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十日談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上海辭書  作者:高峰  頁數(shù):19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禪宗十日談》作者對禪宗有很深的研究,厚積薄發(fā),以簡馭繁,用通俗的文字匯為成一本內(nèi)涵廣泛的禪宗面面觀。通過靈山法會上的“拈花微笑”,從“達摩禪”到“東山法門”、“漸修”和“頓悟”、從《百丈清規(guī)》看禪門戒律、“一花開五葉”等“十日談”,可以讓一般讀者得到有趣的禪宗知識。   《禪宗十日談》首先從富有傳奇色彩的“拈花微笑”介紹禪宗最初的緣起;再從“達摩西來”談到祖師禪傳入中國的淵源;接下來便重點介紹“慧能南禪的崛起”及其門下“一花開五葉”的盛況;當然,還得從“百丈清規(guī)”談到“叢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化;然后,不得不涉及禪宗在中國化的進程中與道家、理學、文學藝術乃至武術的關系;最后介紹了“盎然”的禪意“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和影響”。通觀十篇,各自成章,而又一氣呵成?!抖U宗十日談》的幾位作者,都是對佛教、哲學和文學藝術等造詣精深的學者,厚積薄發(fā),以簡馭繁,匯為這一本字數(shù)不多而內(nèi)涵廣泛的禪宗面面觀。相信本書會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

書籍目錄

  序  第一日 靈山法會上的“拈花微笑”——佛教禪學與“教外別傳”的禪宗  第二日 從“達摩禪”到“東山法門”——早期禪宗的學說和傳承  第三日 “漸修”和“頓悟”——慧能南宗禪的崛起  第四日 從《百丈清規(guī)》看禪門戒律——禪宗的叢林制度  第五日 “一花開五葉”——南禪五家的宗風  第六日 “一顆圓光含萬象”——禪宗和道家思想  第七日 “自性”與“良知”——禪宗與宋明理學  第八日 幽深清遠的詩畫意境——禪宗與中國古代文學藝術  第九日 “禪拳如一”的少林武功——禪宗和中國武術  第十日 禪意盎然——禪宗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日 靈山法會上的“拈花微笑”  ——佛教禪學與“教外別傳”的禪宗  業(yè)露華  一次,大梵天王率諸天前往靈鷲山聽佛祖釋迦牟尼說法。為了表示對佛陀的尊敬,也為了讓眾生獲得大利益,大梵天王將一枝象征純潔、高貴的金色波羅花獻給佛陀。孰料,佛陀接過花后一言不發(fā),只是手持金波羅花向與會大眾展示。在座的諸佛弟子、諸護法天王面面相覷,莫測高深。唯獨侍立在佛陀身邊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心領神會,破顏微笑。從此,一種作為“教外別傳”的佛法以摩訶迦葉為印度初祖,有了自己獨立的傳承法脈。然而,記載這則故事的《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是宋代以后才流傳開來的,在此之前,從未見過任何人提及。那么,禪宗起源的真相究竟如何?它是否只是佛教禪學諸多分支中的一支?它同代表印度各教派修持傳統(tǒng)的“印度禪”又是什么關系?  佛教起源于印度,然而佛教禪宗則創(chuàng)立于中國,因而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它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同印度宗教學說的融合與吸收,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佛教徒對印度傳來的佛教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革命?! √扑我院螅鸾痰亩U宗發(fā)展很快,經(jīng)過歷代禪師們的發(fā)揚光大,很快使禪宗發(fā)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禪宗的思想學說對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僅如此,通過中外文化交流,禪宗的教義學說還傳到了朝鮮、日本等鄰國,并且同樣對這些國家的宗教、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fā)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近代,西方許多哲學家越來越注意到東方哲學思想和宗教學說中所包含的深奧的精神內(nèi)涵,于是東方的宗教哲學和教義思想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qū)廣泛流行。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過中國、日本的學者和宗教界人士的宣傳介紹,特別是日本禪學家鈴木大拙的大力弘揚,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對禪的研究和實踐的熱潮。禪的思想學說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ldquo;靈山法會”說起  說到禪宗的起源,禪師們就會向你津津樂道地敘說起關于靈山會上,世尊釋迦牟尼“拈花示眾”的故事:  相傳,當年佛祖釋迦牟尼經(jīng)常在靈鷲山上,聚集眾弟子演說佛法。有一次,經(jīng)常率領諸天前來聽聞佛陀說法的大梵天王,為了表示對佛陀的尊敬,同時也是為了能使眾生獲得大利益,即以一枝金色波羅花(波羅是梵語音譯優(yōu)波羅、或優(yōu)缽羅之簡稱,是蓮花的一種。古代印度習俗,以蓮花代表純潔、高貴之意,佛教中常以蓮花代表佛法。)獻給佛陀。佛陀未發(fā)一言,只是手持此金波羅花,高高舉起,向與會大眾展示。當時在座的諸佛弟子、諸護法天王及其他前來聽佛說法者,都對佛陀這一舉動不解,莫測高深,不知是何用意。唯有侍立于佛陀身邊,一直在用心聽佛說法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心領神會,悟解了佛陀的意思,便破顏微笑。這時,佛陀已知摩訶迦葉能夠擔當護持佛法的大任,便向大眾宣布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于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所傳的所謂“拈花微笑”的故事。這則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故事,表達了禪師們這樣。一種信念: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有深刻含意的。這就是佛祖要弟子們懂得,掌握佛法,必須領會佛教的根本精神。這種根本精神,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大迦葉破顏微笑,恰恰表明了他已經(jīng)領會了佛陀的思想精髓。于是,作為“教外別傳”的禪宗,就在這“拈花微笑”、“心心相印”的剎那間,被傳承流傳下來。而摩訶迦葉,也就成了傳承禪宗的西土第一代祖師。  佛陀于靈山說法,拈花示眾,大迦葉破顏微笑,這一故事見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據(jù)宋代智昭所作的《人天眼目》第五“宗門雜錄”中說,當初王安石與佛慧泉禪師談論禪學,王安石問禪師道:禪家所說的世尊拈花的典故,出于哪一部經(jīng)典?禪師回答說:藏經(jīng)中不見記載。于是王安石告訴他說,我曾經(jīng)在翰林院,偶爾見到《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三卷,這部經(jīng)中所記甚詳,等等。此外,在宋代其他一些佛教著述如《佛祖統(tǒng)紀》、《釋氏稽古略》等著作中,也都記有此事。這些材料說明,所謂《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這一部經(jīng)典,在宋代以前未見任何記載和著錄,至于王安石與佛慧泉禪師的談論,究竟是否確實,也很難說。因此,很早就有人對《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提出過許多疑問。只是到了宋以后,禪宗日益興盛發(fā)展,并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這一傳說故事才越傳越廣,成為禪門一則著名的公案?! ∑鋵?,中國禪宗所說的“禪”,與印度佛教所說的“禪”,其內(nèi)容和含義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對佛教教義及禪宗思想稍微有一點了解,就會很明確地得出這一結論。下面我們就來分別談談印度佛教傳統(tǒng)的禪以及中國禪宗所說的禪。  印度禪和中國禪  “禪”之一詞,本是梵文“禪那”(Dhyana)的略稱。其意譯為“靜慮”、“思惟修”等,即安靜地坐在那兒,集中思慮,排除雜念,沉思默想。通過精神高度集中,使心的思慮作用集中到某一點,從而達到使心寧靜,不受客觀外界各種因素干擾的作用。這是-一種精神和意念的修煉方法。在印度,不僅是佛教,這種旨在精神修行的方法還為其他各種宗教的哲學派別所采用。中國唐代僧人圭峰宗密曾經(jīng)在他所著的《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將各種各樣的禪歸納為“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等五種。其中的“外道禪”即是指佛教之外印度其他各種宗教和哲學派別中流行的各種禪法?! 《U的修習方法,其淵源可追溯到古代印度吠陀和《奧義書》的時代。在印度最古老的經(jīng)典《梨俱吠陀》?。s形成于紀元前20世紀末)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瑜伽”(yoga)一詞。所謂“瑜伽”,本來的意思是“相應”,就是指通過靜坐調(diào)息等方法攝心靜慮,達到精神修煉的目的。到了《奧義書》時代,這一精神修行方法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秺W義書》中所講的瑜伽,是指通過靜坐冥想,深思默慮,進而控制意志,抵御外界的侵擾,從而使主觀意志的“自我”與客觀的宇宙精神,即“梵我”相結合,達到“梵我同一”的境地。到了佛陀時代,這種精神修行方法幾乎被各種宗教派別和哲學流派所采用,例如耆那教、數(shù)論派、勝論派等,大多注重這種精神修煉。但各自所選擇的具體做法有所不同,因而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所謂“外道禪”?! 》鸾趟f的禪,和這些外道禪的不同之處在于:各種各樣的外道禪,大多數(shù)主張靈魂說,他們習禪的目的就是要讓作為主觀精神的人的靈魂(“我”)與作為客觀精神的世界本體(“梵”)相結合,從而達到精神解脫的目的。佛教不承認有人的精神主宰_靈魂的存在。盡管在原始佛教中,對有關靈魂的問題含糊其辭,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總的來說,佛教不承認有靈魂之說。“無我”作為佛教的基本教義,被稱為佛教根本原則的“三法印”之一,就說明了這一點?! ∑浯?,外道多以禪的修煉為最終目的,以獲得禪修的境界為最高境地;而佛教則以禪為宗教修行過程中的一一個階段,僅僅是將其作為獲得最高智慧的手段和途徑。相傳釋迦剛出家時,曾到處尋師訪道,也先后到一些外道的所謂“仙人”,如阿邏羅?迦羅摩(數(shù)論派先驅(qū)者)和郁陀迦?羅摩子等處,向他們學習禪定修煉的方法。后來他覺得他們的這些修行方法并不能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不能使自己得到最終的解脫,于是便離開了他們。他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和艱苦的修行,最后終于在菩提樹下得悟成道,成了所謂大覺大悟者。這時他的禪修,因與智慧相結合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糠饘W,可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戒”,是佛祖釋迦牟尼為其弟子制定的各種戒規(guī)。這是佛教弟子必須遵守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也是佛教倫理觀的具體體現(xiàn)。“定”,梵文音譯為“三昧”,或“三摩地”(Samadhi),意為等持,指集中全部精神,使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佛教認為這是獲得正確的認識和智慧的先決條件。禪的修行方法就屬于“定”的內(nèi)容。由于禪與定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中國佛教往往將兩者合稱為“禪定”。“慧,,即指智慧,但這不是通過普通的認識手段所獲得的智慧,即并非指我們?nèi)粘Kf的人的知識和聰明才智。佛教認為,普通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法和手段,只能獲得“知識”而非“智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禪宗十日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