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年12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顧炎武 頁數(shù):2022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明清之際的著名學(xué)者、抗清志士顧炎武所著的《日知錄》,是其積三十余年心力編次而成的,旨在資治,“平生之志與業(yè)皆在其中”。凡經(jīng)義、吏治、財賦、史地、后事、藝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論據(jù)精詳,文理通達(dá),確是一部名山絕業(yè)之作。道光年間,青年學(xué)者黃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為底本,參以閻、沈、錢、楊四家校本,并收錄道光前九十余家學(xué)者對《日知錄》的研究成果,成《日知錄集釋》一書,是為西谿草廬重刊本。此次整理校點即以西谿草廬本為底本,??敝屑橙×它S侃用雍正年間《日知錄》抄本對校西谿草廬本《日知錄》而成的《日知錄??烦晒?,以恢復(fù)《日知錄》原貌。對《日知錄》、《日知錄集釋》的引文,盡量一一核對原書,糾謬正誤。對文意出入不大者,則不作校改,對清代的避諱字則逕改。對一些清代的違礙語,如“胡虜”、“我大明”等,則改從抄本而出校記。對《日知錄》引文,盡量補(bǔ)足出版。閻若璩之后李遇孫所著之《日知錄續(xù)補(bǔ)正》、丁晏所著之《日知錄校正》、俞樾所著之《日知錄小箋》俱為黃汝成所未見者,擇其精要,編入《日知錄》相應(yīng)各條之后。附錄有《譎觚十事》、《日知錄之余》。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xué)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
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xué)術(shù)研究。晚年側(cè)重經(jīng)學(xué)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xué)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xué)的開山祖,成果累累; 他對切韻學(xué) 也有貢獻(xiàn),但不如他對古韻學(xué)貢獻(xiàn)多。
顧亭林學(xué)術(shù)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xué)的唯心主義的玄學(xué),而強(qiáng)調(diào)客觀的調(diào)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fēng),提出“君子為學(xué),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顧亭林強(qiáng)調(diào)做學(xué)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
作者作品:
· 《肇域志(全四冊)》
· 《顧亭林詩集匯校(全二冊)》
· 《顧亭林詩集匯校(全二冊)》
·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全三冊)》
·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全三冊)》
書籍目錄
從《日知錄》到《日知錄集釋》(代前言)校點說明黃汝成敘潘耒原序先生初刻《日知錄》自序目錄《日知錄集釋》正文三十二卷 附錄一 譎觚十事 附錄二 日知錄之余
章節(jié)摘錄
矯虔 《說文》:[矯,從矢,揉箭也。]故有用力之義?!赌畷ば⑽浼o(jì)》注引韋昭曰:[稱詐為矯,強(qiáng)取為虔。]《周語》注:[以詐用法曰矯。]罔中于信以覆詛盟一國亂無政,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見理,于是不得不訴之于神,而詛盟之事起矣。蘇公遇暴公之諳,則[出此三物,以詛爾斯];屈原遭子蘭之讒,則[告五帝以折中],[命咎繇而聽直]。至于里巷之人,亦莫不然。而鬼神之往來于人間者,亦或著其靈爽,于是賞罰之柄乃移之冥漠之中,而蚩蚩之氓,其畏王鈇常不如其畏鬼責(zé)矣。乃世之君子猶有所取焉,以輔王政之窮。今日所傅地獄之說,《感應(yīng)》之書,皆苗民詛盟之余習(xí)也。[明明棐常,鰥寡無蓋],則王政行于上,而人自不復(fù)有求于神。故曰:有道之世,[其鬼不神]。所謂[絕地天通]者,如此而已矣?! ∥暮钪吨駮o(jì)年》: [幽王三年,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八年,王立褒姒之子伯盤三為太子。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鄙。十年,王師伐申。十一年,申人、鄙人及犬戎人周,弒王及王子伯盤。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并立。平王元年,王東徙洛邑。晉侯會衛(wèi)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于成周。二十一年,晉文侯殺王子余臣于攜。然則《文侯之命》報其立己之功,而望之以殺攜王之效也。鄭公子蘭之從晉文公而東也,請無與圍鄭,晉人許之。今平王既立于申,自申遷于洛邑,而復(fù)使周人為之戍申則申侯之伐,幽王之弒,不可謂非出于平王之志者矣。當(dāng)日諸侯但知其冢嗣為當(dāng)立,而不察其與聞乎弒為可誅。虢公之立王子余臣,或有見乎此也。自文侯用師,替攜王以除其逼,而平王之位定矣。后之人徒以成敗論,而不察其故,遂謂平王能繼文武之緒,而惜其棄岐豐七百里之地,豈為能得當(dāng)日之情者哉!孔子生于三白年以后,蓋有所不忍言,而錄《文侯之命》于《書》,錄《揚之水》之篇于《詩》,其旨微矣?!秱鳌费云酵鯑|遷,蓋周之臣子美其名爾。綜其實不然。凡言遷者,自彼而之此之辭,盤庚遷于殷是也。幽王之亡宗廟社稷,以及典章文物,蕩然皆盡,鎬京之地已為戎狄之。平王乃自申東保于洛,天子之國與諸侯無異,而又有攜王與之頡頑,并為人主者二十年,其得存周之祀幸矣,而望其中興哉!論齊桓、晉文,即亦不敢望楚之靈王、吳之夫差合諸侯而制天下之柄。春秋以后,秦蓋中衰。吳淵穎三一日:「秦之興,始于孝公之用商鞅,成于惠王之取巴蜀。蠶食六國,并吞三周,戰(zhàn)國之秦也,非春秋之秦也。其去夫子之卒也久矣’[三夫子惡知周之必并于秦哉![若所云]后世男子,自稱秦始皇,入我房,顛倒我衣裳,至沙丘而者,近于圖澄、寶志之流,非所以言孔子矣?! 陡适摹?,天子之事也;《胤征》,諸侯之事也。并存之,見諸侯之事可以繼天子也?!顿M誓》、《秦誓》之存猶是也。古文尚書漢時《尚書》今文與古文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 還沒讀過(35)
- 勉強(qiáng)可看(258)
- 一般般(441)
- 內(nèi)容豐富(1830)
- 強(qiáng)力推薦(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