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陳德興 主編 頁數(shù):236
內(nèi)容概要
方劑學是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配伍規(guī)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學習中醫(yī)學的基礎課程之一。與中醫(yī)院校各個本科專業(yè)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是中醫(yī)藥學不可缺少的核心課程。通過方劑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常用方劑的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義及其加減運用,引導學生掌握組方原理和配伍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分析、運用方劑和臨床組方的能力,并為學習中醫(yī)臨床課程奠定基礎。 為了便于各層次的學生掌握方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較好地運用于臨床,本書按照方劑學本科教學大綱和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中藥師考試的要求編撰而成。全書分上篇總論和下篇各論,每一章節(jié)分重點直達、釋難解疑、方劑歌訣記憶小站、思考題四部分來敘述?!局攸c直達】直敘方劑學本科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每一章節(jié)掌握與熟悉的內(nèi)容,突出該章節(jié)必須掌握的重點內(nèi)容?!踞岆y解疑】則針對各章節(jié)理解有難度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痉絼└柙E記憶小站】根據(jù)方劑學科的特殊性,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和熟記一定數(shù)量的有代表性的方劑,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本書下篇收錄方劑歌訣一類方90首,要求背誦方歌的二類方23首。并介紹諧音記憶、趣味記憶、簡易記憶53首,鑒于諧音記憶、趣味記憶法易將藥名混淆,此類記憶法僅供參考?!舅伎碱}】各章思考題結(jié)合歷年來各類中醫(yī)、藥學考試的不同問答題型和內(nèi)容,提出了復習思路,并作解題示范以供復習之用。思考題以各章內(nèi)容為主,同時涉及其他章節(jié)相關內(nèi)容,便于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啟迪思路。 本書為“應考寶典”叢書之一分冊,目的在于提高考生的方劑理論水平和應試能力??晒┲嗅t(yī)院校的本科生、函授生、??粕?、研究生及自學考試者學習和復習、迎考之用;也可供從事中醫(yī)藥工作的各類相關人員如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執(zhí)業(yè)中藥師等,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及教師教學等不同層次的讀者參考使用。
書籍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方劑學發(fā)展簡史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第二章 方劑與治法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第三章 方劑的配伍與組成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第四章 煎藥法與服藥法 【重點直達】下篇 各論 第一章 解表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二章 瀉下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三章 和解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四章 清熱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五章 祛暑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六章 溫里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七章 補益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八章 固澀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九章 安神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十章 開竅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十一章 理氣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十二章 理血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十三章 治風劑 【重點直達】 【思考題】 第十四章 治燥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十五章 祛濕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十六章 祛痰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第十七章 消食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第十八章 驅(qū)蟲劑 【重點直達】 【釋難解疑】 【方劑歌訣記憶小站】 【思考題】
章節(jié)摘錄
上篇 總論 第四章 煎藥法與服藥法 【重點直達】 1.掌握湯劑的煎法?! 〖逯鬁珓┑挠镁摺⒂盟?、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識。 湯劑是臨床最常用的劑型,根據(jù)藥物性質(zhì)及病情的差異,應采取不同的煎藥方法?! 〖逅幱镁撸阂话阋酝吖蕖⑸板仦楹?,搪瓷器具或鋁制品亦可,忌用鐵器、銅器。煎具的容量宜大些,以利于藥物的翻動,并可避免外溢損耗藥液。同時應加蓋,以防水分蒸發(fā)過快,使藥物的有效成分釋放不全?! 〖逅幱盟河脻崈舻睦渌?,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均可。用水量可視藥量、藥物質(zhì)地及煎藥時間而定,一般以漫過藥面3~5cm為宜。目前,每劑藥多煎煮2次,有的煎煮3次,第一煎水量可適當多些,第二、三煎則可略少。每次煎得量100~500ml即可。 煎藥火侯:味輕氣薄之劑一般宜武火急煎,味厚質(zhì)重之劑一般宜文火久煎。通常文劑,可先武后文。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