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釋

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唐]劉知幾,[清]浦起龍 通釋,王煦華 整理  頁數(shù):772  字數(shù):500000  譯者:浦起龍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史通》是由唐代史學(xué)家劉知幾所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學(xué)理論著作。該書分內(nèi)外篇,共20卷,此書盡顯劉知幾提出的史學(xué)家必須兼具的“史學(xué)三長”。可以說《史通》的成書對于后世史學(xué)理論的發(fā)展意義深遠,乃至逐漸形成一門顯學(xué)——史通學(xué)。后世學(xué)者注釋《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龍的《史通通釋》較晚出,而能更好吸取前人的校釋成果。難能可貴的是,浦起龍在校釋《史通》時加入了自己的見解——每篇都有按語,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處,大大提高了該書的學(xué)術(shù)價值和利用價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釋》后面還附有陳漢章的《史通補釋》、彭仲鐸的《史通增釋》,更能讓治學(xué)者在兼采眾家之長中有所獲。

作者簡介

作者:(唐代)劉知幾 譯者:(清代)浦起龍 合著者:王煦華

書籍目錄

前言序別本序三首史通通釋舉例史通通釋舉要史通原序史通通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附錄 新唐書劉知幾本傳(增注)附 史通補釋史通通釋補史通增釋浦起龍的生平及其著述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史通通釋(繁體豎排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史通通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8條)

 
 

  •   《史通》是由唐代史學(xué)家劉知幾所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學(xué)理論著作。該書分內(nèi)外篇,共20卷,此書盡顯劉知幾提出的史學(xué)家必須兼具的“史學(xué)三長”。可以說《史通》的成書對于后世史學(xué)理論的發(fā)展意義深遠,乃至逐漸形成一門顯學(xué)——史通學(xué)。后世學(xué)者注釋《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龍的《史通通釋》較晚出,而能更好吸取前人的校釋成果。難能可貴的是,浦起龍在校釋《史通》時加入了自己的見解——每篇都有按語,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處,大大提高了該書的學(xué)術(shù)價值和利用價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釋》后面還附有陳漢章的《史通補釋》、彭仲鐸的《史通增釋》,更能讓治學(xué)者在兼采眾家之長中有所獲。
  •   《史通》是我國最早的史學(xué)理論著作,讀史不可不讀之。而清人浦起龍的《通釋》又為《史通》之較好注本。其所以名“通釋”者,浦起龍在校釋《史通》的同時,每篇都加有按語,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處,甚為便宜。況本書后又附有陳漢章《史通補釋》、楊明照《史通通釋補》、彭仲鐸的《史通增釋》。
  •   《史通》是唐朝史官劉知幾積數(shù)十年之功,所撰寫的一部史學(xué)理論著作?!笆菚季烤?,義例嚴整,文字簡古,議論慨慷”,在總結(jié)以往史書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編寫史書的一些基本原則,因而成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史學(xué)理論著作。黃山谷評曰:“論文則《文心雕龍》,評史則《史通。,二書不可不觀,實有益于后學(xué)。”黃叔琳曰:“書在文史類中,允與劉彥和之《雕龍》相匹,徐堅謂史氏宜置左右,信也?!?br /> 當(dāng)然,劉知幾在書中對于《春秋》《論語》《尚書》等提出批評,認為“遠古之書,其妄甚矣?!焙笫缹W(xué)者對此多有不同意見。一方面囿于作者的歷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作者治學(xué)之嚴謹。實白璧微瑕是也。
    《史通通釋》二十卷,是清浦起龍最重要的一部注釋。也是浦氏耗費后半生心血和精力的成果。《通釋》一書較為晚出,所以能夠有機會吸取了前人的校釋成果,加之浦氏崇尚實學(xué),不務(wù)虛名,孜孜以求,堅持不懈的治學(xué)精神,所以《史通通釋》一書功力深湛,博洽詳明,成為后來史學(xué)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作為“清代學(xué)術(shù)名著叢刊”系列叢書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無論在文字審校、版式以及裝幀設(shè)計、印刷裝訂等等方面,均做出了出色的努力。該套叢書堪為經(jīng)典,值得收藏。
  •   《史通》是中國史學(xué)史上最早的從理論上和方法上著重闡述史書編纂體裁體例的專書﹐是對中國唐初以前的史學(xué)編纂的概括和總結(jié)﹐是中國史學(xué)家從撰述歷史發(fā)展到評論史家﹑史書和史學(xué)工作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唐人徐堅認為﹐為史者應(yīng)將《史通》置于座右。明﹑清以來﹐《史通》流傳漸廣﹐注﹑釋﹑評﹑續(xù)者往往有之﹐現(xiàn)代史學(xué)家亦有不少研究《史通》的論著。它是8世紀初中國史壇和世界史壇上的一部重要的史學(xué)評論著作。
    此書裝幀很不錯,用紙也說得過去。繁體豎排,很有味道!
  •   《史通》是中國第一部史學(xué)理論專著,對中國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評,對歷史著作的類別、源流和體例等方面進行總結(jié),對于中國史學(xué)的理論體系,連類并舉,辨其異同。劉知幾繼承了孔子、司馬遷以來的優(yōu)良史學(xué)傳統(tǒng),即獨創(chuàng)精神、實錄精神和史學(xué)才華。校注詳細明確
  •   作為史學(xué)理論的名著,《史通》是不用介紹的了。而清代浦起龍的注釋,也是經(jīng)典。
  •   讀《二體》時的零碎所感,稍微整理了一下,先拋塊磚吧:
      我們說到史體分類,都會追溯到劉知幾那里,在《史通》開卷他把《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史記》、《漢書》作為代表,一口氣劃分了六種史體。常言道:事大必疏。劉氏始創(chuàng)之功的同時,也惹來不少非議。章學(xué)誠就曾批評劉知幾對《尚書》和《春秋》作言事二家的劃分過于整齊,不懂得“古人未嘗分事言為二物也”的情況。不過,章老先生仍然點到為止,有關(guān)上古文體和史體的區(qū)分,尚欠一步。
  •   史通不愧是史學(xué)評論的經(jīng)典之作
  •   終于有本自己的《史通》了,上海古籍這次的版本還是錯的!很好,我滿意!
  •   應(yīng)該是現(xiàn)在最好的史通注本了,雖然封面設(shè)計不那么對胃口,但內(nèi)容絕對是一級的。
  •   是研究史學(xué)理論及史學(xué)史的人不可不買的著作
  •   史學(xué)名著,名家注釋,印刷精美,質(zhì)量上乘。就是書價略高!
  •   不錯、、、很好的清代學(xué)者的著作、、、排版、、、印刷都非常好、、、
  •   原來的版本是上下冊的,現(xiàn)在做成一冊,而且是精裝的,算是不錯了。要是折扣能再低點兒就好了
  •   這是一部名著,需要認真的細看。裝幀很好,布面。
  •   名著,字大紙好,書版很好
  •   中華書局的書就是不一樣,當(dāng)當(dāng)?shù)姆?wù)就是好
  •   該版本比較適合中文專業(yè)使用,上海古籍另一個版本要比這個通俗一些。對于專業(yè)學(xué)習(xí)來說非常好,拿到手里書的品相也沒有問題
  •   繁體豎排、紙張好、字跡清晰、裝幀好(布面精裝)。
  •   很好的書,對于歷史專業(yè)的學(xué)生來說幫助很大,看了會有很多獲益。
  •   比較厚實的書。排版印刷也不錯
  •   繁體豎排,挺不錯
  •   體例新,明史工具。
  •   只是裝貼不如以前的了。
  •   等待這本書等了很久,如今終于等到了。呵呵,圖書品相不錯,質(zhì)量上乘,滿意。
  •   老實說,清人的古文水平要比唐人高。讀得懂唐人的文字未必讀得懂清人的文字??膳c程千帆先生《史通箋記》參看
  •   劉知幾的文筆相當(dāng)簡練,且有卓識。浦起龍的釋評也比較到位,但有些典故未注,也許是因為浦起龍認為沒必要,但對我來說還需自己查一查。精裝一冊,值得珍藏,好好閱讀。
  •   總體感覺書還是很不錯
    收到時隨意翻了一下,總體感覺書還是不錯。紙張、印刷質(zhì)量都還好。 書的裝幀還行,比起《日知錄集釋》來說,書脊那邊的留白多了點,略顯大氣,翻看起來會舒適一些。
  •   在上海古籍近些年印的書當(dāng)中,這本的外觀質(zhì)量算是比較好的了,當(dāng)然價格也是水漲船高的。內(nèi)容還沒細看,希望不要再讓我看到大堆的低級錯誤。
  •   我都不知道為什么買這書,既然買了,就看看吧,在我無聊時。
  •   拿到書了,真高興。
  •   因為幫同事爸爸買的,感覺出版社、內(nèi)容都符合心水!
  •   不是影印本。
  •   沒有細看呢,簡單翻了翻,感覺還可以了
  •   讀歷史書必備的,很有幫助
  •   一本并不厚的書,打了65折后,還要49塊,實在太離譜了。再看看最近上古出的左傳正義等,更是高得令人望而卻步??峙聸]有幾個人能買吧。
  •   上海古籍近來出版一批書原文與注解字體幾無差別,《史通通釋》就是這樣,很影響閱讀,美編真是豬啊,責(zé)編可能也不讀書,不能休諒讀書者的痛苦。
  •   劉知幾的文筆相當(dāng)簡練,確實有卓識。另外,發(fā)表的評論要對其他讀者有參考價值,以資借鑒。這個版本是精裝一冊,原文和注解的字號是有區(qū)別的,是采用的書影不合適,會讓讀者誤以為字號無區(qū)別。上海古籍的書質(zhì)量還是可以的,雖然也有用錯字號之處。
  •   雖然相比世紀出版集團那本,沒有呂思勉的評論,但就書本身來看,排版、精裝、解釋的全面性,都是目前最好的一本,非常喜歡。
  •   書本速度挺快的,質(zhì)量印刷也沒什么問題。
  •   總體不錯!學(xué)史必讀之書,值得一閱!
  •   書很好,但是貌似膠粘的不牢,怕書四分五裂啊
  •   10月20號晚上10點多下單,22號中午到手。6折,然后社科書折上8折,36元入手。繁體豎排的,2009年12月1版,2013年1月4印。印數(shù)4601---5700冊,772頁。讀起來還不錯了。
  •   字大紙白,好書。定價稍高。
  •   正版,印刷質(zhì)量也很好
  •   中華火速局的書必背啊
  •   硬皮,字大,而且注解特別詳細
  •   此書甚好!清晰。內(nèi)容也好!
  •   裝訂精美,本來有點貴,特價買剛好能接受。只是不喜歡上古的這套標(biāo)點系統(tǒng),希望他們能改改。
  •   書來的時候包裝很好,質(zhì)量不錯。
  •   劉知幾的《史通》是一部史學(xué)史名著,這次買到了,很開心,嘿嘿,推薦大家閱讀。
  •   史通通釋(繁體豎排版)
  •   史通釋通
  •   這個剛剛買回來就脫頁了
  •   史通通釋
  •   史學(xué)名著之一
  •   內(nèi)容很好,排版還好,總體不錯。
  •     在班里的讀書班上講了次《史通·二體》,把大概的記錄整理了下,因為有些資料沒保存好,丟了,這里缺了一些。還有就是在班上還講了主要的代表性的史書及其版本等等,因為懶得打,就省略了。
      
      《史通?二體》講錄
      
      《史通》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本史學(xué)理論著作之一,(另一本是章學(xué)誠的《文史通義》),它的作者是劉知幾。
      劉知幾,字子玄,唐代人,他從武周後期就是武則天黨政的後期直到玄宗初年都擔(dān)任史官,如他在《史通?自序》里說,他“遍居司籍之曹,久處載言之職”,對秦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史學(xué)著作和作史方法是深有體會的。因為我們今天主要是疏通《二體》這篇文章,所以對劉知幾和《史通》就不再多作介紹了。
      有興趣可以去看《舊唐書》卷一零二、《新唐書》卷一三二劉知幾的傳?,F(xiàn)在學(xué)者也寫了許多新的劉知幾傳可以參看。至於《史通》的版本,最有名的是清人浦起龍注的《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點校本。現(xiàn)代人的注本我覺得程千帆先生的《史通箋記》很見功力,可以參看。(程千帆先生的很多書都很好,像《文論十箋》就是對十篇重要的文論作了箋注,很見功力。)但是要注意的是這本書只摘要箋注的文句,沒有整篇的原文。要看原書還是要看《史通通釋》。另外,黃永年先生很推崇呂思勉先生的《史通評》,這書我覺得一般,或許因為呂先生是黃永年先生的老師,黃先生有所偏愛、有些偏愛之詞吧。
      
      劉知幾認為古代史書有六種類式,他把這六種類式稱為六家,即尚書家(記言)、春秋家(紀事)【猶如后世紀傳體史書中的紀,只記大事,不作說明】、左傳家(紀年)【左傳家與春秋家的關(guān)系猶如經(jīng)與傳的關(guān)系一樣,左傳家類地書是對事件有詳細記載的】、國語家(國別)、史記家(紀傳體通史)和漢書家(紀傳體斷代史)。
      我們要講到的二體就是從六家中提煉出來的。所謂二體就是紀傳體和編年體,這是中國古代史書中最重要的兩種體裁。他把這兩種體裁的史書都稱為正史。《史通?古今正史》篇曰把《尚書》、《左傳》、《史記》、《漢書》等古代史書都算作正史。由於《尚書》這種記言的史書類型在後代沒有延續(xù)下來(後世有起居注,但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史學(xué)著作,只能算是史料),所以劉知幾把編年和紀傳稱為正史的兩種形式。歷代對所謂正史者,與劉知幾的看法多有不同,一般只將紀傳體史書作為正史,(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正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或者說二十五史,都是紀傳體史書。但要注意的是不是紀傳體史書都是正史,這在後面會講到,這裡先放一放。)至於編年體史書一般都不算作正史,歷代基本都是如此,阮孝緒的《七錄序》對紀傳和編年兩類的標(biāo)目就分別是國史和注歷。由於原書已佚,而我也沒有時間仔細的看《七錄序》,所以不知道到底是所有紀傳體的書都叫國史還是只有官方承認的叫國史,但至少編年體不算正史是可以確定的。隨後,《隋書經(jīng)籍志》對紀傳、編年的名稱分別稱為正史和古史。所謂的正史基本上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隋書》之前的正史以及解釋這些正史的一些著作。而古史就是編年體?!端逯尽穼?wèi)什麼要把編年體稱為古史是這麼說的:“自史官放絕,作者相承,皆以班、馬為準(zhǔn)。起漢獻帝,雅好典籍,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命潁川荀悅作《春秋左傳》之體,為《漢紀》三十篇。言約而事詳,辯論多美,大行于世。至?xí)x太康元年,汲郡人發(fā)魏襄王冢,得古竹簡書,字皆科斗。發(fā)冢者不以為意,往往散亂。帝命中書監(jiān)荀勖、令和嶠,撰次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雜碎怪妄,不可訓(xùn)知,唯《周易》、《紀年》,最為分了。其《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紀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無諸侯國別。唯特記晉國,起自稱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盡晉國滅。獨記魏事,下至魏哀王,謂之‘今王’。蓋魏國之史記也。其著書皆編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經(jīng)》。諸所記事,多與《春秋》、《左氏》扶同。學(xué)者因之,以為《春秋》則古史記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體。今依其世代,編而敘之,以見作者之別,謂之古史。”這個說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從《舊唐書》開始,確定為紀傳和編年。反正不管怎麼叫,至少一般是沒有人把編年體史書稱作正史的。即使《資治通鑒》如此受重視,也沒把它作為正史來刊行。至於爲(wèi)什麼編年體不能成為正史,《四庫全書總目》編年類序說得很好,它說:“劉知幾深通史法,而《史通》分敘六家,統(tǒng)歸二體,則編年、紀傳皆正史也。其不列為正史者,以馬、班舊裁,歷代繼作。編年一體,則或有或無,不能使時代相續(xù),故姑置之,無他義也?!?那麼現(xiàn)在讓我們開始看看劉知幾是怎麼講這兩種最重要的史學(xué)著作的體裁的吧。
      
      三、五之代,書有典、墳,悠哉邈矣,不可得而詳。
      
      所謂的三五就是指三皇五帝?!妒酚洝穼χ袊糯鷼v史的論述是從五帝開始的,唐代司馬貞在作《史記索隱》的時候作過一篇《三皇本紀》,可算作是對《史記》的補作,如其自注說:“太史公作史記,古今君臣宜應(yīng)上自開闢,下訖當(dāng)代,以為一家之首尾。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敘自黃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紀為首。其實三皇已還,載籍罕備。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論古史,不合全闕。近代皇甫謐作帝王代紀,徐整作三五歷,皆論三皇以來事。斯亦近古之一證,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紀。雖復(fù)淺近,聊補闕云?!睜?wèi)什麼史遷時代近古而不能得詳三皇之事,而幾百年之後的張守節(jié)反而能詳細述說,并相信有三皇呢?這就是顧頡剛先生所說的古史的層累地造成說。事實上,從顧頡剛先生開創(chuàng)古史辨學(xué)派開始,我們是不再信任所謂的三皇五帝的了。但不管我們信與不信,至少劉知幾寫了,那麼久讓我們來看看他們認為的三皇到底是那幾位吧。司馬貞提出兩種說法,一說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另一說是“天皇、地皇、人皇”。至於那種對,反正我不知道。
      至於五帝,《史記》的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紀》,司馬遷認為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注曰:“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yīng)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國尚書序(當(dāng)然是偽孔傳了),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并以伏犧、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边@種關(guān)於上古神話的說法有很多,清人馬骕編的《繹史》對這種上古神話的資料作了整合,有興趣可以參看。
      所謂的典、墳,就是現(xiàn)在一般所說的三墳五典,也就是三皇五帝時的史書。《尚書》偽孔安國傳雖然是偽書,但至少作為魏晉時期的文獻來用是沒有問題的,其序文說:“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边@些書歷來認為是我們古代的史書,到底有沒有,至少現(xiàn)在是說不清楚的。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悠,就是遠、長的意思。邈也是遠,久遠的意思。潘岳《西征賦》曰:“古往今來,邈矣悠哉?!蓖肆x。
      詳,有詳細、詳盡的意思,這裡特指詳細述說?!对?鄘風(fēng)?牆有茨》:“中冓(gou)之言,不可詳也?!边@裡的這個詳字也是詳細述說的意思。程俊英那本《詩經(jīng)譯注》里把“中冓之言”翻譯成“宮廷秘密話”,這我也不懂,就先這麼說吧。這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三皇五帝的時代,雖然有三墳五典,但由於時代渺遠,我們已經(jīng)不能詳細知道那時的歷史了。
      
      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為《古文尚書》。
      
      唐虞也就是堯舜。張守節(jié)《正義》說:“徐廣云:‘號陶唐?!弁跫o云:‘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觳抛趪汲怯浽疲骸茋?,帝堯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ǖ刂驹疲骸駮x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平陽河水一名晉水也?!边@幾種說法都是說明堯爲(wèi)什麼成為唐的。至於舜,司馬貞《索隱》說:“虞,國名,在河?xùn)|大陽縣?!薄端麟[》又引《括地志》曰:“故虞城在陜州河北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酈元注水經(jīng)云幹橋東北有虞城,堯以女嬪于虞之地也。又宋州虞城大襄國所封之邑,杜預(yù)云舜後諸侯也。又越州馀姚縣,顧野王云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馀姚。縣西七十里有漢上虞故縣。會稽舊記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處風(fēng)土記云舜東夷之人,生姚丘。”大概舜原來是虞這個地方的人。
      《尚書》有今古文之分。今文《尚書》二十八篇,是漢初由伏生傳下來的。而《古文尚書》有魯恭王壞孔子壁得《古文尚書》之說,《史記》、《漢書》都有記載,《漢志》也有著錄。但一般以為現(xiàn)在的《古文尚書》是東晉梅賾偽造的。閻若璩有《尚書古文疏證》來辨其偽。但仍有人認為它是真的,像有《古文尚書冤詞》這樣的書為它辯白。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經(jīng)學(xué)這東西,經(jīng)過了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各種說法都有,很多問題也弄不清楚。上面所說的“唐虞以下迄于周,是為《古文尚書》”就是指《古文尚書》記載了唐虞以下直到周這一段的歷史。具體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尚書》。我對經(jīng)學(xué)實在沒有深入學(xué)習(xí)過,在此也不敢妄談,下面別的關(guān)於經(jīng)學(xué)的問題也一樣,都只是稍微提一句。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找書看,大家不要問我經(jīng)學(xué)的問題,問了我也解釋不了。我們繼續(xù)往下讀。
      
      然世猶淳質(zhì),文從簡略,求諸備體,故已(以)缺如。
      這個從字是不是介詞“由”的意思,我不敢肯定。但看上句“世猶淳質(zhì)”來看,“從”和“猶”位置對應(yīng),可能也是個虛詞。所以我認為它是介詞“由”的意思。我語法沒學(xué)過,你們看應(yīng)該怎麼解這個字?
      備體,是齊備、完備的意思?!豆茏?君臣下》:“上尊而順民,財厚而養(yǎng)足,四者備體,則胥時而王,不難矣。”《宋書?禮制三》:“夫《禮記》殘缺之書,本無備體,折簡柏字,多所缺略?!睆倪@兩個例子里可以很明白的看出備體的意思來。
      “缺”一般在古代常與“闕”通用,你們看“如”字是不是只是句尾的助詞啊?
      
      既而,丘明傳《春秋》,子長著《史記》,載筆之體,於斯備矣。
      
      《春秋》就是魯國的史書,相傳是孔子作《春秋》。劉知幾《史通?六家》“春秋家”里說:“儒者之說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舉秋以兼冬,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鼻鹈骶褪亲笄鹈?,《漢志》在《左氏傳》條下自注曰:“左丘明,魯太史?!毕鄠髯笄鹈髯髁恕洞呵镒笫蟼鳌?,也被稱為《左氏春秋》?!妒吠?六家》“左傳家”里說:“《左傳》家者,其先出於丘明??鬃蛹戎洞呵铩?,而丘明受經(jīng)作傳。蓋傳者,轉(zhuǎn)也,轉(zhuǎn)授經(jīng)旨,以授後人?!钡珜丁蹲髠鳌返淖髡?,歷來多有異議,今文經(jīng)學(xué)者有說這是劉歆偽作的,近代以來又有許多別的提法。大家可以看看顧頡剛先生編的《古史辨》,裏面有許多關(guān)於古籍真?zhèn)蔚挠懻?。至於說“丘明傳《春秋》”,歷來都是由爭議的。由於《左傳》的記事斷限和《春秋》是不一樣的,而且《左傳》很多敘事與《春秋》無關(guān),劉知幾就說“觀《左傳》之釋經(jīng)也,言見經(jīng)文而事詳傳內(nèi),或傳無而經(jīng)有,或經(jīng)闕而傳存?!彼院芏嘟裎慕?jīng)家還有許多別的學(xué)者都認為《左傳》並不是傳《春秋》的,也就是說《左傳》應(yīng)該稱為《左氏春秋》更合適。當(dāng)然,主流的觀點還是以它為《春秋》的傳的。到底它的性質(zhì)是什麼,是不是《春秋》的傳,大家下去以後可以考慮一下。
      子長就是司馬遷的字,司馬遷和《史記》大家都很熟悉,這裡就不再解釋了。
      “載筆之體”語出《禮記?曲禮》:“史載筆”。這裡是指史著的體裁。
      上面這句話的總體意思也就是說,在《左傳》和《史記》出來之後,史書編撰的體裁也就完備了。事實上,後世的史書體裁主要也就是紀傳、編年外加個紀事本末類。我們來看看《四庫總目》對史部的分類,它把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十五種。正史類當(dāng)然是紀傳體的了。其實,別史類和載記類基本上也都是紀傳體的,它之所以不是正史的原因就是不為官方承認或者它所記述的主人公只是一個偏於一方的割據(jù)政權(quán),不是統(tǒng)一全國的。編年類,不用說了,就是編年體啊。其他的,傳記類就相當(dāng)於紀傳體的傳,而詔令奏議類、職官類、政書類實在是算不得嚴格意義上的完整的史書的吧,我看還是說是檔案或者歷史材料的好。而時令類、地理類現(xiàn)在也不算嚴格的歷史著作了吧,目錄類當(dāng)然也不算史書的體式。雜史類很雜,跟子部的小說類很難區(qū)分,當(dāng)然更不算史書的正統(tǒng)體裁了,最多算歷史劄記。所以說,劉知幾的見識是很正確的,即使是千餘年之後的清代,史書的正統(tǒng)體裁也就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三種。我們先繼續(xù)講這篇文章,紀事本末類我們最後再說。
      
      後來繼作,相與因循。
      假有改張,變其名目,區(qū)域有限,孰能踰此。
      
      假,即使。
      所謂變其名目就是改變史書個組成部份的名稱,如上面提到過的華嶠,他的《後漢書》就把志改成典、表改成譜,雖然名稱有所改變,但內(nèi)容還是一樣的,就是這個意思。
      區(qū)域,指史書的編撰體制。
      這句話就是在闡述上面“載史之筆,於斯備矣”的觀點。也就是說史家的體式在紀傳、編年之後難以再有所大的改變了。即使以後的史書編撰有所改變,也只是稍變其名目,而史書編撰的體制終究只有這些,後人是無法逾越的。
      
      蓋荀悅、張璠,丘明之黨也;
      
      荀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說《春秋》。”“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札。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後漢書》卷六十二《荀淑傳》附,可參看。
      張璠史書上沒有他的傳,《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後漢紀》三十卷,張璠撰。”
      《禮記?仲尼燕居》里有句話叫:“辨說得起黨”。鄭玄注說:“黨,類也?!边@裡這個黨也是這個意思。
      
      班固、華嶠,子長之流也。
      
      班固寫了《漢書》,我們都很熟悉了,這裡就不講了。
      華嶠,字叔駿,高唐人。西晉武帝時官至尚書,封樂鄉(xiāng)侯。華嶠深感《東觀漢記》蕪雜,立志改寫,撰成《後漢書》九十七卷。其書由紀、典、譜、傳等部份組成。
      流,本義有河流、水道的意思,這裡是其引申義,就是派別、流派的意思。《後漢書?王充傳》有句話:“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這裡的流就是派別、流派的意思。
      
      
      惟二家各相矜尚,必辯其利害,可得而言之。
      
      矜在這裡有自負、自誇的意思?!独献印罚骸安蛔择妫书L。”也是這個意思。
      
      夫《春秋》者,系日月以為次,列世歲以相續(xù),中國外夷,同季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于目前,理共一言,語無重出,此其所以為長也。
      
      上面這句話說了《春秋》,也就是編年體的優(yōu)點,即編年體以時系事,一件事只會在一個時間上被論述,可使條理清晰,明白當(dāng)時發(fā)生了什麼。但這里所說的“一件事只會在一個時間上被論述”並不是說一件事在一個時間上就能被表述清楚,有些事經(jīng)歷了很長的時間,使得很長的一段時間段中都會論述到這件事,但其中必會夾雜很多其他的事,要弄明白一件事需要看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這樣就使得其優(yōu)點也不那麼優(yōu)了。這樣的情況很多,比如《資治通鑒》對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的描述就這樣。這也是後來紀事本末體產(chǎn)生的原因。
      
      至於賢士貞女、高才雋德,事當(dāng)衝要者,必盱衡以備言;
      
      盱衡,《漢書?王莽傳》:“盱衡厲色?!鳖亷煿抛⒁峡翟唬骸绊旌猓e眉揚目也?!壁w呂甫《史通新校注》說“此謂理直氣壯?!蔽乙膊恢涝撛觞N解釋好,就姑從此說吧。
      備言就是詳細的述說。
      
      跡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詳說。
      
      沉冥,李白《古詩十九首》有:“誰人測沉冥”之句,王琦集注引《揚子》李軌注曰:“沉冥,猶玄寂,泯然無跡之貌?!币簿褪侵笡]處江湖,不為朝堂所知的意思。
      枉,原意是彎曲,這裡的“不枉道而詳說”就是指不改變原來的論述方式,去記錄述說這些人。
      
      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
      
      “絳縣之老”指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於食。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問諸朝。師曠曰:‘魯叔仲惠伯會郤成子于承匡之歲也。是歲也,狄伐魯。叔孫莊叔於是乎敗狄于咸,獲長狄僑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br />   “杞梁之妻”是指魯襄公二十三年,齊大夫杞梁隨從莊公進攻莒國,戰(zhàn)敗被俘。“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杞梁的名字)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R侯吊諸其室?!鳖欘R剛先生說孟薑女的原型就是杞梁之妻,有興趣可以參看《孟姜女故事的轉(zhuǎn)變》等文章,可以在《古史辨》里找找。
      “酬”字,《詩?小雅?小弁》“如或酬之?!标悐J注曰:“酬,猶答也?!薄顿Y治通鑒?宋紀十三》“酬對甚簡”。胡三省注曰:“酬,答也?!?br />   這兩句就是說上面絳縣之老和杞梁之妻那兩件事。
      
      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顔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
      
      柳惠就是柳下惠,魯國大夫。柳下惠不是他的名字,他的本名叫展獲,字禽。他的食封邑在柳下,諡“惠”,被稱為柳下惠。具體的事可以看《左傳》、《論語》,裏面有些論述。
      顔回即顏淵,字子淵,春秋時魯國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世稱仁,可看《論語?雍也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麄(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異(短)也。
      
      “麄”是粗的古字,《通釋》本寫作“粗”。
      “異”,別本寫作短,按上下文的敘述來看,這裡應(yīng)該是短字,大概異是誤字。
      
      主要編年體史書及其版本(此處從略,直接講)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屈細事,表以序其秊(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為長也。
      
      紀有“扎絲束的線頭”的意思。《禮記?禮器》:“紀散而眾亂”。也就是說,紀是整本史書的綱領(lǐng)?!妒吠?本紀第四》說:“蓋紀者綱紀庶品,網(wǎng)羅萬物??计恐笳?,其莫過於此乎?及司馬遷之著《史記》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紀名篇。後世因之,守而勿失。譬夫行夏之正朔,服孔門之教義者,雖地遷陵谷,時變質(zhì)文,而此道常行,終莫之能易也?!薄吧w紀之為體,猶《春秋》之經(jīng),系日月以成歲時,書君上以顯國統(tǒng)。”“又紀者,即以編年為主,唯敘天子一人。有大事可書者,則見之於年月;其事委曲,付之列傳。”
      委曲有事情的底細的意思,這裡大概是名詞作動詞,敘述事情的底細、原委的意思?!妒吠?列傳第六》“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編年者,歷帝王之歲月,猶《春秋》之經(jīng);列傳者,錄人臣之行狀,猶《春秋》之傳?!洞呵铩穭t傳以解經(jīng),《史》《漢》則傳以釋紀?!?br />   《史通?表歷第七》“夫以表為文,用述時事,施彼譜牒,容或可取,載諸史傳,未見其宜。何則?《易》以六爻窮變化,《經(jīng)》(浦起龍注:《春秋》)以一字成褒貶,《傳》包五始,《詩》含六義。故知文尚簡要,語惡煩蕪,何必款曲重沓,方稱周備?!薄坝^馬遷《史記》則不然矣。天子有本紀,諸侯有世家,公卿以下有列傳,至於祖孫昭穆,年月職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說,用相考覈,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煩廢,豈非謬乎?且表次在篇第,編諸卷軸,得之不為益,失之不為損。用使讀者莫不先看本紀,越至世家,表在期間,緘而不視,語其無用,可勝道哉?”“既而班、《東》二史(東指《東觀漢記》),各相祖述,迷而不悟,無異逐狂?!?br />   《史通?書志第八》:“夫刑法、禮樂、風(fēng)土、山川,求諸文籍,出於《三禮》。及班、馬著史,別裁書志。考其所記,多效《禮經(jīng)》。且紀傳之外,有所不盡,隻字片文,於斯備錄。語其博通,信作者之淵海也?!?br />   
      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shù)篇,斷續(xù)相離,前後屢出,于《高紀》則云語在《項傳》,于《項傳》則云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後生而擢居首秩,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jié)h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荊軻并編,此其所以為短也。
      
      以上說了紀傳體的缺點。
      
      考茲勝負,互有得失。而晉世干寶著書乃盛譽丘明而深抑子長,其義云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遺也。
      
      尋其此說,可謂勁挺之詞乎?
      
      “勁挺”,《文選》鮑照《出自薊北門行》:“嚴秋莖竿勁”。劉良注曰:“勁,亦堅也?!蓖?,有直的意思?!翱芍^勁挺之詞乎”大概是說“這是能站得住腳的話嗎”。
      
      案《春秋》實事,入于左氏所書者,蓋三分得其一耳。
      
      實有情實的意思,這裡實、事意義相通,都是指春秋時的歷史。
      《書志篇》裡說:“況彼《春秋》之所記也,二百四十年行事,夷夏之國盡書,而《經(jīng)傳集解》卷才三十。則知其言所略,蓋亦多矣。”劉氏所謂的三分得一不知道是怎麼得出來的。
      
      丘明自知其略也,故為《國語》以廣之。
      
      《史通?六家》“國語家”說:“國語家者,其先亦出於左丘明。既為《春秋內(nèi)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別說,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起自周穆王,終於魯?shù)抗?,別爲(wèi)春秋外傳《國語》,合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內(nèi)傳》,或重出而小異?!爆F(xiàn)在一般都不同意《國語》是左丘明作的,一般都認為是戰(zhàn)國秦漢間人文章的整合。
      
      然《國語》之外,尚多亡逸,安得言其括囊靡遺者哉?向使丘明世為史而(官)【這裡的“而”字有些本子寫作“官”字,我讀了感覺都不是很愜意】皆倣《左傳》也,至於前漢之嚴君平、鄭子珍,後漢之郭林宗、黃叔度,晁錯、董生之對策,劉向、谷永之上書,斯并德冠人倫,名馳海內(nèi),識洞幽顯,言窮軍國,或以身隱位卑不預(yù)朝政,或以文繁事博難為次序,
      
      嚴君平名尊,西漢隱士,賣卜成都,善於伺(si)機規(guī)勸別人。他每天的收入能夠維持生活后,便閉門給弟子講授《老子》,著有《老子旨歸》十餘萬言。
      鄭樸字子真,成帝時,大將軍王鳳欽慕他是隱士,特禮聘他做官,他拒絕不受。嚴、鄭二人事都可見《漢書?王吉傳序》。
      郭泰,字林宗,太原公休人。是東漢桓帝時首次反宦官專權(quán)亂政鬥爭中太學(xué)生的領(lǐng)袖,士大夫公認為“能以德引人”的“八顧之一”。
      黃憲,字叔度,以德行聞名,曾拒絕東漢官府徵召。郭、黃二人《後漢書》有傳。
      晁錯,漢文帝、景帝時人。晁錯目睹地方封國勢力的囂張跋扈,主張削封,寫了《說景帝前削藩書》。這就引起了景帝時以誅晁錯為名的七國之亂。漢景帝被迫把他殺了。董生就是董仲舒,漢武帝時人,上了有名的《天人三策》,促使了漢武帝之後“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局面的出現(xiàn)。
      劉向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介紹了。他的上書就是因為看到漢末后族專權(quán),向皇帝上書,希望能削減后族的權(quán)利。最好也沒成功,也不可能成功的。谷永本名亞,字子雲(yún),長安人,尤長京房《易》理。成帝時任太常丞。累上書主張禁止祭祀方術(shù),以災(zāi)異警告皇帝社會危機嚴重,主張輕徭薄賦,賑濟災(zāi)民,以緩和矛盾。《漢書》有傳。
      
      皆略而不書,斯則可也。
      
      浦起龍注曰:此是掉句。
      
      必情有所恡【恡,就是吝的異體字】,不加刊削,則漢氏之志傳百卷併列於十二紀中,將恐碎璅(瑣)多蕪,闌單失力者矣。
      
      璅,另本作瑣?!赌?備蛾傳》:“以鐵璅?!睂O詒讓《墨子間詁》註釋說:“吳抄本作瑣?!薄段倪x》張衡《東京賦》:“即璅璅焉?!迸f校:“璅,一作瑣?!笨磥砉糯F和瑣常通用。
      闌單,紀昀寫到:“陶穀(yu)《清異錄》曰:‘闌單帶,疊垛杉,肥人也覺瘦嚴嚴。’闌單,破絮狀?!背糖Х壬f:“闌單為唐時俗語,無可疑者。至其義則當(dāng)本以狀物體之下垂,引而申之,乃亦可用以形容精神不振?!薄瓣@單”一詞郭在貽先生有很精彩的論述,可參看。
      
      故班固知其若此,設(shè)紀傳以區(qū)分,使其歷然可觀,綱紀有別。荀悅厭其迂闊,又依左氏成書,剪截班史,篇才三十。歷代保(褒)之,有踰本傳。
      
      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十三“厭悔”條注曰:“厭,苦也?!边@裡事實上不是荀悅厭其迂闊,而是漢獻帝厭其卷帙太多,不便閱讀。所以,厭當(dāng)做苦解。
      當(dāng)時可能《漢紀》很流行,但現(xiàn)在很少有人看《漢紀》了,它完全是荀悅按《漢書》來改編的,沒有什麼史料價值,一般寫論文也不能引用。
      
      然則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故亦難矣。後來作者,不出二途,故《晉史》有王、虞而副以于(干)《紀》,《宋書》有徐、沈而分為裴《略》,各有其美,並行於世。異夫令昇之言唯守一家而已。
      
      “王隱,字處叔,陳郡陳人。博學(xué)多聞,西都舊事,多所諳究。元帝太興初,召隱及郭璞俱為著作郎,另撰晉史。時著作郎虞預(yù)私撰晉史,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熟訪于隱,并接隱所著書竊寫之,所講漸廣。”“虞預(yù),字叔寧。少好學(xué),有文章,為縣功曹史,除佐著作郎,遷秘書丞、著作郎……著《晉書》四十余卷?!薄端逯尽分浻小巴蹼[《晉書》八十六卷,虞預(yù)《晉書》二十六卷?!?br />   干《紀》即干寶《晉紀》。干寶,字令昇,召為著作郎,領(lǐng)國史。著《晉紀》,自宣宗迄愍宗,二十卷。
      徐就是徐爰,字長玉,南瑯琊開陽人。元嘉中,使著作郎何丞天草創(chuàng)國史。著《宋書》。
      約,就是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著《晉書》百一十卷,《宋書》百卷,《齊紀》二十卷。二人的著作《隋志》都有著錄。沈約的《宋書》就是現(xiàn)在的《二十四史》中的《宋書》。其他的基本都已亡佚了,後人有所謂《九家舊晉書》等輯本,但也沒輯除多少東西來。
      裴《略》就是裴子野的《宋略》,《隋志》有著錄。裴子野,字幾原。河南聞喜人。曾祖松之(就是《三國志》裴注的作者),祖駰(就是作《史記集解》的那個人)。可以說他家是史學(xué)世家。
      
      重要紀傳體史書及其注本等(此處從略)
      紀事本末體的出現(xiàn)和主要代表(此處從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