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形成》作者從古文字學與語言學入手,進一步引入音樂考古學和民族音樂學的關注,對《詩經》各部分之多元的來源及歷史變化,,ISBN:9787532553570,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陳致 頁數:363 譯者:吳仰湘,黃梓勇,許景昭
Tag標簽:無
前言
2008年初春,我應邀訪問香港浸會大學,得與陳致先生晤見,承贈示其英文大著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zatio:TheShaping of the Book of Songs(列入《華裔學志叢書》,2007年),捧讀之下,對其思維之縝密,見解之新穎,論證之精細,殊感欽佩,認為是不多得的好書。近日獲知該書已譯成中文,并經他自己充實修訂,即以《從禮儀化到世俗化:的形成》為題付梓,囑我寫幾句話,自然高興有這一附驥的機會。我特別想向讀者推薦陳致先生這部書第一章中論述研究方法的部分。眾所周知,歷代研究《詩經》的學者多不勝數,有關著作汗牛充棟,要想突過前人,另辟蹊徑,真是談何容易。陳致先生這部書的獨到之處,正在于他所說“綜合多元視角的研究方法”?!啊对娊洝芬恢钡玫讲煌瑢W科的專業(yè)人員的研究。文學專業(yè)的學者努力探討其美學價值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對抒情傳統(tǒng)的影響??脊艑W家和歷史學家將其作為一項主要史料,來重建古代中國的歷史細節(jié)。古典學者和古文字學家主要致力于《詩經》文本的語源學和語言學研究,而歷史語言學家則從音韻和句法方面對其展開研究?!保?)應該說,將這些學科的成果綜合起來,已經有不少作品嘗試過,陳致先生則匠心獨運,其所“采用的多學科研究方法,是將音樂考古學與傳統(tǒng)的古文字學、訓詁學和文獻學結合在一起”(頁9)。把音樂考古學放在中心位置,加以強調,使陳致先生這部書新義紛呈?!稄亩Y儀化到世俗化:的形成》一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我認為是論述了詩與禮樂制度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進一步闡明作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詩書禮樂之教的整體性質。由這一點出發(fā),又牽涉到學術界長期關注的一系列問題。《論語·為政篇》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毕纳讨苋Y樂制度的因革損益,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至關重要的問題。有關學說影響最大的。是王國維先生的名文《殷周制度論》。王文開篇就講:“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薄耙笾荛g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又自其表言之,則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其所以守之者,若無以異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則其制度文物與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萬世治安之大計,其心術與規(guī)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夢見也?!币笾芏Y樂制度的關系由于近代種種考古學及古文字學的發(fā)現和研究,已逐漸顯露于世,王國維先生提出的觀點有了得到證驗的可能。事實上,中外許多學者都一直究心于這個問題。例如我還記得,1987年初,我和裘錫圭先生應邀參加由日本《讀賣新聞》與東方書店在東京舉辦的“中國古文字與殷周文化”公開討論會。出席的日本學者,有櫥口隆康、伊藤道治和松丸道雄三位先生。會上集中論議一個問題,便是殷周文化的關系。據我的體會,當時日方三位先生的論點都是類似上引王國維先生的。
內容概要
《詩經》的研究,歷來頗盛,然多為傳統(tǒng)文獻學和文學史的探討。《早期中國研究叢書·從禮儀化到世俗化:〈詩經〉的形成》作者從古文字學與語言學入手,進一步引入音樂考古學和民族音樂學的關注,對《詩經》各部分之多元的來源及歷史變化賦予了新的解答。全書基于翔實的資料與客觀的分析,認為《詩經》之“南”、“風”、“雅”、“頌”起初源于不同的樂器之名,其后發(fā)展為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音樂體式,因而反映了不同種族、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從而,《詩經》的結集,伴隨著商周文明的對抗與融合,經歷了一個從禮儀化到世俗化、從標準化到地方化的復雜而漫長的過程。
作者簡介
陳致,1964年出生于北京。198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1988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獲碩士學位。1992年赴美,1999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1996-1999年,任教新加坡國立大學。1999-2000年,威斯康辛大學訪問教授。2000年至今,任教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主要從事《詩經》、古史與清代學術史方面的研究,先后在《中國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中國詩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大歷史學報》、《人文中國》、《東方文化》、英國《劍橋皇家亞洲學會學報》(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德國《華裔學志》(Monumenta Serica)、荷蘭《通報》(T’oung Pao)、美國《中國文學》(CLEAR)等雜志上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曾主編《中國古代詩詞典故辭典》(1992)、《周策縱舊詩存》(2006),著有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ization:The Shaping of the Book of Songs(德國華裔學志出版社,2007年)。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早期中國研究》叢書策劃人、《諸子學刊》副主編。
書籍目錄
序 李學勤中文版序第一章 研究現狀與研究方法一、關于《詩經》的文本二、研究中的問題三、綜合多元視角的研究方法(一)古文字與語言學的分析(二)從音樂考古學與民族音樂學的角度研究《詩經》第二章 庸、頌、訟(誦):商代祭祀的樂器、樂調和禮辭一、商周文化的對抗與傳承二、殷商文化的優(yōu)越性及其在周代的延續(xù)三、從考古發(fā)現的樂器來看晚商和先周的音樂文化異同四、商代祭祀樂舞與周初雅樂之關系(一)對“頌”的傳統(tǒng)解釋:從古文字學角度分析其合理性(二)“庸”的字源學探討及其與“頌”在古音義上的關系(三)祭祖活動中的商代祭祀樂舞:以考古及文字資料為依據(四)商代祭祀樂舞的重構(五)祭祀儀式中的祝詞:誦(訟)(六)商代祭祀樂舞的名稱及其在周代的變體五、由神性向功利性的轉換:商周之際祭祀樂舞的儀式化第三章 雅樂的標準化一、周人對夏人的認同二、“夏”與“雅”的字源關系三、夏樂:最初的雅樂(一)“夏”與“大夏”(二)舞夏、夏舞、夔和夒(三)夏籥或夏龠(四)九夏——夏樂舞之九個分節(jié)(五)伴隨夏朝樂舞的初民樂器四、雅樂的構成形式(一)音樂的象征作用及夏樂之成為禮文(二)雅樂各部分的內容和作用及其與《詩經》篇章之關系(三)從傳世文獻資料看雅樂中伴奏的樂器五、從考古資料看商周樂器的類型異同六、涵化后商周音樂有等差的融合:《詩經》中大小《雅》的來源第四章 古文字中的“南”及《詩經》中的“二南”一、《詩經》中的“南”二、關于“二南”名稱的來源(一)“南”作為方位詞(二)“南”為詩之一體(三)“南”為音樂之一體(四)“南”作為王朝卿士之稱以及職貢之名三、“南”字之字源(一)南:一種容器或一種樂器(二)“南”為初生之竹:關于“南”字字源之假說(三)“南”與“镈”:江蘇丹徒背山頂編鐘銘文新釋(四)商周樂鐘的類型及其演變(五)“南”作為南方的打擊樂器四、“周南”與“召南”(一)周公所封與召公所封(二)二南地域問題(三)關于南國之疆域(四)從二南詩來看二南地域(五)從二南詩來看二南時代(六)南方的雅音五、二南詩樂之分離第五章 “雅”的地方化:商代雅樂的復興一、宗周的隕滅,諸夏觀念的出現,及雅樂在地方上的擴散(一)夷夏觀念于兩周之際的嬗變(二)春秋時期的雅樂觀念二、“風”字古義及其在《詩經?國風》中的涵義(一)風:春秋時期歌詩之名(二)瞽:周廷的樂師(三)瞽為《詩》的編輯三、《國風》出自民間說四、商音的化石化與風詩的流播(一)邶鄘衛(wèi)之詩(二)殷商音樂的化石化(三)鄭衛(wèi)之音:殷商舊樂的再現第六章 未能作結的結論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二、研究中的問題著重從政治角度解說詩篇的《毛詩》一派的學者,如鄭玄(127-200)、孔穎達(574-648),對《詩經》各類名稱所作的解釋,實在難以讓人信服?;趯⒃娖恼沃黝}作為分類的標準,《詩經》的傳統(tǒng)注解者將“風”讀如“諷”,意指這些詩歌是用作教誨的政治工具;將“雅”解作“正”,謂其與王政之施行相關;又將“頌”視作稱譽君王美德的贊美之詩。①雖然詩篇的內容與《詩經》的分類有關,但《詩經》的分類與《詩經》各篇的主旨并不符合?;閼倌酥痢耙肌敝?,顯然會偏離至其他主題。個人對戰(zhàn)爭、貴族和賦稅的抱怨,也與道德教化毫不相干。更重要的是,這些詩篇散見于《詩經》各部分,并非整齊劃一地出現在某一類中。因此,《風》、《雅》、《頌》中大部分詩篇錯綜復雜的主旨,使政治性的解說無法適用,而需要作多樣化的解讀。除了這種政治解讀,自漢迄今的學者還提出過許多不同的解說,其中一些將在本書其他章節(jié)加以討論。在這些多種多樣的解讀中,不乏有趣的考察和有益的研究,但《詩經》的分類問題卻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編輯推薦
《《從禮儀化到世俗化:的形成》》是早期中國研究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