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彭華,田兆元 著 頁數(shù):147
前言
人類還在動物時代的時候,除了本能的遺傳,不會有文化的記憶。而自從語言產生,文字發(fā)明以后,人類的創(chuàng)造就不再是清風流云,消失得無蹤無影,文明隨著口頭傳述和文字記載累積起來,并以一種加速度發(fā)展的態(tài)勢,使人類奔馳在發(fā)展的康莊大道上。因此,人類的求知欲望日益強烈,求知的能力不斷提升,知識的積累不斷地改變人類自身。 人類的知識積累,是從對于自然和人生的神秘屬性的探尋開始的,自生物體的生存之道到生存的意義價值,人們對于自我與世界神秘的探索一步一步把人類帶人文明之境?! ∪说纳?,需要吃喝與穿住,但人類自身不能提供這些,要仰賴自然賞賜。自然盡管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卻要通過人類的勞動才能獲得。土地怎么能夠長出養(yǎng)育人類的果實來呢?這樣的神奇催生了人類思維的發(fā)展。簡單的形體勞動只能造成動物世界的簡單的世代循環(huán),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及其勞動,則成為人類進步的彩色雙翼。漁獵采集方式的生存,尚是動物化的生存,農業(yè)則是人類高尚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人工栽培、養(yǎng)護、收獲,哪一樣不是在對于自然的神奇的觀察探討中獲得的靈感而用于人自身生存的勞動呢?農業(yè)的栽培,需要對于自然氣候的掌握,在看似凌亂日復一日的時間中,找出其運行規(guī)律,于是就有了歷法,自然的盛衰榮枯之理,生產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就被發(fā)現(xiàn)出來了。農業(yè)不斷發(fā)展,人類的生存能力于是大大提高?! ∪祟愡~進文明的門檻,更源于對人自身的神秘的思考。如果人僅僅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生產獲得更多的資源,而沒有人文精神的增進,這樣一群沒有理性的生物體,不僅不是世界的福音,還可能是世界的災難。如果不能控制調節(jié)本能,不能建立規(guī)則,人類將是悲劇性的存在,將會陷入相互殘殺的災難境地。一位偉人的詞這樣描述喪失人性的苦難:“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如果沒有人文,世界將是多么的悲慘!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關于人與人性的思考才是人成為“人”的前提。關于季節(jié)的觀察發(fā)現(xiàn),會與人類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自然的榮枯與社會的興衰可以關聯(lián)起來,與人的生命可以關聯(lián)起來,這樣就是天人合一。人類也從動物世界選擇學習了一些良性的規(guī)則,如猛虎不食子、烏有反哺之義,從中人們體悟出慈愛與孝敬的道理,形成了社會的倫理。中國古代的哲人把天文與人文奇妙地結合起來了,天理與人欲于是處在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帶來人世間的和諧與寧靜,人文讓世界變得美好起來?! ∥覐哪睦飦??我到哪里去?我是誰?這些在今天的哲學家看來都還需要不斷解說的論題,人類在誕生之初就開始思考了,并留下了豐富的充滿幻想的關于人類由來的解釋,也留下了充滿理性的關于人性的思辨,我們不僅知道有女媧造人的故事,我們更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認為天道也是至善的,天人合一,人性就自然是至善的了。人性如何展開是自己描繪的,無論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自私的表述,還是大公無私普度眾生的崇高理念,讓精神左右自己的方向,而不是憑著欲望的驅使,這就是人! 當中華民族走過了五千年世界上唯一不曾間斷的文明歷程,我們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我是誰”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對天發(fā)問,而更多的是從前人走過的足跡中尋找依據,也就是說,歷史是現(xiàn)實之師。并不是每個民族都有這樣的智慧資源,只有中華民族在過去的歲月里才會留下浩如煙海的珍貴文獻和口頭傳說。而當我們在享受這份巨大的文化資源的時候,卻時時會陷入迷茫,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不解的謎題。一般說來,豐富的歷史資源會留下清晰的過去歲月的圖像,但事實恰恰相反,文化資源越是豐富,其謎題就會越多。就像淺淺的水流平淡無奇,而浩瀚的大海寶藏無限一樣,中國文化中的無盡奧秘正是其博大精深的體現(xiàn)?;蛘咭驗槲墨I有缺,事件不能連貫;或者敘述多樣,表述不一,讓人無所適從;或者時過境遷,往日的平常之舉今日已不可思議;更有珍貴遺產的無奈失落,令人滿眼迷茫……文化的迷宮讓人流連忘返! 文化神秘如今已成為一種娛樂資源。但是,本叢書卻不僅僅是提供給大家開心一笑的。叢書的文字是通俗優(yōu)美的,內容也是新奇迷人的,但我們不是為了獵奇。我們是通過對歷史謎題的解讀,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社會的功能,思考人與自然應該處于何種關系狀態(tài)。古人其實很早就在這樣做,如屈原就是一個文化探秘者,他在《天問》里這樣說:“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這就是兩個最大的謎,關于最初的宇宙形態(tài)是誰傳下來的?宇宙是一片混沌的話,怎么能夠考察得到呢?這是關于宇宙奧秘的問題。還有關于人生由來的困惑的問題,如:“女媧有體,孰匠制之?”中國的神話說,人是女媧造出來的,那女媧的身體又是誰造出來的呢?屈原的這個問題,我們至今還回答不完善。探秘不就是探究宇宙人生的重大問題嗎?豈會僅僅是獵奇?對文化的神秘性的探尋是一條漫漫長路,永遠地不停息地行走在這條充滿艱辛而又喻快的道路上,這就是人類的本性,也就是人類崇高而又偉大的精神! 我們尋找失落的玄珠,我們想揭開千古的謎底,其實是想和讀者朋友一起反思人生的價值,話題是嚴肅的,但我們的表述是輕松的,因為我們想和大家一起享受人生的趣味??嗨稼は氩粫a生思想的巨人,也不會理解人生的意義,相反會背上沉重的負擔,喪失生存的樂趣。當我們感到文化的歷史是深邃和奇妙的時候,就會產生探索的欲望,我們的境界就會產生新的飛躍?! ∥覀兘^不愿意大家在歷史的迷宮里不能自拔,而是希望把神奇的歷史事件當做一個個突然落下的蘋果,觸動人們的靈感,開出新的精神之花……
內容概要
“中國文化探秘”系列叢書的文字是通俗優(yōu)美的,內容也是新奇迷人的,但它不是為了獵奇。它是通過對歷史謎題的解讀,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社會的功能,思考人與自然應該處于何種關系狀態(tài)。
書籍目錄
君主百相盤古開天辟地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宋襄公的“千古笑柄”貴公子游泳江湖五張羊皮換賢才楚莊王“一鳴驚人”齊景公“二桃殺三士”賢士請來“黃金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千智競輝老子的“柔弱無為”莊子的“快樂哲學”孔子的“以禮服人”孟子說“授受不親”墨子與魯班的“模擬戰(zhàn)爭”《韓非子》寓言中的大智慧傳奇人物小塊頭晏嬰的“外交智慧”商鞅變法與“取信于民”孫臏與龐涓的“生殆對決”孟嘗君與“雞鳴狗盜之徒”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蘇秦其實“大有氣節(jié)”荊軻“圖窮而匕首見”扁鵲“起死回生”的醫(yī)術荒唐的河伯娶婦考古發(fā)現(xiàn)“北京人”的頭蓋骨去了哪里美輪美奐的彩陶:仰韶文化薄如蛋殼的黑陶:龍山文化東北的古文明:紅山文化精美的玉器王國:良渚文化輝煌而神秘的三星堆文化貴族之家的精美青銅器兩千年不銹的神奇寶劍“龍骨”藏有驚天大秘密尚未破解的秘密:巴蜀圖語生活圖景火的發(fā)現(xiàn)與使用中國姓氏的起源原始社會的舞蹈原始社會的音樂追尋中國文字的起源圖畫展示的奇妙世界走向大眾的寶劍傳世經典周穆王的“西游記”瑰麗卓絕的《楚辭》兵學圣典《孫子兵法》《呂氏春秋》“一字千金”《戰(zhàn)國策》與“千里馬”
章節(jié)摘錄
尚未破解的秘密:巴蜀圖語 上古時期的巴蜀先民,曾經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巴蜀古文明,在農業(yè)生產、青銅制造、城市建筑、商業(yè)貿易等眾多領域都取得過重大的進步和輝煌的成就,輝煌而神秘的三星堆遺址就是極好的證明。世人在欣賞贊嘆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個疑問:巴蜀先民既然創(chuàng)造了如此燦爛輝煌的文明,是否也產生、創(chuàng)制了自己的古文字呢?如果創(chuàng)造了文字,它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字呢? 早在漢、晉之時,人們就對于巴蜀是否有其文字發(fā)生過重大的爭論。但直到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后,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由于巴蜀青銅器的不斷發(fā)現(xiàn)和巴蜀考古的逐漸深入,出土的實物資料日益豐富,才使問題的討論進入了科學研究的軌道。但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這些所發(fā)現(xiàn)的實物資料,它們究竟是符號,是圖案,還是文字?如果是文字,又如何破譯?諸如此類的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得到完善的解決。因此,我們在這里還是采用一個籠統(tǒng)的稱謂——“巴蜀圖語”?! ∷^“巴蜀圖語”,有的學者認為,其單符的象形直接提供了“看圖識字”或“望文生義”的直覺感;因此,所謂“圖語”即是“圖像的語言”。 已經發(fā)現(xiàn)的“巴蜀圖語”資料,主要是在湖南、四川等地出土的青銅戈上的銘文。這些青銅戈都具有巴蜀戈的獨有特征,它們毫無疑問是屬于巴蜀先民的物品。而青銅戈上的五十余個銘文,其字形結構相同,可以斷定是屬于同一個古文字系統(tǒng)的。換句話說,青銅戈上與巴蜀紋飾和符號一同出現(xiàn)的銘文,它們就是巴蜀古文字。 通過對巴蜀青銅戈上銘文的字形和基本結構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巴蜀古文字與漢語古文字有著明顯區(qū)別。從其方塊字形來看,這種文字“似漢字而又非漢字”,其“基本偏旁結構和漢字有別”。上述巴蜀古文字都不能運用漢語古文字的方法予以解讀,這也反過來說明它是不同于漢字的另外一個古文字系統(tǒng)?! 治觯@些有銘巴蜀青銅戈的年代,其上限早到春秋晚期,下限則在。戰(zhàn)國末葉秦統(tǒng)一巴蜀以后。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年代,因為青銅戈的制作年代并非就是巴蜀文字的發(fā)明年代。從字形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考察,巴蜀方塊字發(fā)展到如此程度,它的起源必定還會早得多。有的學者認為,至少在商代晚期,巴蜀方塊字不但已經產生,而且趨于成熟。 除上述有銘巴蜀青銅戈外,在四川的其他地方,比如廣漢三星堆遺址和成都十二橋遺址,也發(fā)現(xiàn)了“巴蜀圖語”資料。如在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一些陶器上,發(fā)現(xiàn)有刻劃符號。有的是X形符號,有的是一形符號;有的單獨出現(xiàn),有的三枚成組,有的兩組對稱。顯然,這些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并不是偶然的人工刻劃痕跡。同一種符號出現(xiàn)在不同的器物上,這一現(xiàn)象說明這些符號及其含義已經固定化了,已經約定俗成了。有的學者認為,它們代表著較早期的古文字?! ≡诔啥际蜻z址,出土了一件陶紡輪,其腰部刻有兩字。有的學者認為,這兩個字與三星堆2號坑牙璋上的文字一樣,也是抽象化、線條化了的方塊表意文字?! ⊙芯空哒J為,巴蜀文字可以按其特點分為兩系,~為方塊表意文字,一為符號象形文字。巴蜀方塊字的起源可上溯到商代晚期,而其濫觴還應予以提前。巴蜀符號的起源晚于方塊字,目前只能將濫觴期追溯到商代晚期。兩系巴蜀文字均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量使用,成為巴蜀境內并行不悖的兩大系列文字。秦滅巴蜀后,巴蜀文字仍繼續(xù)使用、流傳。秦始皇推行文字統(tǒng)一制度,但直到漢初,巴蜀文字仍屢有所見,直到漢中葉后,作為一個文字體系,才日漸消失。 2007年,涼山州語委古籍科科長、古彝文專家阿余鐵日提出了另外一種新穎的說法。他認為,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巴蜀圖語”是古彝文。據他所說,他于2006年10月到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考察,當他看到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巴蜀圖語”時,頓時震驚了:在他看來,這些“巴蜀圖語”是那么的親切,冥冥之中他覺得那就是古彝文?;氐經錾胶?,他又搜尋了更多的資料進行對照。于是,“巴蜀圖語”是古彝文的想法便產生了?! 鞍褪駡D語”究竟是不是文字,究竟是不是古彝文?如果是文字,又該如何破譯?凡此種種,依然需要進一步考證與研究。我們相信,“巴蜀圖語”在被完全成功解讀之后,關于巴蜀古文明的許多謎團將迎刃而解。
編輯推薦
《中國文化探秘·先秦篇:“北京人”的頭蓋骨去了哪里?》是該系列叢書之“北京人的頭蓋骨去了哪里”一冊。內容包括:上古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君主百相、傳奇人物、傳世經典、考古發(fā)現(xiàn)、生活圖景等?! 矔适履腿藢の?,真相撲朔迷離;撥開歷史迷霧,秘密層層揭開…… 閱讀之前沒有真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