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貝斯的麗莎 別墅之夜

出版時間:1995-12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英]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譯者:俞亢詠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蘭貝斯的麗莎 別墅之夜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3條)

 
 

  •     
      司各特在他的騎士小說《驚婚記》里面塑造的法國國王路易,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喜劇角色。路易國王奸險狡詐,算計精明,治理國家的本領嘛,那是全歐洲第一流的。但同時,這位國王卻又是出奇地虔誠信仰基督。路易國王自己也很清楚,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那些喪盡天良的權術勾當,是完全不能為宗教教義所允許的。
      
      于是,每次做了壞事之后,路易國王都要誠懇地向天主懺悔自己的罪惡。然后,國王就會真心相信,自己的罪惡已經(jīng)被上帝饒恕了,從而獲得了極大的心靈寧靜。下次再做壞事的時候,國王陛下也不會再有什么心理負擔了。
      
      奸詐與愚蠢的雙重性格在這個喜劇角色的身上結合得十分完美,水乳交融、相映成輝,堪稱是這部小說中最為成功的角色。相比之下,男主角女主角的形象就顯然片面、單調得多了。遠不及路易國王的生動有趣、充滿了藝術魅力。
      
      與路易國王相似,《金銀島》里面的廚子西爾弗,也是一個因為其雙重性格而充滿了喜劇色彩的大壞蛋。所以,盡管西爾弗先生惡貫滿盈,死有余辜,但是,在故事的結尾,被囚禁在船艙下的西爾弗趁機逃跑了,船上的好人們竟然都松了一口氣。因為這個大壞蛋實在是乖巧玲瓏,在關鍵時刻,冷酷無情地出賣同伙,減輕了好人們的損失,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如果他被押回英國名正典刑的話,好心腸的紳士們頗覺得有些過意不去呢。
      
      毛姆在他的很多部小說里面,也曾經(jīng)多次試圖創(chuàng)造出類似于路易或是西爾弗這樣的角色。而且,與其他的作家們不同,毛姆雖然并不諱言這一類角色都是惡棍無賴,但卻也從不真正地掩飾自己對他們的欣賞和喜愛。在毛姆的哲學觀點看來,既然人類天生就有各種欲望,那么,通過努力去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唯一正確的做法。不這樣做,反而很虛偽,令人討厭。
      
      譬如說,路易國王喜歡權利,他就努力去追求法國的統(tǒng)一。海盜西爾弗喜歡金錢,他就努力去尋找荒島上的寶藏。
      
      而在這樣的努力過程中,冒險家們總不免觸碰到世俗社會所布設的愚蠢而又虛偽的禮教羅網(wǎng)。路易與西爾弗這樣的厲害角色,擁有足夠的勁頭與精明,可以輕而易舉地沖破世俗羅網(wǎng)的羈絆。這正是他們背負罵名的原因,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毛姆對他們崇拜得五體投地。
      
      如果毛姆先生是一位哲學家,把他的思想寫成哲學著述,他的觀點當然會遭致眾多的批評。但是,毛姆只是把他的哲學思想注入了他的小說之中,操縱著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處情節(jié)。這也是毛姆小說的顯著特點。
      
      所以,如果我們喜歡毛姆小說,十有八九,我們也會覺得他的哲學觀點很有趣。相反,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毛姆的哲學,也就不會喜歡他的小說了。
      
      《情迷佛羅倫薩》里面的勞利?夫林特,是一個惡名遠揚的浪蕩少年?,旣?潘頓與勞利初次接觸之后,也頗覺此人之無賴不良,對他沒什么好印象。
      
      然而,瑪麗卻因為自己的博愛悲憫天性而卷入了一場意外死亡事件?,旣惡芸赡軙獾叫淌轮缚?,雖然她是清白的,但她自己都無法相信自己的辨白能夠替自己洗清嫌疑。
      
      孤立無援、萬般無奈之下,瑪麗只得向勞利先生求助。
      
      勞利先生立即展示出高尚的俠義精神,全力相助。他們的密謀一旦敗露,勞利肯定會被列為共同被告的,勞利先生卻無所畏懼。勞利先生屬于那種很稀有的人才,越是置身于巨大的危險之中,就越是快活興奮,就越是能夠發(fā)揮出無限的潛能。最后,勞利先生順利地幫助瑪麗擺平了這件事。
      
      而在這個過程中,勞利的機智、勇敢、熱情的奉獻精神,都給瑪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瑪麗對他說:“你這個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太多了。勞利!我總以為你只是看些體育新聞的。”
      
      “我不是把所有的貨色都陳列在櫥窗里的,”他做了個笑臉?!拔蚁?,你嫁了我,我決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惹你討厭的?!?br />   
      瑪麗聽到這句打趣的話,很快活……
      
      這樣看起來,勞利只是被誤解了,而并不是同時具備雙重的混合性格。就如同許多精彩的冒險故事那樣,男主角雖然開始被誤解,但最終證明了他們正直與勇敢,也證明了他們的單純與片面。
      
      據(jù)說,作家們在寫作時,往往并不能總是很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微妙意圖。所以,有時候,某些小說人物會意外地拙劣,而另一些小說人物又會意外地有神采。許多評論家們認為,這也是寫作的魅力之一。
      
      在這部小說里面,我認為,毛姆先生是愿意把勞利?夫林特設置成為具有混合性格的人物,就像是路易國王或是海盜西爾弗那樣。
      
      然而,也許是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追求商業(yè)成功的考慮超過了作者表達真實意圖的考慮,所以,毛姆寫出了一個十分精彩的冒險故事。男主角英俊瀟灑,女主角美麗善良。操縱著他們的那種乖僻囂張的哲學觀點,被克制得恰到好處,顯而不彰。他們的形象落落大方、完美迷人。我們幾乎都忘記了,他們其實是毛姆小說里面的人物。
      
  •     宣傳說這是毛姆最成熟的短篇小說,我是一氣兒讀完的,這本書直接印證了毛姆多次提到他酷愛偵探小說。
      
      如果你知道毛姆愛偵探小說,你再讀這本書,就不太會把毛姆放在神的位置,這一切不是無來由,而是完全有跡可循。
      
      還是美女和一開始看完全不可能的惡棍似人物在一起的故事,如果你了解他,你知道他擅長或者喜歡或者為了迎合市場,寫這種極具反差效果的故事。讀多了感覺自然弱了,但我想說,盡管我讀了他大多數(shù)書,我還是挺喜歡這本,具有偵探意味的《情迷佛羅倫薩》。
  •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未特別注明年代的故事。所有的事縮微在維斯敏斯特橋大道旁的蘭貝斯地區(qū),那條短而直的小街里。
      
      這是個建筑千篇一律的地區(qū),樓房與樓房間幾乎是一條直線的平整,呈現(xiàn)著并不成舊的黯淡灰色。在這個地方,姑娘們有著差不多的名字,波莉、弗洛麗、麗莎、薩莉……
      
      生活在在這里的麗莎和她所有的同齡女孩一樣,一邊被貧瘠的生活打磨著,一邊肆意地揮霍著青春的樂子。
      
      如果不是在那天下午的縱情熱舞中被意外的那個男人強吻,她完全可能和任何這里的一個年輕女孩一樣,嫁給某個適合結婚的對象,而后不斷地為現(xiàn)實的婚姻買單,用繁衍再繁衍的方式填滿整個生命軌跡。
      
      麗莎出眾的容貌是這個灰暗地區(qū)的一抹亮色,她自己也深知此項,所以當那個一直在她身邊敬獻殷勤的男孩湯姆表述了自己的衷腸之后,她覺得自己有必要用堅決的行為拒絕這份看不上眼的表白。麗莎的拒絕倒不是為了湯姆的條件不能盡如人意,只是,她潛意識里對愛情的向往和期許蠱惑,對令她懵懂的意外心生向往。她是沒理智的人嗎?也未必。在她們這個時代里,道德還是有一定的束縛力的。只不過,一個少女對未來的夢幻期許使她不自覺地用幻色看待這黑色的現(xiàn)實。也許對年輕的靈魂來說,現(xiàn)實越壓抑,她渴望自由愛情的向往就會越深。
      
      其實不管在哪個時代,女人對婚姻認識,與她對需要背負和承受的東西和她對配偶的擁有權是對等的。她可以在婚姻里被折磨得狼狽,但一定不會放棄對配偶身體的約束力。當麗莎把實現(xiàn)自己愛情理想的視線轉向一個有婚人士,她把道德和底線都放棄了,在自掘的深坑里直接走進了墳墓。
      
      本篇直指社會低層女性,既是對女性在進入婚姻生活后便淪為生育機器、淪為男性生活的附屬品,來不及對生活作出思考便衰竭的生存狀態(tài)的同情。又是對男性除了喝酒之后把生存壓力變成暴行在妻子身上發(fā)泄這個惡習的怒斥。也是對男人、女人最終把烈酒變成生活習慣的同情。老實說,這本書的基調和毛姆的其他書很不同,麗莎這人兒我并不喜歡,但剖析的東西是值得思考的。
      
      麗莎的結局雖然悲慘,在我看來是她自作自受的選擇。黑暗的故事讓人警醒,其實不管在哪個年代,人只有不放棄對自己的要求和約束,不縱容貪欲情欲,有清醒的底線意識,才會獲得幸福是人生。而這一點,就世風日下的現(xiàn)在來看,更顯得尤為重要。
  •     讀完《人生的枷鎖》后,毛姆的第二部作品。南京大學出版社的版本,白皮,粗磨砂的封面,再印上佛羅倫薩月光下幾個黑字,仿佛那清楚的月光就披在你身上一般。
      這是一個很短的故事,很短的有關愛情,更有關人性的故事。一個女人,一個她生命中一直依賴一直給她安全感的男人,這個男人成功而且愛著他,唯一有一點,她并不太愛他,至少跟情人之家的愛不太一樣,但是她還是喜歡他的。當然,成功的男人也有一個通病,事業(yè)永遠是他最重要的部分,不然,這成功也不會真正降臨到他身上。所以,當事業(yè)和愛情沖突的時候,他或許會選擇愛情,但是也同樣帶著一種為了愛情犧牲事業(yè)的劇烈的痛楚,或者帶著這樣一種壯烈。還有一個男人,他風流成性,他名聲在外,他很得女人歡心。他是被世人唾棄的浪蕩子。然后為什么女人們又為之傾心,實在是人性的吸引,因為他不顧世俗,他不屑那些社會傳統(tǒng)和習俗,他尊重人性的自由。
      她是一個淑女,大部分人這樣給她定義。于是,成功男人與她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然而,這樣一個淑女也有脫軌的時候,在佛羅倫薩優(yōu)美而神秘的月光下,她釋放了她的浪漫主義的情懷,盡情地釋放她的同情心,讓自己如精靈一般帶給落魄的小提琴手一個美妙的夜晚。她帶他到自己金碧輝煌的城堡,她跟他共進晚餐,她同他跳舞,甚至,她給他她的吻。然而,小提琴手似乎并沒有完全迷醉,或者說,他很快就清醒過來了,這一切,只不過是這位貴婦人對自己的同情,對自己的玩弄而已。他的女神瞬間成了扼殺他的自尊的巫女,于是,他憤怒、絕望,最后自殺。
      這樣一個夜晚對于她來說是個刺激,明明那么唯美的畫面最后怎么會以血腥的場面結局?她害怕,她找來了浪蕩子。這是一個女人的直覺,不錯,浪蕩子很冷靜地處理了一切。而且,他并不認為這一事件的發(fā)生有多麼不能忍受之處,即使是這個肇事的女人在前一天還是他的求婚對象。
      然后,對于成功男人來說,這個女人不再完美了,她理應是一個淑女,一個善良、溫柔、檢點的小女人。當然,他仍然可以為她放棄他的事業(yè),但是,是的這是一種痛楚,一個他愿意忍受當仍然不可改變這份痛的傷口。
      女人似乎明白了什么,生活表面的那些光彩固然吸引人,然后一個女人如果做不了自己,做不了真正的自己,那么,那些光彩跟金籠的光輝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最后,她接受了浪蕩子的求婚。故事就這樣完結。
      這樣分析下來,其實很多人都懂,人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自己喜歡的人,然后事實上真正這樣做的人卻寥寥無幾,就算是我寫著這片書評,宣揚著人性的光輝與自由,但是,下一刻鐘也許又被俗事套牢,不得超脫。
      
  •     周末躲在空調房間里,兩個小時讀完這本書,亟不可待得打開電腦寫下點什么。
      故事講述了一個寡婦在選擇愛人的時候剛好碰到兩難境地,Edgar Swift有地位有權勢,即將升任孟加拉省總督,有雄心有抱負,但Mary不愛他,青春易逝,年華易老,不乘年輕漂亮還有資本把自己嫁了,還能有其他選擇嗎?就在這時,發(fā)生了一件命案,改變了Mary的命運,也促成了Mary和Rowley的好事。一天月圓之夜,Mary為了救贖一個窮困小子,半夜帶他到自己家里,好酒好菜的招待,后面把自己也獻給了他,其實只是同情和憐憫,當小子知道后,接受不了,用Edgar給的手槍自殺了,就在Mary的房間。于是Mary求救于Rowley,終于人不知鬼不覺的埋了尸體。整個過程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Mary也不再認為Rowley就是人們常認為的地痞流氓,好吃懶做。后來發(fā)現(xiàn)Rowley還喜歡看書。最后Mary放棄了Edgar,準備和Rowley結婚,開始全新的生活,畢竟Rowley是個有趣的人。
      從整本書來看,Maugham很了解女人的心理,特別擅長對話,可惜目前還未讀過他的劇本。如果不事先知道作者,獨立看這本書的內(nèi)容可能會認為作者是女性。故事一開始仿佛在講一個異國公主的故事,住著豪華洋房,生活無憂,自己每天在高山別墅里欣賞美景,不時參加上流社會的晚宴,應付應付已婚未婚男人的打情罵俏就行了。這大概是很多女人向往的生活,被Maugham寫得很真實,畫面感很強,特別是那一輪月亮和滿路的月光。女人喜歡幽默風趣的男人,所以普通女人都抵擋不了Rowley的魅力: Of course he's bad lot, a thorogh wrong'un, but if I were thirty years younger and he asked me to run away with him I wouldn't hesitate for a moment even though I knew he'd chuck me in a week and I'd be wretche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一個放蕩不羈、風流倜儻的花花公子形象通過Princess的話非常直觀的畫了出來。
      花花公子唯一不能給女人的是安全感。Mary是個聰明女人,她知道Rowley不是她的菜,是“最不愿意發(fā)生戀情的人”。而和Edgar的婚姻畢竟可以給她富足和穩(wěn)定。但刑事案件發(fā)生后,等Edgar出差回來,Mary好不容易像他坦白了整個事情發(fā)生的經(jīng)過時,Edgar的表現(xiàn)讓她失望了,他始終不讓她看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擺出君子模樣,且仿佛大義凌然的要放棄自己的官職,終究是害怕東窗事發(fā),另一方面不敢做出放棄Mary的決定,“他是自己正直人品的奴隸”。Mary看出他愛的不是現(xiàn)在的自己,而是她童年時候純潔無暇的小女孩。遇到困難的時候,Edgar并不那么強壯、堅毅、“如巨石般聳立”,作為無法給女人起碼的依賴和信任。
      最后Mary主動放棄了這段老少配,就像Rwoley提出的問題那樣:"Do you think it would be much fun to live with a man you weren't lov with?""You are a fool, Mary my dear. Oh,I know yo've turned me down. That's all right. Thought I dare say I'd have made a better husband than you think. But you're a fool to marry aman twenty-fve-years older than youself. How old are you? Thirty at theouside. you're not a fish."
      當然Rowley不是沒有缺點,他身上有所有花花公子都有的缺點,濫情、不專一、自私(只管自己快樂),傷害良家婦女無數(shù),連續(xù)離婚結婚三次,在大庭廣眾之下還從不遮掩自己的罪行。他對女人具有魔法般的吸引力:There was something that swpt you off you feet, a sort of gentleness behind theroughness of his manner, a thrilling warmthbehind his mockery, some insticive understanding of woman as a different creature from man, which was strangely flattering; and the sensualityof his mouth and the caress in his grey eyes.
      Rowley對Mary的鐘情一開始也只是殷勤,Mary漂亮,雖然結果一次婚沒有子嗣,仍然顯得很年輕,多數(shù)男人都會鐘愛Mary.那天月圓之夜,聚會完,Mary送Rowley回家(不得已),路上跟他講了她前夫嗜酒如命,后死于車禍的痛苦經(jīng)歷,加之看到聚會中施舍于窮苦小子卡爾,了解到她有一顆如女神般善良的心,心動指數(shù)立刻上升。同時Mary也是因為信任他才將憑生苦訴說給他聽,而不是旁的什么人,你若問她為什么信任他,我想她會說女人的直覺啦~完全是Rowley的個人氣場和魅力。
      不得不再補充一下書中最精彩的部分,Mary獻身于窮苦小子卡爾,后卡爾自殺的一段。Mary和Rowley在月圓夜真情面對面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Mary說:"I've sometimes thought that if I ever ran across someone who was poor, alone and unhappy, who'd never hadany pleasure in life, who'd never known any of the good things money can buy--and if I could give him a unique experience, an hour of absolute happiness, something that he'd never dreamt of and that would never be repeated, then I'd give him gladlyeverything I had to give." 她就是個女神。誰聽了這話都不得不為之動容。
      機緣巧合,Mary真的實踐了她的想法,結局卻很可怕,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卡爾自殺了,Mary恐懼到極點。太浪漫的想法實踐起來才知道一點都不浪漫,鮮血與雷鳴振醒了她,她選擇Rowley來幫助他收拾爛攤子,而不是Edgar.
      不知從哪里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婚姻對女人來說是另外一次生命。希望毛姆這本書《佛羅倫斯月光下》能給未婚女子關于擇偶方面的指引。
      
  •     故事很短,昨天一口氣就看完了。
      
      在故事的一開始,我對羅利(居然翻譯得跟蘿莉一個音真是無語了……)抱有深刻的厭惡。
      
      我討厭那樣的男人,油嘴滑舌,玩世不恭。而且他居然也有那樣的資本,繼承了一筆遺產(chǎn),不用工作也可以過得很好?!姨私膺@樣的男人,他們總是出現(xiàn)在他們感興趣的女人的生命里,以不羈的口吻搭訕聊天。甚至那些他們并不感興趣的女人,他們也不憚去接觸,似乎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為了使女人對他們感興趣。
      
      在瑪麗居然開車送他回去,繼而又到很遠的地方二人兜風的時候,即便她言語上在拒絕他,我已經(jīng)能夠感覺到什么不對勁兒的苗頭了。那個時候我真是想喊停啊……想沖過去告訴她你不要自以為精明了在這樣下去就危險了。
      
      可是后來瑪麗的失誤導致了小提琴手的自殺,她驚慌失措,只能求助于羅利。這個時候,這個男人才展示了他的另一面:他愿意為你冒險和負責任,他幫你處理案發(fā)現(xiàn)場,難能可貴的是,他腦子里想好了無數(shù)個令你脫險的方案,哪怕他自己重返拋尸現(xiàn)場,他都會盡量將你排除在懷疑名單外。
      
      而艾格這個好男人,我一開始也誤會了他。我認為他一定會大驚失色地拋棄女主。但是他沒有,他寧愿放棄自己的事業(yè)。——著實感動一把。但是后來想,在保護女主的同時,也保護了自己,避免自己身敗名裂,避免自己的事業(yè)被玷污。
      
      艾格是忠誠的,也是令人寬慰的,他寧靜莊嚴,正直專一——也正是因為這樣,他也就能夠被女主看穿,瑪麗看穿了艾格的性格,被他感動,但同樣也最終沒有愛上他。
      
      而羅利,親愛的羅利,這個被我痛恨的男人,則有那么多的性格和變化,居然還有那么一點兒才華。他并不像那個時代的所有人那樣虛偽,就連壞,也壞得讓人自在。但是同樣,因為他的不羈,瑪麗并不能一眼看穿她。在遇事時的依賴和一開始的厭惡交織在一起,才產(chǎn)生了復雜的感情。
      
      而羅利本身也看不清瑪麗。他們互相琢磨,才有了最終的結局。
      
      在毛姆的眼里,女人是不會因為一個男人的好而愛上他的,他筆下正常的愛情也大都沒有善終,女人也幾乎沒有什么美滿的結局。在真實世界里呢?在我看來,瑪麗的結局還算美好,她并不是親手殺死了小提琴手,只是被自己的善心蒙蔽了眼而未考慮他人的感受。所以除了驚嚇,并不需要承擔很多道德上的壓力。而最后,兩個男人都選擇站在她身邊,已經(jīng)算是毛大爺對女性角色少有的寬容了。
      
      話說那個自殺了的小提琴手,其實是所有故事的引子,但卻是我最沒有感覺的角色。對于他,只是體會到了一句話:年輕且落魄的男人的自尊心是爆棚的。
      
      可是自尊心有毛用,活下來才有用。
  •     《佛羅倫斯月光下》原名《Up at the Villa》(海邊山上的別墅),乍見封面,不由得讚嘆她真是個充滿美感的譯名,尚未進入正文之前,彷彿就先觸及小說的內(nèi)涵,薄薄的中篇很快能讀完,馬上發(fā)現(xiàn)這是很傳神的高明譯法,極詩意、極浪漫,還沒翻開書頁,已覺心兒顫慄、靈魂激動、肉體癱軟了。
      
      
      正如想像,神秘幽雅的月光舖陳的是愛情的氛圍,靜謐夜晚在她浪漫的催化下,撩撥了人心之中投身於冒險與不安、孤注一擲的想望。故事之中,新寡的瑪麗斟酌著高貴又英俊的艾格對其求婚同時,矮胖、聲名狼藉的浪蕩子羅利,不無投機地送來浪漫的挑逗。慢慢地,情節(jié)流轉出她的渴望、掙扎與覺醒。覺醒的契機來自一次好萊塢式的奇詭事件-與年輕的流亡小提琴手邂逅,並於月光迷情下一夜纏綿,歴經(jīng)離奇的心理轉折之後,青年竟舉起她的槍,自殺了。
      
      矇矓動人的月光,讓瑪麗卸下白晝時的心防,喚醒了心中的柔情與隱密的慾望,雖然之後一連串失控的連鎖反應與毀滅的崩解,讓一切有如鬧劇般不可收拾,但是這短暫的放縱,其實象徵著她解放自己的開始,不覺中長年累積於心底的種種壓抑與枷鎖舒展開來:「月光下,從開著的窗戶透進來的空氣暖和而芳香,瑪麗感到她的激動裡有一些柔情,她的心似乎要在胸腔中融化掉,而血液則在血管裡瘋狂地奔流...」
      
      在毛姆的作品裡,很少出現(xiàn)像毀屍滅跡般驚悚的情節(jié),但我認為這跟用暴力血腥博取票房無關,雖然它形成讀者閱讀時的巨大壓迫感,卻大有象徵意義在,仔細感受女主角情感的轉折,便能體察那受到長期箝制所蓄積的能量,多年蟄伏之後勢必要發(fā)生劇烈的震盪與破壞,凡俗人性的本能與聖潔神性的矛盾迸裂開來,誰取得優(yōu)勢?書中明顯且偏執(zhí)的觀點不言而喻—毛姆式迷人的偏執(zhí)!
      
      突然想到一件事,若把一些重要作品的年代排開會怎樣?
      
      《人性枷鎖》 ?。?915年)
      《月亮與六便士》(1919年)
      《尋歡作樂》  ?。?930年)
      《佛羅倫斯月光下》(1941年)
      《剃刀邊緣》  (1944年)
      
      
      原來《佛》排在四大哲學作品的後期,這個發(fā)現(xiàn)挺有趣的,可以看出毛姆思路的軌跡?!度诵约湘i》和《月亮與六便士》都是毛姆藉哲學的精神力量自我療癒的作品,他想藉著理性超越來克服惡的本性,想要平和地觀察情欲和理智一決勝負的結果。初始的兩部大作寫得多麼厚??!就像進行了數(shù)場精細的解剖(果然是醫(yī)生作家),但從《尋歡作樂》開始,不再有客觀的解剖過程了,幾乎是一面倒地向塵俗的力量投降,毛姆全心地擁抱充滿缺陷充滿缺點的人們,對於忠誠、善良、高貴的人們只遠遠地仰望,《剃刀邊緣》裡的敘述者(很特別,以住都是用阿申登的化名,這一部是毛姆親自登場)和主角萊雷,始終保持著遠遠的距離,反而埃略特、伊莎貝爾等都是精彩得不得了的"瑕疵"人物。而《佛》女主角瑪麗放開的壓抑,和毛姆解除極度的克制,兩者則有著高度的關聯(lián)。
      
      本書的壞胚子羅利自然也是讓人愛得入骨,由年表(附於文末)看來,毛姆累積多年的劇作功力已達化境,這本薄薄的小書,對白和人物之清新迷人,劇情之迭宕起伏,仍然是永垂不朽的。感謝人間一切的苦惱,讓思慮掙扎了九十年的老先生,死前始終擺脫不掉那萬分的狂燥,若不是一生抑制著極度的熱情,我們叔叔也不會這麼多可敬的作品了。就跟死前嚷著要人請比揚雄醫(yī)生(他自己小說中創(chuàng)作的人物)來的巴爾札克一樣,靠著永恆的狂暴不安,這些偉大作家內(nèi)在的世界因此誕生在我們眼前。
  •      這是瑪麗同四個男人的故事,其實瑪麗最終的歸宿羅利和她的前夫很像,都是有錢、瀟灑又游手好閑、沉溺玩樂的公子哥,瑪麗口口聲聲說受夠了愛情,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愛情,因為和羅利在一起,可以做自己。很難說,她是否又踏入了一段重復的失敗婚姻,但女人就是喜歡飛蛾撲火。
       Karl和Edgar都是失敗的例子。Karl和Mary地位相差很多,剛到Mary家中時,他雖然嬉笑掩飾,但心中是相當自卑的,Mary一半出于憐憫,1/4出于刺激沖動,1/4出于對他俊朗外表的有一點動心,將他帶回家,并于荷爾蒙驅動下發(fā)生了關系,但沖動過后的理智告訴她,他們不可以再見面了。另一方面,Karl得到了Mary的身體,自以為得到了希望,可以展開一段愛情,但Mary的不再見面一下又將他打入谷底,年輕男人的自負,足以將自己摧毀,Mary的一句憐憫讓他受不了了,于是他在一吻之后自殺了,留下了“You asked me not to forget you. I shall forget, but you won't"這句話,可悲的是他又自負了,Mary在他死后就把他拋尸在外,并沒有因為悔恨而愛上他,只是出于良心不安而惦記著他,僅此而已。
       Edgar和Karl完全相反,他擁有權力,地位,金錢,是個標準的鉆石王老五,但他愛的只是當年那個純潔的小女孩,他并不真正了解Mary,當他發(fā)現(xiàn)Mary做過的事后,仍然決定要娶她,這并非出于愛,而是為了履行過去的承諾,事實上,Mary不愿結婚反而使他松了口氣,他可以繼續(xù)去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了。他道貌岸然,也很可悲,成為了自己正直的奴隸,不能說他不好,他其實已經(jīng)面面俱到了,但他太完美,正是他的缺點,并不完美的Mary無法成為他的另一半。
       Rolando開始是因為Mary的美麗,后來可能是因為有趣,很難說他是否真的愛Mary,也許這一刻是愛的吧,至少此刻他們在一起很快樂,這可能又是他的另一段短暫的婚姻,但他并不吃虧,因為他沒有名譽需要維護。
  •     佛羅倫薩月光下——真正的快樂
      一個人自從一個細胞開始,便有一顆種子種在了心里。從來到世界上以來,種子便在發(fā)芽,生長。它的根莖匍匐在心靈之中,左右著我們的靈魂。人們自以為按照自己的意志所做的決定,其實是早就編好的程,我們只不過是在執(zhí)行而已——或許這就是命運。
       我是相信命運的??墒羌词故敲\,沒有遇到合適的土壤,也沒有生長的機會。 卡爾瑪麗在遇到羅利以前,過著看似理所當然的生活——因為似乎所有的人們都向往著這樣的生活。一幢在佛羅倫薩的小別墅,有著一個漂亮的小花園,興起時可以在金色的夕陽里喝一杯上等的葡萄酒。不時去參加上流社會的“高雅”而時尚的聚會,樂此不疲地談論著王公貴族的風流韻事。當然,令人羨慕地是有一個即將升做印度總督,又看起來那么愛著自己的高雅爵士的未婚夫。再也理所當然不過了??墒强雌饋硎牵瑓s在根本上不成立。這一切建立的基礎只是別人的生活經(jīng)歷的套用,她根本沒有思考過究竟這樣的生活適不適合自己。更適合瑪麗的生活雖然她自己從前并未經(jīng)歷過,卻有不可遏制地向那兒傾倒的趨勢。于是,毛姆大叔秀筆一揮,直接將瑪麗推向了不可救贖的命運之河,順理成章地滑向了自己生活本該在風軌跡。我想,這真是一愛情故事的浪漫結局。看到瑪麗拒絕了安格的求婚和安格那道貌岸然的樣貌,不禁為瑪麗的解放感到欣慰,看到瑪麗和羅利在吹著和煦海風的地中海葡萄園里輕松地享受美好生活,更感到傀儡生活的壓抑,自由生活的快樂。其實我不是太相信像瑪麗那樣,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的人,女人,會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從習慣和本能選擇的矛盾里掙扎出來的。也許這是由于在佛羅倫薩那溫柔的月光下,會使人變得更浪漫?故事畢竟是故事,而且是一個相當取悅讀者的浪漫故事。
       命運,我所說的命運不是上帝指定給你的路線圖,而是內(nèi)心自在的所在。許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心里難受,更多時候沒有難受,卻也沒有快樂?;蛟S這個時候我們該停下來想想,這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不知道?聽從命運的安排吧!
       我看,我們也需要那佛羅倫薩月光的照耀,賜予我們浪漫一把的智慧和勇氣!
      
  •      從這本書開始準備在讀完一本書后即時寫下批評,權作練筆。
      
      讀了好些作品了,從未嘗試訓練評論,這于專業(yè)是無益,當然這些文
      
      字并不能稱作評論,只是印象式評點,更多隨感,把閱讀過程中的所
      
      思記錄下來以資文字訓練,漸漸形成自己的批評文字風格。
      
       毛姆是久想閱讀的。這本書前中文譯本,后原文,說來慚愧,雖
      
      是英文系出身卻只讀過改編原著,此是第一次直接閱讀英文原本。排
      
      版如此安排,非中英同一版面對照,讓人無法在讀英文時心猿意馬。
      
      因讀過中文已知情節(jié),讀英文時并不費力,讓我沖破心里障礙,先從
      
      容易的文本或電影入手嘗試讀原文是個好辦法。
      
       書名譯為“佛羅倫斯月光下”,有種朦朧、氤氳、迷蒙質感,而
      
      英文原著其實是"up at the villa",并不是直譯,兩者各有千秋,中文名
      
      恰得古典神韻,月光本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英文名更是英語
      
      特色,兩個介詞連用別墅之上,卻又在別墅之中,點名故事發(fā)生地點
      
      而又營造出高于其上的意境。瑪麗出身中產(chǎn),欲做圣女解救貧困之
      
      人,而年輕人的出現(xiàn)不過提供一個契機,讓瑪麗自我實現(xiàn),年輕人因
      
      年輕、身世坎坷誤把同情作愛情,終至悲劇,而羅利對悲劇的成因鞭
      
      辟入里,不消瑪麗言明就知道無外是經(jīng)歷過人生最美好的時刻,想必
      
      今生再也無從得到,就以死為終結把美好永存,或是無法承受同情的
      
      真相。羅利此人是書中男主角了,其亦正亦邪,恰似楊過,亦令我想
      
      起日本電影《花之痕》,都是平日里閑云野鶴,卻出其不意,關鍵時
      
      刻助一臂之力,他們正是難得糊涂的真人。艾格口中說對瑪麗的愛,
      
      其實不過最愛自己,愛這個從小優(yōu)雅美麗的女子,正適合最總督夫
      
      人,滿足虛榮與面子,當他得知棄尸之事縱使依舊選擇與瑪麗結婚,
      
      放棄總督之職,卻仍是求全其事業(yè),在任時期沒有污點。而他選擇結
      
      婚也不過是一貫的行事習慣使然:但凡答應的事情都應做成。小說行
      
      文流暢,手槍暗含伏筆,艾格堅持瑪麗佩戴手槍卻為自己要結婚不得
      
      不辭職種下惡果,也是年輕人自殺必不可少的道具,更是推動劇情的
      
      手段。
  •     “Darling,that is what life's for-to take risks" 這句話在這一頁的最后,當我翻過書頁時,咦,完了!結束了!這就是結局!這樣的不像結局的結局讓我意猶未盡!
      我是一個比較現(xiàn)實的人,讀小說,絕不單單是為了品位小說中華麗的辭藻、美妙的語句,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小說的情節(jié),領悟主人公在那樣環(huán)境下的心態(tài),從而去豐富自己的閱歷,增長見識。一部小說就是一段生活經(jīng)歷。
      《Up At the Villa》有四個主人公:Mary Paton, Eagar Swift, Roeley Flint, Karl Richter. Mary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把三個男主角順序般的引出了。故事中充滿了巧合,一段失敗的婚姻讓mary重新獲得了自由,同時也給了一個喜歡Mary20年左右的“癡情男”Eagar有了機會,然而意外的升遷又讓Eagar再次離去,不期而遇的宴會讓Mary認識了一個“流氓男”Roeley ,于是,Roeley開始了一段追求。正式宴會后的路上談話,我認為,導致了Mary和Karl的相遇、獻身(僅僅是同情,或者是寂寞)以及后來的死亡。而又是Karl的死去,成就了Mary和Roeley之間的愛情。
      整個故事情節(jié)比較曲折,引人入勝。人物刻畫得比較細膩,尤其是Eagar 和Roeley在相貌、氣質及他人評價中的對比,讓讀者會產(chǎn)生一個錯覺,結果卻是出乎意料。
      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     
      
      比以上更重要的是,在月光下懂得自己、懂得自己所要——月光當然不是最重要的,但絕對錦上添花。哈哈!
      
      毛姆的故事一直很吸引人,但在愛情題材里,《佛羅倫斯月光下》最為鼓舞人。
      
      即使故事沒有那么離奇,甚至都無損于它的精彩?;蛘哌@本來就是兩個部份。我要說毛姆可真的不僅僅只是一個會講故事的說書人而已,仿佛感覺,他喜歡講故事,更多是是因為他懂的實在很多,不主動說出來,也會溢出來。這家伙太聰明了。他勇敢探索,也收獲頗豐。真令人羨慕和喜歡。
      
      就像小說里借羅利的嘴說出“我不會把我所有的本事都放在櫥窗里給人看”——可是,有料的人總會讓有心有眼的人看到很多的內(nèi)容,這也許不像從手指的精致程度去推理這個人有多么養(yǎng)尊處優(yōu),表面與事實不一定有必然的邏輯關系,或者下結論的人需要更加近于靈感般強烈的感性與直覺,但因為這樣,便更激動人心了。
      
      沒有偏見,對個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最大的自由,他或她,可以有更寬闊的領域去游玩,這種精神的強大,自然地形成了一種個人光彩與魅力。這樣的人不一定需要創(chuàng)建多么偉大的功業(yè),但一定令身邊的人著迷甚至著魔。
      
      特別著迷于《飄》白瑞德同斯佳麗說過,意思是你腦子里的鬼主意,除了我之外再沒人能明白的了。與她姣好的面容、良好教育家世之類不大匹配的、不那么上得了臺面的本性,他懂得,并且欣賞。只有這樣強大的男人才會喜歡勇敢的女人,因為她們不是靜靜的花瓶,她們有生命的熱情與活力,而且,也許他對這份生命力的需求要超過容貌及其他。
      
      在這里,羅利知道瑪麗本來是怎樣,也知道最壞她會做出怎樣的事,他喜歡這樣的她,而她,也終于承認和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美麗外表下面,不為自己所知的幼稚,還有從未察覺的秘密的野性。而瑪麗與斯佳麗不大一樣的是,她的生活并未逼迫她要去戰(zhàn)斗,她的原始性更少,另一面,她得以更加任性,她更怕失去自由、更不怕寂寞。這差別,是際遇,算不得本質的天和壤。
      
      特別好的是男女主角都共同經(jīng)歷了一樁那么刺激的冒險。如果日光代表表面,那么月光可以代表內(nèi)心。就像一起打過架當過兵坐過牢的男人間的友誼,或者一起逃過學失過戀騙過人的女人間的友誼,有合作與交流的存在,并且這種存在很重要的前提是不那么好的事,見識過對方不好甚至很壞的一面,并且有幸從這一面中見到好的所在,那么這種情誼會更深刻也更堅實了。女主角因為她非凡的幼稚而惹得一具尸體要躺在她的閨房里,男主角午夜飛奔過來幫她處理,兩人像亞當夏娃偷吃禁果一般的從這件事上把偽裝脫個干凈,很好笑的是他們難免要驚訝地在內(nèi)心里各自重新打量對方,而且自己也要覺得有那么一些可恥的興奮。這晚月光明媚,但他們對誰也不可以提起這晚的事情,還要相互幫襯演戲掩飾,對于因漫長而難免無聊的生活,這個會時不時帶來新鮮空氣。這一晚的月光,格外撩人。
      
      向自己的本性投誠——對于一個經(jīng)歷過愛情與生活連篇累牘洗禮之后的女人,多么輝煌。我愿意賦予更高的贊美,這真是恢復青春的一劑靈丹妙藥。關于羅利,毛姆讓他自己評價自己道:“據(jù)我所知,我只有一次生命可以使用,我非常喜歡它。我很幸運,能夠為活著而活。如果我不充分運用我的機會,那我是多么傻的人!”他沒有選擇做一個夾雜在人群里面的面具人。這一男一女,聰明又快樂并且同時也富有的一對,是會讓人看了高興的一對。
      
      當然,如果毛姆愿意,這個故事可以擴充得更胖,每一個人的前生今世,讓他們更生動更清晰,就像《人性的枷鎖》一樣。不過這樣更好,短短的,把戲劇性的可愛收得很集中,不用太多時間讀過一遍,很開心。
      
      
      
  •      為什么他有那么多缺點,
       她仍然覺得和他在一起非常的自在?
       你可以完全作你自己,
       用不著在他面前裝腔作勢,
       主要是因為他對任何期滿都十分敏銳,
       你的虛偽只會讓他嘲笑你,
       其次是因為他自己從來不虛偽。
       ──────P112
      
       《尋歡作樂》和這篇女人們都愛上了讓他人不齒的人,不值得信任的浪子,或者號稱寫詩的廚子,這段話算是好理由。一直都有八卦說毛姆和自己的男助手有戀情,此人也是壞胚子,賭錢,欺詐,風流……不知道毛姆一直愛他是不是也是這個原因。
  •     一面湖水,慌忙間攪亂它,結果什么也看不清。
      可當你不去觸動時才發(fā)現(xiàn),其實它原本就很清澈。
      
      她歷經(jīng)著四個男人,死去的前夫,
      艾格,卡爾,羅利。
      卡爾得到短暫的歡愉后,因為失去或恐得不到就自殺。
      艾格保持嚴謹,信守承諾,只是得知真相后的故作鎮(zhèn)定讓她失望。
      羅利,頑世不恭,嬉笑怒罵過一生。讓她自然的面對自已。
      
      作者在形容女主角的心態(tài)時這么寫:
      為什么他有那么多缺點,她仍然覺得和他在一起非常的自在?
      你可以完全做你自已,用不著在他面前裝腔作勢,
      主要是他對任何欺瞞都十分敏銳,你的虛偽只會讓他嘲笑你,
      其次是因為他從來不虛偽。
      
      在艾格沒有離開的時候,在沒有那三天的考慮時,
      她是想嫁給艾格的。
      只是因為那三天,三天發(fā)生的一些事,
      讓她看清了,看清了自已所需要的東西。
      
      其實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是:
      很多人寧愿去尋找墻縫里的秘密寶藏,
      也不愿意去指出“屋子里的大象”。
      
      也許羅利對于女主角來說,就是那屋子里的大象。
  •      事業(yè)有成、將你當小女孩愛護的男人;文藝滄桑、讓你愿意給他所有的男人;有錢有閑,懂你又帶著些許魅惑危險的男人。
      選哪一個?
       選那個在骨子里和你流淌著相同血液的男人!
       他真正了解你,正如你了解自己的那樣了解。
       即使你遲疑、你害怕、你抗拒,命運終將你推到他身邊。一如你們的相遇。
  •     毛姆是個如此細膩的作家,無論情態(tài)描摹還是情節(jié)推進,他都引得讀者津津有味。難得的是他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準確把握,就像造夢者一樣,作者精準地完成了人物設定,之后的情節(jié)和故事讓小說自己在嬗變演化,有些部分跳脫出讀者庸俗的意料,卻又妥帖著人物的個性。
      
      記得大學時的博客中寫道:“當一個人YY的對象從三十美少婦變成十六小蘿莉,他已經(jīng)老了?!爆F(xiàn)在看來并非如此,小說中的這位“美少婦”,幾乎沒有什么細致的容貌描寫,但她周圍的人物、尤其是三位次第登場的男主角,就像一面面不同質地的鏡子,把簇擁其中的女主角展示的儀態(tài)萬方。因此盡管做出了不可理喻的行為,她仍顯得很有魅力。難得的是作者將她纖細的女人心雕琢地如此細膩真切,她面臨求婚時的忐忑、闖下大禍時的無助、特別是再次面臨抉擇時的揣度與決絕,讓整個人躍然紙上!
      
      更值得品味的是這段“四角關系”中的三位男子,加上那位早逝的前夫,我們的女主人公經(jīng)歷了各色男士。
      
      小說起筆就三兩句話勾勒了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子,站在人生的陽臺前,面臨光明的下一站,但一絲絲莫名的暗流讓她對“成功男士”的求婚猶疑了,盡管看起來他是那么地迷戀著自己。
      之后的日子發(fā)生了奇怪的故事,闖入讀者眼簾的,有身世可憐的流亡學生,他和女人的韻事發(fā)生得突然、結束得激烈,砰地一聲自殺震動了讀者的神經(jīng);
      有玩世不恭的浪子,他這個原本被女人鄙視的無賴,在關鍵時刻卻成了她的依靠的共謀。他果決地處理了尸首,像所有故事里的知己一樣開導女人,這樣一個角色讓人又愛又恨。
      看似風平浪靜后,女人面臨著新的選擇。
      
      小說的前半段讓我不由自主想起了那位與段延慶一夜風流的刀白鳳,《天龍八部》借此展示了世事無常和因果輪回;而毛姆的惡作劇式安排,用戲劇化的情節(jié)把人物推向了一個無法再騰挪的極端,在這個角落發(fā)掘人物的更多側面。
      
      后半段又讓人想到了《嫌疑犯X的獻身》,女主人公深陷困境時,英明神武的男性角色登場,幫其化解。所不同的是,那部日本推理小說中充滿著對犯罪過程的艷羨吹捧和對理工專業(yè)的頂禮膜拜,而這部小說中,更多地是在你來我往的對話與行為中,完成男女之間的依托、開導和認知。
      
      三位具有各異的地位、性格和情感的男士,從三個方向支撐起頗具美感的設定框架,女主人公穿梭其中,她的情感所系依附著情節(jié)的推進,而飄忽地跳躍。因此在看似一部普通的愛情小說中,我們讀出了猶如其中奇妙的情感,如希區(qū)柯克般詭譎的躍動。
      
      有人說過毛姆不過是二流作家,似乎他的格局不夠款廣、探索不夠深邃,但在人物情態(tài)的刻畫上,他屢屢有驚艷之筆。在小說最末,展開了一條光明的尾巴,那你來我往的對話中眉眼交錯,令人撓心般喜不自勝。特別地,那段關于對打女人的對話,又讓我想起了《黃金時代》。
      
  •     這本書前半部分是毛姆蜀黍的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我認為這篇很不好),后半部分是《別墅之夜》(這部中篇的名字也被翻譯成“佛羅倫斯月光下”)。我覺得《別墅之夜》非常精彩(但它也有比較大的問題,例如瑪麗在車里對勞利說的那“幫助一個一無所有的可憐人”云云,鋪墊的痕跡就太明顯、太刻意了,不過瑕不掩瑜,我仍然很喜歡這篇小說)。讀《別墅之夜》時我仿佛在看一出精彩緊張的戲劇。
      
      故事里有三個男人愛著女主角瑪麗,勞利蹊蹺的愛情使我未能猜中故事情節(jié)的走向。在他向瑪麗表白的時候,我像女主人公一樣懷疑他的真心;甚至一直到他幫助瑪麗處理掉卡爾的尸體后,我還在想“勞利馬上就會勒索瑪麗了”;我還猜想,像父親一樣保護著瑪麗的埃德加會一如既往地庇護她。然而事實上我的想法在沿著一條庸俗無趣的、如同《蘭貝斯的麗莎》的故事情節(jié)那樣沒意思的道路前行著。
      
      瑪麗不愛奧地利流亡青年卡爾,她與他一夜風流只是出于慈悲。瑪麗剛開始不相信勞利對自己有愛情,她認為他只是想要玩弄她。而卡爾為她自殺、勞利為了她冒險拋尸甚至在之后再次向她求婚,這兩件事都讓她感到意外。很顯然瑪麗并不很相信愛情——尤其是在她經(jīng)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之后。她知道不能只為了愛情而結婚,想要答應埃德加的求婚也有一部分物質上的原因。抱有這樣愛情觀的女性角色似乎并不太常見,假如她是一個真實的人、讀過《月亮和六便士》,她或許也會同意思特里克蘭德的話:“我只懂得情欲,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笨墒钱斔群竺鎸σ粋€為自己而死的青年人,和一個甘冒大險救護她的貌似浪蕩的紈绔子弟,如果她還沒有動搖,那她恐怕就不能算是個女人了。
      
      勞利趕上了一個好機會,試想如果沒有卡爾自殺這件事,他絕不可能打動瑪麗的心。在危難中不顧自己的安危來救助自己愛的人,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效最有力的表白。當然卡爾自殺也是很動人的示愛方式,只是這種方式太具有毀滅性,雖然能夠留下恒久不變的記憶,但并不能使任何一個人感到快樂,只能帶來陰暗、恐怖、充滿仇恨的力量。
      
      即使是黑暗的力量,也是愛情的力量,是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沒有的?,F(xiàn)實是,愛情這兩個字總是被人嚼來嚼去,嚼著嚼著就漸漸變成了口香糖,沒有滋味就吐出來不再吃。茫茫俗世中比愛情耀眼的事物太多,比愛情安全的感情更多,“愛”這個字看上去好像越來越不值錢了。于是不相信愛情的人站在一旁,仰頭看到因愛而幸福的人在半空中飛翔,低頭看到因愛而痛苦的人在泥淖里掙扎。如果相信愛,又有愛的人,要怎么讓他相信你愛他?為他死、為他犯罪,從庸俗不堪的生活中逃離出來,買下一片草原蓋起新的氈房,飽讀詩書然后給他講以此來娛樂他的生活,沒完沒了地為了他哭泣和大笑,打扮成小丑的樣子供他取樂,逼著唱歌跑調的自己唱歌給他聽,親手為他做個也許還摻雜著雞蛋皮碎片的蛋糕。如果他并不愛你怎么辦?為他死、為他犯罪,回到庸俗不堪的生活中去,燒毀新的氈房燒毀整個草原,忘記所有美麗的詩篇,不再哭泣不再大笑,打扮成刻板嚴肅而正常的女人模樣,再也不唱歌,一個人吃掉蛋糕咽下雞蛋皮碎片,這一切都好像錄像帶快退一樣簡單。
  •     都是寫給女人看的書,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關于蘭貝斯這個貧民窟的環(huán)境以及那邊的人的描寫,非常真實?! ←惿拿\或者和現(xiàn)在不少女人的命運是類似的,為愛而愛,卻缺乏理性的思考,以至于丟了性命。
  •      毛姆寫道“花沒有幾朵,卻有綠意盎然的樹木。”這一句,對在此時此刻,處于此種狀況下的我,有強烈的吸引力??倳袗澣蝗羰В活w心空蕩蕩的時候。但這個時候卻可以輕易的聽見心房里的回聲,獨白變得清晰。
      
      
      
       “ 他果決而有技巧,即使轉橫了些,卻也十分慷慨,行事穩(wěn)健。他能夠使你產(chǎn)生信心,困境無法迷惑他,意外也不會使他慌亂,他更不會把時間浪費在閑聊上?!卑袷吠蛱乇蝗绱嗣枋龅?,在初始的閱讀中,誤以為主導的方向,留下大片的空白備以記錄。在繼續(xù)中越來越少的言語描寫,使他的形象漸漸模糊,但這同時卻沒有絲毫減少這個人物的生動性。在社會價值中作為標桿的艾格,理智鮮有情緒。對在生活中情緒大起大落難以平衡的人來說,持久的成為期望中的狀態(tài),缺乏真實感。緣由怕是歸于自我原諒,歸于自己無法做到而推搪的理由。
      
      
      
       語言是種慰藉,不可控制的向好的幻想中偏離,成為生活下去的理由。因而文字的投射會虛掩自身,如冰山一角般展示個人性格。這始終是片面的,不可全而概之。毛姆道瑪麗“她真正喜歡做的,是獨自在別墅陽臺上用餐。在一個六月的黃昏,當天色還亮的時候在那里吃飯,飯后坐在那兒,等夜的溫柔漸漸籠罩住她,這是一種喜悅?!边@平靜的架構在風雨中是飄搖的。偷渡而來的小提琴手是過去的歲月隨回憶撲面而來,她無法拒絕。艾格則是遠方縹緲的期望觸摸不著??柋闶橇硪粋€自己,為所有罪責開脫,那么共同去冒險順勢發(fā)展,留下最合理的結局。她真正喜歡的平靜沒辦法停留在現(xiàn)在這一刻,不過是意念中的假想。
      
      
      
       佛羅倫斯的月光下,看到的是各式各樣的倒影,從中試圖尋找屬于自己的那個。這本不是個難題,只是舍不得丟棄任何東西在路途中帶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背負不起滯留在一個點上仍然不能自知。席地而坐,倒影在你之下,本不用尋尋覓覓。
      
  •     我希望本書內(nèi)部人士或編輯在此,我手頭的是一本初版的,請問如下問題:
          英文部分,標點符號中半句話后的逗號,都是放在了引號之外,如:"here we are",said Marry. (156頁)問題是:我認為這不是英文的習慣表達方式,而參考了其他毛姆的原文作品,類似地方,全是放入引號內(nèi)。且通常英文作品都是依照類似規(guī)矩。請問這是毛姆原作,或貴社弄來的原文就如此?還是經(jīng)過了編輯的加工才如此?十分懷疑是某位好心編輯“加工”過,因為就在本頁上方一點兒的位置上,又見到這樣句子:"hold you bloody tongue,"he said. 請問楊師傅到底為何出現(xiàn)這種情況?
          至于翻譯,大部分倒是達意(據(jù)說是臺灣人翻譯的?),但某時某地,就會發(fā)現(xiàn)譯者這里扔掉一點兒,那里略去一行,比如18頁中間那段“王妃又朝他……”,就如此。
          若要體味本書精妙,不但需要所謂的定力,還需要偵探學的一些常識才行。
          也許再版中,這些問題不再出現(xiàn)了?誰看的是再版本,請點亮一下。
      
  •     想要看這本書是因為在高爾基的<在人間>里,高爾基曾經(jīng)提過這本書.他說他對這本書了描寫的那些生活很不解,或許是很迷惘.具體不太記得了.然后自己就萌生了看這本書的想法.   在網(wǎng)上購了這本書,我迫不及待的一口氣看完了.不得不說明的是,毛姆真的是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不得不佩服他對女性心理變化的觀察和描寫的如此傳神,如此深刻.   瑪麗和羅利的結果又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又覺得合乎情理之中.   很值得一看的書~~   不過,這個出版社倒是弄出來很多錯別字出來.有點小郁悶
  •     卡爾
      
      瑪麗在他身上得到的,只是滿足自己的救贖心態(tài)。
      她可以如女神般降落在他面前,純白而圣潔的光輝。
      因為她可以給他前所未有的快樂,給他此生所能擁有的最美好的時刻。
      她帶著一顆憐憫的心,找到一個施舍的對象。
      他而正是身無分文,一文不名。對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施舍比對一個衣食無憂的人施舍要容易得多。
      正如她所說:若我遇到一個很窮的人,他孤零零而又不快樂,生命中從沒有過快樂,而我能夠帶給他一種獨有的經(jīng)驗,一種他做夢也想不到而以后也不會再有的經(jīng)驗,那我很高興的把自己的一切給他。
      
      她獨自驅車,山林的月色誘惑著她停下來欣賞。他從樹后走出來。一個美麗的寡婦和一個流浪漢。
      她邀他上車,帶他回山頂?shù)膭e墅,為他下廚,陪他喝酒,帶他欣賞那棟奢華的別墅里寬敞的大廳里精致而古典的壁畫。而他只是個連房租都付不起的難民。
      她帶他欣賞月光下的花園,如水的月光??偟冒l(fā)生點什么。月光下,他在她的裙邊跪下。
      他把她當成女神。他只想把她當成他可以向之祈禱的女神,她卻甘愿做一個讓他占有的女人。
      
      他心中充滿了愛情,他向她表達著愛意。她卻讓他離開。她說她不愛他。
      他的憤怒不是沒有道理。年輕人的自負讓他無法接受她對他只有憐憫同情。
      她讓他看到了天堂,他從不敢奢望不敢想像的天堂。然后掩蓋了天光,把他推回塵世。
      在憤怒中他粗暴地對待她。
      “你曾經(jīng)要我不要忘記你。我將會忘記,但是你不會?!?br />   他走過黑暗的房間,一聲槍彈的爆裂聲,身體墜落在地板上。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讓一個人體驗太過美好而無法得到的東西,是非常殘酷的行為。他只會自卑,或者絕望。
      
      
      艾格
      
      當瑪麗向艾格坦誠這段經(jīng)歷的時候,他表現(xiàn)得很大度。
      從她還是個無真無邪的小女孩,到而今她成為一個寡婦,他一直愛著她。雖然他比她年長二十四歲。
      他愿意為她放棄登上自己政治生涯巔峰的機會,為了能夠娶她。
      因為他是個正直高尚的人,就算她玷污了她在他心目中的純潔,他依然愿意娶她。
      他只是自己正直人品的奴隸。他似乎更是非娶她不可。在為她所做的犧牲中,他可以感到一種微苦的快樂。
      但是她卻釋然了。她決定拒絕他。
      
      我想起了《月亮與六便士》。
      A woman can forgive a man for the harm he does her, but she can never forgive the sacrifices he makes on her account.
      女人無法原諒男人為了她所做的犧牲。
      但是男人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他們只是迷醉于為愛犧牲所帶來的崇高的感覺。
      
      
      羅利
      
      最后,女人總是愛上一個壞男人。
      他明明有那么多缺點,但她在他面前卻可以很自在。
      他慣用的是嘲諷的神情嘲諷的語氣。
      有錢的公子哥身上的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讓我想起王爾德戲劇中必不可少的妙語迭出憤世嫉俗的男主角。
      對他們來說,life is far too important a thing ever to talk seriously about it。
      在他們眼中,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有趣的人和無聊的人。
      道德并不重要。在卡爾自殺事件后,他義無所顧地幫助她,甘為她冒險。
      他并不在意她所犯下的愚蠢的帶來嚴重后果的錯誤,他不需要用一種寬大的胸懷才能包容她,他根本就不在意。
      她向他交出自己的手。她明白這是一場冒險。但是,生活不就是為了冒險么。
      
  •     你不認為別人越認為你好,你就會變得越好嗎?
      ——毛姆《佛羅倫斯的月光下》
      
      這句話是小說中羅利對瑪麗說的,是他的經(jīng)驗之談?,旣愒谧钺葆遄顭o助的時候想到要依靠他——一個在最好朋友眼里也是最不可信任的人。整個過程中,他讓人大跌眼鏡的表現(xiàn)出冷靜、果斷、負責及值得信任——暫且不論這件事是好是壞。
      
      這讓我想起電影《似是故人回》里的男主角,你難以相信一個做慣壞事的人,最后寧愿用生命捍衛(wèi)責任,或者說,信任。
      
      難以相信而相信,這就是信任!
      
      所以一直抱有宗旨,對于直覺上愿意信任的人,從不分析,從不懷疑,無條件相信他會是一個好人,直到真有事實證明一切不值得。
      
      顯然《佛羅倫斯的月光下》并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說,翻過一大半,我甚至有點失望,但我得信任毛姆,他一定能寫出出彩的片斷來,不至于讓這部小說看上去就像一部平庸的愛情小說。
      
      是的,它來了。
      
      就在第八章瑪麗告訴艾格整件事情之后,兩個人的互動,著實太精彩了!
      
      他們各懷鬼胎的成全了彼此。
      
      你維護了我的自尊,我成全了你的選擇。
  •      為什么他有那么多缺點,
      
       她仍然覺得和他在一起非常自在?
      
       你可以完全做你自己,
      
       用不著在他面前裝腔作勢,
      
       主要是因為他對任何欺瞞都十分敏銳,
      
       你的虛偽只會讓他嘲笑你,
      
       其次是因為他自己從來不虛偽。
      
       ——薩默塞特.毛姆
      
       羅利和艾格,就像鏡子的兩面,截然的對立:不管是處事態(tài)度,生活哲學,個人追求···用瑪麗的話來講,就是“很難找到一個比你更能和艾格成對比的人了”。艾格健壯英俊、風度偏偏,有地位,有能力,有雄心,有追求,穩(wěn)重可靠。而羅利,相貌平平,放縱享樂,甚至是最要好的朋友也承認他素行不良,不可信任。
      
       但人真的是一種很復雜的生物,如此的那一琢磨,以致沒有一個幸運的契機,你可能永遠也不能了解一個人?,旣愐驗樽约旱睦寺屏级譄o知自私的想法,澆滅了一簇熱忱的生命之火,無助時她第一想到的卻是羅利,這個“不值得信任的人”。不過她真的很幸運,羅利不是艾格。羅利很直白,很坦蕩,繼承了一筆不菲的家業(yè),他坦率地向人表明,他沒興趣去追求什么身份地位名利,他理所當然地毫無愧意地揮霍這財產(chǎn),時間和精力,他毫不在意別人怎么看自己,似乎對任何事都不當一回事,他讓人清楚地知道,他對女人只要一樣東西,而且絕不多愁善感,他可以在周一拼死要和你私奔,不到周末卻舍你而去···然而他卻有某種東西會使你心動,那是一種在他粗魯態(tài)度背后的柔情,在他嘲諷背后的動人的溫情,某種對女人的本能的了解——了解女人和男人是不同的生物···那是他在心愛的女人遇到麻煩后的理解、寬容、不離不棄,沉著冷靜,那是他的“我不會把我所有的本事都放在櫥窗里給人看”的智慧,“只要你肯給你自己一半的機會,你就會愛上我”的自信。
      
       跟他在一起,快樂而又自由,一切都是未知:“Darling,that's life's for --to take risks .”
      
      
  •     What a simple story! Though different reaction to the accident, Maugham described two different people, one seemed erect, honest and was totally a gentleman; the other didn’t have a very good reputation, although he had some kind of character attractive to women.
      
      Edgar maybe a reliable husband, and only when his wife was an innocent person who didn’t have shortcomings. So he fell in love with Mary, and always thought her as that innocent girl when he first met her. He just can’t accept the fact of Karl’s accident. Although he still insisted to marry Mary, most of it was responsibility but not really love, not that kind of love can be of tolerance to anything her did. Mary knew this, and knew that she can’t be happy in that marriage. That’s why she refused him firmly. She was a clever woman. And maybe she was just a little bit falling love with Rowley gradually, when she didn’t realize it.
      
      Rowley was just opposite to Edgar, not a good spouse. He enjoyed taking risks and knew that women were thinking, which made him attractive. After Mary asked help for him, he did everything he can do to help her to deal with the accident, and to avoid the scandal. But that was not droved by love, but by the nature of enjoying adventure. That was also the root of asking Mary to marry him. Maybe this guy would never really love a woman, what he loved was only the happy moment to do something seemed really hard.
      
      What’s odd in the book was that Mary totally can’t understand why Karl shot himself. Yes, in Mary’s eyes, the word was beautiful, although she had a miserable marriage. But to live can be a much happy than to die. She was a woman living in a fairy tale, which didn’t suffer from hunger, poverty, indignity, despair and all that kind of pain. In her first marriage, she was tortured by her husband’s alcohol abuse, but she loved him and there was a hope to support her to live on. However, to Karl, his country was ruined, his families were killed, he was painful, but Mary can’t understand this. I think this is what Maugham wanted to express, the pain experienced by those miserable person can be understood by those noble person, by those who lived in extravagant life.
      
  •   我想知道還有沒有類似站在罪犯視角的偵探小說
  •   這是作業(yè)要求么
  •   沒有啦,寫著練練,對寫論文可能有幫助吧,我這樣感覺~
  •   題目是噱頭,瑪麗開始就對勞力有感覺的,卡爾自殺只是催化劑而已。
  •   翻譯得不好。很肉麻。
  •   張愛玲很喜歡這篇小說。
    埃德加是瑪麗父親的好友。他比喪偶一年的瑪麗大了二十四歲,一直深愛著瑪麗?,旣惖揭獯罄瓮妫5录酉蛩蠡?。她要求給他幾天時間考慮。埃德加讓瑪麗隨身攜帶手槍?! ?br /> 瑪麗參加了意大利王妃的晚會。晚會上,貧窮饑餓的卡爾及其同伴表演的音樂節(jié)目并不好,最后向賓客收錢時,瑪麗給了最多的一百里拉。晚會結束后,瑪麗送羅利回酒店。在返回山上的時候,遇到卡爾,邀請他到朋友租給她的房子里。
    瑪麗給卡爾烹制了面包。之后,卡爾情緒失控?,旣惸贸鍪謽屪孕l(wèi),但最后不敢開槍??枌旣悘娂楹?,自殺了。瑪麗深夜打電話給羅利,羅利騎自行車趕到?,旣惡屠潇o的羅利將尸體運到荒山外,掩人耳目。
    羅利認為需要將事情隱瞞起來,但瑪麗覺得要誠實,將事情經(jīng)過全部告知了返回的埃德加。埃德加面有怒色。在他看來,以羅利的性格,早晚會將此事情傳播出去。如果他當孟加拉總督,事發(fā)之后,可能對英國政府形象不利。所以他表示放棄孟加拉總督職位,與瑪麗結婚。
      瑪麗則認為她并不愛他,若要與他結婚,只是因為他將當上孟加拉總督。既然他不當孟加拉總督,只做個平民,過平淡的生活,她也就不會與他結婚了。
    機會留給了羅利。
      
  •   if i were her,i wouldn't choose Edgar either.
  •   @.@shafa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