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易中天
Tag標簽:無
前言
我也曾經是“文青” 本集所收,都是我的一些“文學作品”,有詩、散文、雜文、小說,還有評論。這些文字,曾于2008年1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結集出版,書名《高高的樹上》。這次收入文集,沒有再作修改。 說起來這也是“還愿”。因為在三十到四十年前,我本是個“文學青年”(俗稱“文青”)。從初中三年級開始,就寫了不少東西,主要是詩。高中畢業(yè)時,我給自己編了一本“文集”。當然,是“手抄本”。那時還沒有電腦,鉛字印刷太奢侈,也犯禁。甚至就連這“手抄本”,在“文革”中也付之一炬,燒得片紙不存。到現在,只能記起其中的一句—— 你默默無言的晚香玉喲, 請賜些兒暗香來吻吻我! 這樣的句子,很明顯是一個中學生在模仿五四時代新詩人。但這樣的情調,在當時卻是百分之百要挨批的。于是,我從“文學青年”,轉變?yōu)椤案锩嗄辍?。或者說,革命的文學青年。當時的口號,是“革命的青年有遠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這就應該“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豈能呆在花前月下,跟晚香玉卿卿我我? 就到邊疆去了,一去十三年! 十三年基層鍛煉,學生娃脫胎換骨。革命的文青,充滿“革命的豪情”。比如發(fā)表在《新疆文藝》的這首—— 沖開彌天的雪陣, 我們向沙海深處進軍。 那里有一塊被遺棄的土地, 盼翻身,它望斷晨昏。 語言,也盡量“工農兵”,比如發(fā)表在《解放軍文藝》的這首—— 熱死人的三伏天, 入夜才風涼。 忙了一天,累了半宿, 人人睡夢香。 即便寫愛情,姑娘愛的也是勞動模范。比如發(fā)表在《詩刊》的這首—— 誰不知道他打草打得最多, 誰不知道他下夜下得最勤, 他放牧的是全隊最好的馬群。 但,即便是只能表現“革命的主題”,也總還是希望能寫得文學一點,不要“太不像詩”。比如發(fā)表在《新疆文藝》的這首—— 停了,天上云;藏了,林中鴉。 兔子凍硬了耳朵,狐貍凍掉了尾巴。 就連天地間僅存的一點水氣喲, 也變成霜花朵朵,掛滿枝枝丫丫。 這跟當時通篇標語口號的“文革作品”比,也還是有點味道。也許,正是因為這點“味道”,我的作品很是被一些編輯欣賞,比如《新疆文藝》的鄭興富。鄭興富先生是新疆大多數青年詩人的恩師。許多人,比如楊牧,比如章德益,比如我,都是他發(fā)現、指導、栽培、推出的。那時,我們大多在社會的最底層,比如在兵團的農場當農工(體面的說法叫“軍墾戰(zhàn)士”)。我們的領導,有班長、排長、連長、指導員、營長、教導員等等,誰都能管你。能見到團長、政委,就算通了天。跟自治區(qū)黨報黨刊的編輯交往?想都不要想! 然而我們這些“文青”,卻幾乎人人都在鄭興富先生家吃過住過,受到過他們夫婦最盛情的款待。他們那不大的家,簡直就是文青們的“聯(lián)絡站”和“接待辦”。那可是吃飯要憑糧票,沒有單位介紹信就不能住招待所,弄不好就會流落街頭的年代??!我們這些當年的“打工仔”、“農民工”,又能給他們家什么回報呢? 能回報的,只有共同的夢想;而文學的夢,又總是做不完。 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慶幸能有這樣一段經歷。有一對企業(yè)家夫妻,也在新疆生活過,也曾經是“文學青年”。他們對我說,你的成功,跟你以前寫詩,有很大的關系。寫詩的人有三大優(yōu)勢:激情,想象,節(jié)奏感。這三條,你都用到《百家講壇》了,能不受歡迎嗎? 其實,他們少說了一點:當時我不但是“文學青年”,而且是“革命文青”。革命文藝是為工農兵服務的,這就要熟悉甚至通曉工農兵的語言,還要運用得輕車熟路、得心應手。這是要下真功夫的。1970年“批陳整風”時,我就曾經用最土的大白話,給兵團戰(zhàn)士講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相比而言,《百家講壇》這點事,還真不算什么。 這些都是題外話。因為本集所收文字,都基本上與那個時代無關,只能算是當年文學夢的一個延續(xù)而已。 就此打住。 2010年5月28日 初稿 2010年9月3日 改定(第一卷前言)
內容概要
《易中天文集》共十六卷,收錄了易中天先生從1980年到2011年三十年間各類著作共十八種,總計四百多萬字,內容涉及文學、美學、藝術、文化、歷史、法律、政治、哲學和時事。
第一卷,收錄了易中天先生的文學作品集《高高的樹上》,收有詩歌、散文、雜文、文學評論多篇和中篇小說兩部。這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夢想的延續(xù)和實現。這個夢,他做了四十多年。
第二、三、四卷,收錄了他的四部美學著作——《〈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美學論文集》、《藝術人類學》和《破門而入:美學的問題與歷史》。它們是1980到2004年間的作品。美學要求它的研究者既有邏輯思維能力,又有情感和形式的體驗能力,這兩種能力的鍛煉,使易中天在后來的轉型中變得游刃有余。
文集第五卷的《閑話中國人》,第六卷的《中國的男人和女人》,第七卷的《讀城記》和第八卷的《品人錄》。這些著作,寫作于1994年到1999年。這套“隨筆體學術著作”是易中天先生開始思考學術走向大眾、走向市場的嘗試,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歡迎,常銷不衰。
文集第九卷的《費城風云: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第十卷的《帝國的惆悵》,第十一卷的《帝國的終結》,與收入文集第十二卷和第十三卷的《品三國》(上下),共同構成了易中天的“歷史系列”。正是通過這個系列的出版,以及“品讀中國書系”的一再暢銷,易中天先生提出并實踐的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代、學者與大眾的“三個對接”,得到了公眾的認可。他提出的歷史暢銷書正說、趣說、妙說“三境界”,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2008年3月1日,《中華讀書報》將呂思勉、吳晗、易中天,并稱為三次“歷史熱”的代表性人物。
第十四卷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十五卷的《我山之石》和《中國智慧》。這三本書,以最通曉明白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我們民族那些古老的智慧。從周易到禪宗,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孫子兵法,魏晉風度,無不涉及。
第十六卷,收入了易中天的兩本雜文隨筆集——《書生傻氣》和《公民心事》。這是一些與前面十五卷頗為不同的文字。其話題,涵蓋民生、教育、媒體、時政、道德、法治諸多方面?;蜿胺袢宋?,或點評事件,或陳述觀點。短則數百,長則萬言,并沒有一定的體例。但一以貫之的,則是“書生氣,公民心,天下義,家國情”,是一個公民社會不能沒有的常識,以及那些社會轉型期應該思考的問題。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F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云”、“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首播即獲熱評。
書籍目錄
第一卷 高高的樹上
第二卷 美學論著集
第三卷 藝術人類學
第四卷 破門而入
第五卷 閑話中國人
第六卷 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第七卷 讀城記
第八卷 品人錄
第九卷 費城風云
第十卷 帝國的惆悵
第十一卷 帝國的終結
第十二卷 品三國(上)
第十三卷 品三國(下)
第十四卷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第十五卷 我山之石、中國智慧
第十六卷 書生傻氣、公民心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有人問我:人生之中,什么事最重要? 我回答:選擇。 又問:什么事最難? 我回答:還是選擇。 如果有人繼續(xù)問下去,那么,我還樂意于告訴他:最痛苦、最折磨人、最能釀成悲劇的,也是選擇。 這就奇怪。說選擇重要,并不難理解?!耙皇ё愠汕Ч藕蕖甭铮≌f選擇困難,也不難理解。公私不能兼顧,忠孝難以兩全,因此左右為難,狼狽不堪。但是,困難歸困難,有選擇總比沒選擇好,能選擇總比不能選擇好。沒有選擇,就沒有比較;有選擇的可能卻沒有選擇的權利,就更加痛苦。因為那不但意味著你會眼巴巴地失去最佳機會和最佳結果,而且意味著你只能任人支配甚至任人宰割,毫無自主權可言。沒有自主權,也就是沒有自由,當然也不會有什么幸福感。 所以,有選擇,能選擇,實在應該說是一種幸福。 但是,事實上似乎也不盡然。 有人告訴過我一個真實的故事:二戰(zhàn)期間,在一處德國法西斯集中營里,關押著一位美麗的猶太少婦和她的一兒一女。大屠殺前夕,為了拯救她的兒女,她被迫獻出了自己的肉體。然而,這位美麗而善良的猶太少婦萬萬沒有想到,她用貞潔和節(jié)操換來的竟只是這樣一個選擇的權利:她可以在兩個親生子女中選擇一個和她一起活下來。顯然,這也同時意味著必須由她選擇另一個孩子去死。于是她祈求法西斯允許她來替代去死的孩子,但得到的回答是:或者你和兩個孩子中的一個一起留下來,或者都去死。少婦如遭雷擊,茫然不知所措,而走向死神的隊伍卻繼續(xù)前行。就在兩個孩子即將跨進毒氣室門檻的那一瞬間,少婦大聲喊道:“留下我的兒子!”結果呢?結果是她的女兒被殺了,而她自己則瘋了。 你能說這樣的選擇也是幸福嗎? 沈石溪的小說《暮色》,寫的也是一次同樣痛苦、沉重和注定只能是悲劇結局的選擇。 在風雪彌漫的朵瑪爾草原上苦苦覓食的埃蒂斯紅豺群,已經餓了整整三天。就在整個豺群即將分崩離析甚至會互相吞吃的關鍵時刻,他們獲得了命運之神恩賜的一次轉危為安的機會,然而這一機會卻又必須用一匹苦豺的生命去換取。所謂苦豺,也就是釣餌,其命運當然是九死一生??嗖蛞览刹蛲踔付ǎx擇的標準只能是年齡加衰老度,再加上整個豺群的“民意”。按照這個標準,這個類似于人類社會中炮灰殉葬品敢死隊的角色,就幾乎注定了只能由豺王索坨的親生豺娘霞吐來充當。于是命運之神便在恩賜機會的同時也“恩賜”了難題:一方面,豺王索坨不能不指定一匹老豺來充當苦豺,因為非如此便不能保證這次狩獵的成功,從而把整個豺群從饑饉的魔爪下解救出來。他也不能指定別的老豺去充當苦豺,因為那會激起公憤,激起政變,從而導致整個豺群在饑寒交迫之中再毀于內亂。另一方面,他又實在不忍心親自宣判豺娘的死刑,盡管她將死得壯烈死得光榮死得重于日曲卡雪山。豺娘不但生了他,養(yǎng)了他,而且舍生忘死救過他,并正是為了保住他的豺王地位,才去和另一匹年輕公豺英勇搏斗而受傷,而提前衰老的。如果以衰老為理由而逼迫霞吐去充當苦豺,那就等于說,豺娘用生命為自己換來了王位和權力,自己卻用這東西去要豺娘的命。這實在太殘酷了。無論如何,索坨不能這樣沒有良心! 是保豺群,還是救豺娘,這真是“忠孝不能兩全”。 這種兩難選擇的尷尬局面,我們的古人大概是早就經歷過、想到過了。孟子就曾故意用一種輕松的語氣說: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不能得兼,那就舍魚而取熊掌。孟子說的“熊掌”,就是義,也就是群體生存這一最高利益。為了群體的生存,可以舍生取義,也可以大義滅親,就像舍棄魚一樣,何憾之有呢? 話是說得很輕松,可惜事到臨頭,誰也輕松不起來。 誠然,索坨作為豺王,為了豺群的生存,也曾決定要“大義滅親”。他一再硬起心腸催促豺娘去完成這該死的使命,同時也一再表示無可奈何,希望豺娘能面對現實,認命算了。無奈,豺娘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被親生豺兒逼上黃泉的現實,以至于公然發(fā)生了豺群社會中罕見的反叛行為:她猛然回頭咬住了代表群體來督促她執(zhí)行命令的豺王,咬住了他的耳朵。更糟糕的是,當豺群表示要懲處叛逆時(對于豺群來說,這完全是正義的行為),索坨竟然忘了他豺王的身份,公然橫在豺群和豺娘之間,阻止豺群對法律尊嚴的維護。毫無疑問,這不智之舉只能激起豺群更大的憤慨,從而結結實實把自己和豺娘一起推向死路。 辦法也只有一個,帶頭撲向豺娘,用豺娘的血洗凈自己身上叛逆的嫌疑。否則便只有和豺娘一起,被憤怒的豺群撕成粉碎。是殺死親娘,還是和親娘一起背叛群體,何去何從,必須當機立斷。 索坨面臨著最嚴峻的考驗。
后記
十六卷本的文集終于編完,很累。 再累也得有個交代。從第一卷到第十六卷,文集所收之文字,最早寫于1980年,最晚2010年,跨度整整三十年。但這并非三十年著作之全部。與人合作的,如《藝術教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黃與藍的交響》(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人的確證:人類學藝術原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藝術的特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漢代風云人物》(東方出版社2006年)、《從星空到心靈》(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都沒有收進來。另外,《新譯〈國語〉讀本》(臺灣三民書局1995年)、《大話方言》(原名《西北風,東南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香港三聯(lián)2004年)和《成都方式》(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也不收入。算了吧!十六卷,四百多萬字,評個“勞摸”,也夠條件了。 其實,不收入文集的,還有1980年以前的作品。至于大量沒有發(fā)表、出版的成品或半成品,此刻都裝在紙箱子里,單等“老鼠的牙齒去批判”。 實際上,我也曾想過,是不是不要出文集,只出一套四卷本或者六卷本的“精選集”?但后來發(fā)現很難。一方面,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家養(yǎng)的孩子,總歸自家看著俊。另方面,硬要說某些著作就是“精品”,也未免“王婆賣瓜”。總之,書多好的少,挑也挑不了,不如統(tǒng)統(tǒng)當作大白菜,論堆賣。 然而,挑不出精品,卻挑得出毛病。這些毛病,有的可算“軟肋”,有的就是“硬傷”。軟肋可以不問,硬傷卻不能不管。2010年2月11日,《中華讀書報》發(fā)表李蓬勃先生的文章,指出了《漢代風云人物》一書的“十大硬傷”。雖然李先生很客氣地稱之為“瑜中微瑕”,但我自己清楚,那些恐怕都不是什么“微瑕”,而是“腫瘤”。何況,這樣的“腫瘤”,《漢代風云人物》當中有,其他書里面,也未必沒有。 于是,我委托《光明日報》策劃部主任單三婭,輾轉聯(lián)系到李蓬勃先生,向他表示衷心感謝,并將部分著作寄去,請他繼續(xù)挑錯。其實應該感謝的,還有許多人。比如《品三國》的責任校對唐讓之先生,《咬文嚼字》編輯部的金文明先生,都幫我糾正了不少錯誤。也有一些讀者,或來信,或發(fā)帖,熱心地指出各處疏漏。能夠回復的,我都以各種方式表示了謝意和歉意。未能回復的,謹在此一并致謝和致歉!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某些錯誤,在再版重印時已經改了過來。未能糾正的,本次收入文集則一律不作修改,而采取加注的方式來改正。這樣做,一是為了向歷史負責,二是為了給自己敲警鐘。第三,也算是充當一回“反面教員”。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兩則笑話。一則是外國的,有點“黃”。這笑話說,有一天,某神父開車帶一妙齡女郎出行。途中,神父忍不住把自己的手,放在了女郎的大腿上。女郎笑問:神父,《圣經》第某章某節(jié)怎么說來著?神父滿臉通紅,慌忙把手收回?;丶液?,神父急查《圣經》,才發(fā)現那句話竟是:如果你能再深入一點,就能得到更多的快樂。于是,該神父痛心疾首地說:這都是專業(yè)水平不高給害的呀! 另一則笑話是中國的,叫《翁仲》。所謂“翁仲”,原本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引入中國。初為銅制,號曰“金人”。后來,則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也包括動物和瑞獸造型的石像。有一次,乾隆皇帝路過一座古墓,看見這些石像,便問隨扈的翰林學士“是什么”,其中一位答曰“仲翁”。這就搞顛倒了。于是,乾隆將他發(fā)配到山東去當通判,并賦打油詩一首曰:翁仲緣何曰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而今不得入林翰,罰汝山東作判通。這詩故意把最后兩個字都顛倒過來,一時傳為笑談。 這樣的笑話我也有。比如孔融的朋友“脂習”,就被我誤為“習脂”,跟前面所說那位翰林的錯誤,如出一轍。幸虧后來被金文明先生看出,這才得以改正。又比如“累累如喪家之犬”,居然被我寫成“落落如喪家之犬”,錯得連自己都莫名其妙。但錯了就是錯了。白紙黑字,不容抵賴。被人嘲諷,也是活該。 其實不要說是著作,就連我的人生,又何嘗沒有“錯別字”?這樣算下來,不錯的,大約就只有那點理想和追求了。 遂賦七律一首,以為自嘲—— 雕龍其實是雕蟲,四十年來猶未工。 東扯西拉貓狗斗,南腔北調馬牛風。 子孫有量裝孫子,翁仲無端作仲翁。 百孔千瘡君莫笑,有時魂夢與人同。 謹以此文集,告慰母親大人的在天之靈! 易中天 2010年12月23日初稿 2011年4月1日改定
媒體關注與評論
從原典中汲取精萃,把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性結合起來,創(chuàng)建一個現代文化來支撐現代中國的建設,《易中天文集》的結集出版,是很有意義的。 ——吳敬璉 易中天最早從事文學、寫小說,“《高高的樹上》像易中天的青春痘”,是他青春期的印記。 ——馮侖 則回憶了當年和易中天一起相互很投機地討論美學理論的情景。 ——鄧曉芒 吳思則認為,他和易中天很相像,文學出身后進入歷史。 ——吳思 “自己和易中天一樣是學術上的土匪”。 ——秦暉 自己和易中天都是資深學術流寇,在學術上到處亂串,“我們都是有底線的反動派。” ——張鳴 “趕回北京參加《易中天文集(1-16)》首發(fā)式。這些書收集了易先生從1980年到2011年三十年間各類著作共十八種。他認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割斷自己的歷史。任何改革和創(chuàng)新,都需要立足于本民旅的文化土壤。易老師是我的朋友和老鄉(xiāng)。我很喜歡看他的書,更喜歡聽他的湖南話。” ——于建嶸 “易中天自擬的條幅是‘書生氣,公民心,天下義,家國情’,但自稱‘麻匪’、‘流寇’,興之所至,跨界寫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大致可成為一個現象,吳思、張鳴均自稱‘土匪’,不拘一格,因為有‘文青’的底子,所以文章好玩好看。我也是從小被家長批為‘玩物喪志’,術不專一,心常旁鶩的。” ——楊東平
編輯推薦
《易中天文集(套裝共16冊)》編輯推薦:自央視“百家講壇”熱播以來,易中天便一躍成為電視傳媒觀眾眼中的“明星學者”,其暢銷作品如《品三國》系列,“品讀中國”書系、《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及續(xù)篇《中國智慧》、《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等,深受全國廣大讀者的歡迎。 《易中天文集(套裝共16冊)》除了全部收入上述經典作品之外,還將易中天在學術耕耘領域重要的代表作《〈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和《破門而入》一舉囊括。此外,以《高高的樹上》為代表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書生傻氣》、《公民心事》為代表的現實關注,全方位地展現了易中天為人為文的神采全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