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胡明明 頁數(shù):169 字數(shù):2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2012年7月21日下午,我剛從俄羅斯、北歐旅游歸來的第三天,便應胡明明先生之約請,趕赴京南宣武大觀園討論《中國昆曲(北方)史稿》的編纂事宜,不想遇到北京歷史上有完整氣象資料的61年來未曾遇到過的滂沱豪雨,京城一片汪洋。瀟瀟雨聲中,我們談天說地,論戲評藝,很快說到為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將出版的《鐵板銅琶大江東——侯少奎傳》寫序一事。胡明明誠懇地一再約我為這本書作個短序,特寫下幾句感言。 遙想當年,鐘嗣成和夏庭芝為沉抑下層的書會才人和身處卑賤的藝人樹碑立傳,把他(她)們提升到可與“圣賢之君臣”并列的崇高位置,并對難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戲曲給予了熱情而充分的肯定,堪稱空谷足音,功莫大焉。而今,在昆曲亟須挖掘、搶救、傳承、創(chuàng)新的關鍵時刻,為北方昆曲的“品牌”和領軍人物——大武生侯少奎先生作傳,可謂恰逢其時,意義匪淺。 時代、地域、環(huán)境是影響文學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流播北京的昆曲,早在明萬歷年間,就采取昆、弋(高腔)合演的形式,謂之“昆弋大戲”。到了清初,昆、弋(高腔)合演的戲班、劇目大量出現(xiàn),演出盛況空前。由于受到弋腔的沁潤,加上北方語音、風俗的影響,北方的昆曲呈現(xiàn)出與南方昆曲不同的韻味和風貌。伴隨著“安慶”、“榮慶”的興衰起伏,先后涌現(xiàn)出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馬祥麟等一批有想法、有絕活、有特色的昆弋藝術家,成為北方昆曲的“老字號”品牌。 其中,特色鮮明、未曾中斷、后繼有人的流派首推侯派藝術。燕趙悲歌慷慨之風奠定了侯派藝術氣勢磅礴、醇厚蒼勁、高亢激越、豪放雄健的獨特風格,英雄情結成為侯派藝術的精神和靈魂,偉人的贊許與推薦使侯派藝術如虎添翼。侯少奎以其良好的天賦條件、深厚的家學淵源,加上個人畢生的探索和拼搏,在北昆大武生行當中獨步當代,蜚聲昆壇。尤其是他在舞臺上男兒寶劍的悲壯情懷(《夜奔》)、偃月單刀的軒昂氣宇(《單刀會》)、風云蟠龍的風情韻致(《千里送京娘》),令人傾倒。 戲諺云“狀元三年一個,十三旦[。]蓋世無雙”,戲曲表演人才十分難得。君不見眼下大師滿天飛,國寶遍地跑,但昆曲界可只有一個大武生侯少奎??! 2011年12月2日,在“百年風華——昆曲大師侯永奎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演出”大會上,72歲的侯少奎先生粉墨披掛,登臺獻演“雙出”:開場一出京劇《四平山》,蹲底一出昆曲《單刀會》,昆亂不擋,雄風仍在,作為精彩的瞬間定格于昆曲史冊。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如何繼承?新篇如何譜寫?培養(yǎng)造就昆曲事業(yè)接班人是刻不容緩的歷史使命。北方昆曲的當務之急是:在對已經(jīng)過世的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馬祥麟等藝術道路和藝術成就進行深度挖掘、整理、研究的同時,尤其要趁侯少奎先生健在之時,更加深入細致地梳理他的藝術道路,全方位地總結他的舞臺經(jīng)驗,多培養(yǎng)幾個優(yōu)秀的大武生,以弘揚侯派藝術,彰顯北昆特色。 回首來路,北方昆曲歷盡滄桑,曾有過輝煌的黃金時期,也有過多次的危機與衰落。特別是在戰(zhàn)亂年代,數(shù)度陷于消亡的邊緣。北方昆曲之所以能度過種種危難,一直流傳于今,主要依靠藝術家的艱苦努力,代代傳承。人才是決定北方昆曲藝術命運的根本,只要擁有一批優(yōu)秀的演員,培養(yǎng)越來越多的熱心觀眾,北方昆曲的繁榮定會夢想成真! 周傳家 2012年7月
內容概要
侯少奎,1939年生,國家一級演員,昆曲表演藝術家侯永奎長子。1957年進入北方昆曲劇院工作,工武生兼紅凈和武生勾臉戲。侯少奎是北方昆曲史上具有四代同門嫡宗流派傳承關系的傳承人,其劇目、表演、身段、唱腔、鑼鼓、服裝、臉譜等在近一百年的傳承關系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和完整性的侯派昆曲武生藝術風格。其經(jīng)典代表劇目有《林沖夜奔》、《單刀會》、《千里送京娘》等,以及京劇經(jīng)典傳統(tǒng)戲《挑滑車》、《四平山》、《艷陽樓》等。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文化部授予的第一批國家級昆曲傳承人。本書分家世、從藝、家庭、傳承四個篇章,講述侯少奎學藝、從藝的經(jīng)過,對其流派傳承和藝術表演有深入闡述。從中也可見建國后,北方昆曲的發(fā)展演變。書后并附侯少奎年表、源流譜系、研究資料索引。
作者簡介
胡明明
任職于北方昆曲劇院。出版有傳記《走進牡丹亭一一蔡瑤銑昆曲五十年》、《大武生一一侯少奎昆曲五十年》等;戲劇作品有“大都版’昆曲《西廂記》、昆曲現(xiàn)代戲《陶然情》、豫劇《趙匡胤》、“摘錦版”《西廂記》等;發(fā)表學術論著有《“北西廂”雜劇昆唱之淺論》、《論當代昆曲創(chuàng)作的“窠臼”與“脫窠臼”》、《當代意識下當代昆曲創(chuàng)作的當下思考》等;在各類報刊上發(fā)表隨筆、散文、雜談等百余篇。
書籍目錄
總 序(謝柏梁)
序(周傳家)
第一章 家世篇
一、河北“玉田侯”
二、“榮慶社”合股人
三、“小馬”侯永奎
四、榮慶社“分箱”
五、拜師尚和玉
六、“小駒”侯少奎
七、無量人人胡同20號
第二章 從藝篇
一、鮮魚口崇貞觀18號
二、大器晚成
三、“一出《夜奔>救活了我
四、給裴艷玲說《夜奔》
五、練功
六、學演侯派武生戲
七、傳奇的《千里送京娘》
八、學唱“樣板戲”《紅燈記》
九、“不讓唱戲,我堅決不干”
十、為毛澤東錄詩詞和傳統(tǒng)戲
十一、出演“樣板戲”《節(jié)振國》
十二、北昆復院后
十三、第一次“觸電”
十四、老馬自奮蹄
第三章 家庭篇
一、一巴掌“打”出來的“愛情”
二、戀愛進行曲
三、結婚
四、善良的燕菊
五、“燕菊,咱們來世還唱昆曲
六、侯家倆女兒
第四章 傳承篇
一、“丈夫有淚不輕彈”一一《林沖夜奔》
二、“大江東去浪千疊”一一《單刀會》
三、“大丈夫滿腔熱血與世共憂”一一《千里送京娘》
附錄一 侯少奎大事年表
附錄二 侯少奎源流譜系
附錄三 侯少奎研究資料索引
附錄四 “昆曲”還是“昆劇”一一在“2011·北京昆曲論壇”上的發(fā)言(侯少奎)
附錄五 晚輩眼中的侯少奎
我們愛父親(侯爽暉 侯曉牧)
師恩如山(楊 帆)
大匡胤,小京娘,百年昆韻情誼長(周好璐)
舞臺下的少奎老師(張 蕾)
后 記(胡明明)
章節(jié)摘錄
五、拜師尚和玉 在京(北京)、津(天津)、冀(河北)漂泊了多年之后,1936年,侯永奎在天津正式定居。 侯永奎這時開始接觸京劇,用京劇的底包演《夜奔》、《探莊》、《蜈蚣嶺》等戲。就這樣,演出逐漸多了起來,先后把一些身強力壯的老演員如陶顯庭、侯益隆、郝振基等都接了來,帶著他們演出。 侯永奎還經(jīng)常到北京去演出,當時北京的戲園子有華樂、吉祥、開明、哈爾飛等。侯永奎在哈爾飛演《快活林》,楊小樓去看戲,戲演完后,劉宗洋(楊小樓甥)陪楊小樓到后臺,見到侯永奎非常高興。楊小樓說他演得好,嗓子個頭扮相好。 一天侯永奎貼出《蜈蚣嶺》,尚和玉去看了。尚先生同楊小樓先生同出于俞菊笙老先生的門下,年紀略長。他繼承了俞派藝術的精髓,武戲根基尤其好,是楊小樓的師哥,很愛才,人稱“尚老將”、“玉和尚”。尚和玉在尋找自己的接班人,看見好樣兒的就收。他一看侯永奎的個兒、扮相、嗓子,覺得真好,就約侯永奎到開明戲院去看自己的《長坂坡》,尚先生飾趙云,大軸。尚先生和楊先生不一樣,楊小樓扮相漂亮,尚先生卻對扮相不講究,扮俊臉,勾臉也就是水粉臉,就是用白的撲撲抹抹。楊先生和尚先生的戲侯永奎都看過,剛開始侯永奎看尚先生的
后記
我是昆曲武生名家侯少奎先生的擁躉,崇拜他在舞臺上塑造的各類英雄形象:《林沖夜奔》中的“豹子頭”林沖;《千里送京娘》里有著“壯志雄心復漢唐”胸懷的趙匡胤;更有《單刀會》中器宇軒昂、單刀赴會的“美髯公”關云長。 戲曲古來有彰顯英雄氣的情結,北方昆曲更承襲了“燕趙”尚武傳統(tǒng)。侯少奎先生秉承其父親侯永奎先生衣缽,有著天然扮演“英雄”的魁梧身材和高亮嗓音,天賦、家傳、扮相、嗓音皆好,祖師爺賞飯,天助侯少奎,使之在北昆大武生這個行當演“英雄豪杰”獨步當代,蜚聲昆壇。 2011年12月2日,北京歲末寒冬,細雪飄灑,梅蘭芳大劇院人聲鼎沸,滿坑滿谷,72歲的侯少奎先生粉墨披掛,登臺獻演“雙出”,開場一出京劇《四平山》,蹲底一出昆曲《單刀會》,昆亂不擋,雄風依舊。更令人難忘演出結束時侯少奎和裴艷玲兩位當今侯派武生藝術頂級傳承人相擁相抱,并與昆曲名家蔡正仁、計鎮(zhèn)華以及眾多參演的青年演員們一起向觀眾謝幕的場景,全場掌聲雷動,卒章顯志,完美詮釋了“百年風華——紀念昆曲大師侯永奎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演出”之“傳承不朽”的主題。 在演出結束的專題研討會上,曾問藝侯永奎先生的裴艷玲先生動情言道:“主席當年讓我向侯永奎先生問藝,從皮黃《夜奔》改學昆腔《夜奔》,回頭看,我幸運這道走對了,就是這一出昆《夜奔》讓我一舉成名成家。所以,紀念侯永奎先生的演出我鉚上了,不給錢也要來,平時唱一支曲子,這次我唱了四支曲子……”裴艷玲先生此言不虛,作為侯氏《夜奔》64歲的女性傳承人,那晚演出她恰如一頭出山“豹子”般,素顏素妝,一張表情極豐富的臉,一雙傳神之眼睛,一身仙風道骨般的身段,把悲情“豹子頭”林沖演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令四座驚嘆、驚詫,大呼“侯派武生真?zhèn)魅恕币病? 有人感嘆,說昆曲幾百出老戲傳到現(xiàn)在就剩幾十出了,痛心疾首??墒菑摹耙怀鰬蚓然钜粋€劇種”的《十五貫》,再到一出《林沖夜奔》成就了侯少奎、裴艷玲的事例實則又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簡樸古訓。耿介之士,良心之言,誰都不要說自己身上有幾十出上百出,真能傳承留下去并打上自己藝術風格印記者,每個演員能有兩三出拿手的戲,能塑造出兩三個傳神人物足矣?!吧佟笔谴笕?,“精”是大美,李白一首僅20個字的五絕《靜夜思》,遠勝鴻篇巨制,曠古無雙,婦孺皆知,千古流傳。 回首少奎先生從藝55年歷史,他演得最多的是“侯三出”,讓大家記住的也是“侯三出”,青年演員傳承最多的還是“侯三出”。永奎先生給少奎先生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這份“侯氏”遺產(chǎn),足以讓少奎先生繼他父親之后成為北昆大武生行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為什么“侯三出”能夠成為北昆的經(jīng)典保留劇目?從傳承的角度看,概括地講“侯三出”具備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辯證統(tǒng)一。首先“侯三出”姓“北方”,是北方昆曲之“燕趙”歷史所決定的,這是“侯三出”的特殊性。其次是“武生戲”,這是普遍性。再次是其藝術性:“一場干”的《林沖夜奔》,非常吃工;講究功架的勾臉戲《單刀會》,氣場威嚴;而《千里送京娘》則打破了傳統(tǒng)武生戲極少有和旦角演“對兒戲”、“抒情戲”的傳統(tǒng)。“侯三出”中包含了武生戲及武生勾臉戲中的表演、唱腔、身段,臉譜、扮相、鑼鼓等,具有相對完整的基礎性、系統(tǒng)性與傳承意義和審美意義。當然,還有就是傳承劇目一定要傳承名家的名劇,名家所演的戲不一定都是“看家戲”,而“看家戲”一定是名家的代表劇目。所謂代表劇目,就是集中浸透了表演者個人藝術風格,經(jīng)過千錘百煉,不以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具有相對成熟性、穩(wěn)定性,并適合后人傳習的劇目。名家身上的“看家戲”一般來說也就是幾出而已,是從眾多劇目中提煉出來的。能夠被后人傳下去的一定是代表作,一人不可能幾十出上百出都是代表作,如都是,就一定都不是,這在侯永奎與侯少奎父子身上就非常說明問題,這是戲曲傳承的規(guī)律。所以,“侯三出”的現(xiàn)實傳承意義還有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告訴后人如何選擇傳承劇目,如何結合自身特點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劇目來傳承才能更有實際效果和審美意義。 通俗地講,傳承要“進對門”、“選對戲”。“侯三出”當年侯永奎也教過許多人,基本上換一人演就有一個人的演法,有很多版本。而藝術的規(guī)律和經(jīng)驗告訴我們,后人傳習一定是要選最好的,選普遍認可的名師和名劇來傳承,站在名師的肩膀上,當會事半功倍,反之則不然。假如裴艷玲當年不問藝永奎先生,也許就不會有她今天的成就,道理很簡單,名師出高徒,名劇見真功。 男兒寶劍,偃月單刀,風云蟠龍,“侯三出”的傳承過程可謂“力槌頑石方逢玉,盡撥寒沙始見金”。 然時光流轉,在侯派大武生藝術盛名之下,還是不免懷深深憂慮。環(huán)顧當今昆壇,北昆一堂前輩人馬早已花開花落,寥無聲息,令人唏噓;而回首看,具有北方昆曲特色且真?zhèn)髦两竦倪z存劇目和人,戲只余“侯三出”,人只剩少奎先生矣。 假若沒有“侯三出”,當今的北方昆曲還能叫北方昆曲嗎? 回首往事,上世紀初葉的北京,冬天,北風卷著黃沙,天寒地凍。前門鮮魚口胡同內,呼啦啦來了一幫灰頭土臉的農(nóng)民隊伍,幾輛破舊的排子車上裝著全部家當。遠觀,攜老攙幼,似“闖關東”逃荒的難民;近瞧,前拉后推的排子車上,竟然還露出幾件斑斑銹跡的鑼鼓家伙。暮色之下,這些地道農(nóng)民,這些大部分第一次來北京的農(nóng)民,這些為了混飯鋌而走險想到“皇城”撞大運的農(nóng)民,悄然直奔鮮魚口胡同內的天樂戲園而去…… 這一幕發(fā)生在1917年歲末,之所以要晉京,是因為他們想在北京打下一個相對固定的“場子”,是因為他們知道,在家鄉(xiāng)河北,老是打一槍換個地方,沒有相對固定的觀眾群,沒有相對固定的“場子”,這對一個靠演戲吃飯的農(nóng)村社班是多么危險的事情。早聽說身邊的北京是個很大的城市,是皇城,一定有更多掙錢吃飯的機會。于是一群農(nóng)民終于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離鄉(xiāng)背井,到京城找飯去。 誰也沒想到以后的日子,就在這些“凄凄慘慘戚戚”的農(nóng)民隊伍中竟然出現(xiàn)了一批昆曲大師。不光是當時的人們沒想到,就連這些農(nóng)民自己也根本沒想到,竟然就是他們讓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高雅昆曲,愣是在前邊加上了“北方”二字。這兩個字非同小可,要知道更早的時候,在昆腔進京之時,就連皇上也沒敢這樣做。 歷史從不以“衣帽取人”,皇上沒做到的事情,“農(nóng)民”做到了。 在北方昆曲的歷史上,有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應該永遠記?。呵逍y(tǒng)三年 (1911)“榮慶社”成立;民國六年(1917)“榮慶社”進駐北京天樂戲園(大眾劇場); 1957年,北方昆曲劇院正式建院。在上述三個歷史階段中,“榮慶社”進駐北京天 樂戲園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從農(nóng)村到城市,從露天地頭到現(xiàn)代劇場,就是這兩大步,成就了北方昆曲。 “榮慶社”這支農(nóng)民隊伍是懷著極其忐忑不安的心情來進京“趕考”的,只不過這次 “趕考”的目的不是“當家作主”,而是養(yǎng)家糊口找飯吃而已……終于,這些北昆前 輩沒有讓人失望,他們在北京站住了,這才有了北方昆曲這一支脈。 1997年在北昆成立40周年的時候曾編了一本名叫《榮慶傳鐸》的書,書中主 要的部分都是榮慶社的前輩們對當年艱辛的回憶,其中就有侯永奎先生的回憶,讀 來讓人百感交集。 “榮慶傳鐸”的“榮慶”好解釋,指1911年成立的“榮慶社”,后來“榮慶”成了 “北方昆曲”的代名詞。這年是農(nóng)歷辛亥年,爆發(fā)了中國歷史上舉世聞名的辛亥 革命。 再說“榮慶傳鐸”的“傳”字,傳就是傳播、傳送、傳習、傳承等,表達了世代相傳的意思。1917年,“榮慶社”從農(nóng)村進駐北京天樂戲園,這不僅是北方昆曲歷史性的轉折,更是逐步完成了北方昆曲從郝振基、陶顯亭、侯益才、王益友、侯益隆、白云寧、朱小義等一代人傳承到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馬祥麟、侯玉山、魏慶林等一代新人手里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完成標志著北方昆曲的演員們完成了從農(nóng)村賣唱的農(nóng)民藝人身份到具有城市現(xiàn)代職業(yè)藝人身份的轉變。從農(nóng)村到城市,從農(nóng)民藝人轉變?yōu)槌鞘新殬I(yè)藝人,歷史意義重大。這一年,“新文化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著名的《文學革命論》,舉起了“文學革命”的大旗。還是這一年,提倡思想自由的蔡元培開始任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發(fā)源地——北京大學的校長。也就是從那時起,北方昆曲和北京大學結下了“雙北昆緣”。 “榮慶傳鐸”中的“鐸”字原意為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一種類似今天如鈴鐺一樣的能發(fā)出聲響的器物,也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鐸有木制和銅制之分,木制為木鐸,又稱文鐸,古為宣政布政之用;銅制為金鐸,又稱武鐸,古為指揮軍隊之用??鬃尤铡疤鞂⒁苑蜃訛槟捐I”,故有“木鐸金聲”之典。如今,北京師范大學的校徽就是一個“木鐸”的樣式,以表示授業(yè)解惑的意思。 早年,北方昆曲這個“鐸”傳到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馬祥麟、侯玉山等前輩的身上后,可以說是文之“萬斛泉源,不擇而出”,武之“槍刀劍戟,無樣不精”。 出戲實不易,出人難上難。如今,北昆的“鐸”音還純正嗎?“鐸”聲還響亮嗎?憂中悵然。 人總有謝幕的時候。當雪泥鴻爪,漸成陳跡,繁華落盡,有誰來守候?今后北昆舞臺上“橫刀立馬”之“大武生”者,試問執(zhí)牛耳者誰人乎?蓋當務之急,為少奎先生“樹碑立傳”尤是一件功德后世的事情。 為少奎先生寫傳,文風繩尺當為首旨。賣弄玄虛的“迂腐氣”,無病呻吟的“脂粉氣”,以及不著邊際、堆砌辭藻的花拳繡腿、虛假文風等顯然都不得要領。生活中的少奎先生,樸素無華,憨厚忠良,性情內斂。學藝之外,善親朋,喜書畫,憐貓狗,少心計,言木訥。故以為寫侯少奎傳還應以先賢《史記》文風繩尺為楷模:“實錄”為源,“不虛飾,不隱諱”為本。 《史記》不僅為后人留下了“史學”準繩,也留下了如何“寫人”的文學范本,留下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眾多鮮活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些人物和故事裹挾著世事滄桑,早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世之典故典籍,成為中華燦爛文化形象之靈魂。 如此,將盡力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可信的“大武生”,有悲有喜,亦苦亦甜,是人不是神。企望能為后輩青年演員的發(fā)奮和接力起吶喊鼓動和榜樣激勵之作用,更可讓后人汲取前輩經(jīng)驗與教訓,以少走彎路。 但愿北昆之“鐸”能金聲玉振,不絕天下耳。 最后要感謝傳主侯少奎先生的大力支持和首肯;感謝該叢書主編謝柏梁教授;感謝周傳家先生為本書作序;感謝為本書提供相關幫助的少奎先生好友王德林老師;感謝為本書提供圖片資料的吳贛生先生;還要感謝侯爽暉、侯曉牧、楊帆、周好璐、張蕾等各位同仁,這幾位很是辛勞,專門為本書撰寫了文字,使讀者能從不同角度了解侯少奎先生的藝術與人品。尤其要提出感謝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鈕君怡責編。我與鈕編輯未曾謀面,但從她對本書提出的許多具體、中肯、專業(yè)的審讀意見中可以感受到,鈕編輯是一位對傳統(tǒng)有一定認知,對文風有一定把握,“善尺牘”、“懂疏密”的優(yōu)秀編輯,正是由于鈕編輯的努力,才使本書避免了不少的訛誤。上述各位對本書熱忱的支持和積極的幫助,謹此一并致謝。 胡明明 2012年3月
編輯推薦
侯少奎,1939年生,國家一級演員,昆曲表演藝術家侯永奎長子。胡明明專著的《鐵板銅琶大江東(侯少奎傳)》分家世、從藝、家庭、傳承四個篇章,講述侯少奎學藝、從藝的經(jīng)過,對其流派傳承和藝術表演有深入闡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