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桑毓喜 頁數(shù):293
Tag標簽:無
前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們?nèi)祟愃幼〉牡厍颍瑹o疑是最有靈性的星球之一。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其源遠流長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變化的歷史,主要由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樣的奮斗歷程所體現(xiàn)。在美麗地球的東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歷朝歷代的歷史大家們,一向以對各式各類人物事跡的記述與描摹作為己任。我國的人物傳記體裁豐富多樣,大致可以分為紀傳(皇家大事記)、文傳(文學化傳記)、史傳(歷史家所寫人物傳記)、志傳(各地方志中所記載的本地人物傳記)這四大類別。四類傳記彼此發(fā)明,互為補充,構(gòu)成了中國傳記文化的多元譜系。從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專業(yè)化分工,到《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式的整體氛圍感的描述,最后由司馬遷振臂一呼,以人物傳記體為中心的《史記》橫空出世。《史記》記載了地球東方的上自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華夏歷史。概述歷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紀,記錄諸侯國和漢代諸侯興廢的三十世家,描摹重大歷史人物的七十列傳,使之成為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內(nèi)容概要
1921年8月,昆劇傳習所在蘇州創(chuàng)建,培養(yǎng)了一大批“傳”字輩的昆劇演員。他們在動蕩的時局中堅持演出,挽救、繼承了即將消亡的昆劇藝術(shù);建國后,他們又培養(yǎng)了大量的昆劇藝術(shù)接班人。昆劇“傳”字輩在昆劇藝術(shù)史上,在中國戲劇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者撰寫《昆劇“傳”字輩評傳》一書,歷十余年艱辛,四方搜集資料,尋訪“傳”字輩演員或知情人。此書均為第一手資料,內(nèi)容詳實,行文嚴謹,敘述了昆劇傳習所的建立,“傳”字輩建立“新樂府”、“先霓社”演出等情況,并有44位“傳”字輩演員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700余折(出)演出劇目的詳細介紹。此書對研究近代昆劇,乃至整個戲曲的發(fā)展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作者簡介
桑毓喜,1932年2月生于江蘇省蘇州市。先后任職于蘇州市戲典研究室、蘇州市戲曲藝術(shù)研究所,現(xiàn)為中國昆曲博物館副研究員。長期從事昆劇等戲曲資料的搶救和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了寧波昆劇史料、清末民初曲家家李翥岡昆曲精抄本等珍貴資料;曾擔任《戲曲研究資料從書》責任編輯,叢書包括《昆劇穿戴》、《寧波昆劇老藝人回憶錄》、《昆劇選淺注》等20種61冊;參與編寫《中國戲曲志?江蘇卷》、《蘇州戲曲志》、《中國昆劇志》、《中國昆劇大辭典》、《昆曲辭典》(臺灣)等。并在《昆劇藝術(shù)》、《藝術(shù)百家》、《戲曲藝術(shù)》、《中國昆曲論壇》上發(fā)表論文近百篇。
書籍目錄
總序(謝柏梁)增訂本自序(桑毓喜)原序一(陸萼庭)原序二(周大炎)引言第一章 昆劇傳習所的建立 一、學生來源與教職人員 二、生活安排與課程設(shè)置 三、突發(fā)不幸事件 四、穆藕初接辦昆劇傳習所 五、江浙名人會串 六、初次粉墨登場 七、調(diào)整“桌臺”全面“踏戲” 八、角色行當與大小“搭頭” 九、赴滬內(nèi)部試演 十、首次對外公演 十一、藝名的由來 十二、“傳”字輩人數(shù)的考定 十三、蘇州青年會首演 十四、首赴杭州 禍不單行 十五、幫演 十六、招收小班學員 十七、與“新世界”簽約 十八、傳習所的尾聲附:昆劇傳習所創(chuàng)(接)辦人、董事、教師等小傳 張紫東 貝晉眉 徐鏡清 穆藕初 孫詠雩 汪鼎丞 吳梅 李式安 潘振霄 吳粹倫 徐印若 葉柳村 陳冠三 沈月泉 沈斌泉 吳義生 許彩金 尤彩云 陸壽卿 施桂林 高步云 曾長生第二章 新樂府的誕生 一、包銀的核定 二、新樂府昆戲院 ……第三章 仙霓社的組合附:箱口、場面等后場人員簡況第四章 散班后的復(fù)出第五章 昆劇“傳”字輩演員生平考略第六章 昆劇“傳”字輩演出劇目志(按劇目首字筆畫排列)第七章 昆劇“傳”字輩的歷史功績附錄 昆劇“傳”字輩研究資料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傳”字輩學生至昆劇傳習所接辦人穆藕初家唱堂會,共有兩次。第一次在民國13年(1924)2月穆氏母親80歲壽誕時,在所長孫詠雩率領(lǐng)下,學員們特趕至上海南市大富貴酒家演唱昆劇堂會3天,為穆老太太祝壽慶賀,十分熱鬧。大家吃住均在該酒家,生活非常舒適。傳習所學生早年撰寫的文稿中曾談及過此事。例如民國36年(1947),為追悼穆藕初先生,曾以“全體學員”名義著悼文稱:“至民國十三年,余等所學差可應(yīng)付,適逢穆老太太壽誕……參加堂會,在城內(nèi)大富貴演唱三日?!?0世紀80年代中期,筆者訪問過的沈傳芷、倪傳鉞、王傳蕖等老師,以及周傳瑛的《昆劇生涯六十年》中,雖均談及過此事,但因年代久遠,事過境遷,演出的具體年份、戲目大多已忘,僅憶及出演有《牡丹亭》、《西廂記·寄柬、佳期》、《西游記·認子》、《風箏誤·后親》、《爛柯山·癡夢》、《青龍陣·產(chǎn)子》等戲。筆者所見到的其他有關(guān)文字記載,對此節(jié)亦大都語焉不詳。因此,在本書有關(guān)昆劇傳習所章節(jié)中無法作專題記述。第二次是民國23年(1934)9月2日,穆藕初為次子家驥舉行婚禮,是晚7時,仙霓社全班人員特前往上海大東酒樓演唱昆劇堂會,以示祝賀。其演出劇目與演員陣容如下:開場吉祥戲《天仙送子》、《加官進爵》,全班合演;《長生殿·鵲橋、密誓》,趙傳珺飾唐明皇,張傳芳飾楊貴妃,華傳萍飾牛郎,劉傳蘅飾織女;《浣紗記·回營、采蓮》,朱傳茗飾西施,王傳淞飾伯豁,邵傳鏞飾吳王,施傳鎮(zhèn)飾文種;
后記
本書以昆劇傳習所、新樂府、仙霓社昆班為基本線索,延伸至建國后“傳”字輩藝術(shù)家的主要教學、藝術(shù)活動。撰寫過程中,筆者在查閱歷年來的報紙、書刊、戲單、圖片、手抄曲本及其他文物、文獻資料的同時,還訪問了一些老藝術(shù)家、老曲家及他們的親屬、后裔,記錄了他們口述資料,并對資料作了認真的核實考證,以力爭書稿記述準確詳盡、合乎事實。曾接受過筆者采訪的主要人員有俞振飛、周傳瑛、王傳淞、沈傳錕、姚傳薌、包傳鐸、劉傳蘅(書面采訪)、鄭傳鑒、倪傳鉞、邵傳鏞、王傳蕖、周傳滄、沈傳芷、薛傳鋼、呂傳洪等昆劇老藝術(shù)家以及張元和(書面采訪),朱堯文、樊伯炎、雷孜直、貝渙智、吳繡等部分老曲家共達20余人,有的訪談兩三次至六七次不等。承他們反復(fù)回憶思考,詳述經(jīng)歷見聞,積極提供資料。尤其是倪傳鉞老師,自1987年2月迄今20余年來,他不厭其煩地接受訪談達26次,通信筆談也有28次之多,對我?guī)椭?,令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此外,筆者還參閱了《俞振飛藝術(shù)論集》(王家熙、許寅等整理)、周傳瑛《昆劇生涯六十年》(洛地整理)、王傳蕖《蘇州昆劇傳習所始末》(北京昆曲研習社研究組記錄整理)、方傳蕓《我在“昆曲傳習所”》(姚家征、范益松記錄整理)、倪傳鉞《往事雜記》(唐葆祥記錄整理)、《我所親歷的昆劇傳習所》、華傳浩《我演昆丑》(陸兼之記錄整理)、《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沈祖安、王德良整理)、鄭傳鑒《昆劇傳習所紀事》(采訪人員:唐葆祥、朱建明,錄音整理:朱建明)《鄭傳鑒及其表演藝術(shù)》(胡忌編)。
編輯推薦
《幽蘭雅韻賴傳承:昆劇傳字輩評傳》是中國京昆藝術(shù)家評傳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