只是在底部發(fā)生,因此顯得無法捉摸。但是“自在”,是從這之中開出的花朵?!白栽凇笔侨碎_始反思,開始回過頭來向開花結(jié)果的植物的根詢問,“為什么會這樣”;然后在得出無論怎樣的結(jié)論之后,再做出自己的選擇的過程。“自然”的人,如上所說,是一片土壤,誰都可以向里播種。但是“自在”的人,之前外界投下的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開花,它們向天空,向世界伸出了枝椏?!白栽凇敝瞬还鈺此迹瑫乜醋约海€會試圖改變和解釋世界;他們的觸角即是向內(nèi),又是向外的。而且在經(jīng)過這一番探尋之后,“自在”之人亦會決定自己應(yīng)在何處,所謂“自在”是也。促使?jié)h斯由“自然”向“自在”轉(zhuǎn)變的,就是海爾納了。海爾納可以說是和漢斯有著截然不同價值觀的人。他天性浪漫奔放,似乎相比人人追求的結(jié)果,他更加享受過程。他的“自在”有著隨心所欲的意味,和藝術(shù)家的強烈的美感、直覺和表達欲混合在了一起。他們倆儼然陰與陽,天與地的一對雙生子。這似乎也是作家出于自身意愿塑造的對比強烈的兩人,在一起就如黑白版畫般對比分明,但又異常和諧。當然一開始漢斯并沒有主動接觸海爾納,因為兩人差異太多,而且漢斯代表的是較為廣泛的人群,海爾納完全就是“異類”。兩人因為某種契機而產(chǎn)生了交集,海爾納作為另類天才,自然內(nèi)心孤獨地希望有人接納,而漢斯因為內(nèi)心的柔軟善良被選為了他的對象。
      
       海爾納這類人的影響力是非常強的,他就像畫家手中的畫筆,要給身邊的一切抹上不同的色彩。漢斯的內(nèi)心就這么不知不覺被他浸透。剛開始,他心中的殘存的那類功利的價值觀也有過頑抗:他為了彌補海爾納晚上找他的那一個小時,而不得不早起讀書。但是之后由于同學(xué)之死的刺激,以及致海爾納于不顧的愧疚,他在經(jīng)過一番糾結(jié)后,卻更快地順從了內(nèi)心的召喚。他從海爾納的身上可以說是看到了一個嶄新的、美麗的世界。在放下了顧慮之后,他愈發(fā)的迷戀海爾納,這位神奇的朋友,同時也讓自己進入了這個世界,沉迷其中。一切享受過程的行為都是和功利的價值觀所違背的,雖然漢斯自己思維轉(zhuǎn)變了,但是整個社會并沒有變化。原本并不明顯的他與同學(xué)、老師、學(xué)校的矛盾也日益尖銳,這種矛盾是無法調(diào)和的,這是兩類價值觀的沖突。因而他也開始被異化,被不容于集體。由于海爾納出走學(xué)校,而漢斯被認為是知情不報,所以教師對他最后一點的好感也消失了。漢斯自己則是成天恍恍惚惚的,并且發(fā)展成了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因此他被校長打發(fā)回家了。
      
       回家之后,漢斯周圍沒有朋友,父親對他談不上關(guān)心,只是隨時注意他的情況而已。因而他感到了深刻的孤獨。在這種孤獨造成的痛苦之中,他決定自殺。當人們做了一個諸如自殺這樣重大的決定之后,就會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因此,漢斯的狀況稍微好了一些,而童年時被壓抑的他從“自然”向“自在”追逐的渴望也在這時爆發(fā)??上У氖?,童年消逝后,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最終,漢斯又渾渾噩噩地過了一段時間,而他的父親也催促他出去工作。
      
       先于他的工作開始的,是他的愛情。漢斯去鞋匠那兒榨果汁的時候,遇見了他小時候曾經(jīng)喜歡過的女孩兒,愛瑪。在短暫的接觸之后,他就如同其他年青人一般,很快地就墜入了愛情。而作者對于這種甜蜜夢幻的恍惚感,和隱約的不安也有著很好的描寫:“他感到心中有種奇怪大膽的感情和明顯的希望,那是受約束的強烈不安而又甜蜜的波濤與膽怯恐懼的結(jié)合。那只不過是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這種矛盾的感覺愈來愈變成一種黑洞洞的洶涌的泉源,好像有股十分強勁的力量在他身上迸發(fā)、釋放出來——這也許是啜泣,也許是歌唱,喊叫或大聲歡笑。”懷著這般的心情,他與愛瑪幽會了兩次;與他羞怯的表現(xiàn)相比,愛瑪非常的開放,只是漢斯而不久之后,愛瑪就走了,漢斯這才意識到他所付出的少年的純情并沒有得到等價的回報——愛瑪并沒有認真看待他。而當他受到失戀的煎熬時,也到了他上工的日子了。他感到自己的努力似乎只是白費,“那么多的辛勞、努力、汗水;犧牲了那么多小小的歡樂,那么多的自豪和虛榮心以及充滿希望的美夢,一切都白費力氣,這一切只不過為了使他現(xiàn)在,比所有的同學(xué)都更晚些,能進工廠去當一名最小的徒工,受眾人的嘲笑!”可見他既無法追求其“自在”,亦失去了他原本在功利的價值觀之下所擁有的一切,他真正的成了一無所有。這時,漢斯再次想起了他的摯友,海爾納:“對這樣的事,海爾納會怎么說呢?”他已經(jīng)感到了自身的無助,因而才下意識地向他曾經(jīng)的“引路人”海爾納索求解答。
      
       而漢斯在進行鉗工的工作后,又有了新的感觸:“與此同時,人、輪子和傳動帶繼續(xù)有規(guī)律地在干著活。漢斯在他的生活中第一次聽到和懂得勞動的贊歌,這至少對進工廠的人來說有些感人和頗為令人陶醉之處,他看到自己這個小人物、小生命已經(jīng)能適應(yīng)一種偉大的節(jié)奏了?!迸c功利的價值觀相對應(yīng)的,是價值判斷上的等級分明;只有少數(shù)工作被認為是高尚的,其他的都是瑣碎的、低級的。因此雖然一切工作都對人類做出了貢獻,但是它們并沒有得到同樣的認同與尊重。而漢斯原本也是這樣,但是經(jīng)過自己的勞動,他體驗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所展現(xiàn)的力量,并因此覺得自己“能適應(yīng)一種偉大的節(jié)奏了”。
      
       只是,這一切一切嶄新的體驗,并沒有能夠改變漢斯被社會異化的境遇。憂郁也如同亙古不散的烏云,始終盤踞在他的心中。因此,在和工友們一起出外喝酒后,他非但沒有欣悅之感,只是“感到內(nèi)心深處一陣痛苦,一些模糊不清的想象和回憶,羞愧和自責(zé)像一股渾濁的洪水向他涌來。他大聲呻吟,抽泣著撲倒在草地上”。最后,他淹死在河中。作者并沒有寫出他是怎樣掉進水中的,只是提供了諸多猜測。因為造成漢斯悲劇命運的真正兇手,正是社會這普遍的功利的價值觀——它如同巨輪一般,殘酷地碾壓著漢斯。
       當然,我還必須著重介紹海爾納和漢斯之間的感情,否則未免也太對不起讀者了!在這樣一本內(nèi)容深刻嚴肅的書中,漢斯與人之間的感情也都處在重壓之下,時時都透著一股壓抑。但是和海爾納的交往,雖然不能界定為愛情,同樣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亮色;更別提海爾納是促使他由“自然”向“自在”轉(zhuǎn)變的重要因素。
       漢斯第一次主動接觸海爾納時,海爾納正在湖邊寫詩。這應(yīng)該是一次偶遇,但并不妨礙兩人展開友好的交談:海爾納向漢斯講他從未見過的船,談他對于現(xiàn)今教育的不屑,感嘆學(xué)校里被人忽略的美景。漢斯于是初次接觸了這樣與眾不同的一種人,這讓他非常好奇,卻又疑惑不解。只是命運把他又向海爾納推進了一步。海爾納與同學(xué)發(fā)生爭執(zhí),最后流著淚沖出教室。漢斯原本怯怯地只是在一旁看著,但最終他還是在海爾納走掉一刻鐘后去追他。漢斯是這樣一位溫和柔軟的少年,他努力釋出善意,卻又不知怎樣用言語表明!海爾納問他要干什么的時候,他回答“不干什么”,海爾納便說“是嗎?那你可以走了?!睗h斯自尊心受到傷害,便想走掉,但是海爾納挽留了他。在一段絕妙的描寫之后,“海爾納慢慢伸出手臂,抓住漢斯的肩膀,把他拉到自己跟前,直到臉貼近臉。于是漢斯十分吃驚地突然發(fā)覺對方嘴唇接觸到自己的嘴。”這顯然是一個非常純潔的吻,也正因為此顯得分外美好。哦,原來海爾納也是一位不擅表達感情的人;或者可以這樣說,在真摯的感情面前,就算是最偉大的雄辯家也會感到詞窮!所以他選擇了用最直接的行為,來以心傳心。漢斯的心情也是復(fù)雜的,他感到羞愧,感到新鮮,但是他還是成功接收到了海爾納的心意。
       在兩人最初的交往中,漢斯對于海爾納的意義,僅僅在于海爾納需要一個可以信得過的,能夠傾聽他的人;他也需要一個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代替異性,給予他溫柔撫慰的人。這樣的人是誰不重要,因緣際會下漢斯成了這樣的人。而他對于漢斯而言,其本身就是先于任何意義而獨一無二的。這時漢斯還放不下功課,所以他們倆的友情,“它一會兒是值得驕傲的珍寶,一會兒卻又是個巨大的、不堪承受的負擔(dān)”。他們剛開始的交往就是如此。
       在我看來,一般青春期的少年或是少女(這里指的是異性戀者),由于對于異性的羞怯往往占了上風(fēng),因此大部分都以與同性交往為主。而同性間,因為社會“男女有別”的桎梏,比異性間多了很多共同點,因此反而能夠達到一種異性交往難以達到的融洽。而又由于對愛的懵懂渴望,以及和異性接觸的有限,因此這種需求會轉(zhuǎn)移到同性身上。很難判斷這是否是愛情,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愛。縱然不能獲得愛情的神秘激情,但是有這樣恒久的溫柔也是非常美好的體驗。因此漢斯和海爾納之間,因為人格上的互相吸引,兩個人也越走越近:之后,因為一次事件(也可以說是誤會),兩人關(guān)系反而比以前密切。
       作者在這里寫道“兩個早熟的少年在他們的友情之中不知不覺地、羞怯地提前體位到了一種初戀時的柔情奧秘。此外,對全體同學(xué)來說,他們的結(jié)合具有那種正在成熟之中的男性的苦澀的魅力,以及作為同樣苦澀的調(diào)味品的抗拒感情。同學(xué)們都不喜歡海爾納,而對漢斯則不理解,他們的許許多多友情那時還不過是天真無邪的男孩的游戲而已。”最后一句話或許可以表明,漢斯與海爾納已經(jīng)不是“天真無邪的男孩的游戲”了。而漢斯與海爾納的關(guān)系越密切,他所受到的影響就越深刻,學(xué)業(yè)對他而言,其重要性越來越低了。老師們顯然對此相當擔(dān)憂,書中這樣寫道:“開始發(fā)育的年齡本來就很危險,而早熟的男孩身上在這時期還會出現(xiàn)一些古怪現(xiàn)象,沒有比這些古怪現(xiàn)象更叫教師們害怕的了?!币环矫娈敃r的社會無法容忍海爾納這樣的天才,無法容忍漢斯這樣的“背叛者”;另一方面,同性戀顯然也是不可接受的,這完全是違背《圣經(jīng)》,違背上帝教誨的罪行。
       之后校長試圖分開兩人(可以看作是“棒打鴛鴦”),但是被漢斯禮貌地拒絕了。而兩人越是親密,越發(fā)顯得不合群。海爾納直接對于體制進行了反抗,漢斯則是“走上歪路”,這也是對體制的一種消極對抗。校長不準海爾納陪漢斯散步,但兩人還是可以在閑暇交流。海爾納向漢斯提到了愛情,他說自己在家鄉(xiāng)有一個情人,并且說自己吻了她。這勾起了漢斯對于愛情羞答答的向往,以后發(fā)生的,就是上面已經(jīng)提過的愛瑪?shù)氖铝?,故此不再重?fù)。由于海爾納后來不顧校長禁令,多次陪著漢斯散步;導(dǎo)致校長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海爾納得到了幾小時緊閉處分,以及更嚴格的禁令。如此禁令是不能阻擋海爾納自由的心的,他進行了一次短暫的出逃。被抓回來后,海爾納被退學(xué)。他和漢斯只能握手告別。
       青春期的一次悸動就這樣落下帷幕。海爾納之后沒有來信,他成功出逃了,卻獨留下漢斯。原本他們可以是很好的心靈伴侶,甚至發(fā)展處更深層次的關(guān)系,只是現(xiàn)實過于殘酷:童年是回不去的,天才是容不下的,連如此真誠地感情也被迫戛然而終。這有點像歷代被拆散的門不當戶不對的情侶們,只是漢斯沒有要死要活地哭泣,他所失去的是心靈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的缺失給他造成的影響是長遠的。而這一遺憾,到死也仍未結(jié)束;從這里看來,這故事亦是一個少年情感的悲劇。
  •      因為在《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之后才讀這本書,至于總是在閱讀到關(guān)于漢斯和海爾納的段落時會想起那雙生死合契的摯友。
      
       黑塞用文字所及仿佛為自己當年的命運續(xù)寫了各種可能的版本:熱忱地投身學(xué)習(xí),最光明的前途即成為納爾齊斯;逃離束縛尋覓極致的美和自由,便是海爾納或歌爾德蒙;倘如若讀書、做工皆不成,只能落于輪下,那即是吉爾伯特。
      
       吉爾伯特的童年過早被繁重的學(xué)業(yè)和親人的熱望占據(jù),他的驚慌和不知所措甚至都無從抱怨,一切都順理成章,一切都值得慶幸,考出好成績,令那些不遺余力填塞自己腦袋的教師滿意,讓父親世俗的虛榮心不至落空,那就是全部的生趣。直到遇見海爾納,吉爾伯特板結(jié)的心靈才注入了生氣,原來世間有如此鮮活自在的人,他們酣暢的呼吸,縱情地悠游,整個靈魂通達開放,似乎與自在自為的世界天然貫通。這是多么美好而充滿詩意的友人,即便與自己性格、行事處處迥異,即便周遭都摒棄他的格格不入,那又怎樣?
      
       在海爾納那里,吉爾伯特看到了獨立意志的尊貴和華美。如果之前他對自己的經(jīng)歷心有怨念卻不知該往何處發(fā)泄的話,海爾納抨擊學(xué)規(guī)、制度的言論則給了他發(fā)泄的對象,只是他缺乏海爾納先天所有的剛健和柔韌,于是所有激烈的對抗只能在心里幻化出一個個更加超脫的世界,于外則表現(xiàn)為形銷骨立和孤立隔絕。
      
       一點都不意外書前的小文說起來全是關(guān)于教育制度戕害了吉爾伯特,揠苗助長催命一般導(dǎo)致了天才生的毀滅。但我想,或者我們可以關(guān)注些別的,比如對吉爾伯特這樣內(nèi)斂性格的人,是否該給予更多自由和時間,更多些耐心和陪伴,好讓他熬過那難捱的卻又激動人心的,發(fā)現(xiàn)自我的青春期。和歌爾德蒙樣,吉爾伯特的童年也缺失母親溫情和細膩,那些被隱匿起來的成長波瀾始終沒有得到慰藉,最后任意皺成一團,變成難以熨平的斑痕。由兒童到少年,由少年到青年,吉爾伯特每個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時段,都是生硬和艱澀,有限的交流僅限于父親和少數(shù)幾個男性友人,卻從未得到過來自女性的體諒和溫暖。再者,對于和海爾納的關(guān)系,書中稱那是在異性愛尚未覺醒之前的親昵,我以為或者更多的是因為吉爾伯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而且可貴在相處時毫無壓力。
      
       作家下筆非??酥疲且欢味侮P(guān)于風(fēng)景和心理活動的表述,明明已是在像散文般細膩地描摹,卻總是收緊情緒,在任何一處以為應(yīng)該導(dǎo)致歇斯底里、大開大放得情節(jié)中,主人公也只是蜷縮起來掉些眼淚。極想數(shù)落這樣的懦弱,卻想起應(yīng)當是我忘記,那個死去的吉爾伯特,從不曾真正擁有過痛快盡歡的青春。
      
       聯(lián)想起自己少時,也是在為著成績奔命,在我十多歲的時候我曾狠狠地向母親抱怨過自己“書呆子”一樣的狀態(tài),假期里被迫關(guān)在家里學(xué)這個練那個,聽到樓下的孩子在窗下喊我一起玩,瞥一眼父母只能裝作充耳不聞。我想我很憤怒,熱切地盼望著解脫,那時能想到的最好的逃離方式就是考學(xué),然后躲的遠遠的,以為就此應(yīng)該會有很大不同吧??上чL輩們許諾的那個美好的未來,他們自己也不能想見,我也只是一味的使著蠻力,幾乎和報復(fù)一樣的讀書做題……我以為自己是強勁而叛逆的,拖著行李站在大學(xué)門口的時候我和成功越獄一樣自豪,但是現(xiàn)在想起來大概只是又躍進了又一個窠臼吧……整理一下腦袋里過往的友人,我想自己不曾遇到過那樣令人欽慕的海爾納,否則或者會更早形成那么一點點所謂的個人意志。再者,對我后來影響較大的是我的老師而非同學(xué),出于對他(她)們的尊敬,我一并接受了與他(她)們同在的整個體制,或者也是我對冰冷的規(guī)則高壓極少頑抗的一個原因。我想我才是很懦弱的人,至于偶爾生出些不合情理的念頭,不待有人提點就很自覺的自己動手剪除了。曾經(jīng)高聲呼喚過自由,興起過放肆張揚的欲念,不及有人煽動,就被自己不動神色的壓制了。我的青春應(yīng)該也是早衰的,很多次揮起拳頭,卻不知道該沖那發(fā)作,還沒反叛就已被鎮(zhèn)壓,而且是自作自為,會不會比吉爾伯特更可悲??
      
       未曾年輕就已經(jīng)老去,被剜去的童真和快樂不會再次出現(xiàn),也永遠沒有辦法彌補,在后續(xù)的人生里只好選擇做個失心癥患者,繼續(xù)刻板、規(guī)律的生活,反正逃離也好、留守也好,清醒也好、麻木也好,最后總要衰老死去,我現(xiàn)今只能這樣想吧,這一切不過早了幾年而已……
      
       PS:覺得黑塞塑造人物極像制陶:以己為胎,再揉進自身或友人所見所感的碎片,摔打融合,最后再已各種方式塑造切割成各種形貌。那陶泥總是相似的組成,各異的只是末尾的切割工藝,這里多些,那里少點,若要論及實質(zhì),總還是一類。
  •   其實漢斯就是德國。只不過德國沒有死,而是在歷史中沉默了。
  •   嗯,贊同這一角度。起名為漢斯,一和他的弟弟有關(guān),一和自己有關(guān),一和德國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
  •   有同感,譯本序毀了意境,毀了情節(jié),剩下的只有日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