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楊伯達 頁數(shù):262 字數(shù):307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2002年末至2003年初,一場“非典”災(zāi)難在我們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迎面撲來,我對這場來勢兇猛的瘟疫毫無認識,照常過著我的“離而不休”的緊張生活。4月23日,從鄭州機場登上返京的班機,剛剛坐下不久,便收到一份“健康登記表”,這時才感到形勢嚴峻了?;鼐┲?,形勢果然不容樂觀,北京已成為“非典”重災(zāi)區(qū),北京人亦被視為傳染源,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已不能到各地隨意旅游,當然也不能像平時那樣到四處去出差、考察了。我只好自覺地將自己封閉在家中,足不出戶,但終究無法適應(yīng)這種無所事事的生活。人閑下來了,頭腦卻閑不住,二十余年在研究玉器和玉文化過程中積累下來的一個個謎團,像一鏈條似地縈繞于腦際。我隨即將這些謎團逐一記錄下來,諸如“玉亦神物也”、“巫以玉事神”、“黃帝食玉膏”、“播‘玉榮’于鍾山結(jié)出‘瑾瑜,,山川鬼神為食為饗”、“玉石分化”、“玉石之路”、“神徽”、“神徽——太陽神”、“工藝痕跡”、 “玉美學(xué)”、“玉神學(xué)”,還有“玉璧是否為貨幣”、“玉璧乃‘大片肉也,”等等,這些問題在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此起彼伏,使我不得安寧。 上述一系列問題都是浮在科研層面上的老問題,是些硬骨頭,不太好啃,所以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此中確有主觀認識問題,甚至也可以說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沒有找到一團亂絲的頭緒,無頭緒便無從入手解開謎團之結(jié)。另一方面,諸多客觀因素也影響到問題的及早解決。當今,寶玉石行業(yè)、收藏界和傳媒部門都需要像我們這種“離而不休”的人為其服務(wù),因要求過多,頻率過高,確實令人難以應(yīng)對,從而占用了我們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使得專題研究工作時斷時續(xù),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思緒混亂,心境不寧。這種讓人“苦不堪言”的狀況到了去年抗“非典”期間卻大為改觀,在近乎與世隔絕的境況下,外界的干擾大為減少,誠如老子所言“禍兮福所倚”,我便因禍得福,獲得了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寧靜寬松的環(huán)境和充裕的時間,得以潛心思考我的研究方法。 我一向主張文物工作者必須堅定地走文物與文獻相結(jié)合的研究道路,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主觀、客觀兩方面條件都不成熟,便始終沒有將兩者結(jié)合得恰到好處。歸根結(jié)底還是對文獻沒有吃透,更沒有消化,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無所適從。我認為在研究、破譯出土史前文化玉器這一點上,其最佳文獻應(yīng)是《山海經(jīng)》,而不是《周禮》。魯迅先生考訂《山海經(jīng)》為“巫書”,這一判斷非常正確也非常重要,確實從其記載中可以找到巫覡以玉事神的影子。至于山水的敘說,有不少帶有巫覡信仰也就是原始宗教色彩的語言。我認為至少《山海經(jīng)》中關(guān)于黃帝食饗“玉膏”、鬼神食饗瑾瑜的記載,確是史前巫覡的玉神學(xué)觀的重要反映,雖不可信,但對破譯史前古玉之謎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或借鑒價值的。如果在破譯出土的史前古玉時不去利用《山海經(jīng)》記載中的有用成分,則不可避免地會誤入主觀揣測的歧途?;蛟S根據(jù)出土位置進行分析,能夠得出一種或幾種看法,但是永遠不能抓住史前玉器的內(nèi)涵和要害。此外,其他先秦古籍的有關(guān)文字以及甲骨、金文的研究成果,對破譯史前古玉也是十分有用的。其實,我國早已有不少學(xué)者利用古文獻相關(guān)記載和古文字學(xué)資料及其考證見解去詮釋史前古玉并取得一定成果,我不過是沿著先行者的腳印一步一步地前進,采用行之有效的以“巫書”釋史前古玉的科研路子及其成功經(jīng)驗而已。 在這抗“非典”的二三個月內(nèi),我率先寫成了《玉神物解》,接著撰寫《玉巫像辨》、《“一目國”玉人面考》、《玉神器說》、《中國五大玉資源的探討》、《中國史前玉文化板塊論》、《“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網(wǎng)絡(luò)》、《中國古代玉器探源》、《中國玉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定義》、《玉之美探微》、《關(guān)于玉琮王“凹孤痕”的思考——探討早已泯滅的玉卜兆與玉契刻》、《鬼玉考》等論文。為了9月25日下午舉辦的奧運論壇的玉文化論壇,又撰寫《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玉文化》一文。2004年上半年,又撰寫了《巫 ·玉·神泛論》、《玉儺面考》、《史前玉璧名實辨》、《史前和田玉神靈論》、《巫·玉·神簡論》、《巫-玉-神整合模式論》等6篇。上述論文中的一部分先后于《中國文物報》和《故宮博物院院刊》、《考古與文物》、《東南文化》、《中原文物》、《考古》以及《南都學(xué)壇》等報刊上發(fā)表。這19篇有關(guān)史前玉文化論考性的文稿,都是按照文物與文獻相結(jié)合的原則,力爭以古文獻提供的可靠史料和信息為依據(jù),以破譯二十余年來出土的史前玉器的疑團。 其實,運用先秦古籍的記載以破譯出土的史前玉器的研究工作已興于20 世紀80年代,譬如,由風(fēng)胡子所說的黃帝之時“以玉為兵"而引申出“玉器時代”;從《說文解字》釋“靈”為“巫以玉事神”,并結(jié)合大量古籍記載以釋出土的玉琮的歷史意義(詳見張光直:《談“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還有玉璧“神鬼食品說”(臧振、潘守永:《中國古玉文化·三· 璧功能研究》)等等。這條道路是當代杰出的歷史、考古學(xué)家在20世紀80~9 0年代開辟的,為文物、考古界運用古籍資料來考證出土史前玉器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遺憾的是我們古玉研究界對上述治學(xué)原則和科學(xué)方法沒有很好理解,也沒有落實在行動上,這就是我國古玉研究不能深入也不能提高的癥結(jié)所在,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 正如上述,20世紀以文獻記載詮釋出土史前玉器方面有了進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對古文獻的某些記載研究不夠的欠缺,其理解也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譬如風(fēng)胡子為楚王解說玉兵時,特別提到“夫玉,亦神物也”,這句話正像楔子似地硬嵌于“以玉為兵”的話句中間,所以往往不被人們理解而忽略,對其內(nèi)在意義視而不見。我認為從玉文化、玉學(xué)角度來看,“玉神物也”這句話比“以玉為兵”還重要。何以見之?因為這種說法是古文獻中所見的指出玉是神物、有著神學(xué)基因的唯一記載,指出了玉的獨特功能。玉是否是神物?有無神學(xué)基因?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風(fēng)胡子說黃帝時以玉為兵,那個時代玉的實用功能空前地提高,但玉仍是神物,玉在史前文化上崇高的神靈地位是不應(yīng)忽視的,同時,將一般的石頭遠遠地拋在后面,促使玉石分化上了一個新臺階,玉成為神物,而石仍是一般的可用作工具的材料而已。在抗“非典”期間,我首先將粗淺認識整理成《玉神物解》一文,對玉神物這一要領(lǐng)作出三點解釋:1.玉是神靈寄托之物體或外殼;2 .玉是神之享物;3.玉是通神之神物,玉本身即是神(“物神”)。那么,用神物玉制成的玉器應(yīng)是玉神器,這與文明時代的以“瑞”、“器”為主體的禮器是不同的。 另一重要內(nèi)涵是“巫以玉事神”,這一論斷由來已久,本是《說文》對 “靈”字的解釋,并不為人們所重視,但它提出巫、玉、神三者的垂直互動關(guān)系,巫事神必以玉,玉為巫、神間的中介,沒有玉,巫則不能通神,神亦不能得到巫的供享,可知對于巫以及整個部落來說,玉是太重要了。此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字就是“事”字,事有奉、侍奉、服侍之意,如“不事王侯"( 《易》)、“年長一倍,則父事之”(《禮·曲禮》),有下事上、子事父、臣事君、生事死之意。巫事神也有侍奉、服侍之意,其中亦有供奉、供享之意思在內(nèi)。所以“事”不同于祭祀之“祀”。也就是說巫以玉事神是以玉享神,即供神食饗是其主要目的。這就是巫用世間的人要吃飯飲水才能活命的道理,也就是人的生存基本規(guī)律來解釋神靈也要吃“玉”才能長生不老的原始的、樸素的神學(xué)觀?!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鍾山”的文字可證實這種對巫事神的樸素理解。 我認為,只要我們認真地把握“玉神物”和“巫以玉事神”這兩點,并以之破解史前出土玉器,就不會出現(xiàn)太大的偏差,假如一時還找不到文字證據(jù),只要以返璞歸真的愿望努力恢復(fù)史前玉文化本來面貌為己任,相信史前玉器的破解工作便可迎刃而解。我堅信以“巫書”詮“巫玉”是破解出土史前玉器的最有效的藥方和良策。亦可將過去一段時間內(nèi)學(xué)者研究巫往往多限于文明時代的目光指引到史前巫的信仰系統(tǒng)和行為系統(tǒng),以利于恢復(fù)其史前原貌。 本文集所收2003~2004年所撰論文,都是遵循上述返璞歸真、以巫書破解巫玉的準則和愿望,對已發(fā)現(xiàn)的問題重新思考、探討、分析、研究,并提出個人的新看法和新見解,供學(xué)術(shù)界的專家、學(xué)者們參考。 此外,在近年我還研究了有關(guān)地方玉材及其玉文化的資料,分別撰寫《甘肅齊家玉文化初探》、《丁沙地遺址出土“玉角”考》、《論和田玉在中國玉文化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以及《中國和田玉玉文化敘要》等5篇有關(guān)地域性的玉器和玉文化論文,也編入本文集中一并發(fā)表,以便促進地域玉器專題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和不斷深化。 玉文化學(xué)是一門尚不為人所知的嶄新的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同時,又是一個龐大科研課題,涉及地質(zhì)、礦物、工藝、史學(xué)、文獻、考古、宗教、美學(xué)等多種學(xué)科,需要各學(xué)科專家、學(xué)者們積極參與并共同合作,走向高層次的整合互動,方可取得成果。我個人僅僅以實物與文獻相結(jié)合的原則和方法,研究玉文化及破解一些謎團,得出粗淺的結(jié)論。因?qū)W識淺薄,專攻此重大課題確實力不從心,失實不確之處亦在所難免,望各位方家、學(xué)者不吝賜教。 史前社會玉器往往由巫覡設(shè)計、雕琢并以器事神,從而推動了玉文化的第一個高潮的出現(xiàn)和形成,巫玉光輝普照大地,又為王玉之源泉、瑞器之根本,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大廈的第一塊基石,故本集名為《巫玉之光》。書簽由我國著名國學(xué)大師饒宗頤先生惠題,不勝榮幸,特向饒老前輩致以深摯的謝意。
作者簡介
楊伯達,1927年生于旅順市,1948年華北大學(xué)美術(shù)系畢業(yè)。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中國博物館學(xué)會副理事長、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玉器碩士生導(dǎo)師,現(xiàn)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北京防衛(wèi)科技學(xué)院文物系顧問教授玉器學(xué)科帶頭人
書籍目錄
返璞歸真,恢復(fù)史前玉文化的本來面貌-——以“巫書”釋巫玉綜論編 歷史悠久而又永葆生機的中國玉文化 中國玉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定義 “玉石分化”論 中國史前社會玉資源的分布 “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網(wǎng)絡(luò) 玉之美探微 “玉神物”解 試論先玉器工藝及玉器工藝之區(qū)別與特點 中國史前玉文化板塊論專論編 中國古代玉器探源 玉神器說 玉巫像辨 關(guān)于玉琮王“凹弧痕”的思考——試探早已泯滅無聞的玉卜兆與玉契符 玉儺面考 史前玉璧名實辨——兼論良渚文化玉璧是古代玉璧的祖型 “一目國”玉人面考——兼論石峁玉器與貝加爾湖周邊玉資源的關(guān)系地域編 珣玕琪——兼論岫巖縣細玉溝是珣玗琪主要蘊藏地 丁沙地遺址出土“玉角”考——溧陽小梅嶺玉及句容茅山石即瑤琨 甘肅齊家玉文化初探——記鑒定全國一級文物時所見甘肅古玉 論和田玉在中國玉文化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 中國和田玉玉文化敘要 史前和田玉神靈論 “鬼”玉考總論編 巫一玉一神泛論 “巫一玉一神”整合模式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