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源流變遷考 孔子事跡考

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江竹虛 著,江宏 整理  頁數:4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國為古代文明五大發(fā)源地之一,而今碩果僅存,余皆消亡。究其原委,乃我先民代有述作,賡續(xù)相傳,歷數千年之積漸,文物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五經著作,尤為我先民智慧之結晶,亦吾民族學術文化之精華,其價值無可估量。欲以開物成務,必先??闭怼6斡癫糜醒裕骸安幌日妆尽t多誣古人;不斷其立說之是非,則多誤今人?!逼溲粤际恰! ∽髡哂诳鬃訉W術思想,生平事跡,有深入研究。對古籍底本之是非與先儒立說之是非,皆有所考辨。彌足稱道者,約有下列諸端:一日:釋疑解惑作者于人物、事件之考辨,博引諸家成說,參稽互證,要以合于事理者為近是。其識見逾越前人,成就斐然。

內容概要

  《五經源流變遷考》是學人江竹虛先生的遺作,由《五經源流變遷考》和《孔子事跡考》兩部合璧而成。前者主要以“時代”、“傳授”和列朝列代的“主導流變”來表達;后者則以“時代”、“先世”“入仕”、“講學,乃至”周遊“刪述六藝”、“晚景”、“影響”等十八章來陳述自己對經學發(fā)展的認識,卻不失對經學研究的歷史感;尊重孔子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和作用,但還是保有著一份不茍同于“尊圣衛(wèi)道”的舊學窠臼的自持。因而,《五經源流變遷考》也許現代人重新注視孔子、關七經學的不可忽視的讀物。

書籍目錄

導言一、五經正名二、五經流變三、六經在古代政教上之體用四、六經在中國學術上之地位五、寫作動機第一章 《易》學傳授源流一、《易》之意義與起源二、今文《易》之傳授與流派三、古文《易》之興起與傳授四、三國《易》學與王弼五、鄭、王《易》學之紛爭六、唐人《易》學宗王弼七、宋代《易》學之派別八、元、明《易》學宗程、朱九、清代《易》學之復古第二章 《尚書》學傳授源流一、《書》之意義與起源二、今文《尚書》之傳授與流派三、古文《尚書》之出現與傳授四、東晉偽古文《尚書》孔傳五、唐代偽《孔傳》孤行六、蔡沈《書集傳》之得失七、元、明《書》學宗《蔡傳》八、清代《書》學之貢獻九、《書》學專篇之研究第三章 《詩》學傳授源流一、“詩“之意義與起源二、今文《詩》學之流派與傳授三、古文《詩》學之淵源與傳授四、三國《詩》學與鄭、王紛爭五、南北朝《詩》學之發(fā)展六、唐代《詩》學宗毛、鄭七、宋代《詩》學之疑古八、元、明《詩》學宗《朱傳》九、清代《詩》學之勃興第四章 《禮》學傳授源流一、“禮“之意義與起源二、“禮“與“儀“,“經“與“記“之區(qū)別三、今文《禮》之傳授與流派四、古文《周官》之淵源與傳授五、鄭玄三《禮》之學六、鄭、王《禮》學之紛爭七、南北朝三《禮》之學八、唐代三《禮》義疏之貢獻九、宋、元、明《禮》學之衰頹十、清代《禮》學之重光第五章 《春秋》學傳授源流一、《春秋》學之起源二、《春秋》學之派別三、杜預與《左氏》學四、范甯與《榖梁》學五、南北朝服、杜之紛爭六、唐人三《傳》義疏之得失七、啖、陸通學派之崛起八、宋代《春秋》學與《胡傳》九、元、明《春秋》學宗《胡傳》十、清代《春秋》學之復興

章節(jié)摘錄

  二、五經流變  吾國學術之興,其當殷周之際乎!夏殷以前,邈乎其未有聞焉。自文王幽囚,爰演《周易》;箕子見訪,更陳《洪范》。由是形而上之學,稍啟其端矣。周公多才多藝,思兼三王,體國經野,昭乎六典。觀于《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則;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八枋之法;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太卜掌三易,太師教六詩,宗伯掌五禮,大司樂掌六代之樂?!蔽奈锏湔拢瑺N然大備。章學誠所云:“《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其守官舉職,皆天下之師資也?!保ā段氖吠x.史釋》)良以《周官》三百六十,為先民制作之原,六藝九流之所自出,而中國學術文化之所系也。  東遷而后,周室不綱,王官失守,禮壞樂崩,文獻無征。孑L子生當末世,覩舊典之散佚,懼學術之淪亡,乃述《周易》而刪《詩》、《書》,修《春秋》而正《雅》、《頌》,禮樂咸得其所。由是六藝漸布于民間,官學得傳于私室。后之稽古者,皆取則焉?! ∽灾倌釟{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戰(zhàn)國縱橫,真?zhèn)渭姞?,諸子之言,紛然淆亂。陵夷躊駁,以至于秦政,焚《詩》、《書》,坑儒士,以刀筆吏為師,六藝從此缺焉。漢興,乃除挾書之令,開獻書之路,并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由是六藝經傳,漸出于山巖屋壁,而結集于漢廷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五經源流變遷考 孔子事跡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