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者:熊月之 頁數(shù):51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沒有一個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內(nèi)蘊豐富,情況復雜。這里有三類市政機關(guān),三個司法體系,四種司法機構(gòu)(領(lǐng)事法庭、領(lǐng)事公堂、會審公廨與中國法庭),三個警察系統(tǒng),三個公交系統(tǒng),三個供水系統(tǒng),三個供電系統(tǒng),電壓有兩種(法租界是115伏,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軌電車的路軌寬度也分兩種?! 〖偃缬腥讼霃哪暇┞烦穗娷嚾ブ袊抢锏哪硞€地方,他必須先乘英國電車到租界邊的愛德華七世大街(今延安東路),接著穿過馬路進入法租界,乘法國電車到南頭,然后穿過民國路,再乘中國電車繼續(xù)前行。在這趟半個多小時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的是穿著英國警察制服的英國人、白俄人和印度錫克族人,然后是穿著法國警察制服的法國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是中國警察?! ∵@里人口多元。域內(nèi)人口八成以上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山東等18個省區(qū)。同鄉(xiāng)會是他們最熟悉的組織,同鄉(xiāng)是他們最親切的關(guān)系,名目繁多的會館、公所,為同鄉(xiāng)尋找工作、排解糾紛、申訴冤屈、子女就學、看病就醫(yī)、辦理婚喪嫁娶之事,發(fā)揮重要作用。千姿百態(tài)的地方話、地方菜、地方戲,成為各路同鄉(xiāng)認同的重要標志。外僑人口最多時超過15萬,所屬國籍與民族最多時超過60個,各種總會是他們最重要的社交場所,日本人則自成社區(qū),將虹口地區(qū)建成了“小東京”?! ∵@里貨幣多元。幾乎所有重要的列強都有銀行在上海發(fā)行過貨幣,確切可計的有18家。它們發(fā)行的各種面值、各種文字、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紙幣,英國女王頭像、孫中山頭像、自由女神像、趙公元帥像等,同時出現(xiàn)在上海貨幣市場上,光怪陸離,莫此為甚。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城市,哪怕是倫敦、紐約那樣的國際性金融中心城市,能夠像這里有那么多品種的貨幣流通。 這里教育多元。除了國人官辦或民辦的學校之外,有教會辦的,租界工部局、公董局辦的,外僑團體辦的,有在美國注冊、用英語教學、英語考試的,如圣約翰大學,也有用法語、俄語、德語、日語教學的,學制、教員、教科書、教學方法、畢業(yè)文憑五花八門。
內(nèi)容概要
《異質(zhì)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從異質(zhì)文化交織的角度,從市政格局、人口結(jié)構(gòu)、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社會交往、婚姻狀況、娛樂休閑、語言變遷諸方面,綜合研究了近代上海社會生活。書中對于異質(zhì)文化交織的特別現(xiàn)象,如中西之間既有矛盾沖突又有協(xié)作融合、中外通婚、混血兒、學習外語熱、洋涇浜外語、公園、西洋人歧視華人等,予以特別的關(guān)注。由于租界的存在,近代上海在文化上產(chǎn)生示范效應、縫隙效應、孤島效應與集散效應,使得上海城市文化特性呈現(xiàn)兩極并存特點,世界性與地方性并存,摩登性與傳統(tǒng)性并存,貧富懸殊,高度分層,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雜?! 懂愘|(zhì)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視野宏闊,見解獨到,資料翔實,分析細致,文字生動,在眾多的上海史著作中,自成一格。
作者簡介
熊月之,男,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蘇淮陰。1978年春考入蘇州大學歷史系,同年秋考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班,師從陳旭麓教授,1981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底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F(xiàn)為副院長兼歷史所所長、研究員,《社會科學》與《史林》雜志主編,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生導師。1998年被評為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是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史志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多次到美、英、德、法、日等國及香港、臺灣等地區(qū)作訪問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1986年)、《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1994年)、《上海通史·總論》(1999年)、《萬川集》(2003年)、《馮桂芬評傳》(2003年);主編《上海通史》(1999年)。論文有《論郭嵩燾》、《論辛亥革命準備時期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論上海租界與晚清革命》、《晚清上海私園公用與公共活動空間的拓展》、《照明與文化:從油燈、蠟燭到電燈》等百余篇。
書籍目錄
引言一、文化特別區(qū)域形成1.明末清初西方人在上海的經(jīng)歷2.開埠以前英商考察上海3.從華洋分處到華洋共處4.華洋共處范圍不斷擴大二、外國僑民概覽1.各國僑民百年概況2.英美僑民3.法國僑民4.俄國僑民5.德國僑民6.猶太僑民7.日本僑民8.印度與其他亞洲僑民三、并存與交織1.各行其是2.各司其法與協(xié)商司法3.各信其教4.貨幣多元5.花園里的異國風情四、圍墻與籬笆:認同、理解與歧視1.各國總會與民族認同2.西洋人對華人的歧視3.跨種族婚姻與混血兒問題4.諍友與益友五、求真擇善與跟風趨時:西物·西醫(yī)·西餐1.西物輸入,至廣且速2.西醫(yī)推廣,勢如破竹3.西餐引進,風行一時六、外語熱與洋涇浜外語1.學校外語教學興旺2.廣方言館的外語教學3.圣約翰大學的英語教學4.外語培訓班長盛不衰5.洋涇浜英語與洋涇浜漢語七、協(xié)商與合作1.造橋、防病:有限的市政合作2.中外會防:聯(lián)合對抗太平軍3.東南互保:共保上海穩(wěn)定4.文化合作:格致書院與中國女學堂5.宴會與舞會:待客之道6.狂歡的理由:開埠五十年慶典與早期華洋關(guān)系八、矛盾與抗爭1.歧異與紛爭:四明公所案件2.誤解與矛盾:《點石齋畫報》案件3.隔岸觀火:機器織布局火災事件4.官民聯(lián)手:小車工人抗捐事件5.官紳合作:大鬧會審公堂案件6.外爭權(quán)益與內(nèi)省公德:外灘公園案件7.時勢使然:從跑馬廳到人民公園人民廣場九、縫隙效應種種1.王瀚變成王韜2.康、黃、龔三案3.蘇報案震動全國4.假孫中山案5.遺老避難勝地6.張園演說十、鄉(xiāng)村里的都市與都市里的鄉(xiāng)村1.世界性與地方性并存2.摩登性與傳統(tǒng)性并存3.民眾文化的分層性4.都市與鄉(xiāng)村十一、集中營:非常態(tài)下的外僑生活1.集中營設(shè)立過程2.集中營分布情況3.規(guī)章與管理4.物資供應5.有關(guān)交涉結(jié)語主要征引書目
章節(jié)摘錄
一、文化特別區(qū)域形成 開埠以前,上海城市生活,與同為沿海的廣東澄海、浙江定海、直隸靜海,無大差異,與同處江南的湖州、嘉定、常州也無大差異。上海在生活方式方面顯示出其異質(zhì)文化交織特點的,是其開辟為通商口岸大批西人來滬以后?! ¢_埠以前,西方人已經(jīng)來過上海,關(guān)注上海。明末清初,一些耶穌會傳教士在上海生活過。1832年,英國商人曾來過上海,會見上海地方官員,對上海城市與鄉(xiāng)村進行考察。這段經(jīng)歷,在上海開埠以后,成為人們關(guān)于上海在中西接觸史上的重要記憶?! ?.明末清初西方人在上海的經(jīng)歷 明末清初,利瑪竇等一批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宗教,也傳播西方科學技術(shù)。他們活動在北京、南京、南昌、蘇州等地,上海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地方。先后在上海地區(qū)活動的傳教士有郭居靜、畢方濟、黎寧石、杜奧定、潘國光、劉迪我、金百煉、張安當、畢嘉、柏應理等十余人,其中,對上海影響最大的是郭居靜與潘國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