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與古希臘

出版時間:1999-7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劉紅星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先秦和古希臘是中西文化的兩座高峰,各自有著許多美麗的風(fēng)景和深埋的寶藏。從這里涌出的清泉是中西文化之源,這兩股飛揚(yáng)的急流,沖蕩出中西不同的生活浪花。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先秦與古希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恍惚千年,真理交織著彷徨,纏綿著時空,穿梭過往。
        凝視東方,那彳亍蹣跚的牛車上,恬淡恣意的智者莊子,
        回望西方,那百孔千瘡的泥桶里,悠然自得的第歐根尼,
        共甘天涯的淪落,共為時代的珍寶,共譜真理的樂章。
        
        莊子——老子的傳承使者。
        天馬行空的思緒,幽默詭異的言語,無為而治的追求,憤世嫉俗的抗禮。
        真正的生活本是自然之事,無需教導(dǎo),不必感化。需要銘記什么,需要遺忘什么,都是自然之道,順理成章,本無關(guān)于政治禮化。與其說仁義勸導(dǎo)是為了屏除人性中的“偽”,不如說是磨滅了人之初的善。莊子順從自然的道,剔除自我與非我的對立,洗刷心中追名逐利的念頭,這便是真逍遙。
        日斜西山,紫霞夕照。阡陌田間,牛聲哞哞。遙見老者,躍然牛背。閉目不語,顛行安穩(wěn),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耳垂垂肩,貌似賢圣。
        一路顛簸一路思考,輾轉(zhuǎn)已至干涸泉邊??菔哆?,兩魚吐霧,相呴以濕,相濡以沫。老者見狀,遂嘆“不如相忘于江湖”之感言。何以堪?泉涸之時,兩魚內(nèi)心追求已與外部環(huán)境不相吻合。在此等不相宜的環(huán)境中掙扎,互相用僅存唾液慰藉對方,雖感動周遭,但此處本不該是彼此的心靈之所。正是對與心靈相適應(yīng)的“江湖”環(huán)境的追求——一種絕對的心靈的自由的地方,彼此才有了頑強(qiáng)存活下去的勇氣與決心。也正是心靈的不自由,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不自由,才需要彼此的取暖慰藉。如真正可以馳騁江湖,掙脫心靈的禁錮之時,此刻的孤寂與掙扎便徹頭徹尾地演化成為了自由的過度。其實,自由前的苦痛,形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唯有那么真正走出來的人才能稱得上是智者,不為黎明前的黑暗而苦惱,在黑暗中尋找方向,沖出干涸的堤岸,奔向江湖,賞玩隔岸觀火的別樣風(fēng)光。
        
        `白須老者繼續(xù)前行,迎著紫霞,沿著太陽墜落的方向,奔向前途未卜的西方。圖化除現(xiàn)實中絲絲牽絆,屢屢困擾,不逐名利,只身尋找心靈最大的自由。沿途風(fēng)光隨性瞥視,一路心境隨性收放。虛靜其心,不斷地洞察這周遭的凡塵物,由著心智自由馳騁。此刻反省從前過往,他朝沉溺于安寧不自拔。在萬變的思緒里尋找不變的自由,以不變的自由,洞悉外在世人,自身情愿奔走變化的一切。在變化中尋找相對的靜止,在不變中體會把玩無為的節(jié)制。不奢求旁人的中止,待他人形損意盡時,仍是一頭黃牛走天下。萬事萬物皆可視為身外物,有無皆在一念間。唯有自由甘愿長伴左右,不離不棄。嗚呼快哉!
        
        莊子之于文學(xué),莊子之于哲學(xué),莊子之于天道,莊子之于生命。這般種種,種種這般,敦化為《莊子》這一奇葩,縱橫古今,描繪智者的思緒,詮釋常人的真理。
        
        第歐根尼——蘇格拉底的偏執(zhí)弟子。執(zhí)意苦行的禁欲,揮別虛偽的權(quán)利。俯身自然的犬儒,揭幕塵封的陋習(xí)。
        
        “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闭嬲龕壑腔鄣娜耍谡胬砻媲?,一定要做學(xué)術(shù)的叛逆者,準(zhǔn)備隨時背叛師門,自立門戶。甚至不惜出爾反爾背叛自己建立的學(xué)說,隨時準(zhǔn)備屈臣于真理。第歐根尼這個智者做到了這一切。朝霞的溫存喚醒了泥桶中沉睡的第歐根尼。伸伸懶腰,慵懶地投入陽光甜美的思緒。
        
        審視著泥桶外過往的人群,雖被丑陋的傳統(tǒng)圍堵得密不透氣,卻仍舊自顧自暇,滿心歡喜。不由得為這些人嘆息。嘆息你們的無知,嘆息你們的甘心窠臼,嘆息你們的麻痹,嘆息你們的追名逐利。此等路人鄙夷的唾棄,又何必將此掛于心計。捋順胡須,赤裸雙腳,徜徉街道,雖漫無目的,卻瀟灑恣意。
        
        公共噴泉邊,席地而坐。順手撩些清泉擦了把臉。隨手抓抓后背,拾起仍有些許良知的路人的“隨意丟棄”——一塊面包,幾顆橄欖充饑。邊吃邊凝視路人,邊吃邊回想過去,邊咀嚼邊思考。
        
        沒有嫌棄拾來早點----這是自然的需要。至于其他的所有東西,是否該成為身心的累贅?社會的交往?文化的延續(xù)?一切都該是無足輕重的,都該舍去。
        
        “一無所需是神的特權(quán),所需甚少是類神之人的特權(quán);看到醫(yī)生、哲學(xué)家、領(lǐng)航員,我就覺得人是最聰明的動物,看到釋夢師、占卜家和他們的信徒,以及那些夸耀財富的人,我就覺得人是最愚蠢的動物?!?
        或許,瘋子與哲學(xué)家只有一步之遙。瘋子偏執(zhí)于心中的烏托邦,終日沉迷自己的理想國,碌碌無為。而哲學(xué)則家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的思想。當(dāng)然,瘋子的外在,并不能磨滅哲學(xué)家的本質(zhì)。當(dāng)你被周遭嘲笑為瘋子時,向前一步,你就會成為哲學(xué)家。退后一步,你將真正墜落于瘋子的深淵,萬劫不復(fù)。
        
        亞歷山大的到訪是否算得上禮賢下士?后人以無從知曉。一句“如果我不是亞歷山大,我一定要做第歐根尼。”是否是對第歐根尼的肯定?明眼人一視便知。
        倜儻的大帝,折腰相問,換來的卻是一句:“請躲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
        
        衣著襤褸的第歐根尼,仍舊順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凝視東方——尋找心靈的慰藉。浩瀚思緒,無以成文遺世后人。唯有那普桑的畫跡,流露出后人對你——第歐根尼的惦記。
        
        智者從來都不孤單,東方的莊子與希臘的第歐根尼恰如其分地詮釋了這一點:智者尋求真理的道理雖坎坷多難,但彼此的心智卻從不曾孤寂……
        
        莊子追逐的逍遙,是欲望的滿足嗎?后人眼中的逍遙,是肉身的解脫嗎?不敢茍同。所謂逍遙,是精神的逍遙,是精神無拘無束的逍遙??芍??鯤鵬,斥鴳,抑或列子,他們都不知真正的逍遙。他們的逍遙是有所依有所侍的。
        正所謂,“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敢問,能夠真正相忘于江湖的有幾人?
        
        第歐根尼執(zhí)著的自然,是欲望的摒棄嗎?后人眼中的自然,是肉身的初始嗎?仍舊不敢茍同。所謂自然,是精神上的自然,是精神上暢快淋漓的自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抑或亞歷山大,它們都沒有真正的自然。他們的自然仍舊是有所持有所秉的。
        正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真正逍遙之人,真正自然之人,真正的圣人,恰恰是那些是不聲不響,默默無聞的,多被人鄙夷的偏執(zhí)狂人,然而其身上的閃光點正是他們對于信仰的從一而終。不為世俗眼光遷徙,不為周遭境遇改變。
        
        等此智者,此等圣人,古來有之——東方矍鑠的老者,西方漸瘦的學(xué)生。
        
        中原的穹頂,百家思想爭奇斗艷;希臘的上空,眾多流派交織混戰(zhàn)。突兀而出的莊子和第歐根尼,懲前毖后地提出盤旋于胸的觀點,亮相世人,一石激起千層浪般引致如潮批判。沒有動搖,沒有猶豫,中西方圣人披荊斬棘,無畏無懼地執(zhí)手走向真理。
        
        凌志存遠(yuǎn)塵,旁譏做別論。
        也許第歐根尼身在泥桶中也會有彷徨,也會有沮喪。但圣人之所以為圣,不在于他不在乎自我否定,而在于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
        
        無為他鄉(xiāng)路,那堪落俗群。
        也許莊子安坐黃牛之上也會有迷惘,也會有孤寂。但圣人之所以為圣,不在于他能忍受無憐的故單身,而在于對信念的誓死捍衛(wèi)。
        
        驚回首,縱橫阡陌的田耕間,熙來攘往的街道上,除了我們熟知的莊子和第歐根尼,那揮舞鋤頭的農(nóng)夫,那談古論今的青年,千千萬萬的智者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在與自然交流著處世哲學(xué),千千萬萬的圣人就隱藏在你我身邊。
        
        天下無道,圣人生焉;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休戚間,智者完成了圣人的蛻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