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者:龔詠梅 頁數(shù):352
Tag標簽:無
前言
目前,國內(nèi)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正積極開展起來,如何使對它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并跨入真正的學科建設,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清華大學李學勤教授認為,對國際漢學的研究,“應當采用學術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將漢學的遞嬗放在社會與思想的歷史背景中考察”,“和其他種種學科一樣,漢學也受著各時代思潮的推動、制約,不了解這些思潮的性質(zhì)及其產(chǎn)生的社會原因,便無法充分認識漢學不同流派的特點和意義”(《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這一學術主張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同。 我們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起步于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科。當時開始這一研究,主要是為了深入對中國近代史學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研究,而這些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近現(xiàn)代史學流派,都受到海外史學思想和史學思潮的很大影響,因此必須從史學的國際交流及其互動的視角去觀察和認識。在此過程中,比較文學、接受美學等理論探討的興起,曾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fā),使我們對本土史學的研究延伸到對海外中國史學的比較研究,并拓展到對海外漢學、海外中國學發(fā)展史的探討。在此研究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科的學科基礎和方法論的重要指導作用。根據(jù)其學科理論和基本方法,海外中國學研究的對象就是海外的中國學家、中國學著作、中國學機構(gòu),以及與其相關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編纂理念,通過對其歷史原貌及其學術流變的考察,探究其學術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總結(jié)出有益于我們學科建設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所以我們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十分重視與對象國歷史及現(xiàn)實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的聯(lián)系考察,注意對象國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及重大國際事件的聯(lián)系考察,關心國際學術思潮與對象國學術思潮的互動關系等。所以從這點上說,我們很贊同李學勤教授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
內(nèi)容概要
《孔飛力中國學研究》主要環(huán)繞孔飛力撰寫的學術著作展開研究?;舅悸肥牵簭姆椒ㄕ撋希裱穼W史與史學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孔飛力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歷程。其二,運用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歷史與邏輯、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相結(jié)合,力圖在闡述孔飛力各個階段成果的基礎上,概括孔飛力的中國史觀、中國史研究特色、方法,評價其學術地位和影響。其三,借鑒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由于孔飛力的歷史研究借鑒了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多門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運用相關的社會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去研究是必要的。
作者簡介
龔詠梅,1967年10月生,四川樂山人。1990年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學十,1993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碩士,2004年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F(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兼任中國國際漢學(中國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理事等職。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為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訪問學者,2004年9月至2006年1月為美國哈佛大學哈佛一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海外中國學史。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對晚清史的探討第一節(jié) 對中國民兵組織的研究第二節(jié) 對晚清軍事化與社會結(jié)構(gòu)的分析第三節(jié) 晚清紳權與中國社會控制研究第四節(jié) 傳統(tǒng)名流的解體與鄉(xiāng)村社會第五節(jié)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的史料利用第三章 參加《劍橋中國史》編撰:對清王朝衰落、太平天國以及民國地方政府的研究第一節(jié) 《劍橋中國史》叢書撰述簡介第二節(jié) 對清朝人口壓力與“叛亂”關系的研究第三節(jié) 晚清財政與王朝衰落及“叛亂”關系的研究第四節(jié) 關于清朝幾次農(nóng)民“叛亂”的探討第五節(jié) 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及其思考第六節(jié) 對中國社會地方自治問題的研究第四章 《叫魂》:對晚清變革前夜的反思第一節(jié) 孔飛力撰寫《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第二節(jié) 對盛世妖術與流言傳播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研究第三節(jié) 對于謀反與漢化問題的探討第四節(jié) 對中國官僚君主制的剖析第五節(jié) 《叫魂》對中國文獻檔案的研究和運用第六節(jié) 《叫魂》的多學科研究方法第五章 《現(xiàn)代中國的起源》:對現(xiàn)代中國政治起源的探討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中國的起源》的撰述緣起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中國的起源》的主要內(nèi)容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中國的起源》的歷史啟示第六章 《現(xiàn)代海外華人移民史》:對海外華人移民史的探討第一節(jié) 海外華人移民史研究的緣起第二節(jié) 對海外華人移民史的研究第三節(jié) 從海外移民史教學到新著的出版第四節(jié) 對孔飛力海外華人移民史研究的初步看法第七章 結(jié)語第一節(jié) 論西方對近代中國政治的影響第二節(jié) 孔飛力的中國史觀與“一以貫之”的主線第三節(jié) 孔飛力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特色與史學啟示第四節(jié) 孔飛力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局限附錄一 孔飛力學術年表附錄二 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實際上,孔飛力并沒有引申出這樣帶有濃烈感情色彩的結(jié)論。在論及民兵與地方社會的關系時,孔飛力所講的中國農(nóng)村的“暴力猶如一股溪流”的觀點當引起我們的注意,在社會大崩潰時期,暴力會決堤奔涌,在社會穩(wěn)定時期,暴力也以緩和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國家和地方社會如何控制、誘導這種自然的暴力傾向,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一論斷,孔飛力雖未及展開,但對于我們理解他關于中國農(nóng)民起義、地方軍事化的思想,無疑具有提示作用。二、從制度層面進入文化層面:對中國歷史上民兵思想的考察孔飛力不僅從制度層面去論證自己的觀點,還從思想文化的層面去論證中國是不是無兵的文化。[74]他重視從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中國的民兵制度,深挖民兵制度的思想淵源,探討中國歷史上的民兵思想。他從幾個方面分析了晚清實際存在的民兵思想根源和制度根源。(一)來自亞洲腹地的少數(shù)民族游牧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孔飛力將明清兩代的屯田和世襲駐軍制度的來源追溯到西魏和北周時期鮮卑族部落的府兵制度。他認為,“從軍事體制的觀點考察,畜牧、游牧或半游牧社會的一個特點是,高水平的軍事化和生產(chǎn)的需要是相對協(xié)調(diào)的”。[75]戰(zhàn)爭的技能,特別是騎馬的技能,本身就是生活的技能。因此,“明清兩代的軍事制度,其國內(nèi)駐軍的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其后方勤務和作戰(zhàn)部隊之間的劃分,以及(明早期)對屯田的依賴,在某些方面能夠溯源于中國的亞洲腹地征服者”。[76]無論是府兵還是屯田、駐軍,都表明了民兵與游牧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民兵制度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有關,而且在公元前11世紀的周代的軍事制度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罪w力認識到民兵制度與少數(shù)民族游牧文化傳統(tǒng)的關聯(lián),主要是受中國學者谷霽光等人的啟發(fā),他們在有關府兵制度的研究中,對此做了深入全面的考證。民兵制度與少數(shù)民族游牧文化傳統(tǒng)的關聯(lián),說明漢族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之間是互動交流的,孔飛力已然認識到這一點。但相比而言,孔飛力更加強調(diào)儒家與法家思想對民兵制度的影響。
后記
1999年秋,我從哲學領域跨入史學領域,師從朱政惠先生,攻讀海外中國學研究的博士學位。當時我完全沒有想到,10年后,我會獨立完成這樣一部書稿:圍繞著一位杰出的美國中國史研究大家——孔飛力(Philip A.Kuhn),以他的作品為論題對象,解讀他那砦大作中有根有據(jù)的中國史料,品嘗充滿著深邃與智慧的史識,由他的作品出發(fā)而探究近40年來美國中國學的歷史與現(xiàn)實。這就是我最近十年學術生涯中所做的工作。此刻我最想說的話,就是感謝。感謝我學術生涯中給我信心、給我力量、給我方向、給我知識、給我智慧、給我感動、給我樂趣、給我方便、給我機會、給我挑戰(zhàn)……的人和事,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很難一一道來。當然,得到與付出,往往是不成正比的,我的這本小書,可以說是對我這么多年來受到的良好教育和學術訓練的一種反哺,而且我希望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開啟我學海中的史學之旅。我是幸運的。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能夠問世,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我史學學術生涯的領路人——華東師范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學者朱政惠先生,是他把我引領進海外中國學研究的迷人殿堂。他不斷地鼓勵、鞭策我克服惰性和困難,戰(zhàn)勝和超越自我,沒有他,就沒有此書的成型。朱政惠先生對學術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和淵博的學識,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在這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還要感謝孔飛力先生,在哈佛大學期間,他不僅使我親自體驗和感受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治學境界,而且也給了我許多具體的學術指導。此外,我還要感謝我的母校和任職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對我多年的培養(yǎng),感謝哈佛一燕京學社和杜維明先生,使我有一年半的寶貴時間在哈佛大學修改、完善博士論文,奠定了自己從事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扎實基礎。
編輯推薦
《孔飛力中國學研究》是海外中國學史研究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