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徐則臣 頁數(shù):255
Tag標簽:無
前言
寫作十余年,琢磨寫作這件事也十余年,偶有心得思索,記之,忽一日,大大小小短短長長搜羅出來,竟也成了這本書。十余年不足兩厘米厚,于是感嘆時光之輕慢,于是也感嘆人力之卑微。但是沒辦法,寫作已然艱巨,十年又能積累幾個厘米,何況心得思考,那只是勞作前的焦慮和勞作后的激動,是肌肉平息時的幾下律動和精神安詳后的三兩嘆息——如此想來,能有這一個多厘米,我也算是勤奮的。人會喜歡這山望那山高,人也會更愛那些輕易拿不到的東西,比如我,一個寫小說的,多年的愿望是出一本散文隨筆集。如此持久和隆重,別的小說家可能要笑話。的確,在當下中國,很多小說家的散文隨筆結集遠比小說成書容易,三兩年就兩三本,我搞不懂這件事是如何做成的:是他放下了小說改治了散文,還是業(yè)余時得到散文寫作的神啟?在我看來。散文是比小說更加艱難的文體。小說因為要故事,有細節(jié)、想象和虛構,這些都占地方,稍加鋪排就得掀過去幾頁紙,假以時日,積累起幾個厘米不是大難事;散文隨筆需要更多真誠的情感和思考,這都是干貨,你不可能每天都有好想法值得告訴別人,你也不會時時都能生出新感情,而且這種表達從來需要節(jié)儉,你寫到揪光頭發(fā)吐了血也未必能壘出個可觀的厚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對散文隨筆充滿敬畏,對小說家的散文高產存有疑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對出一本集子懷有持久隆重的向往?,F(xiàn)在總算有了這一個多厘米,一個小說家的虛榮心被散文隨筆滿足了。當然,我不敢說這些情感和想法一個個都好到了可以拿出來展覽的程度,但我基本上可以保證,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第三只眼一直盯著五個字:修辭立其誠。基本的東西我要求自己盡力做到。這話說得好像很仗義,就跟寫作都是為了別人似的,就像作家都是白求恩,背著文學的藥箱千里迢迢只要救死扶傷——不是,我以為寫作首先是為了自我表達;就像我記下這些事關文學的思考與心得不是為了“告訴”,而僅僅是要“說出”,說出我抽完煙后,感受到的尼古丁在舌尖上、喉嚨里和肺葉中分別是個什么味道:一個人感受到的文學的尼古?。ㄕ埼鹱隹茖W和道德上的判斷)般的世界。不是開壇布道,而是,自我揣度,暗暗品味:寫作類如抽煙,煙消霧散了,尼古丁是剩下的焦慮和激動,是好是壞都被自己吞了下去——如果真要把“告訴”也算作一個目的,我以為那是額外的,就像讓別人吸了二手煙。這本集子就是積累了十余年的尼古?。蝗绻闩銮纱蜷_,它就成了二手煙,希望它健康,有益你身心。
內容概要
寫作十余年,琢磨寫作十余年,徐則臣積十余年之心得思考成《把大師掛在嘴上》。
一輯解讀經(jīng)典與大師,從托爾斯泰開始,提供個人化的獨特理解;一輯親臨“紙現(xiàn)場”,以東西文學史為鑒,評說當下文學;一輯反躬自問,坦陳一個作家的精神成長史。
擅虛構者眾,長品評者亦眾,但能兼治并優(yōu)者,新一代作家中,出其右者寡?!栋汛髱煉煸谧焐稀返牟湃A與魄力毋庸置疑。
作者簡介
徐則臣,1978年生于江蘇東海,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文學碩士,上海作協(xié)專業(yè)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午夜之門》、《夜火車》、《水邊書》,小說集《鴨子是怎樣飛上天的》、《跑步穿過中關村》、《天上人間》、《人間煙火》、《居延》等。曾獲春天文學獎、西湖·中國新銳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7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百花獎、《中篇小說選刊》2008-2009年度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等。根據(jù)中篇小說《我們在北京相遇》改編的《北京你好》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佳電視電影獎,參與編劇的《我堅強的小船》獲第四屆好萊塢AOFN際電影節(jié)最佳外語片獎。2009年赴美國克瑞頓大學(CreightonUniversity)做駐校作家,2010年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部分作品被譯成德、韓、英、荷、日、蒙等語。
書籍目錄
自序
輯一 從托爾斯泰開始
靈魂鏡視者
孤絕的火焰
從一個蛋開始
如果我說,卡佛沒那么好
《純真博物館》和帕慕克
福克納的遺產
無用之用
簡筆畫的奈保爾
把大師掛在嘴上
拉美文學的遺產
經(jīng)典、難度和動蕩的名單
看奧茲演講
世界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
一部值得張揚的偉大小說
看麥克尤恩的《贖罪》
當?shù)赖略庥鲎饑?br /> 天使與魔鬼
輯二 紙現(xiàn)場
《羅坎村》的意義
歷史活在細節(jié)中
一只古典貓的現(xiàn)代玩法
小說、世界和女作家林白
異化者的天堂
那些梗著的脖子
風聲浩大
她讓塵埃都落定
曹乃謙:在針尖上跳舞
以自己的方式
序水格長篇小說《霓裳》
李浩小說的幾個關鍵詞
小說的聲音之旅
讀李尚財?shù)男≌f《檸檬色》
拿什么為“先鋒”招魂
通往寧和與安妥之路
浮華之前
把初戀還給大家
讓“人”從官場里站出來
輯三 一個人的烏托邦
陽光與陰影
紙上少年
看《圍城》的那些年
轉身
紙上生活
新世紀.com
遙如古人的師兄越來越近
想起無名氏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虛擬的盜賊
回到最基本、最樸素的小說立場
零距離想象世界
新媒體時代與文學
中國文學的世界之路
在世界文學的坐標中寫作
走過花街的今昔
歷史、烏托邦和文學新人
我寫中篇,因為我有疑難
跑步穿過中關村
此心不安處是吾鄉(xiāng)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很多年里我都不喜歡托爾斯泰,雖然他是我最早拜讀的大師之一。不是因為他寫得不好,而是因為他寫得太好了,好到所有人都在說他好,那么我就不喜歡——對眾口一詞的大師和圣人我有莫名其妙的警惕和拒絕。魯迅也如此,我對中學課本中所有魯迅文章被闡釋出的無比豐饒的微言大義感到絕望,我受不了語文老師“說文解字”般地把巨大的意義落實到一個個標點符號上。至于么?我只能不喜歡。當然這是個相當情緒化的錯誤,大學畢業(yè)后我重讀魯迅和托爾斯泰時,為此備感后悔,好書是栽培身心的原始股,讀得越早你賺得越多。所以得盡力把虧欠的給補回來,這些年我反復重讀。我把自己變成了過去一直討厭的那種人,提到托爾斯和魯迅我就要忍不住對你跳腳:好啊,你一定要讀?!m然時下搞文學的國人已經(jīng)習慣了把拍托爾斯泰巴掌視為矯情和惡俗,沒關系,像當年堅持的情緒化一樣,我還要再堅持一回。托爾斯泰長得丑,為此半生自卑和苦惱。我打開老托的畫傳一張張照片和畫像翻看,朋友看見他的大胡子、崎嶇的五官和深邃的目光,說,帥呆了,好一張山河歲月、世道人心的臉!托爾斯泰泉下有知,聽了不知會作何感想。朋友把我的話說了。在這張臉上你的確能看到山河壯闊、歲月浩淼,看到世道繁復、人心忠直。不知道當年須髯飄飛的托爾斯泰攬鏡自照時,看到的是什么。年少時,他每一次站在鏡子前,都要為一縷總也不服帖的頭發(fā)、為自己難看的高額頭和凸下巴懊惱和焦慮。我斷定托爾斯泰是個愛照鏡子的男人。丑人皆如此,照鏡子為尋求安慰,希望自己一覺醒來成為湯姆·克魯斯,這和自戀既背道而馳又殊途同歸;年既長,托爾斯泰繼續(xù)照,他在鏡子里由五官看到了內心,由自我看到了身處的整個世界。正如我們現(xiàn)在在鏡子里看到的托爾斯泰。一個作家,一生最大的任務也許正是照鏡子。先審視自我,從肉身到靈魂,然后推己及人,再由人心抵于更廣大的世道。早期的作品《童年·少年·青年》和日記里,托爾斯泰已經(jīng)把自己定位為忠誠的鏡視者。在一個虛榮和作弊也可以博得理解和合法性的年齡里,托爾斯泰已經(jīng)早早地把自己置于兩面鏡子之前。一面鏡子實實在在,輕觸微溫,他拍打自己只能在幻想中才可以變英俊的臉,鏡子殘酷不說謊,一如既往,托爾斯泰的虛榮無處藏身;如果這還不夠慘,那在看不見的幽暗處,另一面鏡子接著豎起來,抽象,是看不見的刀,這是他自愿的,他立志自虐般地盤剝自己的內心和欲望,他決意把最隱秘的煎熬和盤托出,務求真實,像對待敵人一樣徹底,讓欲望、缺陷和丑陋來個底朝天。靈魂的審查官不會躲在日記里工作,他要行諸文學作品,把真實的靈魂公布出來:對,這個人就是列夫·托爾斯泰,這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寫出的人物,他們如此這般說。我們的文學理論中有古訓:修辭立其誠。經(jīng)得住這五字真言推敲的寫作者大概鳳毛麟角,且不說眾多只愿在自己外圍打轉的人,寫了一輩子無關痛癢的應景文章說了數(shù)萬噸場面話,即便那些咬牙切齒要用自我連通世界的作家,在自己跟前擺一面鏡子時,是否還有勇氣說:我究竟是誰?我們中的勇敢者,也許做得到不虛美,是否也做得到不隱惡?而寫作的基本之義就是省察自我、勘探人心,直面和正視靈魂之丑陋和欲望之淵源。如果真拿“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之美譽來尺度作家,我們還是認了吧,絕大多數(shù)都是假冒偽劣產品。知己方能知彼,洞悉人心然后兼濟世道。無疑勘探靈魂乃是作家最大的職責與道德,如果匡時救世,把筆落到更遼闊的世界上,那也不算越位,不過是將興趣擴展到一個國族的靈魂上而已。老托爾斯泰永為典范,他為俄羅斯的靈魂搬來鏡子。一個國家的問題不會比一個人的更小,他不得不用筆鼓呼,公開與沙皇叫板,但這依然還不能分解他對俄羅斯的憂患。老人家不僅要在信仰和理念上完滿“托爾斯泰主義”,他還須俯身躬行,行動起來才能真正心安。辦學,從基本的文化啟蒙開始。壯大俄羅斯的心智;克己苦修,仗義疏財,解放農奴,還地于民;伯爵先生要在世俗和精神兩個層面上塑造出健康的俄羅斯人。 一個人是否能夠改變世界?遠道而來的托爾斯泰信徒會說:當然。也許更多的人傾向于保守和矜持,他們說:一個人只能是一個人。 ——就算這樣吧,那托爾斯泰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一再重讀之后,我的想法是: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倔強的老頭。在文學上他是大師,在世俗中他是圣人。在俄羅斯瞻仰過托爾斯泰故園的師友送我件禮物,褐色木質相架,圖片里的老托爾斯泰目光如炬,須發(fā)崢嶸其白如雪;面相山河歲月、世道人心。師友說,他是單為我“請”來的。一個“請”字,有他對老托的尊崇和隆重。相架在我書桌上,此刻,能聽見我敲打出的每一個字。如果須發(fā)之間的耳朵夠好,一定能分辨出那些聲音足夠真誠。這個喜歡照鏡子的老頭,已然成了一面鏡子。
編輯推薦
《把大師掛在嘴上》這部隨筆集收錄其新世紀以來文學批評類文章五十余篇,分為“從托爾斯泰開始”、“紙現(xiàn)場”和“一個人的烏托邦”三輯,既有對海外文學大師的致敬,也有對當下中國文壇新銳的關注,并結合個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梳理了對經(jīng)典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探討了當代文學突圍的種種可能。寫作是摸著石頭過河,大師和經(jīng)典就是燈塔。他們在指引和照亮,提供光明的同時也提供黑暗,他們也是標高和度量,所以過河要時時抬起頭來。大師就是大師,經(jīng)典就是經(jīng)典,擺在那里了??蔀槭裁纯邕^了一個世紀之門我們就羞于談及甚至無視他們了?當下文學的“燈塔”在哪里?我們權衡一部作品的標準是急功近利的所謂“道德”、“現(xiàn)實”,還是它逼近經(jīng)典的可能性?也許文學在今天也到了細分的時候,就像其他的工作,就像學術研究,分工越來越細,學科劃分越來越精密:因為整體感和陌生感正在流失,五項全能和學貫中西從此以后將越發(fā)艱難,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只有深挖洞廣積糧,在某個題材和領。域內以做學問的態(tài)度坐定冷板凳,更加忠直于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體悟和思考,在同中辨異,于無聲處聽驚雷,或為正途。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