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考古

出版時間:2007-7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葉文憲  頁數(shù):289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在大學里教“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課已有十幾年了,學生們對這一門課都抱有濃厚的興趣。了解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我的一個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于上海育才中學,課外給中學生上素質教育課,就從中學生感興趣的點點滴滴實際生活問題出發(fā),分若干專題給他們講物質文化史的內容,使他們了解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中學生的歡迎??墒牵绻阎袊糯镔|文化史的內容編成一本嚴肅正經(jīng)的教科書,恐怕去讀它的人就不會太多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這套趣味叢書實在是一個絕妙的主意,所以,當編輯邀我寫《趣味考古》時,我立刻就欣然接受了。這本書是寫給大學生和中學生看的,也可以給中學教師拓寬知識面和課外輔導時用作參考書。雖然這是一本通俗讀物,但是其中的一部分篇章完全是我的創(chuàng)新探索,尤其是《趣探事源》和《趣話文物》中的一些文章。寫這本書時,我正在蘇州科技學院歷史系講授“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這門課程。我把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向學生們作了介紹,引起了不少同學的濃厚興趣。他們紛紛探索起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少物質文化的來龍去脈之謎,并寫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如墳墓、磚瓦、銅鼓、車馬具、轎子、面食之類的演變和發(fā)展等等,既能言之成理,亦能為我的授課和撰稿拾遺補缺,征得他們的同意,我審閱修改后,將這部分文章也收入這本《趣味考古》中,且在文未都一一標明了作者的姓名,凡是篇末未標名字的則是我自己寫的,但是全書的質量和存在的一切問題均由我一個人負責。希望寫這本書的人和讀這本書的人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益處。

內容概要

了解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為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從學生感興趣的點點滴滴實際生活問題出發(fā),分若干專題講述了物質文化史的內容,更以全新的版式風格,并配以精美的插圖呈獻給廣大讀者。文筆生動流暢,讀者可在輕松愉悅的閱讀中,獲取有關考古學的眾多知識。

作者簡介

1948年出生,1982年1月畢業(yè)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2月進入原蘇州鐵道師范學院歷史系、現(xiàn)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歷史系任教,2001年被評為歷史學教授,2006年被聘為專門史碩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   25年來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所制作的課件《新概念中國古代史》在2002年獲得江蘇省好課件獎,2002年并被評為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個人。所教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物質篇)》課程改革在2004年獲得蘇州科技學院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年并被評為江蘇省師德先進個人。所教授的《中國古代史》課程在2006年被評為蘇州科技學院一類精品課程,并送省參評江蘇省二類精品課程。   在先秦史、考古學、吳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學理論和高等教育學等方面都有所涉獵,近年來尤其在史學理論方面頗多建樹,思維敏捷、文筆犀利,深受學術界關注。先后出版過《吳國史》、《趣味考古》、《新概念哲學》、《重新解讀中國》、《反談中國歷史》、《吳國歷史與吳文化探密》、《中國封建社會再認識》、《話說中國物質文化遺產(chǎn)》、《話說中國精神文化遺產(chǎn)》等十部著作,發(fā)表史學、考古和教育類論文102篇,其中25篇發(fā)表于《中國史研究》、《民族研究》、《史學月刊》、《學術月刊》、《浙江學刊》、《探索與爭鳴》、《高等師范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并有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權威刊物全文轉載,有三篇論文先后獲得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和一等獎。已發(fā)表的代表作有:《中國歷史上民族遷徙的氣候背景》,《擂缽源流考》,《商代疆域新論》,《中國國家形成之路》,《論古越族》,《先周史溯源》,《關于重構中國古代史體系的思考》,《封建與“封建社會”新論》,《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社會的變化與轉型》,《五種社會形態(tài)是五種生產(chǎn)方式?五種生產(chǎn)關系?五個發(fā)展階段?還是五種文化模式?》,《新夷夏東西說》,《論中華帝國時代專制體制的模式》,《中國古代有沒有愛國主義?》。

書籍目錄

趣探事源 人類的起源 夏娃與北京直立人 私有觀念和私有制 我們不是龍的傳人 文化文化? 氏族社會的兩種不同繼嗣制度 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區(qū)、系、類型 仰韶時代及其成就 龍山時代及其成就 文明是多元的 戈是先秦時代用得最多的武器趣談考古 石器的打制和識別 區(qū)別舊石器和新石器 木器時代和玉器時代兩個概念無意義 甲骨文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 為石器、陶器、銅器斷定年代 商周青銅器的名稱與用途 秦漢青銅器不遜于先秦趣覓古跡 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 形成上海的漫長歷程 洪澤湖與泗州城 嘎仙洞——鮮卑族的老家 墓中發(fā)現(xiàn)音樂寶庫 墳墓也在演變 追尋中國歷代皇帝陵墓 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 特殊的墓葬——懸棺葬 秦始皇陵被盜過嗎? 簡釋“闕” 新石器時代的城堡遺址 商周時代“國”的內涵與分布 漢長安·唐長安·宋汴梁 中國的塔 中國古代的石窟寺趣話文物

章節(jié)摘錄

人類的起源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發(fā)表以來,考從古學的發(fā)掘與人類學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極其豐富的成果,我們現(xiàn)在所掌握的資料與知識遠非當年的恩格斯所能及,因此,關于人類起源的理論必須向前發(fā)展,這是毫無疑問的。目前國際上對于人類進化譜系的認識大致可以分為6種,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納合并為表。在這一譜系中,臘瑪古猿是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阿法種是人類的近祖、能人是人類的直接祖先,這些都已確定無疑了,各家的分歧主要在于南方古猿阿法種與纖細種、粗壯種以及鮑氏種之間的關系,但這些分歧和我們所討論的人類起源問題無關宏旨。在這一譜系中,臘瑪古猿與南方古猿之間存在著一個長達400萬年的大缺環(huán),缺環(huán)之前的臘瑪古猿是猿,缺環(huán)之后的南猿阿法種和南猿纖細種已能直立行走,不管是否承認它們是人,這400萬年正是從猿到人的關鍵,然而迄今為止,世界各地沒有發(fā)現(xiàn)過一塊屬于這一時期的猿或人的化石!如果要解釋人類起源,必須解釋這一個缺環(huán)。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古猿是生活在森林里的,由于地殼變動,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生態(tài)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森林消失變成疏樹草原,迫使林棲的古猿下地,這是向人類進化的契機??墒?,現(xiàn)存的四種類人猿中只有長臂猿樹棲生活,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雖然都能爬樹,但都在地面生活,它們并沒有岡此而進化成人;非洲草原上的狒狒是一種生活在地面上的猴子,它們甚至沒有進化出直立行走的姿勢。下地能否成為古猿進化的契機,實在令人懷疑。地質史進一步表明,影響中國大范圍氣候變化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發(fā)生于2500萬年前,而人類形成只是最近幾百萬年的事,彼因不能結出此果。然而400萬-800萬年前在非洲東部卻曾有大片地區(qū)被海水淹沒,1960年英國人類學家哈代教授認為,正是因為這場發(fā)生在第四紀之前的大海侵,分隔開了生活在那里的古猿群,并迫使其中的一部分不得不下到淺海中生活,從而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以后海水退卻重顯陸地,已經(jīng)適應水生生活的海猿又重返陸地,它們才是人類的真正祖先?!昂T场闭f剛提出時被古人類學界指責勾“異想天開”,但是,這一假說卻能解釋許多“勞動創(chuàng)造人”說不能解釋的從猿到人體質上所發(fā)生的變化。例如,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體表都長有濃密的體毛,惟獨人類和海豚、海獅、海豹、鯨等水生哺乳動物一樣皮膚裸露;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沒有皮下脂肪,惟獨人類和海獸一樣靠皮下脂肪御寒;所有的靈長類動物四肢與身體都呈丌形,惟獨人類和海獸一樣呈一形。人類躺平后呈流線型的體型很適合游泳;肩關節(jié)靈活、上臂可以向上伸直,也很適合游泳;盆骨發(fā)達、下肢細弱的特征,也和水生動物相似;髖、膝、踝關節(jié)轉動靈活,便于游泳時掌握方向;人類的手臂,對于抓握攀緣樹枝而言,顯得過于細弱,但卻像槳一樣適合劃水;人類的腳掌與小腿呈90度,并且腳趾細長彎曲,很適合在海底粘滑的泥沙上行走。由于海水的浮力,人類可以只用后肢來支撐全身的重量,從而解放了前肢,雙足直立不僅使海猿更不容易被水淹死,而且擴大了他們的生存空間,并使手腳分工有了可能。直立的姿態(tài)還使海猿的喉頭伸直了,水中生活使他們的肺活量變得更大,潛水游泳使他們形成了控制呼吸的能力,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使人類能夠發(fā)出如此復雜的聲音,從而產(chǎn)生異于所有動物的語言。比較生理學也為海猿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例如,氯化鈉在組成動物體內的化學物質中占有重要地位,缺鹽對機體會造成明顯的危害,攝入鹽分過多,則會危害心血管系統(tǒng)的健康。陸生動物在缺鹽時食欲銳減,對食鹽的渴求會抑制其他的生理欲望;但它們攝入鹽分義極有分寸,一旦滿足了對食鹽的需要,多余的食鹽就不能再引起它們的興趣??墒侨藚s沒有這種功能,人對食鹽的需求量沒有感覺,體內缺鹽不能產(chǎn)生渴求,攝入鹽分過多也不能自我抑制。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丹通教授認為,這是因為人類的祖先曾經(jīng)長時期生活在富含鹽分的海洋里,所以喪失了這一功能。再比如,人類還進化出了出汗調節(jié)體溫的機能,這在靈長類動物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對陸生動物來說,出汗是對體內鹽和水的浪費,在遠離海岸線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由于食鹽得不到補充,在懷孕、哺乳時期大量出汗是會導致缺鹽而死的,而在靈長類動物中只有人類進化出了這種獨特的攝入食鹽和不保存鹽分的生理機制。這只有用海猿曾經(jīng)長期生活在富含鹽分的大海來解釋。這種對生存環(huán)境的適應,在海鳥身上也可以找到佐證。人類還是天生的潛水家。屏息潛水的時間遠遠超過其他陸生動物,這在靈長類動物中也是絕尤僅有的。人類在潛水時,體內會產(chǎn)生一種潛水反應,肌肉收縮、血流量減少、呼吸暫停、心跳變慢,這種反應和海豹、潛鴨等水生動物的潛水反應相似。實驗證明,把剛出生的嬰兒丟入水中,他們會本能地屏氣和劃動手腳,但長大后這種本能就消失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支持哈代的海猿說,但海猿說最大的缺點是至今未能找到海猿的化石。可是反過來思考一下,在那400萬年間,如果人類的祖先真的是生活在海里的話,那末他們也必定葬身于大海。當時還不會產(chǎn)生埋葬死者的意識,尸體一定是隨波逐流漂走的。所以沒有發(fā)現(xiàn)海猿化石這一不利于海猿說的事實,或許能反過來成為海猿說成立的佐證、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在人類進化史上寫下這樣幾個大字:人類起源于大海。

編輯推薦

《趣味考古(插圖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趣味考古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在閱讀過程中,是愉快的,并且增長許多知識。
  •   女兒迷上了考古
  •   還行 就是沒有想象中那么圖文并茂
  •   在閱讀過程中,是愉快的,并且增長許多知識。學生很喜歡。
  •   豐富了知識,對學習很有幫助
  •   專業(yè)而且有趣
  •   龍意味著多個部落融合成為一體,因此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超喜歡。
  •   很久就想搜羅本考古的書籍,到手后如饑似渴,了解了考古的一點趣事,還有一些圖在里面,那可不是看小畫書的感覺。
  •   入門,“勾引”,愛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