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

出版時間:2009年8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美)艾爾曼  頁數(shù):268  譯者:復旦文史研究院翻譯組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本教科書描述了16世紀中葉(1550年)以來中國的現(xiàn)代科學、醫(yī)學和技術的文化史。它同17世紀到19世紀之間耶穌會士對中華帝國晚期的影響,以及1840年至19世紀末的現(xiàn)代中國早期的新教時期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說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有一種持續(xù)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帝制下的改革家、早期的共和黨人、國民黨骨干和中國共產(chǎn)黨全都把科學和技術看作是最應該優(yōu)先考慮的事物。然而,我們過去總是低估了科學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實際上,我們對所有20世紀以前的中國自然研究還停留在認識不足的地步。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本杰明·艾爾曼 譯者:王紅霞 姚建根 朱莉麗 等本杰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1946年出生。1968年獲美國漢密爾頓學院學士學位,1980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東方學博士學位。1992-1997年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學術副主席,1992-1999年任該?!吨袊茖W》雜志編審,1997-1999年任該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1999-2001年,艾爾曼作為梅隆訪問教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傳統(tǒng)中國文明研究。2002年,正式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歷史系教授。他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與文化史,1000-1900年:中華帝國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學術交流史,1600-1850年。艾爾曼教授著述頗豐,著作主要有:《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的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1984年第1版,2001年第2版)、《經(jīng)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1990)、《晚期中華帝國科舉文化史》(2000)、《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科學在中國,1550-1900》(2005)等。

書籍目錄

凡例/1引言/1概說/1一些史學史問題/9第一章 耶穌會士的遺產(chǎn)/15晚明歷法危機/16晚明歷算學/19從“蓋天說”到第谷宇宙體系/21數(shù)表、星座圖和儀器/21耶穌會士的文言文科學譯著/24中國一耶穌會的調(diào)和/25五行對四元素/26耶穌會士和明代中國的世界地圖/29基督教關于中國共識的衰微/34第二章 復原中國經(jīng)典/36康熙和北京算學館/37康熙時代的天文歷算學/38康熙帝和梅文鼎/3918世紀的測量法和繪圖法/43內(nèi)轉的17世紀/44繪圖法、中俄關系和清帝國的利益/49醫(yī)學著述和復古/51重構醫(yī)學經(jīng)典/52古人對今人/53中國古代數(shù)學的復興/55中國古代數(shù)學著述的復原/55《算經(jīng)十書》的重建/57宋元數(shù)學著述的重新發(fā)現(xiàn)/58阮元和《疇人傳》/61第三章 中華帝國制造業(yè)和貿(mào)易的興起/64耶穌會士在清代藝術、儀器和技術方面的作用/64康熙時代的鐘表制造/65皇家玻璃工場/68耶穌會士與庭園建筑/69中國的瓷器工場/70景德鎮(zhèn)瓷器/71瓷器制作技巧/73印刷術和書籍出版業(yè)/76南方和北京的書籍貿(mào)易/79皇家對藏書業(yè)和出版業(yè)的支持/82缺失:歐洲數(shù)學論證的解析風格/83英國的牛頓科學/86科學與工程學的法國世紀/87馬戛爾尼悖論/91第四章 科學與基督教傳教活動/93新教傳教士在中國/94現(xiàn)代科學和醫(yī)藥知識在華南地區(qū)的傳播/97西醫(yī)解剖學與傳統(tǒng)中醫(yī)/99從西方醫(yī)學到現(xiàn)代科學/105上海的基督教傳教士與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傳播/106偉烈亞力和《六合叢談》/107關于《六合叢談》的科學與宗教之議/110現(xiàn)代數(shù)學和微積分知識傳入中國/112上海格致書院/116中國最早的科學雜志——從《中西聞見錄》到《格致匯編》/119《格致匯編》/122第五章 從教科書到達爾文:現(xiàn)代科學的到來/127早期的科學讀物/127初級科學讀物和達爾文問題/130現(xiàn)代科學的門類/131近代地理學和地質學/132植物學、生理學和進化論/133格致課藝題目及其科學內(nèi)容/136格致課藝中的醫(yī)學問題/140自然神學、達爾文和進化論/143第六章 官辦兵工廠激勵新技術/150角色顛倒:傳教士為王朝服務/151晚清的改革家和科學/153上海的江南制造局/155傅蘭雅和翻譯館/156通過翻譯和術語實現(xiàn)的啟蒙/158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的技術訓練/164江南制造局的造船業(yè)/165福州船政局和法國技術/167海戰(zhàn)和清朝改革的替罪羊/171南方的災難/172北方的災難/175洋務運動再思考/182第七章 中國傳統(tǒng)科學和醫(yī)學的轉變/188以日本為中介的西學/189科學與1898年的維新派/190從傳統(tǒng)算學到現(xiàn)代數(shù)學/194近代醫(yī)學在中國/197明治日本對中國近代科學的影響/202清代科學譯著在日本的影響/2031895年后日本科學在中國/205物理學在技術領域的滯后出現(xiàn)/208對中國早期科學史的淡忘/212附錄一 唐代算經(jīng)/216附錄二 《格致須知》系列(1882—1898)/218附錄三 1886年《西學啟蒙》目錄/219附錄四 科學二十三科——1886/220附錄五 《格致書院課藝》部分題目/221附錄六 1855—1873年的部分化學譯著/223附錄七 中國各地的兵工廠(1861—1892)/224致謝/226參考文獻/227索引/255譯后記/267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由于贊助多明我會、方濟各會和奧古斯丁會的西班牙與訓練并向海外派遣耶穌會士的葡萄牙之間的長期競爭,世界各地天主教傳教團的沖突不斷加劇,后來,連法國耶穌會士也被指責美化了法國科學。每個教派都采用不同策略誘導世界各地的人們皈依其信仰并想方設法取悅贊助者。起初,受過良好教育、文雅有禮的耶穌會士適時地采取調(diào)和政策促進他們與知識淵博的中國文人和世故多變的明清帝國朝廷之間的關系。然而這個政策并不是無條件的調(diào)和,利瑪竇拒絕為纏綿于小妾或贊成同性戀的信眾洗禮;他也把正統(tǒng)的玄學作為無神論來進行攻擊。[1]與他的前任不同,教皇克雷芒十一世(Clement Ⅺ,1649-1721)同情天主教會中的純粹主義者(Purists),雖然在1702年之前他并不顯示出任何偏向。不過,1701年,克雷芒派遣了一位反對耶穌會士的使節(jié)代表他出使中國,目的是確保關于中國禮儀的禁令能在中國的信眾中得到貫徹執(zhí)行。然而,康熙帝已不再相信教皇的代表,遂下令驅逐所有引起麻煩的傳教士。更令耶穌會士不安的是,這一新政策還推翻了皇帝1692年的“寬容詔”。1706年之后,康熙帝要求所有傳教士必須持有帝國的永居票才能在華居住。[2]康熙帝已經(jīng)認識到耶穌會士是羅馬方面的代理人,而對于皇長子來說,傳教士就是準備入侵中國的西班牙或葡萄牙的間諜。也許是出于這類擔憂,1717年,皇帝禁止了所有在華傳教士的工作。

后記

2008年6-7月,艾爾曼先生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開設“重看近代格致學在明清的發(fā)展”研討班。這個主題與我所從事的研究方向非常貼近,因此,我也前往參加。艾爾曼先生為大家準備了許多相關的原始材料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帶領大家認識并討論所謂“科學”在中華帝國晚期近三百年間的發(fā)生、發(fā)展情況。艾爾曼先生對中國近代科學史有素研究,其專著《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科學在中國,1500-1900》當然也是我們必要的參考讀物。研討班每次學習結束前都會布置作業(yè),讓其中一名學生準備下周上課的內(nèi)容,也就是提前閱讀文獻,上課時復述、講解作者的思路與結論。輪到我時,恰好就是準備《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中關于晚清中國近代科學的形成這一部分。這部分內(nèi)容與我作的晚清中西科學文化交流史研究有很多重疊,關于歷史事實本身,我的認識與艾爾曼先生的似乎沒什么不同,但艾爾曼先生對晚清時期中國科學入門讀物中彌漫的自然神學意味以及國人在接受達爾文學說時的延遲和曲解格外關注,并進而思考近代西學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調(diào)和與融合過程,就非我的研究功力所可企及的了。我立即就生出要把此書譯成中文的念頭。

媒體關注與評論

艾爾曼的著作表明,中國科學在1600年之后仍在繼續(xù)進步,它從西方吸收了新的觀念。在他看來,19世紀中國未能充分回應西方的侵入這件事被過分夸大了。他的這一著作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且重要的審視中歐交流史的角度。  ——蒂麗亞(Delia Davin,英國里茲大學東亞系主任)《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在這本簡潔而又全面的新著中,艾爾曼駕輕就熟般地把自己所擅長的知識綜合在了一起,這讓非專業(yè)人士也能據(jù)此了解這段歷史。我們一直翹首企盼一本關于1900年前中國近代科學史的教科書,如今,它終于浮出了水面?!  竽辏绹锢韺W會、科學史學會)《愛西斯》在這本簡潔易懂而又包羅萬象的著作中,本杰明·艾爾曼描述了耶穌會士傳教團于1600—1800年以及新教傳教團于19世紀在中華帝國傳播西方科學知識的影響。正因如此,他能夠把中國近代科學的出現(xiàn)這一大的事件置于全球科學發(fā)展的歷史背景之中?!  蹲匀弧?/pre>

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復旦文史叢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近代史望去滿眼打打殺殺,無形中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手卻被忽略了。本書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
  •   艾爾曼出了兩本中國科技史方面的書,一本是on their way,一本是 a cultur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后者是前者的縮寫本,或者說降低學術味道的通俗版。按照中文本的譯名這本書應該是后者,但是網(wǎng)頁上的“后記”部分一直在講on their way,并且說“產(chǎn)生將此書翻譯成中文的念頭”。有點疑惑,這本書到底是上面哪一本的翻譯版本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