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三國

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上海辭書  作者:竺洪波  頁數(shù):248  
Tag標簽:無  

前言

  唐高宗的股肱之臣薛元超平生享盡榮華富貴,卻有三件事情讓他耿耿于懷:一是沒能進士及第,二是沒能有機會參與修國史,三是沒能娶五姓女。薛元超位極人臣,三個遺憾中競有兩個與文化有關,不由得讓人感慨系之。我想這恐怕不是薛元超個人喜好的問題,而是唐代的社會風氣使然,如梁啟超所言,是一種“共公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為嗜,若此者,今之譯語,謂之‘流行’,古之成語,則曰‘風氣’”。(《清代學術概論》)一個眾人都對文化心向往之的社會,它的繁榮昌盛幾乎是可以想象的。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對辭書出版社推出這套“悅讀古典名著”書系感到非常高興。高樓深院中的學者,把他們教學與研究的心得,以曉暢疏朗的文字娓娓道來,不經(jīng)意間將讀者領入古典文學的殿堂,對于經(jīng)典的解讀、文化的普及功莫大焉?! ≌f到普及,好多人以為此乃“不為”而非“不能”之事,其實不然。真正要寫好一本讓讀者“悅讀”,又能準確傳達文學名著精思妙意的書并非易事。與那些“戲說”的作品相比,這套書在學理上顯然是嚴肅的,作者均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對這些名著不僅了然于胸,而且頗有研究心得。視野所及,不僅有文學,還有史學、美學、社會學等種種,字里行問不乏作者的一得之見。但它所采用的表達方式卻是當代讀者很容易接受的,避免了學術論文的模式和邏輯思維的語言,代之以漫談、隨想一類不拘一格的框架和形象思維的語言,以致讀者毫無受嚴師戒教的那種壓抑,而有與親友促膝長談的欣慰?! ≌驗樽髡邔诺湫≌f如數(shù)家珍,積累豐厚,又對時代精神有深切感受,因此也就與時代精神有著同步的內(nèi)涵。當然,也絕不是隨俗或媚俗。我只能說絕大部分作者都舉重若輕地完成了這一任務,時代精神的流露也是自然而不顯痕跡的。如果呈現(xiàn)出一種類似添加劑之類的語句或篇章,那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得還不完美?! ∮腥死斫膺@一工作是俗講經(jīng)典,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古代的小說以白話文為主,并不艱深。當詩文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候,小說本身就是不入流的“弼馬溫”,清人所謂的“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內(nèi)中就蘊含著對閱讀通俗小說的時尚的諷意。如今其之所以被視為經(jīng)典,則是因為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能經(jīng)過長時期的考驗而愈益顯示其奪目的光彩?,F(xiàn)在古代小說成了經(jīng)典,“雅”起來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疏離了讀者。當代讀者已對古典小說名著敬而遠之了。學者們把它們從神壇上請下來,就仿佛是穿越時空隧道的導游將自己的心得用極其親和的方式講出來,不失為一種引導當代讀者走近經(jīng)典的好辦法。而表達的淺顯不等于信手涂鴉的隨便,更不等于內(nèi)容的膚淺。叢書的作者大多出版過學術專著,這次選擇這樣一種表達方式,為的是讓文學研究圈之外的讀者能夠“悅讀”,可以想見其背后所下的功夫、為出古人今而償付的心血一定不少。難得的是,這一工作不僅僅決定于作者的學術水平,更需要對作品、對讀者都有獨到的敏銳感悟,在表達手法上則又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的感情。這本書的價值在此,其難度也在此?! ∮小八住钡幕A,才有“雅”存在的空間。兩者是既對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可能是彼此轉(zhuǎn)化的。所以,這一書系所做的工作,既為雅而俗,讓經(jīng)典走向民間;亦為俗而雅,讓民眾走近經(jīng)典。朗月清風之下,茶余飯后之間,無論雅俗,一卷在手,如得警幻仙子引領一般,走進太虛幻境去探個究竟,實在是一件快意且有意義的事情。  回到開頭所講的話,社會的繁榮從來離不開文化的昌盛,那一定不是個別人的喜好,而應該是一種“流行”和“風氣”。這套書系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順應了某種“風氣”,也可以說是在推動某種“風氣”的生成,所以我愿意為之寫下前面那些話?! ∈菫樾?。

內(nèi)容概要

  《三國志演義》作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歷史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zhuǎn)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咤叱風云的英雄人物。《縱橫三國》說的是三國形形色色人物,其中最為典型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犊v橫三國》評點漢末三國的英雄人物,不僅細細品讀了三國故事中的英雄行為、英雄品格、英雄心理和英雄悲劇,而且從學者的視角,闡釋了英雄的行為、性格和心理中蘊含的人格魅力和人性特征。

書籍目錄

第一集 《三國演義》出爐前后第一才子書執(zhí)歷史演義小說之牛耳第二集 帝蜀寇魏——歷史與道德的親密碰撞』『帝蜀寇魏』的『三起三落』草根『擁劉反曹』的『一往情癡』文壇驕子『頌蜀』的閑情雅致揭『擁曹』與『擁劉』的真容顏第三集 英雄時代的群英譜英雄一怒定成敗?劍即是我,我即是劍聲討皚皚白骨上的英雄功績新解『英雄史觀』第四集 『桃園三結義』一統(tǒng)三國天下『桃園三結義』結的什么義?劉備,為『義』失江山從義薄云天到敗走麥城的關羽張飛的小弟之『義』桃園結義與民間義文化第五集 『三分天下』的君臣關系控臣于掌股之間感臣于涕泗之時得臣于禮賢下士之心第六集 中國式『權謀』廟堂之計:宏觀的韜略離間計:否定之否定圍師必闕:懂得放手的藝術連環(huán)計:單薄的美麗攻心術:EQ大比拼疑詐之術:小聰明大智慧托孤中的謀略:永安宮中的伏筆第七集 『多智近妖』的諸葛亮解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失敗者的泣血凱歌諸葛亮的性格悲劇風雨飄搖的君臣將相第八集 替『亂世奸雄』翻案歷久彌奸的曹操真奸詐還是真性情亦奸亦雄數(shù)曹操第九集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之名何時變臭?客觀評阿斗:『不亦卓乎!』最大贏家——阿斗的生存哲學第十集 君子之儒抑或小人之儒入世之儒:匡扶濟世豪杰夢出世之儒:提壺春月為哪般?通融之儒:游走在出入之間小人之儒:雕蟲翰墨折志節(jié)第十一集 三國政治中的讖緯文化讖謠:玩的就是『玄妙』『天人感應』的星相與異兆夢兆,應是旦夕禍福?第十二集 三國女性素描貂蟬:具西施之貌和荊軻之膽孫尚香:生死相許關乎愛情?徐氏:令須眉濁物汗顏感天動地的『女丈夫』壞事的常常是女人嗎?第十三集 得人才者得天下曹操的人才觀——有才無德,兼收并蓄劉備的人才觀——德才兼?zhèn)?,有質(zhì)無量孫權的人才觀——任人唯親,守成亦難第十四集 『魏晉風度』與三國人物政治:魏晉士人永遠的痛文化:不關風月的情與恨審美:超越時尚的行為藝術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春秋》以微言大義的史家筆法開創(chuàng)了中國史學的綿綿傳統(tǒng),它不僅成了各類史書的“楷?!保€榮獲了“六經(jīng)之首”的殊榮。其虔誠的追隨者《左氏春秋傳》(《左傳》)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姿態(tài)詮釋了這種“一字之褒貶”的春秋精神。《左傳·宣公二年》記錄了一段引人無限唏噓感嘆的事件。晉靈公的昏庸與兇殘使得國將不國,在明哲保身、忍氣吞聲的人群中突然殺出“一匹黑馬”——諫臣趙盾。他直言不諱,冒死上諫,希望晉靈公“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是換來的卻是晉靈公發(fā)瘋似的敵視與精心策劃的謀殺。趙盾在忠臣義士的鼎力相助下虎口逃生,踏上了艱辛的流亡之路。對國家的深深眷戀和赤子情懷羈絆住他前行的腳步,輾轉(zhuǎn)反側(cè)的不眠之夜折磨著他那顆赤誠似火的心。在趙盾進退兩難、備受煎熬時,他的兄弟趙穿在桃園大快人心地結果了晉靈公的性命。不久趙盾被迎回國都,卻背上了“弒君”的千古惡名。在史官董狐面前,他據(jù)理力爭,義正詞嚴,但一切早已注定覆水難收。董狐振振有詞地說:在晉靈公遇害時趙盾并沒有逃亡出境,回來后又沒有聲討殺害國君的趙穿,這就是“弒君”之罪。正大光明如董狐,為什么如此不通情理、不辨是非?孔子的解釋很出乎意料,他說,董狐是少有的優(yōu)秀史官,而趙盾又是極其難得的賢臣,兩人的沖突無法評判,解決這一紛爭的辦法或許只有:如果一切沒有發(fā)生,或者當時趙盾逃亡出境,一走了之。讀來,著實讓人一頭霧水,卻又是千真萬確、名正言順。這就是古代的“君臣”之禮,這就是王權神圣不可侵犯的“正統(tǒng)”權威。董狐如是,孔子如是,整個中國歷史如是,《三國演義》“帝蜀寇魏”的正統(tǒng)觀亦復如是?! ≡诮裉炜磥?,所謂“正統(tǒng)”,其實質(zhì)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因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就是“占社會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不僅統(tǒng)治著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也統(tǒng)治著社會精神生產(chǎn)(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懂得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歷史上那些英明決斷、功高蓋主的臣子不敢隨隨便便“篡逆”,周文王盡管“三分天下有其二”,還要照樣恭恭敬敬、戰(zhàn)戰(zhàn)競競地侍奉積貧積弱、腐敗不堪的殷王朝。如果有誰敢擅自采取過火的行徑,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會激起眾怒,遺臭萬年!“帝蜀寇魏”是《三國演義》的一條中軸線,也是《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傾向,理所當然成為我們欣賞、認識作品的一把鑰匙?! ∵b想東漢末年的眾多諸侯,莫不如此。受到黃巾農(nóng)民起義的重創(chuàng),漢王朝早已分崩離析、風雨飄搖,卻打腫了臉充胖子,硬撐著正統(tǒng)的“漢家天下”?!度龂萘x》中袁紹、曹操等割據(jù)一方、擁兵自重、野心勃勃的“大腕”軍閥,窺視神器已久,卻拘于正統(tǒng)秩序的束縛不敢輕舉妄動;退而求其次,不得不韜光養(yǎng)晦,采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緩兵之計,由此正統(tǒng)的威懾力可見一斑。董卓的一時沖動換來“天誅地滅”的懲罰;一世神武的曹操,直到死也沒敢提皇位半個字,一心想用“分香”的遺囑來澄清“篡逆”的傳聞。但曹操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就算他百般掩飾也逃脫不了歷史與道德的審判。在“帝蜀寇魏”正統(tǒng)觀的籠罩下,曹操終究免不了“漢賊”的罪名,終究免不了“白臉奸臣”的宿命。不過,回眸歷史,可知“帝蜀寇魏”這一正統(tǒng)觀念的形成并非一帆風順,更不是一蹴而就,它跋涉了曲折、艱辛的“旅程”,伴著非難與否定一路走來,最終在《三國演義》中“安居樂業(yè)”,發(fā)揚光大。稍作回首,歷史的蹤跡和思想的線索隱約可見,此段“公案”的前前后后也將一一揭開。  長話短說,還是從《三國演義》的來歷談起吧。作為歷史演義小說,它再現(xiàn)了從東漢末年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三分歸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近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是對《三國志》等歷史著作另辟蹊徑的通俗化演義,可謂“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章學誠語),所以主要人物都是“根紅苗正”,主要事件則是“事事有來歷”。同時,從宋、元之際的說書話本如《全相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到明代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再到清康熙年間毛宗崗評本《三國演義》,它經(jīng)歷了近400年的演說、流布;如果再往前追溯則可以推至唐代:“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李商隱《驕兒詩》),甚至可推至于三國稍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諸葛亮逝世后,蜀漢及中原建有多處武侯祠,流行不少傳說),具有長達上千年之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流布過程中,不斷凝結、吸取了許多民間的思想和道德觀念。這大致可以解釋《三國演義》在老百姓中為什么一直那么“火爆”并持久流行的原因。魯迅曾概括說,一部《三國演義》“皆排比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間亦仍采平話,又加推演而作之;論斷頗取陳裴及習鑿齒孫盛語,且更盛行‘史官’及‘后人詩’”(《中國小說史略》)??磥?,“帝蜀寇魏”的思想傾向是歷史與民間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正史)與百姓草根意識“同謀”的結果,是一次歷史與道德“親密碰撞”后的文化積淀。  “帝蜀寇魏”的“三起三落”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從正史去看個究竟,“帝蜀寇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著離奇、曲折的身世經(jīng)歷。套用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它是經(jīng)歷了正反合的發(fā)展過程,擇其要者,經(jīng)歷了以下兩次變化:一次是從西晉陳壽《三國志》到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一次是從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到南宋朱熹《通鑒綱目》。逝去的歷史總會在后人的記述中留下斑斑痕跡,如游國恩先生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擁劉反曹’(即帝蜀寇魏)傾向的形成,有比較長遠、復雜的歷史和思想背景。從史學傳統(tǒng)來看,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尊魏為正統(tǒng),到東晉偏安江左以后,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就改蜀漢為正統(tǒng)。北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沿陳壽先例,尊魏為正統(tǒng),到南宋偏安以后,朱熹作《通鑒綱目》,又一反司馬光的看法,仍尊蜀漢為正統(tǒng)?!边@里已經(jīng)初步勾勒出了“帝蜀寇魏”形成的大體輪廓,讓我們走近這鮮為人知的起落沉浮,揭開朦朧、神秘的面紗,看清歷史必然性的真容顏?! ∥鲿x時的《三國志》開“擁曹反劉”風氣之先,它遵循司馬遷《史記》的紀傳體例,以魏、蜀、吳獨立記載,三書共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內(nèi)容上魏國占了大半,與蜀、吳兩國的總和平分秋色。開篇就十分醒目地設有武帝紀、文帝紀,而對蜀、吳則直呼“先主傳”、“后主傳”、“孫破虜討逆?zhèn)鳌钡?,從篇幅到層次均非對稱,足見陳壽的立場與偏愛,尊曹抑劉的傾向十分明顯。特別是把《武帝紀》和《先主傳》兩相對照,其明朗的褒貶用意立刻浮出水面?! ‰m然《武帝紀》揭了曹操“少機警,有權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的老底,卻在傳后高度肯定他說:“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先抑后揚,貶中帶褒,對曹操的崇敬、稱贊之情呼之欲出?!断戎鱾鳌穮s把“大耳”劉備放在劉焉、劉璋之后;白紙黑字地大書特書其“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一副出身微賤、人品低劣的“市儈相”躍然紙上。傳末雖然評價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但又赤裸裸地直戳他的脊梁骨,說他“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其中“寓褒貶、別美惡”的春秋筆法隱約可見,兩人才識、功績的高下頓時一目了然。

編輯推薦

  中國式“權謀”  “多智近妖”的諸葛亮  替“亂世奸雄”翻案  扶不起的阿斗  三國女性素描  得人才者得天下  高樓深院中的學者,把他們教學與研究的心得,以曉暢疏朗的文字娓娓道來,不經(jīng)意間將讀者領入古典文學的殿堂,對于經(jīng)典的解讀、文化的普及功莫大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縱橫三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