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別裁

出版時間:2009-07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勞政武  頁數(shù):372  字數(shù):355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友人兼仁棣勞政武博士寫有一本佛學概論性質(zhì)的書,名之為《佛學別裁》(此為臺版書名),希望我為這部大作寫序。我與政武兄相交多年,他聽過我的課,他的博士論文是在我的指導下完成的。我深知他對佛學的興趣與理解,多年來已有一種心愿,要把艱深的佛教義理以叢書的形式寫出來,而且要以流暢而淺白的文字采寫,俾一般青年學子都能閱讀而受益。我一向認為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之中,是最重視理性與智慧的。但佛教原典篇幅浩繁、文字艱澀、叉理深奧,應該有一些通俗性質(zhì)的書,配舍著現(xiàn)代人所常接觸到而又熟悉的詞匯與觀點,把佛教的原義簡別出來,以利年輕的朋友閱讀。他的寫書計劃與我的想法非常吻合,現(xiàn)在第一本已寫好,快將出版了,因此樂意為他的書寫序,以作些評論,和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 ≌湫直緛聿⒉皇菍W佛學的,他的專業(yè)在法律學,在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成績。到了中年左右才發(fā)心學佛,雖然遲了些,但他有律法研究的根底。佛教是很重法數(shù)的,在這方面,對他的佛學的理解與研究,有一定的優(yōu)勝之處,特別是有關(guān)大小乘的戒律方面。實際上,由他的博士論文增補而出版的《戒律學原理》,是學界少見到的好書,在海峽兩岸流通,口碑很好。這更增強他要實現(xiàn)龐大的寫書計劃的信心。而且,他多年從事的農(nóng)場作業(yè)已有了基礎(chǔ),有友人代為處理雜務,因而無后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地、完全投入地寫書,完成他的理想,這真是一大殊勝因緣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教”“學”并重,以佛學基本義理與佛教傳播歷史為二大敘述主線,適合現(xiàn)代人閱讀的佛學(教)概論性著作。本書的特色, 一是內(nèi)容全面,表述準確又平實。二是主線明確。以佛教四圣諦為綱目,來貫攝一切佛學,層次朗然。佛學深奧,名相繁多,初涉義誨者,往往茫然無從入。如何消除障礙,既有知識上的,又有認識上的。特色一重在對治前者,特色二則示人以學佛之門徑,能引領(lǐng)讀者從總體上去把握佛學(教)的特質(zhì),從而形成正確的佛學(教)觀。因此可以說,本書乃一本對教、學兩界均入門著作。

書籍目錄

序本書要旨引言篇  為什么要學佛  佛教義理的特色  佛學的繁難   把握佛學義理的要領(lǐng)  佛教、佛法、佛學、佛家義理篇 第一章 苦諦   釋迦牟尼為何出家   苦的類別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陰盛苦    苦的性質(zhì)     一、三受義理     二、“三受”與“三苦”的關(guān)系     三、苦是人世的本質(zhì)   苦的形而上意義     一、佛陀強調(diào)“苦諦”不是消極,而是教人積極超越     二、苦痛本身是“緣起”的,故可以轉(zhuǎn)化提升     三、苦痛可以釋放吾人的精神光芒 第二章 集諦(之一)   緣起性空     一、提出“緣起論”的印度文化思想背景     二、“緣起”要義     三、緣起與無常     四、緣起與“性空”     五、“緣”的種類   有情生命的構(gòu)成——五蘊     一、五蘊的性質(zhì)     二、五蘊類別     三、五蘊與輪回   認知事物的因素——十二處、十八界     一、六根     二、六境     三、六識     四、“十八界”的深層原理    因果論     一、六因…… 第三章 集諦(之二) 第四章 集諦(之三) 第五章 滅諦 第六章 道諦(之一) 第七章 道諦(之二)史傳篇·上·印度佛教 第八章 印度佛教史傳篇·中·中國佛教 第九章 漢傳佛教史略 第十章 漢傳佛教宗派 第十一章 藏傳佛教史傳篇·下·世界各國佛教 第十二章 世界各國佛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引言篇  為什么要學佛  在很多的佛經(jīng)中,常把教主釋迦牟尼(如來、佛陀)比作“醫(yī)王”,把他的教訓比作“醫(yī)藥”。這是一個極重要的譬喻,因為它點出了佛教的性質(zhì)與目標。我們宜先了解這譬喻,再去深入了解佛教的義理,才可望確保不致誤入迷途。因為佛教經(jīng)典浩如煙海,涉及的義理又十分深奧繁復,若不把握住正確的信解,困于迷途是很容易的事?! 〖仁恰搬t(yī)王”及“醫(yī)藥”,就意味著:必有要治療的“病癥”,佛教常用詞語稱為“對治之病”。佛教要治的病是什么呢?就是有情眾生、尤其是我們?nèi)祟惖目嗤礋??! ∪说囊簧?,充滿了苦痛煩惱,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這一事實,不但為古今中外圣哲所共認,也是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真實感受。  一、西方哲人對苦痛的看法  早在紀元前,希臘三大哲之一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倫理學》中就曾指出:“賢哲所追求的不是快樂的享受,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边@句話的涵義就是:痛苦才是人生的真實,.而快樂不過是這種“真實”的否定。快樂既然不是真實的存在,那就當然不能成為賢哲們所追求的目標了。

編輯推薦

  《佛學別裁》闡釋佛學義理,概述佛教史傳,文字淺白雅訓,內(nèi)容深入淺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佛學別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好書,學習佛學概論的重要參考書
  •   建議大家都好好讀
  •   此書與它類佛教類書籍不同,深入淺出,適合大家閱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