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戲曲史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徐宏圖  頁數(shù):449  
Tag標簽:無  

前言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tǒng),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fā)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guī)范、方式與環(huán)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fā)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于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于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qū)域間因自然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區(qū)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tǒng),這種大傳統(tǒng)如同春風化雨,滲透于各種區(qū)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qū)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內容概要

《南宋戲曲史》系統(tǒng)的論述了中國戲曲在南宋時期的發(fā)展史。南宋時期是中國戲曲的生成期,南戲、宋雜劇、傀儡戲、影戲等各種形式的戲曲爭奇斗艷,共同構成了南宋戲曲的繁盛局面?!赌纤螒蚯贰穼@一狀況進行了精彩的敘述,并力爭從細節(jié)方面再現(xiàn)當日的勝景,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勃勃生機?!赌纤螒蚯贰纷髡唛L期從事戲曲研究,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作者在《南宋戲曲史》中對南宋戲曲史進行了精準、細致的描述,可以幫助讀者對中國戲曲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作者簡介

徐宏圖,945年生,浙江平陽人。先后任浙江省藝術研究所、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研究員,中國古代戲曲學會理事?,F(xiàn)任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研究員。曾被聘為臺灣“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研究員,并承擔合作項目。長期從事中國戲曲與宗教關系研究。主持過多項國家、省社科基金項目研究。著有《浙江戲曲史》、《南戲遺存考論》、《紹興孟姜戲》、《浙江醒感戲》、《浙江夫人戲》、《紹興》、《浙江道壇科儀本匯編》、《青樓集箋注》(合著)、《戲曲優(yōu)伶史》(合著)等二十三種專著,論文六十余篇,并校點巾箱本《琵琶記》及蘭雪堂本《桃花扇》。

書籍目錄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以杭州(臨安)為例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代序)序言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宋室南移與戲曲興盛  第二節(jié)  南宋戲曲概況第二章  南宋以前的古劇  第一節(jié)  先秦的巫儺與優(yōu)戲    一、巫儺出良渚    二、巫儺的遺蹤    三、巫儺對戲曲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漢唐的歌舞與百戲    一、越人的風情歌    二、吳地的前溪舞    三、蘭溪等地的舞蹈造型    四、海寧的角抵戲《東海黃公》    五、樂清等地的大曲    六、浙東的參軍戲第三章  宋雜劇  第一節(jié)  雜劇的淵源    一、歌舞戲    二、參軍戲  第二節(jié)  雜劇的體制    一、名稱內涵    二、雜劇段數(shù)    三、腳色分工  第三節(jié)  雜劇的內容    一、官本雜劇    二、內容考略    三、藝術特征  第四節(jié)  雜劇的演唱    一、班社組織    二、演出場所    三、演唱方式    四、演出效果    五、雜劇演員    六、雜劇觀眾  第五節(jié)  雜劇的流布與影響    一、川雜劇    二、閩雜劇    三、雜劇對南戲的影響  第六節(jié)  雜劇興盛的社會原因第四章  南戲  第一節(jié)  南戲的誕生    一、名稱涵義    二、誕生的時、地    三、誕生于溫州的原因    四、南戲誕生的意義  第二節(jié)  南戲的體制    一、劇本規(guī)格    二、腳色體制    三、音樂格律    四、分場與開場  第三節(jié)  南戲的發(fā)展    一、拓展地域    二、創(chuàng)造新腔    三、擴大影響  第四節(jié)  南戲的聲腔    一、溫州腔    二、杭州腔  第五節(jié)  南戲的表演    一、書會與班社    二、戲班與演員    三、演唱方式    四、社會效果    五、書會才人  第六節(jié)  南戲的劇目    一、確定的南宋戲文    二、存疑的南宋戲文  第七節(jié)  南戲遺傳劇目舉要    一、《荊釵記》    二、《白兔記》    三、《拜月亭》    四、《殺狗記》    五、《琵琶記》  第八節(jié)  南戲反映的南宋現(xiàn)實    一、揭露封建禮教下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二、抨擊科舉制度下富易交、貴易妻現(xiàn)象    三、暴露宋金對抗時期的忠、奸斗爭    四、反映市民階層的生活百態(tài)  第九節(jié)  南戲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影響與地位    一、南戲對元明雜劇的影響    二、南戲對明清傳奇的影響    三、南戲是中國戲曲的總根第五章  傀儡戲  第一節(jié)  傀儡戲淵源  第二節(jié)  傀儡戲分類    一、懸絲傀儡    二、杖頭傀儡    三、藥發(fā)傀儡    四、肉傀儡    五、水傀儡  第三節(jié)  傀儡戲表演  第四節(jié)  班社與藝人第六章  影戲  第一節(jié)  影戲淵源  第二節(jié)  影戲名目與制作  第三節(jié)  班社與藝人  第四節(jié)  傀儡戲、影戲與宋元南戲、雜劇的關系附錄一  南宋戲曲大事記附錄二  南宋戲文遺存劇目一覽表后記編后語

章節(jié)摘錄

宋代雜技、魔術表演?!秹袅讳洝肪矶“百戲伎藝”云:“百戲踢弄家,每于明堂郊祀年分,麗正門宣赦時,用此等人?!北硌莸募妓囉校毫⒔痣u竿,承應上竿搶金雞。兼之百戲,能打筋斗、踢拳、踏蹺、上索、打交輥、脫索、索上擔水、索上走裝神鬼、舞判官、斫刀蠻牌、過刀門、過圈子等。理廟時,有路歧人,名十將宋喜、常旺兩家。有踢弄人,如謝恩、張旺、宋寶哥、沈家強、自來強、宋達、楊家會、宋賽哥、宋國昌、沈喜、張寶哥、常家喜、小娘兒、李顯、沈喜、湯家會、湯鐵柱、莊德、劉家會、小來強、鮑老兒、宋定哥、李成、莊寶、潘貴、宋慶哥、湯家俊等。遇朝家大朝會、圣節(jié),宣押殿庭承應。則官府公筵,府第筵會,點喚供筵,俱有大犒。又有村落百戲之人,拖兒帶女,就街坊橋巷,呈百戲使藝,求覓鋪席宅舍錢酒之資。且雜手藝,即使藝也,如踢瓶、弄碗、踢磬、踢鐘、弄花線、花鼓槌、踢筆墨、壁上睡、虛空掛香爐、弄花球兒、拶筑球、弄斗、打硬、教蟲蟻、弄熊、藏人、燒火、吃針、射弩端、親背、攢壺瓶等,錦包兒、撮米酒、撮放生等藝。淳祐以后,藝術高者有包喜、陸壽、施半仙、金寶、金時好、宋德、徐彥、沈興、趙安、陸勝、包壽、范春、吳順、金勝等?!按怂囀┏?,委是奇特;藏去之術,則手法疾而已?!卑福浩渲杏性S多動作為目連戲、儺戲所運用,或為其他劇種的武戲所吸收,成為特技表演。角牴。亦作“角抵”,類似于現(xiàn)代的“摔跤”。源于秦漢,與百戲通用?!秹袅讳洝肪矶?“角抵”云:“角抵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且朝廷大朝會、圣節(jié)、御宴第九盞,例用左右軍相撲,非市井之徒,名日‘內等子’,錄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所管,元于殿步諸軍選膂力者充應名額,即虎賁郎將耳?!笨梢娫戎辉谲妰缺硌?。

后記

歷史并不意味著永遠消失,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總會以獨有的形式存在并作用于當前乃至未來。歷史學“述往事”以“思來者”,“闡舊邦”以“輔新命”,似乎也可作如是觀。歷史的意義通過歷史學的研究被體現(xiàn)和放大,歷史因此獲得生命,并成為我們今天的財富。宋朝立國三百二十年(960-1279),是中國封建社會里國祚最長的一個朝代,也是封建文化發(fā)展最為輝煌的時期,對后世影響極大。其中的南宋立國一百五十三年(1127-1279),向來被認為是一個國力弱小、對外以妥協(xié)屈辱貫穿始終的偏安王朝,但這一“偏安”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對金及蒙元入侵也作出過頑強的抵抗。如果我們仍囿于歷史的成見,輕視南宋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不會對這段歷史作出更為深刻的反思,其中所蘊涵的價值也不會被認識。退一步說,如果沒有南宋的建立,整個中國完全為女真奴隸主貴族所統(tǒng)治,那么唐、(北)宋以來的先進文化如何在后世獲得更好的繼承和發(fā)展,這可能也是人們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南宋王朝建立的歷史意義,于此更加不容忽視。杭州曾是南宋王朝的都城。作為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近一個半世紀的建都史給杭州的城市建設、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乃至性格、語言等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南宋歷史既是全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更是杭州人民的寶貴財富。

編輯推薦

《南宋戲曲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南宋戲曲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雖然還沒有細看,但應當是本好書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