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易中天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場演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一部新著。這六場演講的題目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易中天先生以其特有的生動、幽默、睿智和博學,引領讀者游弋恢宏的中國文化圣殿,領悟中國智慧的真諦和內涵,從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中獲得啟迪。本書是易中天繼“百家講壇”節(jié)目成書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后又一部力作,也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姐妹篇。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易中天 品三國》、《《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書籍目錄

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辦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或者說,敵人擺開陣勢,卻等于沒有陣勢;舉起胳膊,卻等于沒有胳膊;緊握武器,卻等于沒有武器。為什么?找不到攻擊對象么!這就是所謂“無敵”了(乃無敵矣)。但,這是敵人“無敵”,不是我們“無敵”。敵人無敵,也不是因為他們戰(zhàn)無不勝,而是我們不跟他打。對手都找不到,可不就“無人與之為敵”?所以,敵人并不“牛”。同樣,如果因此認為我們“牛”,也大錯特錯!正如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所說,所謂“無敵”,并非因為我們多么厲害,多么強大,多么不可戰(zhàn)勝。相反,是因為我們無意以武力爭霸天下(非欲以取強無敵于天下也),也根本就不想打仗,這才弄得敵人無戰(zhàn)可勝,也才顯得我們“天下無敵”。而且,這種狀態(tài),是在倉促之間因為不得已,才實現的(不得已而卒至于無敵),沒什么了不起!可惜,人,都是容易犯糊涂、翹尾巴的。他很可能會把“敵人找不到對手”,看作“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錯解了“無人與之為敵”。那樣一來,可不就會把“慈愛、節(jié)制、不打第一槍”這三件珍寶,都給丟了?因此必須高度警惕,把“無敵”視為最大的禍患(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顯然,所謂“行無行,攘無臂,執(zhí)無兵”,講的是敵人。所謂“禍莫大于無敵”,警告的是自己。那么,所謂“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說的又是誰呢?是敵人.也是自己。為什么?因為一旦我們自己喪失了“三件珍寶”,變得殺氣騰騰(失慈)、自高自大(失儉)、不可一世(敢為天下先),矛盾對立的雙方就會轉化,事情的結果也會變化。怎么變?敵我雙方,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我們,由挨打的變成打人的;敵人,則由打人的變成挨打的。結果,按照“誰打人誰倒霉”的邏輯,自然是變得對敵人有利。原因,則因為我們自以為天下無敵。所以,老子才會諄諄告誡大家“禍莫大于無敵”。

后記

2009年9月至11月,我應中國移動公司邀請,在福州、重慶、綿陽、咸寧、南京和黃石做了六場演講。題目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和《禪宗的境界》,總標題為《中國智慧》。演講結束,負責講座事宜的北京天道和圣文化發(fā)展公司,將記錄稿發(fā)來,建議整理成文,公開出版。這倒也是慣例,并無不可。但我自己看了以后,覺得如果只是做一些文字上的潤飾和訂正,固然省事,卻有不負責任之嫌。因此,又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對記錄稿進行大幅度修改。內容既有增刪,結構亦有調整,文字也改頭換面,實際上等于重新寫過。做這樣一種“脫胎換骨”的修改,受益者其實首先是我自己。因為這就迫使我對這六個題目重新思考,也迫使我對相關典籍重新閱讀,豈能一無所獲?在此,我要向發(fā)出邀請的中國移動公司,以及做了大量工作的陶冶、蘇曉敏和解丁丁三位女士,表示衷心感謝!中國智慧,是一個大題目。它的內容,當然決不僅限于本書所言。但我以為,《周易》、先秦諸子、魏晉玄學和禪宗,是精華中的精華。其中,儒墨道法的主要思想,我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已經講過,還出版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上海文藝出版社)和《我山之石》(廣西師大出版社)兩書??上б驗橹黝}和結構的限制,沒能夠講中庸,老子的方法也基本沒講,這次正好補上。這兩本書加這兩講,再加上《周易》、兵家、魏晉和禪宗,則中國智慧的精華,便都走馬觀花地瀏覽了一遍。

編輯推薦

《中國智慧》: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字刑煲字刑旖淌谧钚铝ψ髦芤椎膯⑹?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 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 禪宗的境界妙析中國原典精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智慧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0條)

 
 

  •   在去西藏之前,逛書店,忽然發(fā)現易中天老師又出新書了——《中國智慧》,二話不說,趕快買來。有一些人的書基本上只要出來我就可以買,不用猶豫,比如梁爺(梁漱溟)、馮爺(馮友蘭)、易中天、傅佩榮等等,這幾位的思想是我比較喜歡和欣賞的,他們的書都比較有技術含量,屬于每一本書都能讓我受益匪淺的類型。正好出門西藏,隨手把這本書帶上,回來的時候已經讀完,深覺過癮。去西藏之前,在書店見到易中天老師的新書《中國智慧》,買回來,正好去西藏會有一些時間,就順便帶上,來回的路上加上在西藏曬太陽的時候就讀完了。在西藏讀了兩本書,一本是易中天老師的《中國智慧》,一本是石田裕輔《最危險的廁所和最美麗的天空》。第二本是在風馬的小書架上拿的,里面是石田騎車周游世界后的一些見聞和感想,非常的有趣。主要說說《中國智慧》吧。這本書是易中天老師在09年底給中國移動做的幾次演講的主要內容,分為六部分: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誠如本書封底所言: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啟迪。讀易中天老師的書總能學到很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至于說智慧,還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個人修養(yǎng)、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會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啟發(fā),有不同的收獲,但是我相信開卷有益,尤其是易中天老師的書。在《中庸的原則》中很講到中庸“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的時候說即堅持原則,又靈活很難。這話說的沒錯。我們是要么一點原則都沒有,人云亦云,要么就是認死理,刻板死性。儒家認為“有經有權,需要很高的修養(yǎng)”,非常正確,沒有修養(yǎng)的人就是盲目的改變,根本沒有原則。甚至把自己不堅持原則認為是自己的原則。后面講到要“守住底線”,這也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做不到的!我們已經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金錢等誘惑,根本就沒有底線可言。而易中天老師建議我們怎么守住底線呢?一是不說假話。不說假話就可以守住底線,避免很多錯誤;如果做不到不說假話,那就做到不說話。其實很多時候不說話比滔滔不絕、侃侃而談要成熟、穩(wěn)重,并且那些假大空的話語說很多一點意義也沒有,反而會對其他人、社會產生危害,因此我們自己要時刻提醒自己,如果自己說出的話都是廢話、一點信息量也沒有、都是閑話,那我們還是閉嘴的好。在《中庸的原則》里面《中庸與和諧》一節(jié),易中天老師談到了如何做到和諧里面第二條講到要“唱反調”,看了很有感悟。其實在企業(yè)中,你的員工是否有和你唱反調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贊歌,全部是歌功頌德,那你作為企業(yè)的領導者就應該反思了,你就快了,估計很快就要出事了。因為沒人敢跟你唱反調,沒人敢說你的不對,沒人敢于指出你的錯誤,那你和你的企業(yè)不是很快就要完蛋了嗎?其實君臣關系、領導和下屬的關系應該是“濟其不及,以瀉其過”。具體做法就是:一件事情,領導認為可行,下屬發(fā)現還有問題,就提出問題來,作為補充,使這件事真正能夠做成。這叫做“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相反,領導認為不行的事情,下屬發(fā)現還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來,以便去掉那些“不行”,這叫“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叫唱反調。我想這一點對于現代企業(yè)管理非常重要,我們有太多的人只愿意聽、只能聽那些好聽的、順耳的,而對于那些不好聽的、提出意見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擊報復,真的忘記了“忠言逆耳”了!在《禪宗的境界》里,易中天老師的一句話我深以為是:“印度人是最耐煩的,中國人是不耐煩的,中國人從來就認為,一件事差不多就行了。所以,佛教要中國化,就必須簡易化。”的確如此。尤其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有幾個人能有耐心讀完一篇長一點的文章呢?我們已經越發(fā)的不耐煩了,我們不能給予親人更多的關心與呵護,心緒煩亂是我們的通病??磥碓谶@一點上我們要好好的向印度人學習了。 閱讀更多 ›
  •   喜歡易老師的風格,語言風趣幽默,娓娓道來,敘述問題平民化,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獨到會心處,合卷細品其樂融融,此書內容淺顯易讀,讀完此書有欲探隱幽,逐級而上之感。
  •   第一次看易中天老師的書,卻深深的喜歡上了,萌生了要看易中天老師其他書籍的想法。一本書,合不合你的胃口,要看你處于人生的哪里,心境如何,無論如何,這本書我非常喜歡,非常推崇。
  •   是一本淺顯的書,閑來無事隨手翻翻。如果想了解一下易先生對國學的看法,大可買來一讀;如果對易、道、儒、法等各家有一定基礎的,就千萬不要買了。
  •   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雖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乏對文化的錯解,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態(tài)度,尋找自己的心靈之所
  •   書中的東西都是國學經典,但是,每個內容感覺只是點到為止,不夠詳盡。
  •   《中國智慧》太棒了,我很喜歡。
  •   基本屬于賭不下去的級別。
  •   亞馬遜第一次購物,也是一批次中最快最包裝完美到達的,兒子看了評價說:不錯,真不錯,是我喜歡的。呵呵,小得意下!各位師傅辛苦了!
  •   超好的書,正在指導這女兒讀!
  •   已經看完了,對周易,孔子,孫子,老子,禪宗有了初步認識,值得進一步了解。
  •   平實的腔調,詼諧的語言
  •   這本書很好,亞馬遜就是不一樣,物流超給力!贊一個!
  •   總覺得,易中天的講座和書都只適合于歷史初學者
  •   好多評論這本書不錯,期待閱讀中
  •   不錯噢,講得非常的詳細哦
  •   不錯,從中學到很多。
  •   一股新書的墨味···
  •   中國人需要中國智慧,很不錯的書?。?/li>
  •   中國智慧 很好
  •     作者后記所說,此書加上之前兩書,是中國智慧的精華,是給大家觀其大略的,說得很對。本書分為六部分,講的都是之前還沒講過的,其中魏晉與老子較難讀。此前《我山之石》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后,與其有重復成分,但本次均為未言之知,包括魯迅等人說過的都盡量避免,可謂用心。智慧均為古物,內容靠古人,但成書觀感則看作者了。寫中國智慧的書何其多,但多為盜名騙錢之作,易中天的這幾本書很好讀而且很清晰,乃普及之要本。
  •     看了這書,再次感覺到自己的膚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可以研究,我是連皮毛都還沒有接觸到啊。雖說當年中學選修的就是歷史,那些背誦過的,接觸到的歷史材料,卻是被天朝加工和美化過的,真實的歷史反被蒙蔽了。“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碑斒聦嵵饾u浮出水面,當自我判斷的能力慢慢形成,價值觀已然定型,我告訴自己,更要豁達和包容。古人的智慧,今人要好好沉下心來吸收。
  •     至今為止,易中天先生有兩本書,是我看過兩遍之后還想一再重讀的:一本是《帝國的終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批判》;另一本,就是這本《中國智慧》。
      書評這個東西,就是一時興起而作。
      
      第一次讀到《中國智慧》這本書,是在高考之后,“當代科舉”給我傳授的世界觀還持久彌漫在頭腦之中不肯散去。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大一那年的寒假。文筆幼稚,如今竟不忍猝讀。
      而《帝國的終結》第一次讀是在5·12地震之后躲在帳篷里看的;第二次讀,是在初次來大學的火車上。《帝國》的書評,等將來有機會重讀之時再寫吧。
      
      現在看來,本書評部分描寫像是廣告語……對原書的批判沒有相應篇幅來展開,這也是以后做書評需要改進的地方(將來有機會重讀的話,就得另起爐灶再來一篇了)。(注:【《中國智慧》原文引用】)
      但為保證原汁原味,對當時的文筆原封不動。希望有不嚴謹之處,能得到諸位評價的真誠指正。
      
     ?。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秸娜缦拢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br />   
      近日拜讀了易中天教授的《中國智慧》一書,這本書是易老師今年才出版的新書。這是一本關于智慧的書,而且是中國特色的智慧。
      當然我讀這本書感覺很不過癮,總覺得這本書“不全”,是個“半拉子”!后來看了作者的《后記》,才知道本書論述的主要內容是作為易老師自己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和《我山之石》兩本書的補充——其中內容很重要,但是在這兩本書中由于主題和結構無法涉及或是展開。所以作為通讀過易教授《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本書的讀者,我自然感到求之不得,甚至覺得是意外收獲。
      本是一共六章,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腰封上寫的“精妙解析了中國原典的精髓”就是對本書主旨的集中概括。我認為“缺失”的部分,就是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而這些內容,正好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和《我山之石》兩書的核心內容。這幾本書放到一起,易中天教授的“中國智慧”大知識體系才充分建立起來。(為了論述方便,節(jié)省字數,后面有些觀點直接引用了作者的原文,以仿宋字體的段落標出。)
      先秦諸子的智慧源頭、乃至中國智慧的源頭,其實就是《周易》(分為《易經》《易傳》兩部分)。“周易”,現在看來,有的人就會認為是“迷信”,是用來算卦的。其實當初《易經》的功用,就是“卜筮”,是占卜的法則的總結;而《易傳》是用來注釋《易經》的,是哲學書。但是要強調的一點,是“《周易》是巫術當中有哲學,至少有哲學精神”。
      《易經》是源頭、起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金字塔”。以它為起點,發(fā)展出的支流(按時間發(fā)展來看)首先就是道家的《老子》,之后是儒家和墨家、法家等等。臺灣師范大學的曾仕強教授表達過這么一種觀點:最最玄妙的道家思想是給智慧高深者講解《易》的;儒家是給中等智慧的人講解《易》的;墨家是給最底層的勞苦大眾講解《易》的。
      但是根據易中天教授的觀點來看:孔子(儒家)開風氣之先,隨后出現的墨、道、法三家是為批判儒家而誕生的;繼承老子思想的是莊子和韓非子。老子冷冰冰,韓非就冷眼旁觀;老子用辯證,莊子就哲學思辯;老子無為,韓非就假無為,而莊子真無為。
      根據易老師《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儒墨道法這幾家還有個邏輯關系:孔子想要回到周代(弘揚西周等級禮法);墨子就更進一步,取消人們之間的等級差別(“兼愛”);老子更狠,干脆回到原始社會(“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韓非子代表的法家,全盤否定前面幾家,直面現實,關注當下(“祖宗之法不可法”)。
      再回到《中國智慧》,易教授為我們補充了兩節(jié)很重要的、以前沒有講到過的關于先秦諸子的內容: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
      中庸,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因為絕大多數人對“中庸”沒有正確的認識。為什么要講中庸?因為《易》需要中庸,需要“執(zhí)中”?!兑住肥亲兓?,是動態(tài)地認識世界。宇宙中一切都在變,唯有“變”是不變的。但是變化需要講求“度”,必須要變,但不能毫無章法地亂變,要變得恰到好處才對。那怎么才恰到好處?子曰“過猶不及”者是也。
      
      【而中庸就是無過無不及,就是恰到好處。但中庸不是沒有原則的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沒原則。其實,中庸本身就是原則,而且還是最高原則?!?br />   
      把易教授的觀點總結一下,就是以下四句:中庸是道德境界,中庸是思想方法,中庸是處世哲學,中庸是做人藝術。
      中庸是中國智慧,但不是唯一的中國智慧。有中庸,就有“非中庸”,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張中庸。法家(韓非)的智慧是斗爭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是轉化的智慧。而兵家的孫子和道家的老子思想中有相類似的地方,所以講老子思維的之前先要了解孫子的思想。
      孫子(孫武)講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但是這說明了孫子的“反戰(zhàn)”嗎?根據易老師書中所講,不是的。孫子的真實意思應該是“在(攻城)戰(zhàn)爭進行之前,就使敵人的軍事力量(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zhàn)能力)嚴重短缺以致無力抵抗”,從而達到“不戰(zhàn)而勝”的目的(詳細的論述請參見這本《中國智慧》)。其實孫子不是慈善家,是戰(zhàn)爭經濟學家,一切都以戰(zhàn)爭所付出的成本為思考的核心。正因為打仗成本太過高昂,所以要“慎戰(zhàn)”,因此要盡可能地降低作戰(zhàn)成本。所以“不戰(zhàn)而勝”最是理想,也是戰(zhàn)略學家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軍事家,孫子的學說中充斥著理性思維,冷靜分析和理性思考戰(zhàn)場上一切可能的狀況。理性,就需要冷眼旁觀。而冷眼旁觀最知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在我看來,僅僅只有老子和韓非兩人而已。在易教授看來,韓非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老子的“冷酷”這一點。
      但是,雖然表面上冷若冰霜,但老子卻是悲天憫人、慈悲為懷。雖然《老子》一書中講到過戰(zhàn)爭場面,但老爺子本質上是“人道主義”的,是真正的“反戰(zhàn)”。跟只講求利益的孫子比起來,老子更有一種境界,一種為天下蒼生而思考的精神。
      先把易老師于后文中總結的句子放出來,我們先入為主地看一下易老師對老子的態(tài)度:
      
      【《周易》是變革的哲學,《老子》是不變的哲學;孔子是中庸的哲學,老子是否定的哲學(老子喜歡“唱反調”)。對于繼承了老子思想的人來說:莊子是“真無為”,韓非是“假無為”;真無為和假無為,是老子思想這枚“硬幣”的兩面,莊子和韓非只分別看到了其中一面?!?br />   
      老子給我們提供了“真無為”(無為)和“假無為”(有為)兩個元素。我們將這兩個元素兩兩組合,有四種情況:以有為求有為,是墨子;以無為求有為,是韓非;以無為求無為,是莊子;以有為求無為,是誰呢?禪宗!而在莊子和禪宗之間的、起橋梁作用的,是魏晉風度。
      所以先秦諸子過后,就要講魏晉時代了。春秋戰(zhàn)國和魏晉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兩次“思想解放”的偉大時代,是真正的“百家爭鳴”的時代。魏晉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僅次于春秋戰(zhàn)國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智力大開發(fā)、智慧大閃光的時代。
      所謂“魏晉時代”,看似荒誕或者匪夷所思,其實體現了一種價值觀,一種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儀容。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僅僅愛美是不夠的,沒有很美的外表而“放浪形骸”也未嘗不可,只要智商差不多;而如果智商不夠,也不是大問題,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是要有真性情。為了真性情,不惜犧牲生命,是魏晉風度的一個閃光點。以下引用作者的一段話,很能說明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美儀容的魏晉風度,是中國智慧藝術化和人間化的一個里程碑。魏晉風度,其實還要包括風采和雅量。風采與儀容有關,雅量與性情有關。真性情而有雅量,美儀容而有風采,則是因為智慧。因為有風采,儀容才美麗;有雅量,性情才可貴。但是長得漂亮可能徒有其表;性情耿直有可能難以包容。這就要有智慧。大智若愚,表現出來就是雅量。智者樂水,表現出來就是風采?!?br />   
      魏晉時代社會的主要風氣,就是探討玄學。坐而論道,頭腦風暴,是我個人非常向往的生活。但魏晉時期清談成風,大家聊的諞的概括起來就是“莫談國事”。
      
      【易、老、莊、玄、佛等學問,在當時屬于顯學。知識界趨之若鶩,崇尚學問就變成了崇尚智慧。智慧本身也是有魅力的,它會變成風采和風度?!?br />   
      那么魏晉時代的價值取向是什么呢?概括起來就是:向往自由,渴望真情,蔑視世俗,服從內心,熱愛自然。造成這種特點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黑暗。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禮教虛偽,美就只在天際。前途無量,美就只在當下。人生無常,美就只在今世。魏晉時代也有其意義,就是中國智慧的轉折:從有用向無用的轉折,從人格到人情的轉折,從社會到自然的轉折。這樣的轉折,正是禪宗產生的契機。
      禪宗,就是很接近魏晉風度的一種中國智慧,是從魏晉風度發(fā)展而來的、較為成熟的智慧。禪宗有三大特點:天國人間化,佛法內心化,智慧藝術化。實際,它就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對儒道兩家的思想進行吸納之后,經過魏晉風度和魏晉玄學的洗禮,而產生的另一種智慧。
      但是佛教的戒律繁瑣至極,當一名合格的比丘需要記住250條戒律,而比丘尼需要記住348條戒律。中國人嫌麻煩,這么多誰記得住?雖然印度人不怕麻煩,但佛教要想在中國生存,就要開辟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教義、教規(guī)以及教條。所以,佛教要中國化,就必須簡易化。簡易后,在中國就產生了禪宗和凈土宗。
      
      【這就是禪宗革命:宣布凈土無理,佛也是人,創(chuàng)立“人間佛法”;主張讀經無用,坐禪無功,創(chuàng)立“簡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瑣化。人間佛法解決了理論問題,簡易佛法解決了操作問題。從此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再沖突,因為他已經中國化了?!?br />   
      禪宗的產生來源于傳說。從佛祖拈花、摩訶迦葉微笑,到達摩來中國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直到六祖慧能的傳奇,這其間經歷了好幾代,都是以傳說的方式流傳下來的,記載在禪宗經典《五燈會元》與《六祖壇經》、《景德傳燈錄》等書之中的。那么,禪宗是干什么的?
      一句話,以有為求無為。其方法就是,打破神秘感,回到人世間。禪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教人如何快捷地領悟佛法,說白了就是如何“覺悟”。主流的這一支禪宗,講求“頓悟”,一剎那(換算過來就是七十五分之一秒)之中領悟。但領悟是目的,什么是手段?有溫和的如趙州從稔禪師,答非所問,此道被稱為“機鋒”;有暴力的如臨濟義玄和德山宣鑒,當頭棒喝,號稱“臨濟喝,德山棒”。引用易老師的原話就是:
      
      【成佛,是為了每個人自己,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成佛的關鍵在覺悟,覺悟的關鍵在自己。破我執(zhí),才能知真佛。學佛的人固然要有慧根,開悟的人也必須有機智。因此,禪宗不僅是人間的佛法,簡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唯其如此,禪宗才會有那么多層出不窮又千奇百怪的公案?!?br />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公案百則》,記載的就是各種智慧的“機鋒”和“棒喝”。那這么多公案,你禪宗號稱“不立文字”,那還寫成書,著于筆墨,當做何解?如果我們這么想,就走入了另一誤區(qū):落入了“執(zhí)著于無文字”的窠臼。只要不執(zhí)著,什么都可說。所以,要緊的不是“不立文字”,而是不執(zhí)著于文字。禪宗講否定,但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即肯定。事實上,他們否定的是執(zhí)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條,肯定的是自我。
      禪宗,我們看到的公案,其方法就是“啟發(fā)式教學”,是比孔子的“因材施教”更深入、也更加極端的教育方法。因為他們教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而智慧,只能由啟發(fā)得到。
      
      從《易經》開始,到“禪宗”為止,《中國智慧》一書就算大功告成了。但作為讀者的我,思考卻才剛剛開始:
      諸子百家互相之間的關聯(lián)是什么?有何繼承關系或者批判與反對關系?諸子百家的思想哪些源于《易經》?又有沒有超越《易經》的深刻理論?魏晉時代的哪些思想直接源于先秦諸子?禪宗能否在現代的生活中,起到對心靈的凈化與智慧的啟迪作用?
      ……
      所以我在文章一開始就說,讀本書感覺很不過癮。雖然涉及的面很廣,但都是淺嘗輒止。而對于一般讀者而言,這些也就夠了,對我們閱讀經典掃除了一些基礎知識上的障礙。
      因此,如果你對中國傳統(tǒng)知識了解不夠多,這本書可以作為一本入門讀物,一本中國式智慧的普及讀物。而如果你飽讀詩書,卻不善于思考和總結古人的思想方法,這本書就更值得一看了。對于那些對自己的歷史掌故很自信的讀者朋友,我也強烈推薦這本書,可以將其作為對歷史知識的溫習之用——“溫故而知新”,勢在必得!
      
  •     百家皆通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不但要懂還要能化。從本書中可以看出易中天老師至少是已貫通六家——周易、中庸、兵家、老子、魏晉、禪宗。相信大家在其中一家收獲不少。
      
      關于“勇敢”的啟示?!独献印返谄呤抡f:“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币馑际牵焊覜_上去的就死,敢不沖上去的就活。為什么?因為“必死可殺”嘛!不過,老子在講這道理時,把“勇”與 “敢”區(qū)別開來了。在他看來,沖上去只能叫“敢”,不沖上去才叫 “勇”。也就是說,不做也是需要勇氣的,而且還更需要勇氣。因為 這不是“不敢”,而是“敢不”。敢不,才是最大的勇敢?!墩撜Z》里也有“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孔子也不愿意跟不要命的人一起,他愿意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在一起。所以,喜歡打打殺殺的非常是真的勇,勇也需要智慧。
      
      給我啟發(fā)非常大的還有“中庸”的解釋,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權權”,經是不變的(經線不動),權是要變的(所以叫權變)。實踐之中也有幾處運用。
      第一是抓大放小,也就是“大事經,小事權”;其二是得意忘形,也就是“方向經,方式權”;第三則是各行其是,也就是“下級經,領導權”;第四就是討價還價,也就是“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
      
      日常當中我們多作第三條,即“下經上權”。I同 一個單位,企業(yè)也好,政府部門也好,在原則性和靈活性問題上,要有分工。原則性是由下級掌握的,靈活性是由領導掌握的,辦事員不能有靈活性。辦事的人也靈活,那就沒譜了。領導為什么就可以靈活呢?因為他掌握全局,知道什么是西瓜什么是芝麻。而且,也不可能每件事都捅到領導那里去。這樣靈活處理的,總是少數無礙大局不至于傷及原則。作為下屬明白這個原理,就不會因為領導可以變,而自己一變就被批評而心理不平衡了。
      
      此書是易中天6次講座的講演稿,后經修訂之后出版。文字讀起來很順,也能看出作者在其中下的功夫很深。像作者在書中寫到的“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相信大家也會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感悟!
      
  •     《中國智慧》讀書筆記
      非常好讀的一本書,取材于易中天教授的六場演講,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將中國智慧的精華走馬觀花瀏覽一番,尤其適合“觀其大略”讀者的閱讀。摘錄一些比較有體會的內容。
      
      一、周易中的憂患意識。八八六十四卦,63卦是既濟,64卦是未濟,“已經成功”了,最后還是“沒成功”,重新開始,從頭再來,而不是圓圓滿滿大團圓,像童話故事的結尾“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充分體現了古老的中國智慧,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二、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沒原則,中庸本身就是原則,是最高的原則,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坝薪浻袡唷?,才是中庸,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君臣之道的“唱反調”―“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唱反調是“和”,拍馬屁是“同”?!昂蛯嵣铮瑒t不繼”?!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這樣的“唱反調”已經很稀有了,現在強調的是“高度統(tǒng)一”。
      三、兵家的思考。春秋時代的戰(zhàn)爭真是“費厄潑賴”,很講究游戲規(guī)則,包括不斬來使、不鼓不成列、不重傷、不擒二毛、不逐北(追逃兵不能超過50步),而到了戰(zhàn)國時代就開始殺人滅國,不那么溫良恭儉讓了?!安豢蓜僭诩?,可勝在敵”,敗不敗在自己,勝不勝在別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敗的,善戰(zhàn)者就要“為自己做準備,讓敵人犯錯誤”。
      
      四、老子的方法。老子的價值取向就是求下、貴柔、崇陰、尚無、喜歡原生態(tài)。易教授以古代房中術做比喻,“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動比亂動好”?!吧朴萌苏邽橹隆?。
      
      五、魏晉的風度。魏晉人物的傳奇故事體現了一種價值觀-真性情,高智商,美儀容;真性情而有雅量,美儀容而有風采,則是因為智慧?!拔簳x風度是逼出來的”,它是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里程碑,從有用到無用,從人格到性情,從社會到自然。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魏晉求美。
      
      六、禪宗的境界。禪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就是“覺悟者”,覺悟是成佛的關鍵,覺悟的關鍵是自我。佛與眾生,只有一念之差,迷還是悟?為什么迷,因為執(zhí),這就是“執(zhí)迷不悟”的正解。禪宗所謂開悟就是找回自己。否定的是執(zhí)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條,肯定的是自我。
      
  •     1. 《周易》提供的方法論就三種:抓住本質(靜的)、掌握規(guī)律(動態(tài)的)、建立系統(tǒng)(模擬,闡釋自然規(guī)律)
      2. 《周易》的啟示:憂患意識、變革精神;理性態(tài)度、中庸原則。
      3. 《周易》與《老子》的區(qū)別:一是知道世界變化而求變,一是知道世界變化而以不變應萬變。
      4. 中庸就是不走極端,不唱高調。
      5. 行不通的東西若要提倡,結果就是會造就偽君子。
      6. 世界上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自己的。合適=合人+合道。
      7.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學最高的境界是樂,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權。
      8. 既要堅持原則,又要給足對方面子。小的認了,大的不能認。
      9. 親密有間,貪得有厭。
      10. 經濟考慮的是利,政治考慮的是義。
      
  •     很難得在相對中立的角度講述中國智慧。
      更難得的是將中國古代傳統(tǒng)哲學影射在現代邏輯中講述出來。
      
      看完書,想了一會。
      禪宗應該算是人生哲學。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就做對應的事情,該做啥做啥??赐暌灿幸环N頓悟的感覺。
      魏晉是人性的追求。即使政權交替,社會動蕩,人也會追逐本性,直率,自由,美。
      老子,孫子兵法,儒家,易經 都是方法,講為人處事的方法,管理的方法,成功的方法。
      
      
      
  •     周易、中庸、兵家、老子、魏晉、禪宗。
      每一個都是點到為止。沒有深談,也不必深談。喜歡哪個部分的讀者自可去再研究相關的書籍。所以這本書只是個有趣的引子。
      最喜歡談春秋用兵禮儀的那幾段,看時幾乎笑翻。古人真是可愛。約定了時間、地點,兩軍打上一仗,不重傷,不追逃。戰(zhàn)勝的會幫助戰(zhàn)敗的逃走,戰(zhàn)敗的也會打趣幫助其逃走的戰(zhàn)勝者。仿佛戰(zhàn)爭只是一場游戲??梢圆环州斱A,沒有勝敗。而我們會覺得有趣甚至懷念,是因為現在的戰(zhàn)爭已殘酷太多。
      因為是演講集,讀起來十分輕松,很適合閑暇時做做調劑。
  •     歷史的演進使得古代與當下有了思維上的隔閡,不要說上古時代,至今人們還對論語具體詞句的意思莫衷一是,就是民國時期的故事,今人讀來也是將信將疑。易中天的獨到在于他能拂去歷史歷史的塵封,以當下思維解讀過往故事,讓人意識到原來歷史、文化可以如此解讀。這其中的價值不在內容,而在思維。
  •     易教授那種通俗易懂且并帶幽默的解說風格,一直是我這個國學門外漢所喜愛和推崇的。之前讀過《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完以后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而且我居然連續(xù)讀了兩遍,這在我的讀書史里是從來沒有過的??上鲁龅倪@本《中國智慧》確實讓我失望之極。確實,我其實早就應該有心理準備的,因為僅看題目就能猜測出這本書只能是走馬觀花般地隔靴搔癢一翻,要知道一本書要囊括易經、儒家、道家、魏晉風度和禪宗那是需要多么簡練的語言,一旦簡練和概括,一本書就失去了應有的深度,而且書中魏晉風度時期的小故事是在太多,簡直可以編纂一本《故事會》,的確讓花錢買書來看的人扼腕嘆息?。∫捉淌诘臅尤缓桶材輰氊惖男≌f排版相似,大片大片的空白,不得不說是一個倒退。
  •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06487.shtml
      看這篇文章就知道“屈”不單純是那個意思,不要完全的相信權威!因為權威也會有錯的,畢竟也是人!
      
      ***********************************************************
      桂林(我首先是個木頭人其次是個土人)
      2011-05-27
        我拿易中天老師的書和那些不靠譜的人比較,實在是有辱易中天老師,但是為了表達我的感受,我不得不做一下比較了。
        
        學習國學,沒個好老師,就會學到一腦袋的屎。有了易中天老師的《中國智慧》我再也不用擔心學到一腦袋的屎了。既通俗,又有哲理,嘿,還有說文解字呢。
        
        說《易》的時候,不像那些跳大神的,搞傳銷的,玩風水的,說一堆不著邊際牽強附會的話。
        
        說《中庸》的時候,以前聽過2類聲音,一類是裝孫子的人,一類是冥頑不靈的人,易中天老師說出了《中庸》的真諦。
        
        現在在看《兵家》,易中天老師把在天涯社區(qū),啟發(fā)他的網友文章引用了過來,并且祥述了轉載信息。海納百川啊?!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的屈字原來是“虧損/消耗/削弱”的意思。學國學,沒個好老師,怎么行呢。
      
  •     易中天老師是個很有趣的人,人有趣了,書自然也很有趣,這不,這本《中國智慧》,既有趣,又有智慧,對我等對國學感興趣的同學,不愧為一道美食大餐。
      
      說起來,該書講解的東西其實我都略知一二,之前看過不少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儒釋道都有涉及,兩位老師講的內容是一個內容,講述的語調也差不多,講的風格也都平易近人,可能一個是現代人,一個是幾十年前的講稿了,還是能感受到些許差別。
      
      書中有趣的地方很多,比如講魏晉風度潘岳想做官想瘋了,他的母親都看不起他,結果他官沒做多大,腦袋掉了,易中天對此評價為“潘岳一定很后悔沒聽媽媽的話回家吃飯”。哈哈。
  •     我拿易中天老師的書和那些不靠譜的人比較,實在是有辱易中天老師,但是為了表達我的感受,我不得不做一下比較了。
      
      學習國學,沒個好老師,就會學到一腦袋的屎。有了易中天老師的《中國智慧》我再也不用擔心學到一腦袋的屎了。既通俗,又有哲理,嘿,還有說文解字呢。
      
      說《易》的時候,不像那些跳大神的,搞傳銷的,玩風水的,說一堆不著邊際牽強附會的話。
      
      說《中庸》的時候,以前聽過2類聲音,一類是裝孫子的人,一類是冥頑不靈的人,易中天老師說出了《中庸》的真諦。
      
      現在在看《兵家》,易中天老師把在天涯社區(qū),啟發(fā)他的網友文章引用了過來,并且祥述了轉載信息。海納百川啊?!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的屈字原來是“虧損/消耗/削弱”的意思。學國學,沒個好老師,怎么行呢。
  •     在去西藏之前,逛書店,忽然發(fā)現易中天老師又出新書了——《中國智慧》,二話不說,趕快買來。
      
      有一些人的書基本上只要出來我就可以買,不用猶豫,比如梁爺(梁漱溟)、馮爺(馮友蘭)、易中天、傅佩榮等等,這幾位的思想是我比較喜歡和欣賞的,他們的書都比較有技術含量,屬于每一本書都能讓我受益匪淺的類型。
      
      正好出門西藏,隨手把這本書帶上,回來的時候已經讀完,深覺過癮。
      
      去西藏之前,在書店見到易中天老師的新書《中國智慧》,買回來,正好去西藏會有一些時間,就順便帶上,來回的路上加上在西藏曬太陽的時候就讀完了。
      
      在西藏讀了兩本書,一本是易中天老師的《中國智慧》,一本是石田裕輔《最危險的廁所和最美麗的天空》。第二本是在風馬的小書架上拿的,里面是石田騎車周游世界后的一些見聞和感想,非常的有趣。
      
      主要說說《中國智慧》吧。
      
      這本書是易中天老師在09年底給中國移動做的幾次演講的主要內容,分為六部分: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
      
      誠如本書封底所言: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啟迪。讀易中天老師的書總能學到很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至于說智慧,還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個人修養(yǎng)、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會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啟發(fā),有不同的收獲,但是我相信開卷有益,尤其是易中天老師的書。
      
      在《中庸的原則》中很講到中庸“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的時候說即堅持原則,又靈活很難。這話說的沒錯。我們是要么一點原則都沒有,人云亦云,要么就是認死理,刻板死性。儒家認為“有經有權,需要很高的修養(yǎng)”,非常正確,沒有修養(yǎng)的人就是盲目的改變,根本沒有原則。甚至把自己不堅持原則認為是自己的原則。后面講到要“守住底線”,這也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做不到的!我們已經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金錢等誘惑,根本就沒有底線可言。而易中天老師建議我們怎么守住底線呢?一是不說假話。不說假話就可以守住底線,避免很多錯誤;如果做不到不說假話,那就做到不說話。其實很多時候不說話比滔滔不絕、侃侃而談要成熟、穩(wěn)重,并且那些假大空的話語說很多一點意義也沒有,反而會對其他人、社會產生危害,因此我們自己要時刻提醒自己,如果自己說出的話都是廢話、一點信息量也沒有、都是閑話,那我們還是閉嘴的好。
      
      在《中庸的原則》里面《中庸與和諧》一節(jié),易中天老師談到了如何做到和諧里面第二條講到要“唱反調”,看了很有感悟。其實在企業(yè)中,你的員工是否有和你唱反調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贊歌,全部是歌功頌德,那你作為企業(yè)的領導者就應該反思了,你就快了,估計很快就要出事了。因為沒人敢跟你唱反調,沒人敢說你的不對,沒人敢于指出你的錯誤,那你和你的企業(yè)不是很快就要完蛋了嗎?其實君臣關系、領導和下屬的關系應該是“濟其不及,以瀉其過”。具體做法就是:一件事情,領導認為可行,下屬發(fā)現還有問題,就提出問題來,作為補充,使這件事真正能夠做成。這叫做“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相反,領導認為不行的事情,下屬發(fā)現還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來,以便去掉那些“不行”,這叫“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叫唱反調。我想這一點對于現代企業(yè)管理非常重要,我們有太多的人只愿意聽、只能聽那些好聽的、順耳的,而對于那些不好聽的、提出意見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擊報復,真的忘記了“忠言逆耳”了!
      
      在《禪宗的境界》里,易中天老師的一句話我深以為是:“印度人是最耐煩的,中國人是不耐煩的,中國人從來就認為,一件事差不多就行了。所以,佛教要中國化,就必須簡易化?!钡拇_如此。尤其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有幾個人能有耐心讀完一篇長一點的文章呢?我們已經越發(fā)的不耐煩了,我們不能給予親人更多的關心與呵護,心緒煩亂是我們的通病??磥碓谶@一點上我們要好好的向印度人學習了。
  •     三天就讀完易中天老師這本書。但以俺看書慢的習慣,俺就想當然以為這本書至多也就七八萬字?雖然這本書基本沒啥插圖,全是字兒,而且排版稀疏,裝幀尤其裁切的書邊都挺粗糙,所以對字數的判斷我想最多最多七八萬字到頭。何況我是三天時間讀完,三天時間中還要除去按時正點吃飯、散步、工作、上網、娛樂、開車往返,睡覺等等的非讀書時間,真正看書時間有十小時?最多也就一白天,最多一白天的時間。。。
      所以啊,俺最后還是不怎么能確定這書的字數,包含俺讀這書的速度,能在這么短時間讀完?字數“一定”不會超過十萬字?
      所以啊,又最后,俺還是翻看了一下書最后面一頁的版權及印刷信息(摘錄部分):
      《中國智慧》,易中天著,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新華書店經銷,上海交大印務有限公司印刷,印張13,插頁2,字數163000,2011年1月第1版,2011年1月第1次印刷,定價25元。
      十六萬字?有點不可想象的字數,俺從沒這么短時間可以讀完十六萬字,統(tǒng)計錯誤了,這是俺第一反應,一定出版社印刷部門瞎編的統(tǒng)計字數。然后呢,第二反應,如果不按大躍進那種統(tǒng)計方法,以俺這次讀書的例子,即使把字數打個對折,讀者一天時間即使每天讀個兩三個小時,一天讀書的字數也能達到三萬字以上,那如果,那如果讀者一天,專心讀書的一天時間大致計算為五個六個小時,一天讀書的字數也可以達到四五萬字以上?當然,任何的計算都不會是想當然,不會是那種的比喻,例如,中國人13億人,每人每天消費1塊錢,一共消費13億元。。。計算是正確,計算也沒錯誤,但現實實際中這種計算的方式與方法和同時被雷霹中兩次有差不多的概率?
      還是回到字數,回到閱讀的速度與閱讀字數統(tǒng)計上來。我們取平均計算方法吧。一不專業(yè)的讀者,一個一天不用多少時間看書的時間的讀者,一天讀書可以“輕松”讀到兩萬字以上。。。當然,這速度要取決于被讀書目的內容,取決于您認字識字的總量,甚至還取決于您心情和睡眠的時間。。。
      其實啊,不碎嘴羅嗦不意識流了,就是想說易老師這本書寫得好,寫得使人有一口氣就讀下去的那種好,是說易老師寫得“通俗易懂”,說易老師將深刻內容用讓人看懂讀明白的語言說出來的那種好,是說易老師分析介紹的“中國智慧”讓讀者知道了“我們從哪里來”,我們?yōu)槭裁磿绱?,我們?yōu)槭裁磿腥绱怂季S與方式,我們?yōu)槭裁磿蔀檫@樣(一個樣)的人。。。既不自大,也不菲薄,既弘揚驕傲,也不全盤接收,既有趣好玩又顯白通俗,甚至易老還說到”房中術“,說到了細節(jié)的細節(jié),說到體位,說到了男上女下女前男后,讓男人們大呼過癮了,難得啊,太難得了。。。
      
  •   歷史是屬于勝利者的,不僅僅近代史被天朝包裝過,以前的史書也會黑掉好多史實。。??纯淳秃?。
  •   我下載了此篇文章,用于學校公益網站教學用途,如果不可轉載
    ,或是其他事宜,請與我聯(lián)系,我會在一個星期內刪除,謝謝。
  •   的確,看完整個先秦諸子和后世的一些思想,發(fā)現整個中國的哲學都是相同的,都是治世的術。外儒內法,雜用王霸。
  •   哪頁講房中術的喲,我怎么沒看到,LZ標個頁碼也。
  •   講《兵家的思考》的那個章節(ji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