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

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小榮  頁數(shù):606  字數(shù):4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小書的基礎是我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一般項目和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雖然前后寫了4年之久,但我自己并不滿意:一則離當初設定的目標相距甚遠,二則對許多佛經(jīng)文體的分析僅是點到為止,未能展開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細致的探討。不過,為了引起學術界對漢譯佛典文體的關注,我想除了先行出版可以按時結項外,或許還能起到拋磚引玉之用。至于書中存在的不足,往后我一定會再加思考,盡力彌補;也懇請各位讀者多予批評,以促進我的后續(xù)研究?! ≡谘芯窟^程中,我得到了許多師友的無私幫助和指導,如敦煌研究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富學研究員,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陳明教授,同門學兄安徽大學中文系陳道貴教授、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馮國棟教授、朱大星教授以及新加坡佛學院紀贊博士等,他們不辭辛苦,或幫忙查找域外文獻,或幫助復印最新研究資料,省卻了我不少的麻煩,解答了許多的困惑,于此謹致深切謝忱。此外,本書的部分章節(jié)及相關成果,曾先期發(fā)表于《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學報》、《福州大學學報》、《蘭州學刊》等刊物,在此,也對各位編輯表示誠摯的謝意。

內容概要

本書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李小榮教授對佛教文獻與佛教文學研究之又一學術成果。     作者對漢譯佛典之十二部經(jīng),這一自成體系的佛經(jīng)文體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梳理,對在中國文學史上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的偈頌、本生、譬喻、因緣、論議、未曾有、授記諸經(jīng)之文體性質、功能作了較為全面的探討,進而又以個案形式檢討了它們對中國各體文學的具體影響。此外,作者還特別關注佛教儀式中的應用文體,極大地拓展了佛教文學的研究視域。全書內容翔實,例證較為豐富,對古代文學、比較文學和宗教文體學的研究,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李小榮,男,1969年生于江西寧都。1986年7月中師畢業(yè)后參加工作,先后獲得文學碩士、博士學位(南開大學1996年,復旦大學1999年),并完成兩站博士后研究(浙江大學2001年,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現(xiàn)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領

書籍目錄

緒論    一、相關研究成果簡介    二、研究對象、方法及目的    三、篇章設計與寫作原則第一章  佛典漢譯文體理論概說  第一節(jié)  直譯意譯與質文理論    一、直譯與意譯    二、質文之辨  第二節(jié)  原本崇拜與本土中心    一、原本崇拜    二、本土中心第二章  漢譯佛典之“契經(jīng)”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含義略說  第二節(jié)  文體性質  第三節(jié)  影響第三章  漢譯佛典之“偈頌”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含義辨析    一、絕、絕句    二、偈、頌、偈句、偈頌    三、祗夜    四、伽他    五、首盧柯    六、散偈、雜贊  第二節(jié)  文體性質    一、組織結構    二、表達功能    三、音樂性    四、儀式性  第三節(jié)  影響第四章  漢譯佛典之“本事”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含義略析  第二節(jié)  文體性質  第三節(jié)  影響第五章  漢譯佛典之“本生”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本生”含義及歷史變遷    一、含義略說    二、歷史變遷  第二節(jié)  文體表現(xiàn)及敘事功能    一、文體表現(xiàn)    二、敘事功能  第三節(jié)  影響    一、文學影響舉隅    二、藝術影響舉隅第六章  漢譯佛典之“譬喻”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含義略說  第二節(jié)  文體表現(xiàn)及功能    一、文體表現(xiàn)    二、文體功能  第三節(jié)  文體影響    一、形式影響舉隅    二、內容影響舉隅第七章  漢譯佛典之“因緣”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含義略說  第二節(jié)  文體表現(xiàn)及功能    一、文體表現(xiàn)    二、文體功能  第三節(jié)  文體影響    一、敘事邏輯的影響    二、內容影響舉隅第八章  漢譯佛典之“論議”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含義簡介  第二節(jié)  文體表現(xiàn)、特點及功能    一、文體表現(xiàn)    二、文體特點    三、文體功能  第三節(jié)  文體影響    一、對“論”之文體認識的影響    二、對三教“論議”程式的影響    三、對論議伎藝化的影響第九章  漢譯佛典之“未曾有”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含義略釋  第二節(jié)  文體特點與功能    一、文體特點    二、文體功能  第三節(jié)  文體影響    一、敘事模式的影響    二、神通(神變)故事或相關情節(jié)的影響第十章  漢譯佛典之"授記"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含義簡介  第二節(jié)  文體特點與功能    一、文體特點    二、文體功能  第三節(jié)  文體影響    一、內容影響    二、形式影響第十一章  佛教儀式中的文體應用  第一節(jié)  佛教儀式文學的淵源與特點    一、佛教儀式及其類別    二、佛教儀式文學之淵源    三、佛教儀式文學的特點  第二節(jié)  佛教儀式文學之應用文體舉隅    一、齋文    二、懺悔文    三、愿文  第三節(jié)  佛教儀式性文體與漢譯佛典之關系    一、漢譯儀式性佛典的范本性質    二、中土佛教儀式性文體的創(chuàng)新性簡短的結論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主要表現(xiàn)形式(1)音譯在佛典中,有許多表示思想概念的專有名詞以及印度所特有的事物,在翻譯時,往往用音譯法,此在直譯派與意譯派中都如此。但從量上來說,直譯派更傾向于用音譯,意譯派少用音譯(甚或有個別譯師,完全排擠音譯),所以,筆者把音譯主要放在“直譯”中來論述。對此,顧滿林在《試論東漢佛經(jīng)翻譯不同譯者對音譯或意譯的偏好》一文中②,對東漢佛經(jīng)翻譯做過系統(tǒng)的考察’,其結果頗具說服力。他指出:東漢從事佛典漢譯且有作品傳留至今的主要有五個團體或個人,其中,“安世高:以意譯為主”,“支讖:把音譯運用到最大限度”,“安玄、支曜:崇尚意譯,排擠音譯”,“康孟祥等人:音譯意譯各得其所”。而安世高、安玄即是早期意譯派的代表,支讖則是直譯派的代表?! 。?)對譯  這里的“對譯”,蓋指譯本在文體形式、表達方式、思想內容 ?、亳T慶華《實用翻譯教程》第44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又,對于“直譯”、“意譯”的定義,近來學界頗受西方學術的影響,方法上也有所更新。如有人借鑒符號學原理,指出直譯是“忠實于原著的所指和能指”,意譯是“跨越語言障礙,但原語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不同程度地走失”(參黃天源《直譯和意譯新探》,載《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第74-78頁)。考慮能、所之語源與佛教關系密切,故這種定義也有相當?shù)暮侠硇??! 、谒拇ù髮W漢語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第379-390頁,成都:巴蜀書社.2 002年?!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我讀這本書是為了對漢譯佛典有更多了解,以便更好地閱讀佛典,并不是為了研究其文體。閱讀中,感覺很好。
  •   可以從過去的語言方式了解現(xiàn)在人們是不是正確的在理解問題
  •   好好一讀,受益匪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