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贈書)內科理論與實踐(上下冊)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茖W技術出版社  作者:黃定九  頁數:2143  
Tag標簽:無  

前言

“健康是民生之本”。做好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黨和政府的殷切希望,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也是廣大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廣大群眾的健康需求也越來越高?!扒蠼】?,建小康”,已成為社會民眾的普遍追求?!扒蠼】怠笨渴裁矗恳奎h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靠社會和民眾的積極參與,更要靠廣大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全國數百萬醫(yī)護人員承擔著“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重任,需要具有敬業(yè)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有鞠躬盡瘁、先憂后樂的高尚情懷,有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昂揚銳氣,也要有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超技能。作為一名戰(zhàn)士,要有不怕犧牲的氣概和過硬的殺敵本領;作為一名醫(yī)生,要有樂善好施的品德和戰(zhàn)勝病魔的技能。醫(yī)德高尚、醫(yī)術高超,是作為一名優(yōu)秀醫(yī)生必備的條件。中醫(yī)講“天人合一”,就是講診治疾病必須從人和自然環(huán)境等多方面綜合考慮;講辨證施治,就是要做到由表及里,系統(tǒng)循環(huán),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不論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在診治疾病中都應該有整體觀念,也要有個性化處理,注重疾病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只有掌握充實的基礎理論并做到各分支學科間知識的融會貫通,才能及時準確地診斷病情,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既要避免漏診誤診,又要防止醫(yī)療過度;既要科學用藥、科學檢查,又要防止醫(yī)源性疾病。做到這一切,對于醫(yī)者和患者,無疑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內科是臨床醫(yī)學的基礎。雖然醫(yī)學分科越來越細,但臨床處理各種疑難病癥,都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辨證的臨床思維。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組織編寫的《內科理論與實踐》一書,全方位地介紹內科各分支學科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內容豐富,資料詳實,具有“廣、深、新”的特點,既體現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緊密結合,又探討了未來內科學的發(fā)展。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一定能夠為從事內科臨床醫(yī)學的同志們提供一部有價值的參考資料。衛(wèi)生部高 強2008年6月25日序二當前我們面臨的21世紀,是生命科學發(fā)展的新紀元??茖W家們對生命的研究已突破了傳統(tǒng)領域,進入到分子生物學時代,在人類基因、蛋白質、胚胎干細胞、生物信息及組織工程學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人類疾病發(fā)生的病因、進程、診斷、治療及預后等眾多難題被攻克,醫(yī)學診斷學方法與治療技術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與發(fā)展。這些都為廣大醫(yī)學工作者在臨床醫(yī)學中施展才華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內科學是臨床醫(yī)學的基礎,歷史悠久,發(fā)展迅速。1982年以我院黃銘新教授為主編、江紹基院士為副主編、由張孝騫教授評閱的《內科理論與實踐》這部大型參考書,由國內許多內科醫(yī)學名家共同編撰。這部書內容詳實全面,綜合了當時國內外最新動態(tài),尤為重視國內資料的總結,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同行的贊賞。如今黃銘新、江紹基等老一輩醫(yī)學家已離我們而去,然而他們淵博的學識、精湛的醫(yī)術、博大的胸懷,以及對病人滿懷深情的崇高醫(yī)德,卻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為我們行動的座右銘。為了緬懷和繼承老一輩專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豐富的學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的學者,以黃定九教授為主編的數位專家,滿懷熱情,海納百川,匯集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在較短時間內編撰了新一版的《內科理論與實踐》一書,這部著作既秉承了原有的風格,又有新的發(fā)展,理論知識深入淺出,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展示了當今國際國內臨床實踐的最新進展,實為廣大內科醫(yī)生頗有價值的臨床參考書。在本書出版之際,我謹向所有為本書付出辛勤勞動的專家、工作人員致以誠摯的感謝。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院長 范關榮2008年12月18日前言內科學是臨床醫(yī)學的基礎,內容博、大、精、深。根據人體不同系統(tǒng)和臟器將內科學分成許多小的分支專業(yè),有利于集中力量,進行醫(yī)、教、研和管理。但是,人體永遠是一個整體,疾病的發(fā)生往往牽涉多系統(tǒng)多臟器。雖然同患一種疾病,不同患者的生理、病理過程各自有異。因此,疾病的診斷、治療除針對有關的主要系統(tǒng)和臟器外,醫(yī)生還要有整體觀念和個別化處理的方法,要注意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更要有應付疑難雜癥的能力。一個好的內科醫(yī)生,雖對某個內科分支專業(yè)造詣很深,但對整個內科領域還要有較全面的了解和不斷更新知識,這樣就能對疾病迅速作出正確診斷和有效處理,省卻許多會診和轉診,節(jié)約不少醫(yī)療費用,對于國家和人民都有很大好處。《內科理論與實踐》是20世紀80年代中央衛(wèi)生部錢信忠部長委托我校(原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黃銘新教授主編的高級內科參考書,在當時醫(yī)學界有很好的影響?,F在,20多年已經過去,內科領域內又增加了不少新理論和新技術,將這些新內容充實到內科醫(yī)生的知識結構中,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正是本書全新重版之目的。 本書從討論醫(yī)德和從醫(yī)之道出發(fā),對內科范圍內的各分支專業(yè),在廣、深、新三個方面詳述其重要內容與最新理論和技術,以期幫助讀者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樹立整體觀念,優(yōu)化處理方法。為使讀者的臨床思維與時共進,在大多數篇章中增加“討論和近瞻”,幫助讀者看到學術發(fā)展的前景,對教學和科研工作均有所啟迪。本書重視內科學與基礎學科之關系,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營養(yǎng)學、藥理學等方面為讀者充實基礎理論與知識,指導臨床實踐。對于內科與其他臨床學科或內科范圍各分支專業(yè)間的相互關系,本書專辟篇章論述,匯集各科專家經驗,使讀者在診治患者時思路開闊,對其所患疾病作出全方位的考慮。本書中的某些相關學科改變了常規(guī)寫法,例如“神經系統(tǒng)疾病”篇,另撰新的編寫結構,以有利于內科醫(yī)生掌握。全書24篇,354章500余萬字,邀請近400位專家共同執(zhí)筆。老一輩的醫(yī)學家王振義(院士)、任引津、孫曾一、陳仁彪、陸正偉、蔡琰等教授,中國工程院的阮長耿、李蘭娟、張運等院士均參加編寫,前衛(wèi)生部黨組書記高強親自作序,給本書以極大的鼓勵與支持。在此一并致謝。主編 黃定九2008年12月 18 日

內容概要

內科學是臨床醫(yī)學的基礎,是一門重要的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學科。本書編寫即秉著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這一原則,初始幾篇概要性地介紹與內科相關的醫(y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如循證醫(yī)學、預防醫(yī)學、遺傳與疾病、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基礎、營養(yǎng)與疾病、臨床藥理學、腫瘤學基礎、診斷技術、老年病學等,以充實讀者的基礎理論與知識,指導臨床實踐。而后以內科各個學科、專業(yè)的疾病為綱目,在廣、深、新三個方面詳述其重要內容與最新理論和技術,并結合作者自身的經驗體會,詳細闡述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病理、發(fā)病機制、防治原理,及其與形態(tài)、生理、生化、病原學等各學科有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期幫助讀者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樹立整體觀念,優(yōu)化處理方法。為使讀者的臨床思維與時共進,在大多數篇章中增加“討論和近瞻”,幫助讀者看到學術發(fā)展的前景,對教學和科研工作均有所啟迪。對于內科與其他臨床學科或內科范圍各分支專業(yè)間的相互關系,本書專辟篇章論述,匯集各科專家經驗,使讀者在診治患者時思路開闊,對其所患疾病作出全方位的考慮。全書內容完整充實、繁簡適宜、條分縷析、層次分明,俾讀者對常見病得窺全豹,罕見病亦略知梗概?! ”緯鴮V大內科醫(yī)生,特別是主治醫(yī)生與住院醫(yī)生,可幫助其提高和擴大在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思考范圍、分析方法、處理水平及其內涵之理論基礎。也可供內科主任醫(yī)生與臨床其他學科的醫(yī)生參考,對優(yōu)化其處理各種內科綜合情況可有幫助。        贈書內容提要    本書為內科常見疾病之影像學與內鏡圖譜,包括呼吸、心血管、胃腸道、肝膽、泌尿、神經、風濕、內分泌、骨骼肌肉等系統(tǒng)的X線、CT、MRI、超聲、造影、放射性核素以及內鏡圖像,這些圖像為上述各系統(tǒng)疾病診斷時的主要依據。本書可為內科以及其他臨床各科的臨床醫(yī)師的日常工作提供指導。

作者簡介

黃定九(中國心臟病介入性治療研究會副主任委員,美國心臟學會科學理事會會員)副主編:蕭樹東教授(原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衛(wèi)生部消化病研究所名譽所長)、陳順樂(原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臨床風濕病學中心主任,上海醫(yī)學會副會長)、歐陽仁榮(中華醫(yī)學會血液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鄧偉吾(原中華醫(yī)學會副主任委員)等擔任邀請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及其附屬醫(yī)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北京大學附屬醫(yī)院、解放軍總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醫(yī)院、南京大學附屬醫(yī)院、浙江大學附屬醫(yī)院、中山大學附屬醫(yī)院、華西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大學附屬醫(yī)院、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中山大學附屬醫(yī)院、同濟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等近400余人參加編寫,包括王振義、李蘭娟、張運、阮長耿四位院士,以及孫曾一、陳詩書、任引津、陳仁彪、陸正偉、蔡琰、陳家偉、錢家麒、邱德凱、胡大一、郭繼鴻、黃從新、華偉、王辰、王鴻利、陳紅專、董怡、栗占國、孟迅吾等

書籍目錄

第一篇 緒論第二篇 遺傳與疾病第三篇 分子生物學基礎及其與醫(yī)學的關系第四篇 免疫學基礎第五篇 營養(yǎng)與疾病第六篇 臨床藥理學第七篇 腫瘤學基礎第八篇 老年病學第九篇 醫(yī)技檢測在臨床的應用第十篇 常見癥狀的鑒別診斷第十一篇 理化學因子所致疾病第十二篇 傳染性疾病第十三篇 寄生蟲病第十四篇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第十五篇 心血管疾病第十六篇 危重疾病狀態(tài)的處理和監(jiān)護第十七篇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第十八篇 血液系統(tǒng)疾病第十九篇 腎臟與泌尿生殖器疾病 第二十篇 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第二十一篇 免疫缺陷病和變應性疾病第二十二篇 風濕性疾病第二十三篇 神經系統(tǒng)疾病第二十四篇 內科與其他各科之關系附錄 檢驗醫(yī)學參考值索引    贈書目錄    第一篇      呼吸系統(tǒng)疾病     第一章  呼吸系統(tǒng)影像學與內鏡診斷評述    第二章  呼吸系統(tǒng)正常影像學與內鏡表現      一、正常胸部X線      二、正常胸部CT      三、正常胸腔超聲圖      四、正常支氣管鏡    第三章  肺炎      一、大葉性肺炎      二、小葉性肺炎      三、間質性肺炎    第四章  肺膿腫    第五章  肺結核      一、原發(fā)綜合征      二、血行播散型      三、繼發(fā)型      四、結核性胸膜炎    第六章  彌漫性間質性肺病    第七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八章  肺栓塞    第九章  支氣管擴張癥    第十章  肺損傷    第十一章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第十二章  肺部腫瘤      一、周圍型肺癌      二、中央型肺癌      三、繼發(fā)性肺部腫瘤      四、肺良性腫瘤      五、縱隔腫瘤    第十三章  矽肺    第十四章 胸膜疾病      一、胸腔積液      二、自發(fā)性氣胸      三、胸腔腫瘤    第十五章  其他      一、異物      二、咯血      三、肺不張    第二篇 心臟疾病      第一章  正常心臟及心房心室增大的X線影像      一、正常心臟的X線影像      二、心房心室增大的X線 影像    第二章   正常超聲心動圖      一、常規(guī)二維超聲心動圖      二、常規(guī)M型超聲心動圖      三、常規(guī)心臟多普勒(Doppler)檢查    第三章 正常心臟的磁共振(MRI)影像    第四章 心瓣膜疾病      一、二尖瓣狹窄      二、二尖瓣關閉不全      三、主動脈瓣狹窄       四、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五、聯合瓣膜病變      六、二尖瓣脫垂    第五章 心臟占位性病變      一、心肌腫塊            二、左房黏液瘤            三、左房血栓            四、心內附壁血栓    第六章 先天性心臟病            一、心房間隔缺損            二、心室間隔缺損            三、動脈導管未閉            四、法洛四聯征            五、肺動脈瓣狹窄            六、三尖瓣下移畸形            七、主動脈縮窄    第七章 心肌疾病            一、擴張型心肌病            二、肥厚型心肌病            三、心臟淀粉樣變            四、Anderson Fabry 病            五、心肌炎    第八章 心包疾病            一、心包積液            二、縮窄性心包炎    第九章  感染性心內膜炎    第十章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一、正常的左右冠狀動脈      二、心室壁節(jié)段性活動異常      三、超聲觀察下心臟各切面冠狀動脈血供示意圖    第十一章  肺動脈高壓與肺源性心臟病      一、特發(fā)性肺動脈高壓      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伴右心衰竭    第十二章  高血壓性心臟病    第十三章  心力衰竭    第十四章  心瓣膜置換術后    第十五章  人工心臟起搏器    第三篇  冠狀動脈與大血管疾病    第一章  正常冠狀動脈造影    第二章  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之造影      一、冠狀動脈起源異常      二、冠狀動脈瘺      三、心肌橋    第三章  冠狀動脈狹窄及其它異常之造影      一、冠狀動脈狹窄形態(tài)特征和分類      二、特殊類型的冠狀動脈狹窄      三、冠狀動脈的其他異常    第四章  多排CT心臟掃描儀對冠狀動脈的掃描    第五章  心臟CT掃描下的冠狀動脈的病變      一、非阻塞性和阻塞性冠狀動脈病變      二、冠狀動脈起源異常與心肌橋      三、冠狀動脈支架與冠脈旁路的橋血管    第六章  心臟CT掃描下的冠狀動脈病變偽影      一、運動偽影      二、鈣化的硬化偽影      三、心律不齊所產生的偽影    第四篇 消化系統(tǒng)    第一章  正常影像學表現    第二章食管疾病      一、反流性食管炎      二、賁門失遲緩癥      三、食管癌      四、食管靜脈曲張    第三章胃和十二指腸常見疾病      一、胃炎      二、消化性潰瘍      三、胃癌    第四章 腸道疾病      一、大腸憩室      二、大腸息肉      三、克羅恩病      四、潰瘍性結腸炎      五、腸結核      六、小腸腫瘤      七、結腸癌    第五章  肝臟疾病      一、肝囊腫      二、肝膿腫      三、肝血管瘤      四、脂肪肝      五、血吸蟲性肝病      六、肝硬化      七、原發(fā)性肝癌      八、轉移性肝癌    第六章 膽囊疾病      一、急性膽囊炎      二、慢性膽囊炎      三、膽囊息肉      四、膽石癥    第七章  胰腺疾病      一、急性胰腺炎      二、慢性胰腺炎      三、胰腺癌    第五篇  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          第十六章  內分泌系統(tǒng)的影像學評述    第十七章  甲狀腺疾病      五、正常影像學表現      六、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      七、橋本甲狀腺炎      八、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      五、甲狀腺功能減退      六、甲狀腺腺瘤      七、甲狀腺癌      八、胸內甲狀腺腫    第十八章  甲狀旁腺疾病      一、甲狀旁腺增生	       二、甲狀旁腺腺瘤      三、甲狀旁腺腺癌    第十九章  腎上腺      一、正常影像學表現      二、腎上腺增生      三、腎上腺Cushing腺瘤      四、腎上腺腺瘤(原醛)      五、腎上腺皮質癌      六、腎上腺結核      七、腎上腺血腫      八、腎上腺嗜酸性腺瘤      九、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十、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      十一、腎上腺神經節(jié)細胞瘤      十二、腎上腺轉移瘤      十三、腎上腺髓樣脂肪瘤      十四、腎上腺囊腫      十五、腎上腺淋巴瘤      十六、腎上腺血管瘤    第二十章  垂體      一、正常垂體      二、垂體微腺瘤      三、垂體巨腺瘤    第二十一章  胰腺      一、正常胰腺影像學表現      二、胰島素瘤      三、無功能性胰腺內分泌腫瘤的CT影像    第六 篇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第一章  泌尿系統(tǒng)的影像學與內鏡診斷評述    第二章  泌尿系統(tǒng)正常影像學      第三章    泌尿系結石    第四章    腎積水    第五章    腎癌    第六章    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第七章    腎囊腫    第八章    多囊腎    第九章    膀胱癌    第十章    前列腺癌    第十一章  腎上腺腫瘤    第十二章  急、慢性腎炎    第十三章  腎功能不全      第七篇風濕性疾病    第一章  類風濕關節(jié)炎      一、手部病變      二、腕關節(jié)病變      三、膝關節(jié)病變      四、呼吸系統(tǒng)病變    第二章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一、軟組織病變      二、骨、關節(jié)病變      三、呼吸系統(tǒng)病變      四、消化系統(tǒng)病變      五、神經系統(tǒng)病變      六、心臟病變    第三章  強直性脊柱炎      一、骶骼關節(jié)病變      二、頸、胸、腰椎病變    第四章  系統(tǒng)性血管炎      一、巨細胞動脈炎      二、大動脈炎      三、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      四、貝赫切特綜合征    第五章  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    第六章  干燥綜合征    第七章  系統(tǒng)性硬化癥    第八章  痛風    第八篇核醫(yī)學影像     第一章  核醫(yī)學影像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第二章  核醫(yī)學影像的圖譜      一、甲狀腺功能亢進      二、亞急性甲狀腺炎      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四、缺血性心臟病的核醫(yī)學診斷      五、心肌梗死的核醫(yī)學診斷      六、正常腎上腺超聲聲像圖      七、Alzheimer病      八、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九、小腸出血      十、肝血管瘤      十一、惡性淋巴瘤      十二、黑色素瘤      十三、胃癌伴肝轉移      十四、結腸癌伴肝轉移      十五、胰腺癌伴肝轉移      十六、鼻咽癌      十七、鼻咽癌伴頸部淋巴結轉移      十八、肺癌伴骨轉移      十九、肺癌伴腦轉移(一)            肺癌伴腦轉移(二)      二十、轉移性癌的全身骨顯像    第九篇  淺表臟器超聲診斷    第一章  淺表器官超聲診斷評述    第二章  眼球疾病           一、正常眼球           二、視網膜剝離     第三章    腮腺疾病超聲診斷          一、正常腮腺           二、腮腺炎           三、干燥綜合征           四、腮腺混合瘤     第四章    甲狀旁腺疾病的超聲診斷      一、甲狀旁腺增生           二、甲狀旁腺癌     第五章    淺表淋巴結疾病的超聲診斷      一、正常淋巴結       二、乳腺增生癥      三、乳腺纖維腺瘤      四、乳腺癌    第六章    乳腺疾病的超聲診斷      一、正常乳腺       二、惡性淋巴瘤     第七章    膝關節(jié)疾病的超聲診斷      一、正常膝關節(jié)       二、膝骨關節(jié)炎     第十篇 血管外科疾病    第一章  周圍動脈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一、周圍動脈的解剖      二、正常動脈血管超聲圖像    第二章  動脈疾病影像學           一、動脈瘤           二、動脈缺血性疾病    第三章  周圍靜脈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一、周圍靜脈的解剖      二、正常靜脈超聲圖像    第四章  靜脈疾病影像學      一、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二、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      三、Budd-Chiari綜合征

編輯推薦

《內科理論與實踐(全2冊)》對廣大內科醫(yī)生,特別是主治醫(yī)生與住院醫(yī)生,可幫助其提高和擴大在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思考范圍、分析方法、處理水平及其內涵之理論基礎。也可供內科主任醫(yī)生與臨床其他學科的醫(yī)生參考,對優(yōu)化其處理各種內科綜合情況可有幫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含贈書)內科理論與實踐(上下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條)

 
 

  •   交通大學醫(yī)學院出品的,能夠提供臨床診療思維。
  •   大學時代看的第一版,許多內容現在還記得,很有參考價值,與使用內科學互補。
  •   三本書這個價錢 非常滿意 書編寫得非常好
  •   書的內容粗略的看了一下,書很好就是E郵寶不給力了,省內3天才到,還有沒有更慢的。
  •   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還送一本,太合算了
  •   書的質量很好,很受益。
  •   印刷包裝都不錯,正品,送的書也很好
  •   內科的基本內容講得詳細,值得一讀,對臨床有幫助。
  •   體現的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雄厚的內科學水平。
  •   書很厚實,涵蓋面較廣,按照綱式編排內容
  •   書很好, 很實用
  •   內容沒想象的好。送了一本書,還算物有所值吧
  •   這本書原來是上世紀80年代上海二醫(yī)大老教授們一起主編的一本內科學指導用書。原來編書的那些主委大多已經不在,現在的主編就是這些承上啟下的一批老而彌堅的"中堅"力量的老專家。隨著新一輪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的發(fā)展,這些專家再次聯手為我們奉獻一本這樣的好書。這些人臨床業(yè)務能力非常出眾,如歐陽仁榮,錢家麒,陸惠華等.此書將會使我們受益匪淺。
  •   這本書對各科臨床醫(yī)生都適用,上月買的書給我做婦產科醫(yī)生的同學搶走了,只能再買一本。買這本書還會送一本內科影像學的書,打電話問了出版社,是真的,物超所值啊
  •   剛從這里買了一套,內容是沒的說,收到的時候書本已經是殘破的了,不知是發(fā)貨的時候就這樣,還是在運輸途中損壞的。總之不太滿意?。。?!
  •   這本同名書和第一版(1982年)相比,理論更多,實踐經驗及結論性語言欠缺些,對臨床指導意義就差遠了,讀后沒有留下第一版樣的印象,當然增加知識是肯定的。
  •   書的內容還不錯,總體滿意!但是有一冊里面一頁里有一片大大的黑手印,很讓人不爽!書的后封皮有一道深深的長劃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